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杨远君医学论文

2023-11-05 17: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杨远君医学论文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2010.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0.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袁志勇的期刊论文

[1] 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Qi Zheng, Qian Yin, Dong Zhang, Jianhui Zhao. Multi-Scale and Shape Constrained Localized Region-Based Active Contour Segmentation of Uterine Fibroid Ultrasound Images in HIFU Therapy, PLoS One, Vol. 9, No. 7, e103334, 2014.(SCI收录)[2] 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Pengfei Hu and Qianfeng Lai. GPU-assisted energy asynchronous diffusion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 for soft tissue deformation. Simul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Vol. 90, No.11, 1199-1208, 2014. (SCI收录)[3] Weixin Si,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Jianhui Zhao. An Energy Based Free Boundary Asynchronous Diffusion Model for 3D Warping of Tissue Dynamic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Vol. 84, No. 6, Pages: 1280-1296, 2014. (SCI收录)[4]袁志勇,童倩倩,喻思娇, 廖祥云. 基于压缩感知与LS_SVM的三维组织表面重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2卷, 第8期, Pages: 7-11, 2014. (EI收录)[5]Zhiyong Yuan, Weixin Si,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Yihua Ding, Jianhui Zhao. Parallel computing of 3D smoking simulation based on OpenCL heterogeneous platform.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2012, Volume 61, Number 1, Pages: 84-102. (SCI&EI收录)[6]Jianhui Zhao, Yihua Ding, Ravindra S. Goonetilleke, Shuping Xiong, Yuanyuan Zhang, Chengjiang Long, Zhiyong Yuan. Interactive Deformation Simulation of Manual Girth Measurement for Limbs, Information-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12, Vol.15, No.1, Pages: 339-346. (SCI收录[7]Weixin Si,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Yihua Ding and Jianhui Zhao. 3D Soft Tissue Warping Dynamics Simulation Based on Force Asynchronous Diffusion Model. CASA2011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 2011, Volume 22, Issue 2-3: 251-259. (SCI收录)[8]Jianhui Zhao, Zhong Zhang, Shizhong Han, Chengzhang Qu, Zhiyong Yuan, Dengyi Zhang. SVM Based Forest Fire Detection Using Static and Dynamic Features.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8, No. 3, 2011, Pages: 821-841. (SCI收录)[9]Zhiyong Yuan, Shikun Feng, Qian Yin, Xiali Wang, Dengyi Zhang, Jianhui Zhao, Mianyun Chen. Endoscopic Image Cutting Simulation Based on Mass-Spring Model and Computational Geome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Vol.18,No.18(2009), Pages: 1453-1465. (SCI收录)[10]Qian Yin, Zhi-Yong Yuan, Ping Guo.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hortest linear recurring sequences.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9, Vol.179, Pages: 2379-2389. (SCI收录)[11]Mengyi Liu, Zhiyong Yuan*, Yufeng Ma, Xingwei Chen, Qian Yin. Heterogeneous Face Recognition and Synthesis Using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Vol.7, No.8, Pages: 398-407. (EI)[12]Zhaoliang Duan,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Weixin Si, Jianhui Zhao. 3D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in Virtual Surgery Simulation. Journal of Multimedia, 2011, Volume 6, Number 6, Pages: 502-509.(EI收录)[13]袁志勇, 司伟鑫, 廖祥云, 段昭亮, 赵俭辉. 虚拟针灸视觉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11年第23卷第8期, Pages: 1708-1713.[14]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Yihua Ding, Chengjiang Long,Lu Xiong, Dengyi Zhang, Guozhong Liang.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3D Tissue Deformation with CUDA Based GPU Computing.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5, Number 4, June 2010, Pages:109-119. (EI收录)[15]Zhiyong Yuan, Zhaoliang Duan, Weixin Si, Xiangyun Liao,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Real-time smoking simulation based on OpenCL and GPU acceleration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Vol.7, No.12, Pages: 2503-2512, December, 2010. (EI收录)[16]Yihua Ding, Jianhui Zhao, 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Chengjiang Long, Lu Xiong. Constrained Surface Recovery Using RBF and Its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Journal of Multimedia, 2010, Vol. 5, No.1, Page(s): 55-62. (EI收录)[17]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Yihua Ding, Chengjiang Long,Lu Xiong, Dengyi Zhang, Guozhong Liang.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3D Tissue Deformation with CUDA Based GPU Computing.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5, Number 4, June 2010, Pages:109-119. (EI收录)[18]Weixin Si, Zhiyong Yuan*,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Modeling and Realization of Virtual Acupuncture Training Simulation System.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4, No.8, November 2010, Pages: 126-136. (EI收录)[19]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Weixin Si, Zhaoliang Duan,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CUDA and OpenCL.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6, Number 6, June 2011, Pages: 25-37.(EI收录)[20]Yuanyuan Zhang, Zhiyong Yuan*, Yihua Ding, Jianhui Zhao. Real-time Simulation of Smoking Based on GPU Computing for Surgical Simulatio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Volume 6, Number 13, December 2010, Pages: 4263-4273. (EI收录)[21]Zhiyong Yuan, Yihua Ding,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Real-time Simulation of Tissue Cutting with CUDA Based on GPGPU.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121-122(2010), Pages: 154-161. (EI收录)[22]陈二虎, 袁志勇*, 余泽江, 廖祥云, 朱炜煦. 虚拟手术系统中电磁力反馈建模仿真与实现. 系统仿真学报, 第26卷, 第9期, Pages: 2003-2008, 2014.[23]赖虔葑, 袁志勇*, 郭甲翔, 廖祥云, 郑绵仑. 基于三维均值坐标和GPU加速的弹性体形变仿真. 系统仿真学报, 第26卷, 第9期, Pages: 1907-1926, 2014.[24]胡鹏飞, 袁志勇*, 廖祥云, 郑奇, 陈二虎. 基于CPU-GPU混合加速的SPH流体仿真方法.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第36卷, 第7期, Pages: 1231-1237, 2014.[25]郑奇, 袁志勇*, 肖玲, 王慧玲, 王高华. 基于Cortex-M3的高速安全U盘设计.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第35卷, 第4期, Pages: 1214-1220, 2014.[26]袁志勇*, 郭甲翔, 杨成, 韩婕, 廖祥云. 基于粒子的流体和可形变固体双向耦合. 系统仿真学报, 第25卷,第10期, Pages: 2327-2331, 2013.[27]袁志勇, 尹乾, 胡君, 冯仕坤. 基于改进质点-弹簧模型的图像变形仿真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7卷, 第1期, Pages: 35-37. (EI收录)[28]袁志勇, 尹乾, 冯仕坤, 胡君. 内窥镜图像实时动态流血合成与仿真.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年第34卷, 第3期, Pages: 317-320. (EI收录)[29]袁志勇, 丁乙华, 张圆圆, 赵俭辉. 基于GPU加速的虚拟内窥镜手术实时冒烟仿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第31卷第18期, Pages: 55-58.[30]赵俭辉, 龙成江, 丁乙华, 袁志勇. 一种基于立方体小栅格的K邻域快速搜索新算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年第34卷,第5期, pages: 615-618.(EI收录)[31]袁志勇, 熊惠林, 陈绵云. IKE协议的研究与改进. 计算机工程, 2007年第9期.[32]袁志勇, 查桂峰, 陈绵云. 基于反对称小波的车型识别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年第30卷, 第6期, pages: 560-563. (EI收录)[33]袁志勇, 查桂峰, 陈绵云. 基于聚类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车型识别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年第12期, Pages: 202-205.[34]袁志勇, 肖畅, 陈绵云. 一种NVF量化的小波域图像水印算法及实现.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5年第8期, Pages: 44-46.[35]袁志勇, 杨土安, 夏维, 陈绵云. 一种自适应目标DCT的数字水印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5年第10期, Pages: 40-43.[36]袁志勇, 李敏, 陈绵云. 基于整型小波变换和嵌入式零树编码的医学图像压缩.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年第6期, Pages: 110-113.[37]谭晓华, 袁志勇. XML数据存储模型及优化的研究. 微型机与应用, 2004年第1期[38]Zhiyong Yuan, Chang Xiao, Mianyun Chen. Image Watermarking Based on Wavelet Quantization. Journal of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Pennsylvania, USA, Dec. 2003, Vol. 3, No.4, Pages: 641-644.[39]李敏, 苏光奎, 袁志勇. 生物组织脱水机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 微型机与应用, 2003年第12期.[40]苏光奎, 袁志勇, 杨维均. 远程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1]袁志勇, 苏光奎, 杨维均. 利用Win32 API通信函数设计串行通信程序. 测绘信息工程, 2000年第4期.[42]袁志勇. 实用微机红外通讯技术, 实用无线电, 1998年第5期.

中医学的论文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络,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2.1.1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面板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 *** 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核心,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10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82:13-16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14] 祁巨集.“祝由”探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 203:7-8

[15] 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移精祝由疗法浅识[J]. 江苏中医药,2002.233:37-38

>>>下页带来更多的

中国的医学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有哪些占第一,请详细列出

张仲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凭一部《伤寒杂病论》顽强地穿透历史的隧道,传播、扬名、济世、救人,而且是"道经千载更光辉",终成一代医圣。河南南阳是医圣故里。在南阳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张仲景医药文化又是市场价值最高、行业带动力最强的优势资源,可以说,"医圣"品牌是南阳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财富。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灾疫肆虐的年代。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当时惨痛的一幕:"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路有饥女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曹植则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就是南阳人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据史料记载,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不到十年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病,因此他立志学习医术。他起初拜同族叔叔张伯祖为师,因他聪慧过人,又勤于钻研,不多久就青出于蓝;但他成名以后,依旧好学不倦,只要得知某位医师医术高明,不惜长途跋涉,也要登门请教。

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的说法广为流传。北宋林亿等校定的《伤寒论·序》注:"张仲景,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1981年,在南阳医圣祠发现一块古墓碑---此碑后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碑座后方有隶书"咸和五年"四字,碑正中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 "咸和五年"是公元330年。

传说其为长沙太守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即停办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诊病,称为"坐堂",故至今仍有药店称"堂",如同仁堂、长春堂、胡庆余堂等;药店应诊医生为"坐堂医生"。后世尊称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亦源于太守之说。

有关张仲景医术卓绝的传说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为王粲(仲宣)诊病一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中医知人生死,神乎其技。但"五石汤"既然如此之神,为何张仲景医书中并无记述,不能不让人生疑。不过,此事倒反映了张仲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治不如重防的观点。 这一轶事在《甲乙经序》、《太平御览》中有过不同版本的记载。

传说张仲景到桐柏山采药,遇一人求诊,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实告:"吾乃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药与之,一服即愈。老猿知恩图报,翌日扛一根木头送给张仲景,说:"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用这块木头做了两个古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诊治桓帝

《神仙通鉴》记曰:元嘉冬,桓帝感寒疾,召玑(机)调治。病经十七日,玑(即:机,张仲景名)诊视曰:正伤寒也。拟投一剂,品味辄以两计,密覆得汗如雨,及旦身凉。留玑为侍中,玑见朝政日非,叹曰: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

张仲景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被世人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一部结合了理论与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一本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有着自己独立的命运,连它的创造者也无能为力。对于一部名著而言,它的命运,更是像它的内容一样精彩、一样曲折动人。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 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南阳城东,仁济桥西,温凉河畔",一听这个所在,南阳人,以及国内外中医中药界人士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医圣祠那个性化的子母阙、大门。

"药王之庙遍寰宇,医圣之祠惟南阳有焉"。谁能想到,华夏大地上这惟一一座医圣祠的诞生竟依赖于一个儒生不甚可靠的怪梦。

明朝崇祯元年,兰考廪生冯应鳌病染风寒,几乎不治。一日午夜,有一黄衣金冠神人,以手抚冯,冯"百节俱活"。他问:"生我者为谁?"神人自称南阳张仲景,自己的墓冢在"南阳府东四里许","岁久湮没,荡为平地",要求冯应鳌为自己重起墓冢。

初听这一故事,除感觉神奇外,还觉得张仲景的行为颇有"市恩"嫌疑。冯应鳌的叙述不是给张仲景增光,倒像抹黑。此次再读这一故事,觉得靠这种灵异事件来吸引人的眼球,对于筹资修祠、树立张仲景的权威倒不无裨益。

冯应鳌曾刻"灵应碑"记载这一梦境。石碑现存医圣祠。

据石碑记载,冯应鳌病愈后不远千里赶赴南阳,在神人所说的地点见到一座庙宇---并非专祭张仲景,祭祀的是伏羲、神农与黄帝,庙内十大名医像中有张仲景,衣冠须眉,与冯应鳌"梦魂所睹者宛然"。冯应鳌还了解到,庙后确曾有古墓石碑,时光流逝,这儿已成了一片菜地。冯应鳌找到这片土地的主人祝氏,要求买下原墓冢附近的地,祝家认为他的要求是无稽之谈,菜地共有40亩,他只买其中的一小块,"世有买绫锦而剪其中之尺寸者乎?"拒绝了他的要求。

几年后,有园丁凿地掘井,获高二尺余一碑碣,上写"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打井时还出现了种种异事,人们渐渐相信了冯应鳌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唐藩王倡首,儒医越夔、沈津等创建三皇庙,此处应该就是冯应鳌病愈后来宛见到张仲景像的地方。110年后,已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募捐建造医圣祠,三皇庙的名称不复被人提起。当时,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叶县训导的冯应鳌再次来宛,立石记述访墓始末,并重刻灵应碑。

吴有性,字又可,约生活于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60年代,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吴有性所处的时代,兵事频繁,温疫大流行。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49岁的时候,当时温疫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温疫,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传染病,它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温疫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干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到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温疫大流行,许多医生仍找不到好的治疗办法,而墨守伤寒法治温疫,以至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于是刻苦钻研,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他深感自古医道详伤寒而略温疫,而对当时大流行的疾病辨为温疫,按疫施治,果然大获良效。通过反复详细研究,静心穷理,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发挥,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

《温疫论》是吴有性唯一一部传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木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度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些,即所谓“邪毒犯育”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的贡献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当然吴有性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都有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如他虽发明了“戾气”学说之千古绝唱,把致疫因子的基本特征和致病特点做了许多正确描述,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科学,只能是一种科学假说;他提出寻找针对性药物,通篇体现的仍然是以攻下祛邪为主体的辨证论治,故也只能是一种启示后人的理想,这些都是不应苛求的。书中还误将鹤膝风、老年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也归入疫病范畴。虽提出反对妄投寒凉的正确主张,但对黄连只能清“本热”,不能清“邪热”,反对用黄连治疫的认识则欠确当。认为“温病”、“温疫”、“瘟疫”三者无区别的“正名”也是不恰当的,温病与温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温病包括温疫,温疫只是温病的一种。吴氏对疫病的治疗方法尚欠丰富,尤其对预防措施论及甚少。尽管吴氏有些错误论点、偏见和缺憾,但瑕不掩瑜,吴氏以他的医学实践和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