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2020形式与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

2020形式与政策论文

1、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2、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

3、从发展维度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

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

扩展资料:

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1、战略任务: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将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2、 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国内外主流形势、重大政策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思政 教育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08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09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和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近年来,国际能源局势起伏跌宕,变化剧烈。油价飙升严重冲击能源消费国经济,也使能源输 出国 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消费国节能与海外拓展同时推进,生产国频打“能源牌”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国际能源合作日趋活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跳水,新能源发展在逆境中被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综合分析,目前国际能源局势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完善相关 措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近年来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和巨大的环境压力。

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多。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供应偏紧、资源约束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将保持较高水平,油气需求增长又快于煤炭,国内资源开采量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我国石油储采比仅为,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能源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2.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8年累计进口石油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增加。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能力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及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凸显了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急时刻的保障能力需要加强。

3.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需求持续低迷。

从一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外部需求萎缩,工业增速减缓,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增幅下降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幅分别下降个、个、个和个百分点。预示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先行性指标——全国发电量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1—2月累计增幅同比仍为;1—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为,能源需求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原油、成品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计划调减或比去年同期下降,炼厂调低负荷、减产运行,成品油需求疲软,库存涨至历史高位。

4.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而向内挖潜,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经济变革已悄然来临。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发达国家纷纷反身内省,为寻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迎接下一轮经济上行周期的到来积极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把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1倍;2012年在发电总量中占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来10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动用40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改造和技术进步,生产更节能高效的混合动力车;投资45亿美元 对联 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

奥巴马提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和防止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欧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计划,将新增投资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

法国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节省2000万吨石油。德国计划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就业规模。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日本将增加太阳能发电量20倍,新型环保汽车的使用量增加40%。韩国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生物能源,并将兴建200万套节能绿色住宅。

面对这一局面,我国不能因为当前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供需矛盾缓和,而忽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抓住机遇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上世纪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上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飙升到30亿吨。在本世纪,将有85%的人口进入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必定进一步增大。虽然世界能源探明储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则是逐渐增长的,以目前的消费速度,总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会枯竭。因此,人类必将实现向“后石油时代”的能源转换。从世界范围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因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国能源格局日趋合理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既有助于拉动投资,也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作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把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煤炭转化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烧发电,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以上。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亿千瓦,约占76%;水电装机亿千瓦,约占22%;核电装机906万千瓦,占;风电894万千瓦,仅占。煤炭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开采l吨煤会破坏吨地下水,煤炭开采后还会造成地表塌陷,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电比重是改变我国能源格局、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继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替代燃煤发电;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循环液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加快研发和推广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逐步优化调整煤电自身结构,将煤炭的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化工制品。

2.积极发展核电。

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理论上讲,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需要26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30吨的铀原料即可。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近几年,世界核电建设开始复苏。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计划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高效、清洁的核能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宁德、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开工,共计14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规模达14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步入快车道。200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900万千瓦,仅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目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70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这意味着今后每年至少开工建设2个核电站、4台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2020年前,我国投入核电的建设资金累计将达4000亿元。去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核电项目成为首批核准的拉动内需项目,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高峰即将到来。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仅比2005年上升个百分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有助于实现能源长期战略替代,也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已立法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当于10亿—13亿吨原煤的能源。水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目前水能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应当优先加以利用。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可以作为当前规模开发的一个重点,形成实际供应能力。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性改善,就将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应加大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攻关力度,结合建筑节能,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我国生物质能具有品种多、分散性强、收集成本高的特点,宜于发展多种利用技术,开辟不同用户市场。现阶段可从现有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如农村沼气、秸秆发电等,积极推广,予以扶持。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合理投入,开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重视,早做准备,积极跟踪,组织研发。

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油气产业的开源节流。

一是加快建设油气基地。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亿吨和920亿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以后更长时期的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油气行业节能降耗。

此外,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制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下页带来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

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战略任务: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2020中美形式与政策论文

中美关系走向——形势与政策试论文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 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和明白几点: 1 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 2 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 3 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 4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纵观历史分析当前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中美关系走向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2 浅析中国周边形势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 文化 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____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 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 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六、南亚 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 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 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2.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3.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4.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5.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2020政策与形式结课论文

说到论文,那大概是令很多同学头疼欲裂的事吧?既然如此,那么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怎样写,形势与政策为题目的 范文 如何写?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形势政策论文800字,希望你们喜欢!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并为沿线国家热烈欢迎与广泛接受。在本周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我们进一步增进了对它的了解与感悟,在此浅谈自己的认识。

作为近几年刚刚提出的战略,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内涵的。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就已成型。自那以后,来自东西方的商人络绎不绝往返于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丝绸等商品带往欧洲,随之带来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流。丝绸之路成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和谐之路、繁荣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发源于西汉,随着我国早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拓展,至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鼎盛,大大发展了东西方的贸易与 文化 交流。因此,今天旨在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纽带的一带一路,正是传承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而提出的。

作为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有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良好愿景。对于我国来说,一带一路将推动我国继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之后,新一轮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成为未来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托;对世界各国来说,一带一路的实施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探索为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一种新途径,也为各国提供了搭上中国发展快车,推动各自经济发展的良好机会。一带一路的成功实现,一定会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从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战略就开始付诸实施,到目前已经已经有一系列成果从纸面变为现实。截至目前,我国已与七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五国开展海洋领域相关合作,有两国表示完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巴经济走廊,中缅天然气管道为代表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落地;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有关金融机构正在或已经设立。一带一路可谓正当其时,成果丰硕。当然,作为如此重大的战略举措,其实施也会遇到众多问题,如来自美俄等世界大国的掣肘,沿线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有所猜疑,受恐怖主义等威胁的沿途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都正在或有望得到解决。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外交的国家战略,对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达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沿线各个国家的密切协同配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了解与支持,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更应该认真学习一带一路相关理论,尽己所能,用己所学,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电脑的信息传递功能远比教师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机进行交叉、重叠或反复使用不同的媒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

三、使重点,难点突破更优化。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规律。用多媒体电脑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 教育 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 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 学 生 知 识 的 主 要 来 源。在 教 学 方 法 上,只 研 究 教 师 如“教”,不重 视 学生如 何“学”,考 试 主 要 靠 死 记 硬 背,不 利 于 调 动 学 生的 学 习 积 极 性。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 思维方式 ,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老师组织大家看了“国魂”,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灵魂,人民不可能没有信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国魂和信仰。看《国魂》,找回信仰,找回价值观,找回生活的意义。《国魂》不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读本,不愧为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指南。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17年,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形势政策课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历史选择也是历代伟人领袖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人们从中国的巨变中深深地意识到,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为何对中国道路如此自信,为何走中国道路如此坚定?除了因为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结晶,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但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这样,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正因如此,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缓慢的,又是残缺不全的,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既然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 经验 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了历史发展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才使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主义。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 方法 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为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 渠道 ,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学习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学习十二五规划,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其次,我也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 财税 体制改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二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在本次形势与政策实践活动中,我主要负责小组整体的人员安排和任务分配,督促成员及时完成各自任务,整理政策文件并负责汇报、答辩活动。在实践活动立项阶段,我组织成员进行政策搜集与项目选择讨论,并在实践活动题目确定之后,安排各位同学分工合作,将组内成员分为多组,分别进行政策解读、公益组织生存现状调查、探求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的不足之处。在这一阶段,我负责政策解读,通过阅读现有学者对公益组织相关政策的评论、论文并阅读十八大以来有关公益组织的相关文件。本阶段结束前,我负责督促组内成员完成各自任务并收集、 总结 组内实践成果,准备并完成立项答辩。实践活动的中期阶段,我们接受指导老师意见,借助指导老师的协助进行了实践主题的调整。之后我们联系校内公益志愿组织,对几个担任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同学进行了线上问询。同时,组内另一部分同学继续进行政策查询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资料搜集。在此阶段我继续负责组内成员的协调与工作安排、督促,并继续完善关于新生公益组织的政策文件解读。此后协同其他同学负责组内工作阶段性总结和中期答辩会的资料整理并参与答辩。之后的实践活动中,小组共同又进行了对“绿色倡议”等NGO的负责人,从公益组织的经济来源、活动范围、与政策的互动情况等方面进一步了解我国新生公益组织的生存现状,了解其生存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对访谈稿的总结提炼进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与问题的概括。我在此阶段主要负责组织并督促成员的访谈活动。

我主要直接负责的工作是组内任务分配、政策资料解读、答辩文件准备等。组织与协调工作对小组实践活动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所用时间长、涉及内容广、参与成员多的活动之中,组织协调工作是实践活动及时、高效完成的保障。毋庸讳言的是,小组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进行中的积极性和实际表现各有不同,对于所负责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及时对各组员进行督促并整理活动的阶段性成果等工作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除了对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了解得到了加深,我也加深了对活动组织工作的认识,意识到了组织内部建设对活动整体有序进行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诸如选题的意义陈述、政策动向和最新社会现实的了解、实践活动的方向调整、具体访谈对象的联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组内部分成员的协同努力,但指导老师的帮助和与同其他同学进行的探讨也功不可没。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个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不只是活动的研究内容要积极观照现实,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进行也一定要回到现实,回到与众人的联系、合作之中。

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范文相关 文章 :

★ 2020形势与政策心得优质范文5篇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800字(2)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800字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20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脱贫攻坚论文范文

★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论文范文800字四篇

★ 时事热点议论文素材800字怎么写

★ 2019壮丽70年致敬新时代主题征文800字范文5篇:建国70周年作文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2000字范文3篇

★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心得体会800字范文5篇

1、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2、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

3、从发展维度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

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

扩展资料:

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1、战略任务: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将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2、 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新时期。当前的经济形势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都比较稳定。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内需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展与质的提升。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需求的扩张力不够强劲,投资的接续能力不足,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偏紧,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消化过剩的产能,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比较大;地方政府债务和国际金融风暴有待化解和防范。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腐败增生,腐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腐败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_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腐败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国内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族化”应从几方面入手,政府上,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境;教育主体上,结合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层面上,正确定位,做好自身发展。我国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现状,产能过剩呈现着全面化特征,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部分产业出现绝对和长期产能过剩。近几年,集中投资造成了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地释放和形成。原因是由于自由竞争,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经济波动性大,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使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应该创造有效的需求,消化一批产能,还有就是增强企业跨国的经营能力,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当今形势下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只有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以事业的发展,不断开阔周边外交工作新局面,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才能更好的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形势与政策论文2020模板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之一,下面我跟大家分享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大学生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强领悟力,并且对创业有着很高的热情,同时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也已形成,这些都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所在。但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自身和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关键字:

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0)11—179—02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与社会就业情况紧密相连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从战略性高度肯定并宣扬了创业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确定了我国今后就业工作的方向。自此,创业观念在我国开始兴起,改变着人们过去的就业观念,使得人们重新开始审视就业问题。这也是现代大学生们要面对的问题。作为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们如何把握创业机遇,迎接挑战,清楚地分析自身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创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

从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依赖性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从无到有无捷径可走,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依靠外部因素。大多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相似,没有优越的家庭资源可以利用和依靠。一般创业都是从无到有,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大量的智力、物力、财力、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无巧可取,无机可投。其次,期望值高成功率较低。大学生创业者勇敢的开拓精神,鼓舞他们描绘精彩的创业前景,对创业充满美好的期望,但是也要看清事实,由于大学生创业者存在许多先天劣势,导致创业成功率与期望值不相符,需要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的结果。号称日本“企业之神”的坪内寿夫的一句名言是大学生正确看待创业的诠释:“只要肯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但大部分人还没有去做,就说做不到,首先要除去这种心理。一旦努力作为,七成以上的成功率是跑不了的。”

二、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自身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的自身优势因素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最具潜力的群体。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成功的商人都是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崭露头角。虽然他们缺乏经验,但是他们更加具有开创精神,这是取得伟大成功的首要条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年龄和思维优势。年纪轻,精力旺盛,思维普遍活跃,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敢想敢干。

第二,家庭优势。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不会受到家庭事务羁绊,其创业易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第三,学习和文化优势。大学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事物较有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有些东西一点即通。

第四,能力优势。接受新鲜事物快,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IT技术能力强,能够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道,为自身服务。

(二)大学生创业的自身不利因素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自身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开展。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这些劣势是避免创业走向失败的首要条件。其劣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社会经验不足,盲目乐观。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的重要;同时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是阻碍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最大障碍。

其次,急于求成,眼高手低。大学生初出校门,市场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不当,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再次,信用危机。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同时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很不利于年轻人的创业。

最后,心理脆弱。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就放弃,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有的学生在前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三、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优势因素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鼓励、指导和促进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为个人、家庭、学校和政府等各个方面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自主创业的环境条件已经形成。

1、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顺利开展,并设立相关机构予以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政策援助。尤其近几年,国家实施创新工程,把创业立为就业之本,把大学生创业立为国家就业战略工程。十七大期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了战略性的论述。200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后,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辽宁、吉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纷纷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后来又陆续出台了优惠贷款的政策,这些政策被概括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据介绍,对于申请创业的大学生,不但将免去其相关手续费用,而且相应的税款也将得到减免。个体工商户需缴纳所得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税、教育费附加4项税费,在不同的省市,对于自主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这些税费都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

2、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

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又一种就业方式后,各大新闻媒体在国家指导下对其进行多年的持续报道,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利与弊,并及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和形势进行分析,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特别是近几年,各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大密度的正面报道,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顺利开展。

3、有利于创业的教育环境基本形成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国积极推行以来,开展迅速,与其相关的体系也逐渐成形。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创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教育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作用。1998年10月,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会后发表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牢牢抓住国际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机遇期,推动我国大学生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型,中国教育部于1999年1月13日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教育开始正式走入大学生课堂。目前,多数院校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部分院校教师还接受了创业教育技能培训,提升了院校创业教育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不利因素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市场环境不够成熟

大学生自主创业伊始就开始接受市场的检验。虽然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但仍然属于市场的.一部分,能否成功终究要经过市场的考验。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当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前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事实证明多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缺少对市场的客观分析。虽怀有满腔的创业热情,但这种热情存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在创业初期,因缺乏客观的市场分析和不明确的市场定位,使得他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是一蹶不振。同时已创业的团队间缺乏建立优势互补链接,忽视团队成员间的搭配、分工、知识技能互补,对团队的未来发展没有形成共识,这样团队就无法形成最大的合力,最终走向了失败。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来源

在创业初期,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如何在创业初期做好创业融资,得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得融资尤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中有50。12%因缺乏资金致使创业失败。据麦可思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是超过一半创业者的启动资金来源,政府的任何资助只有1%,微不足道,甚至民间的风险投资都是政府资助的3倍。高校毕业生的家庭承担了创业初期所需资金投入的大部分,这对于家庭困难但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技术环境不够理想

大学生创业同许多其他创业者一样,在创业时遇到许多几乎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如何获得技术支持,怎样依靠技术取得创业优势就是难题之一。大学生创业者从学生成长为创业者的过程,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尽管有许多优惠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但技术环境仍然不够理想。大学生创业者中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的大学生只可能是少数。而对于多数学生,很难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技术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大学生创业。通常,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国家、政府、院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技术;或是通过购买获得创业技术;或是通过技术投资获得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创业者获得的免费创业技术竞争力较小,虽然易于初期创业,但受到的竞争力较大不易发展壮大;购买获得创业技术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原始创业资金有较高的要求,较其他创业因素而言,支付购买创业技术的资金将更多,增加了创业难度;吸引技术持有者参与创业,也是可行的途径,但由于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少、企业运营网单一、承担风险能力小,较难获得技术持有者的青睐。怎样改变这种劣势,为大学生创业者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是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创业竞争力的又一关键环节。

四、结论

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创业是就业之本、发展之基,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已基本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要将影响自主创业的不利因素最小化,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合理的利用外部环境对自主创业的支持,形成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促进创业不断向前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国内外主流形势、重大政策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思政 教育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08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09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和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近年来,国际能源局势起伏跌宕,变化剧烈。油价飙升严重冲击能源消费国经济,也使能源输 出国 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消费国节能与海外拓展同时推进,生产国频打“能源牌”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国际能源合作日趋活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跳水,新能源发展在逆境中被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综合分析,目前国际能源局势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完善相关 措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近年来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和巨大的环境压力。

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多。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供应偏紧、资源约束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将保持较高水平,油气需求增长又快于煤炭,国内资源开采量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我国石油储采比仅为,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能源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2.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8年累计进口石油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增加。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能力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及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凸显了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急时刻的保障能力需要加强。

3.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需求持续低迷。

从一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外部需求萎缩,工业增速减缓,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增幅下降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幅分别下降个、个、个和个百分点。预示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先行性指标——全国发电量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1—2月累计增幅同比仍为;1—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为,能源需求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原油、成品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计划调减或比去年同期下降,炼厂调低负荷、减产运行,成品油需求疲软,库存涨至历史高位。

4.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而向内挖潜,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经济变革已悄然来临。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发达国家纷纷反身内省,为寻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迎接下一轮经济上行周期的到来积极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把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1倍;2012年在发电总量中占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来10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动用40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改造和技术进步,生产更节能高效的混合动力车;投资45亿美元 对联 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

奥巴马提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和防止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欧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计划,将新增投资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

法国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节省2000万吨石油。德国计划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就业规模。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日本将增加太阳能发电量20倍,新型环保汽车的使用量增加40%。韩国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生物能源,并将兴建200万套节能绿色住宅。

面对这一局面,我国不能因为当前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供需矛盾缓和,而忽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抓住机遇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上世纪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上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飙升到30亿吨。在本世纪,将有85%的人口进入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必定进一步增大。虽然世界能源探明储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则是逐渐增长的,以目前的消费速度,总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会枯竭。因此,人类必将实现向“后石油时代”的能源转换。从世界范围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因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国能源格局日趋合理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既有助于拉动投资,也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作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把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煤炭转化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烧发电,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以上。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亿千瓦,约占76%;水电装机亿千瓦,约占22%;核电装机906万千瓦,占;风电894万千瓦,仅占。煤炭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开采l吨煤会破坏吨地下水,煤炭开采后还会造成地表塌陷,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电比重是改变我国能源格局、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继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替代燃煤发电;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循环液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加快研发和推广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逐步优化调整煤电自身结构,将煤炭的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化工制品。

2.积极发展核电。

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理论上讲,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需要26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30吨的铀原料即可。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近几年,世界核电建设开始复苏。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计划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高效、清洁的核能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宁德、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开工,共计14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规模达14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步入快车道。200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900万千瓦,仅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目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70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这意味着今后每年至少开工建设2个核电站、4台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2020年前,我国投入核电的建设资金累计将达4000亿元。去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核电项目成为首批核准的拉动内需项目,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高峰即将到来。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仅比2005年上升个百分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有助于实现能源长期战略替代,也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已立法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当于10亿—13亿吨原煤的能源。水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目前水能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应当优先加以利用。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可以作为当前规模开发的一个重点,形成实际供应能力。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性改善,就将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应加大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攻关力度,结合建筑节能,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我国生物质能具有品种多、分散性强、收集成本高的特点,宜于发展多种利用技术,开辟不同用户市场。现阶段可从现有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如农村沼气、秸秆发电等,积极推广,予以扶持。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合理投入,开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重视,早做准备,积极跟踪,组织研发。

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油气产业的开源节流。

一是加快建设油气基地。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亿吨和920亿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以后更长时期的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油气行业节能降耗。

此外,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制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下页带来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成功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首先要科学把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方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的 毕业 生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毕业生论文

《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探讨》

摘要: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我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挑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我国周边安全 稳定 动荡

近期,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越海上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南海争端,以及中日领土之争等,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保证我国周边环境安全稳定。

一、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越南的海上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近期,中越矛盾进一步加大,中越船只相撞,中越边境事端,目前我国已终止同越南的一切贸易,并对边境加强管理和保护。事实上,中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对此我国一直倡导综合治理,共同开发,合作共赢。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一些不正当言论,让中日关系又蒙上了阴影。事实上,中日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二、美国“重返”亚太 想继续“世界老大”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近期美国又在发表一些错误言论,致使中美关系僵化,其责任不在中方。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三、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 热点 ,继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放眼未来,周边安全稳定是中国和平崛起必须经历的,也是一道必须迈过的一条路。我们深知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利益攸关,将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但面对挑战,我们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时警惕、处处防范。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维护我国周边安全稳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稳定的周边环境。

2020中美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

中美关系走向——形势与政策试论文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 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和明白几点: 1 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 2 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 3 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 4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纵观历史分析当前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成功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首先要科学把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方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的 毕业 生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毕业生论文

《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探讨》

摘要: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我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挑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我国周边安全 稳定 动荡

近期,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越海上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南海争端,以及中日领土之争等,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保证我国周边环境安全稳定。

一、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越南的海上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近期,中越矛盾进一步加大,中越船只相撞,中越边境事端,目前我国已终止同越南的一切贸易,并对边境加强管理和保护。事实上,中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对此我国一直倡导综合治理,共同开发,合作共赢。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一些不正当言论,让中日关系又蒙上了阴影。事实上,中日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二、美国“重返”亚太 想继续“世界老大”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近期美国又在发表一些错误言论,致使中美关系僵化,其责任不在中方。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三、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 热点 ,继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放眼未来,周边安全稳定是中国和平崛起必须经历的,也是一道必须迈过的一条路。我们深知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利益攸关,将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但面对挑战,我们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时警惕、处处防范。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维护我国周边安全稳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