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河豚毒素毒理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河豚毒素毒理学研究论文

1982年,美国植物学家韦德-戴维斯发现,海地巫毒教中的回魂大师在药物中使用含有从河鲀提取的毒素粉末,整个过程里中毒者大脑能完全保持清醒,如果能挺过24h,他们就会很快恢复正常,且不会出现并发症。使人们相信他们有使人“死而后生”的能力,即所谓的“还魂术”。其实,这是由于河鲀毒素的特殊结构使其像塞子一样,凝固在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通道的入口处,阻碍钠离子透过细胞膜传导神经的冲动,从而关闭神经系统。由于河鲀毒素不能越过大脑中血液细胞的屏障,因此受害者就会处于大脑清醒的无助状态之中。几小时或几天过后,当河鲀毒素最终开放钠离子通道时大多数受害者已经死亡。 河鲀毒素离子谱图图册参考资料。 TTX是典型的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它能选择性与肌肉、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从而阻滞动物电位,抑制神经肌肉间兴奋的传导,导致与之相关的生理机能的障碍,主要造成肌肉和神经的麻痹。构效关系表明,TTX的活性基团是1,2,3 位的胍氨基和附近的C-4,C-9,C-10 位的羟基,胍基在生理pH值下发生质子化,形成正电活性区域与钠离子通道受体蛋白的负电性羰基相互作用,从而阻碍离子进入通道。钠离子受体至少有6个特异性靶分子结合位点,TTX是与钠通道受体部位I结合。TTX受体位于可兴奋细胞膜外侧、钠通道外口附近,TTX与受体部位结合,阻碍钠离子接近通道外口。研究表明,TTX特异性作用于钠通道,对钾、钙通道和神经肌肉的突触及胆碱指酶无直接影响。此外,毒素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对中枢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总的来说,TTX对呼吸和心血管的抑制是对中枢和外周的共同作用结果。 河鲀毒素毒理作用的主要表征是阻遏神经和肌肉的传导。除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外,河鲀毒素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能迅速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继而使得各随意肌的运动神经麻痹;毒量增大时会毒及迷走神经,影响呼吸,造成脉搏迟缓;严重时体温和血压下降,最后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而迅速死亡。TTX可选择性地抑制可兴奋膜的电压,阻碍Na+通道的开放,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 此后,多数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着TTX阻断可兴奋组织的Na+通道而展开。河鲀对TTX具有抵抗力和免疫性。如果该区域出现由芳香性氨基酸向非芳香性氨基酸的氨基酸置换,就会显著影响它与TTX结合的灵敏度。在对河鲀毒素没有免疫力的生物体内,钠通道的α-亚基上存在河鲀毒素的受体,河鲀毒素与α-亚基门孔附近的氨基酸残基结合,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河鲀毒素中毒 。而河鲀体内细胞的构造与其他生物不同,河鲀体内还存在可以与河鲀毒素结合的其他蛋白质,从而使河鲀对体内的河鲀毒素具有免疫力。比较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黑青斑东方鲀(Tetraodon nigroviridis)和斑马鱼的基因序列图谱,发现红鳍东方鲀和黑青斑东方鲀骨骼肌的通道发生了变异,正是这种变异使河鲀具有抵抗河鲀毒素的能力。红鳍东方鲀和豹纹东方鲀的变异类似,都是在通道的401位点上发生了取代,取代为一个折叠程度更高的不饱和氨基酸。 河鲀的这些氨基酸是不与河鲀毒素结合的,从而也就不能对河鲀的钠通道造成影响。通过克隆调控豹纹东方鲀骨骼肌通道表达的cDNA,发现通道区域Ⅰ401位点处存在一个不饱和氨基酸,即天冬酰胺。通过基因工程把不饱和氨基酸移植到对河鲀毒素敏感的小鼠骨骼肌通道处,移植的不饱和氨基酸的折叠程度越高,小鼠抵抗河鲀毒素的能力越强。当不饱和氨基酸的折叠程度大于取代位点氨基酸折叠程度的2500倍时,IC50(50%Na+通道发生阻断时河鲀毒素的浓度)提高至47μmol/L。 一些生物对河鲀毒素的耐受性与其独特的钠离子通道结构有关。研究发现,3×10^-6M的河鲀毒素对Arothron hispidus等7种河鲀鱼肌肉的动作电位没有影响,而3×10^-7M的河鲀毒素却阻断了3种不含河鲀毒素的其他鱼的动作电位。河鲀毒素的结合位点位于钠离子通道内高度保守的成孔区域(P-loop),对河鲀毒素敏感的钠离子通道(TTX-sensitiveNa+channel)在该区域有与TTX高度亲和的芳香性氨基酸。 如果该区出现由芳香性氨基酸向非芳香性氨基酸的氨基酸置换,就会显著影响其与TTX结合的灵敏度,从而使钠离子通道成为抗河鲀毒素的钠离子通道(TTX-resistantNa+channel)。通过对河鲀鱼(Fugu pardalis)骨骼肌通道的cDNA基因序列图谱的研究发现,通道的结构域I的成孔区域的401位置包含有一个非芳香氨基酸,即天冬酰胺酸,而此位点发生的氨基酸置换可能与河鲀鱼对高浓度的TTX耐受有关。在捕食与防御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在北美西部,一些束带蛇对河鲀毒素也具备了一定的耐受力,而且,不同地区的束带蛇对河鲀毒素的耐受力也有明显差异。对这些束带蛇的通道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芳香氨基酸在401位点是保守的,但在结构域IV的成孔区域发生了几处氨基酸置换。 在WillowCreek地区的束带蛇的通道的结构域IV包含有3个氨基酸的置换,该地区束带蛇对TTX的耐受力比Benton地区的高两个数量级,因为后者只包含1个氨基酸替代。只在河鲀鱼与束带蛇中发现它们对河鲀毒素的耐受性与其骨骼肌和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发生了氨基酸替代有关。这两种生物之间的一个主要差别就是,几乎所有的河鲀鱼对TTX都有一定的耐受性,而且有相同耐受机制,但是只有一部分束带蛇具有对TTX的耐受力。 起源内因说主张内因说的学者认为,河鲀等生物体含有的刺胞、毒腺中的蛋白质毒素是内源性毒素的来源。他们推测河鲀鱼体内有特定功能或微生物,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毒素。但始终没有更多证据证实这种说法,因此内因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不少研究者认为,许多海洋细菌能产生河鲀毒素,作为河鲀鱼类食物的一些动物,如海星等也含有河鲀毒素,而人工饲养的河鲀却没有河鲀毒素,表明河鲀本身并无产生TTX的能力。但后来河鲀毒素由细菌产生的观点遭到了反驳,Kmatsumura在1995年就发现从解藻朊酸弧菌(Vibrio alginolyiicus)中提取出来的河鲀毒素并没有与河鲀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认为生物鉴定法存在弊端,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TTX是由细菌产生的”这一观点。为了证实产生河鲀毒素的原因是内源性的,Kendo于1998年提取了星点东方鲀成熟的卵细胞进行人工授精及胚胎培育,发现在孵化过程中胚胎体内河鲀毒素的含量一直在增加。这表明增加的毒素是胚胎的产物。由此可知,河鲀体内的TTX可能并非直接来源于细菌,而是河鲀本身与其体内共生细菌共同的产物。河鲀等动物自身是否具有分泌毒素的功能,以及河鲀毒素如何在机体各器官内发生转移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且,河鲀毒素在河鲀之外的物种分布,和河鲀体内细菌能分泌河鲀毒素等现象,不能说明河鲀本身不能产生河鲀毒素。Matsumura就对河鲀毒素的细菌起源提出了质疑,他发现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所产的河鲀毒素并不能和河鲀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反应,说明细菌产生的河鲀毒素与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并不完全相同。 但细菌产生的河鲀毒素同样能使小鼠致死,说明其可能是河鲀毒素的衍生物。但是,内源假说同样不能解释一些事实,仅在投喂配合饲料的条件下,人工养殖的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没有或含量很低,此事实很难用内源假说来解释。Matsui等认为河鲀体内有一种能够储藏TTX的机制。但是,如果河鲀仅仅能储藏河鲀毒素,同样也难以解释胚胎发育过程中河鲀毒素含量一直在增加的现象。 因此,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极有可能是河鲀与其体内共生细菌共同的产物,体内共生细菌产生河鲀毒素的衍生物,河鲀把此衍生物转化为河鲀自身的河鲀毒素。河鲀胚胎发育过程中河鲀毒素含量一直在增加,可能是共生细菌产生的河鲀毒素衍生物,在卵子受精前就已经累积在卵中,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河鲀胚胎逐渐具备把此衍生物转化为自身河鲀毒素的能力。因此,胚胎发育过程中河鲀毒素含量可持续增加。 外因说在Mosher等从加州蝾螈(Tarichatorosa)中分离到河鲀毒素以前,河鲀毒素一直被认为是河鲀产生的,之后,在虾虎鱼、蛙类、马蹄蟹、海星、纽虫、箭虫、环节动物、石灰质藻类等中均分离到河鲀毒素,使人们相信河鲀毒素的分布比较广泛。1986年,Noguchi等首次报道了从花纹爱洁蟹(Atergatisfloridus)的肠道内分离到一种产河鲀毒素的细菌,1987年,Noguchi等从虫纹东方鲀肠道中也分离出能产河鲀毒素的细菌Vibrio alginolyticus,此后,从各种动物的多种动物体内或体表、海洋沉积物、淡水沉积物中也分离到了产河鲀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各种微生物,这些发现,使人们更加相信河鲀体内河鲀毒素的体外起源假说,日本的清水、松居是最早提出“外因说”的学者。他们用含TTX的饵料饲喂人工养殖的无毒河鲀及人工采苗后饲养的河鲀,结果这些无毒河鲀发生毒化现象。由此推测,毒素的起源可能是外因性的。该假说认为河鲀体内河鲀毒素来源于环境中的河鲀毒素或产河鲀毒素的细菌。 Noguchi等采用小鼠和液相-质谱技术调查了日本1990到2003期间在离开海底10米以上的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的河鲀毒素毒性情况,在肝脏、皮肤、肌肉、性腺中均没有检测到河鲀毒素(检测灵敏度<),表明喂养人工配合饲料的红鳍东方鲀没有毒性,说明可以通过远离海底沉积物能有效培养无毒的红鳍东方鲀。 而Hwang等发现,不同水质对人工养殖的红鳍东方鲀的毒性往往是有影响的,在台北宜兰县两个养殖基地养殖的红鳍东方鲀是无毒的,而在毗邻的台北县养殖基地养殖的红鳍东方鲀的卵巢在1-3月是有毒的,肝脏在1-3月是有弱毒的。 江苏宜兴人工养殖的暗纹东方鲀所有受检的器官组织均是无毒的。采用投喂配合饲料和在淡水环境养殖暗纹东方鲀,其1-3龄均为无毒或低毒。 华元渝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联合法随机抽样检验经过纯全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商品鱼的暗纹东方鲀毒性,结果表明其体内4种组织器官中的河鲀毒素平均含量低于2μg/g,属基本无毒。 Nagashima等提出河鲀体内的毒素是通过食物链富集的,河鲀肝脏的薄切片吸收河鲀毒素的能力比其他鱼类肝脏的薄切片要强。实验也证明,人工养殖的河鲀不含河鲀毒素,但是在饲料中添加有毒河鲀的肝脏,养殖河鲀体内就含有河鲀毒素。大多数学者认为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是受食物链和微生物双重影响的结果。 在河鲀毒素起源方面研究得最多的是东方鲀。一般认为,降海洄游的河鲀产生河鲀毒素的可能性有以下几种:(1)东方鲀下海后在海水环境中自身产生TTX;(2)海水中某些生物含有TTX,被河鲀吞食后吸收并储藏、浓集于体内;(3)许多海洋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含有TTX。从研究来看,河鲀自身产生河鲀毒素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除了河鲀外,海洋中还有许多河鲀喜食的生物体内都含有TTX。另外,生存于淡水中未经降海洄游的河鲀体内检不出TTX,也说明河鲀自身不产毒。但在投喂含TTX的饲料一段时间后,其体内又能检出TTX。因此,TTX很有可能是通过食物链在河鲀体内聚集的。而且,海洋中许多含毒细菌黏附于河鲀喜食的生物体表,进入河鲀体内后就与其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河鲀可通过皮肤腺的暴露来释放TTX,从而起到抵御天敌的作用。 Noguchi等在对麻痹性贝毒导致蟹类毒化的机制的追踪过程中,从石灰藻及毒蟹内脏中分离到了可产生毒素的细菌,经鉴定,它们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细菌。 从该菌培养液中得到的两种毒素,经FLD-HPLC法及红外光谱、质谱分析法分析,确证为TTX及脱水TTX。进一步将其分别注射入小鼠腹腔,显示了与TTX和脱水-TTX相对应的致死率,从而确证TTX为细菌的代谢产物。Thuesen等从4种毛颚动物(Chaetognatha)体内分离到34株弧菌属(Vibriosp.)海洋细菌,其培养物和胞外产物均可阻断Na+通道。经组织培养法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同样确证该产物为TTX。 由此可见,产TTX的细菌是多样性的。吴韶菊等通过分离和筛选河鲀各个器官内的细菌,从36种细菌中挑选出了20种能分泌TTX的细菌,并发现卵巢和肝脏中TTX的含量高,其内部所含的菌株数量和毒性也都比其他组织高,从而说明河鲀所含的TTX与其共生细菌密切相关。 河鲀毒素的“体外起源”假说假定所有能产生TTX的生物都与其体内能分泌TTX的微生物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已被随后从各种携带TTX的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能产生TTX的细菌所证实。另外,TTX的累积机制不仅可通过食物链获得,也能由其自身肠道内的细菌产生,因为海洋中有些生物也摄食与河鲀同样的食物,但它们的体内并不含有TTX,从而估计河鲀体内有一种能够储藏TTX的机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河鲀体内的TTX是受食物链和微生物双重影响的结果。 河鲀体内TTX的含量不仅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其体内各组织中TTX的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卵巢和肝脏中含量最多,精巢次之,皮肤和肌肉中则是微量或没有。Yuji等将河鲀的肝脏组织培养在含TTX的培养液中,发现它能吸收TTX,证明河鲀肝脏并不能分泌TTX,而是吸收体外的TTX。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河鲀体内的TTX是外源性的。 其他学说有学者从免疫学的角度对河鲀富集河鲀毒素的机制进行了解释。用河鲀毒素做生物免疫实验,用相同浓度的河鲀毒素微量注射于有毒河鲀、无毒河鲀和小鼠体内做毒性实验。结果发现,有毒河鲀对河鲀毒素的免疫耐受能力最强,无毒河鲀的免疫耐受能力比小鼠的强。由此推断,有毒河鲀对河鲀毒素具有特殊的免疫耐受调控机制。也有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了论证。 Yotsu-YamashitaM等研究认为,在河鲀体内存在一种蛋白质,可与河鲀毒素联结形成复合物,Matsui等也已经从星点东方鲀中提取出了河鲀毒素与蛋白质联结形成的复合物。 Jeen等从河鲀肝脏内提取mRNA,逆转录得到cDNA,通过cDNA末端扩增,发现cDNA中纤维蛋白原基因(flp)的含量与河鲀毒素的毒力水平呈线性关系。由此可以推断,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是与蛋白质联结在一起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并且河鲀毒素的含量是受基因调控的。人们对河鲀富集河鲀毒素的机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不过养殖的河鲀毒性较低,这为开放河鲀鱼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物小论文 (关于种子) 一、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一般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经浸种吸足水分的种子,在l0天内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是决定种子质量和实用价值,确定播种量和用种量的主要依据。不同的种子,其发芽力往往有很大差别,相同的种子,其发芽力也会有变化。种子的发芽力受栽培条件、成熟程度、收获时的气候、入库时的种子含水率以及贮藏条件好坏、贮藏时间长短等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果不进行发芽测定,盲目地进行浸种、催芽或者直接播种,就有可能出现出苗不齐、苗数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现象,其结果不仅浪费粮食,又耽误了季节,造成生产被动。认真做好种子的发芽力测定,周密计算用种量,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不但可以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还可以提高产量。水稻种子发芽率常用的测定计算方法是:先从供试品种的种子容器中,分上、中、下、边缘、中央不同部位分别随机取出少量种子,去除杂质后,在水温20—30℃条件下浸24小时,然后将吸足水分的种子以100粒为一组,分成四组,分别均匀排列在铺有滤纸或草纸的4个培养皿内,并分别以等量适量的水,放在气温30—35℃环境条件—下,逐日记载发芽数,从试验开始记载10天,最后分组计算其发芽率,四组的平均数即为该种子的发芽率,其计算公式为: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100/供试种子总数 二、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水分、温度、氧气及阳光。 水分是种子发芽的首要条件。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加速种子内部的生理作用,促进酶的活动,有利于贮藏养料的溶解和胚的增长,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温度也是种子发芽必要条件之一。种子在吸收足够水分和氧气后,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萌发,温度是种子萌发的能量来源。温度作用在于促进酶的活性,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也就是酶的最适宜温度。此外,温度也直接影响到种子吸水快慢和呼吸强弱。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种子吸水越快,呼吸也越强,发芽越快。 种子发芽试验需要大量的氧气。种子发芽时呼吸作用增强,如种子缺氧呼吸,造成种子不宜发芽。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时对光的反应不同。大部分农作物种子(如玉米、禾谷类等种子)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这些种子发芽试验时用光照或黑暗均可。有一些好光性的种子如烟草种子,芹菜种子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发芽或促进发芽。还有一些嫌光性的种子,如黑草种有光照时会抑制发芽。这些种子发芽试验时应给黑暗处理。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我也曾经做过两次种子萌发的实验,是用绿豆做的,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因为总是忘了给种子加水,结果种子全都干死了,终于第一次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接着马上就迎来了第二次实验,这次记得了上次的教训,我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河豚毒素对细胞膜的作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分子嵌塞作用”,而是通过毒素与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再通过关闭机制(gating mechanism)使通道关闭,河豚毒素作用于毒素受体(RTOX),可使h闸门(h—gate)关闭,阻滞钠离子通过细胞膜,使细胞膜失去极化状态,从而抑制甚至阻断了神经一肌肉的传导过程,导致神经肌肉活动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麻痹状态。类似箭毒样作用,最后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使呼吸停止,血管中枢麻痹,可引起血压下降,脉搏迟缓。最终因呼吸停止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河豚毒素是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选择性阻断剂。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的阻断,导致细胞膜去极化,从而特异性地干扰了神经一肌肉的传导过程。体外实验证明,河豚毒素对细胞膜上某些部位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即使是非常稀的溶液(10–8M),细胞膜表面上每平方微米仅吸附几十分子,就可以完全暂时性中断钠离子流透入细胞膜,而钠离子流对神经一肌肉兴奋是必须的,然而稳定状态的钾离子流(它对静止状态的膜是重要的)则完全不受影响。有证据说明,河豚毒素的胍基对阻断钠离子通道起决定性作用。 深入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对细胞膜的作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分子嵌塞作用”,而是通过毒素与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再通过关闭机制(gating mechanism)使通道关闭,河豚毒素作用于毒素受体(RTOX),可使h闸门(h—gate)关闭,阻滞钠离子通过细胞膜,使细胞膜失去极化状态,从而抑制甚至阻断了神经一肌肉的传导过程,导致神经肌肉活动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麻痹状态。类似箭毒样作用,最后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使呼吸停止,血管中枢麻痹,可引起血压下降,脉搏迟缓。最终因呼吸停止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河豚毒素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的麻痹。一般先是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使肢体无力甚至不能运动。血管中枢麻痹引起血压下降,脉搏迟缓。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此外,河豚毒素还可作用于胃肠道粘膜,引起急性胃肠炎症状。并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河豚毒素是神经细胞膜药物研究的标准工具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神经肌肉痛、创伤及癌痛,肠胃及破伤风痉挛等。也用于局部麻醉药及神经性汉森(Hansen)型疾病等。top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一般为30分钟至3小时,病程发展迅速。中毒者首诉局部皮肤“麻或刺痛感”,以后延及手指及脚趾,再到四肢的其他部位,麻感逐渐加重。有些患者沂说身体好象有“漂浮”感。 1.神经系统:口唇、舌尖麻木,舌和喉咙苍白,并且有蚁走和辛辣感,继则全身麻木,肌肉颤搐,共济失调,四肢无力瘫痪,最后进入广泛的肌肉麻痹:咽和喉最先麻痹,导致失音和吞咽困难,以后语言能力丧失,最后眼球固定,且常伴以惊厥。从发病到死亡,整个过程患者始终神志清楚,敏锐,但也有部分患者呈昏迷状态。 2.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早,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上腹部痛。严重者可出现稀水样大便、血便等症状。 3.呼吸系统:初始为呼吸窘迫、呼吸频率增高、鼻孔搐动、以及呼吸浅表。以后,呼吸窘迫变得非常明显,并出现嘴唇、四肢和身体发绀,最后,呼吸肌进行性上行麻痹,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循环系统:心前区疼痛、脉率加速、细弱,出现多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循环衰竭。 5.视觉系统:开始瞳孔收缩,以后散大,随着症状加重,眼球固定,瞳孔和角膜反射丧失。 据日本统计资料表明,河豚鱼中毒,死亡率为60%。且死亡多发生在中毒后6~24小时内,若能存活24小时以上,则预后良好。

河豚毒素毒理学研究论文题目

那种鱼的 内脏里 本身含有剧毒素

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是A刺激胃肠粘膜,引起恶心,呕吐B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产生腹泻C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神经麻痹D刺激迷走神经,通过呕吐中枢,引起呕吐E作用于外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

一种存在于河豚、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的海洋毒素。分子式C11H17N3O8。无色棱柱状晶体。对热不稳定。难溶于水,可溶于弱酸的水溶液。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在低的pH值溶液中也不稳定。河豚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很低浓度的河豚毒素就能选择性地抑制钠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河豚毒素还有其他药理作用,是神经生理学和肌肉生理学研究的有用工具。河豚的种类很多。体长的河豚毒性相对高些,其组织器官的毒性强弱也有差异。河豚毒素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卵巢、肝脏、脾脏、血筋、鳃、皮、精巢。冬春季节是河豚的产卵季节。此时,河豚的肉味最鲜美,但是毒素也最高。随着科学的进步,令人恐惧的河豚毒素已步入了药学殿堂,并且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豚毒素在医疗上可以用于治疗癌症。"新生油"是从河豚肝脏中提取的抗癌药物。用于治疗鼻咽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治疗,疗效很好。河豚可以用于镇痛。对癌症疼痛、外科手术后的疼痛、内科胃溃疡引起的疼痛,河豚毒素制剂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使用河豚素的好处是用量极少(只需3微克),止痛时间长,又没有成瘾性。特别是穴位注射,作用快、效果明显,可以作为成瘾性镇痛药吗啡和杜冷丁的良好替代品。河豚毒素还可以止喘、镇痉、止痒。河豚毒素可以治疗哮喘、百日咳。对治疗胃肠道痉挛和破伤风痉挛有特效。河豚毒素对细菌有强烈杀伤作用。从河豚精巢提取的毒素,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可以防治流感。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河豚毒素结晶每克已经高达17万美元。现在,河豚毒素已经可以人工合成了。

河豚毒素是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选择性阻断剂。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的阻断,导致细胞膜去极化,从而特异性地干扰了神经一肌肉的传导过程。体外实验证明,河豚毒素对细胞膜上某些部位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即使是非常稀的溶液(10–8M),细胞膜表面上每平方微米仅吸附几十分子,就可以完全暂时性中断钠离子流透入细胞膜,而钠离子流对神经一肌肉兴奋是必须的,然而稳定状态的钾离子流(它对静止状态的膜是重要的)则完全不受影响。有证据说明,河豚毒素的胍基对阻断钠离子通道起决定性作用。 深入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对细胞膜的作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分子嵌塞作用”,而是通过毒素与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再通过关闭机制(gating mechanism)使通道关闭,河豚毒素作用于毒素受体(RTOX),可使h闸门(h—gate)关闭,阻滞钠离子通过细胞膜,使细胞膜失去极化状态,从而抑制甚至阻断了神经一肌肉的传导过程,导致神经肌肉活动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麻痹状态。类似箭毒样作用,最后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使呼吸停止,血管中枢麻痹,可引起血压下降,脉搏迟缓。最终因呼吸停止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河豚毒素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的麻痹。一般先是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使肢体无力甚至不能运动。血管中枢麻痹引起血压下降,脉搏迟缓。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此外,河豚毒素还可作用于胃肠道粘膜,引起急性胃肠炎症状。并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河豚毒素是神经细胞膜药物研究的标准工具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神经肌肉痛、创伤及癌痛,肠胃及破伤风痉挛等。也用于局部麻醉药及神经性汉森(Hansen)型疾病等。top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一般为30分钟至3小时,病程发展迅速。中毒者首诉局部皮肤“麻或刺痛感”,以后延及手指及脚趾,再到四肢的其他部位,麻感逐渐加重。有些患者沂说身体好象有“漂浮”感。 1.神经系统:口唇、舌尖麻木,舌和喉咙苍白,并且有蚁走和辛辣感,继则全身麻木,肌肉颤搐,共济失调,四肢无力瘫痪,最后进入广泛的肌肉麻痹:咽和喉最先麻痹,导致失音和吞咽困难,以后语言能力丧失,最后眼球固定,且常伴以惊厥。从发病到死亡,整个过程患者始终神志清楚,敏锐,但也有部分患者呈昏迷状态。 2.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早,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上腹部痛。严重者可出现稀水样大便、血便等症状。 3.呼吸系统:初始为呼吸窘迫、呼吸频率增高、鼻孔搐动、以及呼吸浅表。以后,呼吸窘迫变得非常明显,并出现嘴唇、四肢和身体发绀,最后,呼吸肌进行性上行麻痹,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循环系统:心前区疼痛、脉率加速、细弱,出现多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循环衰竭。 5.视觉系统:开始瞳孔收缩,以后散大,随着症状加重,眼球固定,瞳孔和角膜反射丧失。 据日本统计资料表明,河豚鱼中毒,死亡率为60%。且死亡多发生在中毒后6~24小时内,若能存活24小时以上,则预后良好。

呕吐毒素论文研究

呕吐毒素对人和动物均有很强的毒性,能引起人和动物呕吐、腹泻、皮肤刺激、拒食、神经紊乱、流产、死胎等,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家禽次之,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耐受力最强。对生长肥育猪而言,含有12~14g/t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后10~20min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含毒量19g/t以上即完全拒食。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动物的LD50(mg/kg)为:小鼠经口腹腔注射;新生大鼠经口;大鼠径口;北京雏鸭皮下注射;而致吐剂量为:北京雏鸭皮下注射;狗皮下注射经口;猪腹腔注射;鸽子经口。 几乎所有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都有可引起鸭雏、猫、狗、猪、鸽子等动物的呕吐。猪对DON的致吐作用最敏感,约为其他动物的100-200倍。DON还可引起拒食反应。致呕吐作用的机理除了DON对粘膜的刺激作用外,同时也有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曾有人以含DON毒素18-20mg/kg的赤霉病小麦,按﹪的不同比例混入饲料中,喂养大鼠18个月,发现高比例组动物睾丸、子宫、肝、肾脏受到一定的损害。 DON化学性能非常稳定,一般不会在加工、储存以及烹调过程中破坏,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长期贮存保持毒力不变,有较强的热抵抗力,121℃高压加热25min仅有少量破坏。酸性环境不影响其毒力,但是加碱或高压处理可破坏部分毒素含有呕吐毒素谷物类加工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不可能完全去除,人类食用含有一定量呕吐毒素粮油食品后,会出现胃部不适、眩晕、腹胀、头痛、恶心、呕吐,手足发麻、全身乏力、颜面潮红、以及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症状严重者可见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的波动,四肢发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故有的地方称其为“醉谷病”。 呕吐毒素的产毒菌株适宜在阴凉、潮湿的条件下生长。广泛存在于大麦、小麦、玉米和燕麦中。不同动物对呕吐毒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断奶仔猪尤其敏感。饲料中的微量毒素就会引起猪拒食、生长下降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饲料中含1mg/kg以上的呕吐毒素时可引起猪拒食、嗜睡、生长严重受阻、体增重减慢、免疫机能减退、肌肉协调性丧失以及呕吐等症状。此外,呕吐毒素可在人和动物体内蓄积,具有致畸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 呕吐毒素主要在胃肠道吸收,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代谢后经肾脏随尿液排出,造成各器官的广泛损伤。呕吐毒素在人体中的半衰期为2~4h,代谢迅速,8h后就检测不到呕吐毒素和它的代谢物。 呕吐毒素可引起雏鸭、猪、猫、狗、鸽子等动物的呕吐反应,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呕吐毒素的急性毒性与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染毒途径有关,雄性动物对毒素比较敏感。急性中毒的动物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竖毛、食欲下降、呕吐等,还可引起动物的拒食反应,其中猪对呕吐毒素最为敏感。呕吐毒素能引起猪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体重下降,流产,死胎和弱仔,抑制免疫机能和降低机体抵抗力。对生长肥育猪而言,含有14mg/kg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后10~20min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呕吐现象仅发生在第1天。而且呕吐毒素含量在0~14mg/kg的试验中,饲粮中每增加1mg/kg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减少6%,在含毒量10mg/kg以上即完全拒食。对于呕吐毒素的慢性毒性世界研究都比较少。有人用大鼠进行了为期2年的染毒试验,呕吐毒素的浓度为0、1、5、10mg/kg,雄性、雌性大鼠各分为4组,试验结束后发现,各组动物均未见死亡,动物体重增加与染毒剂量呈负相关。雌性大鼠的血浆中IgA、IgG浓度较对照组饲料中呕吐毒素的危害与防治增高,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也可见明显异常。病理学检查还发现有肝脏肿瘤、肝脏损害。 长期摄入被DON污染的病麦或粗毒素对动物有一定的毒性,可影响动物的生长、繁殖率和子代的存活率,甚至可使生长停滞,形成“僵鼠”,并产生对心、肝、肾的伤害,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种属、性别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不一,猪是最敏感的动物,反刍动物比其它动物受的影响小,奶牛的健康状况、产奶量、摄食量几乎不受影响,牛奶中也检测不到DON及其脱氧产物。 在很多物种上已经得到证实,DON可以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怀孕母猪感染DON后在胎儿的血浆、肝和肾中均检测到DON。用DON纯品灌喂Swis小鼠,引起明显的胚胎毒作用和骨骼畸形:DON在10~15mg/kg剂量时胎儿100%吸收,在5mg/kg的剂量时胎儿吸收率为80%。在大鼠妊娠期5~19d中饲喂5mg/kg的DON会降低胎儿的发育,母鼠采食量和平均日增质量都显著降低,胎儿质量、母体子宫质量和头臀长降低,胸骨、趾骨、背骨和椎骨等骨化能力下降,这些可能是由于母体毒性和胎儿大小减小造成的。在啮齿动物上的致畸和繁殖试验证实DON影响大鼠的体质量增长,导致吸收胎增多、骨骼形成不良及仔鼠出生后存活率的降低。刚断奶的幼鼠除了在血浆和体组织中检测到DON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成年鼠以外,DON诱导幼鼠脾和肺中产生的IL-6和TNF-α质量浓度也比成年鼠的高,持续的时间更长,且脾中IL-6、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量比成年鼠高出2~3倍,这些均表明幼鼠对DON引起的多种影响的反应比成年鼠敏感,所以DON对幼鼠机体组织造成的负荷更大。Vesely等研究了DON对于3日龄鸡胚的毒性作用,发现其胚胎毒性剂量范围很窄(1~3mg/kg),DON致使试验组鸡胚头部畸形,身体发育畸形,畸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调查显示,中国饲料和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超标的比例为60%~70%,其中呕吐毒素的超标比例接近70%,在被检的玉米、麸皮和DDGS样品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均高达90%以上,分别为、和100%。豆粕的检出率较低为。麸皮和豆粕中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分别为和,属于轻度污染。玉米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毒素平均含量为,其最高含量为,属于中度污染。DDGS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毒素平均含量为,最低含量为,最高含量为,属于中度污染。玉米和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极显著高于麸皮和豆粕(P<),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P<),麸皮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极显著高于豆粕(P<)。被检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为,仔猪料、中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乳猪料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为,显著低于其他种类全价料(P<),属于轻度污染。仔猪料、中猪料、大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分别为、、、和,其最高含量分别为、、、和,属于中度污染。 小麦面粉中呕吐毒素色谱图图册参考资料。 DON的污染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国,中国、日本、美国、前苏联、南非等均有发现。DON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如面包、饼干、麦制点心等。另外,在动物的奶、蛋中均有发现DON残留。DON对于粮谷类的污染状况与产毒菌株、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因素有关。小麦赤霉病主要分布在潮湿的温带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又恰恰处于这一地带,这是中国DON污染较严重的原因之一,在多雨年份DON的污染状况则更为严重,赤霉病麦中毒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之一,这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DON毒性较低,但它最易出现,广泛存在于温热带地区的饲料中,因此在谷物中DON中毒发病率最高。例如:在日本,小麦和大麦中的DON浓度为40ppm;在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白色冬小麦中的DON浓度为。对一些亚洲国家的未加工的农产品和加工过的饲料样品进行检测时发现,中国的饲料样本中,含有一定量的呕吐毒素。超过70%的样本被呕吐毒素污染。2000年的样本中呕吐毒素的最高含量达到4582μg/kg。2003年中国配合饲料样品中呕吐毒素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平均含量为600μg/kg;据估计,2005年中国饲料原料的呕吐毒素检出率为100%,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规定食物中呕吐毒素的安全标准是1000μg/kg,呕吐毒素的含量超过l000μg/kg就会对人及一些动物健康产生损害。 呕吐毒素对中国谷物类原料的污染相当普遍,其次是油籽类原料。从内蒙、宁夏、黑龙江、辽宁、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等省市采集31份玉米、21份全价饲料、27份植物蛋白饲料。被检的玉米样本中呕吐毒素检出率达100%,平均含量达820μg/kg;被检全价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达100%,平均含量为1020μg/kg;蛋白质饲料中呕吐毒素检出率达87%,平均含量为240μg/kg。据顾薇2003年研究发现,从中国送来的样本中,超过70%的样本被呕吐毒素污染,1998-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呕吐毒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8,607和378μg/kg}2000年的样本中呕吐毒素的最高含量达到4582μg/kg。据奥特奇公司研究结果,2005年中国饲料原料呕吐毒素检出率为100%,超标率(最高为)。 镰刀菌属霉菌属于田间霉菌,野外菌株,通常在作物生长期间就被污染,其最适生长温度为5~25℃,由于镰刀菌属霉菌的上述特点,呕吐毒素的分布与对饲料原料的污染也呈现出一些特点:1)镰刀类霉菌主要在田间污染谷物类原料作物和油籽类原料作物。呕吐毒素则是在刚收获后的谷物呕吐毒素污染较为严重。2)呕吐毒素对中国谷物类原料的污染相当普遍,其次是油籽类原料。3)呕吐毒素的污染程度存在地区和年份的区别。由于温度、湿度等的差别,不同地区、同一季节收获的玉米所带菌属有较大差别,同一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玉米所带菌属也不一样。北方地区的玉米(如河南、山西等地的部分玉米)以镰刀菌为主要菌属,而东北玉米以圆弧青霉为主要菌属,镰刀菌次之。所以,华北地区的部分玉米呕吐毒素的污染较重一些,而东北玉米相对较轻一些。就年份而言,与收获时的降雨量有关。如2003年,华北部分地区,由于下雨太多,造成部分玉米呕吐毒素污染严重,少数玉米用于生产饲料,严重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导致饲料退货。而2004年因收获时天气较好,呕吐毒素没有达到危害的程度。2005年的新玉米,部分玉米又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研究表明,DON可能对免疫系统有影响。DON既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又是一种免疫促进剂,其作用与剂量有关。在体内DON可以抑制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同时又可以诱发自身的免疫反应。DON引起实验动物免疫系统的疾病与人类lgA肾病及其相似,同时DON还可以诱发辅助性T细胞超诱导产物-细胞因子的产生,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产生炎症前细胞因子。 动物毒力学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畜种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按顺序是:猪>小鼠>大鼠>家禽和反刍动物。DON对人畜会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低剂量摄入会造成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和病死率升高等现象;大量或长期摄入会发生急性中毒、呕吐、直肠出血和腹泻,与肠道炎症极其相似。呕吐毒素对动物机体毒性主要分为免疫毒性和细胞毒性。DON在低质量浓度时能诱导辅助性T细胞超诱导产物—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高质量浓度DON可抑制免疫,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同时还影响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弱免疫应答、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吞噬作用和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 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选择和成熟的场所。原胸腺细胞经过前胸腺细胞、CD4-CD8-双阴性细胞。CD4+CD8+双阳性细胞和CD4+CD8-或CD4-CD8+2个单阳性胸腺细胞亚群这5个阶段,发育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因此T细胞在胸腺整个发育过程中会先后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单阳性胸腺细胞既可识别异己抗原又可识别自身抗原,但识别自身抗原这一特性对机体是有害的。只有与自身抗原亲和力低和不识别自身抗原的胸腺细胞才会经过阴性选择后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反之就会发生细胞凋亡。所以T细胞在胸腺活化时会引发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凋亡,而且在T细胞活化或胸腺细胞阴性选择期间,DON促使抑制免疫的基因表达升高,所以胸腺对DON有高敏感性。在小鼠口服5、10和25mgDON/kg体质量各3、6和24h后,Sandra分析基因时证实在前胸腺细胞阶段DON选择性的使抑制免疫的基因(抑制线粒体、核糖体或蛋白质合成的基因)高度表达,也证明了在胸腺细胞发育成T细胞过程中双阳性CD4+CD8+阶段对DON最敏感,高质量浓度DON能明显诱导胸腺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 但是,在T细胞活化反应期间,用低质量浓度DON刺激胸腺细胞3h,很多基因,如:钙依赖基因和核内转录因子(NFkB)的靶基因被刺激表达,诱发内质网钙储存的消耗,活化NFkB,导致大量钙离子依靠钙转运蛋白流过细胞膜,胞内钙质量浓度增加,激活钙调磷酸酶,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去磷酸化,DON诱导NFAT转至胸腺细胞核内,活化更多基因,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巨噬细胞在动物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构成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参与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巨噬细胞被活化后产生不同的炎性因子,并表达一些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或白细胞分化抗原(CD)。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DON可提高个别炎性因子的分泌和产生,高质量浓度DON则诱导巨噬细胞的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巨噬细胞活化的主要因子,依赖剂量提高细胞表面受体(CD14、CD54和CD119)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DQ/DR)的表达,而DON被证实不论质量浓度高低均会干扰TNF-α活化巨噬细胞的过程,起到免疫毒性的效果。DON在细胞因子受体和两面神激酶(JAK)水平上作用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抑制细胞因子受体(TNF-α受体)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共用的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的信号转导,干扰TNF-α刺激巨噬细胞活化的过程。鼠巨噬细胞中脂多糖(LPS)诱导一氧化氮聚合酶(iNOS)的表达,干扰素(IFN)-β是该诱导过程不可缺少的信号,IFN-β的表达引起STAT、干扰素调控蛋白和iNOS表达。DON还可以抑制iNOS和IFN-β的激活和表达,直接或间接抑制NO和IFN-β的产生。 DON诱导淋巴组织表达的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症细胞因子可损害生育能力,尤其是TNF-α已证实会影响猪和牛卵母细胞的发育。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与其周围的卵丘细胞(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发育时凸向滤泡腔所形成)形成卵胞质,在卵胞质结构和分子的变化及2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下卵母细胞逐渐成熟。不论卵丘细胞的来源—滤泡细胞的大与小,其对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的作用都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卵丘细胞的扩增和死亡是卵母细胞获得发育能力的关键因素。在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用DON感染其卵母卵丘细胞复合体(COCs)后,检测发现大量卵丘细胞死亡的同时卵母细胞潜在的发育能力下降,由此推测DON对卵母细胞的毒性是通过抑制卵丘细胞增殖和控制卵丘细胞周期间接作用而导致的。减数分裂中纺锤体是在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的,纺锤体形成是微管的动态组成。微管合成的异常和受精后染色体的异常分裂会造成胚胎发育受到抑制。Schoevers等在DON感染后的COCs中发现,随着DON质量浓度的增加,到达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显著减少,而且显微镜检测出很多卵母细胞的核染色质和微管发生畸变,说明成熟卵母细胞在中期I到中期II对DON最敏感。当卵母细胞感染高质量浓度(2μmol)DON时,畸变发生在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时期—中期I(在此质量浓度下卵丘细胞增殖被完全抑制);若是低质量浓度,畸变更容易发生在末期I或中期II。DON也会在以下3个阶段损害卵母细胞发育以降低胚胎发育:1)减数分裂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中;2)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前(因为DON已经在卵母细胞成熟前21h中降低了其发育潜力);3)受精过程中。DON还可通过直接影响动粒蛋白(纺锤体形成的关键点)而干扰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使减数分裂停滞在中期I或末期I。

1ppm=1000ppb=mg/kg呕吐毒素(DON,)是单端孢菌素烯烃中的一种,它通常是由生长在谷类物品(如小麦、玉米、大麦和秣草)霉菌镰红菌素生成的。DON广泛存在于全球,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玉米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人和动物在误食被该毒素污染的粮谷类后可以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另外,它还常与其它的霉卤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共同污染农作物,进入人体后可以相互影响。呕吐毒素的毒性效应包括:呕吐、不想进食、胃肠炎、腹泻、免疫抑制和血液病。研究表明猪对呕吐毒素很敏感,当呕吐毒素含量≥1ppm时,它们就拒绝进食。其毒性也会对其他物种产生毒性效应,各种物种对呕吐毒素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呕吐毒素会使已加工食物发生问题,包括使可吃的谷类制品产生臭味、对生面团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精确测定可能含有呕吐毒素的食物和食品就现得十分重要。

DON化学结构为3α,7α,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酮,属于B型TCH。DON分子式为C15H20O6,相对分子质量为。DON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1 ~153℃(醋酸乙基石油)。不饱和酮基的存在使得其在短波紫外下有吸收峰,但与许多其它物质在此处的紫外吸收峰相重叠,属非特征性的。紫外辐射下不显荧光。DON易溶于极性的溶剂如水、甲醇、乙醇、乙腈、丙酮和乙酸乙酯,不溶于正已烷、丁醇、石油醚。DON耐热、耐压,在弱酸中部不分解,研究表明,DON在食品加工中,烘焙温度210℃,油煎温度140℃、或煮沸,只能破坏50%。加碱、高压以及热蒸汽的处理可以破坏其部分毒力,有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压热蒸汽作用下可以使其完全失活。在pH=4时,DON在100和120℃下加热60min其化学结构均不被破坏,170℃加热60min仅少量被破坏;在pH=7时,在100和120℃下加热60min仍很稳定,170℃加热15min部分被破坏;在pH=10时,100℃下加热60min部分被破坏,120℃下加热30min和170℃下加热15min完全被破坏。DON在甲醇中不稳定,22天后被转化为其它产物。DON的耐藏力也很强,病麦经四年的贮藏,其中的DON仍能保留其原有的毒性。呕吐毒素(DON)属于小分子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只有将其与大分子载体蛋白偶联,才能作为免疫原,这种人为制备的小分子半抗原与蛋白质的偶联物称为人工抗原。可用的载体蛋白有牛血清白蛋白(BSA)、兔血清白蛋白(RSA)、牛甲状腺球蛋白(BTG)以及鸡卵清白蛋白(OVA)等,其中以BSA、OVA最为常用。 人工抗原图册参考资料。 蛋白质和半抗原的结合是通过游离的氨基、羧基、酚基、巯基、咪唑基、吲哚基和胍基等活性基团的缩合。连接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吸附的载体有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葡聚糖、羧甲基纤维素等,是通过电荷和微孔吸附半抗原。化学法是利用功能基团把半抗原连接到载体上,常用的方法有戊二醛法、碳二亚胺法、活泼酯法、亚胺酸酯法和卤代硝基苯法等。半抗原与载体连接时应该注意:带游离氨基或游离羧基以及两种基团都有的半抗原,羧基可用混合酸酐法和碳化二亚胺法与载体氨基形成稳定的肽键。同样,带氨基的半抗原则可与载体羧基缩合;带有羟基、酮基、醛基的半抗原,如醇、酚、多糖、核酸以及淄族激素等,它们都不能直接与载体蛋白相连接,需要用化学法在半抗原上引入羧基后才能与载体相连接;芳香族半抗原由于环上带有羧基,它邻位上的氢很活泼,极易取代。根据呕吐毒素本身的结构特性,需要用化学方法在呕吐毒素上引入羧基后才能与载体相连,然后应用碳二亚胺法合成完全抗原,该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有机相中进行反应的二环已基碳二亚胺法(dicylochexylcarbodiimide,简称DCC),另一种是在水相中进行反应的对乙基-N,N-二甲基丙基碳二亚胺法(3-mercaptopropionicacid,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1)carbodiimide,简称EDC)。DCC法需要在严格的无水条件下进行反应,所用的有机溶剂需预先脱水处理,需要干燥的反应环境;EDC法可以直接在水相中进行,但EDC需要超低温(-20℃)避光保存。

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论文

理主要研究及其特点:(1)观察:自条件表现理现象外部进行系统、计划观察发现理现象产、发展规律优点:适用范围较;简便易行;所材料比较真实缺点:结难重复验证、精确析;难控制目标现象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2)实验:控制条件某种理现象进行研究;实验室实验自实验优点:揭示关系;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实验情景带极认性质试处于环境意识自接受实验能干扰实验结客观性(3)测验:用套预先经标准化问题(量表)测量某种理品质;直接测验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测验三基本要求:1.信度 2.效度 3.标准化(4)调查:某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两种式:问卷调查晤谈使用应注意:1.取代表性 2.试受社赞许性影响优点:用起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缺点:够严谨;能揭示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5)案:试各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详尽解收集体现资料进析推知其行原优点:能够解释体某些理行产、发展、变化原助于研究者获某种假设缺点:体研究结论难推广

1 溴系阻燃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2 爬行动物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的现状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4 污染场地中有机氯农药对土壤原生动物群的影响5 铀胁迫对两种蓝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6 人血淋巴细胞检测浊漳河地表水的遗传毒性7 水体Hg2+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8 西维因对雄性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9 镉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致动脉硬化的毒理学机制10 丁烯氟虫腈对家蚕(Bombyx mori)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11 山西工矿区土壤二氧化硫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12 基质诱导硝化测定的土壤中锌的毒性阈值、主控因子及预测模型研究13 镉对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毒性及其在水稻体内迁移转运14 氯化镉和敌敌畏突发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差异15 毒死蜱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

水质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使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水质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使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逐步成熟,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水质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强水质检测工作的管控力度,运用科学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水质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人民群众的安全用水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鉴于此,本文就着重围绕水质检测环节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生物检测技术;水质检测;应用:探究;

引言: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质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然而,近年来我国工业及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加剧了我国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就必须加强水质检测工作的监管力度,运用科学先进的生物检测技术,来提升水质检测工作的技术水平,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水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生物检测技术的含义及相关特性探究

(1)生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含义。

生物检测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某些生物个体、群落来对周边环境污染及变化情况进行客观反映,以此来作为环境质量检测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对我国的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其污染源头较为复杂,这就需要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测分析,而生物检测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在特殊环境中对水污染效应进行充分展示,有效弥补了传统检测技术的不足之处。

(2)生物检测技术的相关特性。

对于生物检测技术的相关特性,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三点进行分析:其一,相较理化检测的具体应用而言,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在某些特定区域内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加以充分反映,彻底打破了理化检测的局限性,使水质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二,针对仪器设备的具体应用而言,由于部分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情况较为敏感细微,但无法通过仪器设备对其进行精准的检测,这势必会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而通过对生物检测技术的科学运用,就能够对微量污染物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充分展示,同时还可以清晰的展示出相应的受损效应。其三,在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为了能够使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形成聚集效果,便可以借助生物链来完成,当到达食物链末端时便可以使污染物的浓度得到显着的提升,为检测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水质检测的基本概况及影响要素探究

(1)水质检测的基本概况。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宝贵的非可再生资源。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愈加重视,随着环保宣传的广泛开展,社会各界都对环保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人们的安全用水方面,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水质检测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水质检测对推动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水质检测的影响要素。

针对水质检测的影响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水样来源的具体影响,结合水质检测环节来看,假如检测人员对水样来源的具体情况没有进行全面掌握,就有可能对解决措施作出错误的判断,无法有效的解决该区域水源的污染问题,因此,在开展水质检测工作的具体操作之前,检测人员必须要对水质来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妥善的解决措施,使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其次,是针对类别方面的影响要素,在对水样水质进行具体检测时,必须要依据水质的不同选用适宜的水质检测方法,这就要求检测人员必须要认真对待检测工作,并严格依照检测工作的相关流程实施具体的检测操作。对此,检测人员要对不同的水质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水质的差异性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再运用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来对水样进行水质检测,这样才能确保水质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并使其成为相关部门制定解决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最后,针对人为方面的影响因素,在进行水质检测的具体操作时,检测人员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在整个检测环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避免人为操作失误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对整个检测环节的监管力度,在开始检测之前,要对检测仪器、试剂以及玻璃器皿等重要物品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确定一切符合标准,严格规范取样工作;进行检测工作时,检测所用的药品,一定要确保其在有效期内,过期变质的药物必须马上进行更换,检测工作要在规定时间内。另外,针对整个检测环节而言,检测人员还必须严格遵循检测标准来规范自身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保证检测记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失误对检测结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3、水质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究

(1)发光细菌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发光细菌检测技术可以对水样中存在的大部分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因此在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检测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在具体的检测环节中,发光细菌检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操作繁杂以及误差较大等相关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电子技术已对发光细菌检测技术做出了相应的完善,如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荧光光度法等检测手段的辅助,可以有效提升水质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生物行为反应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生物行为反应检测技术的操作原理主要体现在借助生物受污染物危害后所出现的趋利避害行为反应对水体污染的具体情况加以评断,并对水体污染的安全浓度加以确定,然后依据水体的实际污染情况制定出合理准确的预警措施。生物行为反应检测技术通常运用在鱼、水蚤以及双壳软体动物等生物的具体检测中,同时在实施淡水生物检测环节中一般会运用斑马鱼进行具体的检测操作,这主要是由于斑马鱼会在水质污染的情况下迅速做出行为反应,为水质检测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海洋环境中,通常会运用双壳生物活体来检测水体的污染情况,而在淡水环境中,则一般会借助鱼类来完成具体的检测工作。针对贻贝双壳距离变化的具体检测操作,可以借助电磁感应技术来进行落实,此外,还可以借助高频电磁感应系统对贝壳类物质的运动情况实施检测。

(3)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通常运用于对细菌、真菌以及原生动物等微型生物在水体中的物种频率及数量的检测工作,然后再结合先进的电子技术对分布指数进行精准的计算,最后依据分布指数的具体数值对水质污染程度进行评断。伴随科技水平的全面发展,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检测评价指标的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般较为常见的检测评价指标有原物种种类指标、植鞭毛虫百分值以及异样性指数等。通过对生物检测技术的合理运用,使我国的水质检测技术水平得到了更好的完善与提升,这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及为人们提供优质用水资源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的发展之中,数学分析的实用性也在逐步攀升,数学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有效拓展了生物群落参数变化规律的检测范围,使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的重要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同时对提升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4)底栖动物及两栖动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底栖动物及两栖动物检测技术的主要原理为运用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消失以及数量的多少对水质进行具体的检测,底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检测参数主要包括BI指数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通过对两栖动物行为及生物指标的全面检测可以对水体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估,尤其是在检测发育阶段中可以实现对环境因子变化的进一步感应。

4、水质检测环节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究

(1)分子生态毒理学应用于水质污染检测。

分子生态毒理学检测技术通常被运用于污染物及其代谢物与细胞内大分子代谢作用的具体研究,在对发生作用的靶分子进行研究后,便可以对个体、种群以及群落的基本情况进行预报。在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的今日,生物体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被广泛运用于海水及淡水资源水质污染的检测工作。

(2)遗传毒理学应用于水质污染检测。

遗传毒理学检测原理主要是借助DNA链损伤程度的检测对遗传毒性加以判断的检测技术,相比微核试验操作而言,遗传毒理学检测技术的效果更加显着,主要是因为单细胞凝胶电泳能够对低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准确的检测,SOS显色方案作为遗传毒理学检测技术的另一种检测方法,其具体的操作原理表现在受到外界范围损伤及抑制的干扰下,DNA分子会进行错误修复,在经过遗传毒物处理后而出现的反应便可以称为SOS应答,SOS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性强且操作便捷等技术优势。

5、结语

结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及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加剧了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对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就必须对水质检测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对生物检测技术的科学运用,使水质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确保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之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用水资源,以此来推动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伟,杨蓉,徐建,闫政,金小伟饮用水源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 2020,36(06)—:104—112.

[2]张松松生物检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及研究[J]环境与发展, 2020,32(06)—.74+76.

[3]李悦浅析水环境污染检测中生物监测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 2020(01):55+57.

[4]陈朋利谈生物技术在水质检测与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 2019,31(09):81—82.

[5]施小玲.水质检测与污水处理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9(21):42—43.

[6]谢本祥生物工程中检测技术的需求和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5)—163—164.

[7]杨磊生物技术在水质检测与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 2019,4(05): 102+130.

动物毒理学研究前沿论文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摘要:水环境是环境雌激素的最大储存库。环境雌激素通过食物的传递进入动物体内,类似于雌激素的功能。环境雌激素可导致水生动物性别特征丧失和后代不能繁殖;可引起水蚤性别比例失调,蜕皮率下降,导致软体动物性畸形和超雌性化现象;导致鲤鱼等生殖器畸形,引起鱼类种群生存力和资源量下降。壬酚(NP)、双酚A(BPA)和E2在河水、水生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的生物积累与放大倍数在18~1200倍之间,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比通过水体的传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并且在河流等的枯水期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更大。文章讨论了环境雌激素的降解与研究前景。关键词:环境雌激素;水生动物;影响;进展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国家最早用雌激素防止流产和促进胚胎发育,若干年后才发现服药妇女易患乳腺癌,她们所生子女易患生殖系统癌症,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DES综合症,美国毒理学会(NTP)已列出78种可能属于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的实验室试验法[1~3];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通常包括类似于雌激素的外源化学物质(壬基酚、双酚A、已烯雌酚、17α-乙炔基雌二醇,等)和环境中的内源性雌激素(17α-雌二醇、17β-雌二醇、雌三醇、雌酮),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被喻为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4~6]。环境激素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其主要研究范围是环境激素的筛选与调查、作用机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等。1 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制环境激素对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激素合成或清除程度的影响,导致内分泌紊乱,其分子结构与人体内雌激素或某些配体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在极低浓度(有时甚至低于现有的分析技术检测的浓度)对易受感染的动物也可引发巨大的生物效应,特别是多种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强度可以达到各种激素单独作用之和的1600倍[7,8]。当环境激素进入生物体后,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拮抗雄激素受体(AR)或其它受体介导的通路发挥作用,以及影响与受体无关的细胞信号传递途径,干扰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及诱变效应,影响细胞的分裂增殖,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诱使机体渐渐改变某些生化反应,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另外环境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内,则有可能作用于细胞核的酶系统或核酸,从而引起遗传变异,研究表明这种作用方式发生的机率较小,但环境雌激素对生物体影响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4,9~12]。2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有关环境雌激素在河流、湖泊、污水处理排放口以及生物体内的监测报道较多,并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13~19],环境雌激素对甲壳类动物性腺发育和生殖影响的研究较多,由于桡足类等性别分化受食物丰盛度的影响较大, µg/L的E2、雌酮、E3对桡足类的性比没有明显的影响[19,21]。以藻类为食的水蚤(Daphnia,枝角目)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无脊椎动物,是鱼类、其它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在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Dodson和Hanazato认为北美Mendot湖水蚤性别比例多年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环境雌激素类物质引起的,水蚤在胚胎期暴露于 µg/L的除草剂阿特拉津、或DDT、甲氧氯和壬基酚等而导致性别向雄性化分化;暴露于 mg/L已烯雌酚可导致第一代水蚤的蜕皮率下降,但对第二代的水蚤和成年个体均不受影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外源物质硫丹、酞酸二乙酯和PCB29会显著延长水蚤完成4次蜕皮时间。外源雌激素与蜕皮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了壳二糖酶的活性,扰乱了蜕皮激素的生物合成,导致水蚤蜕皮时间的延长。10~20 µg/L的辛基酚对Corophium volumtation 的性别分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10~100 µg/L能延长第二对触角,10~50 µg/L辛基酚长期暴露下,可使Corophium volumtation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种群下降[19,21]。钛酸四丁酯能引起多种海产腹足动物的“性畸变”(雌性动物体内附加了雄性动物的性器官),从而严重影响这种动物的繁殖,甚至可导致物种的绝灭[4,19]。日本沿海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TBT可导致螺(Nassarius reticulates)和鲍(Haliotis madaka)等性畸形和后代性别比例失调[4]。双酚A和辛基酚可导致淡水螺(Marisa cornurietis)出现超雌性化现象,雌性个体的雌性性器官增加,输卵管畸形,性腺增生,卵母细胞增多,这种现象同时也出现于海水螺(Nucella lapillus)中[19,22]。3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脊椎动物的影响环境雌激素导致鱼类性畸形的报道也不少,1985年,在英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下游河流中捕获具有雌雄两性特征的斜齿鳊鱼(Rutilus rutilus)之后,Larsson等对瑞士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Purdom等认为广泛使用避孕药剂和随之而来的乙炔基雌二醇的释放是产生雌雄同体鱼的真正原因[23~26];并在其它河流中发现了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包括雄鱼血液中存在高浓度的属于雌性成熟特征的卵黄蛋白原和在假性雄鱼的睾丸中出现卵母细胞,睾丸发育延迟,而环境雌激素壬基酚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成年雄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实验也证明壬基酚可诱导卵黄蛋白原的形成和抑制睾丸的发育[26~30]。类似报道的很多,日本从东京附近多摩川中捕捉到的13条鲤鱼中,发现有12条生殖器畸形[23,28]。英国的另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生长在受污染水域中的大部分雄性鱼,会变成两性鱼或雌性鱼[24,25]。低于1 ng/L的EE2能导致魟鳟产生卵黄蛋白原,而4 ng/L的EE2可导致幼鱼的性畸形,其第二性征发生改变[23,28,31]。环境雌激素可导致鱼类种群生存力和渔业资源下降[26,32]。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五大湖,发现爬行类和鱼类动物的雌性化、生殖器怪异等繁殖异常的现象,后来美国佛罗里达州又发现短吻鳄(Alligator spp.)的孵化率从90%降到18%,幸存的雄性鳄鱼阴茎长度只有正常个体的75%,并且体内的睾丸酮含量显著下降,而雌性的子宫及卵泡异常,排入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环境雌激素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野生青蛙畸形率增加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合理解释[7,20]。4 环境雌激素在生物体内的富积与降解环境雌激素一方面通过水体的传递并积累于生物体内,另一方面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发生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环境激素通过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等途径增大浓度,实现对生物和人类的更大危害,其中NP在淡水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贻贝(Mytilus edulis)、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九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和虾(Crangon crangon)体内的生物浓缩因子BCF值分别为10000、3400、280、1300和100;壬酚(NP)、双酚A(BPA)和E2在河水、水生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的生物积累与放大倍数在18~1200倍之间,而底栖生物相对的最大积累率可达106倍,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比通过水体的传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18,19]。大西洋鲑鱼(Oncrohynchus keta)可以通过洄游将环境雌激素转移到阿拉斯加淡水湖泊,从而使环境雌激素浓度高出其他湖泊2倍[7,20]。环境激素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不向环境中释放,杜绝环境激素产生的源头,如不焚烧垃圾,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谨用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不使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禁止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会从中渗出;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恶英等从体内排出,多饮用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2,7,33]。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药物,如乙炔基雌二醇在体内的稳定性高于雌二醇等天然雌激素,但低于杀虫剂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类化合物[35];有关环境激素的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很少[36,37],并处于起步阶段,烷基酚类(APEs)经过下水道及污染水处理厂后,其降解率约为60%,但又生成了难以降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其最终生物降解过程非常缓慢[37];已有E1、E2、E3、EE2和MeEE2在污水处理厂和河流中降解行为及浓度变化的报道,当河流中E2浓度为100~500 µg/L时,可在4~5 h内生物降解降到100 µg/L~100 ng/L,而E1的半衰期约为4~5 h,大部分进入河流中,特别是在河流的枯水期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更大[1,13]。硝化细菌对EE2的降解不需要预处理过程,但其降解率较低,并不能彻底降解[38]。单一的纯菌不能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而二种或三种组合菌可在7天内将500 mg/L的底物彻底降解[39]。据来自日本农艺化学年会的消息,日本大阪市立工业研究所的酒井清文等人从海水中分离到一种能在20~30天内完全分解双酚的细菌;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教授齐藤贵发现水鳖科植物、金鱼藻科植物和睡莲科植物对双酚A和酞酸酯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双酚A和酞酸酯是我们日常用品如塑料餐具等的主要化工原料[40,41]。5 我国环境雌激素研究前景国外已经在环境雌激素的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分子作用机理,以及污染控制、防治对策等方面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我国目前对环境激素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至今没有形成有组织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少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全面调查评价,环境雌激素污染现状及其变化的趋势还不清楚[10,20,33,40,41],未见对环境雌激素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性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报道,同时也缺乏环境激素的检验和保护系统,更谈不上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就在环境雌激素研究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我国工业发达地区代表性水体中环境雌激素种类及在水生动物体内富集与释放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获得其分配、归趋、迁移、转化的行为规律,结合天然水体中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的综合影响,如对野生水生动物及后代性别比例、性腺发育、血中卵黄蛋白原、产卵与孵化、变态、第二性征和特定年龄阶段等方面的影响。(2)通过长期暴露实验获得我国天然水体中主要存在的环境雌激素对水蚤、贝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性别比例、性腺发育、血液中卵黄蛋白原、繁殖能力、变态、特定年龄阶段等影响,为野外调查结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寻找对环境雌激素敏感的指示生物和生物标记物,优化环境激素的检测与监测手段,获得快速、可靠和低费用的新检测方法。(3)进行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低浓度下的联合作用试验,以及低浓度水平下的环境雌激素及其混合物对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野外和实验数据的对比研究,广泛的浓度试验和在不同水平下的浓度-效应关系,以及环境雌激素的激素活性水平与其定量构效关系,从已观测到的暴露-效应关系中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验评价与检验。(4)建立环境雌激素对渔业资源量、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获得环境雌激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规律,进行低浓度环境雌激素混合物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影响的评估,降低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提出环境雌激素污染下对野生水生动物保护的综合建议。(5)调查环境雌激素的行为机制,模拟环境雌激素的生物积累过程,结合国外已有的模型,建立新的动物模型,模拟环境雌激素对水生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定量风险评价,结合健康风险管理方法,为决策者和渔业管理机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与依据。(6)筛选具有超强降解能力的细菌和水生植物,降低并去除水环境的中痕量环境雌激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关于污水处理厂、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饮用水中环境雌激素进行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等高效处理方法,大幅度降低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和野生水生动物的危害。参考文献:[1] PICKERING,SUMPTER. Comprehending Endocrine Disrupter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31A-335A.[2] 周少奇, 林云琴. 环境激素污染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1): 25-27.[3] TAPIERO, NGUYEN, TEW. Estrogens and environmental estrogens[J]. Biomed Pharmacother, 2002; 56 (3): 36-44.[4] 杜克久, 徐晓白. 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00, 45(21): 2241-2251. [5] SONJA LORENZ. E. U. SHIFT endocrine Disrupter Research into Overdrive[J]. Science, 2003, 16 May.[6] 雷忻, 李东升, 张育辉. 浅谈环境化学污染物的雌激素效应: 环境雌激素[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1(1): 56-58. [7] 包国章, 董德明, 李向林, 等. 环境雌激素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1, 20(5): GUO-ZHANG, DONG DE-MING, SHEN WANBIN. Progress of studies on ecological effect of ecoestrogen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1, 20(5): 44-50.[8] 方昌阁, 张才乔, 乔惠理, 等. 环境激素生殖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外畜牧科技, 2000, 27(2): 31-34.[9] ROTCHELL, OSTRANDER. Molecular maker of endocrine disruption in aquatic organisms[J]. Journal of Toxicology &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 2003, 6(5): 453-461.[10] 姜安玺, 李文兰, 季宇彬, 等. 当前环境激素的研究状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15(5): 29-31. [11] 米芳芳. 雌激素生物作用的研究[J]. 中医药研究, 2002, 18(2): 48-49.[12] 龙鼎新. 环境雌激素对生殖和发育毒性的分子机理[J]. 卫生研究, 2002, 31(2): 139-141. [13] JURGENS, HOLTHAUS, JOHNSON, et al. The potential for estradiol and ethinylestradiol degradation in English river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nistry, 2002, 21(3): 480-488.[14] 朱毅, 田怀军, 舒为群, 等.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源水有机提取物的类雌激素活性评价. 环境污染与防治[J]. 2003, 25(2): 65-67. [15] 张宏, 毛炯, 孙成均, 等.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尿及河底泥中环境雌激素[J]. 色谱, 2003, 21(5): 451-455. Advance in the studies on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on aquatic animals Abstract: The biggest depositary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is water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usually pass through the food chain into the bodies of aquatic animals, where they act as pseudo-hormones.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can cause the aquatic animals to have confused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aquatic animals, change the sex ratio, cause sex abnormality, and so on.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as also briefly words: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aquatic animals; effect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黄色星期天 天贤粱粕��厣贤粱粕�V灰�缫淮担�嗣俏薮Χ恪U饩褪巧吵颈�?nbsp; 就在4月7日也就是星期天的早晨,一拉开窗帘不禁让我大吃一惊。我看到外面的天空已不在像以前那样蔚蓝,阳光已不在像以前那样明媚。远处的那些高楼大厦像海市蜃楼一样隐隐约约。在沙尘暴的影响下,楼内的人都点着灯为自己照明。天和地的界限已不那么清晰,而是浑黄一体。大街上的人们都全副武装,包着头巾捂着嘴。生怕沙土进到自己的呼吸道里。一走出家门,一股沙土的气味扑面而来,一阵风吹过,脸上就会感到大大小小的沙粒打在你的脸上,顿时我那干净的脸像涂上了一层土黄色的釉彩,把我的脸打扮成了土著人的脸色。我低头一看,大地也穿上了一层土黄色的衣裳。过了一会,又下起雪来。许多人都高兴起来,他们认为雪花是洁白美丽的。但他们错了,今天的雪花像炸弹一样,落在人们的身上,炸出了一朵朵“黄花”。弄得人们狼狈不堪。我也被“炸”的像小泥猴似的。 今天的情景,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恶果。在一次次灾难的提醒下,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已刻不容缓。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过全人类不断努力,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灾难的发生频率会逐渐减少。地球那副美丽的面孔又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 在四野飘香的花丛中,我和蝶儿一起嬉戏、欢笑;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我与小鸟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迈着轻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雾霭缭绕着、白纱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吮吸着花草的芳香, 欣享着阳光的沐浴,我被陶醉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里;夜晚,我坐在稻谷飘香的农家小院里,仰望着璀璨的星空,聆听着蝉鸣嘹响,蛙声如潮,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王国。春天,我坐在牛背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听那牧歌婉转,牧笛悠扬。 夏天,我坐在小船上,任双桨拍打着那碧绿的湖水, 看海鸥轻盈地掠过辽阔的湖面;秋天,我站在树下,凝神瞩望着那金黄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赏着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 真不敢想象,我们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这个世界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惨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尘沙弥漫,人类将在魔鬼般的尖叫声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时我们只能说,人类曾经属于过地球,但地球将永远不会再属于人类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岐江情 岐江河--我的母亲河,由北而南,蜿蜒流淌。我在她怀里成长。她孕育了我童年的欢乐。我的金色的童年的欢乐时光,都和岐江河一起度过的。 记得我只有豆丁般大的时候,数不清的早晨,看着那朝晖在河上跳跃,把那清澈的河水映得通红,像是给岐江河披上了红纱巾,周围郁郁葱葱的榕树也穿上了朝阳的锦衣。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沿河漫步,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小鸟清风奏出的晨曲。 每逢端午节的时候,精彩绝伦的龙舟赛便在江上举行。人们接踵而至,争先恐后地聚集到江边看热闹,一条条龙舟整齐地排开在江面,船上的每一个有着古铜色肌肤的大汉都使出浑身的力量。每一声礼炮后,龙舟齐头并进,掀起一江浪涛。江边的人们有的急得直跺脚,有的高声喝彩,有的像长颈鹿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江里的龙舟在一片锣鼓声中耕波犁浪,勇往直前…… 我童年的幸福,都沉浸在岐江河那清澈的碧波里。只要清风一吹,一切美好的回忆都从荡漾的碧波里旋出来了。如今当我独自一人去问候岐江河时,它已面目全非了:污浊的河水夹杂着许多垃圾在晃动,偶尔还有一两条死鱼浮上来,散发出醺心的腐臭。绿色,没有了,鸟声,听不见了。河边堆积了大堆垃圾,往日清新芬芳的和风也变得腥臭苦涩了。我伤心地向岐江河呼喊:"你昔日的丰姿到哪去了?"可它只用波浪拍打着河岸,像垂危的病人,呻吟着,伤心地向人们哭诉:"清救救我吧!" 也许是因为它过去的美,也许是因为它现在的丑,也许是时代的要求吧,岐江河发出的求救终天得到了回应。市政府十分重视岐江河的整治,组织人力物力拆掉岐江河两岸参差不齐的破旧建筑,在河岸上植起了绿树红花,禁止人们往江上倒垃圾,禁止往江里排放污水,岐江河开始恢复了生机,重现了昔日美丽的倩影。我想:假以时日,岐江河--我的母亲河,她将比以前更爱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 然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啊!实在太可怕了,到那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将如何生存? 我们已经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能任其毁灭吗?不能!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在地球毁灭的前一夜,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要来保护、爱护地球,要来绿化、美化地球,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年轻。 我再来问个问题小朋友,地球到底会不会毁灭呢?这就要看我们怎掩盖胡她了,如果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她的话,相信她会永远年轻的。 还我青山绿水 我是赫赫有名的晋江。我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几十万子孙后代的身上。如今,我的工业越来越发达,儿孙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可我却今非昔比,千疮百孔,丑陋不堪,再也找不到几处净空、净土、净水了。 我在思索,在寻找,发现原来是因为许多富起来的儿孙不能善待我。你看:如林而立的烟囱口上呛人的浓烟滚滚升腾,笼罩住我的头;穿梭不息的车辆喷出的废气,无时无刻地向我扑来,熏得我的脸发黑;儿孙们的生活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液,大部分渗入我的肌肤,流进我的血液,侵害我的躯体…… 无奈中的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出呻吟。有一天,一群快乐的红领巾唱着歌,扛着农具和树苗,来到我的身边。我认识他们--那些伤害我的人的后代。我有点儿害怕:他们要干什么?我正在忧虑着,那群红领巾已经开始行动--植树!我欣喜若狂,深情地注视着他们:挖坑、培土、提水、浇水……他们干得可积极啦!挖坑的肩上搭着一条湿毛巾,铲子紧握手中,用劲往土里一插,再使把劲儿用脚一蹬,往后一仰,舀汤似地将土挖起来,往身后一”泼”,土落了下来。反复几次后,一个坑就挖好了。放树苗的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坑内,扶正,让挖坑的培上土,再让提水的浇上水。只见他们个个脸上挂着汗珠,欣慰地笑了。多乖的孩子呀!霎时间,委屈、痛苦化为乌有。我忙托风婆婆为他们拂去脸上的汗珠。他们帮我做新衣裳,我能不高兴吗?他们还在我这儿撒下了花的种子,不久的我将穿上一件五彩缤纷的花裙子!我能不激动吗? 你不知道吧?这群红领巾还帮我清理了垃圾,从树上取下了一个个塑料袋,并告诫人们少用“白色污染”。在红领巾的带动下,那些缺德的公民也渐渐地正直起来了。以前垃圾箱旁蚊蝇乱飞的情景消失了,街道两旁的树灰尘不见了。我的生活亮丽斑澜了! 我陶醉了:满山苍翠,一水碧波,芳草茵茵,鸟语花香……这才是原来的我呀!感谢孩子们还我青山绿水,还我多姿风采,我将赐予子孙们无尽的宝藏和永恒的幸福…… 共筑校园和谐的蓝天(演讲稿)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 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 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 最近,北京一群中学生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提倡环境保护的信,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朱总理在同学来信上批示说,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实令我等长辈惭愧。……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位又何尝不应该对此深刻反省呢?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笔者知道有一位老太太,她每次上街买菜都要自带一个小布袋,每次上餐馆吃饭都要自带一个小钢勺。看起来很平常,但能够像这位老同志那样,长年自觉坚持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确实不容易。这不但要有坚定的环保信念,还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无可置疑,环境意识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最容易找到环境保护的支持者。但是,我们同样也能够经常在大学的食堂垃圾桶里发现大量的剩饭剩菜。笔者还听说有这么一位大学生,他热心环保事业,曾积极奔赴云南边陲保护金丝猴,但他却可以数次忘了关掉水房里哗哗流的水龙头。这提醒我们,全面的环境保护和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决非轻而易举;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动物、森林的保护、防止大气和水的污染这样一些“大事”,也包括我们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小事。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它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对资源的使用走向了滥用,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警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在这一点上,北京的中学生们已经为我们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难道我们还有什么需要犹豫的吗?

你可以去青年绿色在线社区看看, 此网站每年都会在该网站选出一个代表,参加一年已度的联合国世界环保大会,并且在该网站长期有专家指导和讨论,只要你有环保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参加。 同时你也可以在上面查询有关资料及其论文,以及环保产品。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外界各种有毒物质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毒物、认识毒物,直到研究毒物为人类所用,大约经历了了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到20世纪发展形成了现代毒理学。由此可见,现代毒理学整个发展过程即是人类起源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古人对毒物和中毒过程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生,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常误食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中毒。我国古书籍《淮南子》的《修务训》篇中载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经过长期实践,古人通过对许多动植物、矿物的外形和颜色、味道等学会辨认毒物和非毒物,用文字加以记载。《周礼·天宫》称胆矾、丹砂、雄黄、紫石和磁石为“五毒”。古人还把毒物作为他们狩猎、战争和谋杀的工具,如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把毒物作为杀人工具,直到公元前82年,Sulla颁布法律,禁止用毒物为杀人工具。有关毒物的各种词汇,正是在古人实践过程中,逐渐创造和衍生出来的。如英文“toxic”这个词原来自希腊文“toxon”词意是弓箭,并由此派生出“toxicology”(毒理学),此期间在古埃及和西方的书籍中部有对毒物和中毒的记载。在和疾病作斗争中,人们逐步积累了利用天然产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收载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共计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古人认为:上品“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斟酌为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并且知道毒副作用与服药疗程及剂量的关系。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学有独特的见解。宋代宋慈著《洗免集录》提到因服毒(自杀或他杀)致死,较早地提出了如何进行毒物鉴定的方法,他被认为是法医学的鼻祖。明朝李时珍修《本草纲目》,历时20年,三易其稿而成书,是对我国及国际影响较大的巨著。近代毒理学的萌发和发展1.萌发代毒理学的研究始于16世纪,其背景是西欧开始进人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已认识到应摆脱只凭经验和直观来认识事物,要通过实验观察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最值得介绍的是一位瑞士科学家Paracelsus(1493~1541)最先奠定毒理学的实验基础,开始萌发了近代毒理学的幼芽,摆脱了直观和经验研究的模式,尝试用实验研究、分析对比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Paracelsus也是一名著名的医学家。他有一句名言“What is there that is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译成中文就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样没有毒,只有正确的剂量才能使药物不成为毒物”。明确指出,化学物质的剂量和它的毒性关系,是毒理学的中心问题。在此期间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研究职业性铅中毒、汞中毒、煤烟和烟垢的毒性危害等,并提出了职业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的早期概念,为近代毒理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2.发展19世纪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西班牙籍学者Orfila(1787~1853)首先提出的。19世纪初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许多工人在工厂、矿山从事繁重的手工业生产,劳动环境恶劣又缺乏防护,曾出现过多次严重急性中毒事件,如陶瓷工人发生铅中毒,多数采矿工人发生汞中毒、磷中毒,矿工多数息有矽肺,甲醛中毒也屡见不鲜,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许多学者围绕各种职业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展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使实验毒理学获得迅速发展。Magendie(1783~1855)、Orfila(1787~1853)、Lewin(1854~1929)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毒理学研究,为药理学、实验治疗学和职业毒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Orfila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曾在法国用几千条狗做实验,多次反复地观察到有毒物质与生物机体发生毒效应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并建立了生物的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为法医学和犯罪学开辟了用尸检材料和化学分析方法作为中毒的法律证据,促进了法医学和犯罪学的发展。1815 Orfila出版了第一本毒理学专著“Traite de loxicoloie(法语)”,并提出毒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期还有很多学者进行实验研究,如著名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1878)研究一氧化碳和箭毒的毒性作用及性质,直到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出版了许多有关实验方法及描述多种毒物的专著,促进了近代毒理学的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代毒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及其特点20世纪是毒理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生命科学倔起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现代毒理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又推动了现代毒理学的迅速发展。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的奥秘。遗传密码的破译,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确立,重组DNA技术的建立等,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技术全面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了现代毒理学中,所以在凹世纪四年代后,现代毒理学的分支学科如雨后春笋,蓬勃地发展起来。我国现已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现代毒理学分支学科有30余个,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分子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在建立和应用分子终点的新方法后,对预测致癌性化学物质开辟了新的前景。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近代毒理学的基础上,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完善当今的边缘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毒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20世纪印年代后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按学科领域分类 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军事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临床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兽医毒理学、饲料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昆虫毒理学、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放射毒理学、毒理学史毒理学。(2)按靶器官分类 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肺脏毒理学、血液毒理学、眼毒理学、神经与精神毒理学、行为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生殖发育毒理学、皮肤毒理学c(3)按机制研究分类 生化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膜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受体毒理学、量子毒理学。(4)按化学物质分类 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高分子化合物毒理学、材料毒理学。以上众多的毒理学的分支学科,既在毒理学的领域之内形成交叉,又与生命学科领域的相关学科交叉,使毒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可以预计将来还要出现新的分支学科。2.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间学术交流频繁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毒理学会的国家(1960),又是第一份专业性杂志“Toxicnlogy and pharmacoiogy”发行的国家(1958),这是现代毒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现代毒理学的成熟,而且也促进了毒理学的飞跃发展。此后,国际毒理学会及各国毒理学会陆续成立,学术会议及国际间联系频繁。论文逐年增多,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召开毒理学学术会议10次以上,创办的专业性杂志超过70种,每年出版的学术专著20。25种,大型国际毒理学会议1977~2001年共开过9届会议,已出版了9本论文集。自从1907年化学文摘问世以来,至1991年初共收集有关毒物的毒性及毒理学文摘量67959篇,其中1991年只一年就收集丁12584篇,是20世纪韧10年累计(1907~1916)276篇的46倍。第一届美国毒理学学会只有会员20人,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今已有会员4000余人。国际毒理学联盟(IUTOX)自1977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当时只有国家和地区毒理学会成员13个,现今已增加到43个,拥有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的毒理学家2000余名做为IUTOX的主要成员:继美国成立毒理学会1960年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欧共体、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先后成立了毒理学会。我国毒理学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正值卫生毒理学大发展时期应运而生的。此时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毒理学专业处队伍,有会员100余名,多数分布在预防医学科研单位,当时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1993年12月9日中国大毒理学会正式成立,同期陆续成立了16个二级专业委员会,发展会员300余名。截止2001年9月注册会员已有1100余名,现有二级专业委员会及地方毒理学会30余个。1997年中国毒理学会已加入国际毒理学联盟及亚洲毒理学会。1995年旅居美国的华人毒理学家为报效祖国,成立了中国旅美毒理学家协会,积极开展与国内毒理学界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举办过“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讲习班”,并出版了《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生命科学专著。德国已建立了对毒理学工作者毕业后教育模式,是教育界与毒理学界相结合的产物,提供了涵盖毒理学全部学科范畴的最好教育,受教育者可得到毒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系统理论培训,并获得德国实验与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协会(DGPT)颁发的“毒理学专家”证书。德国的这一举措受到世界各国毒理学界的重视。2001年在第9届国际毒理学联盟大会上,各国专家同意成立毒理学家国际认定机构。考虑到未来国际间的合作,国家应为新一代毒理学家的教育和认定确立标准。我国已经跨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门槛,毒理学界国际间合作与学术交流极为频繁,结合本国国情,拟订适合中国实施的认定程序,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毒理学家作出贡献。3.研究机构不断地完善,研究的项目更加前沿各国政府、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各种毒理学研究机构,如美国较著名的国家或军方从事毒理学研究机构有国家肿瘤研究所,美国毒理学规划组织由7个国家级研究单位组成,其中国家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所为组成单位,负责审批每年由国家拨款、资助或契约方式资助的课题,1980年立题9900个,资助金额达4亿美元,到1992年每年增加到8亿美元.1998年美国毒理学会及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BEHS)计划完成一项重大课题“环境基因组研究”,国家投资6000万美元,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他们计划从各主要民族中选出1000人,就每个人基因组中的200个以上关锭基因进行测序,然后详细研究这加多个基因各自的功能,并对受检人群进行健康调查,研究这些关键基因与受检人群中各种高发疾病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十分艰巨复杂,耗资惊人,可是一旦成功,将会攻克人类各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实现人类世代梦寐以求的夙愿。世界上著名的大型企业,如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美国杜邦公司、道氏公司等都设立毒理学研究所或研究室。每年投资巨额资金,进行毒理学研究及危险度评价,仅美国就有这种独立的研究单位数百家,估计全世界可达到上干家,他们具备优良的科学设备及集中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毒理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4.“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引导现代毒理学跨人新时代在20世纪中,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及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大自然采取了过度的开采利用,工业发展迅速,导致大量有害因素(物理、化学、生物)释放到人类生存环境中,危害到人类健康。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毒理学界迎来了新的挑战,即研究机体对环境中有害因子易感性机制和对其进行鉴定及评价,特别是对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进行准确判断,是当前毒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与人类生存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毒理学在生命科学中的特有作用将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健康事业中得到充分展示,生命科学领域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以人类基因计划(HGP)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给毒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1世纪的毒理学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著名的毒理学家Terhard Zhinden在1992年第6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指出,实验毒理学研究划分为3个时代:①发现时代:从上个世纪延续到21世纪初,其发展高峰期是20世纪80年代;②生物机制探索时代: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高峰期在20世纪90年代,并将在21世纪继续延伸下去;③个体表达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进人发展高峰时期。个体表达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受环境因子暴露个体的遗传背景的重要性。这个时代的毒理学家将鉴定出大量的特征性遗传表达标志,并揭示出决定暴露个体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来实现,人们更为关注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如肿瘤)中的重要性。毒理学家Kenneth olden博士在2001年澳大利亚里斯本举行的第9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他做了一个精辟的论述“遗传装弹药、环境扣板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引出了毒理基因组学,从而赋予了毒理学新的发展机遇,使毒理学家更能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迎来毒理学发展的新时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