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孙子发表论文

2023-11-01 17: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孙子发表论文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制约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受到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国军事家的极高评价。因此,我们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和介绍孙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如下。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1200字论文

首先,孙子在《孙子兵法》中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从整体上筹划战争。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其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主张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因此,孙子辩证法实属唯物辩证法范畴;其二,孙子辩证法是孙子势哲学系统中的方法论,它揭示了战争规律和势的本质、功能、运作规律性;其三,孙子辩证法产生于军事,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是超越时空的,哪里有势的存在,哪里就有孙子辩证法的应用;其四,孙子辩证法的实际操作,可以直接转化为战略势或战术势,是为势的技术、手段;其五,孙子辩证法体现了孙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武器。据此,孙子辩证法可具体称作为势辩证法,它类于电路中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形成电流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趋势,透视事物表里,明析事物的本质。
孙子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在《孙子兵法》中,辩证法内容极为丰富,孙子运用它把战争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操作对策揭示得淋漓尽致,其主要内容有:

对立统一规律方面。在孙子辩证法中,以对立统一观为多见,如:战与和、势与事、君与将、彼与己、胜与负、治与乱、奇与正、虚与实、攻与守、迂与直、分与合、人与物、生与死、信与疑、屈与伸、行与止、利与害、表与里、文与武、速与久、刚与柔、攻与守、众与寡、先与后、强与弱、劳与逸、内因与外因、战争与经济等。

质量互变规律方面。孙子把质量互变规律运用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中,力图从量的优势营造质的优势。如:《军争篇》中关于“气”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形篇》中关于敌我双方面力量对比的分析,也是由量到质的过程:“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面。在《孙子兵法》中有的句式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如《用间篇》中:“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在这里,“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是肯定的;“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是否定之否定;“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是新升级的肯定。在《孙子兵法》中,还有系统分析的方法、信息的方法、控制的方法。

(四)孙子管理哲学孙子管理哲学,是体现军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统一关系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总和。在古代,除国家管理外,最大的管理实体是军队。如果说,国家管理重在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孙子管理哲学则重在国家安全、优化为势资源。

管理主体。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孙子高度重视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并针对管理主体提出与其作用相适应的要求,恰如现代能级理论。在《孙子兵法》中,把君、将作为决策层管理者。指出作为决策层管理者应具有慎战、善战的素质,从而构成明君贤将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要特别处理好权力的运用。国君一经命将出征,就不可“乱军引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篇》)孙子强调将要“重权”、“经权”:“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篇》);“将受命于君”,“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同时,孙子还强调有权之将要有“五德”(《计篇》)、戒“五危”(《九变篇》)、防“败道”(《地形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

孙子兵法论文怎样写的观点新颖

《孙子兵法》教我做人做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虽然做人做事并不如兵事一样,动错一步会招致死生之事,但生活事业之中,动错一步往往会导致成败变更。
我认为自己本不应该是一个学规划专业的人,而应当是一个研究兵法理论的人!但我并不是一个军事发烧友,我并不对各种兵器或各方面的军事信息过敏,我唯一感兴趣的是兵法理论里面的博大精深思想。
曾经对兵法非常的痴迷,加之高中的时候对文言有特殊爱好,也就顺势把《孙子兵法》十三篇给背了下来,内容也不多,事实上《孙子兵法》也就是一篇5000字的小论文。后来听说有那么一个天才开创了把《孙子兵法》系统地运用到商业战争中,也就开始注意在生活中运用《孙子兵法》,用它来指导自己做人做事。
下面,我从自己的体会来分析自己从《孙子兵法》中所习得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计划周详:
始计篇———“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做一件事前,特别是比较重大的事情,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再有步骤地实施。
做重大决定时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火攻篇——“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因此,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才去做事,不要在不适当的时候做不适当的事。我并不赞同古代那些士大夫的犯言直谏,事实也表明那样一种方式成功的机会很小,只有在他们遇到类似于唐太宗那么有限的几位明君才有可能意见得到重视,而另一方面古代的一些伶优的上谏却成功率相当高,如楚庄王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伶人在适当时机上谏成功的典型代表。孙子又有“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现实中,虽然不至生死,但成败是显而易见的。
想要做成某件事,那么就先做好一系列事,造成一种必定成功的态势:
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我喜欢这样一种方式,动手做一件事之前,先把各方面的情况了解清楚,然后再针对性的进行,做好了促成这一系列事的事情后,你所想做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认真研究对象和自身优劣:
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军争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因此,在着手做一件事,一定要对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它的特点和各方面的习性,进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而对自身的了解则需要长期对自己进行审视,许多时候要进行换位思考以来获取对自身的全面、不失偏颇的了解。
洞悉自身的缺点:
作战篇中“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成功的道路往往各自不同,而失败的原因总是那么几个。在这里面,了解自身的缺点并在对事对人时注意克服对于我们行事极其重要,能做到这样,离成功就不那么遥远了。
集中力量,不要偏离目标:
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不要偏离目标,做事一定要目标清晰,事实上这也就是军事里面常提到的集中优势兵力,就是在对事时一定要认准其中要解决问题的主要部分、关键点,用最大的功夫来解决它,那么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虚实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做事不可生搬硬套,虽然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但基本上所有的人都犯过这样的错误。所以在生活中,在行事中,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固守以前经验。历史也表明,重大的创新很多都是在辩证地否认前人的基础上取得的。
看准时机,不强为不可为之事:
谋攻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做人做事很多时候讲求一个时机,时机不成熟,强为之,往往不能够取得成功。
扬长避短,错位竟争:
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军争篇——“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劣势,每件事也都可以找到它的突破口,因此,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进行错位竟争,必将取得好的回报。
不走直路,以迂为直:
军争篇——“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找到你所认为的唯一的直线路径,虽然我们一直在试图找到,因此,我的做法是,不寻求直路,以迂为直,才是最大的直。
学会创造机会:
九变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聪明的人善于把握机遇,而智者则善于创造机会。机遇不会总是不期而至,我们不会总是有那么好的运气,既然好机会不会总是到来,那么我们应当学会创造机会,增加我们成功的筹码。
必要时要有破釜沉舟的气概:
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只是我们在许多时候选择自动忽视这些风险,或是将风险看得过大。因此,必要的时候,要有勇气、有一定的魄力去面对风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