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有关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论文

试论高等教育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对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1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研究,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研究方法表述缺乏规范性、思辨研究当道、实证研究匮乏、研究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举、多元化、综合化研究方法等建议,以使兰州大学及其他教育学院能够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缘起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目前已建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几年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良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作为尚在发展的初级学院,我院在课题研究方法的选取和运用上和其他院校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在校研究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科学地选取和应用研究方法,更好地为科研打好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出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该方面现存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从理论层面来看:方法是深入了解一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学者曾经指出,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方法不断更新和使用的历史,理论的探索,归根到底是方法的探索。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1984年诞生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很大发展,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理论探索水平不断提高,但纵观其研究方法,从“无独特的研究方法”到“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一直颇受争议,其发展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科的不成熟。教育学者周川曾撰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相对滞后的表现之一,即“研究方法尚未成型,研究规范尚待建立。既缺乏严格的科学实证研究,也缺乏严肃的理论思辨研究。”

高等教育中方法本身不成熟的发展状态又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高校学生,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他们初涉研究领域,对方法的应用还不能得心应手。本文以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为基点,通过对我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运用的状况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厘清我院硕士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他们应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程度,分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什么样的不足,而后针对不足,探寻出路,同时也力图为今后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为我院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把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探究与思考,有利于方法自身理论的不断完善;对方法的深入探究,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对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探索,有助于指导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为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为学院研究方法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文献为样本,在对所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当前我院研究生使用研究方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又称文献调查法)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产生以后,首先被大量地运用于科技文献中,但近年来,它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步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如《论教育研究方法更新与现代教育家的培养》、《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状况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引文分析看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现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都试图用文献计量法对教育科学的`学科发展及研究状况加以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其中的某些规律,为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策略启示。

2.抽样方法

由于历史原因,我院建院较晚,可供选择的样本总体较小,所以本研究以完全抽样的形式选择了研究对象。从兰州大学学位论文库里,搜集到高等教育学专业2007学年至2009学年硕士学位论文71篇。

3.研究框架

(1)样本总体中对研究方法的表述情况,列出所有的表述方法,以便观察研究方法叙述的规范程度。

(2)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情况:用表格直观显示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发现研究方法的应用特点。

(3)从定量和定性(思辨与实证)两个方面统计论文分布情况:用表格直观显示定性和定量论文的研究数量,立足数据,发现问题,寻找规律。

4.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学位论文库里的71篇论文的分析,从研究方法部分,共找出了22种研究方法的表述形式,分别如下: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调查法、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访谈法、学科交叉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数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网络调研法、质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图表法、资料分析法、经验方法、数据比较方法、经验交流法。

研究方法的总体分布情况:由于研究对象中研究方法应用混杂,叙述模糊不清,本文主要统计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这里的“常用”是指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即主要是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法。(见表1)

定量与思辨及定量与实证的分类比较:其数量与构成见表2,在71篇学位论文中,定性与思辨论文65篇,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思辨研究是我院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定量与实证论文6篇,占学位论文总量的,这一结果表明,在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我院有某种程度的欠缺。

三、问题与不足

通过对每篇学位论文中作者自己标注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考察与统计,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毕业生在表述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时,缺乏规范性和逻辑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大众化下研究生规模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为图表法;再如《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为规范分析方法。诸如此类的表述混乱现象不在少数。另外还存在一些逻辑混乱、重复表述的现象。比如在介绍自己应用的研究方法时,有把调查法和问卷法并列等现象。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教育研究的内涵1. 教育研究的概念及性质【多选】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研究用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2. 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它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3. 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意义【多选】(1)是教师自我反思、重新学习、不断调整和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2)是教师与他人沟通交流、扩大视野的过程(3)是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记忆口诀:一选二查三制定,分析整理写报告。1.选择研究课题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有价值(2)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3)必须明确具体(4)必须新颖、有独创性(5)有可行性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单选】文献检索贯穿研究的全过程,网络检索是查阅资料最快捷的方法。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3.制定研究计划基本要求为: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预计成效4.即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为: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1)实证性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观察报告(2)理论性的学术论文:案例、综述、述评、理论性的论文教育研究方法1.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单选、简答】(1)观察研究法:广泛使用(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及其测验等方式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3)实验研究法: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4)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5)比较法2.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单选、多选、判断】(1)行动研究法最早提出:勒温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2)质性研究“实地研究法”“参与观察法”(3)教育叙事研究(4)教育随笔

教育研究方法有关论文

试论高等教育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对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1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研究,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研究方法表述缺乏规范性、思辨研究当道、实证研究匮乏、研究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举、多元化、综合化研究方法等建议,以使兰州大学及其他教育学院能够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缘起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目前已建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几年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良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作为尚在发展的初级学院,我院在课题研究方法的选取和运用上和其他院校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在校研究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科学地选取和应用研究方法,更好地为科研打好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出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该方面现存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从理论层面来看:方法是深入了解一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学者曾经指出,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方法不断更新和使用的历史,理论的探索,归根到底是方法的探索。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1984年诞生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很大发展,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理论探索水平不断提高,但纵观其研究方法,从“无独特的研究方法”到“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一直颇受争议,其发展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科的不成熟。教育学者周川曾撰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相对滞后的表现之一,即“研究方法尚未成型,研究规范尚待建立。既缺乏严格的科学实证研究,也缺乏严肃的理论思辨研究。”

高等教育中方法本身不成熟的发展状态又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高校学生,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他们初涉研究领域,对方法的应用还不能得心应手。本文以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为基点,通过对我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运用的状况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厘清我院硕士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他们应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程度,分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什么样的不足,而后针对不足,探寻出路,同时也力图为今后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为我院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把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探究与思考,有利于方法自身理论的不断完善;对方法的深入探究,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对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探索,有助于指导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为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为学院研究方法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文献为样本,在对所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当前我院研究生使用研究方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又称文献调查法)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产生以后,首先被大量地运用于科技文献中,但近年来,它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步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如《论教育研究方法更新与现代教育家的培养》、《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状况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引文分析看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现状》、《教育理论与实践》等,都试图用文献计量法对教育科学的`学科发展及研究状况加以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其中的某些规律,为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策略启示。

2.抽样方法

由于历史原因,我院建院较晚,可供选择的样本总体较小,所以本研究以完全抽样的形式选择了研究对象。从兰州大学学位论文库里,搜集到高等教育学专业2007学年至2009学年硕士学位论文71篇。

3.研究框架

(1)样本总体中对研究方法的表述情况,列出所有的表述方法,以便观察研究方法叙述的规范程度。

(2)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情况:用表格直观显示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发现研究方法的应用特点。

(3)从定量和定性(思辨与实证)两个方面统计论文分布情况:用表格直观显示定性和定量论文的研究数量,立足数据,发现问题,寻找规律。

4.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学位论文库里的71篇论文的分析,从研究方法部分,共找出了22种研究方法的表述形式,分别如下: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调查法、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访谈法、学科交叉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数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网络调研法、质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图表法、资料分析法、经验方法、数据比较方法、经验交流法。

研究方法的总体分布情况:由于研究对象中研究方法应用混杂,叙述模糊不清,本文主要统计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这里的“常用”是指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即主要是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法。(见表1)

定量与思辨及定量与实证的分类比较:其数量与构成见表2,在71篇学位论文中,定性与思辨论文65篇,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思辨研究是我院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定量与实证论文6篇,占学位论文总量的,这一结果表明,在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我院有某种程度的欠缺。

三、问题与不足

通过对每篇学位论文中作者自己标注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考察与统计,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毕业生在表述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时,缺乏规范性和逻辑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大众化下研究生规模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为图表法;再如《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为规范分析方法。诸如此类的表述混乱现象不在少数。另外还存在一些逻辑混乱、重复表述的现象。比如在介绍自己应用的研究方法时,有把调查法和问卷法并列等现象。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幼儿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完整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时期,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8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用语

摘要: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语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运用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言语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用语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具有意向性的言语,向幼儿传递信息并且希望幼儿按照自己言语的意图进行活动。教师的言语既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具备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在现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言语行为的千差万别,导致教育活动效果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

1.幼儿教师的言语行为性分类

组织性言语行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常规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形成的、对幼儿某种行为进行要求或者强化时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比如,在活动开始时的问候为维持秩序,提醒某幼儿集中注意力的警告等。此外,还有活动过程中,提示和引导小朋友的用语。比如:“小朋友们,将刚才学的儿歌再重复一遍。”“让我们来玩儿个新游戏吧”等。或者是教师对幼儿发出某种指令,比如“小手放桌上”“大家排队去洗手”等。当然如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小朋友提出要上厕所、幼儿告状等,教师的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也是组织性言语。

讲述性与提问及反馈性言语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所用的言语行为。比如教小朋友做一个游戏,其中就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说明。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就要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讲解,以便使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式言语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包括简单的提问,追问和重复提问等。通过提问就有了一定的回应性言语,一般有肯定、否定、重复答案等反馈性言语行为。

2.幼儿教师言语的现实应用

幼儿教师的言语运用需符合幼儿心理需求

言语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有效地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言语行为,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工具的言语行为,无论是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幼儿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用适合孩子心理的言语来进行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适当心理情境

比如,早上孩子来到幼儿园,老师面带微笑,热情地跟孩子打招呼说:“早上好!”孩子会很愉快的回应老师:“老师早上好!”类似这种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相反,如果老师只是与家长说话,不与孩子打招呼,这样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实际上这也是礼貌用语的教学内容之一。幼儿园是孩子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社会的学校,老师的言语行为对孩子今后很多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命令式语句,经常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等词汇,孩子出于恐惧不得不听从指挥,从长远看,这样的教学用语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适当媒体场景

比如,在维持教学秩序时老师通常会说:“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腿上!”“大家看看大屏幕上是什么呀?”这样和蔼地、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活动变得氛围融洽,小朋友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的转到老师这边来了。相反,有的老师会说:“坐在椅子上!把手放腿上!”“我要上课了,管好自己的嘴巴!”这种指令性的语言使幼儿处于教师的高度控制之下,使得活动氛围变得格外紧张。如果换成“请小朋友们坐在椅子上,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把手里的书本轻轻地合上上。”这样的语气会使孩子减少抵触心理,愿意接受老师的要求,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生活场景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讲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们讲一个懂得感恩的故事。题目是《神秘的小鞋匠》,故事内容大致是,有两位老人靠坐鞋为生,但生意却越来越差,后来在两个小精灵的帮助下,老人的生意得救了。老人发现小精灵穿的衣服很破旧,于是给他们做了新衣服新帽子,小精灵高兴极了,从此他们开心地生活在一起,成为了一家人。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启发性语言,比如说,“小朋友们,老鞋匠为什么会给小精灵做新衣服新帽子啊?”引入孩子们的思考,然后再将答案告诉孩子“那是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我们要感谢别人。”“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小精灵帮助老鞋匠一家渡过了难关,他们很快乐。”启发性的提问式言语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因为更能引导孩子进入故事情景,从而独立思考,最终懂得做人的道理。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编入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上课途中外面下雨了,有的孩子被雨声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忍不住向窗外张望,有的孩子担心起妈妈来接时怎么回家的问题等等。有的教师趁此机会,跟孩子聊起天。“小朋友们,下雨好不好啊?”有的孩子说好,有的说不好。“下雨为什么不好啊?”有的孩子因为没带雨伞怕挨浇,有的说路滑怕摔跤等等。“那有谁带雨伞了呢?没带伞的小朋友挨浇怎么办啊?”启发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3结语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影响教师言语行为的因素最关键、最直接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其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幼儿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幼儿教育论文8000字

教育研究方法有关的论文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41-47. [2][3][10]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4,(2):9-1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23. [5]栗玉香,冯国有.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1,(2):33-35. [6]吴争程.定量方法在我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湖北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2-13. [7]常 蕤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刍 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1):61-62. [8]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3):70-72. [9]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54-62.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谈教师与教育行动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

论文摘要: 行动研究是当今国际上一种炽热的研究范式,反思实践是其本质。新课程改革使专业化成长成为当前每位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而行动研究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如何理解和开展行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界的各种文献中。教师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凭借个人的狭隘经验就能搞好教育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处于日益复杂的中,参与着同样日益复杂的教育实践,要求他们为自己的实践活动寻求一种理性基础。因此,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这个与一切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知识和思想,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而代之以积极、主动的研究者的新形象。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的今天,教师作为研究者又有了它全新的现实背景。 首先,日益频繁而且日渐深刻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教师们的面前,这些不熟悉的实践既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上的更新,也要求教师情感与技能上的适应,而且,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对这些新生事物做出评价与讨论,这种压力也越来越成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动力。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专业成长已成为当前每位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当代教师教育研究者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意指教师的自我发展不仅在于教师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也在于从根本上形成原创能力和研究意识。 二、解读行动研究 一般认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是二战时期美国的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和著名社会学家勒温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最早提出来的.。即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做到“ 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 这种理念可以看作是“行动研究”定义的雏形[1]。 到今天,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已经成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但是对于行动研究的概念却众说纷纭,笔者比较倾向于袁振国老师对行动研究下的定义: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2]。由此可见,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合理、科学、有效地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质量。 关于行动研究,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和认识。第一,行动研究是一种现场研究;第二,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第三,行动研究是一种合作研究;第四,行动研究是一种循环研究;第五,行动研究是使教师学会批判性反思的过程;第六,行动研究是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生产者的过程。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没有必要过分留意别人对行动研究的定义,重要的是把握其本质,绝不能把行动研究简单理解为“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这样容易把行动研究与琐碎工作混为一谈,导致人们对行动研究产生误解乃至不屑一顾。 三、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步骤、方法与策略 1.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步骤。行动研究自产生以来,所有的倡导者都试图出一套可以普遍推广的操作程序,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并没有在这方面达成共识。综合、归纳各家之言,以下六个步骤或许可以作为广大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时的参考: 第一步:发现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用分析和评判的眼光对待每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变革的最初设想。 第二步:初步研究。成立由专业研究者、教师和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各人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以作为拟定总体行动计划时的参考。进行初步研究时,研究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做到尽可能地占有资料,包括所有与这一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并且将在小组讨论中得到的相互启发反馈给全体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作好诊断性评价。 第三步: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也是行动研究各个步骤得以落实的蓝图。虽说是总体计划,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果具体行动中反馈出的信息与总体计划相偏离,则需要对总体计划进行修订更改,因为行动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第四步: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施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的先后顺序安排将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第五步:实施具体计划。这是落实具体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每一步行动结束后都需要对行动结果作出评价。如果评价结果反馈出的信息证明所有的设想、计划都是可行的,则根据具体计划实施下一步行动;如果评价结果反馈出的信息证明前面的设想和计划整体不可行或部分不可行,则对前面的设想和计划作整体或部分修改,整个研究进程将在修改后新的设想和计划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第六步: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所作的总结,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非以解释的完美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实际问题解决的程度为依据。 2.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其中有些方法在一般的教育科研类书目中都有介绍,下面重点介绍近年来经常被人提及但我们并不是很熟悉,却是开展行动研究必备的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称之为研究工具:专业日志和袋。 (1)专业日志。简单地讲,专业日志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一个发展性的小型数据库,保存着与我们所开展的行动研究项目有关的所有资源。既然是数据库,也就意味着是共享的;它是一个私人文件夹,记录着我们开展行动研究的点滴,描述着我们追求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既然是私人的,也就意味着是独特的;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反思性的工作文件。这也就意味着,专业日志是和批判性反思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日志绝大多数是书面文字,也包括图表、录像(录音)带、光盘等其他资料。常见的书面文字包括日常记录、日记和自由。 第一,日常记录是一种描述性的、客观的写作类型,因为不同的人都可以进行记录,可以阅读。例如,可以用日常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一次讨论时学生们问的问题,谁在发言,他们在问什么类型的问题,谁没有发言。你会发现做一个研究者的日常记录,从事件发生的时候进行记录,并保持连续性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专业日志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种意识流的记录。作者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客观性的。正如很多拥有日志的人所发现,写日记是一种“把所有的东西都列出来”的好方法。这些列出的东西可能会充满情感,因为作者通常不会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进行编辑。因此,写日记往往是非常有效的,也是一个回顾和自我定位的好资源。第三,自由写作指随意地、快速地写下最近你发现的有意义的东西。“自由写作”,也就是自由、随意、不停笔地去写。它和日常记录、日记等其他一起,构成了行动研究过程中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经常性地回顾、反思这些材料,甚至在收集、整理、撰写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就进行批判性反思,这才体现了行动研究的本质特点。

(2)袋。档案袋包含于专业日志中,是一个内涵比专业日志小得多的概念,专业日志中可以包含有多个档案袋。一般来说,档案袋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是一个主题鲜明的文件袋,需要研究者围绕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选择和编辑材料,而不能盲目地、随意地把与主题毫不相干的材料罗列进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用途,可以创建不同类型的档案袋。例如,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围绕课程开发,我们就可以创建一个“课程档案袋”。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从课程档案袋中,我们又可以创建一个“教学档案袋”,从教学档案袋中又可以引申出“教师发展档案袋”、“学生成长档案袋”等等。 3.教师结合本职工作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 (1)培养问题意识。研究始于问题。教师浸润于职业越久,便越可能丧失对问题的敏感,将所有问题均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加以质疑,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问题的敏感性,敏于所看、所听并思考其意义,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产生研究的动力,进而围绕研究开展行动。 (2)掌握基本方法。行动研究看似不怎么规范,但毕竟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除了上文介绍的专业日志、档案袋以外,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访谈、问卷等,也都是行动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这方面的有关书刊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3)随时搜集资料。行动研究的资料是多元的,所听、所想、所看、所感都是资料,都要搜集不可放过。要尽可能使用第一手资料,包括日记、杂记、自传、随笔、心得、报告、考卷、作业、录音(影)带、照片等。 (4)亲自参与研究。教师必须身临其境,感悟体验。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方式和途径有多种:可以结合工作独立开展研究,也可以和他人合作开展研究;可以参与别人的课题研究,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等等。 (5)不断进行反思。行动研究发展到今天,普遍认为其核心就是要使教师学会批判性反思——以新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的和特殊情况下的教育实践。“批判性的行动研究已经不再仅仅是小范围的,而是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新的教师(不久前)被赋予身体力行批判性反思和研究的特征,他们把实践带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7-458.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出版社,2005:206-210. [3]杨明全.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4]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5]熊媛媛.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教育探索,2006,8). [6]蒲蕊.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2006,(3).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关论文

呵呵,我就是学教育管理的理科生的话,确实有一定困难,建议结合你本专业选题,写一篇关于某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对当前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反思、提高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之类的论文,这样与你自己的专业和学习经历相结合,选一个小点的切入点会容易驾驭一些。PS:还能上来问自己怎么写没有直接copy,你是好孩纸啊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愈来愈迫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随之迫在眉睫,而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对当前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现实,改变当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2]刘尚莲等.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阵地、三个途径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

[3]朱彦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探析[J].青春岁月,2010,(12).

[4]孙瑾.浅析如何塑造高职学生的朗读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

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师的教学规律的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分析,也可以总结一些案例。

教育研究方法有关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2. 阅读与思考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3.缩小题目范围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4. 确定最后的题目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你定好题目没??要是还没思路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在网上找些关于这类的(职业教育)等等找下你的思路!

提供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参考。1、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8、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研究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71、如何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72、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73、如何听课与评课74、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75、学科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研究76、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77、加强学科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7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79、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80、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81、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2、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3、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4、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方法研究85、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86、加强学科联系的探索87、教师协作教学的探讨8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89、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90、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局限研究9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研究92、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途径)研究93、大(或中、小、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94、学生智力(或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研究95、教师(或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96、学习困难学生(或差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97、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98、能力(或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99、学校(或班级)环境建设研究(校风、班风、学风)100、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一: 1、试析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3、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 4、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 5、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 6、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 8、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10、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 11、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有效教学 12、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1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 14、关于分层作业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 15、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