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课文五分之三左右是散文。第一单元张抗抗的《滋味》、欧阳斌的《走,看云去》、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单元冰心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梁衡的《海思》、鲁彦的《听潮》都是绝美的散文,文字优雅,手法独到,情理绵长,让人由衷地喜欢。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读文悟情是散文阅读的要领,散文教学要设法引导学生拨云见雾去领悟散文的真情实感。
一、抠文眼
散文的情理往往很鲜明,抓住文章最具情理表现力的词语能帮助把握散文主旨。抓住了文眼,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纲举而目张,文章的整体就能把握在胸中,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例如《滋味》的文眼就是“滋味”,《走,看云去》的文眼就是“追寻”,《第一次真好》的文眼就是“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的文眼就是“爱”,《海思》的文眼就是“思”,《听潮》的文眼就是“溺爱”。首先拎出了这些词语或短语,而后再细读慢品就可以居高临下,披文人情。读散文,学散文,紧抠文眼是教与学的第一要务。
二、抓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描写也好,叙述也好,都离不开文章的线索,否者就容易陷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泥淖之中。抓住了文章线索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思路,或中心事件,或中心人物,或某一件事,或某一物品,或某种景物,或时空变化,或作者的感情……都可以成为散文的线索。《滋味》的线索就是感悟吃杨梅的滋味和体验放烟花的滋味,《走,看云去》的线索是“看云”,《第一次真好》的线索是第一次看到丰硕的柚子树和第一次养育十姊妹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线索是爬悬崖,《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的线索是从不同角度说出自个儿爱海的理由,《海思》的线索是思海——思海的包容、思海的文明,《听潮》的线索是听潮睡、听潮醒、听潮怒的变化。散文的线索是散文或抒情或喻理或言志的依托,所托之点了然于胸,那么深究散文的文眼就水到渠成,驾轻就熟了。
三、明技法
散文“万变不离其宗”的说法强调的是文章的宗旨始终是不乱跑不瞎溜的。这里的“万变”就是指散文技法的不拘一格。每篇散文都有每篇散文的'“独门绝技”。《滋味》的技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比,半夜吃杨梅无滋无味和除夕放烟花有滋有味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切身体验的重要性;二是心理刻画,突出对美好事物期待的美丽。《走,看云去》的技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托物言志,借云的千姿百态,表达少男少女充满活力,具有追寻美好的勇气;二是综合修辞的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的综合运用,描绘了云的形态、特征和品格。《第一次真好》的技法也是两个:一是选材典型,柚子树丰收、独养姊妹花等一般人很少体验过;二是夹叙夹议,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提升事件的价值。《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技法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实的心理刻画,突出了作者心里的迷惘、委屈和羞辱;二是一事一议,先事后议,反省经验,提炼了悬崖脱险的人生经验。《说几句爱海的海子气的话》的技法仍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扬手法的运用,或者说是对比方法的运用,凸显了作者爱海的偏执程度之深;二是引用的广泛,除了人物对话的直接大量引用之外,诗词名句的引用也多达六处之多。《海思》的技法表现在:一是写景动用多种感官、动用多种修辞,全力悉心再现大海的气势磅礴;二是联想纵跨古今时空,突出了大海的包天容地的气度和拥有文化的丰富。《听潮》的技法主要体现在:其一,感知海潮的方式独特,以听为主;其二,动静结合的描写,展现了大海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其三,借物喻人的运用,作者赞美高潮的壮烈其实就是想表达自己渴望战斗、奔涌向前的心态。
散文的技法都是为作者抒情达意服务的。明悟其法,读文行文就自有章法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熟悉技法,才能成为“妙手”。
四、融人文
散文的人文性是比较强的,尤其是作者分明的爱憎给予的启示,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值得我们涵泳悦纳。《滋味》启迪我们热爱生活,注重体验的过程;《走,看云去》启迪我们热爱自然,放松自我,追求朝气蓬勃的年轻心态;《第一次真好》启迪我们多一些第一次,丰富人生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启迪我们克服困难敢迈第一步,并且能够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小为无;《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启迪我们敢说真话、善摆理由;《海思》启迪我们敢于联想、善于想象;《听潮》启迪我们巧用五官、彰显所爱。散文的人文含量是极其丰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明情喻理。
五、重诵读
散文的清词丽句不诵读不足以领会,散文的妙法嘉意不诵读不可融解。学习散文,诵读不可难。抑扬有致,顿挫有度,情分饱满,声音洪亮,美文美味自自然然从口中、从心里流淌出来。每篇散文教学,教师都要注重诵读。读半夜吃杨梅的过程,读出麻木、勉强、无味、粗糙等感觉,读等待燃放烟花读出焦急不安、魂不守舍的感觉,读烟花耀天、灿若下雨、激如喷泉、动似稻穗,读出欣喜若狂的感情。读《走,看云去》,读呼告读出朝气欢快,读景物读出自由美丽,读第十节读出陶醉与激动。《第一次真好》议论句读出惊喜与自得。《走一步,再走一步》诵读要切合处境、心态,紧张兮兮、疲惫不已——毫无信心、信心大增、成就巨大。《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诵读读出孩子气的天真味道,大胆直白地表达对大海的固执之爱。《海思》,读写景读出雄壮读出气势,读联想读出深沉的爱,读思考读出深挚的情分。《听潮》,读海睡图读出平静柔和,读海醒图读出活泼有力,读海怒图读出雄壮威猛。
文章不厌百回读。学习散文,教师要多读,更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诵读,去体味语言之美、方法之美、意境之美。
六、盯背诵
背诵是积累语感的重要手段,古人学语文尚且如此,今人也不应例外。《滋味》要求背诵第12节的感悟和第24—26节的心理描写,《走,看云去》要求背诵第2—3节和第10—11节,《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背诵第16—23节,《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背诵经典段
落第8—15节,《海思》背诵第1—2节,《听潮》背诵第15—17节。教师可利用早自习甚至语文课堂,让学生多读多背。琅琅之声奋起,赳赳之态大显,那是同学们在争先恐后地背诵指定的文段。让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诵读成为学生体悟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背完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红笔在书上标时间、打对号,以提高学生诵读的效果。
猛虎与蔷薇
佚 名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这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了我们知己的感动;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给了我们爱人的感动;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了我们家的温馨。这何尝是感情的体会?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曾写过一行不朽的绝唱“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这说明人拥有两面性:感性和理性。感情亲疏是感性的,对事物的认知是理性的。从历史的源头漫步到现代,我们人类便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演绎着动人的人生哲学。
我们往往因过分亲近或疏远某个人,而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蒙上了一层稠密的感性云雾。子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事物的认知,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这是必然的。但如果因此而悖驳事物价值的唯一性,这是荒谬的。楚国国君不就是因为听取爱妃谗言而使屈原因直谏而放逐吗?夫差因此而丧国。历史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昏君,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历史闹剧。
当然,也有看穿迷雾而感悟觉醒的人。邹忌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运用这琐事中的感情,成功地说服了齐王广开言路。
其实,对事物的感知也需要感情的柔化。正如棱角突兀的坚硬需要柔水圆润,奇伟雄丽的火山需炽热融化为岩浆,这样才能在逆境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亲情留予我们关怀,给予我们安慰,当我们对事物越发亲近,我们的认知就越发深刻。纣王曾问云中子:“先生何处而来?”答曰:“公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纣王发难:“云散水枯,君归何处?”答曰:“云散皓月当空,水枯明珠出现!”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无限亲切,才孕育了博大的旷达的人生哲学。
然而真正的大智慧,是兼容二者的。庄子便是这棵享有阳光同时设下树阴的哲人之树。他妻子死后,他大哭须叟,后又会心地笑了起来。正是这种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他物我合一,无所依赖的无我哲学。
用感性赋予理性以灵性,用理性铸造感性的肌骨。山高月小,落花流水,当我们寄以情思,这种认知也富有哲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种认知也可勾起我们奋斗的冲动。
在感情亲疏面前,我愿做一株蔷薇;在事物的认知上,我愿是一只猛虎,用理性的心细嗅感性的芬芳。
[说明]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开篇两段运用排比句式,表明了“情感与理智”这种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醒人们要理智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切忌感情用事,审题立意正确。语言生动鲜活,文笔流畅,特别是文中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娴熟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而文中精当的议论更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认识修养。结尾与文题照应,点题明旨,升华中心。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哲理散文的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所选的一篇哲理散文。本文选自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本书采用的是独白式的写作方式,思想精练,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内容丰富,展示了内心的世界;文字隽永,蕴含了文学的意味。课本所选文本较短,表述抽象,含义深刻,而且文字间跳跃性强,有时确实给人以“零星无序”的感觉。所以,教学有相当的难度。以至于有些教师让学生随便读读,或者干脆略过不讲,美其名曰“大胆取舍”。那么,对于这样的哲理散文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作为哲理性的文本
法国的维克多·吉罗说过:“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可见这篇文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思辨性强,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思想呢?
1.抓住标题
虽然《思想录》里很多记录的都是“偶然闪现出的思想”,而且课文节选部分的标题也是编者所加。但毕竟这个标题突出了人的二重性(或者相反性),即脆弱性和伟大性,或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此也成为类似于“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般众人皆知的名句。那么,抓一句及其余的方法应该较为适合本文的教学。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苇草”是中心词,可见人具有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从这个“本源”看,人与其他事物并无二致。但人又是“能思考的”,这就突出了人作为人的“特殊性”。而这个性质形成了人的伟大。认真深入地揣摩标题的内涵,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联系作者
纯理性的文字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较大障碍,因此有必要补充一些感性材料。如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作者的经历是再有说服力不过了:
帕斯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不仅仅来自抽象的理论思辨,更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这位英年早逝的哲学家在他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当中,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病魔缠身中度过的,才十八岁身体就开始羸弱不堪,二十刚出头就发生过中风,糟糕的健康状况甚至令他终生没有结婚。正是这种切肤之痛使他相信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同一棵苇草没有什么区别,脆弱到可能因为一口气、一滴水而被毁灭。然而另一方面,帕斯卡尔又实在是世间罕见的天才。只说他作为《思想录》的作者在哲学史上就已占据崇高的地位了。一个如此脆弱的躯体内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尔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对于他的一生,恐怕没有比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评述了。
梭罗评价帕斯卡尔说:“正如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书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确实,我们从以上这段文字能够看出,帕斯卡尔可以说就是“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的代言人。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作为人的“脆弱与伟大”矛盾统一的特点。学生结合这样的拓展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格言式文字时,就会更好地调动自己知性和感性两种思维,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3.作好铺垫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先设置这样的一个预习:
阅读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入选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文章开篇以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引入,两篇文章有着潜在的共通之处。学生课前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做圈点批注,自由畅谈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论点的认识。
由于理解本文有难度,先来阅读一篇与之有紧密关联且难度稍低的文章,并且写了个人的阅读体会。这样学生可以在思维方面先“预热”一下,之后再看文本会容易一些,也更有体会,效果自然也更好。
4.联系自身
对于类似《思想录》的语录体文本,有时需要选取一些关键语句,比如“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等,要求学生以其为核心,扩写一段文字。这样不仅可以使文本中的哲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所以,对于哲理性较强的文本采取这种“以写促读”的方式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的。它会“逼迫”着学生有意识地深入思考,并且还得尽可能地扩展思维“寻找”到自己阅读中或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来阐释。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在输入信息方面的接受、理解能力,也带动了输出信息方面的表述、阐释能力。当然,应以前者为主。
二、作为节选性的文本
1.在全文乃至全书的视角中了解文本的意思
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比如教学本文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全书的大概:
帕斯克尔的思想理论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思想录》中,此书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之外,另辟蹊径:一方面它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从两极观念的对立入手,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既夹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看了以上这段话,对于有些课文中的句子可能理解就会更容易、深入一些。比如课文的`一句话:“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啊!”这样两句话是既对立矛盾,又有机统一。既体现了思想本身矛盾的一面,又体现了其辩证的一面。
2.突出节选文本的核心意思
虽然是节选文本,但是我们的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节选部分总体还是会有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意思,因此不能“以全概偏”“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比如教材节选的部分(《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主要意思包括人的思想性、人的伟大性。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的内容主要定为这样的思想传达与引导。正如:“就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足以美好的天性……让他爱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
三、作为翻译性的文本
翻译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定的“隔阂”。因为这是翻译本身带来的矛盾。直译带来语言的“陌生化”,意译有时无法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思想。虽然教材所选均为权威译本,但毕竟国外的哲理小品语言上和直接用母语写作而成的哲理散文还是有些区别的。但一般来说鉴于作者翻译文本(尤其是哲理性文本)时更侧重传递作者的思想,所以教师就不应将品味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不是完全不关注语言。只是关注语言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不需从语言的应用方面对文本精细化研讨,即处理语言“不是那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严谨”。有的教师对待此类文本和对待经典的母语文本时不加区别,执著于个别词的选用、个别句子的表述上,应该说侧重点的确定是有所偏差的。
当然,同为外国哲理小品,理解的难度还是有所不同。这和文本本身所表述思想的抽象性以及这种思想和读者自身的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苏教版教材同一单元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在理解的难易程度上还是有差别的。后者接近我们对学生经常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其主要不同是面对同一问题时存在着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比如对待爱情的态度,会有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把爱情提高到如此的程度。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多加引导、解释。
参考资料:
1.徐兴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解析》,《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岩《评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3.刘丹妮《〈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8年第11期。
4.何兆武《经典七日谈》,北京大学出版社。
5.徐敏南《三种类型文本的教学思考——兼谈〈一点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西安)》,2011年第1/2期。
对于高中生来说,议论文写作较其它文体缺乏写作经验,写出来的议论文存在较多的弊病。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下列三种错误:一是三要素不鲜明,下笔神侃,离题万里,与中心论点南辕北辙;二是有论点,但论证只能围绕论点转圈圈,不能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论证缺乏逻辑性;三是论点加论据,以叙代议,论据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错误,我选择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作为研究论题。在教学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写作入格引导,先入格,然后逐步达到合格。写议论文的确是个难点。他们尽管容易弄懂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但真正在写作实际中,仍很难写出一篇象样的议论文来。
一、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高质量的议论文,就是因为他们接触和写作最多的是记叙和说明两种文体,不明白议论文的写作目的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反复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不管什么议论文它始终是服务于生活的。不管是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还是反驳某些错误看法和作法,都是针对实际问题而发。目的就是使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为他人或社会所了解,并使之不得不信服和承认,从而发挥积极的影响。当然,在教学中还要对每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所在作反复的提示和强调,反复将这种写作目的的突出作用与他们的写作实际相结合。这样举一反三,写作议论文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二、帮助学生寻找写作源泉,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
在明确了写作目的之后,学生的又一难题是找不到写的东西。即使老师出一个命题作文,他们仍然是空谈几句,无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我认为:就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言,不管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之中,值得议论的问题都很多,就叫他们重点议论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就是很好的写作源泉。第一,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自己感受最直接、最深的写作素材。其实,这个观察与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观察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对这个观察所得重在议论罢了。不是重点观察某件事的起始和经过情况,而是重点着眼于对它的看法,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上进行观察。第二、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写作的源泉,老师要切实地作好引导,深入实际与学生共同寻找。然后将寻找所得,利用放学前后很短的时间,在黑板上公布出来,启发大家寻找,或帮助找不到写作契机的同学指点迷津。如本期开学几周以来,我和同学们共同选取了《中学生打工利弊谈》、《浅谈中学生上网》、《作业完不成加倍惩罚有没有好处》、谈男女生的交往》等议题,由于这些都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水平。再在班上宣读一些代表作,大家都觉得并不是找不到写作内容,而是许许多多的议论话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眼前。他们打开了自己生活的闸门和生产的窗户,这些丰富的素材便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他们再也不会说议论文找不到写头了。
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以解除他们“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仓库,主要指前两个仓库,即直接材料的仓库和间接材料的仓库。有了信息仓库,写起议论文提取材料如囊中取物,自然会顺手得多。然而,建设信息仓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非凡而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我选择了这么几种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在课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含语文课本中可供写作的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外积累写作素材;并且坚持定时检查,然后互相交流,发挥最大的信息效应。课外的信息固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作为一个人,他的接触面总是有限的。如果教师能够让全班几十个学生把各自采集到的信息拿出来交流,那么每个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无疑将大大增多。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流是获得信息的有效方法。全班几十种“思想”互相交流,那每个人将拥有多少种“思想”啊!它无疑将大大加快了信息仓库的建设。为了激发学生建设信息仓库的兴趣,可以把收集信息跟议论文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尝到甜头,从而更自觉地收集信息。这里捎带提及一点,教会学生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做论据,尽一材多用之妙,无形中会大大增加信息仓库的储量,对开拓学生的思路也不无好处。
三、指导写作
有了写作素材,不等于就有了作文,这好比有了砖头、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不等于有了房子。建筑材料要变成房子,还要经过设计与加工。同样,写作素材要变成作文,还得进行提炼加工,恰当采用表达方式。记叙文是以形象生动的事实和感情来打动人、感染人,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而议论文则是以议论为主,其中的记叙只是为了引出议论,使议论更有针对性,它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是通过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看法、提示出道理来。所以除了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更重要的就是论据要有力,论证要有方,要使三要素达到和谐统一,能被人接受。论据有力,就是说选用的论据,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都要有强大的说服力,别人读了你的文章,会从内心折服,举双手赞同你的观点。论证有方,就是说证明论点的方法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合情合理,能恰到好处地帮助论据证明论点。要做到论据有力,具体论证时,所选论据必须具有普遍意义,必须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并乐于接受。还必须具有代表性,能集中地证明论点的实质。使用的论证方法必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必须能将论据同论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架在两者之间的“桥梁”。
但高中生的议论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论”式的套路上:开头指出论点+中间罗列事例+结尾重复论点。老师们作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如果在规范化的要求下,以渐进的序列训练,就可以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激发学生“攀登”的欲望,可以“更上一层楼”了。这种训练在形式上是要求建立起议论文渐进的各层面的框架,其实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因为分析能力在议论文中是最见功底的能力。
到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应进一步要求建立起议论文的内部整体框架。前阶段的“三段论”式文章,不管罗列的材料怎么多,文章怎么长,其实只有一个层次。现在则要求分二三个层次,即提炼二三个分论点来阐述或证明中心论点。
要使学生懂得,作文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如老师说:“你们说学生的校服很好,为什么好?”学生很快 会说:“一是色彩鲜艳,表现青年朝气蓬勃的风貌;二是款式简洁、宽松,适合青年好动的特点;三是质地牢 固,穿三年不会磨损。”那如果写成议论文,“我们的校服好”就是中心论点,三点理由就是证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这使学生懂得:提炼分论点并不神秘,是对现实生活分析的结果,证明性的议论文是一个以果(中心 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但分论点毕竟是对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后抽象出来的,它用以揭示论据和中心论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个需要正确使用概念、恰当运用判断、合理进行推理的复杂的思维过程。
作为高中生,宜化难为易,删繁就简。下面介绍一下议论文写作中的论点分解与结构安排。
(一)论点分解
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主要是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一种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是分解中心论点,然后用几个分论点(实际已作了中心论点的论据)依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或阐述,下面对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作全面的介绍,以供同学们在具体的作文中,针对作文的特点选择而用。
1、 对论点修饰语作分析。如:
论点:学生应在德、智、体在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A. 德育对学生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为哪个阶级培养接班人的问题。
B. 衡量学生将来有没有为社会服务的本领的重要标志是智育。
C. 体育是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标志。
D. 德、智、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分析提出论点的意义。
论点: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叫好。
A.“胜于蓝”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标志着他们的发奋取得了成绩。
B.“胜于蓝”是老师的期望。教师不但希望学生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还希望学生能打破前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学术,有所创新。
C.“胜于蓝”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前进,就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3、按意义上由浅入深的顺序对论点进行分析。
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
A. 首先要承认困难。
B. 其次是不怕困难。
C. 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二)整体布局
文无定法,但有常规。中学生写议论文,先要掌握基本常规,由一而始,举一反三,然后再千变万化。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①材料(由头)
引论—→方法 ②过渡
③论点
①立(分论点)
第一层→方法 ②摆(论据)
③讲(道理)
本论 ①立(分论点)
第二层→方法 ②摆(论据)
③讲(道理)
①总结上文
结论-→方法
②发出号召 (说明:本论部分通常在两至三个论证段,如果有第三个论证段,写法同上。)
又如高考议论文“雄鹰四步走”式:
一立、引述点题(立意要新巧)。
二析、论据分析(分析古今中外的理论或事实论据,论据要真实典型)。
三联、联系实际(联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与事件及自身现实等)。
四结、结论点题。 还如六步层进式论证结构。
1,点:点明中心论点(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2,正:正面举例论述 。
3,反:反面举例论述(2,3字数约占文章的2/10)。
4,深:深入开掘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5,联:联系现实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6,总:总收全文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三)实例分析
论点:学会宽容。 按“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从三个层次对“学会宽容”进行设问。
A. 宽容不是懦弱和退让,是大度的表现。
B1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2宽容是去除嫉妒的良方。
B3宽容既给别人以鼓励,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融洽了人际关系,你会较多地得到援助之手)。
C1学会宽容,就是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C2学会宽容,需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分析材料——严密论证 如果只会提炼分论点,不会对所引述的材料进行分析,很可能只从整篇文章的材料堆砌到文章各层次内的材料堆砌,还没有揭示层次内材料与分论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因而也不能揭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内在关系。这就进而需要建立内部层段的框架,即对材料进行评析,严密论证。这是写议论文要攻破的又一个难点。
以上只是初学者在写作前应起码明确的几点。其实,要真正写好议论文,还必须加强写作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常用记人散文写作格式
记写人物的方法种种,而常用的不过如下五种:引联式、转情式、议证式、寻访式、纪传式。
1.引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这一式的典范篇目。使用这一套路的关键是联想回忆的触发物应找好,如:一张照片、一本日记、一封书信等,凡是一件记录着被回忆者品格与某些特殊经历的物品,均可作为引起联想的触发物。
其次是所回忆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并且要与引起你产生联想的触发物相照应。切莫写成触发物是触发物,主体部分人物的行为与触发物无干。
第三是结尾“睹物议人”,它的作用之一是总结全篇点出文旨;作用之二是与开头照应。因此,从什么地方联想开去还应再回到什么地方去。其思路图实质上是一种倒叙的形式。只不过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转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或者反过来:爱的产生→爱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发展→恨的深化。
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为用这一式写出的文章就是复杂的记叙。用这一式去落实大纲中有关复杂记叙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这一式又是记事、抒情、记人三种文章的通用式。例如,用本式写“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师”,“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应手的。可以说,这一式不仅在记人套路中,甚至在整个记叙、抒情套路中都属于当家套路。
运用这一式应注意四点:①开始的贬抑应适度,为下文由恨转爱留余地,埋伏笔,不然下文就无法转了。因此开始的恨一定是误解,是偏见一类的东西。②要注意以后的每次感情变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结尾的褒扬升华要有方,杨朔是做了个梦,当别人都在做梦时,你就可以清醒地写篇日记,沉思着凝望远方等待。④要注意加工题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个阶段构成,初学习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补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据已占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适当用虚构来补充。这一式,初、高中学生经过两三次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一式,学生作文的思路会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3.议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
运用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笔调,表露你对所写人物的总评价,点明文旨。第二步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具体叙写人物事迹,落实文旨。第三部是总结全文的记叙,照应文章开头,再一次抒情议论、升华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式的设计,意在落实大纲中关于学会夹叙夹议的写法的要求。
4.寻访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
本式是以寻访为由头,用寻访经过去歌颂主人翁。这一式又可细分为定点寻访和移步寻访。如《驿路梨花》就是定点寻访,寻访的扬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寻访的典型篇目是《猎户》,本来要寻访A——董昆,由此回忆起B——幼年记忆中的尚二叔,顺路先访百中老人,最后才去见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发出保卫家乡、保卫丰收果实的感想。
这一式的特点是多线索,在一主线之上,支线横生。以此落实大纲中关于多线索记叙的要求。
5.纪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简介的概况包括: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这一式的典范篇目很多,如《柔石小传》、《陈涉世家》、《张衡传》等等。
设计这一式,主要是为了实用,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记写人物生平的情况,学会了这一式,对将来的实际工作很有意义。
总之,记人的文章是常用体裁,要想打好基础,必须明确地学会几样,然后才能谈得上灵活运用。只要学会了这四样,一般情况下,写人的题目是不会难住你的。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 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作中的应用。
常用抒情散文写作格式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以事抒情课本中多划为记叙文范畴,因而只设计了借景抒情的四式和借物抒情的两式。
1.参游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参游起因→参游见闻
本式的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典型篇目:《难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两式特点)等等。
使用本式,题旨有的在行文中显出,如《难老泉》,有的在文末点明,如《雨中登泰山》。选用哪种形式,主要据个人行文的习惯而定了。
使用本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于心里不宁静而想起荷塘,经过小煤屑路进入荷塘,这是进入静景的欣赏地点。接下来依次先赏月下荷塘,次观塘上月色,再览塘周树影。这是从下到上,从中间到四周地赏景。赏景之后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由江南水乡的采莲,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却没有当年采莲的生气。这是赏景的联想,以加深写景的含义。
用这一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忽视了这三点,这篇文章就成为一张简单的多镜头照片了。
本式多用于写静景,故称静赏式。可用来写山写水,画雨绘云,草原树林都可如法去写。
3.象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茶花赋》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用白杨象征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征祖国新貌。
4.情索式。
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如朱自清的《春》,这一式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运用这一式的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这一式还可称并列式,因为几幅画或几个方面是平列关系。如《井冈翠竹》。
5.怀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这一式实质上是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郑振铎的《海燕》应用这一式时应抓住它的主要特点,即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不至于无话可说,寥寥几语就把话说完。
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6.叙史式。
这一式难度较大,只作为一般了解,其套路模式为: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土地》和《内蒙访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总的说来,抒情套路旨在教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柜架上扎实的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