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癌并发上腔静脉综合症18例报道 第一作者 中医杂志 1994;(8):479-4802.张宗歧 主编。《临床肿瘤综合治疗大全》 奥林匹克出版社,1995,本人为编委 撰写以下四篇文章:恶性肿瘤的家庭护理要点 121-129 ;胃癌的综合治疗 166-192 ;胰腺癌的综合治疗 245-256 ;肾癌的综合治疗 333-3463.中药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第一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6;(1):25-27 ; Chines Medicine Combined with Hepatic 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inTreating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第一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 1997, 3(2):117-1195.滋心阴补心气口服液对减轻化疗引起心脏毒性70例临床总结 第二作者 中国中医急症,1997,(5):2086.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功能和肝癌预后的影响及对策 参加2001年10月在重庆主办的首届全国肿瘤介入诊疗学术会议 独著 见:大会论文汇编:45-467.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63例临床观察 第一作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3):65-668.口服膈下逐瘀汤配合动脉插管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附26例报告 第一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2):81-829.The Integration of Chemotherap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Cancer Treatment 参加于2001年6月8-9日10. 恶性肿瘤络病论 独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75-77内风概论 独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01-80311. 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 独著 中国医药报 传统医药 2006年1月17日A7版12. 小细胞肺癌13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 第一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2):138-14013. 论内风为导致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 参加2006年8月5-6日在沈阳举办的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 第一作者 见:论文汇编:393-396论“风”与肿瘤转移 第一作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24-12614. General Surve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 on Tumor Metastasis 独著 Chin J Integr Med(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2006 Mar:12(1):75-8015. 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生存质量—中药制剂在TACE治疗中前景看好 第一作者 中国医药报 传统医药 2006年4月4日A7版16. On “Wind” and Cancerometastasis 第一作者 JTCM(中医杂志英文版) 2006,26(4):279-28117. 中药制剂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作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2):95-9718. 论祛风熄风为恶性肿瘤治疗之根本法则 参加2007年11月2-3日在香港举办的东华三院王定一中西医药治疗研讨会2007 独著 见:论文汇编:164
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侵及肾周围筋膜或邻近脏器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肾癌经过外科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39%~45%,10年生存率为30%~40%。 I期治疗建议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一般不需要化疗及放射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五年生存期比例还是较高。肾癌的预防应根据肾癌的病因定位,主要与吸烟、饮酒、肥胖、职业、高血压、放疗、家族史、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唯一公认的环境风险因素是吸烟,所以及时戒烟可以降低风险。此外应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坚持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减少使用某些可能导致肾癌的药物,如退热药和止痛药。尽量避免化学致癌物质的干预,降低肾癌的发病率。
作为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第二大杀手,肾癌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传统的抗癌治疗除了作用于癌症细胞,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常常会导致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找出并直接攻击致癌的病因”,这是十几年来驱动癌症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孔氏肾癌扶正方的出现,无疑是对晚期肾癌治疗的一个新突破和新进展。它不仅可以抑制和扼杀癌细胞,还可以配合手术及放、化疗的治疗,有效防止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其抗血管的治疗效率比放、化疗高约60%,再加上它对于病灶的控制,使带瘤生存的病人可以达到75%-90%左右。为此,孔教授提醒:凡是年满40岁的各类人群,都要每年做定期的身体、胸腹B超检查,终将被忽视的癌细胞都杀死在萌芽中。
专家说:“虽然肾癌也是一种恶性肿瘤,但是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的效果非常好,很多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下面我们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请专家向大家做一介绍。 如果肾癌发展到了晚期,那么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患者也丧失了手术根治的机会。专家补充道:“肾癌很特殊,它对传统的放化疗或激素治疗不敏感,临床上常用的白介素-2和干扰素虽然可以使肿瘤缩小,但只有10%-20%的患者对这些药物有反应,而且副作用比较严重,患者平均生存期仅为10个月。最近几年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是晚期肾癌治疗的进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05年年会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多靶点靶向治疗药物多吉美可使晚期肾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生存时间也有显著延长(39%)。” 晚期肿瘤的治疗不断涌现的好消息固然令人振奋,但其治疗效果还是与治疗后的早期肿瘤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要想做到肿瘤的早期发现,人们健康观念进步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医学技术进步。像早期肾癌的症状就很不明显,很多患者是通过体检偶然发现的,有了症状才到医院检查发现的多半已经到了晚期,观念的差异带来的是疾病预后的巨大差异。因此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人最好半年做一次体检,虽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发现肿瘤,但至少80%是可以早期发现的,像肾癌通过普通B超就能发现。体检最好可以通过和医生充分沟通后根据自身状况进行定制,在医院的选择上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结肠癌是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的,如果家里有这样的患者,那么在自己的体检中就最好能够包括结肠镜的定期检查,而且最好可以选在这方面疾病比较有经验的医院,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早期肾癌多数可治愈 如果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正确治疗,绝大多数肾癌是可以治愈的。虽然肾癌也是一种恶性肿瘤,但是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的效果非常好,很多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如果肾癌发展到了晚期,那么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患者也丧失了手术根 治的机会肾癌很特殊,它对传统的放化疗或激素治疗不敏感,临床上常用的白介素-2和干扰素虽然可以使肿瘤缩小,但只有10%-20%的患者对这些药物有反应,而且副作用比较严重,患者平均生存期仅为10个月。最近几年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是晚期肾癌治疗的进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05年年会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多靶点靶向治疗药物多吉美可使晚期肾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生存时间也有显著延长(39%)。 晚期肿瘤的治疗不断涌现的好消息固然令人振奋,但其治疗效果还是与治疗后的早期肿瘤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要想做到肿瘤的早期发现,人们健康观念进步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医学技术进步。像早期肾癌的症状就很不明显,很多患者是通过体检偶然发现的,有了症状才到医院检查发现的多半已经到了晚期,观念的差异带来的是疾病预后的巨大差异。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人最好半年做一次体检,虽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发现肿瘤,但至少80%是可以早期发现的,像肾癌通过普通B超就能发现。体检最好可以通过和医生充分沟通后根据自身状况进行定制,在医院的选择上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结肠癌是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的,如果家里有这样的患者,那么在自己的体检中就最好能够包括结肠镜的定期检查,而且最好可以选在这方面疾病比较有经验的医院,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与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相比,肾癌显得有点“默默无闻”,在中国约占所有癌症的2%-3%,但在所有的泌尿系统肿瘤中,它是仅次于膀胱癌的第二大杀手,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在某些地区,肾癌已成为位列男性前十位的肿瘤之一。
微小RNA介导了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耐药性。近日,来自以色列医学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突变基因的小片段——调节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基因材料——微小RNA介导了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耐药性。这表明,microRNA可以作为逆转和预防肺癌耐药性的潜在靶点。这是继极光激酶后肺癌靶向治疗的又一大突破。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上。肺癌是全球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某些肺癌的特征在于名为EGFR的蛋白质发生突变。EGFR基因突变在亚洲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尤为常见,随着EGFR抑制剂的上市,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肿瘤控制率得以提高。EGFR抑制剂在EGFR突变型NSCLC中的批准和应用是一项重大临床突破,然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常常在9个月~12个月时产生不完全应答,随后进展为获得性耐药。发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是肿瘤具有极高的生存能力,它们在最初会屈服于靶向疗法的冲击,但之后能重新连接自身的信号,激活旁逸斜出的生存途径继续存活,逃避靶向药物的击杀——这意味着这些肺癌细胞不再依赖于EGFR的驱动而存活,因此继续用EGFR抑制剂收效甚微。研究发现,EGFR阳性的耐受细胞出现在EGFR阴性药物耐受的细胞中,这表明其存活于最初的药物治疗。研究人员认为,靶向耐药细胞可作为阻断耐药性的新策略。随着奥西替尼在EFGR阳性的NSCLC一线治疗中的成功应用,确定驱动药物耐受性的变化至关重要。然而,对EGFRTKI耐受性的分子机制却未有深刻的见解。为了解决这一认知空白,研究人员对启动抗癌药物耐受性的信号通路及耐受性如何影响癌症代谢和肿瘤复发进行了探索,单细胞衍生克隆的全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奥西替尼耐受性与假性缺氧之间的联系。众所周知,异常调节的代谢途径可导致肿瘤细胞生长,TAC循环的失调可通过激活假性缺氧反应诱导肿瘤发生。进一步的代谢组学和遗传研究表明,奥西替尼的耐药性是由miR-147b介导的VHL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驱动的,其与TAC循环和假性缺氧途径相关。有了以上的理论基础,研究人员进一步用miR-147b抑制剂预处理肺癌患者衍生的3D结构,结果发现,耐药性肿瘤缩小了。miR147-b与三羧酸循环(TAC)的这种联系不仅可对抗肿瘤耐药性,且为预防肿瘤复发提供了有希望的靶标。Slack教授表示,接下来他将测试这一新途径是否可作为临床相关的EGFR突变肺癌小鼠模型的治疗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这一结果能够促进新试验的开展,让具有突变型EGFR的患者可以真正从中获益。参考文献:Wen Cai Zhang, Julie M. Wells miR-147b-mediated TCA cycle dysfunction and pseudohypoxia initiate drug tolerance to EGFR inhibitors in lung adenocarcinoma免责声明· 我要投稿耐药性肺癌靶点EGFR抑制剂肿瘤 打赏早期肺癌 免疫治疗到底可不可行?
本文中,我整理了科学家们近年来在抗肿瘤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doi: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基因STING(干扰素基因的刺激子)的一小片段或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关键。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基序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新型药物,来抑制引发自身免疫性障碍的人类机体未知免疫反应。
STING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其能在人类和其它动物机体中发送免疫反应的信号,文章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LPLRT/SD的蛋白质基序,其是STING蛋白质末端附近的短链氨基酸序列,在开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抵御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TBK1是一种与多种疾病发病相关的蛋白激酶,比如额颞叶痴呆、某些癌症和诸如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者Li表示,我们在蛋白质STING中鉴别出了一种短链序列,其能够招募并激活TBK1,从而开启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
【2】Sci Rep:重磅!一种新型药物或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有效抵御肿瘤攻击
doi:
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庆应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通过刺激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一种用来治疗血液障碍的药物或有望帮助阻断多种类型实体瘤的生长。这种名为5-aza-CdR的药物当前被用来治疗会诱发白血病的血液障碍,其能抑制DNA甲基化,从而抑制酶类对基因组DNA进行化学修饰,诸如这样的修饰会改变控制多种关键细胞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生长和生存等。
如今有些研究发现,诸如5-aza-CdR的甲基化抑制剂还能被用来治疗其它类型的癌症,这些效应或许归因于药物能再度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但其中所涉及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是很清楚。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Yoshimasa Saito及其同事开始通过研究阐明药物5-aza-CdR的工作原理,首先他们评估了5-aza-CdR对肠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应,结果发现,该药物能够抑制大约三分之一的肿瘤进行生长,而且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小鼠相比没有接受治疗的小鼠而言机体中肿瘤的尺寸趋于更小。
【3】Sci Immunol: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T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doi:
近日,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因抵御癌症而耗尽的T细胞的功能,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员阐明了烯醇化酶1(enolase 1)水平的下降对T细胞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绕过该影响给机体免疫系统“充电”。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系统有时无法有效抵御癌变的肿瘤组织,因为当肿瘤浸润性的淋巴细胞(TILs)攻击肿瘤组织时常常会失去能量,疲惫的T细胞或许就无法有效杀灭癌细胞,从而就会使得肿瘤组织不断增殖,研究者认为,T细胞或许会因饥饿的肿瘤细胞夺走葡萄糖而变得“无精打采”,这项研究中,他们就找到了一种新方法来克服这种问题,从而让TILs能够有效攻击癌症。
【4】Nat Cell Biol:鉴别出帮助机体抵御癌症的特殊“染色体扫描仪”蛋白
doi:
近日,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修复人类DNA严重损伤的一种新型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ell Biology上,研究者指出,细胞中的这种特殊“扫描仪”能够决定无瑕疵的DNA修复过程是否被开启。
对于DNA的严重损伤而言有两种基本的修复系统,但仅有一种修复系统是无瑕疵的,如果该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就会增加DNA损伤后机体患癌的风险;我们都知道,BRCA基因的突变会诱发遗传性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研究者Anja Groth教授表示,我们阐明了细胞开启修复严重DNA损伤的“完美系统”(flawless system)的分子机制,其能够保护机体免于癌症发生。
【5】NEJM:个体化癌症疗法或帮助抵御肿瘤对靶向药物的耐受性
doi:
靶向作用驱动肿瘤生长的遗传突变的药物为多种严重癌症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很多时候,肿瘤都会对药物产生耐受性,而且肿瘤经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耐药性的出现,这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更有潜力的药物来克服耐药性的肿瘤,近日一项发表在NEJM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者就利用多种不同的靶向疗法检测了肺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进化情况,当耐受性促进第三代靶向疗法的开发时,新的突变就会恢复癌症细胞对第一代靶向疗法的反应。
Alice Shaw博士说道,对于很多使用第一代抑制剂药物复发的肿瘤患者而言,比如克里唑蒂尼,更多潜在且具有选择性的新一代抑制剂疗法或许对于治疗患者更为有效,然而对新一代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癌症经常会对并不是那么强大的抑制剂产生耐受性,而且通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对新一代抑制剂的耐药性,而对老一代的抑制剂变得敏感。
doi:
利用免疫细胞刺激身体攻击肿瘤的癌症疗法,可以通过一种增强其功能的分子得到改善。对老鼠的研究发现,改进后的疗法产生了强大的抗癌免疫反应,导致了肿瘤缩小。初步实验表明,这种分子对人体细胞有类似的作用,并可能促进癌症治疗的成功。这种被称为LL-37的分子是人体对感染的自然反应,有助于杀死有害的细菌和病毒。
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它还影响免疫细胞,增强它们的功能。特别是这种分子增强了特定细胞的功能,这些细胞负责启动被称为树突状细胞的靶向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已被用于癌症治疗,因为它们可以触发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肿瘤。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取患者自身细胞的样本,在实验室特殊条件下培养,然后再注入患者体内。这一过程成本高昂,而且由于难以制备足够数量的树突状细胞而受阻,这些细胞具有用于治疗的正确特性。
【7】PNAS:抗肿瘤细胞如何治疗神经胶质瘤?
doi: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脑肿瘤,通常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有关。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的主要EGFR突变,称为EGFRvIII,用大约20年前由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开发的抗体mAb806进行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这种抗体如何作用于突变的EGFR,从而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该研究发表在PNAS期刊上,为癌症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该工作的结果表明,与先前认为的相反,mAb806可用于治疗许多携带EGFR突变的肿瘤,而不仅仅用于特定突变。此外,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EGFR未发生突变,也可以对其进行治疗,以使其对mAb806治疗敏感。 “这一发现奠定了抗EGFR联合治疗与抗体和激酶抑制剂的合理基础,而不是”盲目测试“它们,正如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IRB巴塞罗那分子模拟和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负责人Modesto Orozco说。以前的研究报道,mAb806识别通常隐藏的EGFR区域。在携带EGFRvIII的某些肿瘤中,已经除去了一半的受体,使得该区域变得可接近,从而允许抗体的治疗用途。研究人员现已证明,EGFR上的许多不同突变改变了受体的形状,使mAb806能够检测到这个“隐藏”区域。
【8】Nat Commun:诸如苹果和茶叶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或能保护机体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发生
doi: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迪斯科文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苹果和茶叶)或能帮助机体有效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尤其是对于吸烟者和重度饮酒者。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3年间评估了53048名丹麦人的饮食状况,他们发现,习惯性摄入适量或大量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植物性食物和饮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人群或许并不太会因癌症或心脏病而死亡。研究者Nicola Bondonno博士说道,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的人群死亡风险较低,对于那些因吸烟及每天饮用两种以上标准酒精饮料而患慢性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而言,这种保护性效应似乎是最强的。
【9】JEM:首次直观地观察到CAR-T细胞抵御血液癌症的过程
doi:
当癌症从机体免疫系统中逃逸时,我们的防御系统就会变得无能为力无法有效抵御癌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细胞)或许就能展现出一种潜在的免疫疗法,其能有效应对肿瘤,但某些患者疾病的复发往往给当前的疗法提出了巨大挑战,近日,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CAR T细胞的精确功能,或能优化未来癌症的治疗手段,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
抵御癌症的其中一种策略基于对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进行修饰来使其能够识别肿瘤细胞所表达的CD19靶点分子,从而就能有效清除癌细胞,临床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这种疗法常常用来治疗成年和儿童血液癌症患者,但其中有些患者的癌症会复发,为了能够改善疗法的有效性,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阐明了CAR T细胞的精细化工作机制。
【10】Nat Commun:肠道微生物组或能指挥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
doi: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发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肠道微生物组和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能力之间的因果关联,文章中,研究者鉴别出了11种细菌,其能激活小鼠的机体免疫系统并减缓黑色素瘤的进展,此外研究者还阐明了一种未折叠蛋白反应(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关键作用,UPR是一种能维持蛋白质稳态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人员在对免疫检查点疗法产生反应的黑色素瘤患者机体中常常能观察到UPR水平的下降,这或许就能揭示对病人分层的潜在标志物。
研究者Thomas Gajewski说道,免疫疗法能够延长很多癌症患者的寿命,通过研究患者对疗法产生反应和耐受的分子机制,我们就能够扩大因化疗而受益患者的数量。这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微生物组和抗肿瘤免疫力之间的关联,同时揭示了UPR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对接受选择性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分类。
台湾有「洗肾王国」的恶名,平均每10个民众中就有1个人是肾脏病患者,目前台湾有超过8万人在进行血液透析,也就是俗称的洗肾,肾脏疾病实在不容我们轻忽。除了肾功能本身衰退,近日,在《喝含糖饮料喝到洗肾!肾脏科医师:只要喝 10 年就会一堆病》中就有提到,糖尿病也是洗肾一大原因。
无论如何,肾脏疾病已经成为了众人关注的议题。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洗肾」就是肾脏病的终极解决方式了。如何在「不洗肾」的情况下,让一般认为不可逆的肾脏疾病得到治疗,是科研上亟欲突破的瓶颈。
其实,时下最夯的细胞治疗,未来就有机会解决这个目前无解的困局。2017年,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Saban研究所就发现,羊水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这将是一种治疗肾病的新方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当肾脏病发生时,它的异常增加,会引起愈伤组织严重损害肾小球中血管表面的细胞,最终导致肾衰竭。
研究人员会从羊水干细胞中,分离出细胞外的外泌体,它表面含有能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降低其在肾细胞上的生物活性的受体,控制细胞内稳态,从而为肾脏提供保护。研究人员表示,注射羊水干细胞还可以控制肾脏衰竭的进程,并且调整注射细胞外泌体的数量和类型。
其实,早在2014年,英国就有研究单位利用羊水干细胞,成功培养了人工肾脏。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导,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成功从羊水干细胞培育出人工肾脏。团队当时就预估,大约10年后,也就是2024年,这项技术就可以适用于人体。
这项突破可使患者不再需要使用抑制排斥的药物,排斥是器官移植常见的障碍,患者往往必须服用强力抑制免疫力药剂,以阻止身体排斥他人肾脏的问题。
研究团队指出,未来医师能在婴儿出生时,收集母亲子宫的羊水储存起来,以备当事人日后若罹患肾脏病时,可用来培养出适用的肾脏。相较于多年洗肾的花费,把几个干细胞冷冻储存起来,也比较划算。
其实,干细胞的应用并不限于干细胞储存者本人。未来的治疗方式,朝着「细胞治疗」的方向是个必然的趋势,如果说可以使用具有血缘关系的干细胞,更可以避免掉排斥问题。
因此,当技术跟法律都跟上科技进步后,未来在怀孕时,存下羊水干细胞,其实不只是照顾孩子,更是照顾一家人,因为羊水干细胞的免疫抗原性很低,对于血缘相近的家人们,都有机会能够提供不一样的医疗照护。
羊水干细胞的研究应用范围,除了肾脏疾病,还包括了脑中风、帕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肺纤维化、尿失禁、骨修复等,目前国内外科学家也不断传出新的技术突破。或许有一天,孙子存下的羊水干细胞,反而会为爷爷奶奶提供了一线生机。
分清肾病治疗的轻重缓急 文/刘志民肾脏病是一种疑难病,病程较长,缠绵不愈,进展缓慢,治疗比较困难,患者必须坚持不懈地服药。即使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巩固治疗至少也要一两年以上。难治的肾病,需要的时间应更长。中医药治疗肾病具有一定优势。它通过辨证施治来修复肾组织,改善肾功能,使肾病得到控制。但要想取得好的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慢性病,是不可能一朝一夕治好的。所以只有坚持服药才能看出疗效,一两次尿常规检查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因感冒、劳累、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引起肾病的反复或复发,这也是难免的。有些病人不了解这一点,一见病情出现反复,尿中蛋白或红细胞增多,便打了退堂鼓,以至于功亏一篑。还有些病人吃了一段药后,检查都正常了,便自行停了药。结果没过多久尿蛋白、红细胞又有了,这样反复多次,甚至几年,使一些本来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疾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患者或患者家属对该病的治疗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一些患者对病情及预后重视不够,治病无目标,用药没恒心,不配合治疗。这样往往会耽误了时间,使本来能治好的肾病,最终演变成重度尿毒症。特别是一些尿毒症早期病人,一听自己患了尿毒症,就认为是患了不治之症,早晚要死亡的,就心灰意冷,有的女性患者整天以泪洗面,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其实早期尿毒症完全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避免进一步发展。我院的治疗经验表明,尿毒症不是不治之症,经过治疗病人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恢复部分肾功能。所以患者和家属要对肾脏病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惧怕此病,要与医生一起为了治愈的目标而努力,并坚持长期治疗。二、是有的患者精神负担过重,有的甚至自己买了大量有关肾病的书籍,天天翻阅,又四处拜访肾病专家,俨然自己也成了肾病专家。在接受治疗时,总是怀疑大夫的治疗方案,不配合大夫治疗。殊不知,任何一个专家对疾病的诊治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而疗效的发挥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频繁更换医生其实是诊治疾病之大忌。有的患者还因到处奔波劳累,使病情加重。还有的患者对尿化验每一项指标的细微变化都大惊小怪,甚至买来检测试纸自己进行检测,无形中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这对肾脏病的治疗非常不利。我院的临床医生都是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部分还是中医世家的传人,并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他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患者都是十分认同的。所以,提醒肾病患者及患者家属,既要对肾病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又不能过于急躁,要耐心坚持治疗,直到彻底康复。在住院期间要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肾病的信心,在家要严格遵守“五大标准”(人变标准、环境标准、休息标准、饮食标准、探视标准),并且经常与主管医生联系,身体有不舒服或任何异常都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 ,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 、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 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 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 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 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 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 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 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 、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 )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 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 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 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 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 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 clear magnetic 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 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 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 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 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 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 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 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 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 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 diology),这是医 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 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 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 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 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 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 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 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 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 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 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 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 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 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 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 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 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 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 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 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 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 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 。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 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 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 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 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 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 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 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 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 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 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 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 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 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 、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 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 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 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 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 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 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 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慢性肾衰竭护理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 2013 年 5 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通过临床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临床治疗 ;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由于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虽然是肾脏病变的晚期表现,但经过适当治疗,特别是近年开展透析疗法与肾移植以来,预后大为改观,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对 2013 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42岁。氮质血症6例,尿毒症14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肾小动脉硬化3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 1 例。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纠正加重肾衰竭的因素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和促使其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关键。可采用饮食疗法,应用必须氨基酸,控制全身性和(或)肾小球内高压力,治疗高脂血症或痛风所致高尿酸血症。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85%。
2 护理
休息和活动
一般卧床休息,但应根据病情和活动耐力,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对于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要卧床休息。长期卧床患者应指导或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对能起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和受凉。活动时以不出现心慌、气喘、疲乏为宜,要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协助活动,一旦出现不适、应暂停活动并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改善生命质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慢性肾衰竭的'饮食护理应越早越好。合理摄入蛋白质。既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又要防止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因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能使血BUN降低,尿毒症状减轻,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少摄入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因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多。设法去除米、面中所含的植物蛋白质,如可采用麦淀粉做主食。如感觉饥饿,可食用芋头、马铃薯、苹果、马蹄粉、萝卜等。保证充足的热量为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应供应 kJ(30 kcal)/(kgd)的热量,以糖类和脂肪为主,可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伴有高分解代谢或长期超量摄入不足的患者,可经胃肠外补充热量。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叶酸和钙质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多食磷的摄入。氮质血症期,应采取低磷饮食,即≤600毫克/天。多食钠的摄入。通常根据体重、血压、尿量、血清钠等指标,并结合病情调整钠的摄入。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应限制钠的摄入,≤3 g/d。又因慢性肾衰患者钠贮存功能减退,可有钠缺乏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呕吐、腹泻致脱水时,常伴有低钠血症,因此饮食中不宜过严限制钠盐,每天可给食盐4~6 g。钾的摄入,如尿量>1 L,不需限制饮食中的钾。多尿或排钾利尿剂的使用导致低血钾时,可增加含钾量高的食品或谨慎补充钾盐。
病情观察
每日定时测生命体征和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心功能、水肿、尿量、体液平衡情况及相关系统表现。
对症护理
少量多餐,特别是少进食油腻食物以减少恶心、呕吐,呕吐者用甲氧普安(胃复安)。协助患者早晚及餐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晚间睡前饮水以避免夜间脱水导致血尿素氮相对增高。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观察以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征象。如有头痛、失眠、躁动,将患者安置于光线较暗的病室,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及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严重贫血者应协助其缓慢坐起或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时应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以防止皮肤黏膜受损,同时尽量不使用纤溶药。患者因瘙痒不适,常易抓破皮肤,导致感染.且影响睡眠和休息,所以应勤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被单,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忌用肥皂和乙醇擦身。严重水肿者应按水肿的护理要求进行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
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为多见,其次是皮肤和消化道感染。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咳嗽、咳痰、尿路刺激征和尿液改变及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但因患者反应差,发生感染后常无高热等表现,应加强预防,注意保暖和室内清洁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以防交叉感染。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故对血透者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等,一旦发现感染,应选择对肾脏的毒性小的抗生素,并及时控制病情。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理、发病过程和加重原因、治疗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明确本病虽然预后较差,但只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消除或避免加重病情的各种因素,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命质量。
3 讨论
护士能掌握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的表现,并能及时发现,紧急处理。患者学会正确护理皮肤,掌握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患者知道正确判断内瘘的通畅,并能做好内瘘的保护工作。患者居家会行腹膜透析,并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鸣. 综合性肾保护的最新概念[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3):333-336.
[2] 张文红,徐秀花,张秀云,等. 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医从行为的研究 [J]. 护理学杂志,2003,18(2):89-90.
[3] 马莉冰,张洁,王晶 . 高龄慢性肾衰竭病人抑郁情绪的综合护理 [J]. 护理研究,2007,21(4C):1064-1066.
[4] 张莉萍,戴晓冬,杨宁P,等. 1例合并肾衰竭糖尿病减重手术患者的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8):157-158.
1.咩也系肾病啊 肾脏是非常脆弱的器官,可在炎症、感染、药物、毒物、先天遗传及代谢异常等多种病因作用下发生病变。肾脏病按病因、病程的长短、病变部位、肾功能状况有多种分类方法;肾脏病的诊断常常是结合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就是指由感染后原发于肾脏的急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常见的肾脏病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球肾炎等;尿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继发性肾脏病如糖尿病肾病,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等(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痛风性肾病等;间质性肾病如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 完整的肾脏病诊断应包括病因、病理、肾功能及并发症;肾脏病强调早期正规治疗,有些如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及时治疗是可以完全康复的;慢性肾衰竭、多数肾小球疾病经过积极治疗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肾脏病早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病友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而意外发现时多已肾功能损害严重,甚至已进入尿毒症期,因而提高肾脏保健意识极为重要,不乱服用药物尤其是感冒药、止痛药以及名目繁多的补肾中药,平时注意阅读肾病知识科普文章,定期体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病。 如果已经得了肾脏病,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尽快通明确诊断,必要时肾脏穿刺,有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肾病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必须有耐心。不要迷信单方、偏方、特效药,以免增加治疗费用且耽误病情,错过早期治疗机会。 2.科普知识大全许许多多的资料我要去参加科普知识比赛,急求资料 爱问 空气污染导致的最常见的疾病是哮喘。 最致命的危险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细小微粒造成伦敦每年死亡1万人,空气中微粒的数量与心血管病之间是有联系的。 人们每次呼吸,都往肺部深处吸入大约50万个微粒,可是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吸入的微粒比这多100倍。由于微粒极小,因此它们能滞留在空气中,并能进入肺部深外。 人类每天心脏病的发病率的变化都同“PM10”的增减有关。当“PM10”的数量增加时,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就会急剧增加。 微粒的其他来源是被风刮起的泥土和灰尘,建筑材料,由汽油车辆排放的氧化氮变成的硝酸盐微粒以及电厂和工厂排放的氧化硫产生的硫酸盐微粒。 微粒与心脏病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 第一种是物理方面的。微粒进入肺部深处,结果就作为经常性 *** 物留在那里。 这种 *** 物会导致炎症并产生粘液。当呼吸困难时,心脏有问题的人就会很痛苦,有时会导致死亡。 第二种是化学方面的。 微粒可以充当把化学污染物质带入肺部深处的媒介。 有关的污染物质包括酸类物质和铁等金属,这些物质会加速一种被称为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 3.科普知识资料 太阳 (Sun) 太阳是银河系中极其普通、极不显眼的一颗恒星。 拥有9个行星、数十个卫星其它一些小型天体。在太阳的第3个行星上诞生了生命。 作为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太阳拥有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8%。 109个地球才能填满太阳的横截面,而它的内部则能容纳130万个以上的地球。 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只是它表面的光球层,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属比较“凉爽”部分。 光球层非常活跃,在其表面可以看到许多极富戏剧性的特征。 太阳的能源来自于其核心部分。 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超过地球气压的340亿倍。内核的气体密度极高,是水的150倍。 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这么高的能量是由其内核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在聚变中,四个质子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核。 氦原子核的质量比四个质子小0。7%,失去的质量转换成了能量,以伽玛射线的形式被释放到太阳的表面,并向宇宙空间辐射出去。 太阳每秒钟约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此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 能量在对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出光和热,使太阳发光。从太阳内核释放出的能量需要经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从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的地球向外看,天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给人类光明和温暖的、灿烂辉煌的太阳。 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人们看到的太阳表面叫光球层,在光球层的某些部位,局部温度比周围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显得比其它部位黑暗,人们称之为“黑子”。光球层外面是色球层。 太阳能量通过这一层自内核向外传递。在这一层可以见到太阳耀斑。 耀斑是太阳黑子形成之前在色球层产生的灼热氢云。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日冕。 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人们可以在这一日冕中看到“日饵”:日饵是色球层上部产生的巨大火焰。 人们仅在日全食的时候可以见到日冕。 除了光和热,太阳也向宇宙空间辐射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 太阳风以每秒450公里的速度在太阳系中驰骋。太阳风异常强大时便形成了太阳风暴,它会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造成影响。 地球和其他一些行星两极的极光也是太阳风带来的。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且极其复杂,其磁层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太阳已经46亿岁了,现在已步入中年。 它还可以继续平静地燃烧约50亿年。 太阳在临终时,内部的氦将转变成更重的元素,亮度会增加到现在的一倍,体积也将不断膨胀,所有近日行星包括地球都将融入它的怀抱。这时的太阳将变得十分不稳定,在它周围会出现一个新的行星状星云。 这为新太阳系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经历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耗尽它所有的能量而猛然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几万亿年后,它最终将在黑暗中完全冷却。 。 4.宇宙科普知识宇宙科普知识急 围绕一个问题弄得哦,够不?宇宙知识——宇宙在膨胀吗?夏日夜空,繁星闪烁,不禁使人陷入对宇宙的遐想之中。 20世纪10~2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频率随着它离我们距离的远近而有规律地变比,即谱线红移。 1929年哈勃总结出谱线红移的规律是:对遥远星系,红移量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比例系数H叫哈勃常数,这红移叫宇宙学红移。 此后,在红外及整个电磁波波段都观测到了这个规律。它被解释为是由星系系统地向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产主的。 这就像火车远离我们行驶时汽笛的声调(即频率)比静止不动时的声调更低一样,由此得出星系都在做远离我们的运动,离我们越远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 这就好像是掺有葡萄干的面包在烤箱中膨胀起来一样。 这个模型叫宇宙膨胀模型或大爆炸模型。近年来在宇宙膨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爆胀宇宙等多种改进模型。 从宇宙膨胀的观点出发,利用哈勃公式反推到过去宇宙中所有天体应该聚集于一点,由于某种原因在它内部产生了"大爆炸"。 诞生了现在的宇宙,从而得出了时间是有开端,空间是有限的结论。 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究竟经过了多少时间,即宇宙的年龄是多少,这取决于哈勃常数H的大小。最初哈勃常数仅500(公里/秒/百万秒差距),这样算出的宇宙年龄比地球的45亿年的年龄小很多。 以后改为50~100之间。 若取100,宇宙的年龄只有100亿年,而银河系的球状星团的年龄是150亿年,矛盾很大。 若取50,宇宙年龄为200亿年,矛盾不那么明显,因此被大爆炸宇宙论者所赞同,但在观测上,这个数值有些勉强。究竟是多少,一直没有定论。 近年来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的结果倾向于取80。 这样算出的年龄为120亿年,矛盾还很明显。 宇宙将来是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又收缩回来,这要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而宇宙平均密度究竟是多少目前还不能确定,因为观测的距离越远,平均密度越小,下限有没有还不能确定。 1965年发现了宇宙空间的2。7K微波背景辐射,被大爆炸论者解释为大爆炸时期的光经过上百亿年后的遗迹,是大爆炸宇宙的一大证据,但这种解释并不是唯一的,因为宇宙空间中充满介质,2。 7K微波背景辐射具有黑体辐射的性质,可以解释为宇宙空间中介质发出的温度是2。7K的热辐射。 仔细分析起来,问题可能出在将光谱线的红移都解释为星系运动的多普勒效应上。过去,人们曾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了银河系内恒星的光谱线移动,从而成功地确定了星系内存在自转现象。 但现在天文观测中却发现一些红移现象,若用运动的多普勒效应解释就存在许多困难,这促使人们考虑到必然还有其他机制能产生红移,这里列举几种观测结果。①多普勒效应对同一个天体,其红移量与光谱线的频率无关,因此观测每个星系中不同谱线的红移量,比较它们是否一致,就是鉴别红移是否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一种依据。 如果一致,就表示有可能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如果不一致,就肯定它至少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1949年威尔逊对星系NGC4151的观测结果表明,虽然不同频率的红移量差别不大,但也超出了观测的误差范围,频率越高,红移量越小。 这样至少可以认为宇宙红移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 ②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各点发出的同一种谱线,在扣除了各种已知的运动效应后,越靠近边缘的地方红移量越大,在太阳半径90%左右的地方,红移量急剧增加。 这意味着太阳上还有某种未知的因素在产生红移。③先驱6号宇宙飞船发射的遥测信号中心频率为2292兆赫,当飞船绕到太阳背面经过太阳边缘时观测到异常红移现象。 ④类星体红移量一般都很大,如果把这都归结为多普勒效应,算出的距离一般在100百万秒差距以上。由此推算出它发出的总光能力为银河系的100倍;射电能为银河系的10万倍。 而由光变周期算出它的直径只有一光年左右,这意味着类星体的辐射密度非常高,但目前一直找不到产生这样高辐射密度的物理机制。 有些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因而类星体离我们的距离较现在推算的要近得多。 ⑤星系、类星体相互之间都有成协的现象,即这些天体两两或更多相距较近并有物理联系。观测表明,有些成协天体间红移值相差较大,有些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吸收线有各不相同的红移值,称为多重红移。 既然这些红移不能用多普勒效应解释,那么它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光在发射时固然有许多因素影响它的频率,但宇宙中这么多天体都如此有规律地只随着远离我们的距离而变化,就难以理解了。 光在它漫长的传播路径上经历了几亿至上百亿年的岁月,这期间必然比它在发射的一瞬间有更多的因素影响着它的频率。 现在人们了解到,在星系际空间中存在着星系际介质,它的密度在10E-29克/立方厘米以下。 成分与银河系的大致相同。除了有能对星光产生可见效应的星系际气体、尘埃和固态物质、低光度星体外,还有大量的基本粒子。 据估计,星系间基本粒子的质量占了整个宇宙总质量的绝大部分,它们是看不见的。 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介质不仅能吸收光,。 5.书写科普类文章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什么是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二、科普文章的选题 要写出好的科普文章,选题是最重要的,本人认为科普文章的选题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普文章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普文章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科普文章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实践性。科普文章选题必须是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获得的,有实践依据。 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请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4、创新性和前瞻性。 科普文章的选题要有创新性,要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注意世界上一些新的科学变化和理论。 并对今天的实际生活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5、普及性。既然是科普作品,在选题是一定要注意它的普及性、大众化。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希望了解的一些问题。 三、写科普文章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选准对象。 下笔时时刻想着大多数读者只有一般的文化水平,他们不是本行专家。 写科普文章不是写论文,也不是写教材,而是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给尽可能多的读者阅读。 2、要主题突出。一篇科普文章,最好只有一个主题,文章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在展开之前,要列出展开提纲。科普文章概念准确很重要,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不能出错。 科普文章要有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概念、新知识、新说法。这就叫做“与时俱进”,现代科普文章应把普及新的科学知识为己任。 科普文章应有深度,对新概念、新知识的叙述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适当向一定的深度展开。 文章能吸引读者,要使用生动活泼的比喻,幽默诙谐的语言。 3、要定位准确。科普文章不是掌握本门技术的入门书,而是了解本门技术的通俗读物。 打个比方,同样是参观人民大会堂,作为提高建筑系新生的感性认识的教学安排,由老师讲解,和一般参观者由导游小姐讲解,无论是介绍的内容还是使用的语言,肯定大不一样。 4、要取材适当。 作为介绍科学技术的科普文章,当然必须保证概念的正确。但是介绍工作原理时宜粗不宜细,切忌用过多的技术术语,更不能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而应该多用物理概念使事物形象化。 着重说明所要介绍技术的特点、意义、用途,以及对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起的影响。 5、要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能用简单的句子讲清楚的就不用复杂的句子,能用字数少的词汇说清楚的就不用字数多的词汇。文章层次要清楚,逻辑性强,前后呼应,避免重复。 科普文章是面向广大群众的,要把群众听不懂的“行话”变为群众易懂的“大众话”,用恰当的语言形象化。 6、要避免抄袭的嫌疑。 论证可以接近,但不能雷同或是抄袭。不同作者可以有相同的看法或主张,可以有同一论点。 不同作者在表达同一论点时采用的论证过程不能雷同,因为论证的方法也与作者个人写作习惯、写作技巧及其它综合知识相关。 综上所述,要写出好的科普文章,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睿智的眼光、流畅的文笔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肺癌 是致死率较高的癌种,死亡病例一直高居世界癌症死亡榜首。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以免疫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大大改善了预后,并已成为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 新辅助免疫治疗 包括术前和术后。其主要目的是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诱导已经浸润到肿瘤内部的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杀灭肿瘤细胞,缩小肿瘤,降低肿瘤分期。 近期,一项 新辅助免疫治疗 研究项目NADIM刊发了其3年随访结果,显示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能够为可切除IIIA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病理缓解和生存获益。 NADIM是一项II期研究,共纳入46例IIIA期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体的 治疗方案 如下: 01 患者接受三个周期的纳武利尤单抗+紫杉醇+卡铂治疗,每21天为一个周期。 02 在治疗结束后6-7周内进行手术。 03 手术后的第3~8周开始接受为期1年的纳武利尤单抗术后维持治疗。 此研究的主要终点是24个月时的无进展生存期,结果在之前已经发表过:无进展生存率为,主要病理缓解率为。这次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次要终点——3年总生存期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 研究人员按照ITT人群和PP人群来评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ITT人群:包括所有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 PP人群:包括所有接受肿瘤切除并至少接受一周期辅助治疗的患者。 此次研究随访数据表明,治疗完成3年后: 01 ITT组和PP组的存活率分别为和。这是IIIA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前所未有的高存活率,其生存时间是以往历史系列报道的三倍。 02 两组患者36个月和42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均为,病情进展的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个月。 03 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改善(HR:;95%CI)。 04 27例()患者在辅助治疗过程中出现1级或2级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疲乏,在10例患者()中出现,5例()患者出现3级或4级的不良事件。没有注意到长期毒性。 生物标志物方面,研究人员发现: 01 PD-L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的高低与无进展生存期或总生存期的改善无关,无法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 02 肿瘤突变负荷的评估与生存结果无关,无法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 03 循环肿瘤DNA水平不但与肿瘤大小显著相关,而且,比起循环肿瘤DNA水平高的患者,循环肿瘤DN水平低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改善,提示循环肿瘤DNA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小知识 循环肿瘤DNA是肿瘤细胞在坏死或凋亡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 这项3年随访结果表明,新辅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能够为可切除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病理缓解和生存获益,而循环肿瘤DNA有望作为长期生存的预测指标。 不过,由于此次II期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接下来还需要更大样本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参考文献: Provencio M, Serna-Blasco R, Nadal E, et al. Overall Survival and Biomarker Analysis of Neoadjuvant Nivol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Operable Stage II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ADIM phase II trial)[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2: JCO. .
国际上肿瘤生物治疗,有哪些新的进展?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肿瘤治疗方式手术 化疗 放疗 生物治疗肿瘤生物治疗 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进行肿瘤 防治的新方法. 它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来抗击病毒。
肿瘤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之间的关系具有包容性。生物治疗是一个广泛的框架,包括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生物治疗在抗肿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靶向治疗是针对分化组分子、膜受体、信号转导分子、蛋白酶分子、基因分子、血管生成和其他靶点。分子靶向治疗的成功应用是肿瘤生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
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在近几年非常火爆。事实上,广义的免疫疗法分为主动免疫疗法和被动免疫疗法。免疫疗法的作用是修复免疫系统的漏洞,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和消除癌细胞。被动免疫疗法是主动免疫疗法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去两年用于临床实践的免疫疗法只是免疫疗法的一个分支。此外,癌症疫苗也属于癌症主动免疫治疗的范畴。目前,世界各国对癌症 "治疗性疫苗 "的研究和开发方兴未艾,但要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因治疗肿瘤和正常细胞的突变,是将与正常细胞发生突变的一些控制正常细胞生物反应步骤的基因突变而失活,基因治疗以腺病毒为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人体肿瘤细胞,纠正或补偿基因缺陷和异常,以达到控制肿瘤扩散的目的。2003年被批准用于头颈部癌症的P53注射液,是最早的基因疗法之一,其临床试验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癌症基因疗法几乎一直处于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