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青霉素医学论文

2023-11-05 17: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霉素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选用抗生素时,往往走入误区,认为药物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1、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2.1确定病原菌

尽早从患者的感染部位、血液等取样培养分离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2.2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2.2.1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2.2.2抗生素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比如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而对肾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而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用安全的抗菌药物。

2.2.3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目前,一般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Ⅱ),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Ⅲ),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第四类为慢速抑菌药(Ⅳ),如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上述抗生素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和相加(Ⅰ+Ⅳ)四种效果,为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需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恰当的配伍。

总的说来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其中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1.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临床药理学的概念,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2.1确定致病菌尽快从感染部位,病人的血液样本隔离和文化致病菌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2.2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2.2.1必须首先掌握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选择药物的抗菌谱必须符合与微生物感染,或无的放矢,浪费钱,延误病情。

抗生素的作用

2.2.2优先事项和不良反应: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副作用和治疗目的无关的或其他不良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少有害或无害的药物福利患者的药物在世界,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例如,肾功能受损,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肝代谢和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择安全。

2.2.3联合治疗药物,可能会增加协同效应,也可能使原药的效果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相结合,其目的,而不是减少,治疗效果,增加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不良反应的患者。

目前,抗生素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生殖期的杀菌药物(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类的静态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抗生素

第三种(三)四个元素环,大环内酯类

第四类慢速抑菌(IV),如磺胺类药物快速抑制药物,如。抗生素的结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Ⅰ+Ⅱ),拮抗剂(I+III),和(Ⅲ+Ⅳ),独立的和添加剂(Ⅰ+Ⅳ)4种效果,要达到的目的的组合,需要适当配伍,根据抗菌药物的`属性。

一般来说,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所有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有尽可能不,除了要考虑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它是要把握药物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性和有效性。不明原因的发热不应该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外用抗生素(如皮肤)。

预防性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范围严格控制在以下情况:风湿热患者,经常使用的青霉素G,为了消灭溶血性链球菌咽,防止风湿病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疾病,术前,术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感染病灶切除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伤口或复合外伤,青霉素G或四环素,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新霉素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应用青霉素G消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伤口。

对症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要依据抗生素的适应症进行选用,主要选用原则如下:

①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②根据感染部位和药动学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要发挥杀菌或者抑菌作用,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所以根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浓度高低、维持时间等方面进行选用。

③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状况来选药,因为上述因素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不同的患者应用的抗生素有所区别。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免应用导致畸形和影响新生儿发育的药物。

剂量及疗程

抗菌药物应用的剂量与给药次数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或者疗程过短会影响疗效还能导致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或者疗程过程不但导致浪费还引起不良反应。

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使用量的40%左右,而实际上有应用价值的占少数,错误的使用抗生素用于病毒性感染甚至会引起耐药性产生或者发生继发性感染。所以,要严格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以下几种情况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等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防治风湿热的发作;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可用磺胺嘧啶口服做预防性用药;风湿性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尿路手术前,用青霉素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在行截肢手术时,可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用甲硝唑、庆大霉素预防厌氧菌感染。

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扩大抗菌范围。但是,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型感染,如腹部脏器损伤导致的腹膜炎;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应用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到的感染部位,如结核感染等;病原体尚没有确定的重型感染等,如果长时间治疗,病原体可能导致耐药发生,要联合用药。具体联用原则可参考相关书籍或文献,或遵医嘱。

扩展资料:

主要分类

按照其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而按照其用途,抗生素可以分为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药物(如麦角菌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麦角碱类,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等。

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抗生素的生产有多种方式,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诺酮类等,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还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生物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的各种衍生物。

作用机制

抗生素产生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类脂类构成,具有维持形态、抵抗渗透压变化、允许物质通过的重要功能。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盐类离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但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其核糖体由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其中,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而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反应、肽链延长过程和终止反应。

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功能,进而阻止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利福平等。

拯救了上千万人的青霉素,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青霉素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具有低毒、高效的性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它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能够杀死其它细菌的物质,它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1928年夏天,英国伦敦大学圣玛丽亚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全体人员放假,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连实验室都没有整理好就准备去度假了。此前,弗莱明曾从病人的脓中提取了葡萄球菌,放在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假期期间,便没有认真打理。

亚历山大•弗莱明

之前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被他称为“金妖精”,这种“金妖精”会使人生生疖、长痈、患骨髓炎,引起食物中毒很难对付。他培养它,就是为了找到能杀死它的方法。再众多的培养液中,他发现了其中一个培养液由于受到了污染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该培养皿中出现了一种绿色的霉菌,并且青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圈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金妖怪”竟然不见了!

弗莱明立即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兴奋地迅速从培养器皿中刮出一点霉菌,小心翼翼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透过厚厚的镜片,他终于发现这种能杀死青毒素“金妖精”的青绿色霉菌是青霉菌。随后,他把青霉菌分离出来,将分离后的青霉菌放入培养液中继续繁殖,培养了大量的青霉菌。

培养青霉菌的培养液进行过滤分离,将分离之后的培养液滴“金妖精”中。几个小时之内奇迹出现了——“金妖精”们全部死亡。他有把培养液稀释1/2、1/4…直到1/800,滴入“金妖精”中仍然使它们全部死亡。他还发现,青绿色霉花还能杀灭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和肺炎霉球菌等——青霉菌具有高强而广泛的杀菌作用被类似的实验学证实了。

金黄色葡萄球菌

1928年9月15日,弗莱明在圣玛医学院公布了他的发现,并于1929年2月13日向伦敦医学俱乐部提交了有关论文《青霉素——它的实际应用》,被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弗莱明制取出了青霉素在请求用于人体临床实验室却遭到了拒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提取太困难了。在这种既不能销也不能产的情况下,青霉素从此销声匿迹。弗莱明弗莱明也只好在1931年暂时放弃了继续研究,但是一直在让那个培养皿上的青霉素传宗接代。直到两位科学家——出生在德国的英国生化学家钱恩和出生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于1938年偶然读到弗莱明发表在《新莫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并在1941年成功分离出青霉有素之后,青霉素才于1944年在美国投入量产。

青霉素曾于原子弹、雷达并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青霉素成为了具有惊人疗效的药物。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挽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而且使人类的生命延长了近15年。

因此,弗莱明和钱恩、弗洛里共享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弗莱明(左)和钱恩(中)、弗洛里(右)

青霉素作为一个开端,后来更多的抗菌素奔涌而出,形成规模庞大的“抗菌家族”:链霉素(1943)、金霉素(1947)、土霉素(1950)、红霉素(1952)、卡那霉素(1958)…迄今,世界上已发现1万多种不同的抗菌素,其中人工合成的超过4000种,并且每年都要开发出新品种。

青霉素分子结构

在20世纪除,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找到杀灭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的药物。谁要是得了败血症或肺炎,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那个时候,或许开刀划开一道伤口,就很有可能因为感染而致命。在40年代初,医生们第一次使用青霉素救活了一位患有败血症的危重病人。青霉素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灵丹妙药,它的价格在当时比黄金还贵。

青霉素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发现了青霉素,拯救了上千万人,人类寿命也因此延长15年,他是谁呢?

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们的一大“天敌”,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得上了传染病,那就意味着死亡,数代医学家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都作出了不懈努力。后来有研究表明,细菌才是导致传染病大规模传播的罪魁祸首,于是人们又千方百计地寻找消灭传染病细菌的方法,直到青霉素被发现,结束了一个传染病近乎无法治疗的时代。

青霉素是一种可以消灭大部分真菌的抗生素,它是青霉菌分泌而来的一种物质,它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够有效地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起到杀菌作用。

青霉素是怎样被发现的?

发现青霉素的是来自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1927年的一天,一篇关于导致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金葡菌变异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论文称,金葡菌在培养基上经历52天的温室培养后,会产生多种变异菌落,其中含有某种不知名的白色菌落。但文中并未解释这种变异菌落的用途,出于对该文的疑惑和其它原因,弗莱明决定弄清楚这些变异菌落的用途。

就这样,从1928年初到七月份,弗莱明一直在实验室中重复着“金葡菌”变异的研究,在这几个月的研究过程中,弗莱明养成了一个习惯,即便不是为了观察变异菌落所做的培养基,也要在清洗之前置于室温条件下,做最后一次观察。弗莱明的目的也很简单,不放过任何一种可产生新的变异菌落的方法。

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可杀死细菌的“霉菌”

恰逢假期来临,弗莱明决定放松一下,在临走前,他将金葡菌置于培养皿中就出去度假了,几个月后,当他度假归来再次检查之前置于培养皿中的金葡菌时发现,金葡菌由于受到了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这些霉竟能将周围的金葡菌全都“杀死”,原来生长旺盛的金葡菌在这些霉的作用下竟然都消失不见了!

弗莱明当即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霉刮出一点置于无菌的琼脂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无菌条件下,这种霉菌繁殖得很快,形成一个个暗绿色的霉团。后经过鉴定,弗莱明发现这些呈暗绿色的霉团是青霉菌的一种,随后弗莱明又将这些霉团接种到含有各类细菌的培养皿中,结果发现,这些霉团不仅能“杀死”金葡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生活中常见的病菌都能被它所消灭,于是他将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青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

提取技术的问题导致无法大量生产

1929年6月,弗莱明针对“青霉素”发表了论文《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该论文随后被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但是,尽管弗莱明发现了可消灭大部分细菌的青霉素,但他提出将青霉素应用于人体上的请求却遭到了拒绝,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提纯方法,提纯方面的问题,导致青霉素无法大量生产,无奈之下,弗莱明在1934年暂停了对青霉素的研究。

成功解决青霉素难以提取的问题,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伤员!

直到1939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了弗莱明关于青霉素的论文,于是两人开始合作做青霉素的提纯实验,重新研究青霉素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最终于1941年成功解决了青霉素难以提纯的问题,让青霉素能大量生产用于人体内。

当时正逢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二战中无数的伤员,因此在二战结束后,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发明之一!弗莱明也因此登上了1944年美国《时代周刊》。

结束了一个传染病无法根治的时代,使人类寿命延长15年!

青霉素的实质应用,结束了一个传染病几乎无法根治的时代,使人类寿命延长了近15年。而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使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三人共享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毫不夸张地说,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发展抗菌药物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直至今日,青霉素仍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应用最多的抗菌素,并且它引发了医学界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