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问题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材,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和外国家庭教育的差别。 首先,国外很重视家庭教育,家长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他们有着很好的行为规范。在国外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外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而在这一点上,外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而中国的家长,大部分都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基础,或者说根本不懂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只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上各种特长班和培训班,孩子很累也很无奈,在中国,很少听说有谁哪个家长在要孩子之前,进行系统学习或接受培训家庭教育方面知识的,而且中国的家庭教育机构并不是很多,尤其是针对年轻家长的机构更是很少。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现在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在此,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家长都重视家庭教育,从而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精心打的。。。谢谢
The family education, science, parents and children. LeadChina's education is always attract much attention. This year, the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wo big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hotspots. And the focus of basic education gathered in quality education. What is the quality education? My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i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skills training, also including the ideological, moral, ethical, emotion, aesthetic and various training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it is actually the civic diathesi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 Personal potenti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can be fully arouse, personal value can be fully of education in the media interview: "quality education is difficult. Some schools,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 education, sports,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ents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nor comprehensive science of intellectual intellectual, often by killing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and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Who can think, children sleep problem should also be increased to "two sessions" legislation, the height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problem. While many first-class university President, nankai university HouZiXin principal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problem particularly representative concern. "The sun and fun to our children," this is a very loud Tim advocate. The promoter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principals, teachers, parents are each of the promoter of quality education. Our parents to set up scientific forward-looking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constantly adjust the strategy of family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s very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core and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how? Our school to "open to behave, diligent to work for the motto," to "live, live, live teaching management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Our students are active, "character alacrity, hand brain flexibility, vigor". In 2002, our school "elegant"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school decorous, jedaiah hall "school", gentle, gentle and students. Our school has been advocated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parents and get the social recognition and highly appreciated. (a graduating student, therefore, we welcome) facing the freshmen, we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from the following good habit of childrenHabit including living habits and learning habits. Both specific content, form, but the problem is out of the same. Education is the habit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But just is the most easily to neglect and omissions. What is the most fashionable atten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of these so-called special education and talent education, to let the children all night. "Sow an action; reap a habit; sow a habit; reap a character; sow a character; reap a fate." The elementary school is good habits, don't miss . Cultivate rational reasonable childPrimary school life is a collective life, a kindergarten has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upon the van requirements of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time and opportunity. Children must have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rule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self-control.(1) set rules, but the truth about the first rule, not blindly obedience,(2) in children have completely within the rules free;(3) violated the rules children will be punished,(4) less good manners, and to inspire the cultivate love of learningA: border ubung macht den meister, boundary lines, state: 3: self-taught, state and mastery. A grade is mainly cultivate good habits of study, serious tasks, cultivating interest of study, dares to their comments and . Cultivate autonomous independent childStudents develop self management . Cultivate happiness perceptual childrenCan feel happy and share the happiness, can have a thankful ,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ld's soul, and share the happiness Shared password troublesA child's confusion in often cannot accurately express, can only say "no fun," "don't like", but we can easily from their home, the mood changes, even small study found that many children's bag. However, a child is more of a growing unconsciously, the growing confusion over our parents. Our parents to interpret these troubles, and the child has som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and effectively, and help them in imperceptible in cultivate good habits, cultivate rational reason, love of learning, independent, happy and perceptual children. Ten confused --Children in school, had puzzled, there are many new to mom and dad, but mom and dad's work too busy, always work overtime?Countermeasures: 1, please parent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can make tim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irst month of the entranceThe first month in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most important is not fit for a month, is also the most unstable for a month, and some habits, the best period in this month. The formation of a phase difference. When children need to care, need to encourage (incentive), the need to understand, need help, need more standard, and these needs and desires, children will be reflected through different ways, waiting for the parents to read, as parents be observant of emotion, interest, children,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children, patiently listen to understand the children at school by the situation, in order to guide. The guide for their lives have great influence. If our parents should cherish this how parents know that a child confusion of good study habits?Countermeasures 1: see learning tools and textbooks are complete, neat?Countermeasures 2: practise finishing bag3 children home said today confusion didn't learn anything? (listen)1: don't question children countermeasures in class? Children do not have strong generalization ability, cannot summarize each lesson to learn what is : open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ask the teacher made what song today? The story about what? Do what game? Which child speak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s writing specific problems can facilitate children on two consecutive days 3: child really could not say anything. Parents can face more children in hurry. Can let the children said something she would say, how to play, understanding where teachers. Then tell her class at the teacher's eyes, the teacher's eyes are looking at you, you will become the most intelligent children heuristic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ountermeasures 4: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carries o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ut forward valuable problem. (do not understand, important, key, seeking for children, thinking) if not all of his study, he still passively in the study. As the blind child in language learning. Your child is learning. Change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children is not only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hint us children need to learn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So, in the form of autonomous learning without any time, we also urged.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误区,它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质的形成。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醒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启示。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家庭培养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但他们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实践,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可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中略见一斑: 一般而言,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 而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现代社会更能接纳哪一种教育结果呢?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怀人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因此,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过程比较 从家庭教育的结果反观家庭教育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虽然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父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但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同学校教育一样,也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其中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都是依据目的确定的。 1、教育目的的比较 家庭教育目的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决定其总体效果,所以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决定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旦目的确定,教育内容、方式都据之选择。那么,美国和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或者两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有什么差异呢?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的的期望值不高。“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确实能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他们从小就独立睡;当会行走时,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着玩;再大些时,就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内的摆设、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负责;他们从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如做清洁、帮人看小孩、送报纸等,到了高中或大学后就勒工俭学,换取生活费。 相比之下,我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首先,这个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发”的效应。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2、教育内容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可称之为“素质教育”。在促进体力的增强上,重视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如在庭院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在认知的发展上,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愿望;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带孩子到森林公园旅游,海浪中游泳、攀登岩壁等。 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虽然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方面,但往往是当孩子进入了学龄期(有的甚至在学龄前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使得教育内容出现不平衡的倾向。在体育上,中国的家庭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保护孩子的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与美国对比起来,这种教育是一种防御性的、静态的、消极的保护,温室培育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智育上,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如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朗读、书写、计算等技能,当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后,家庭教育出现学校化倾向,父母监督学习、检查作业、购买习题集、实行题海战,应付永无休止的考试;在美育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如把孩子送入绘画班、歌舞班学习,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学拉小提琴、学弹电子琴等,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无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和科学,而我国家庭教育的内容狭窄,不够科学。比如家庭教育中的体育,中国的父母往往比较在意孩子的体形、体态这些体育中低层次的内容,重视保证孩子的营养、注意疾病预防,却容易忽略体能锻炼,孩子的户外运动少,多呆在家里看电视,肥胖症增多。智能可以分为实能和潜能,实能即实际能力,即你知道什么,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我国家庭教育忽略的是技能,如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工作技能等等,而美国在社会性的培养上特别重视这些技能,在他们看来,这些技能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我国的家庭教育在智育上忽略了一部分实能的同时,更加忽略的是潜能,潜能分为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表面上我国父母很重视知识的学习,空际上只注重认知能力中的低层次部分,这部分可以应付考试,但始终不能构成未来社会的创造力量。《全国青少年创造培养系列社会调查》中问,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40%的家长对孩子“训斥”、“警告”,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于”或“敷衍”的方式对待,可见我国父母对创造力培养的认识还需要提高。相比之下,美国家长在认知发展上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爱好,重视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国许多专家不主张过早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多是:“老师教你的知识记住了吗?”,“今天得了多少分?”,而美国父母第一句则问:“今天你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今天的课有意思吗?”。这就反映了中美父母对智能的不同理解。 3、教育方式的比较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格习惯、历史背景紧密联系,而且受教育目的制约。反过来,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关系到家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内容的完成。 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 美国家庭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现在:(1)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据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特点之一就是淘气、处世固执。(2)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结婚时间。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3)美国父母如朋友,他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关系比较密切。(4)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1)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要有异见。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2)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主权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3)中国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权威出现,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4)中国孩子的隐私常常受到侵害,书包被搜查,日记被偷看,行动被跟踪。 美国父母主张开放式教育:(1)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美国人认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可以说,美国父母“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2)看重玩耍游戏,美国人认为玩才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事。在美国,孩子进行各项兴趣活动、体育活动的时间都比较充裕,活动场所到处都有。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如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的调节等。 中国父母多是封闭式教育:(1)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中国孩子学了许多知识都没用,走上社会后就什么也不会。(2)户外活动少,因为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有学不完的功课做不完的作业,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即使想活动一下也很难找到好场地。 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宽松教育,优点很多:首先,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宽松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高压下孩子的创造精神将受到压抑,只有在平和、愉悦的家庭氛围中才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而创造宽松的环境,必须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其次,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在家有发言权、参与权、选择权以后,主动性强、自主意识强、胆子大、有自信心和责任心。另外,亲情关系和睦使孩子愿意把秘密告诉父母,父母也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这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专制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管束教育,压抑创造性,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同是现代社会,同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为什么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有以上的差异?综合来看,造成不同教育的原因是: 首先,历史背景的差异。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因此,他们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特别是封建小农意识长期的影响太深,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内敛和保守的,缺少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顺从、听话教育被从小就灌输着,相对而言,在整体上也缺少一种接受新思想的环境。 其次,经济形态的差异。 美国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是个“能力社会”,用人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跳槽机会多,所以美国人择业观开放,职业选择面宽。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将来只要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当然要合法)。另外,“商品经济使生产关系总处于躁动不安的变化之中”,职业更换不断,所以父母不企求子女一生顺境。因此,美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育“人”,更为宏观、宽泛,以不变应万变。而中国经济落后,生存压力大,是个“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往往把一生的幸福都压在某种职业上,选择面窄。中国父母认为学业成绩好,找到好工作,求得一生安稳,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因此,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成“才”(“才”就是学业成绩优秀,能考上好学校,能获得高学历)。 再次,社会条件的差异。 美国经济条件好,社会养老保障健全。父母不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自己老了可以进养老院,无后顾之忧。因而把孩子培养到18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完成了养育孩子的任务,孩子将来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奋斗,将来能否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父母考虑并不多。而中国则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社会养老保障不健全和一些旧有的观念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比较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看待,要孩子知恩图报,因而在教养的方式和方法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少家长把打骂孩子看作是家庭内部私事,任何人无权干涉,更谈不上法律约束了。 最后,文化传统的差异。 1、价值取向不同 美国人重个性,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的个体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这是美国文化核心。美国一个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民主的社会,每个公民习惯地琢磨一个很小的目标,那就是他自己。在家庭中,个人是本位,个体具有最高价值,不依赖他人存在,独立于家庭关系中。所以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包括父母自我和子女自我。首先,子女自我价值的实现显然要尊重子女的意愿、兴趣和爱好,因人而异,美国父母比较重个人生活享受,平时决不会为了孩子而放弃去听音乐会、看电影、跳舞或约会。 中国人讲共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中国人认为人的确立方式是在“二人”对立关系中生成的。从古至今,“自我”这个概念总是与他人相伴而生,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得以体现。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丧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我国父母丧失自我的表现就是存在严重的“亲子一体感”,父母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这样父母会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兴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所以中国父母的期望相对于孩子的能力是过高的。 美国重个性,中国讲共性的价值取向是有其经济背景的。美国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过早排斥了自然经济,独占鳌头近百年。个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相对独立,个人只有提高自我、扩展自我,才能在商品经济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所以养成了重视自我的传统。而中国自然经济延续数千年,中国人习惯性地束缚在土地上,个人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也未能让中国人摆脱依赖性。个人的发展常需要“走关系”,对个人的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进行的,所以喜欢融入集体,以免被孤立。 2、思维风格不同 美国人是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一样看待,这是超越个人的立场,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不图回报,自己老了进养老院是一个人应有的归宿(当然,这些中国人视为不道德的做法源于美国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文化习惯)。 中国人是情意至上,我国的家庭教育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来处理家庭人际关系。我国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子女教育,在无微不至的父母爱怜中隐含着较为浓厚的“投桃报李”的私情。由此说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远胜于美国,往往把家庭教育目的功利化。 四、结语 本文是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作一般性的比较,两国家庭教育中肯定存在着个别的特殊性,而且,事实上与中国比较,美国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过于放任造成儿童青少年诸多社会问题;过于理性,使孩子对赡养老人的责任感较为缺乏;过于重视“乐学”,使得儿童青少年学习水平下降等)。显然,本文并不是要全盘肯定美国的家庭教育,也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国的家庭教育。笔者试图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引发对我国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思路: 1、教育目的——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总体而言,美国家庭的教育目的,更能产生创新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否认,我国的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现了误区,教育目的短期化、功利化,扼杀了不少天才。要改变现状,需要家庭内外的努力。宏观上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竞争的加强,人们择业观的开放,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这种综合素质事实上就是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将“成人”作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会使我国的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得青少年的成长更切合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育内容——变“片面”教育为“全面”教育,目前的家庭教育,由于教育目的是“成才”教育,造成在教育内容方面的误区就是智育压倒一切。这样的教育,会使孩子片面、畸形地发展,成为只会“死读书”人,这样的人将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因此,确立了“成人”教育的目的,在家庭中,父母应当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提高综合素质,就必然要变片面的教育为全面的教育,尤其不能忽略潜能、道德、性情的培育。 3、教育方式——变“管束”教育为“宽松”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往往权威大于民主,这样的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应该提倡“宽松”教育、“开放”教育。
留下个邮箱地址吧,我可以把这方面的材料发给你。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但最核心的为文献综述综述、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一、选题怎么选论文选题标准众多,但核心的有这么几点:(1)可借鉴性,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博采众长,搞好自己的论文。知网上有现成的论文可借鉴,单数量不可以太多,否则会被怀疑抄袭;也不能太少,不然浪费时间去选题和整理宏观思路还被老师否定,如你的题目太大不易写深入而 pass 掉。(2)紧跟热词,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让论文显得很有新意,但最好也是有依葫芦画瓢的参考对象。(3)贴合案例,理论型文章对动物医学模型和软件仿真能力要求极高,故必须贴合案例,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快速写好论文。(4)结构完整,选题最好能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和模型,注重问题导向和动物医学语言的应用,不然论文口水话连篇;但切记炫技,整高大上的题目,应用复杂的动物医学模型,不顾是否能收集到个案实证资料和工作量的多寡。(5)字数相仿,不要本科、硕士论文选博士论文做参考,因为博士细节过多论证更充分,没宏观驾驭能力的人控制不好章节字数,会多写一两万字。利用本处的参考文献题目,便于大家掌握关键词种类,然后再在知网、万方上按照专业分类浏览 100 页题目,并检索 10 个关键词,下载50 篇文章,用一定标准精选 5 篇文章做参考,即选出工作量小、切合热点、理论充分、数据分析到位、宏观逻辑流程、个案材料好收集的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好题目。二、研究意义怎么写研究意义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三、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四、研究方法怎么写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只是其中之一。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实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从思维逻辑上说有,论文必须有数学方法(用于定量分析和导出问题)、文献综述法(查找前人的研究理论用于解决问题)、个案分析法(用于你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换汤不换药写论文的源头)。(1)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2)文献综述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3)案例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五、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这主要是指研究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1)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比如学工科的,我们的可行性分析是对技术的环境可行、经济可行、政策可行、技术可行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方案的可行或不可行。并作出总结。(2)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是写研究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研究器材的准备到位不,老师用心帮助不,调查对象支持工作不,数学分析能力和工具具备不等。二、热词分布教育学论文的关键词众多,可供检索的有如课程设置、文化机构、出版社、硕士研究生、高等教育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分科教学法、教师教育、研究生、教育学家、研究者、高等师范院校、调查研究、语文教育学、培养目标、思维形式、思想XXX教育学、师范生、辩证唯物主义、班级授课制、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学前教育、比较教育、教育理论等。
“父母教养方式”又称为“家庭教养方式”,它指的是父母在养育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养观念、态度以及行为,且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和哪个国家,孩子的首任教师都是父母并且不能任意选择,具有天然的早期性和血缘性的特点,比其他教育有着更持久、更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伴随孩子一生,这也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的原因。根据国内外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指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经常跟孩子交流并给予帮助;专断型教养方式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对孩子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放纵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积极肯定并会极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控制;忽视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同时也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不同选择主要受父母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孩子方面的客观因素影响,本文拟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一、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1]。张溯通过考察北京与东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后得出: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体现出她的教育意识,相对来说中国家庭大多忽视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而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母亲的学历后发现,日本的母亲学历普遍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国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由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教养方式相对消极。二、父母的婚姻幸福感父母婚姻幸福感的高低对家庭氛围起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婚姻幸福感低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通常是紧张、冰冷的,伴随较多的争吵与冲突,对孩子的消极情感较多,大多用命令和强制性方式控制孩子活动,因此孩子会表现出较多的攻击、犯罪行为,同时他们的同伴关系也发展得比较差;而父母婚姻幸福感高的家庭则会营造出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且多赞美与鼓励,会跟孩子讲道理、平等相处。因此,父母婚姻幸福感对孩子影响重大,甚至对孩子成年后的择偶观产生影响。三、父母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根据心理学已有研究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对他们组建新的家庭后对孩子将选取何种教养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讲,父母的教养方式映射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被惩罚的经验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这种代际传递在孩子早期就表现出来了。但近年来又有研究指明,父母幼年的被教养经验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该模型的改变程度决定着现在父母行为受以往经验影响的大小。四、父母的个性与心理特征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部分,包括个体的能力与气质、性格就是个性特征,它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也缺乏耐心与包容,对孩子易采取专制教养,甚至会对孩子有暴力行为;脾气温和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偏向民主,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父母自身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较低,其角色适应就较好,对孩子的反应较为敏感,积极态度相对也较多;而父母本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不能给孩子带来敏感、适宜的抚养行为。五、父母职业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进行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不同,他们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父母职业为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人员或者工人他们的教养方式比其他职业的父母有较为突出的溺爱倾向、专制倾向、不民主倾向和忽视倾向。一般来说,父母拥有的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他们从事的职业也越稳定,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职业群体的划分也基本是所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从事稳定优越职业的群体与高学历基本是同一类人,因此他们的教养方式也相似。同理,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与身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体,其教养方式也类似[2]。除此以外,不同职业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也不一样,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父母面临的工作压力一般小于其他职业,因此,他们也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孩子成长过程。六、父母自身的性别角色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父母性别差异分工明显—严父慈母型,指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温和教育,和孩子的交流比父亲多,更关注孩子身体和生活起居方面,而父亲则对孩子功课学业等方面更为关注并严格把关。如李彦章(2001)的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多地使用鼓励、理解方式进行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对于父母性别角色导致的教养方式的差异根本来说是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期待的影响,古往今来的“慈母严父”形象随着文化的传递一直流传至今,大众对于男女角色的期待也基本没有大的改变,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对男女进行教育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出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婉的角色。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母延续了传统文化与教育期待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征,这也就影响了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的差异。
谢邀 题目: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摘要: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孩子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贯穿着幼儿生长发育的全部过程,也在影响着幼儿的社会行为,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因此,父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尊重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养方式尤为重要。关键词:幼儿成长、父母教养,家庭、幼儿社会性,影响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成败的三个主要因素。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所起的影响尤为重要。现在父母对幼儿的教育逐渐关注起来,但这种关注更多的是在对幼儿的智力和身体健康上的重视,但对幼儿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全面发展主要包括身体、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三方面,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影响深远,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因此本文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出发,依次分析了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建立家庭教养方式的良好策略。一、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喜欢模仿父母,当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时,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加。幼儿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集中的反应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二、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幼儿社会性: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教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社会个性与人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三、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绝对权威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对孩子控制很严。在情感上,倾向于拒绝、漠视儿童,对儿童经常表现出否定的情感反应;要求儿童无条件地遵循有关规则,缺少解释,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 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同伴交往中往往会表现出不自信、退缩等现象。同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还会出现做事情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不善于交际等问题。对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都会产生影响。(二)娇惯溺爱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施加任何控制。对孩子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缺乏对孩子的控制;对孩子无所要求;孩子违反要求,常常采取忽视、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训斥、纠正儿童。这是一种父母对孩子宠爱过分,盲目迁就的教育,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撒娇、 为所欲为,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三)忽视冷漠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的反应; 亲子间交往很少,缺乏行为的要求、控制; 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这种教养方式易使幼儿形成缺乏坚持心、责任心的个性,无视幼儿的内心精神需求,易使幼儿形成不合群、内心孤僻的个性。(四)民主权威型:这类父母给予幼儿中等程度的关爱和适度的允许或限制,他们与子女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与子女之间有充分地情感交流和沟通,并且认真对待和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孩子独立,树立个人特质。这种教养方式易使幼儿形成自信、外向、乐观、开朗、独立、宽容、勇于创新的个性。四、寻求适当的教养方式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一)限制与宽容并用宽容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 四、寻求适当的教养方式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一)限制与宽容并用宽容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地位并具有爱憎分明的行为。而在限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缺少好奇心,创造性和幽默感。然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是“严格合理的限制”,一种是“惩罚性的限制”。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而专断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家长在对孩子教养是应做到限制与宽容并用,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又好又快地发展。(二)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然而,许多父母为爱孩子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甚至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民主权威型家庭中父母对儿童奖惩有度,而在纵容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父母溺爱孩子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甚至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1.物质上过度满足。基本上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生怕孩子受了委屈。这样使孩子习惯于坐享其成、养尊处优,不知生活艰难、不懂节俭、不愿付出;不尊重父母及他人劳动,怕艰苦奋斗,缺乏直面社会人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2.行为上过分迁就。总认为树大自然直,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其它都可以马虎迁就。这就容易形成孩子固执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促长孩子我行我素、蛮不讲理的“霸气”,使孩子心中只有自我自私自利,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缺乏崇高理想和强烈责任心使命感,尤其缺乏为理想事业献身的精神。3.生活上过多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乃至学习用品几乎完全由父母包办代替,总认为这样能帮助孩子排除干扰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殊不知,这样既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又缩小了孩子自主探索空间,减少了孩子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压抑了孩子求新求异、开拓进取的天性。真诚地关爱孩子既是天经地义,又是取得家庭教育实效的前提。但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成材,父母必须注意爱的方式和分寸,把握要求的尺度,在心与心的沟通和情与情的交融过程中既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孩子,又及时引导、严格要求、认真督促孩子。(三)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温暖被公认为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在儿童社会化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民主权威型家庭中注重温暖的教养方式,能使儿童具有高水平的自尊。而在忽视冷漠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不规定行为标准,也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有的只是提供食宿而已。家长要时刻给予孩子温暖,因为处于温暖氛围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难中的人表示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小孩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学习的范例,可能影响到子女的一生。中国有一句老话:“身教重于言教。”用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是十分贴切的。因此作为家长要率先垂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1.家庭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性。首先父母双方应相互理解、相互敬重、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努力营造友好和睦、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尊重父母的辛勤劳动,切忌相互埋怨、相互指责;其次,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对他人尤其是孩子的同学、家长或老师品头论足,而是要引导孩子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想想,学会宽容,尤其是在孩子与别人产生矛盾或摩擦时。2.遇事则教,遇物则诲。父母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娱乐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真正把孩子教育作为夫妻双方共同的义务、责任和常规性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佐料,更不是情绪发泄的对象。在关心照顾好孩子的同时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进行积极引导努力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而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以上探索,我们可以发现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推动幼儿家庭关系、伙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能够帮助幼儿处理好与同伴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这在幼儿今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改善和缓解的作用。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希望父母能注意观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根据幼儿的不同特质寻找合适的教养方式,才能让幼儿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前进。参考文献:【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李焕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
这方面的资料也较多,1,标题: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积极影响期刊:《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z1期作者:刘潇潇2,标题: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期刊:《心理科学》-2001年5期作者:万明钢王亚鹏王舟3,标题: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者:裴丽颖2005-山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等等。就这些吧,需要的话,可以编辑写作。希望我们的答复能够帮到你。
1.百善孝为先。人的一生,有三个不能等:孝顺父母不能等,孩子教育不能等,身病不能等。
2.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为我们构筑舒适温暖的家。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入学升学到择业择偶,父母无私的关爱陪伴了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然而当我们真的长了翅膀飞出父母身边以后,渐渐淡化了父母的恩情,总以没时间为借口来搪塞。
3.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关爱父母,使我们的责任。
4.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
5.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8.实际上真正的孝顺就是不要让父母亲烦恼,不要出事情。自己有本事给父母亲多多念经,庇荫他们,让他们身体好,这才叫孝顺。
9.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不能靠别人,不能偷懒。养育孩子,孝顺父母,维护夫妻关系,认真工作,什么都不能偷懒。
10.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1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12.只有自己为人父母,才会懂得父母的恩情。 事情得踏踏实实地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同身受。 在经历了养育子女的艰辛之后,才会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才能懂得感恩,孝顺父母。
13.孝顺 ,孝了你就顺了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这无可厚非。有人认为给父母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孝顺,有的人认为,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顺。
14.我们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第一个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的父母,就没有我们。
15.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已。小时候父母用手牵着我们,长大以后,父母用心牵着我们,谢谢你们,爸爸妈妈。
16.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17.如果说父母是入世的菩萨,那么佛菩萨则是出世的父母。我们既要真诚的孝顺父母,也要真诚的礼敬佛菩萨。这样,无论我们是入世还是出世,才能都有出处和归处。
1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9.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已。小时候父母用手牵着我们,长大以后,父母用心牵着我们,多谢你们,爸爸妈妈。
20.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为了我们忙碌操劳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辛勤劳动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费尽心血一生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2.俗话说,父是天,母是地。是啊!是你们给我们充足的营养;是你们给我们充足水分;是你们给我们充足的阳光;给我们充足的氧气。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
3.孝心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孝心是一股轻柔的春风能把炎热带出干渴的心灵;孝心是一颗种子,能让每一片心的土地四季常绿.。
4.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小时候觉得,你们是我的世界。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你们一直都把我当作是你们的世界。小时候的呵护,长大之后的陪伴一直都是你们陪伴着我。
5.爸爸,您疲惫的身影是我永恒的动力,我会很努力,尽我的一切所能与您一齐挑起生活的重担。爸爸,妈妈,孩儿!我必须会让你过上好的生活,必须!也请您必须必须要保重身体!
6.“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7.您的爱是崇高的爱,只是给予,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讨恩情。
8.母爱是最伟大的,百善孝为先。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子女的孝也是应该永远的。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懂得孝顺,佛门里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9.孝敬父母经常能够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10.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1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12.中国人自古就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父母之恩,即使以高山大海喻之亦不为过。其实,“孝”首先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情感活动。孝顺父母,心里才踏实,生活才充实,才能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才能走完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敬不孝者,表面上看像是占了什么便宜,实际上不但会使老人有所失,也会给自己带来也许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4.孩子是父母带到这个世上的,但不是为了父母而活,当然了孝顺父母是一定的。在电视上看到这句话,非常赞同。
15.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1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17.我们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第一个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的父母,就没有我们。
1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9.从小,他们教我们如何成长,如何做人。他们,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成长了,能为他们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感恩,感恩的心。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只要我们心有感恩,就会这坚实的后盾支持下,走到自己的人生巅峰。
20.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3、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5、您用心点亮了我的心,以爱培育了我的爱。有您,我感到了世界的温暖。
6、妈妈,不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前总有您慈祥的面容,慈爱的目光。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8、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12、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13、您没有被写进一篇词章,您没有被唱入一首颂歌,但您是给我以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您。
14、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15、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7、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9、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20、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21、母亲啊:在悲伤时,您是慰藉;在沮丧时,您是希望;在软弱时,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容的源泉。
22、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妈妈,我爱你。
23、妈妈,我庆幸您是我的妈妈,因为我从来没有像您这样长久的朋友。
24、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2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2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2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28、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2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30、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3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32、如果母亲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如果母亲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母亲是我生长的根啊,我是母亲您理想的果。
33、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34、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35、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36、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37、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38、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
3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0、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您的坎坷,您古铜色的脸庞标志着您的坚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动人的诗篇。
4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4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43、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您的坎坷,您古铜色的脸庞标志着您的坚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动人的诗篇。
1.家庭幸福的状态,一定是先有好婆婆,才有好儿媳。先有好丈夫,才有好妻子。百善孝为先,感恩遇见,只是我不懂得怎么敞开心扉表达。爱他和他一起孝顺父母。
2.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为了我们忙碌操劳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辛勤劳动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费尽心血一生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3.问世间什么样的爱是永恒不变的?那无疑是父爱和母爱。这一份爱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在我们左右,而我们的到来,也给父母带来了莫大的爱与关怀。他们用自己伟大的胸怀呵护我们成长,给予我们支持。伴随我们在成长中前行。
4.只有自己为人父母,才会懂得父母的恩情。 事情得踏踏实实地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同身受。 在经历了养育子女的艰辛之后,才会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才能懂得感恩,孝顺父母。
5.钱够用就行,孝顺父母,亲近朋友,热爱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7.实际上真正的孝顺就是不要让父母亲烦恼,不要出事情。自己有本事给父母亲多多念经,庇荫他们,让他们身体好,这才叫孝顺。
8.带父母看一场电影,一次卡拉OK,带他体验一次新时代的高科技。
9.亲爱朋友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心,一生一世牢记父母恩情,愿普天下孩子爱自己父母,感恩自己父母,朋友们让我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么。
10.孝心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心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心是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往事;孝心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接的链条,一旦断链,永无连接。
1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2.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13.从小,他们教我们如何成长,如何做人。他们,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成长了,能为他们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感恩,感恩的心。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只要我们心有感恩,就会这坚实的后盾支持下,走到自己的人生巅峰。
14.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已。小时候父母用手牵着我们,长大以后,父母用心牵着我们,谢谢你们,爸爸妈妈。
15.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16.孝顺 ,孝了你就顺了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这无可厚非。有人认为给父母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孝顺,有的人认为,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顺。
17.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小时候觉得,你们是我的世界。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你们一直都把我当作是你们的世界。小时候的呵护,长大之后的陪伴一直都是你们陪伴着我。
18.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19.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里永远放不下的就是儿女,无论年龄几何,无论天涯海角,心里挂念的永远是孩子。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万不可辜负父母的似海恩情。
20.您没有被写进一篇词章,您没有被唱入一首颂歌,但您是给我以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您。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父母陪伴作文(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妈妈像袋鼠妈妈,将我放进袋子里,让我不受伤害;妈妈像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妈妈像热水袋,温暖我的心。
有一次,我的身上长满了水痘,我看了很伤心。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开了药方给妈妈。妈妈安慰我说没事会好的,于是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她每天陪着我打吊针,偶尔和我说说话,过了不久,水痘逐渐减少,后来只留下了伤疤,已经完全好了。
当我赶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她就会对我说加油,告诉我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听后。我更加发奋学习,中考时的分数离重点高中的分数差三十几分,虽然没考中,但她想尽办法让我读重点高中,然后,我如愿以偿的上了重点高中。
当我因某件事而伤心的时候,她告诉我在生活中要了乐观,要我乐观的看待事情。于是,我学会了乐观处事。
总之没有妈妈言语的陪伴,就没有现在的我。
沧海有岸,父爱无边。——题记
古今中外,父爱和母爱成为历代文人所赞美的主旋律,因为这种爱的一直与我们同在,但不易被发觉的。
我是属于从小喜欢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舍得放开的孩子,或许是由于爸爸太严厉的缘故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流变的少了起来,
从小开始,爸爸就很注意对我习惯的培养,他不会因为我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而批评我,而是在我一个坏毛病屡教不改后,让我尝尝屁股疼好几天的滋味。
爸爸是很沉默的,好象从来都不愿意表达自己。在别人眼中,爸爸好象对我的学习不太关注。每次当我拿回奖状,荣誉证书,他也只是微微一笑,或许觉得我这样是理所应当,所以更不会给我物质奖励了。其实爸爸那种望女成凤的心情,只有我能够体会的到。
爸爸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为的是能够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可以不那么辛苦。每次我看到父亲干活时,总上前去帮一把,可是每次都让爸爸拒绝了。他宁愿自己是一只丰蚌,在沙砾的层层磨砾下产出最美的珍珠,他希望自己的女儿是一颗珍珠,他希望我们生活的更好。
可当我拿回初中的第一次成绩单时,我愣住了,一时之间竟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心情拿给爸爸。经过我反复思索,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口号,把成绩单给了爸爸。我不敢抬头,因为我怕看见那失望的表情,我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爸爸仔细阅览了一遍后,抬起头对我说:“第一次考试,难免有些紧张,考的这样也可以了……”
爸爸的话让我重新拾起希望之火,向前远行。
沧海有岸,父爱无边。我爱您,爸爸!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得皱纹了。”王铮亮得这首《时间都去哪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感动了亿万个荧屏观众。这首歌曲得传唱,勾起了我们对美好童年得回忆,也唤醒了很多人要跟父母多拍几张全家福得念想。
时光丰盈了我们得人生,同时也催老了父母得容颜。在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得同时,你会发现,在那些溜走得时间里,自己陪伴父母得实在是太少了。所以,适逢假期,请尽可能地陪伴着他们,走一走,看一看,拉拉家常,弥补曾经得无数个忽略。
看着大萌子与其父亲30年得合影,不能不为之动容,里面清楚得记录了时间得流逝。为能在飞逝得岁月里留下更多对父母记忆,不妨抓紧时间,多陪父母拍几张全家福吧!让时间在那里定格,也让亲情在那里永恒。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我们还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因为他们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盼个平平安安。他们要得并不多。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我的母亲是一位温柔又体贴的的人,是她在我这漫漫的人生道路上陪伴着我,虽然母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但她有感知世界的心,正是这颗心让我感到温暖与关爱,也让我成长快乐起来。母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仍记幼小时,母亲带着我四处奔波,为了能让我吃饱喝足,她甚至工作到手脚都起了泡,但母亲从来不会抱怨,她只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这个家努力赚钱。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差,又因父亲在外地工作,不能雇用保姆来照看我,只好每天领着我这走走,那赶赶。我和母亲住在狭窄的房子里,虽然很小,但和温暖。就这样,母亲陪我走过了第一个人生阶段。
后来上了学,母亲因为要赚更多的钱而去了外地,一去就要去两三年。没有母亲在的日子里,我在父亲的呵护下长大,母亲也会偶尔打电话过来问我的情况,她说她在外地生活得很好,每每听到这儿,我的鼻子总会不禁一酸,眼泪便像断了线的珍珠,哗啦哗啦地掉下来;每次放学看到别的同学都是被母亲接,大手牵小手甜蜜地走着,我总会羡慕地看着她们。回到家,我问爸爸,母亲什么时候能回来,爸爸总是说很快就回来了,但我一直在等,却始终没有等到她。我像是一只丢失母亲的鸭子,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母亲,在池塘便独自流泪。但,每当我哭泣的时候,我都会坚强地告诉自己,母亲很快就会回来了,她现在一定在回来的路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顽强,学着去止住眼泪。虽然母亲不在,但在这几年里,我一样过得很好,因为我战胜了脆弱,击败了胆小。母亲她又陪我度过了童稚的小学时段。
再后来,我长大了,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了,便更想要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上的课越来越多,母亲的工作也越来越忙,我们就少了在一起玩耍的时间;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与以前大相径庭,但温暖却被掠夺了一半。可是我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没有因而拉的遥远,因为我们之间还有着交流谈心。
在这十四年里,是母亲陪伴着我越过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崇山峻岭。她让我坚强,让我从无知变的懂事。是她让我拥有感知世界的心。母亲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生有许多事情,在成长的道路中有痛苦也有欢乐,但最终留下的却是精彩的回忆。成长中有知心朋友的陪伴,有老师的鼓励,有失败后得到的教训;可是我觉得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也是精彩的。
来讲讲陪伴吧!可能有许多人会说:父母不是天天陪在我们身边吗?有什么好讲的?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听听我讲的这件事吧!
不记得那是什么时候,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开始为家和我四处打拼,为了不让我们吃苦,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常常家将我一个人放在家里。早晨一睁开眼,爸爸妈妈早已出去忙碌奔波,餐桌上摆着已经冷掉了的粥,我只好抱着小熊,饿着肚子,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心里想着: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乐趣?
从那开始,爸爸妈妈的事业越来越大,更加顾不上陪我。有一天我突然晕倒了,爸爸妈妈急的`团团转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最后一致决定送我去医院。
记得以前在院子里,一踮起脚尖就能够看到医院。为什么这次医院离我们这么远呢?在路上风无情地刮着,好像一把利剑刮在爸爸的脸上既生疼又刺骨,而那雨妈妈却疯狂地将他的子女丢在妈妈的身边又冷又冻。
终于到了医院,爸爸妈妈一刻也没停下,又是挂号,又是找大夫,又是找病历,忙得不可交加。终于办理好了手续,爸爸妈妈一脸担忧与心疼的望着我,望着昏昏欲睡的我。
醒来之后,看见爸爸妈妈在病床旁睡着了,我小心翼翼的将被子盖在他们身上,没料却惊醒了爸爸妈妈。妈妈急急忙忙的问:“怎么样了?好点了没?爸爸妈妈以后会多花点时间来陪你的!”爸爸在旁边也点点头。那时的我发觉无论用多少金钱也换不回来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重要。
虽然爸爸后来去了香港工作,可我还是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的成长因你们的陪伴而精彩,快乐!谢谢你们!
幸福是匿藏在生活缝隙因而感到调皮得影子,人们因而感慨幸福遥不可及。其实,只要我们敞开心灵得门扉,用心感悟,一举手一投足间都能聆听到幸福得旋律,带来那甜甜得滋味。
夕阳得余晖斜斜地溜进屋子,半开得门内传来熟悉得饭菜香,卸下一身疲倦推开门,照例喊上一声:“我回来了!”家里依旧是那样温馨得滋味,妈妈忙碌得身影在厨房与餐桌间来回穿梭,她嘴角挂着微笑,打量着一桌精美得饭菜,那五颜六色得果然是我最爱得面条加蛋。弟弟正和爸爸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今天在学校里得趣事,那得意劲早已上了眉梢。
以往,我都是在妈妈再三得催促下出来吃饭,今天我却高高兴兴早早地坐在餐桌前等着吃饭,因为吃得是我最喜欢得东西!我看着碗里诱人得面条和金黄金黄得荷包蛋,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眨眼,美味得荷包蛋就消失在我得嘴里,就像猪八戒吃人生果,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就到了我得肚子里!我一眼又盯上了妈妈碗里那诱人得荷包蛋,可我又不好意思向妈妈要。就在我欲言又止得时候,刚坐在桌旁得妈妈好像一下就看穿了我得心思,和蔼地对我说:“女儿是不是还想吃荷包蛋?妈妈得也给你吃吧,我不爱吃荷包蛋。”“不行,不行,你做家务做得那么辛苦,怎么能不吃蛋呢?”我虽然这么说着,可还是目不转睛盯着妈妈得碗里得蛋,不住地咽口水。“今天妈妈肚子有一点不舒服,不能吃荷包蛋,不然不消化。”妈妈得话还没说完,蛋就到了我得碗里。但我知道妈妈并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舍得吃,我知道,所有得父母对自己得子女得爱都是无私得,妈妈对我得爱也是一样得。
虽然,一碗荷包蛋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妈妈得爱却永远印在我得心海里。
亲情如夏季中的一杯清茶,让我们感到凉爽;亲情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我们感到温暖;亲情如宽阔的大海,包容着我们的不足,不断地鼓励我们,让我们更加完美。
记得那是盛夏里的一个上午,火辣辣的太阳光灸烤着大地,人们的心情也出现了波动。我和奶奶在家里一起看书,看得正认真的我隐隐感到有些头晕,奶奶赶忙扶我躺下,一量体温,奶奶不禁失声叫道:“呀!39度了!”奶奶赶紧给爸爸妈妈打电话。不一会儿,一阵急促地开门声把我吵醒了,我抬头一看,是爸爸妈妈回来了!
等我再醒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在病床边陪着我,点滴匀速的滴在针管里,妈妈又着急又担心,我看到爸爸的眼里也有泪光在闪动,我的眼泪也不禁掉落了。“宝贝,别害怕,你呀只是发烧而已,一会儿打完针我们就能回家了!”我懂事的点了点头,妈妈欣慰的笑了。打针时,爸爸妈妈都陪伴着我,爸爸给我从书上找一些好文章念给我听,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让我多喝些水,多吃点水果。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感冒,但是爸爸妈妈很担心,担心我感冒时会很难受。过了三天后,我在爸爸妈妈的照顾下完全好了,又能和往日一样活蹦乱跳了,感冒时没有精神,就没有平常那么活泼。当医生说,这一次病毒性的感冒,三四天能好就算是最快的时候,我心想/;这也许是因为爸爸妈妈对我的照顾和爱吧!
这时,爸爸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父母的陪伴,让我们感到亲情的温暖和无私,父母的爱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酷暑中的一丝凉风……
爸爸妈妈,我永远爱你们!
陪伴,一个简单的词语,但它却是最长情的告白。没有陪伴,似乎一切都变得苍白。
小时候,爹妈陪着我,他们就是我心中的太阳,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给我温暖,给我力量。我上幼儿园,他们会把我背在背上;我磕了碰了,他们会扶我起来,把我拥在怀里;我病了,他们更会无微不至的关怀着,呵护着,陪伴着……
可是,这一切都因我的转学离我而去。三年级时,因为我们家乡的教学质量太差,父母不愿意我输在起跑线上,从此我来到建始求学。可是,想家的日子总是那样慢长,孤独如影随行。我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父母早日来看我。好不容易熬过一个月,爸妈来了,我始终黏着他们,睡觉的时候,我还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生怕一睡着她就走了。
这一晚,我是笑着睡着又笑着醒来的。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第三天,他们还是要走了,姑姑告诉我不要哭,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当爸爸车子启动的瞬间,我再也忍不住,歇斯底里地哭着喊着,“我不要做男子汉,我要爸爸妈妈……”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始终想着父母的嘱咐,“一个人去那么远,要好好学习。”“是的,我是来学习的,游必有方。”从此,我把学习当做自己的终身大事,每天天不亮,我就起床背英语,记单词。因为刚开始从乡下转来,我的英语水平仅限于认识26个字母,学习的困难可想而知。同学的歧视,老师的冷落,离家的孤独,像一条毒蛇,紧紧地缠着我,让我喘不过起来。我知道,我别无选择,只有把学习补起来,不拉班级的后退,我才能重新获得尊重,获得快乐。于是,我一心扑在学习上,没有父母陪伴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减轻。学习成绩,也在慢慢地提高。
现在,我的英语成绩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每次考试都能在98分左右。语文我也掌握了新的方法,那就是多阅读,《稻草人》、《草房子》、《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成了我的好朋友。还有数学,我们的老师很漂亮,她上的课也很精彩,我喜欢听她的课。我的改变,引起了老师和同学对我态度的改变,我不仅融入了集体,还交上了不少的好朋友。
陪伴是一首诗,让人陶醉,让人流连,让人温暖。但是,在没有陪伴的日子里,我学会面对,学会了坚强。
未来的路很长,我要适应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承受风雨,勇敢前行。
母亲,一个神圣的名词;母亲,一个伟大的灵魂;母亲,一个孩子的榜样。冰心先生曾对母亲发出深沉的感叹: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心灵的安顿。母亲,一位平凡中又带点不平凡的母亲。母亲,一位总陪伴孩子身边,静静看着他们成长的母亲。
母亲,说的没有做的好看。每当我伤心欲泪时,她无声息地,什么都不多说。:“伤心时你就画个笑脸吧,只有你笑了笑脸才会笑哦!”说着,又立马拿着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大笑脸,我也画了一个圆圆的笑脸。画完后,两人不约而同都笑了。我一直牢记母亲教我的笑脸,每每遇到不顺心时,在纸上就会多了许多有趣的笑脸,母亲并不嫌弃我话的凌乱不齐,反而会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再画下去。母亲,是她陪伴我走过成长中的不如意。
母亲,或许与其他母亲一样非常严谨地做事。我不是个细心的孩子。小学老师曾说,只要有一点点细心或许就能得满分了。所以我也有作业忘带,忘写的经历。刚步入初中,一次数学作业没及时完成,被老师大批了一顿,而我也总是反省自己什么时候离开“草率”。在寝室中母亲也多次打电话来说,叫我下次一定要注意,要仔细。我听在耳边,记在心里。周末回家,母亲总会问上一两句:“今天作业写好了么,没有再落掉吧。”我总是检查后再回答:“嗯。”她担心我学习下降,主动问老师哪些好的教材、练习,让我在家多做。而我有时懒惰了,她总会瞄我一眼,那时我心中充满了窘迫感。母亲,比我还要细心的态度,总会帮我记住小事,我想她能帮助我走向光明的人生。
母亲,眼角露显点点斑纹,手中布满这茧,发际中藏着几根挑白的银丝。那还是不到四十岁我的母亲吗?以前,我总不安分地依偎在你的身边,一步也要紧贴着你,我会害怕你会不见,连睡觉都要与你挤着一起睡。我认为,这样温暖是直达心房。而这样的我总会惹你不开心,你严厉批评我后,背影是偷偷地在为我抹泪。你那熟悉的身影让我感动。你一起和我写下了人生中的“爱”。
伟大的母亲,只有你陪伴我度过人生,陪伴着我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归。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了。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我常常被父母抱大,却不能张口就说妈您辛苦了,之后我一心想要长大来孝敬父母。记得有一次,我发了高烧身为我十分难受,可是妈妈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为我而着急,该喂我什么药,自己该要怎么做,直到自己的烧退了下来才肯放心。
但是我们现在长大了,但有没有想过我们一天一天的长个,却没有想到父母的岁数也一天一天的老去,作为我们的跟应该提早打响我们心中的预备铃,去做,去感恩我们的父母,去报答他们。就在今天我们就要以一种小事,来报答我们的父母,那就是帮他们洗脚,就在晚上我吃力的端来一盆热水,端到爸爸那,爸爸奇怪的问;“儿子你要干什么?”我理所当然的回答当然是给您洗脚啦!爸爸二话不说的就把两只袜子脱掉,我心里默默的说:“哎呦!这脚气味!”爸爸的脚刚放下水时,我一手为脚浇水,一只手为脚按摩,爸爸的脚皮不仅钩到了我的手还钩到了我的心,自己想一想爸爸每一天日日夜夜的奔波,踩过的每一个尘土,每一次地面,让我深有感触可想而知爸爸是有多辛苦呀!爸爸一句话也不说感觉自己心里仿佛有一股温泉涌了出来,正所谓岁月无情人有情,我们都多大了!是该孝敬一下了!你们可能会觉得父母的岁数不算大,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再去孝敬,再去陪伴就迟了。
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要看见我们有没有盖好被子才安心睡觉,多少次妈妈要用脆弱的双手来去接触那冰冷的水来为我们洗衣服,多少次妈妈要比我们先起床来为我们准备丰富的早餐,多少次妈妈要经的起腰酸背痛每天开车去送我们去学校。
虽然我们不能以一些大型事物来回报父母,只要我们以小事做起,终究会有机会的。
父母的爱中考素材作文汇总【5篇】
爱是伟大的,爱是值得尊重的,爱的表现的方式也有许许多多,可我认为最伟大的爱就是无声的爱,从不说出来的爱,这种爱不用语言表示,可胜过语言表示,有深刻的内涵。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父母的爱作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的爱作文1
从小到大,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怕的就是我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他们对我的爱无微不至,他们就是我的父母。
唠叨中的爱
“多吃点儿青菜,哪能不爱吃菜呢?男孩子就要补补。”爸妈又开始唠叨了。只要一上餐桌,这就是免不了的。“来,多喝些汤,这汤补脑,是妈妈跟电视上学的。”可是一看到爸妈面前的馒头咸菜,再看看我面前的大鱼大肉,我就很难过。“快喝啊,对了,今天学的怎么样啊?吃完饭给我说一说啊。”这话听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可他们还嫌说不够。晚饭后,“怎么有个知识点又记不清了,没说过天天的知识要学会吗?”瞧,唠叨又来了。不过从这唠叨中我却感到了浓浓的爱。
戒尺中的爱
妈妈又在骂我了。“啪、啪”,妈妈又在打我了,我哭了起来。最近老师总是盯着我,不想让我在升级考试中失败,妈妈也与老师联系紧密,注意着我的一举一动。听老师说我最近状态不好,上课有时还开小差,妈妈拿出那把已经磨得发亮的戒尺,狠狠地敲在我的手心上,手心感到火辣辣的疼。我仿佛感到母亲的心更痛,因为她爱我。
跟踪中的爱
明天是我们班集体郊游的日子,我和爸爸妈妈说过后,他们就是不同意,终于在我的劝导下,同意了。我们先去动物园,了解动物的习性,谁知老师却把我叫过去,爸妈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问他们为什么也来了,他们说不放心,怕我出什么意外。这哪是不放心?在这不放心中可是包含了他们多少爱啊。
这就是我的父母,生活中处处爱我的父母,拥有他们的爱,我将最幸福。
父母的爱作文2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是父母的爱。
父母的爱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你的心;父母的爱像绵绵细雨,轻轻拍打着你的脸面,滋润你的心田;父母的爱像冬天的火炉,给你在严冬中营造暖人心意的阳光。父母的爱如大海,如星星,数也数不清。我想今生今世也报答不完!
父母为我们心都操碎了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却一点也不知道感恩。而每天只会伸手向家里要钱,却从没想过钱好不好挣。当你要是知道这是你父母用血汉换来的钱。你还会要吗?我们要钱就因该把钱花到有用的地方。不因该花在上网,打游戏和玩上面
在汶川地震来临时,一位母亲用她刚强的后背和手臂支撑着,身子下面就是一个可爱的小孩。这位母亲用最后的一点时间在手机上打下这样几个字‘宝贝妈妈爱你,你要好好的活着’虽然这个孩子现在看不懂,但终有一天他能看懂。这位母亲有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他的孩子。
一位父亲因为救他的孩子而不幸离开了。因为那个小孩调皮到湖边去玩,不幸溺水,父亲看见就一个猛扎下去救他,谁知父亲没上来永远的留在了水里。那个小孩痛恨自己把父亲还死了。他的母亲含着泪说:“宝贝爸爸不会怪你的,因为爸爸爱你。”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后一道防线,这爱是发自人性和生命本能的对子女的最纯真与朴素的关心。
父母的爱作文3
对孩子的爱的方式,家长总变换尽七十二般武艺,要么讨好,要么奖励,要么惩罚,要么打骂……种种皆尽,目不暇接。
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也正由封建式转变为现代式。小时候,一颗糖、一粒瓜子、一袋巧可力,对自己都有极大的诱惑,因此会为了它们而拼命地学习,却总是达不到目的。长大后,开始对小说漫画垂涎三尺,为了得到它们,挑灯夜战,都快成进士(近视)了,但是只要一得到,就会有强烈的满足感。由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子长成为一个花季少女,经历了不少困难,在困难中学会坚强,而在学会坚强的过程中,父母的自己的爱是必不可少的,在泥泞中行走时,父母的爱是一座桥,带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在暴雨中行走时,父母的爱是一把伞,帮助自己继续走下去;在绳索上行走时,父母的爱是一根衡木,让自己安全地到达对面;在黑暗中行走时,父母的爱是一盏灯,指引真实的方向。父母的爱是神奇的蓝色泉水,是神奇的石版画,刻画着永恒的天堂,告诉我们如何寻找幸福。在冰天雪地之中,父母的爱就象一件厚厚的棉袄;在热带雨林中,父母的爱就像一杯清凉的汽水。爱并不是口头说了算,而是要发自内心,用行动来证明的。一颗糖、一袋巧克力,都是无法来表达四的,真正的爱,是心意相通的,不需要太多的甜言蜜语。真正的爱,即使放开了手,也不会随风去。父母的爱会轻轻地拭去孩子全身的伤,让孩子从不曾绝望。许多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请家教,吃好喝好,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关爱,但是孩子的成绩却怎么也上不来,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另一种关爱——对孩子精神上的关爱,没有这种关爱,就算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弥补不了孩子心灵上的不足之处。
孩子的心象一枚针的针眼一样,是唯一能够接纳父母的出口,如果父母不及时改正自己对爱的误解,那条白线就算再细,也穿不进去。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象雄鹰一样飞翔在空中,父母如果总是不放心孩子,那么,爱在孩子眼中就会由关心变为拘束,适得其反。父爱如山,没有言语、没有温存,一任你无知的伤害,却仍然那么巍然矗立在你生命的路途中,为你朝朝暮暮地守望,请珍惜父爱;母爱如水,是那么缠绵、那么温暖,任你无知的取闹,却仍然那么象天使一样张开翅膀守护着你,给予你永恒的温暖,请珍惜母爱。父亲是培养我们人格的桥,告诫我们要诚信待人,态度认真,不可大意。母亲是带领我们走向生命的桥,抚养我们成长,看着我们由一棵小树长大成一棵参天大树,就很满足了。
父母的爱付出不需要回报,只想仰望着自己的孩子飞上蓝天,成为新一代的娇子。
父母的爱作文4
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爱是“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的收获;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爱是“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爱是“衣渐寒带终不毁,为依消得人憔悴”的奉献。我有幸在父母爱的海洋里遨游,沉醉其中。
我的父母如天下父母一样,普普通通,单他们对我的爱却如海中之水,取之不尽。
记得那天晚上,窗外下着倾盘大雨,呼呼的寒风吹得雨棚哗哗直响,一阵阵寒风从窗户的缝隙中挤进来,让人不由得涌起一阵阵寒意,也许是这恶劣的天气,也许是吃坏了东西……正当我打算入睡时,我的肚子不知怎么的疼了起来,细菌似乎在我腹中跳舞,在我肚子中狂欢,我痛得腰都直补起来,躺在床上,摸着肚子不住地呻吟,豆大的汗珠滚下来,爸妈见了,焦急万分,妈妈端来一杯糖水,劝我喝下,暖暖身子,一面帮我揉肚子,不停地问:“哪儿疼?哪儿疼?……好些了吗?……越疼越厉害,爸爸果断地说:“我还是去药店买点药吧,他可能受寒了。”随着“当”地一声响,爸爸消失在黑色的雨幕中,不知过了多久,门开了,爸爸从外面走了进来,手拿着伞,浑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妈妈心疼地接过伞,“怎么淋成这样”?“没事,风雪太大,伞不管用。”爸爸满不在乎地说,赶快喂药给孩子吃吧。”我听了,眼泪夺眶而出……
这样的是我经历了多少?我自己都数不清了,爸爸妈妈提起我的病,只说我吃药打针受了苦,却丝毫不提他们带我的辛苦,这就是父母的爱,像山一样高大,像水一样绵延。“春蚕到死丝之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就是父母无私的爱,一种潮水般的爱。
父母的爱作文5
从我记事的那天起,我的爸爸妈妈就用他们那即简单又平凡的爱陪伴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记得我刚刚上学的时候,每天一放学,我就冲进文具店,什么都想要,特别是看到班里同学用了我没见过的文具我就会缠着爸妈买。开始,他们对我百依百顺,后来,他们老是说忘带钱了,我很生气。
有一次,我看见班里好几个同学都买了电动橡皮,就非闹着要买,被爸爸严词拒绝了。回到家,我找妈妈告状,妈妈听后什么都没说,脸上的表情像凝固了似的。吃完中饭,妈妈语重心长的给我讲了一个贫困山区山里娃的故事,让我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乱买不需要的学习用品了。
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妈妈都会耐心的给我讲解,帮助我,鼓励我,给我信心和力量。而当我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妈妈也会态度坚决的让我到反思角去罚站。这次期中测试,我的数学成绩考的不理想,妈妈看了我的试卷,严肃的说:“这么简单的计算题都算错,太不应该了,站到反思角去,30分钟。”我不以为然的说:“不就马虎了吗,下次注意不就行了。”妈妈怒了,她说:“如果护士阿姨因为马虎打错了针,病人就有可能失去生命,还会有下一次吗?”我沉默了,乖乖的站到反思角去罚站了。
我的爸爸妈妈就是用他们这简简单单的爱洗涤着我心灵的尘埃,教会我勤俭节约不浪费,谦虚做人不骄傲。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懂了你们的批评和教悔,是你们在我幼小的心灵上记录着幸福的点滴。感谢你们给了我像阳光一样温暖,像大海一样辽阔的爱,感谢你们无私的心。
法律是社会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政治与法律之间相互联系。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律的政治论文2000字 范文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摘要】近年来群体事件频发,这些事件等都在舆论和民众的强烈关注之下,暴露出了执法经济、程序违法、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但 文章 认为上述部门如此肆意妄为的根本原因乃在于执法人员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工具主义、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盛行。当务之急是要培育官员对法律的信仰,法学研究应直面中国现实,增进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奠定全民法律信仰的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积累理性基础。
【关键词】群体事件;信任法律;信仰法律;法理分析
近年来群体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事发后各地出现的“奇招怪招”更是为这些事件增添了一份戏剧性的色彩。然而,在这种看似“幽默”的民众反应之中,我们看到的是社会道德面临的颠覆性挑战,政府的公信力、法治的尊严在有关机关的“执法”行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们似乎听到了什么轰然倒塌的声音。在痛心疾首之余,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冷静分析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深层次社会矛盾,探究这些执法人员如此“无法无天”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一、“群体事件”一一折射出法律信仰的失落
事出必有因,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凭空地出现,以钓鱼执法事件为例说明,此事件也是如此。可能大家对钓鱼执法事件的关注多集中在其负面效应上,但客观而言,这种不正常的执法手段也是在应运交通执法部门在查处黑车上的困难而生的。由于打击黑车证据难固定、处罚难度大,执法部门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执法手段本无可厚非,但是,像“钓鱼执法”这样的执法方式已经被严重扭曲、异化了,“钓鱼”已经不是为了执法,而成为执法机关完成指标、“创收”的手段。本应带头执法的行政人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们的法律何在?不可否认,执法经济、不当的行政指标、行政监督缺位等体制性因素是一方面原因,但这些都是表象,问题的症结在于当下行政执法主体缺少对法律最基本的敬畏与虔诚,把法律当成了获取本部门利益的工具。在有些地方和部门,法律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部门的政策和领导的批示。行政执法人员守法意识淡薄、规则观念不强,这反过来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个法律信仰整体性失落的局面。
二、政府官员的法律信仰与普通民众的法律信任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中国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这里并不想过于强调普通民众法律信仰的问题。诚然,法律信仰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物质的、制度化的“硬件”系统而缺乏相应的精神意识、观念、情感等“软件”系统支持的所谓“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它只有法治的外表和骨架而没有内在的灵魂。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下,谈全民的法律信仰还是一个十分虚妄的问题。且不论我国现在法律制度的“硬件”建设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就民众的内心感受而言,对于法律,他们连最基本的信任都尚未建立,更遑论更深层次的信仰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任,而这,就要建基于政府官员尤其是执法人员对法律的信仰之上。信仰法律在现阶段只是对政府官员的要求,现实地说,也只能是对官员的要求。公民的法律信仰的养成只能是我们的一种美好的希望与期待,但是,在官员尤其是执法人员基于对法律的虔诚信仰而将其内化为自己遵守法律的行为动机的同时,就能增进公民对法律的信任,进而有助于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
(一)政府公务人员――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增进法律信用
法律信用是一国信用的组成部分,法律信用是一国法律及其有效实施的逻辑延伸和必然结果,是法律被严格实施和遵守的“言行一致”的信用度,是通过法的客观运作所不断彰显的实际有效性服从而赢得人们对法律的主观信任感。它强调法律规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一致”、“令行禁止”等客观性和确定性来赢得人们内心的确认,也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法律没有信用,人们就不会相信更不会尊重和遵守法律,法律的应有功能就不会得到发挥而最终只能成为白纸一张而已。法律信用贯穿于法治的各个环节。法律制度的合理与完善是其可能获得民众信任的基本前提,但是对于法律信用的培育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执法信用。因为法律制度跟人不一样,它们自身不能直接成为信任的目标,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执法者的行为才能被信任,人们是通过对执法者多次执法活动表露的认可进而对法律产生信任的。因此,执法者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能否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以提高自身的执法素养是民众能否对法律产生信任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法律信仰能否生成。实践中,我们国家无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大为改善,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执法人员带头违法。像上海钓鱼执法这样的恶性事件只是目前我国严峻的行政执法形势的冰山一角,现实中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监守自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对正义之源头活水的玷污,使法律本身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荡然无存,长此以往,结出的必然是法律不被信任进而无法被信仰的恶果。要根本改变政府官员的法律工具主义、法律虚无主义以及官本位等严重违背现代法治精神的错误思想,解决之道就是让官员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建立起对法律一种虔诚的信仰。政府官员对法律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信仰,基于此而对法律产生归属感与依恋感。只有在这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法律情感氛围中,法律才能最终找到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真正基础和根源;也只有在这个基础和根源当中,法律才能获得真正的、有社会普遍感召力的神圣性。依法行政就不会仅仅是一句流于表面的 口号 ,而是每个行政人员自觉的行为,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要求就能得到最彻底的贯彻执行,因为它们不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化为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出发点。
(二)法学研究――应当直面中国的法治实践现实
正如顾培东教授所言:“近些年,中国法学正依循着知识一一 文化 法学的进路前行,法学研究越发成为疏离社会现实而自闭、自洽和价值自证的文化活动。受此影响,中国法学对法治实践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正不断减弱。”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法治实践并不完全符合法学人对法治的愿望和期待,从而导致一部分法学人放弃对法治实践的关注和参与。中国实行法治的主要难点在于,传统法治理论以及西 方法 治模式中被认为具有普适性的某些原理、原则以及制度遭遇到中国具体国情的挑战。因此,中国法学应当立基于法治的中国因素,直面中国的法治实践,对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如何实行法治做出自己的回答,为中国法治的创造性实践提供应有的智慧。 (三)公民――从法律信任到法律信仰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建立法治秩序的过程中,执法者的行为备受公众关注,也最有可能影响公众的法治观念。执法者严格公正的执法行为,所树立起的不仅仅是执法者的权威和形象,更是法律的权威和形象。当一个执法部门为了私利而“执法”,特别是引诱守法者违法时,社会就会对法律产生强烈的质疑。执法者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一部门的形象,更影响了法律的形象,动摇了人们心中的法治观念和信心。因此,只有行政执法人员内心对法律保有一种虔诚的信仰、自觉尊重和认同法律,将法律内化为自己的 思维方式 与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而在每一次的执法活动中,就能通过守信效应的彰显而逐步赢得人们内心对法律的肯认,对法律的信任就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而逐渐地养成。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讲公民法律信仰的问题。因为没有基本的法律信任是不可能奢望法律信仰的。信仰是信用得以强化的必然结果,在人们对一事物毫不怀疑相信的情况下信仰才能得以形成。试想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怎么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信仰认同?所以,在对待公民的法律情感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法律信仰的重要性而忽视最基本的法律信用的建立;不能混淆强调客观有效性的法律信用与注重主观认同性的法律信仰,而在空洞的理论层面上寻求达到法律信仰的路径。法律信用是生成法律信仰的现实基础,法律信用的建立过程也就是公民对法律信任感不断强化的过程。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界对法律信仰的考问,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于现实法律无效的苦恼,与其说是法律“信仰”危机,不如说是法律“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尤其在执法人员枉顾法律、违法行政时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优先重视和解决的应该是法律信用的问题,法律信用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达到法律信仰。法律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法治建设中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法治的进程甚至葬送多年来法治建设的已有成果。试问中国还能经受几次上海钓鱼执法这样的考验?为了一己之私设置圈套陷害守法百姓,为了罚款而罚款。面对这样一种严重滥用公权力的行为,怪不得有网友大呼这哪里是秉公执法,简直就是为了罚款不择手段,是赤裸裸的“权力栽赃”和“公权抢劫”。长此以往,公民如何相信政府、如何相信法律?而在培植公民对法律信任的过程中,国家权力是否合法、公正地行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公权力经常被滥用、执法人员带头违法的社会中,公民绝不可能相信进而信仰法律。因此,为了培植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国家公权力必须正常行使,执法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要求执法人员对法律保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执法经济的无形吸引、法律工具主义的错误引导,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在对法律信任的基础上,我们才有资格谈论公民法律信仰的问题。在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我们付出的社会成本无疑是巨大的。不仅破坏了法律的严肃与公正、破坏了社会对法治的信仰,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撕裂了社会成员间基本的和谐与互信,使社会公德每况愈下,人们的善良、同情、友爱之心被迫穿上了自我保护的盔甲,使社会上的弱者再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这一事件反映出来的实质在于行政执法人员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工具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盛行,进而严重影响到普通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当务之急是要培育政府官员对法律的信仰,尊重法律,严格依法办事,树立法律的至上地位,从而建立法律信用,增强民众对法律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全社会的法律信仰才能得以建立,像钓鱼执法等这样的“荒诞”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摘要:法律移植作为作为一种推进法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法律移植中隐含着不同不同文化之间以及传统与现实之间不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此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与地区间法律文化的差异对更好地完成法律移植这项工程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比较法律文化的必要性入手,进而分析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主要差异,最后提出了对当前法律移植工作的几点建议,希望法律移植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法制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法律移植 法律文化 比较法学
法律移植作为作为一种推进法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法律移植不仅仅是将先进地区的法律移植到落后地区这么简单,它还隐含着不同不同文化之间以及传统与现实之间不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此,在探讨法律移植这一重要论题的过程中,不得不重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法律传统及法律文化差异,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仔细分析了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后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法律移植并最终实现推进法制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一、为什么要进行法律文化比较
所谓法律移植,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 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和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术,规范,原则,制度和法律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木国所用。”但是法律移植并不是简单地引进或者借鉴发达地区的法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反思 我国已经发生的各种法律移植,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法律运动与发展的活动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在法律移植过程中对于如何进行移植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当前中国所进行的法律移植属于移植中的异体移植,较之于经济文化政治处于相同或基本相同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间的法律的相互借鉴吸,以致融合与趋同,如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间的法律技术的借鉴,我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纳移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律,难度显然要大得多。原有的法律制度解体后,新建立的法律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观念上的不认同,使法的效力难以实现,有的法律制度受到质疑,有的法律制度甚至受到抵制。面对这样的困境,不少学者提出要重视本土资源,尊重我们原有的传统与习惯法。但是在关于探寻本土资源的这条道路上,同样困难重重。在如何界定传统与习惯的问题上至今还有很多争议,而将习惯与传统坚持到什么程度也是值得探讨的。因而法律移植方而困扰最大的便是:一方面,认识到必须注意本土资源;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本土资源找到一个合适的切人点,全盘移植西化的道路又走不通,因而无所适从。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我们不可能选择逃避或放弃,虽然不可能达到移植进来的法律与我们原有的社会环境完全融合,但是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是大有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最先决性的条件就是要充分了解法律在我国的和国外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状态,在这其中法律文化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领域,因此,法律文化比较是我国进行法律移植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伦理化的中国法律文化
所谓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并不是说中国法律的全部规范为伦理,而是强调儒家的伦理原则支配和规范着法的发展,儒家的伦理精神渗透了法的全部内容。在青铜时代,法律与宗教伦理并无严格区别,至春秋战国时期,法律与宗教伦理有了一定的分离,但从西汉开始,法律与伦理之间又开始融合,之后儒家的原则和精神逐渐影响着法律的演进与发展,到隋唐使中国法律彻底伦理化,这一情形一直到清末都未变化。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影响极其广泛,我们可以再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观察到它的表现,也可以在每一部法典甚至每一法律条文中,体察到伦理精神和原则的渗透。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国家政治领域表现为君权至上和中央集权,从北宋开始这种趋势不断加强并于明清到达顶点。第二,在家族与社会领域表现为族权与父权的延伸和扩张,在传统中国社会,无论是国法还是民间习惯法都给予这两项权利特殊的保护。第三,在经济财产方面,传统法律遵循礼的要求强调重义轻利,往往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置于公益及道德之后。第四,在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面,传统法律依据儒家理论,竭力维护等级特权制度。伦理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特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等条件综合作用所形成的,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传统中国社会中合理又合适的一部分。同时还有一点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传统的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兼具理性和人文色彩的道路,虽然以现代观念来看,它对人性的扼杀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传统中国法律中“仁”的因素,如对老弱病残妇幼者实行怜悯的规定,对死刑特别慎重的会审制度等,这对机械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及其法制来说,未尝没有一点积极的启发意义。
2、带有宗教性的西方法律文化
在西方,宗教对法律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不能与中国法律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相提并论。因此,相对于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西方法律只是具有宗教性,而没有达到宗教化的程度。这里所说的宗教指的是____,它是唯一一个对整个西方法律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所以,西方法律的宗教性实际上是有关基督____方法律的影响问题。
关于____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沃克是这样论述的,“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它对自然法的理论产生了影响;第二,直接提供经过整理,并已付诸实施的行为规则;第三,强化伦理原则和提出一些基本依据,以支持国家制定法或普通法的规则;第四,在人道主义方面影响法律,包括强调个人的价值,对家庭成员及 儿童 的保护、生命的神圣性等;第五,证明和强调对道德标准、诚实观念、良好的信仰、公正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基督____是西方国家的国教或主要宗教,大多数立法者、法官和法学家已普遍接受和持有新教的信仰,其普遍观念,如个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等,对西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已产生相当的影响。还有,在近代西方法律学校的建立、法学 教育 和研究的兴起与传播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三、比较法律文化对法律移植的启示
在比较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后,如何才能在今后的法律移植工作中保证移植的效果呢?下面,将法律移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方 面试 论如下:
首先, 法律的移植是法律原则的移植。原则, 拉丁文为语意为开始, 起源, 基础。法律原则指构成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基础性的原理和准则。它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政策性原则与国家的实际相关。公理性原则是从社会关系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被奉为法律之准则的公理。它是各种不同性质法律之间得以沟通并以之得以实现认同的文化因素的核心。较之于移植适应特定生活习惯及社会背景的法律规则, 从而对木土社会进行削足适履的改造与整合而言, 原则的移植更有利于维护法律体系的稳定性一致性, 更有利于弥补法律的漏洞, 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同时, 原则确立后, 新的规则与制度得以因此建立, 从社会实际出发, 它的成果与效力都是可取的。
其次, 从技术层而考虑, 移植法律概念的接受,有一个表达方式的转化过程。即由一种语言思维方式想另一种语言思维方式的转变。要达到精神层而的认同, 首先必须在技术层面应以本民族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用本民族已经有的概念经输人新的内容而表达新的内涵是文化吸收的重要途径。法律术语的翻译固然应该严谨, 但生硬到连专业人士都搞不懂的话, 其效果可想而知。正如语义分析法学派所认为的, 对概念的提炼, 阐述, 通过分析其要素, 结构, 语源, 语境, 语脉, 从中央到地方寻求合理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的能使人们形成共识与可接受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肯能个将移植来的法律内化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再者, 法律的移植应处理好与 传统文化 的关系。尽管对于文化及法律文化并没有一个通行的说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即它对于民族心理的形成与维系具有巨大的作用, 产生重要的影响。它的改变过程是自然演进的。时至今日, 宗教在西方社会仍其有重要影响。法庭作证是手按圣经并不是形式, 而是基于一种信仰。比较而言, 我们对自己的传统的态度是不明智的。儒家思想把道德置之法律之上, 对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不能否认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传统道德文化应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3.
[2][德]K·茨威格特 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 米健 高鸿钧 贺卫方,译.[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1.
[3][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6.
[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M].商务印书馆,1963.
[6]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
[7]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强世功.法律移植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国家转型中的法律[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9]王进文.法律移植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认同[J].河北法学,2001,11.
[10]徐志明.从比较法律文化看法律移植[J].学术研究, 1995,6.
一直以来,道德与法律问题都是中外学者们所研究的 热点 。两者之间既有外在的联系,又有内在的共性,它们是社会的两大主要调控手段,其作用及意义更是显而易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法律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 经济 的飞速 发展 , 法律 的完善日益体现人性化和道德性。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在新时期下又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完善。同时,法律和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又反过来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幸福体验,即所谓的幸福感在法和理的间隙最近偶那个得到看更好的提高。作为新时期下的大学生,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在道德和法律的世界中寻找幸福。
关键词:法律 道德 幸福感 大学生
正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继续,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大幅度比例逐年提高,社会各个层面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中。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我国正在加快融入法制社会。这对置身在未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 法律知识 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 自然 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 现代 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人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早在古代奴隶制的希腊,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就提出要由少数有德性的贤人来治理国家。《牛津法律指南》一书中对道德是如此定义的“道德和伦理与惯例、社会习俗、法律、习惯和舆论的含义是重叠的,一般说来人们可以说,道德是社会所接受的和生活于社会中的阶层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法律总的说来是确证并强化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行为;在这个社会中,法律控制并否证和惩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法律和所承认的道德之间并不是完全符合一致的,所谓道德并不是一部分法律条文或原则性法规,但它毕竟是描绘良心和社会控制良好行为的力量的一种名称,有时它是与自然法同义的”。可见,法律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是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准则。而,法律和道德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法律属于制度上的范畴,但是道德却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范畴。从唯物的角度上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即所谓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恩格斯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
但是,法律和道德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途径,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动力,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没有道德的法律是冷冰冰的束缚,它只会规定各种人类改做的和不该做的事情,并且对犯错的人依法进行法律的制裁,这样的法律注定是不会被人民接受和认同的,注定会被人民所推翻。同样,只有道德的法律是不完整的,它失去了法律所该有的最原始的意义,对任何人不构成警醒和约束,因而国家也就无法依法治理好它的人民。所以,真正的法律不是完全撇开了道德的范畴,它以道德为依据,并且用法的手段来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认识。这样,法律和道德也就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了。
然而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要有相当多的法律意识。没有法律的约束力,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无法真正得到实现。只有心中有法的存在,人们在做人行事方面才会有所顾忌,才不会越过法律的界限做出不合法的事情。
现代社会的法律也正朝着人性化的一面发展和完善,法律再不是过去的只讲道理不看事情的真相。正是因为法律的道德性,人们的幸福感日益增加。再大力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物质条件的改善虽然带来了很多的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幸福感反而日渐减少,再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担心的事情太多,抢劫、偷窃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人甚至患上了恐惧症。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国家对有关法律的完善。
前不久看的一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主人公在十年前犯了法,但他因为害怕受到 法律 的制裁而隐瞒真相十年。十年后,他再也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和不安主动向警方自首,本以为等待他的是无尽的牢狱之灾,但是他却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释放。这个案列不是告诉我们法律的不公平性,而恰恰是从侧面告诉我们法律的人性化。他是犯罪了,虽然他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这十年中,他所受的痛苦和煎熬远超过与法律带来的。他受到来自自己的和社会各方的道德谴责,在这个层面上,他已经经历了自己的“牢狱之灾”。在这个事件中,法律的人性化和道德性体现的完美无暇。正像剧中的人所说,现在的法律也是讲理的,这正体现了新时期下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和要求。法律的底线是道德的自我约束,或许正是因为有些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力不够才要求有一种强制力的诞生来调解社会的矛盾,而法律就恰好扮演了这样子的一个强制力的角色。因而法律也就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称成为了一种信仰。就我个人而言,法律应当成为一种信仰。“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 名言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
有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幸福感便也会迅速上升。有了法和德相互作用,社会才有可能出现家家晚上不用闭门的和谐现象。在法律的人性化的旗帜下,人们更确定了社会主义旗帜的正确性,才会对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充满信心。当人们致力于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无论做什么都是有意义的,是可以感到幸福的。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不是说一定要生活富裕了,手里有钱了,我们所讲的幸福要上升到精神层面。幸福就是人们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至少他有动力去为了美好的未来去奋斗,这就是幸福了。
最后来 说说 关于大学生所要担负的关于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毫无疑问,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 中国 的未来还要靠这一批特殊的人来创造。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上的胆子着实不轻。思想道德的修养当然是相当要紧,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要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在守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要学法、懂法、守法,在法制的轨道上,做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参考 文献 :《道德与人的幸福》 《法律知识是幸福快乐人生的保障》《法律的道德性》 《让你变的更自信》
摘 要 法律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实证主义法学家哈特同自然法学家富勒长达17年的一场论战。实证主义法学派坚持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分离,即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学说或者分离命题,而自然法学派则主张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即关于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离的学说或结合命题。但仅以此定义并未能反映出双方论战所具有的现实意识及对待问题的态度。本文试从富勒所著 文章 《实证主义与忠实于法律――答哈特教授》的角度出发,解析其背后所具有的实践性意义。
关键词 法的道德性 实证主义 良法 恶法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001-02
一、哈特:引出争论的着力点
在哈特教授发表《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这篇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又备受争议的论文之前,实证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关于法律是什么的争论就始终存在,从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再到边沁,实证法学派在对法发展不同定义的同时,始终面对着来自自然法学派的批判。但在哈特教授之前,双方学派的争论始终未能深层次的展开,而是仅陷入了表面概念的争执,富勒教授认为,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遇到一系列定义性的命令。法律规则是,也就是说法律规则真的是、不过是并且总是,主权者的命令,法官定下的规则,对未来国家力量触及范围的预测,官员的行为模式等等。当我们问这些定义的服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得到的答案是:怎么还要有目的,除了准确地描述对应于‘法律’这个词的社会现实,这些定义没有任何目的。当我们反问道:但是在我看来,法律看上去并不是这个样子。这时我们得到的回答是:好啦,在我看来就是这个样子。在此,争论就不得不停下来。”①
可见在实证主义法学派学者看来,没有必要太多停留在“法律是什么”这种纯粹的概念性判断层面,对于一项实际在发挥着作用的事物,无需在它的定义上花费太多的精力,问题总是出现在眼前的,何况即便是不深入探讨和争论关于法律的定义,法律依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并在不停发挥作用的事物而存在着,太多形而上的争执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然而由于哈特教授的观点的出现,实证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原本浅显且波澜不惊的“对抗”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哈特教授的论文,这场讨论开启了新的、富有希望的转折。现在显而易见的是,双方都承认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最好地定义对法律忠诚这一理想,并服务于这一理想。法律作为值得人们效忠的某种东西,它一定表达了某种人类的成就;它不可能是权力的简单命令,或者是在国家官员的行为中才能辨识出来可以重复的行为模式。” ②富勒教授认为,哈特教授的论文及其学术思想坦率的提出了可供实证主义法学派与自然法学派共同探讨的论点,即忠实于法律的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恶法是不是法,有没有发挥效力的基础,且人们有没有遵从恶法的义务的问题。
二、富勒:以纳粹政权为例,对实证主义法学进行批判
在各种争论性的文章中,批判对方错误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以一个鲜明的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来加以驳斥。富勒教授在他的这篇著作中也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他以德国纳粹政权的暴政为例。因为德国法西斯当政时期,无论是希特勒的上台掌权还是后来通过的许多反人道的立法,皆遵循了当时的法定程序,且得到了国内最广泛的遵从。富勒教授认为,当时纳粹的立法之所以甚嚣尘上,原因便在于实证主义法学的关于忠实于法律的观点从中作崇。“告密者案”是一个非常好的印证,在该案件中如果赋予纳粹时期的立法以“正确的、实在法的效力”那么许多利用该法从事罪恶行为的人就获得了正当理由并可以此出罪。同时“在整个的纳粹统治期间,纳粹频繁运用了一种对美国立法者来说并非一无所知的手段,即制定具有溯及力的法律来矫治过去法律上的无规律性(irregularities)。这种具有溯及力的法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运用是发生在1934年7月3日的“ROEHM清洗”后。③
显然,在纳粹期间由于立法权及立法程序的异化,确实产生了很多罪恶的法令并由这些法令引发了无数的罪恶行为,但这些“法律”之所以当时被称之为法并被赋予了法的效力,并非像富勒教授所批判的那样,是全然受了实证主义法学的影响,而是在其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
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首先是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的。在纳粹盛行之前,德国国内哲学的主流是黑格尔的哲学观,沉稳、厚重而踏实的学术思想,凝聚了日耳曼民族最精华的智慧同时对全世界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恩格斯曾称赞黑格尔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但是,由于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黑格尔的哲学逐渐不适合原本并不发达且日益在周边环境影响下变得浮躁的德国民众,因此最终黑格尔的思想遭到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原本在黑格尔时期默默无闻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相当激进并带有一定暴力色彩的哲学理念,虽然当时叔本华早已离世,但他老人家没想到在他死去多年之后自己曾经面临绝望时所写的书最终成为了国家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后来叔本华的思想被尼采所继承,并在激进程度上予以了放大。与此同时,德国兴起了“概念法学”,事实上这是源自于德国本土的一种法学思想,但其在形式上同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奥斯丁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后来“概念法学”多被认为是对奥斯丁实证法学的继承,从而也给实证主义法学蒙上了阴影。富勒教授在引用纳粹例证的时候,显然是接受了这一观点。
事实上,富勒教授所引用的纳粹例证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认为良好的法律若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必定自身存在良好的值得人们推崇的道德性,此种道德可以防止恶法的产生。尽管纳粹德国的事例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订立和遵从恶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众所周知 经验 与历史需要结合其发生时的背景来理解,只对其某一方面的意义加以放大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行为。
哈特教授认为,如果执意要将道德注入法律,就很难避免罪恶的道德向法律的渗透。道德的善恶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我们事实上很难断定在纳粹时期制定的法律确实完全背离了当时民众普遍的道德观,甚至如种族灭绝之类的暴行也由于得到了源于所谓“人种优越”之类的德国民众普遍共识的价值观而使行为者避免了良心上的不安。而且记录显示,当时的德国并非处于恐怖与混乱的边缘,相反国力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在二战初期将素有“良法之治”的英国、法国逼到了敦刻尔克的边缘。由于德国的战败,其纳粹时期的立法成为了鲜明的反例并为众多的自然法学派学者所诟病,但二战的结果若是以德国的胜利而告终,则其在纳粹政权时期的制定法事实上则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返回到了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关于忠实于法律含义的领地。
因此,富勒教授主张的关于法律需要内在道德性支持的观点确实无法避免罪恶道德向法注入的情形,而且是否存在普遍共识的善良道德观实难确定,就算确定,该种善良的道德能否发挥出有利于社会的功效亦存未知。而以当前所认定的罪恶的道德为基础的法律又是否只起着助纣为虐的作用,亦难以判定。所以,富勒教授关于纳粹例证的引用及论证存在着起点上的瑕疵。“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福利” ,④如果这里的福利像卡多佐所说的,是更宽泛的含义,那么以此福利为标准检验有关法律是否值得忠诚才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三、道德性还是实证性
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富勒教授从善良道德的角度出发对忠实法律的意义进行的论述存在一定缺陷,但显然他的态度是一种“实证的”而非“自然的”。在《实证主义与忠实于法律――答哈特教授》整篇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富勒教授现实的心态。显然,他与哈特教授的学术之争并非只停留在概念与概念对决的智识层面,而是一种真正的以现实为出发点的争论。二人都希望通过对“何为法?何谓良法?恶法是不是法”这一系列概念的阐述,达到影响实质法的运行的目的,从而最大化社会福利。这样的学术态度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富勒教授所主张的自然法和法的道德性的观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如根据他所阐述的理论 反思 或构建现行的法律制度,无疑在社会层面是能产生积极作用的。但倘若进一步,能以一种实用主义的心态对自然法的道德概念进行“利用”或“解释”无疑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里引用一个国内的案例进行论证。1999年9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颁布了《沈阳市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因行人交通违章而发生的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员不负责任,由行人负全部责任。随后,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作出相似规定。
该法案在出台后法学界批评声不断,质疑的核心在于该法案违背了最根本的立法原则,即权利价值的位阶问题。通说认为,以宪法为根据,人的生命权是最高的权利,机动车道路行驶的相关权利不能与之抗衡并成为驾驶员出罪的理由。若以自然法学派所主张的道德性来衡量该法案,这无疑是一条恶法,因为其侵犯了人最根本的自然的权利――生命权。这些批评同时具有现实上和道德上的说服力,该法案在一片声讨中于2003年底被废除。显然,从该法案出台伊始其命运就不会有善终,这一事件从发生到结束似乎没有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但究其过程,却存在某些值得反思的方面。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当初订立该法案时立法者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规范行人违章过马路的行为。由于道路承载力的有限性和车辆无节制的扩容性之间的矛盾,国内较大城市多半拥堵不堪。此时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交通法规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机动车的违章行为实施制裁并不困难,但行人多半有违章的习惯且对其的惩罚往往难以具有操作性,因而在某些情况下,道路堵塞是由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灯造成的。在此种境况下,沈阳“撞了白撞”法案率先出台,目的便在于规制行人违章,疏导交通。如果仅从立法目的看,很难直接下结论说该法就是恶法。因为毕竟其没有直接剥夺本属于某些个体的正常权利,行人对于违章过马路并不是不可选择的。事实上他们是权衡了守法与违法的成本后才做出了违章的决定,其意志是自由的。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自然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这里的后果就是有可能被“白撞”。因此,从“撞死白撞法”的实际立法目的和逻辑结构上看,该法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恶法,相反还具有良法的基本特征,如严谨的逻辑性。毕竟法只是提供一种为当事人所知的预测结果,而并不表示该行为就必须要发生。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当行人在该法规的约束下权衡了利弊、考虑了结果之后,会做出合乎理智的选择。由此,违章行为便可能得到根治。
但该法案从出台到最终被废除,听到的反对声多来自于位阶方面,即所谓自然法的道德方面的批判,而鲜有人能以实践的眼光来看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诚然,该法规确实违宪,而且与普遍的共识亦严重不符,但是在声讨和废止之后,似乎便没了下文。最终,解决问题的 方法 没有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法案也没有出台。在这整个过程中,法律的道德性只被当做批判的武器来使用,而其核心的实用意义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的环境下,法律道德性的批判仅停留在了否定的层面,而欠缺向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境况是很令人担忧的。
四、结语
笔者并非支持诸如“撞了白撞”之类的法案,更非支持将善良的道德性从法的基础和特征中驱逐出去,而是希望将二者结合起来。以道德性所具备的天生的同一般民众善良和传统的心理相呼应的特点支持实际法的有效运作。如上,虽然废除原立法符合大众的评判标准且势在必行,但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可以修改该法案内容,以他种权利的损失代替生命权,如规定机动车无过错责任原则,虽令其给予受害者赔偿但由官方宣布其免责并对受害人的行为进行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违规者在道德、信用方面遭受不利,承担痛苦。与此同时,于法规公布时给予法理上的解释,使之产生公信力,令公众相信两种权利在宪法上的同位阶性并自觉遵守,从而方能达到良好的现实效果。
总之,富勒教授与哈特教授的学术之争不仅是智识上的,更是 文化 与现实的,对当今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注释:
①②③[美]朗・富勒.实证主义与忠实于法律――答哈特教授.智识@IdeoBook网.
调查分析 ——关于在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状况调查 姓名: 系别: 班级: 学号:摘要: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法律素养,依法治国,学校教育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健全,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严肃性较差,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和特权观念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成熟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反应周期短。所以,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尤为重要。 在这次的调查中,存在了一些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调查题目与分析:第一题:“依法治国”的法是指什么意思?首先,要先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愿、主张来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要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一个“法”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宪法就是中国的根本大法,它是主导,宪法一下级别的法律只能在不与宪法相矛盾的情况下制定,如果法律的内容与宪法相违背,则应无条件的服从宪法,以宪法的内容为第一参考。因为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选项A:认为依法治国的“法”是指以宪法等“法律”级的法律。有18%的同学学选此选项。乍一看,此选项还算正确,但经不起推敲,首先,它虽然点明了法是由宪法和其它法律共同完成的,但并没有指出宪法不容替代的决胜位置。宪法在法律中的地位是不能替代的。因此此选项不准确,选A的同学可能对依法治国的内容有些了解,但可见不深,而且不太准确。 选项B:认为依法治国的“法”是指整个法律体系。有34%的同学选此选项。同样,答案指出了法是指法律,但也是没有指明法是由哪部法律所主导。整个法律体系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部根本法,法律体系也很难达到统一,以至整个社会的法不统一,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宪法在法律中的根本地位是必须要强调的。可见选B的同学对法律的了解不算太深,应加强法律政治方面的知识,要了解重点,加强对我国政治的了解。 选项C:认为依法治国的“法”是指宪法,即“依宪法治国”。有38%的同学选此选项。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治理国家的前提,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此选项抓住中心,所以最准确的答案就是C。其中有38%的同学选了此选项,可见将近一半的同学还是对法律和我国政策有所了解的,而且了解的知识还很准确,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还是比一般社会上的高,但毕竟还有一小多半的同学对我国政策不太了解或是了解的不深,希望大学生以后能够重视政治重视法律。 选项D:认为依法治国的“法”是指法治的精神。只有1%的同学选了此选项。很明显,但凡有些政治常识的人都不会选择这一选项。依法治国既然要依照一样东西来治理国家,约束人民,那当然要是一种具体的,实际存在的事物,而这就是指宪法为主的法律。只有法治的精神,没有法制的条文规定让人们遵守什么。所以精神是不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依据。可见那1%的同学对基本的法律知识都不懂,应加强政治方面的知识。第四题试题及分析 第二题 对“以德治国”的看法()A 以 “以德治国”为重 B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 C 以“依法治国”为主 D只需实行“依法治国” 首先我先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概念进行介绍。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经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概念理解我们可得出大部分同学选B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现代建设需法律来为之保驾护航,同时也离不开道德的影响与支持,因而在我国,“法治”与“德治”应当同步并举,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更好。使我国变成一个礼与法并存的国家,“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他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惩恶”,而“扬善”则主要应依靠道德的自律来进行,因而在“劝善”方面,法律有着自身先天的缺欠与不足,需要道德来加以支持。同时,法律的创制和运作也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配合。所以大部分同学认为应两者并重。由面的分析我认为:依法治国应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因为“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他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惩恶”,而“扬善”则主要应依靠道德的自律来进行,因而在“劝善”方面,法律有着自身先天的缺欠与不足,需要道德来加以支持。同时,法律的创制和运作也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配合。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推动的,其软弱与苍白无力是显而易见的。综上所述得出大部分人的观点是依法与以德起来。 解决方法: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高校不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以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总的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靠教育,二靠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将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中陶冶情操,为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参考文献: 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哥们,我刚写完。咋说,如果你想应付过去,随便拼凑一篇就行了;要想的高分,多多少少写点自己的东西,不难的。
看这篇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陈超(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2 1 世纪,随 着 信息 化、全 球 化时 代 的 到 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国际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领域相继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历经十多年,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前,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使素质教育的期望与实际目标相互背离与矛盾。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中学教学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离,有能无德,心理异化的残缺人,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问。教育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与技能 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1997 年 12 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 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许多国家与地区纷纷开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也为了突破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借鉴国际上可资参考的经验,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2. 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2014 年 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由于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可启发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国际经济 合 作 与 发展 组 织(OECD)从 1997 年开始就进行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专 题研究。 2005年 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该《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2002 年 3 月,欧盟在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进展报告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集合体,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素养。 ”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 OECD 核心素养的框架。 尽管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 OECD 用胜任力,美国用 21 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参照国际组 织与其他各 国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 终 身发 展 和 社 会发 展 所 需 要的“必 备”品 格 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如果说,一般素养是为公民的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公民优质生活之所需,因为它是一般素养的高度凝练和核心内核(精髓和灵魂)。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 的,因 此,它 是可 学 习、可 培 养、可塑 造、可 测评的。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 所认识的史 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 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 实际的角度 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 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 时空的界限, 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 依据, 以历史 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 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 近 历史 的 真 实 为目 的;以“通 古 今之 变、成 一 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 学 必 须 紧紧 围 绕 着 培养 学 生 核 心素 养 这 一 主线展开。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心素养,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 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 为 主 动 学习,由“学 会”向“会 学”的 学习 方 式 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 情境以培养 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 1851 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使其迅速走向灭亡,正所谓是“兴也速,衰也快”,这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呢?”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 找到答案。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教师也可用假设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会以秦始皇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各抒己见,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活动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其探究步骤为:让学生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梳理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组织全班的交流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进一步修改、补充与完善本组的研究报告;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 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较枯燥无味,很难激 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便可以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 富沛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都是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 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 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看这篇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 1 世纪,随 着 信息 化、全 球 化时 代 的 到 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国际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领域相继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历经十多年,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前,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使素质教育的期望与实际目标相互背离与矛盾。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中学教学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离,有能无德,心理异化的残缺人,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问。教育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与技能 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1997 年 12 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 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许多国家与地区纷纷开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也为了突破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借鉴国际上可资参考的经验,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2. 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2014 年 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由于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可启发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国际经济 合 作 与 发展 组 织(OECD)从 1997 年开始就进行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专 题研究。 2005年 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该《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2002 年 3 月,欧盟在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进展报告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集合体,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素养。 ”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 OECD 核心素养的框架。 尽管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 OECD 用胜任力,美国用 21 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参照国际组 织与其他各 国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 终 身发 展 和 社 会发 展 所 需 要的“必 备”品 格 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如果说,一般素养是为公民的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公民优质生活之所需,因为它是一般素养的高度凝练和核心内核(精髓和灵魂)。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 的,因 此,它 是可 学 习、可 培 养、可塑 造、可 测评的。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