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丁玲女性意识本科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丁玲女性意识本科生毕业论文

当然以张爱玲的名句做结:生活象一袭美丽的绸,上面爬满了虱子。

题目主考校会给你的,不要自己定,要在主考校规定的题目中选。

提供的的题量有些多,但可以供你更多选择。希望对你有用,谢谢!毕 业 论 文 参 考 题 目论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 浅谈语文课堂的改革 语文创新教育和活动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识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结合 “生本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社会转型中看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网络对传统大学的冲击 网上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应用的思考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创新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浅探 从思维方式(或文化)角度看汉英语言差异 广州话三字、四字格叠字词研究 成语的文化内涵 论关联词的感情色彩 元曲《西厢记》中的口语与粤方言之对比研究 兼语词的界定和辨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广告语言 《聊斋志异》中的某种语言现象 《醒世恒言》中的四字模式词语研究 论〈三国演义〉中“望”“就”的介词用法 从《水浒传》中关西人物人称特色看人物刻画 充满行业语色彩的粤方言词汇 客家话的方言研究 初探方位词“上”之历史演变 疑问句探究 文学批评的当代性 新现实小说的美学研究 关于新人类小说的难于沉重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形象分析 “悟”的解读——试论审美经验对禅宗美学契入 中国文士的孤独意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塞罗》之比较 生命与爱情的错失——解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温柔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与郝斯佳 孤独的谜底:爱的缺失——论《百年孤独》杜拉斯《厚颜无耻的人》中的三角关系——母亲、儿子、女儿 卡夫卡《城堡》中的一些隐秘比较 浅谈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创造特色 《简•爱》的自我意识 “炼狱与人生”—浅析《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生命意识 说不尽的于连 深沉的美学巨卷——由《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创作的美学追求 论司汤达的《红与黑》 昆德拉或“跨掉一代”的作品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对立和融合 韩愈诗歌的“以丑为美” 苏轼与李白之比较 浅论佛教与唐诗 论《诗经》中的婚姻文化观 李清照诗词 《古诗十九首》研究 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论禅诗(古代文学) 岭南旅游景点文化 杜牧的诗(古代文学) 孟浩然(古代文学) 屈原(古代文学) 魏晋文学—从“人的自觉”到“文学的自觉” 《世说新语》语言中的魏晋风度 吴文英词的意识流手法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宋诗中的茶文化 唐代饮食文化 唐宪宗与中唐元和文坛 王维山水诗的空白艺术 老子思想的积极生活观探讨 柳宗元的诗 试论《战国策》的寓言 探讨《聊斋志异》 《三国演义》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晴雯与袭人 论《聊斋志异》中的死亡意象 论九十年代以来的汉乐府研究 李清照词 唐代女冠诗人研究 传统文人观和陶潜的反叛 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 唐诗中的释家思想 试论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 论秦观词 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试论《聊斋》中狐女形象 《西游记》的某一方面 试论王安石诗 李渔《十二楼》 陆游诗词中“梅花”意象探讨 试论《漱玉词》之愁怀 王维与孟浩然比较 浅析李商隐诗中感情的流露 孟浩然的思想及其山水田园诗风初探 “太白风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论佛教信仰对李煜人生及其词作的影响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由“笑”看《红楼梦》人物求真向善----王国维论“花间” 民间立场与哲学审视—池莉小说与方方小说的文学审视角度比较 贾平凹笔下的乡土人情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论铁凝小说 论白先勇 《白鹿原》的文化蕴涵 漫谈女性写作热 冯骥才的文革观 爱的诠释和女性意识的苏醒—对张洁、池莉爱情女性题材一些比较 .评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从理想中塑造人性美----探究池子建小说中的人性立场寂寞的萧红和寂寞的文字 张爱玲/女性文学评论 陈染小说的审美 张爱玲 谈论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论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观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巴金创作论 从《家》看巴金的创作特色沈从文小说研究 老舍知识分子人格的嬗变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沈从文的小说情景模式毕叔华的戏剧性艺术周星驰喜剧中的后现代意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读〈再别康桥〉 现代文学:苏青《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 萧红作品的生命、死亡、无家意识 深远宁静的心灵牧歌——论萧红的文字 比较张爱玲、萧红、冰心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探讨《生死场》的归属问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不屈不挠,各领风骚——池莉、方方比较论从《呼啸山庄》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金庸小说中个人意识的解放 试论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论《红与黑》的心理描写 余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试谈《阿Q正传》与《唐吉诃德》中的象征艺术 王小波的小说艺术 探讨王朔----痞子?心声? 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完善考试方案 推动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或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先确定范围,如语言学还是文学,再具体到小点的范围,如古代文学还是比较文学,再具体到作家,就有了。

女性意识的毕业论文

Titl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Abstract: Xiao Hong was an authoress full of ability. The novel made her well-known was written in middle 1930s, in which fleck carline, grandma Wang, Jin Zhi, Yue Ying, Aunie Wu were depicted. Through depiction of these women, the novel shows us the miserable encounter to women under the conception of androcentrism in feudatorial society. It deeply opens out the cause of miserable encounter to these women. It charges strongly to the feudatorial etiquette and makes a vocation of women self-arousal as Words: ; female consciousness; realism significance

这本书告诉我们坚毅勇敢,独立不卑不亢

沙子里

、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毕业论文研究女性意识

在某个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将女性意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比如《飘》,张爱玲的小说等;或者从不同方面写女性主义,政治生态方面,婚姻家庭方面等都可以作为出发点。

自世纪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我国以来,这种女性主义理论就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对我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改进,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和理论视角。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接轨,表征着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对人性的深层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理论出发,梳理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女性主义的某些理论来解读作品,深入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挖掘出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里,经常出现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术语,要深入了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们就必须先对这些基本概念有所区别。想找个懂你的人倾诉?来soul,和你匹配,寻找有趣广告“女性主义”一词是英文的意译,它的概念源自西方的女权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传入中国,它同时还有“女子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等多种释义,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中“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是经常被使用的两种译文。世纪年代以前的学者倾向于使用女权主义”,可能是因为在年李鼎声就将“女权”与女权主义”编撰进《现代语辞典》中有关。年代以后,特别是张京缓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出版之后,“女性主义”的使用逐渐占主导地位。

英美文学方向的选题太多了啊,网上一搜一大堆,选一个你自己喜欢并感兴趣的就行了。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21、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22、 论劳伦斯《虹》中的异化23、《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24、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25、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26、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27、惠特曼的死亡哲学28、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2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30、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你写的是什么论文啊,不会说是毕业论文吧,要是比较重要的话见意你别写,老师看到会很头痛的因为他们觉得卜打遍的。真的,而且时代,风格都不同

女性意识觉醒的毕业论文

1、 (英语系毕业论文)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摘 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的一部小说, 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受尽凌辱,但从不为生活所屈服,她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1-22 2、 (英语系毕业论文)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摘 要文化战略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殖民地的一种方式,作为文化的产物,<<简.爱>>包含了帝国主义的各种因素。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扩张,人们普遍沉醉于白色神话的迷梦中,而作为意识形态表...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2 KB 日期:2008-11-18 3、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在某个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将女性意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比如《飘》,张爱玲的小说等;或者从不同方面写女性主义,政治生态方面,婚姻家庭方面等都可以作为出发点。

这本书告诉我们坚毅勇敢,独立不卑不亢

老舍的女性观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感受有关,尤其是受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从小丧父,一家人靠母亲马氏给人家拆洗缝补的微薄收入过活,老舍一生对母亲恪尽孝道。1905年,在一位乐善好施的刘大叔资助下进入私塾,后来他避世学禅,走入佛门。老舍自己说:“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1] “五四”新文化运动点燃了妇女解放的导火索,并将之提到了人性解放的高度。“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正热心办教育,同时还热心于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希望能把天国的理想在人间实现,1922年受洗加入基督教。1924年夏天,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在积淀了浓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度里,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西方基督教精神影响了老舍一生。因此他不仅从传统文化观念和伦理意识的角度描写这些女性,而且从基督教文化精神出发看待人性和人的精神价值,以悲悯和救赎的情感来表现这些女性。老舍女性观更主要是源于他将“人”放在第一位的人道主义立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发现是“人”的发现,老舍虽未直接参加,但却受到“五四”运动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老舍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礼教的奴隶”。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文化,建立了等级分明、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道德体系。在老舍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宗法文化在社会中的投影。老舍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从文化批判、揭露国民劣根性的角度对宗法文化进行抨击和嘲讽,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命运和处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丁玲的毕业论文

丁玲是当代优秀的散文家,她的散文创作历程长达六十年, 漫长的写作道路上,她奉献给读者约一百五十万字的散文人,出版 了十几本散文集。在她散文创作的每一个时期,都对当时的创作 有较大的影响和贡献。因此,全面探讨丁玲散文创作价值,对现 当代散文创作及理论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然而,丁玲散文研究与她散文所取得成就和贡献并不相适应。 当前国内丁玲散文研究现状是:丁玲散文研究较多停留在对丁玲 某一作品的具位分析上,缺乏总体的认识和把握:通行的现代, 特别是当代文学史著作对丁玲散文创作没有作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丁玲散文在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缺乏应有的论述。 针对近几年来学术界丁玲散文研究的状况,本文就丁玲散文 创作的价值作了探索,企图还它以本来的面貌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失败(拼音:shī bài)是一个和胜利、成功相对的词语,它不仅是现代汉语的词汇,还是一首诗歌的篇名。另外,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也有着一些对失败的名言,这些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1、在斗争或竞赛中被对方打败。同“胜利”相对。《李卫公问对》卷下:“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柯岩《快活的小诗·看球记》:“他们对失败的局面那样沉着。”2、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同“成功”相对。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打。”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二:“他曾四处打探过,希望得到一点可以安慰自己的消息,可是失败了。”3、失败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一种绝望的感觉。失败的人在经过几次挫折后,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设置了界限,他们不再试图努力去超越这个界限了。4、曾经陈安之老师在演讲中说过“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失败了,才知道成功的可贵,才会在不断的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方法!5、陈安之在演讲中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其三,1936年至1949年。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透视,展露了特定环境里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所造成的精神麻木。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坚强女性,在灾难的泥潭里复杂的心灵,作家层层深入的揭示,引导着读者对沉重历史进行深深思索。作家新颖别致的心灵切入视角,细腻委婉的笔调,反映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性的艺术追求精神。1940年完成的《在医院中》却很长时间在文学史中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使作家受到许多责难。毕业于上海产科学校的女主人公陆萍,来到延安成为共产党员,并服从组织需要到一个新办的医院当产科医生。丁玲将故事叙述侧重于陆萍在新的环境里所见所闻所感上,更注重其表现心灵体验的真实,因此,着力披露了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某些弊端,医院里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般医护人员的保守、自私、苟安的小生产意识,还有病人中的愚昧麻木状态等现象;并通过代表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陆萍与这些现象的矛盾冲突的对照描写,展示了革命干部与知识分子双向互动的精神成长的艰巨性。在那样的环境里,丁玲能够提出这样深邃的问题,正是因为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给了她胆识和勇气。丁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反面说明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力度。从由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作家创作整体性的深入和发展。综观丁玲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最后,不妨从丁玲早期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简析中,进一步印证作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探索。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在《小说月报》1928年19卷2号上发表后,主人公莎菲这个“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3],便引起了当时文坛极大的震惊,作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这正是五四落潮以后知识女性精神追求和心灵颤动的生命真实在莎菲身上的集中体现。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叛逆的、苦闷的、彷徨的知识女性形象。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 ,从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的基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