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有限元分析论文

2023-11-02 19: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有限元分析论文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极限强度分析论文

船舶的总体结构状态时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极限强度分析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当轮船受到外部冲击载荷时,轮船整体结构就会变形,当这个变形达到最大极限状态,这时的极限状态叫做极限弯矩。轮船整体构架承受全部抗击的最强能力是极限强度。本文对船舶结构极限强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强度和极限分析。

关键字: 极限强度,船舶,结构,船舶与海洋工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轮船结构以及轮船使用的材料都有很大的进步。船体的整体结构和材料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主要对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船体整体结构和承受的。屈服力都可以采用软件仿真来快速精确的计算。

1.引言

船体的整体结构和承受的能力是保证轮船安全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轮船是否安全出航和安全返航。随着先进的设计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已经可以。设计整体结构和仿真测试船体的整体结构。分析船体结构和整体强度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必须进行合理的划分,采用好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出精确的数值。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使船体材料耗费变的越来越经济合理,同时船体结构屈服强度也变的越来越理想。

在分析船舶整体结构变形和极限强度的时候,我们所研究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属于线性的微弱形变问题。在微弱整体的结构中,位移和应变可以被线性化,等效于正比关系。但是,在实际中,不规则物体所受的应力和应变都不是线性的,常见的有悬臂梁的弯曲,U形梁的变形等等。

2.总体结构状态

船舶的总体结构状态时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总体结构的崩溃在过去几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是船体结构所受冲击超过了材料本身的极限,这时候支撑梁不能够支撑船体整体结构。以上情况不足为奇,在飞机和潜艇外体上也经常出现类似情况。目前,中国的船体分析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我国投入资金和人力,在实际工程中,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船体分析系统,包括原动机转速控制系统,同步船体结构系统,轮船控制系统管理相关技术的研究,实验研究了一系列模拟各种恶劣的条件下,容易控制船体结构的一些关键技术,并做了可行性分析。船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船体分。析屈服强度的分析,轮船安全可谓海军舰艇的生命线。动力和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轮船系统,为船体结构极限强度分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极限强度分析法

如何分析船舶结构的极限强度是一个复杂而且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分析这种复杂的船体结构没有一种比较准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极限强度的时候,我们通常采用复杂问题简单化,采用线性和非线性结合的方法,有限元和边界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1逐步破坏分析法

上世纪末,美国物理学家的在基于对悬臂梁、加筋板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结构失效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逐步破坏的分析方法。船体结构破坏不是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一步一步的程序,同时也不会一下子超过屈服极限,随着应力的增大逐渐的增大的逐渐破坏。在进行破坏分析的时候,首先建立屈服应力和位移的曲线关系。

3.2非线性分析法

分线性分析方法必须。对船体分析采用模块化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进行分段,分段之后逐个段进行非线性分析。在这个工程中,一个段的结构有自己的不同,针对不同结构进行线性化分析和非线性化分析。每个分段包含一个骨架间距内的所有主要构件,选择或者利用发生崩溃概率最大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原则,对所承受的分段骨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仿真。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对每一段进行模型建立,然后一个模型模型的分析。船体总体结构的弯曲和抗屈服能力不同导致分析结果不同。

3.3有限元分析法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结构分析的简单方法,它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分析整体结构的节点和网格。在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时候,通常对船体结构进行网格划分,然后进行网格施加约束,在均匀网格上施加可变的。激励,观察整体结构的响应。采用这种方法能模拟船体的边界条件和整体约束。有限元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船体的形状和材料的'不同,通过不同载荷的约束,我们可以分析出结构极限(包括最大应力,最大屈服极限)。最近几年,有限元分析方法被应用在船舶整体分析和部分结构分析的案例非常多。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个缺点。一是。不能很好的模拟真实环境,不能考虑周围环境对整体结构形变的影响。第二对于结构复杂的构件,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于复杂的结构不太实用,设置相关算法时间太长,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完成任务。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船体建模方式直观明了。在分析结构的时候可以采用线性划分和非线性划分网格。采用相关软件完全可以分析所有动态结构的模型和仿真。利用有限元分析模块的可视化建模窗口,动态结构的框图和模型可迅速地建立和仿真研究。用户需要选择元件库(对应的子模块程序模块)中选出比较合适的模块,然后并改变需要的形式,拖放到新建的建模窗口,鼠标点击或者画线连接都可以搭建非常可观的结构模型。他的标准库拥有的模块远远大于一百五十多种,可用于搭建和仿真各种不同的、种类变化的动态结构。模块包。括输入信号源子模块、动力学元件子模块、代数函数和非线性函数子模块、数据显示子模块模块等。模块可以被设定为触发端口和使能的端口,能用于模拟大模型结构中存在条件作用的子模型的行为。

(2)可以构建动态结构模型。可动结构的模型可以修改并进行仿真。有限元分析还可以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数字的仿真工具,用于对动态结构模型建立和操作改变规律的研究制定。

(3) 模块元件与用户代码的增添和定制。已有模块的图标都可以被用户修改,对话框的重新设定。用户完全可以把自己编写的C代码、FORTRAN代码、Ada代码直接植入模型中,此外模块库和库函数都。是可定制的,扩展以包容用户自定义的结构环节模块。。

(4)设计船舶结构模型的快速、准确。他拥有优秀的积分和微分算法,这样给非线性结构仿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带来了相对较高的计算精度。可以选择比较先进的常微分方程求解器和偏微分方程求解器,还可用于求解力学刚性的和非刚性的结构,还可以求解具有事件触发的逻辑结构,求解或不连续状态变量的结构和具有代数环和参数环的结构。软件的求解器可以确保连续结构或离散结构的仿真高速、准确的进行。

(5)复杂结构可以分层次地表达。根据个人需要,若干子结构可以由各种模块组织。按照自顶向下(从元器件到结构)或自底向上(从实现的每一个细节到整体结构)的方式搭建整个结构模型。这种分级建模能力能够使得代码丰富的、体积庞大的、结构非常复杂的模型可以简便易于行动的构建。结构子模型的层次数量和子子模块的分层次数量完全取决于所搭建的结构,软件本身不会限制到搭建的模型。有限元还提供了模型和子。模块结构浏览的功能。这样更加方便了大型复杂结构结构的操作。

(6) 仿真分析的交互式。该软件显示的示波器可以图形显示和动画的形式显示出来,数据也可以动作的形式显示,What-if分析运行中可调整参数模型进行,监视仿真结果能够在仿真运算进行时。可帮助用户不同的算法可以快速评估,进行参数优化这种交互式的特征。

由于有限元模块是全部融合于有限元,一次在有限元模块下所有的计算的结果都完全可保存到有限元软的工作空间中,因而就能使用有限元所具有的众多分析、可视化及工具箱工具操作数据。

4.船舶在军事上的发展状况

在军事上的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海军大力发展海军轮船性能优化,整体结构和性能得到优化。于93年提出了水面舰艇先进机械项目计划(提前海洋表面计划ASMP)。

美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国家的最先进的舰艇推进系统,能够实现远程作战和抗高撞击的能力。美国海军采用先进的智能设备,同时采用电气控制和机械控制系统。在同一时间满足指定的性能,在分析极限强度上加大了投资,军用船舶的其他方面投资也有显着的减少。随着ASMP计划进一步研究,权力一体化“和”模块化“的方法来研究船舶电力发电、运输、转化、分配。利用共享设置海军的推进装置用电、日常的用电。各种武器装备输电发电和配电系统构成的综合电力系统,美国海军相当重视电力在船舰上的应用。

我国海军在研究这方面也不逊色,国内有先进设计理论和分析方法。对船舶承载能力和撞击能力做过实验分析。

5.总结

本文介绍了船舶结构极限分析的三种不同的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有限元分析方法耗时比较长,但是能够很高的分析和仿真船舶结构极限。

参考文献

[1]祁恩荣,彭兴宁.破损船体非对称弯曲极限强度分析首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西九江:1999.136-143

[2]徐向东,崔维成等.箱型粱极限承载能力试验与理论研究.船舶力学,2000,4(5):36-43

[3]朱胜昌,陈庆强.大型集装箱船总纵强度计算方法研究.船舶力学,2001,5(2):34--42

[4]郭昌捷,唐翰岫,周炳焕.受损船体极限强度分析与可靠性评估.中国造船,1998(4):49—56

李春的论文

1. Li C. and Guo W., Continuum mechanics simulation of post-buckling of single-walled nanotub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4 (2003), 387-393.本文使用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了单壁碳纳米管的大变形行为和屈曲模态。通过引入原子模拟方法所得到的弹性常数,使用连续壳理论和特征值屈曲分析来模拟碳纳米管的方法是一种典型的简化方法。结果与前人的分子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很好的吻合。而且用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计算成本,并可以得到某些用分子力学或基于原子论的模拟所无法得到的结果,如碳管的高阶屈曲模态等。这个领域目前仍是研究的热点。2. Li C. and Guo W., Fusion analyses of lifecycle safety and damage tolerance for cracked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7 (2005), 429–437.本文通过对简单齿轮轮齿模型不同位置及不同形式裂纹的有限元分析,说明结构的损伤检测不仅取决于裂纹或缺陷的尺寸,而且与其所处的位置以及所用的检测技术均有关系。本文指出,损伤监测或诊断技术仅适用于具有足够损伤容限和足够长的可检测寿命区间的系统。最后对本文提出的机械结构的寿命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总结和综合分析。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指什么?

有限元分析(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几何和载荷工况)进行模拟。利用简单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即单元),就可以用有限数量的未知量去逼近无限未知量的真实系统。

有限元分析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它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适的(较简单的)近似解,然后推导求解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如结构的平衡条件),从而得到问题的解。

因为实际问题被较简单的问题所代替,所以这个解不是准确解,而是近似解。由于大多数实际问题难以得到准确解,而有限元不仅计算精度高,而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形状,因而成为行之有效的工程分析手段。

扩展资料:

有限元方法与其他求解边值问题近似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近似性仅限于相对小的子域中。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提出结构力学计算有限元概念的克拉夫(Clough)教授形象地将其描绘为:“有限元法=Rayleigh Ritz法+分片函数”,即有限元法是Rayleigh Ritz法的一种局部化情况。

不同于求解(往往是困难的)满足整个定义域边界条件的允许函数的Rayleigh Ritz法,有限元法将函数定义在简单几何形状(如二维问题中的三角形或任意四边形)的单元域上(分片函数),且不考虑整个定义域的复杂边界条件,这是有限元法优于其他近似方法的原因之一。

章梓茂的论文及著作

1. 章梓茂, 马兴瑞,高玉臣,理想塑性介质中平面应力静止裂纹的尖端弹塑性场, 《力学学报》Vol.22, No.1 1990。2.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层状介质中多个Griffith界面裂纹的弹性波散射问题研究, 《力学学报》Vol.22, No.6, 1990。3.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周期界面裂纹反平面问题的动态应力强度应子, 《力学学报》Vol.23, No.6 1991。4.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层状介质中多个非共面硬币型界面裂纹的弹性波散射问题研究, 《力学学报》Vol.23, No.6, 1991。5.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 裂纹体弹性波散射问题研究概述, 《力学进展》Vol. 22, No. 3, 1993。6. 汪越胜, 章梓茂. 各向异性液体饱和孔隙岩石中波的传播与衰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6, 15(增刊)。7. 郭慧琴,章梓茂,多级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的概率分析, 《铁道学报》 Vol. 18, No. 6, 1996。8.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广义Rayleigh波的频谱特性分析,《应用力学学报》Vol. 13, No. 1, 1996。9. 汪越胜, 章梓茂. 横观各向同性液体饱和多孔介质中平面波的传播. 《力学学报》Vol.29,No.3,1997。10. 黄淑萍,石志飞,章梓茂,关于饱和多孔介质变分原理的研究,《铁道学报》Vol.20,No.1,1998。11. 延波,章梓茂,疲劳载荷下结构系统失效模式失效概率的一种新算法, 《铁道学报》Vol.20, 增刊,1998。12. 汪越胜, 章梓茂, 于桂兰. 饱和土层中LOVE波的传播特性. 《振动工程学报》Vol.11,No.2,1998。13. 黄彬彬,石志飞,章梓茂,压电材料动力学中的某些变分原理,《复合材料学报》Vol. 17,No.3,2000。14. 汪越胜, 于桂兰, 章梓茂, 冯仰德. 复杂界面(界面层)条件下的弹性波传播问题研究综述. 《力学进展》Vol. 30,No.3,2000。15. 冯仰德, 章梓茂, 汪越胜. 强震作用下地埋结构的数值模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Vol. 11,No.6,2001。16. 杨雨蜂,章梓茂,张骏,双相介质物理参数反演的进化策略方法,《北方交通大学学报》No.4, 2001。17. 魏培君,章梓茂,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数值反演方法,《力学进展》Vol. 31,No.2,2001。18. 魏培君,章梓茂,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不适定及其广义解,《力学与实践》Vol. 23,No.3,2001。19. 魏培君,章梓茂,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非线性及其迭代反演,《力学与实践》Vol. 23,No.5,2001。20. 章梓茂,石志飞,黄彬彬,功能材料力-电耦合的几个基本解,《复合材料学报》Vol. 18,No.1,2001。21. 魏培君,章梓茂,韩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参数反演的模拟退火算法《工程力学》Vol. 19,No.3,2002。22. 魏培君,章梓茂,汪越胜,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混沌搜索算法,《计算力学》Vol. 19,No.4,2002。23. 冯仰德,汪越胜,章梓茂,单侧摩擦约束夹杂物的瞬态弹性波散射的时域边界元分析—反平面问题,《固体力学学报》Vol. 23,No.3,2002。24. 魏征,汪越胜,章梓茂,波又单相弹性介质向横观各向同性液体饱和多孔介质传播时的反射和透射,《固体力学学报》Vol. 23,No.2,2002。25. 冯仰德,汪越胜,章梓茂,结构—介质单侧接触SH波散射动力相互作用的边界元分析,《工程力学》增刊,2002。26. 魏培君,章梓茂,赵希淑,黏弹性材料界面裂纹应力场奇异性分析,《力学学报》Vol. 34,No.4,2002。27. 魏培君,章梓茂,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遗传算法,《固体力学学报》Vol.23,No.4, 2002。28. 魏培君,章梓茂,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混沌搜索方法,《计算力学学报》Vol.19,No.4,2002。29. 魏培君, 章梓茂, 求解Cauchy奇异积分方程几种数值方法,《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Vol.24,No.1,2003。30. 韩华, 章梓茂, 汪越胜, 魏培君. 双相介质波动方程孔隙率反演的同伦方法. 《力学学报》Vol.35,No.2,2003。31. 韩华,章梓茂,魏培君,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参数反演的遗传算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力学》Vol. 22,No.9,2003。32. 韩华,章梓茂,魏培君,双相介质二参数反演的同伦方法,《工程力学》Vol. 20,No.4,2003。33. 冯仰德,汪越胜,章梓茂,单侧摩擦接触约束夹杂物与平面波的动力相互作用-时域边界元分析.《固体力学学报》Vol.24,No.3,2003。34. 杨勇,章梓茂,改进型高层钢框架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北方交通大学学报》Vol.27,No.4,2003。 35. Zhang Z M, Ma X R, Wang D, Interaction of Axially Symmetric Waves with an Annular Crack in an Infinitely Long Hollow Cylin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Vol. 48, 1991。36. Wang Y S, Zhang Z M, Wang Duo ,Dynamic self-similar debonding of interface at high velocity: anti-plane case,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Vol. 9,No.4,1996。37. Wang Y S, Zhang Z M, Yu G L. Wave propagation in layer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In: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 (South Australia, 12/1997). Eds. Hansen C H et al. Australia: Causal Productions PTY Ltd. Vol. 3, 1997。38. Wang Y S, Zhang Z M, Yu G L. High-speed self-similar debonding of an interface between two orthotropic materials: the anti-plane shear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Vol. 87,No.2,1997。39. Wang Y S, Zhang Z M. Propagation of Love waves in a transversely isotropic fluid-saturated porous layered half-spac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103,No.2,1998。40. ZF Shi, SP Huang, ZM Zhang, Variational Principles of Fluid Full-filled Elastic Solid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ol. 20,No.3,1999。41. P. J. Wei, Z. M. Zhang , Dynamic response of planar interface crack between viscoelastic bodies,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 Numerical Simulation, Vol.5,No.1,2000。42. Wei P J, Zhang Z M and Wang Y S. Scattering of P wave by a cylindrical inclusion partially debonded from its viscoelastic matrix. In: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 (HongKong, 7/2001). Eds. Cheng L, Li K M and So R M. HongKong: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1。43. 魏培君,章梓茂,汪越胜,Interaction of Plane P Wave and Cylindrical Inclusion Partially Debonded from Its Viscoelastic Matrix,ACTA MECHANICA SINICA (力学学报英文版)Vol. 18,No.2,2002。44. P. J. Wei,Z. M. Zhang,Scattering of inhomogeneous waves by viscoelastic interface crack, Acta Mechanica, Vol.15,No.8,2002。45. P. J. Wei, Z. M. Zhang , Invers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of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Acta Mech. Solid Sinica, Vol. 15,No.4,2002。46.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Transient scattering of SH waves from an inclusion with a unilateral frictional contact interface – a 2D time domain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19,No.1,2003。47.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Time Domain BEM 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 of a Cylinder Embedded in Soil with Frictional Slip at the Interface.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 23,No.4,2003。48.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Analysis of transient waves scattering from an inclusion with a unilateral smoothly contact interface by BEM.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Vol.73,No.5-6,2004。49.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Transient scattering of plane waves from an inclusion with a unilateral frictional contact interface—a 2D time domain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20,No.4,2004。50. Liao-Liang Ke, Yue-Sheng Wang ang Zi-Mao Zhang. Propagation of Waves in an Inhomogeneous Fluid Saturated Porous Layered Half-Space with Properties Varying Exponential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131,No.14,2005。

电子机械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首要工作,好比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电子机械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械论文题目

1、自主导航农业机械避障路径规划

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

3、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4、三自由度机械臂式升降平台运动学建模及仿真

5、基于并联交错的起重机械节能装置设计研究

6、CNN和RNN融合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7、机械剪切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研究进展

8、机械压力机滚滑复合导轨结构设计研究

9、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设计技术

10、基于无线传感的机械冲压机振动监测分析

11、基于GNSS的农业机械定位与姿态获取系统

12、一种冗余机械臂多目标轨迹优化 方法

13、基于湍流模型的高速螺旋槽机械密封稳态性能研究

14、基于多楔现象的微孔端面机械密封泄漏率分析及孔形设计

15、牵引变电站直流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

16、方钢管混凝土柱卡扣机械连接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17、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8、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

19、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20、腐蚀减薄对X80钢管机械损伤凹陷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影响

21、基于驻极体材料的机械天线式低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22、基于"J型锁芯"的机械锁芯结构创新分析

23、浅析我国烟草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液滴分析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25、化工机械密封件损伤数值模拟及维修对策探讨

26、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反相热机械疲劳行为

27、浅谈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8、数控机械加工进刀工艺优化 措施 分析

29、基于STM32六自由度机械臂发展前景

30、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综述

32、RFID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探究

33、试论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4、探讨港口流动机械预防性维护保养

35、关于端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要点分析

36、关于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

37、现代机械制造及加工技术分析

38、论机械设计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9、基于机械设计制造中零件毛坯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40、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因素探析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1、全纤维曲轴锻造液压机同步控制研究

2、电脑缝编机送经与断经检测系统研究

3、MEMS传感器三维引线键合系统研制

4、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的排量及排量比研究

5、基于流场分析的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特性研究

6、齿轮型多泵多马达传动规律研究

7、液压泵的振动机理及评价研究

8、基于声发射的轴承滚动接触疲劳量化诊断技术研究

9、KDQ1300墙体砖压机液压控制系统的节能研究

10、保偏光通信中ATP系统及姿态获取技术研究

11、模具生产协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机床进给系统的多源误差模型分析与研究

13、高性能电液伺服转台的控制问题及故障诊断研究

14、正交并联六自由度加载试验系统力控制及解耦研究

15、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专业调整研究

16、典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17、杆状碳纤维零件缠绕成型技术研究

18、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洗出算法的优化研究

19、MKD-Delphi装备技术预测方法研究

20、中职学校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21、气动软体机械手设计及实验研究

22、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研究

2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研究

24、J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

25、关于交流变频异步电力测功机系统的仿真研究

26、一种新型的非圆轴数控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7、DY制冷发生器热源模拟试验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8、U型砌块成型机设计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9、基于神经网络的工时定额技术研究

30、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31、电容式微机械静电伺服加速度计系统分析

32、玻璃微细加工工艺的研究与磁流体推进式微型泵样机的研制

33、射流助推式ROV型开沟机喷射臂及其冲刷过程研究

34、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的机床主轴箱装配故障诊断研究

35、基于外驱动内置臂的航天服上肢寿命试验系统

36、管路支撑参数对液压管路系统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37、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轮轴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38、基于STM32的车辆智能安全行车控制系统

39、超声功率和键合压力对金丝热超声键合质量的影响研究

40、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增力机构设计和仿真研究

自动化毕业论文题目

1、配网自动化相关技术的研究

2、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现场总线与工厂底层自动化及信息集成技术

4、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5、冶金自动化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6、简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

7、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分析与探讨

8、浅谈数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9、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0、配电网自动化技术问题初探

11、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配电终端配置数量规划

12、基于组态软件的综合自动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13、生产线自动化及远程监控

14、地铁自动化控制相关系统的对比及应用

15、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

16、大型自动化控制系统故障报警技术应用研究

17、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系统运行维护分析

18、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

19、如何提高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20、动力部一降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及应用

21、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目标

22、中心城市大型配电自动化设计方案与应用

23、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

24、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施工技术探讨

25、水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探讨

26、铝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7、配网自动化建设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28、浅谈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

29、铁路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制

30、浅析集控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 系统安全 风险评估

32、新型智能配电自动化终端自描述功能的实现

33、天津城市核心区配电自动化技术实施与进展

34、配电自动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35、矿井主扇风机自动化与信息化改造

36、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37、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操作失误、服务失败及补救措施

38、应用于拣选操作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作业优化调度

39、地质环境自动化远程监测项目社会评估--以山东省为例

40、矿井自动化项目技术管理模式浅论

41、自动化仓储系统优化方法的研究

4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43、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4、国外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对我国配网建设的启示

45、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回顾与展望

46、基于调度策略的自动化仓库系统优化问题研究

47、配网自动化建设抵御呼伦贝尔寒冬

48、藁城新区水厂的自动化建设

49、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压量传输新方式

50、以先进自动化技术确保中线调水畅通

电子机械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机械电子论文题目

★ 最新机械电子工程论文题目

★ 机械制造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 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大专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免费参考(2)

★ 机械电子论文参考范文

★ 大专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免费参考

★ 机械类学术论文题目

★ 机械方面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