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斯韦——岁发表论文的少年
——14岁发表论文的少年
麦克斯韦(1831~1879),英国著名物理学家,14岁开始发表论文,在分子运动论、热力学、视觉理论上都有杰出的贡献,被誉为“电磁波之父”。
在英国爱丁堡的一个律师家里,1831年11月13日,迎来了一个伟大的生命,他就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麦克斯韦的父亲约翰先生是个律师,但他热爱科学技术,修房、做玩具、缝衣服样样都行。
在乡村,约翰先生有一座非常幽静的庄园。这里绿草肥美,空气清新,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庄园旁流过,流向无边无垠的绿草深处。庄园中间那座红瓦灰墙的楼房,是约翰亲手设计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给人以宁静和秀美之感。
麦克斯韦就在这田园般的乡村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可麦克斯韦童年的欢乐是极其短暂的。他8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了,母亲的死,使他伤心至极。从此以后他变得内向,性格孤僻。
1841年,父亲带着麦克斯韦回到爱丁堡,10岁的麦克斯韦被父亲送到爱丁堡中学插班学习。
在中学这段日子里,父亲经常带麦克斯韦到爱丁堡皇家学会听科学讲座。
一天,他们来到科学大厅。只见,讲台上有个圆形大铜盘,金光灿灿,铜盘两侧有块马蹄形磁铁。麦克斯韦个儿小,一下钻到讲台前,他发现铜盘的边缘和中间有一根导线,两根导线连着一个电流表。
“先生们!”一个学者高声说道,“这是大科学家法拉第用了整整10年功夫研究制成的第一台磁感应发电机。下面,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说着,他摇动摇柄,铜盘飞快地转动起来。不一会儿,只见电流表上的指针移动了。
“哇!真不可思议。”麦克斯韦高兴地叫道。
回到家里,麦克斯韦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今天看到的试验:
“为什么铜盘在磁铁中间一转就产生了电流?而不转就没有电流呢?电和磁以及运动这几者有什么关系呢?”
他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难以入眠。第二天,他到处去找有关法拉第的书,搜集有关电和磁方面的资料。他还从一些杂志上剪下法拉第的照片贴在床头,以此来鼓励自己努力学习。麦克斯韦成了个电学迷。
光阴如梭,两年过去了。爱丁堡中学一年一度的数学和诗歌比赛,评选揭晓。大红榜上写着:数学比赛第一名麦克斯韦;诗歌比赛第一名麦克斯韦。
比赛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麦克斯韦。他更加刻苦学习,还不到15岁,就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论椭圆和蛋形曲线的绘制以及教学公式》。论文写好了,父亲一看简直不敢相信,因为这个论题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太深了。
父亲把论文送到爱丁堡大学,请著名的数学教授鉴定。
第二天,教授把论文拿给同事们看。大家都表示怀疑。有的人甚至说这可能是从书上抄来的。
于是,大家就忙开了。一连几天,他们翻遍了所有新出版的数学杂志。最后,教授终于从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论文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研究。他把麦克斯韦的论文同大师的比较,使他吃惊不小。原来,二者的数学公式是一样的,但麦克斯韦的算法完全不同于笛卡尔的方法,而且比之更简洁。最后,教授和同事们认定论文完全是麦克斯韦独立完成的。
他们一致决定在皇家学会上宣读这篇论文,并要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
皇家学会特别授予他数学金质奖章,麦克斯韦也因此获得了“少年数学家”的美称。
此后,麦克斯韦更加热衷于电与磁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人们为了纪念他,把磁通量的单位命名为麦克斯韦。
(1)我们首先可以看到雷锋的概况: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学习平凡、生活平凡、工作平凡、事迹也是平凡,正常他所有平凡的集合才构铸了他的伟大。
(2)立意: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他的事迹来写,写他的平凡与不平凡,平凡之中创造的伟大其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继承,并且联系当今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我们仍然要弘扬雷锋精神!
(3)可以结合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毛泽东在四十年前号如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尽管面临面临社会变格中的各种怀疑和挑战,但是雷锋精神仍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4)一些议论片段:(这里采取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抑)小时候我们学雷锋可能是一种肓目的崇拜。
(后扬)而现在,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学雷锋是一种感受,雷锋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人文的关爱。
(过度议论) 不要说“学雷锋”很难,雷锋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雷锋的精神,都有闪光点。只不过我们没有象雷锋那样集累了许多平凡的好事成为伟人,我们却有伟人的一个思想、或是一种行为、或是一种状态。
(一个小总结)雷锋精神是中国的传统道德的发扬,我们向往做好人。
(5)其中可以运用的事例:
(可以联系今年南方的特大雪灾)
当我们为灾区的人们捐上过冬的衣物时,那是雷锋精神在我们心底里闪光,当我们为海难人们捐上我们的钱物时,那是一种雷锋精神我们内心中闪耀。大了说是一种人性的闪光。
当我们搀扶过马路的老人时,谁又不能说是雷锋精神的影响。 现代人向往金钱,向往成功,可能有许多人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用尽各种手段达到了成功的目的,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让许多人伤心,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在呼唤道德、呼唤良心,不要以为雷锋已经走远!
当你在困惑时为你摆脱烦恼,困难时为你伸出一双援手,那个人就是雷锋,那个团体就是具有雷锋精神的团体。雷锋就是在你身边,生活中的你、我、他,只要有着一颗爱心,我们都能成为雷锋!
(6)要注意议论和叙述相结合,自然流畅,以上用了三个片段为议论,你可以尝试其他不用的议论方法,如:设问法、反问法等等。
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七十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了日寇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
七十年了,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自此扭转百年衰败沉沦的历史,古老的中国从此走向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侧耳细听,似乎还能听见七十年前的炮声,还能听见抗日先烈气壮山河的呐喊,还能听见八百里太行烈马追踪的嘶鸣。
我曾经偶然看到过一些惨绝人寰的图片。其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幅是一个革命老汉的头颅被架在一段破烂的木桩上,木桩上蚂蚁成群。那位老汉的脸上仿佛挂着轻蔑的笑容,嘴里还叼着一截烟屁股,那一道道深如沟壑的皱纹如菊花般地在他瘦削的脸上绽放出最伟大的光彩,那一缕英魂永垂不朽……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
壮烈浩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女神高悬天际,如今,她扇动翅间清风,吹散迷雾,还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中华英烈们以公道,令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令他们的名字永远在中国人的心扉上熠熠生辉。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笔触,走过时间的沧桑,空间的辽阔。我想令人们回忆起70多年前那场悲壮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迸发出的神奇力量。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意味着背叛。这段历史,本应渗入我们的血脉,合成在我们的DNA中,成为子孙后代与生俱来的记忆。就像一个永远醒着的伤口,以一种永远无法回避的痛楚,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当自强!
70个春夏秋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了,由此而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在华夏儿女心中涌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当前,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之动力,热忱报国之行动。就让我们飞扬的青春和年轻的生命在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过程中闪耀出夺目的光彩吧!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耻辱,往往比得到荣誉更能刻骨铭心。而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忧虑意识,更是当代青少年建功立业的现实压力和动力!目前一个不忘国耻而愤然前行、充满忧患意识而始终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广大青少年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危机转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