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吴旭东医学论文

2023-11-06 10: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吴旭东医学论文

多年来,主要从事动物资源与生态学研究及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勤于实践,大胆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根据宁夏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面向渔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确定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开展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重大水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攻关。在水产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新品种开发、工厂化水产苗种繁育、重大水产高新技术项目示范与推广、重点渔业发展规划等领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动物资源与生态、水产新品种开发、鱼类繁育与选育种、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等领域取得了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空白的成果。1.对西部部分地区鱼类病害有系统研究,尤其对宁夏高盐碱水质条件下鱼病的区系、发生及防治技术有深入研究。完成“四川省鱼类病原区系及病害防治研究”与“宁夏鱼类病原区系研究”,在水产学科一级学报《水生生物学报》发表的《中国鱼类假杆咽线虫新种及该属分类地位的讨论》一文,否定了世界著名专家 Morevec, Yamaguti 等的有关结论,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水产专家编写鱼病学教科书时,特意索要该文用于修订新版教科书;《中国鱼类寄生杆咽线虫一新种》一文被国家鱼病学会编入 <<鱼病学论文集>> (精装本);另有独立发现并命名的六个生物新种,为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的科学资料。《鲤鱼白云病研究现状及流行病学研究》被宁夏评为优秀学术论文;《爆发性出血病发病原因和防治要点》被中国水产学会授予优秀学术论文奖。摸清了宁夏高盐碱水质条件下鱼病发生、流行规律,攻克了宁夏水产病害防治关键技术,提出易操作、适用、实用的无公害鱼病防治规程,并在全区推广应用并普及,有效控制了鱼类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显著降低了鱼病发生率,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鱼类暴发性流行病发生时就为全区挽回经济损失3500万元。2.作为首席专家,结合国内北方地区实际情况,完成《淡水鱼类工厂化苗种繁育系统工艺及应用技术》项目实施,创造性的进行工艺、技术路线等方面的自主设计。经过实际应用,其工艺新颖,调控灵活,先进实用,效果显著,具有前瞻性,为国内首创。项目集水质拟生态净化,无公害化处理,节能、节水型循环,可控类水系,规模化繁育,常年性养殖为一体,为工厂化设施渔业探索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方式,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年增效达1200万元以上,应用前景广阔,总体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完成宁夏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产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及高效高效养殖技术研究》,紧扣宁夏水产养殖品种单一、苗种依靠外调、名优品种短缺的“瓶颈”问题,对7个在宁夏有养殖潜力的优势特色水产品种,进行了从批量人工繁育到高效养殖的系统研究,形成批量可繁育群体,攻克13项技术关键,形成7个技术操作规程,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应用实施繁育各类优质苗种6.5亿尾,使宁夏良种覆盖率由30%提高到60%。累计取得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对宁夏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渔业产业升级、提高渔民收入,起到显著的技术支撑作用,社会效益显著。3.对黄河鲇鱼工厂化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研究及大规格种苗培育方面取得突破,为开发珍稀濒危野生黄河鲇鱼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新技术,不仅填补了该方面研究的国内空白,也为黄河宁夏段珍稀鱼类繁育与良种选育及无公害育种奠定了基础,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完成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黄河鲇鱼良种选育及苗种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形成年产大规格黄河鲇鱼原种鱼种200万尾以上的生产规模,推广年增效达到3000-5000万元。4.进行了毒物对鱼类毒性作用的系统研究,在鱼类急性毒性、生化功能、组织累积与毒性作用特征、组织病理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构建黄河鲇鱼的cDNA文库,并克隆出四个抗毒相关基因。对于系统、全面研究生物抗毒机理,评价毒物对人体健康、环境危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水产品无公害养殖及绿色水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为培育转基因鱼类优良品系拓宽了获得抗性蛋白基因的途径。该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及促进国际国内经贸活动、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5.进行黄河鲇等黄河特有经济鱼类基础繁殖生物学研究,通过对DNA 标记进行遗传变异与种群遗传结构、种群动态和进化历史、物种鉴定和个体识别、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个体间的亲缘鉴定、系统分类与系统发生等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对黄河特有大型经济鱼类的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的指导作用。作为首席专家,进行黄河宁夏段干流及附属水体渔业资源的初步研究,为黄河宁夏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黄河宁夏段黄河鲇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宁夏段大鼻吻鱼句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顺利得到农业部批准。6.长期工作在宁夏渔业科技推广第一线,参与制定了宁夏渔业科技发展及技术推广规划,在各级各类推广项目中,指导各级渔业技术人员,解决过多项渔业技术推广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每年均主持举办不同层次的科学讲座与技术培训班,年培训各级技术人员100人次、渔民500人次以上。

艺术论文提纲

艺术论文提纲模板

导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是我分享的艺术论文提纲的模板,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下声乐艺术审美观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其审美观念上,并对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中国传统视阈的观照下对民族声乐艺术美善合一、心理和谐、清新简淡、以及追求韵味的审美观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声乐;艺术;审美

一、美善合一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二、心理和谐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三、清新简淡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四、追求韵味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五、结语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阈下来探析声乐艺术中的审美观,是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特性的遵循,能够使我们声乐艺术中审美价值内涵有一个深切的体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审美风格进行探讨,有利于构筑和完善美学概念下的声乐审美体系,以满足新时代下大众对声乐艺术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农.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兼及中西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J].音乐研究,2004,01:59-64.

[2]齐祥涛.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内涵及嬗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3.

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研究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能够对人的主体意识进行反映,实现对情感的完美表达。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不仅能够弹奏出交响乐队般宏大的音响效果,也可以表现出流水般细腻的音乐形象,一个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蕴含了作者以及演奏者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听众传达。本文主要针对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进行讨论。

关键词: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

1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特点

2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形式

在钢琴音乐艺术中,对于审美情感的表达,并不单纯的.局限于音乐作品,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1旋律钢琴音乐的旋律创作

2.2和声

2.3小品

3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的诗意化表达

3.1标题音乐的发展

3.2诗歌的改编创作

3.3诗歌意境的营造

4结语

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存在一致性,能够实现感情的同步,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的主观表象,可以凭借优美的旋律,表达出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引发听众的心灵共鸣。钢琴音乐能够将简单的音符和记号转变为美妙的乐音,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唤起各自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2009(3):197-198.

[2]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2):23-24.

[3]刘琳.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成功,2013(20):275.

[4]吴旭东,马宁宁.钢琴艺术审美因素与情感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110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探析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使现代城市景观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上都得以新的延伸,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中的一部分,其创作过程中必须保持“场所精神”,以及把握四个原则: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情景交融、延续与创新。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场所精神

1公共艺术的定义

2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及类别

3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景观中的创作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人来到空间中就必须寻找人的足迹,人成了社会空间中内容价值的精华。正是有了公众的需求,城市才被要求具有更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

3.2公众参与原则

3.3情景交融原则

3.4延续与创新原则

4结语

参考文献:

[1]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靳埭强.集•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和生.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姜竹青.欧洲公共环境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8]邓承金,陈海源.关注城市公共艺术创造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与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06(11)

教育界的最新目录

目录·2015年 13 期 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王建新实施现代教学流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蔡山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谈如何关爱“学困生” 郝建峰分析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胡舒予,黄明中国动漫产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以《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为例 刘倩苏州地区小微企业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要求的调查分析 刘沁,刘晨,范小莉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与规范化管理 刘亚雷,赵莹,侯坤玺浅谈班级管理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 佟爱辉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 覃伟纳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教学管理 汤赐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康青松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 苏丽莲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及其发展探讨--以华谊兄弟的经营模式为例 王晓轩浅谈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方法 谢佰辰利用智能手机平台辅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朱丽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发展研究 刘亚琼,陈俭勇谈谈艺术职校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符蓉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卢海英运用“体验式”学习理念,构建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许丽新课改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反思 付超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丘曦霞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胡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策略 陈林,何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体现感恩教育 崔晓春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王方芳如何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王玉霞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张继国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赵怡悠用“心”浇灌,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文明礼仪教育案例 朱海燕浅析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对法制教育的不足 李平,魏垚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褚小令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文化 耿金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赵玉萝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互动的提高措施分析 郑杰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周梅香试论中小学教师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罗玲武警院校实施任职教育教员应树立的四个观念 金本奎,冷其中现代班主任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灵导师 李占霞教师节的礼物 覃素香加强师德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王亮巧当“妈妈”型的班主任 韦忠敏浅谈中专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创新 赵锐娟,宋凤姿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探讨 林伟雄实践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严文君“五步预习法”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边娟玲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何丽娜,刘元浅谈问题意识教学 胡平绪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李莉小学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化的实施 刘海娟案例分析法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权俊杰创新技法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肖敏,曹鹏彬,肖莉多模态教学在英语文学语篇教学中的实现方式探究 肖西西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兵论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措施 冯希传汽车维护实训学生正确选用润滑油的技巧 黄清,黄雅楠物理实验应让学生“唱主角” 黄明金浅议化学实验课对技校学生教学的重要性 付娥仙《服务营销》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马文聪美国大学写作课程研究--以加州富勒敦州立大学为例 曾祥娟对拉深工艺过程的研究及探讨 李建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芳芳提高技工学校珠算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罗利敏浅谈汉诗对松尾芭蕉作品的影响--以松尾芭蕉作品中与“春”“秋”相关的俳句为对象 田少郁,李燕浅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表综合能力 文兆钧以莲花为例论六朝时期文人诗作与佛教的融合 张玮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数学能力 许毓林基于网络平台下《视频编辑处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李荣欣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吴蓓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爱丽谈汽修专业实习教学 尹子龙浅议城固县楠竹的主要病虫害防治 宋彼燕关于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几点思考 周建永过去20年全球化对中国教育领导的影响 楼红华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吴凤守正出新返璞归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初探 董莉四级翻译新题型对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启示 刘雪梅,孔瑜论学习风格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洪越晨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初探 杨欣欣,臧娟,郝东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教学特征探讨 朱文华由“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反思英语学习低龄化现象 胡月《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教材分析 兰飞飞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刘梅梅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探析 任哲雪通过集体备课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宋凤姿,赵锐娟经管类独立学院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田丽媛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探讨 王田中高校英语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优劣浅析 雅茹班主任应关注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岳晓梅会计专业课程双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南工学院为例 张黄,徐飒提高《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效果的研究 任海霞,李志斌,夏飞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潘曦让学生在错误中探究成长--由一堂课引发的思考 龚雪梅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苟淑君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以说促思” 韩娟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策略 黄卫平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李杰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文 刘海棠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卢红梅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蒙丽芬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 石燕“童话化”小学作文教学--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王富成浅谈怎样的作文批语效果好 韦素琼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创新思考 杨学利关注课后作业注重能力培养 叶灵雪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余德水优化导入方式增添课堂魅力 张静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 冯小红浅谈初中物理教学 高尚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关注的细节问题 黄邦文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黄书发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李国高课文背诵“四部曲” 李志明教师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卢才新初中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罗继胜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刍议 庞天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探究性习题的设计 沈志雄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探究 韦美琼“以学定教”,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魏兴兰浅析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徐勤友,王端恬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薛灵瑞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姚彩霞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 赵瑞光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发展策略研究 崔洪泽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管理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甘静浅议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景智探索电子技术课程的创新型发展理念 梁国晖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借鉴 陈计专关于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探讨 刘瑞洁对“五年一贯制”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薛维军翻转教学模式在中职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堂的应用浅析 严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的自学能力 杨健运用RET对提升高职学生到课率的影响探究 张川湘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余筱苫中职《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探讨 张林谈数学教育的美学影响 赵雁新常态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陆剑威高职服装教育对嘉兴本土服饰品牌培育的影响研究--以雅莹服装品牌为例 赵绮,陈泓会计技能比赛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的价值刍议 梁婧中职语文听说训练中引入“流行文化”积极元素的探索 张湘穗浅析新形势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陆仁超高职公关礼仪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易洁工学结合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朱俊豪浅谈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 陈冬梅浅谈小班表演游戏结合主题的拓展 王晓飞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家园互动有效性的研究 张艳平,胡君浅谈我校幼师生即兴讲故事能力的提升策略 包淑萍培养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口语交际能力的对策探讨 何敬慧,高昌芳,吕杰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创设的现状研究--基于对德阳市区幼儿园的调查 李照会水中游戏在儿童初学者克服惧水心理中的运用 葛宏伟审美素质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研究 林秀芬新理念下有效音乐课堂探索 刘艳春试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蒙永福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彭建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选材研究 水俊华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吴承明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吴旭东论如何引领儿童走进绘本世界 夏艳民族饰品在室内装饰空间中的运用与研究--以高职住宅空间教学为例 张文州浅谈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赵晶莎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廷贵浅谈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安全问题与对策 赖迁华健美操锻炼对成年女性身体形态的研究 韦爱常“示而不范”--美术教学中教师示范方式新探索 杨双双计算思维在二本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张贵红基于工作流OA系统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刘金涛探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 高淑然浅谈微课在Office系列软件教学中的应用 黄秋燕档案与数字化技术--浅析档案数字化对纸质档案的意义 刘红隽项目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张启林

化学工程建设毕业论文论文

化学工程技术是支持各类有关化学工程的理论性基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科学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工程建设 毕业 论文论文,供大家参考。

《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

摘要:2010年 教育 部批准设置能源化学工程等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内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刚刚起步,课程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本文结合安徽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中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实践模块,以及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能源化学工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1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产生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能源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基本问题。长远来看,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次能源仍将占主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能源逐渐消耗殆尽,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优势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能源化学工程(EnergyChemicalEngineering)作为一个全新的专业应运而生。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根据自身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专业优势,仅仅依托煤化工,但又不局限于煤化工,涵盖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电化学、生物柴油、环境化工等丰富内容,于2011年新增加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关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2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能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掌握煤炭综合利用,了解非煤矿物能源,普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知识、实现能源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它利用化学与化工的理论与技术来解决能量转换、能量储存及能量传输问题,以更好地为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源的使用实质就是能量形式发生转化的过程。能源化学因其化学反应直接或者通过化学制备材料技术间接实现能量的转换与储存[2-8]。能源化学工程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之前仅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里涵盖过一点,主要关注怎么利用能源、对大自然造成较少的伤害。主要研究方向: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环境催化、绿色合成、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环境化工。

如今上升到一个全新的专业独立出来,可见其重要程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专业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并结合国情、校情,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不例外[9-10]。考虑到安徽省淮南市是历史悠久的煤炭城市,再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专业的办学特色,考虑专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客观、合理的要求。我们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强调“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11-12]。

学生具有了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就能够快速适应涉及化学、化工、传统和新能源加工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具备在煤炭行业、电力行业、石油石化行业、生物质转化利用行业从事低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能源高效转化、化工用能评价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生产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工作领域包括:煤化工行业、天然气化工行业、电厂化工综合利用行业、生物质能源化工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行业、石油加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催化剂生产和研发行业。可以在这些行业从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13-16]。

3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立足能源城淮南市,依托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的特色开设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如,能源化工导论、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煤化学、工业催化I、能源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过程控制、化工设计基础)以及特色专业任选课(如,煤气化工艺学、煤基合成燃料、生物质能源及化工、燃烧工程、燃料电池、现代仪器分析、电化学工程、膜科学技术过程与原理、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化工、化工 专业英语 )。此外专业实践模块本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煤化学及工艺学实验》,包含实验项目:煤样的制备、煤样的粒度分析、煤样堆积密度的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产率的测定及固定碳的计算;煤中硫元素的测定;煤的发热量测定;煤中碳氢元素的分析;煤气成分分析;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烟煤奥亚膨胀度的测定;煤的粘结性指数的测定;煤灰熔融性的测定。这些实验项目以煤化工为特色,厚基础理论,意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开设的专业实验-《能源化工专业实验》,包含实验项目:煤样的XRD分析;煤的热重分析;水煤浆的制备和性能评价;油品的常压蒸馏;生物柴油制备及性能评价;石油产品的性能测定1;石油产品的性能测定2;电化学-燃料电池电化学性质的测定;电化学-质子交换膜电化学性质的测定。这些实验项目不限于煤化工,设计生物柴油,电化学,燃料电池等,重在拓展知识面,培养宽专业,高素质人才。

4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根据自身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专业优势,开设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摸索,至今已有一届毕业生,通过学生反馈,在专业建设上仍有一些不足:

(1)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就当前现状来看,本专业实验条件还相对落后,缺少大型分析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现有实验器材台数还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要求。

(2)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本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专业结构也不近合理,一批青年教师还需逐渐成长,缺乏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成果。

(3)部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同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的先后顺序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对于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授课教师对内容不太熟练,有必要加强教师的授课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走出去,加强与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现有实习基地以煤化工企业为主,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强调的“宽专业”背景还有一定差距[17]。以煤化工行业为背景的院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开设该专业时仍需明确方向,吸收、借鉴相关院校办学 经验 ,不断摸索、改进、完善专业建设。不仅要办出自身专业特色,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截止到目前为止,安徽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经费陆续到位,新进大型设备招投标已完成,等待供货、安装调试。专业教师也正忙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领导带领专业教师通过广泛调研,集众家之长,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也逐步落实到位。相信安徽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刘淑芝,王宝辉,陈彦广,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209-210.

[2]韩军,何选明,王世杰,等.《能源化学》教学团队多导师制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9):72-73.

[3]龚启迪.浅析我国能源化学发展模式[J].化工管理,2015(24):4.

[4]2013年贵州大学新增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OL].高中频道-中国教育在线,,2013.

[5]2013年东北电力大学新增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OL].高中频道-中国教育在线,,2013.

[6]《能源化学》[OL].重庆创业资讯共享平台-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http://www.cqibi.cn.

[7]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百度文库[OL].http://wenku.baidu.c,2012.

[8]能源化学工程-百度文库[OL].http://wenku.baidu.c,2012.

[9]孟广波,毕孝国,付洪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45-146.

[10]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05):11-14.

《 能源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

摘要:沈阳化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依据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进行。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实习实训、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培养,满足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体现了科研促进教学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依据沈阳化工大学"面向地方,服务辽宁,面向行业,服务全国,化工特色,应用特色,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情商出众、强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定位。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定位确定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学校以OBE成果导向为目标和CDIO为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突出化工特色和应用特色,培养具备能源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与实践。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四育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方案的完善主要涉及到培养目标及要求、课程体系及课程修读要求、所含专业方向及特色、学时学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每4年一次,由学校统一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3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1)加强通识基础课教育,拓宽学生的学识基础,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融合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授课内容,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减少授课的理论学时数,确定简要但不失去知识点的授课方案;专业理论课授课提前,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增加对专业的认识;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内容、门类,使学生了解与化工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适应社会的需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政治、人文素质等人文素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改革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随着社会的发展,借鉴国内外先进课程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补充授课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开设的门数;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化工基础课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归并,形成若干新的课程体系,以优化智育结构,提高总体教学效率。

(3)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的带头作用,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加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全面、大力推进其他课程的改革,使各门课程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课程小组的建设,完善课程负责制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加快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4)选编结合,加快教材建设。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内容,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以提高化工类专业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大刀阔斧地摒弃陈旧的、脱离实际的课程和教材,开发、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校专业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系列配套教材;同时要大力提高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的选用率,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积极编写相应的专业教材。

4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深化改革 教学 方法

(1)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育才”的教学观念。把单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思想转为“育才”的观念,因材施教,提供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传授政治、人文素质等人文素质课程,减少课内学时,加强实践环节,在 社会实践 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

(2)以学生为中心,推行研究性学习。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基于项目、课题或主题,通过问题探究形式,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课内授课学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完善各类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鼓励教师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提倡和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英语的教学结合起来。

(3)进一步加强课内实践环节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通过举办校内化工技能竞赛、化工设计竞赛、演讲、外语大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激励教师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业计划 等科技活动;在第7学期安排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内容,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5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

稳定和拓展基于企业的学生实践基地,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 渠道 。完善并实践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与实践计划,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以产学研互促共赢为目标,共同建设体现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共同培养工程型教师,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分担和成果共享制度。

6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以课外教学环节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不断推进课外素质教育专项活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近几年,我们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辽宁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辽宁省化工设计大赛等活动,将大学生创业活动作为课外专业实践的延伸,逐步渗透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最佳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综上,能源化工专业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是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__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2]李冉,朱泓,__义.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人才素质特征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3):26-30.

[3]__义.论地方高校发展中战略层面的五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5):7-13.

[4]姜晓坤,朱泓,夏远景,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理性视角:从失衡走向回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5-48.

[5]迟卫华,孟凡芹,__义,等.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变迁与工程教育模式演变及发展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2015(5):104-108.

[6]孟凡芹,朱泓,吴旭东,等.面向“新工业革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5-20.

[7]__义.论地方高校发展中战术层面的五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7):9-14.

[8]__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5(Z3):33-35.

有关化学工程建设毕业论文论文推荐:

1.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

2.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3.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5. 化学化工毕业论文范文

6.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