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死囚

2023-11-01 20: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发表死囚

一个伟大的帝王,首先应该是对黎民百姓有真情实感的人。唐太宗曾经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作为一个皇帝,他做的一切决定首先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江山,而后不是考虑别人看法,哪怕要考虑,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刚即位的时候,山东发生了大旱。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案件时,突然觉得那些死囚可怜,于是他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全都放回家,一年之后的秋天再来京城执行死刑。于是全国390名死囚都回家了,李世民见死囚而心生怜悯是有可能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善意地推测,他释放死囚是为了达到某种法律效果:让死囚回家过年体现了司法的温度,死囚如约受死则体现出司法的威严。

如果靠这赚名,实在是被小瞧过了。总有这么一些人,这么看历史,把历史上每一个人都想成自己,不能说是以什么度什么,但历史上确没那么多他自己。于是就赦免了这些死囚。关于这段历史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具载其事。不过欧阳修认为这是皇帝和罪犯再拿法律博弈,赢的是皇帝和罪犯,输的是法律。并为此写了论文,别忘了,那是李世民,不是小市民!

390名死囚本来是要处斩的人,现在都放回家中团聚。很多大臣都认为,到时候肯定凑不齐390人。但是这390名囚犯却如期回归,太宗大赦390名囚犯,体现出国泰民安的盛世,博得天下人的赞誉。

始终是畏惧皇权的威严,不回归的后果,用脚都能想到,那就是“株连九族”,所以回归几乎是唯一选择。仅仅是出于畏惧。

美国有死刑吗?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监禁率最高的国家。在死刑问题上,美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固执和短视,它既不顾来自国际社会的指责,也不管

任何表明死刑在根除犯罪问题上不起实质作用的迹象。

一、美国死刑概况

目前美国死刑执行名单上有3800人,八分之三的州留有死刑法令。自从1976年恢复死刑以来,死刑案已被执行了近七百起,其中大多数发生在美国南部。这些被美国州政府射杀、电刑、通过窒息或注射致命毒素执行的人中包括妇女、青少年和精神病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中,美国可能对它的一百多名公民执行死刑,其中很多是穷人、以白人为受害人的少数群体犯罪人以及精神病人,还有一些在犯罪发生时尚未成年的犯罪人。

尽管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废除死刑的趋势,但最近的20年中美国许多州还是大量增加死刑的适用,这应该被看作是全美对暴力和非暴力犯罪人增加厉刑的大规模运动的一部分。最近25年里,美国重刑主义实践已经导致监禁率的空前上升,且已花费数亿美元以应付日益增加的监狱开销。

监禁率高的原因之一是对于大量的非暴力犯罪、轻微犯罪采用的不必要的重刑,导致对暴力犯罪只能适用死刑。并且预防犯罪所费甚巨,需要扩大监禁和适用死刑。美国许多政策制定者时常漠视与死刑相关的国际标准的要求,这已经破坏了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声誉。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并且将会继续因保留死刑而遭到破坏,除非有所改革。

二、青少年与死刑

10年前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美国宪法允许对年满16周岁的青少年及精神障碍者执行死刑。据最高法院解释,美国的“正在发展的公正标准”还没有发展到美国多数民众抵制对那些缺少逻辑推理能力、犯意控制能力和结果预见能力的人适用死刑。很明显,在“公正”的进化中,美国已经不能跟上世界人权标准发展的步伐,而这一标准恰恰阻止对青少年和精神发育不全者适用死刑。

美国正领导世界对青少年执行死刑。自1990年以来已知的对青少年犯执行死刑的6个国家中,只有美国去年对青少年犯执行了死刑。在美国现在有65名青少年犯在死刑名单上,并且出现了对青少年执行的低龄化趋势。基于种族偏见的歧视在青少年犯中特别突出。在美国,被执行死刑的青少年犯中75%是有色人种,而近90%的受害人是白人。美国历史上被执行死刑的9个女孩中,8人是美国黑人,1人是美国土著人。现在,对美国黑人和拉丁人中的青少年犯判处死刑比对白人要频繁的多。

三、精神病犯人与死刑

在死刑区里,受虐的历史、精神病和智力迟钝并不是青少年犯所独有的。在美国,迄今为止已有34名已知有智力迟钝的成年犯和青少年犯被执行死刑,尽管有最高法院的命令要求精神紊乱者要被作为减轻情节提交给陪审团审理。

精神病在这些被判处死刑的人中间是普遍的但同样易被忽视。最高法院在1986年主张,精神病人不能被执行死刑,但这一决定只保护那些对于他们将要触犯的刑罚和为什么要触犯刑罚不明知的人。精神病和智力迟钝的被告哪怕显示出一点短暂的、最小限度的理解力,都会被认为能够符合死刑条件。

四、穷人与死刑

在美国常常听说,“极刑意味着它将被那些没钱的人得到”。批评者坚持认为,美国的司法体系对富人和有罪者比对穷人和无辜者服务的更好。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一观点。毫无疑问,那些缺少金钱的被告和死刑犯如何能获得足够的法律帮助是美国死刑问题中最麻烦的方面之一。

死刑犯得不到足够的法律帮助正是美国死刑制度给予死刑案件的代理以低等的优先权的产物。被迫代理这种案件的律师频繁的受到压制,并且薪水很低,总体上讲对于有效代理死刑案件没有足够准备。不充分的代理对于那些已经被判处死刑的人来说尤其严重。在美国有几百名死刑犯目前得不到合法的代理,也无望找到律师。毫无疑问,美国的死刑受到等级和财富因素的影响。

五、死刑管理部门的种族偏见

在美国,强迫接受死刑一直有严重的种族偏见的传统,这是对国际人权条约的违反。在目前3800名死刑犯中,超过一半的人是有色人。

被害人的种族也影响了面临死刑的可能性。很明显的在1976年到1998年间被执行死刑的500人中,81%的人因为谋杀白人而被宣告有罪,尽管全美谋杀案的被害人约有一半都是黑人。这些数字足以表明,在美国刑事司法体系中,对于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价值是多么的漠视。

死刑在美国没有被授权给任何一种犯罪。这导致在选择谁将被判处死刑的过程中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和自由决定因素。给予检察官的自由决定力导致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个案起诉时的歧视。种族歧视也发生在死刑案件的陪审团的选择中。法律允许检察官和辩护律师为把某些人排除出特定的陪审团而自由斗争辩论。尽管有最高法院的法令禁止,检察官还是频繁的利用这种斗争排除人数少的种族

美国文化论文精选

美国作为一个只有200年历史的国家,美国并不像中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 文化 底蕴。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国文化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从影视作品简析美国文化价值观

[摘要]影视作品就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态度。美国的影视作品之所以俘虏了全球人的眼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将美国文化价值观巧妙地贯穿于其中。本文从捍卫梦想、追逐民主自由以及人性的光辉三个方面对美国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分析与 总结 ,让我们在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美国文化的同时,也能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关键词]影视作品;美国文化;价值观

美国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选用亲情、友情、爱情、正义以及科幻为线索。大规模耗资制作的华丽场面,再加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使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自由与民主借助影片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由此引起人们的思索与探究。美国影视作品传达出的道德关怀和人道主义,物质进步和增长以及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都值得观众借鉴和学习,而这些不仅是美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

一、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

美国文化体系的构建大多数来源于它的移民文化,所以美国的文化被称作一个“大熔炉”[1]。美国的 传统文化 大多数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从他们的原住地所带来的,尽管融入了许多移民国的文化,大体上还是以英国的传统文化为主。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被视为美国传统文化的五大象征,由此派生出的民主政体、自由原则、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也就成了美国传统和主流的文化价值观。由于美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文化保留的时间也相对较短。美国的现代文化也是由传统文化逐渐过渡而来,主要表现在美国梦,自由与平等,道德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上。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亚洲和拉美人,他们都把美国看成是实现梦想的摇篮,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片土地上有所获。同时,作为一个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国家,自由与平等同样在美国文化体系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早期的美国殖民大多数来自殖民国的中下层阶级,他们严格反对“旧世界”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希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数美国人都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因此道德主义和人道主义也被视为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美国的现代文化正在从隔阂走向统一”[2]。当然这与美国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二、从影视作品透视美国文化价值观

(一)捍卫梦想

1.不同人的不同梦想

电影虽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多数电影也不过是人们在闲暇之余以供消遣娱乐的玩物。但是对于真正让人看后有启示、有收获的电影还是一样会得到观众的热衷与好评。美国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在造梦,它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小小的部分。有希望实现种族平等的梦;有渴望过上富足生活的梦;有盼望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成为明星的梦;也有期望拯救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梦。而这些无一例外地都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梦,人们都笼统地把它称作现代意义上的“美国梦”。尽管不同的人对这个词语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他的轴心始终不会改变,美国这块土地提供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平台给人们,即“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创造奇迹的可能”[3]。

2.从《阿甘正传》浅析阿甘的永不放弃

美国的许多电影都对“美国梦”有一个非常完美的诠释。影片《阿甘正传》和《当幸福来敲门》就是展现美国梦的典型。在《阿甘正传》中阿甘由始至终都贯穿着“笨有笨的作为”这一思想。尽管他是一个智障儿,但是凭着对生活永不放弃的信念,他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参了军,最终还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战斗英雄。命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未知数,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等待我们的下一站会是什么。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记得帮你打开一扇窗,透过窗户,阳光依然可以照进来。阿甘的 故事 教会人们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3.从《当幸福来敲门》中解读克里斯是如何捍卫梦想

另一部将现代意义上的“美国梦”诠释得很完美的电影就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取材于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今著名的投资专家Chris grander。这部电影属于 励志电影 ,但是却与简单地描述个人了奋斗与梦想的励志电影截然不同。它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弃家,只有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穷酸落魄业务员的形象,最后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故事,而这一过程没有坚强的意志与精神的支柱,常人是很难做到,儿子就是他不断奋斗下去的动力。克里斯在影片中说:“我生活的这一部分叫做搭公车;我生活的这一部分叫做冒傻气;我生活这一部分现在的一部分叫做疲于奔命,我生命中这个阶段的阶段叫做幸福。”这部影片不是一味地强调个人的奋斗,脚踏实地抑或是凭借聪明的才智去获得成功。这里的幸福不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权利。追逐梦想不是一味地行走,偶尔也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有梦想就要好好地去捍卫它。

(二)追逐民主自由

1.美国文化价值体系中的自由与民主

平等与自由是美国人一直以来普遍认同的观念,美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但却有普遍认同的观念,即以平等和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美国的《独立宣言》更是将平等与自由放在了首位,他明确地指出“我们认为以下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而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逐幸福的权力。”美国的自由与民主似乎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光环。在好多美国电影的开始,都有过这样的一幕,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一个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女神像高高地耸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因此民主与自由也就被反复地穿插在影视作品中。

2.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和瑞德对自由的追求

说到美国文化中的追求自由,同样也会把大多数观众的视觉拉回到1994年上演的《肖申克的救赎》当中。“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部电影用第三人称的旁白描绘了肖申克监狱所发生的故事,以瑞德的视角描绘了安迪的所作所为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监狱的人们。本片最能吸引观众的还是主人安迪公强大的内心的力量和对自由生活的执著。他说人生可以简单地归于两个选择:忙着活,或者忙着死。影片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渴望自由的执著从来没有停止过。花19年用石锤凿出一个洞,是什么给了他动力,是内心的希望的火种。“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这也是作品本身所要告诉人们的。

(三)人性的光辉

1.人性的光辉是美国电影持久不衰的秘诀

美国的电影自始以来虽然在极力制造各种英雄神话,以各种视觉效果打造影片的独特文化。如《真相至上》《战马》《泰坦尼克号》《2012》《惊涛大冒险》《危情时速》等。但无论是法制题材的电影抑或是一些巨型的灾难片、科幻片,他之所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将人性的光辉巧妙地穿插在了整部影片当中。

2.《绿里奇迹》中黑人死囚约翰及监狱长的身上所呈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拍摄于1999年的《绿里奇迹》,它同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一样同属监狱题材的电影。监狱,是最阴暗恐怖的场所,充满恐惧又令人毛骨悚然。尽管在这样的地方,也不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绿里奇迹》中,黑人死囚犯约翰·科菲相貌恐怖,体形硕大,但却身上有着温暖的爱心和神奇的力量,他和监狱长保尔·艾治科姆一起诚心地帮助死囚们平静地、安心地走过了人生最后的旅途,演绎出一段感人的故事。而中国恰巧相反,尽管监狱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因为教条主义的影响,很少有人去触及。

3.《泰坦尼克号》中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泰坦尼克号》是一部里程式的电影,自1997年上映至今,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部电影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仅是因为伟大的爱情,还有人性。“让妇女和 儿童 先上”而不是“领导先走”。这是在船沉没的那一刻,霍利克用钱收买大副要求先上救生艇这一戏剧冲突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在生死面前男士们自己浸在水中,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他们克服了人性的自私,他们都是英雄。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个瞬间,船上相拥赴死的老年夫妇,母亲讲着故事和两个孩子一起葬身海底,牧师在最后一刻还不忘给予人们精神的安慰,这都显示出人类那无与伦比的伟大和无畏,他们就像会思考的芦苇在自然的毁灭中迸发出了撼天动地的力量。一场灾难,见证了人的脆弱,但也同样见证了人性本身所含有的真、善、美。关于人性的主题,无论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总会让人看后有思考、有收获,也会成为人们永久歌颂的美话佳谈。

4.从《拯救大兵瑞恩》中看硝烟弥漫中闪烁的人性的光辉

《拯救大兵瑞恩》在大多数观众眼中,它不过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美国爱国主义宣传片。但如果仔细观看,将会领悟影片其深层次的含义。一个母亲有四个儿子参战,三个同时战死,于是美国参谋总长下令无论如何要将身陷前线的第四个儿子安全撤回。作为现代民主的发源地之一,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强调个人价值。尽管“战争没有仁慈,杀戮没有良知,但硝烟弥漫中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4]。八个去救一个人,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儿子都命丧战场的噩耗,相信看过此片的大多数男性也会在此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5]

三、结语

美国的影视作品凭借其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标杆。美国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寻求梦想,追逐自由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等价值观已成为全球文化价值评判的标准。欣赏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对美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掌握语言本身的应用能力。大多数影视作品中都对中美文化的差异及冲突进行了描写和探讨,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地理区域的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浅谈美国多元文化 教育

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是美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取向,学习风格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之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背景、教育 方法 、及其为我国多民族教育提供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方法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教育概念,一种思想,一种教育改革和过程。美国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的著名专家詹姆斯·班克认为,在学校中无论性别、种族、民族的学生都应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他还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应该是广义的。按照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的观点,美国的所谓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基于对民主的珍视和信仰,在有文化差异的社会中和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所以,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一种必然产物。

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移民风起云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纷纷涌入美国,30%以上的美国居民由欧洲白种人后裔的“少数民族”组成。据统计,目前美国大约有270多个民族,逐渐构成了新的少数民族群体。随着美国少数民族数量的增长,以及在国家中扮演的角色重要性的提高,他们迫切要求在教育中体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并提高其地位,这直接推动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

(一)教育民主化的深入是主要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教育的民主化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育民主化主要体现为“个体取向”:追求个体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化。5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离开种族文化的平等与教育的“反种族主义”。

(二)在学校教育中树立全球意识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紧迫任务

因为人们越来越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这个地球正面临诸如:臭氧层、污染、贫穷和疾病、核武器、全球性饥荒、艾滋病、国际恐怖主义等许多问题。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球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就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在学校教育中的培养则要求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三)美国的在校学生在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异质结构

美国学校的在校学生中大约有25%的儿童来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比例有增无减。据估计,到2020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研究者认为,教育应直面这种存在而加以改革。如果学校教育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黑社会等社会问题就会日益严重。美国人一贯主张民主、强调人权。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构成中消除社会偏见,尊重人们的生活选择,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以使其在智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成为公民的一种迫切要求。

二、美国教育者采用的多元文化教育方法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认为学生不论性别、种族、民族都应该有平等受教育机会。多元文化教育力图使多种群体的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的发展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素质。美国许多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如下:

(一)因材施教法

是对特殊的、文化上有差异的学生的教学。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有色人种的学生、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掌握和吸收知识,并在现存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这种方法认为,美国与西方文化为公民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并且表明在文化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那些学业未成、事业未就的学生,更希望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与学校之间架设起座座桥梁,以便使学校课程成为更有用的东西。可以称为“桥梁”的东西包括基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教育策略、相关的文化材料、用学生的母语来授课以及其他方式的补习计划等。教师采用这种方法,常常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期望很高,他们相信传统的学业课程对所有的学生都是适合的,只是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此,他们并不主张改变学习科目的重点和内容,仅仅是将它们用更有效的方法传授给构成多样化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能在学校里获得一个高分,那么,这些学生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都能走向生活并获得他们所要得到的东西。

(二)情感活动互动法

它试图通过课堂的教学与活动,在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培养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这里,教师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们的相互感受和交往。人际关系课包括消除成见、比较个体之间的异同,以及学生所属的种族团体对社会的贡献等内容。许多学校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名义之下所做的工作,大部分实际上是人际关系,如举办民族集会节或某个团体特殊的庆祝活动,主要目的是联络感情,消除成见,以利学生对本民族、本社团已经做出的贡献产生良好印象和感觉。人际关系方法对教师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们把整个美国社会看作是公平和开放的。他们认为,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如种族性谩骂、活动场上的分离状态等,乃是误解和虚妄的成见导致的结果。因此,他们相信,只要向学生提供有关不同民族、种族和社团情况的正面教育,增加实际接触的机会,这种不和谐状况就会得到消除。

(三)多元文化方法

这种方法旨在重新建构整个教育过程,提高质量和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它所倡导的课程内容,是围绕着美国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不分男女,残废人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而重新组织起来的。这种方法特别提倡,学校的教职员队伍应包括各类人才,具备不同的教学能力,要打破传统的指任角色的观念,使教学以学生的学习风格为基础,适应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尤其鼓励那些非英语的学生保持其母语,并且鼓励所有学生习得多种语言。在多元文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将习惯于把不同的观点都看作是“正确”的,他们 辩论 不同的观点并思考多样性是否实际上意味着“怎样都行”。这种方法特别注重促进所有各不相同的民族、社团的学生都取得平等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不会因民族、团体的不同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而居于榜尾。此外,采用多元文化方法,体现多元文化性,学校全部课程会在吸收单个民族和社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重写。

三、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多元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一直在理论、概念、研究和决策方面,而不在教师和行政人员能够在中小学易于贯彻执行的实际策略的研制方面。对待一种思想,教师与行政人员在能够看到它如何在学校里或课堂上起作用之前,往往会采取冷漠的态度。许多教师尤其是那些数学和理科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感到迷惑不解,这种迷惑不解的表现形式常常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抵制。即使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们的教学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即内容整合、知识构建和 教学方法 的变革等。随着美国种族构成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将更趋于多样化,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会继续面临各种新的挑战。

四、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借鉴作用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团结。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都在不断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与 措施 。经过建国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数量与规模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其关键是如何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美国学者曾在 1993-1995年期间对美国黑人儿童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如果在学校中能学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内容的话,学校教育就会对他们更有兴趣和吸引力,也会与他们更加相关和使他们更加投入。

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低落并非因其来自于贫困的文化背景,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之故。而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因为学校的教育远离他们的生活文化背景,使他们时常面对“文化中断”带来的诸多困惑,从而影响他们获得高学业成就。虽然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外相比有诸多的差异,但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国民族教育也要考虑和适应各民族文化环境,提高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克服学校教育的“文化中断”。

众所周知,我国学校正规课程以汉语为信息载体,绝大多数地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内容也主要以汉文化为背景。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来说,往往与所学课程存在一定的文化隔膜。比如有学者曾指出,在小学教材中,让藏族儿童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而不谈《格萨尔王》,这样的课程远离了藏族儿童的生活空间,很难让藏族儿童感兴趣。因此,民族教育必须对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隔膜与中断给予充分关注,改革现有教育中不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大一统的课程模式,提高课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使学校课程更好的反映文化、地区、学生之间的差异,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这为建立既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又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民族中小学课程体系提供了课程空间和制度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多元文化的教育至少能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打破单一设置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必要张力的原则下,尝试整合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将多种课程形式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关注活动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与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使之成为课程开发主体。

英文论文翻译 这是一篇关于死刑的议论文,还请高人帮我翻译一下,不要用翻译工具(金山快译之类的)敷衍我

请想象一下:你正在为你的谋杀罪接受审判,尽管你是无辜的,但你还是被判刑了.你将被给予死刑的处罚,你的生命将被夺去.那是一切的结束--包括你的家庭生活,你的朋友,你的目标,你的未来.谁又会支持这一切的发生呢?死刑是不人道的,它残害的不仅是有罪之人,还包括那些无辜的生命.它也增加了谋杀率,而这种结果和其初衷背道而驰,同样也是违法的.

死刑是不道德而又野蛮的.它用谋杀的手段惩罚了谋杀者,推动了暴力的蔓延.无论处决方式是致命毒药的注射还是典型,它都是残忍的,是一级的蓄意谋杀罪。你会因小孩踢人而责备他吗?我们学到的是两个错误并不会指向正确,更多的谋杀并非合适的解决方法。

死刑违背了美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独立宣言》指出每一个都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同时,政府的责任也在于保护公民的生命,但是,死刑带走了这一切。《人权法案》禁止残酷和不寻常的惩戒手段。那么,谋杀难道不残忍吗?我们都是声称用谋杀抗争谋杀的虚伪者,而死刑传递的信息正是:在美国,谋杀能被接受,甚至连政府都在杀人。

死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仅仅是制造了更多的痛苦和悲剧。死刑犯的家属不仅仅要面对罪犯应承担的赔偿和审判,更需要接受爱人死亡的惨痛事实。这对于那些被无辜处死的人是尤其悲痛欲绝的。有研究表明死刑不是如同其初衷那样,作为谋杀的推迟,而只是把我们推向了比起初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深渊。

许多美国的道德准则源于基督教的信仰。《圣经》内含大量反对死刑的篇章。上帝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典范,只要你恳求原谅,他将宽恕所有的事情,并请求你“宽恕所有触犯了我们的人”。《圣经》还提到我们不应复仇,但当我们处决了某些人是,这恰恰是我们所做不到的。没有人应是第一个被杀的对象,把杀人作为惩罚方式也是同样不合理的。

其中,死刑带来的最坏后果是无辜的生命必定会被剥夺。最近,在伊利诺伊州,13个被列在死亡名单上的人直到他们被处决的那一天才被证明是无辜的。他们承受的莫大痛苦是难以言喻的。想象一下,当你没犯罪却被政府判以死刑的情景吧!终结他人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的。

死刑不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我们为何要杜绝谋杀?因为我们想采取行动废除死亡的惩罚。剥夺生命永远是不正当的。

最会作秀皇帝唐太宗:吃蝗虫出书赦死囚

贞观二年,畿内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翻译过来是讲628年,京师地区闹蝗灾,六月间,唐太宗在皇家园林游玩时看到很多蝗虫,他顺手抓了几只,咒骂道:“老百姓靠庄稼活命,却让你们这些害虫给吃了!我宁愿你们吃我的五腑六脏,也不要你们吃老百姓的粮食!举起手把要把蝗虫吞下去,左右侍从连忙劝阻:“皇上,万万使不得,这东西不干净,吃了会得病的,龙体安康要紧。”唐太宗说:“我要为老百姓受灾,哪里还怕生什么病。”于是把蝗虫塞进嘴里吃了下去。那一年,蝗虫没有造成灾害。

在古代农业社会,发生蝗灾是非常严重的事,意味着天下老百姓没有饭吃,流离失所,变成流民,甚至起来造反。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对蝗灾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解决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灾难降临。

而这种天灾,依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是国君的统治不仁不义,故而上天放出灾难来进行惩罚,这叫做“天谴”。受到“天谴”,皇帝应该下罪己诏,思过罪己,自责“不敏不明”,“无德”,祈求上天的原谅。既然皇家园林里蝗虫多得随便都能抓上好几只,说明蝗灾已相当严重,唐太宗相当着急,才会有这番惊人之举。

不过,唐太宗实在是做过了,让整个过程充满了表演色彩。即便发生蝗灾,堂堂

再有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唐太宗演技的高超,那就是“唐太宗出书的故事”,这件事情在《资政通鉴 唐纪》里也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贞观十二年三月,辛亥,着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遂不许。

说的是638年三月初二,马屁精着作佐郎邓世隆上表请求搜集、选编一套《李世民文集》,全国摊派购买,让人民都来学习,以便深刻领会唐太宗武功文韬、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说不准还可以传之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却说:我发出的辞令,对人民有益的,史书上都记载下来了,足可传世不朽。如果没有什么益处,出文集干什么呢。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世,对治国安邦毫无帮助,他们的江山很快就没了。做国君的应担心有无德政,何必要从事文章创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