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散文研究论文

2023-03-02 0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散文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散文;文体;界定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散文这一概念含混不清,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依然扑朔迷离,一是无法将其与非文学散文区分,一是无法与小说、诗歌区分。要真正认识散文,必须在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其基本功能和具体功能入手,重新审视、梳理和界定。

长期以来,散文是一个十分含混的概念。对散文概念的模糊认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通行的、貌似简单的概念,重新审视、梳理,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

一、欧美对散文的界定

古希腊时代,人们把文字作品分为两大类:韵文与散文。韵文音韵优美,文采洋溢,常称为诗(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散文是无韵体散、缺乏上述特征的文字作品(历史、哲学、科学,以及其他学术著作)。在《牛津英语辞典》中,散文(prose)意指区别于韵文的文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英语中的“Prose”都是指:(1)散文、散文体,如Newspapers are written in prose(新闻是散文体);(2)平凡,单调,无聊,如:escape from the prose of ex-istence(逃避平淡无奇的生活);(3)乏味的话,无聊的议论,如:He delivered a long prose,(他发表了一篇冗长乏味的演讲)。散文明显地指平铺直叙、平凡单调,缺乏想象力的文体。古代欧洲人对这种枯燥乏味的文体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不少学者用韵文来撰写学术著作,最著名的如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竟然是用六步句写成的万行长诗。威·佩·克尔分析这种现象时指出:“蒙昧的人对于去听任何不是用叙述的连续故事有自然的反感,沉闷乏味的一大堆诗体百科全书、带韵文的科学、历史和道德教科书,就足以证明人们是不愿意接受散文去做那种普通平凡的单调乏味的工作的。”尽管如此,古代西方仍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散文作品,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的历史著作,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著作,《圣经》基本上也是用散文写成的。当然,此处所指的散文,只是一种“散体文”,并非本文论述的文学散文。在西方,古人对散文的认识实际上是对一种散体文的认识,并未区分散体文与文学散文。

文艺复兴时期,散文的一个分支开始进入文学领域,这就是小说,如薄迦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唐,吉诃德》等。当然,这也不是文学散文,而只是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

法国人在文学散文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580年,蒙田出版《试笔》(又译为《随笔》),突破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散文体式,开创了一种新型文学散文体式的最初尝试。其主要特征如下:不求哲学、史学等散体文的结构宏大、气象森严、逻辑缜密,舍弃抽象晦涩的论说和繁琐枯燥的推理,赋予文章以形象、智慧、理趣,行文生动活泼,轻松自然,情调亲切优美,诗意盎然。《试笔》成为一块里程碑,标志着一种新文体——文学散文在欧洲正式诞生。不久,《试笔》被译介到英国,立即在英国开花结果,培根《随笔集》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在蒙田、培根的影响下,文学散文风靡欧洲,孕育出了一大批文学散文名作。

不过,随笔仅为若干散文中的一种,又常常游离于学术论文的边缘,故西方文论中并未将它视为独立的文学文体,甚至对它是否属于文学也不置可否。西方将文学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似乎并无文学散文的明确位置,更无明确的文学散文定义。以《大英百科全书》2007年版为例,该书指出:“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并无明确的散文定义,只有“prose poem”(散文诗):“短篇作品,可以具有抒情诗的各种特性,但形式上却是散文。”意大利出现过与文学有关的散文:“文学中的本土散文出现于13世纪,尽管拉丁语继续用于神学、哲学、法律和科学的写作”,“意大利语艺术散文风格的创始人波洛尼亚修辞教授吉多·费伯使用从拉丁文改编来的例子作为课堂例证。吉多·费伯最出名的追随者吉奥特恩,阿利罗,倾向于采用充满修辞格的华丽风格。和奥特恩风格迥然不同的是里斯托罗,阿利罗笔下清晰明了的科学散文《论世界的构成》(1282年)和朴实叙事风格的故事集《百篇老故事》(写于13世纪末,1525年出版)。13世纪散文的杰作是丹蒂的VitanHova。虽然没有完全自如地使用本土散文,丹蒂把简朴的文风融入极度的精致和诗体文中。这种诗歌的力量源于超越某些关键词语的神秘的深度。”可见欧美并未在文学散文上做出明确界定。

二、中国对散文的界定

中国古人最早运用“散文”这一概念,是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用周益公的话:“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不同。”这是与“骈文”相对应的概念,即散体文。清人罗惇融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散体文的发展变化历程:“文之既起,何殊骈散?西汉以前淳朴敦雅,骈不虑杂,散不病野”,“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衍于东汉,骈散角逐之代也;魏晋历六朝至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骈散并衰,而散文终胜于骈,明末迄于国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孔广森《答朱沧湄》也说:“六朝文无非骈体,但纵横开阔,一与散文同。”可见,中国古代凡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一概可称为“散文”,并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体文的区别,虽然也有了“散文”这一概念,却并非今天的文学散文。

“五四”前后,人们开始从功能角度重新界定散文。1921年,周作人以“美文”概念第一次清晰地界定和确立了文学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的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类夹杂的……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在现在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样的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做诗(此只就体裁上说,若论性质则美文也是小说,小说也就是诗……),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他的条件,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

作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从文体和功能两方面给散文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按诗与散文的分法,新文学里小说、戏剧(除掉少数诗剧和少数剧中的韵文外)、‘散文’,都是散文。——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这里得说明那引号里的散文。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小品文对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义,但现在却兼包‘身边琐事’或‘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近年来这种文体一时风行。我们普通说散文,其实只指的这个,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

其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进一步界定了文学散文的四大特征:

现代散文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散文的第二特征,是在它的范围之扩大。从前散文被局限于尊君、卫道、孝亲,现代的散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可不谈。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书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辫花上说人情。

最后要说明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1930年代,中国文坛上习惯于将散文称作小品文,并将源流推及古典与西方。周作人说:“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的。”胡梦华称小品文是“散文中的散文”,主要特点是作者的人格融入其中:“它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和那些非个人的、客观的批评文、议论文、叙事文、写景文完全不同,因为它是个人主观散漫地、琐碎地、随便地写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又从表面看来虽然平常,精细的观察一下,却有惊人的奇思,苦心雕刻的妙笔,并有似是而非的反语,是非而是的逆论,还有冷嘲热讽,机锋和警句,而最足以动人的要算热情和诙谐了。”当时,围绕着小品文的功能问题也发生了激烈的论争。林语堂提出,小品文应当“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鲁迅则针锋相对,主张:“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此后,学术界、创作界在散文的界定问题上都几乎没有新的进展。

三、对散文的再界定

考察了散文概念与特征的发展历史,再界定散文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散文的文体功能性特征

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散文主要是作为文学概念来使用,文学散文的功能是审美而非实用的,这是散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那么,要廓清文学散文概念的主要工作,首先应当从功能人手,而非从语言文字的排列形式和音韵节奏等人手。

如果将散体文的功能分为实用性与审美性两类,那么,古代那些浩如烟海的散体文如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学术著作则属前者,而抒发个人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山水游记、私人书信、杂言随感则属后者。文学散文的功能是传达感情,感染读者,体现审美价值;非文学散体文的功能是传播知识、弘扬真理以及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务。

当然,也应注意到,有一批散体文精品,产生在尚无文学散文的古代,其中多半是实用的散体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初始的实用功能淡化乃至消失,文学审美功能凸显并逐步成为主要功能,这样,它们失去了实用文体的基本特征,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散文。如晋代李密的《陈情表》,本为奏章,是公文写作中的请示报告,有极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而在今天读来,其情真意切、婉曲动人的审美特点,实属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因此,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文学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情感性和审美性。

(二)散文的'文体兼容性及其尺度

界定文学散文还要从表现特征来考察,同具情感性和审美性的文学作品还有小说、诗歌、戏剧剧本等,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先看小说。从语体看,小说与散文颇为接近。但小说的审美功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场景来实现。尽管虚构,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旁观、参与而又十分安全的虚幻空间,将人物及其生活遭遇、内心历程作为基本和主要的描写对象。散文则不然。第一,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段是写实的:真人、真事、真景物、真情感。第二,散文不以人物、情节、场景为必备要素。第三,散文可以向读者展示虚幻的图画,但却并不像小说那样向读者提供虚幻的生活空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区别有多大,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就有多大。

再看诗歌,表面上看,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在形式上即已简单明了,但事实上,散文的语体比诗歌散漫、灵活、自由,不像诗歌那样注重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典型的散文没有格律,比诗歌更接近日常生活语言。诗歌与散文都讲究意境,但二者在营造意境上有所不同:诗歌营造意境的主要秘密是为读者安排若干心理空白,让读者的思维在这一块块信息“飞地”中自由驰骋;散文营造意境的方式则是通过展示外物完整真实的印象,诱发读者的生活经验,使读者对该外物的体验和认知泛化为对外物之外的体验和认知。试以某大学作家讲习班专业教师为学员布置的散文作业为例说明,韦应物《滁州西涧》中有这样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学员依教师的要求将其改写成“散文”:

傍晚,春雨如注,春潮拍岸,荒野的渡口阒无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被江水冲荡着横在岸边。

教师指出,此段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散文,它只是将诗句散化,仍是原诗的“翻译”。学员再次将其改写:

到了傍晚时分,春雨下得更紧了,在沙沙的雨声中,隐隐听得到江水涨潮的声音,空气里充满了雨水、江水和荒野特有的泥土、草根、树叶混合的气味。再往前,就是渡口。江水在上涨,岸边水浅的地方,绿绿的野草从水中探出头来,疲惫地挣扎着。迷蒙的雨幕加厚了暮色,对岸的山和江岸线变得遥远、虚幻,若隐若现。一条小船就像一片掉到水中的树叶,横在岸边,随着江水动荡起伏……

此段并非佳作,但却展示了前景、背景和细节,是真正的散文。与原诗相比,它主要不是语体不同,而是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情境,传达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缩短了读者与规定情境之间的心理距离,与诗歌已有了本质区别,

相对来说,散文与剧本在形式特征和功能特征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这里不予展开。

由此可知,通过对即文学散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考察,可以看到文学散文的文体特征。但问题是,在把握“散文文体兼容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中的区别尺度。散文既然已经是文学家族中的一员,它与小说、诗歌等就必然具有共同的血缘和遗传基因——审美和怡情功能,拥有共同的表达符号——形象、生动、感人的语言,拥有共同的表达手段——形象化的描写和浓烈的抒情气氛,拥有共同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它们常常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移植和交配。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总体功能的区别,而是具体功能的区别;不是精神形象的区别,而是具体表现形式的区别,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文学品类的区别。

(三)本文的散文观

综上所述,本文对散文的认识是:

其一,散文是一种与韵文相对的文学形式,无需像诗歌那样句式整齐、音韵优美,无需押韵。

其二,散文有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之分,非文学散文指与文学无关的散体文:论述文、应用文、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其他学术著作等;文学散文(本文简称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情感性和审美性来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感情和理趣。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散文取材随意,体制灵活,它通常不以虚构为基本或主要手段,而是常用真实的人、事、物、景为创作对象,从中发掘或注人情、理、趣、韵,构筑优美的意境,注重表现性灵、意气、智慧、情感之美。

其三,散文是一个动态文体,对文学散文的深入理解,我们既不能囿于散文字面上的意义,更要注意这一文学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例如,1920年代的“美文”,1930年代的“小品文”,1990年代的“文化散文”,21世纪的“博客散文”,都是散文动态性表征的明显例子。散文家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之中。

哲理散文的教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哲理散文的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所选的一篇哲理散文。本文选自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本书采用的是独白式的写作方式,思想精练,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内容丰富,展示了内心的世界;文字隽永,蕴含了文学的意味。课本所选文本较短,表述抽象,含义深刻,而且文字间跳跃性强,有时确实给人以“零星无序”的感觉。所以,教学有相当的难度。以至于有些教师让学生随便读读,或者干脆略过不讲,美其名曰“大胆取舍”。那么,对于这样的哲理散文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作为哲理性的文本

法国的维克多·吉罗说过:“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可见这篇文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思辨性强,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思想呢?

1.抓住标题

虽然《思想录》里很多记录的都是“偶然闪现出的思想”,而且课文节选部分的标题也是编者所加。但毕竟这个标题突出了人的二重性(或者相反性),即脆弱性和伟大性,或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此也成为类似于“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般众人皆知的名句。那么,抓一句及其余的方法应该较为适合本文的教学。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苇草”是中心词,可见人具有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从这个“本源”看,人与其他事物并无二致。但人又是“能思考的”,这就突出了人作为人的“特殊性”。而这个性质形成了人的伟大。认真深入地揣摩标题的内涵,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联系作者

纯理性的文字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较大障碍,因此有必要补充一些感性材料。如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作者的经历是再有说服力不过了:

帕斯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不仅仅来自抽象的理论思辨,更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这位英年早逝的哲学家在他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当中,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病魔缠身中度过的,才十八岁身体就开始羸弱不堪,二十刚出头就发生过中风,糟糕的健康状况甚至令他终生没有结婚。正是这种切肤之痛使他相信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同一棵苇草没有什么区别,脆弱到可能因为一口气、一滴水而被毁灭。然而另一方面,帕斯卡尔又实在是世间罕见的天才。只说他作为《思想录》的作者在哲学史上就已占据崇高的地位了。一个如此脆弱的躯体内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尔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对于他的一生,恐怕没有比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评述了。

梭罗评价帕斯卡尔说:“正如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书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确实,我们从以上这段文字能够看出,帕斯卡尔可以说就是“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的代言人。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作为人的“脆弱与伟大”矛盾统一的特点。学生结合这样的拓展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格言式文字时,就会更好地调动自己知性和感性两种思维,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3.作好铺垫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先设置这样的一个预习:

阅读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入选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文章开篇以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引入,两篇文章有着潜在的共通之处。学生课前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做圈点批注,自由畅谈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论点的认识。

由于理解本文有难度,先来阅读一篇与之有紧密关联且难度稍低的文章,并且写了个人的阅读体会。这样学生可以在思维方面先“预热”一下,之后再看文本会容易一些,也更有体会,效果自然也更好。

4.联系自身

对于类似《思想录》的语录体文本,有时需要选取一些关键语句,比如“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等,要求学生以其为核心,扩写一段文字。这样不仅可以使文本中的哲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所以,对于哲理性较强的文本采取这种“以写促读”的方式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的。它会“逼迫”着学生有意识地深入思考,并且还得尽可能地扩展思维“寻找”到自己阅读中或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来阐释。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在输入信息方面的接受、理解能力,也带动了输出信息方面的表述、阐释能力。当然,应以前者为主。

二、作为节选性的文本

1.在全文乃至全书的视角中了解文本的意思

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比如教学本文应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全书的大概:

帕斯克尔的思想理论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思想录》中,此书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之外,另辟蹊径:一方面它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从两极观念的对立入手,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既夹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看了以上这段话,对于有些课文中的句子可能理解就会更容易、深入一些。比如课文的`一句话:“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啊!”这样两句话是既对立矛盾,又有机统一。既体现了思想本身矛盾的一面,又体现了其辩证的一面。

2.突出节选文本的核心意思

虽然是节选文本,但是我们的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节选部分总体还是会有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意思,因此不能“以全概偏”“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比如教材节选的部分(《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主要意思包括人的思想性、人的伟大性。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的内容主要定为这样的思想传达与引导。正如:“就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足以美好的天性……让他爱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

三、作为翻译性的文本

翻译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定的“隔阂”。因为这是翻译本身带来的矛盾。直译带来语言的“陌生化”,意译有时无法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思想。虽然教材所选均为权威译本,但毕竟国外的哲理小品语言上和直接用母语写作而成的哲理散文还是有些区别的。但一般来说鉴于作者翻译文本(尤其是哲理性文本)时更侧重传递作者的思想,所以教师就不应将品味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不是完全不关注语言。只是关注语言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不需从语言的应用方面对文本精细化研讨,即处理语言“不是那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严谨”。有的教师对待此类文本和对待经典的母语文本时不加区别,执著于个别词的选用、个别句子的表述上,应该说侧重点的确定是有所偏差的。

当然,同为外国哲理小品,理解的难度还是有所不同。这和文本本身所表述思想的抽象性以及这种思想和读者自身的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苏教版教材同一单元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在理解的难易程度上还是有差别的。后者接近我们对学生经常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其主要不同是面对同一问题时存在着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比如对待爱情的态度,会有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把爱情提高到如此的程度。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多加引导、解释。

参考资料:

1.徐兴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解析》,《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岩《评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3.刘丹妮《〈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8年第11期。

4.何兆武《经典七日谈》,北京大学出版社。

5.徐敏南《三种类型文本的教学思考——兼谈〈一点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西安)》,2011年第1/2期。

冰心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论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我整理的冰心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直非常喜欢冰心的文字并认真地向我的学生推荐。她的散文始终如一地给人一种自然舒服之感,特别是她的儿童散文,总以爱温暖我的心房。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扩大,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的收获良多,也对冰心散文的语言特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语言活泼明朗不浮躁

冰心在《归来以后》中写道:“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快乐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

冰心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明朗清新的句子在冰心的儿童散文中处处可见。《拾穗小札》中有一段描写:“直到前几天一觉醒来,看见檐前光辉夺目,赶忙爬起凭窗一望,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屋上地上厚厚软软的一白无际,几只寒雀在蒙着一层雪片的枯枝上啁啾上下;几个上学的、穿着红色蓝色棉猴儿的孩子,手里握着雪球在新扫出来的一条小道上,嚷着笑着地奔走追逐。” 这些句子均被涂上了明朗的色彩,换上了清新的曲子,让读者在回味语言的同时,仿佛在享受一道“声、色、味”俱佳的烛光晚餐。

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用明朗清新、清丽爽洁的语言,温婉细致地描写了在知春亭畔活动的孩子。首先是写了孩子们的多,多到了“座无隙地”,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都挤满了孩子;其次是写了孩子们的欢,欢到了“叽叽呱呱、说着什么、笑着什么;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这是一幅动态的、有声响的活泼画面。在“多”与“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说些什么,笑些什么”等纯口语词汇,这些词汇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也没有华丽浮躁之感,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也使散文语言句句铿锵、音像俱足,从而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让人觉得孩子就在你面前。她的创作保持了一贯的清新隽丽的艺术风格,但却没有了过去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怅,而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情调。

二、儿童散文的用词精炼传神讲雕琢

如果说叶圣陶的儿童作品在用词上有一种没有雕琢、毫不造作的朴素美;那么冰心的儿童散文在用词上却有一种精于雕琢,又不堆砌的生动美。冰心十分强调作家应该有浓厚的感情表现。她在《关于散文》中写道:“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抄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正如她所追求的一样,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里,没有追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描写离奇的事物,她专心捕捉和描绘的是儿童生活的细节,通过精炼准确的用词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并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使读者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首段中,写孩子的多,冰心没有用“成百上千”而改用了“成百盈千”,把“上”字改为了“盈”。为什么要说“盈”?汉语词典内,“盈”解释为“满、往外溢”,冰心在这里用“盈”,这个概写的数字就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盈”再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不正说明此时的冰心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打动了吗?不正倾诉了冰心多么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再纵观整篇文章,作者是在赞颂春天里无限的生命力,“盈”的运用也是在为后文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作铺垫。本篇散文的第三段,她细致地捕捉到了孩子们鼻尖上“闪”着的汗珠,我想那汗珠一定是晶莹的,是活力的闪现;感受到了“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甚至她还嗅到了“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巧妙地运用了动词“闪”与“喷发”。“闪”与“喷发”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精炼,突显了文章活泼轻快的基调,还强调出了孩子们身上散发着的太阳的气息,更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是藏不住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活力是藏不住的,而且这活力旺盛得很,强劲得向外发散着,表现着。并且,这里的“喷发”更显出冰心用词上的匠心,“喷发”也隐含了一个“嗅”,“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嗅到了吗?因为她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的喜爱而产生的想象——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不让人觉得他们在“喷发着香气息”呢?文中我们的“笑”“迎”“挤”等,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希望融入他们中间,他们是惹人喜爱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快乐。

在这些精炼而准确的用词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做作,也没有堆砌之感,而是充满了作者内在情感律动的再现,同时也充满了语言的音韵美,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

这些精心的雕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了冰心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词语的精炼传神,看到了冰心的匠心独具。广大读者读完后不仅交口称赞,更学到了很多。

三、儿童散文的修辞文情并茂显灵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冰心的文章,使读者受到爱和美的教育。作为女性作家的冰心温柔细腻的性格体现在文章上则是抒情委婉轻柔,风格清新明丽,想象深远而富有诗意。她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来熔炼优美的文学语言,表现出女性的细腻、婉约、柔美隽丽,让作品充满明朗俊逸的色调。

1. 化用古代诗词进入自己的文字。冰心自己也在1963年的《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写道:“在手边和枕边,常常放几本古典的散文或诗词,为什么说古典的呢?因为今人的一些好的词汇有不少还是从古典书里来的。”正因为冰心精通古代文学,能非常熟练地背诵大量古代诗词,甚至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眼前的景物人事,或心中的喜怒哀乐,常常会脱口而出地引用古代诗词中的某些句子来表达她的感受,抒发她的情绪。

除了经常引用古代诗人的诗句外,冰心更多的是把古代诗句加以变化剪裁,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语汇,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色彩更加丰富。冰心的散文中经常用到的“浮云蔽日”“山雨欲来”“斜风细雨”“柳暗花明”“雨雪霏霏”等,都是把古诗句化作自己的用语。《寄小读者通讯十六》冰心写在冰雪中行走:“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些文字很明显是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演化而来的.。

又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很明显是引用了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的诗句,并进行了巧妙而贴切地化用。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文采,也彰显了她散文明朗的艺术色调。

2. 在散文创作中运用了多处比喻,使文字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形成了明快的节奏美。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开头写道:“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涵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冰心说孩子们是“从大魔术匣子里飞出的小天使”,把颐和园的大门一打开,变幻出了无数让作者挚爱的惊喜——漂亮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儿童!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用生花妙笔,把情景再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多与欢快。又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冰心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冰心的作品注意选用形容词、排比等修辞方法,常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的表达效果,更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冰心的散文短小精悍,充分体现了她的语言活泼明朗、用词精炼传神;修辞的灵活使散文文情并茂,用最小的空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冰心抒情散文最宝贵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冰心的诗

冰心的这四首诗选自诗集《繁星 春水》,是仿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飞鸟集》,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回忆,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在随意地挥写里蕴涵着朴素的哲理。

第一首《母亲》是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

第二首《纸船》是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感恩和回报。着力于对母爱的感恩与汇报。

第三首《成功的花》以花喻人,写了成功的来之不易: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第四首《嫩绿的芽儿》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生活,勉励青年要有服务、报效祖国的忠心。

1《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3《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4《嫩 绿 的 芽 儿》

嫩 绿 的 芽 儿

和 青 年 说 :

发 展 你 自 己 !

淡 白 的 花 儿

和 青 年 说 :

贡 献 你 自 己 !

深 红 的 果 儿

和 青 年 说 :

牺 牲 你 自 己 !

急需关于徐志摩的散文艺术论的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才子,从头到脚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徐志摩,虽然因其年仅三十五岁便遭遇空难猝逝,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1922年春——1931年冬),却一直是现代文坛的一个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评论热点。从1923年初见赏析评论其诗作的文章,直到本世纪末的当前,关于这位作家的诗歌、散文、思想倾向、艺术风格、文学史意义等多方面的话题,一直被人们热热闹闹地谈论着,而且今后还将被谈论下去。这充分说明徐志摩的确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历史无法忘掉他,人们也无法弃置他。
徐志摩给我们留下了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另有集外诗作60余首,集外译诗40余首;六部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文集》、《秋》、《志摩日记》、《爱眉小札》,另有集外散文30余篇;一部小说集《轮盘》;一部剧作《卞昆冈》;还有译著十余种。
徐志摩是杰出的诗人,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要说他还是个有成就的散文家,那就知者较少了。的确,置身于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李广田、朱自清等诸多散文大家中,徐志摩尚不能称杰出者,但他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鲜明的特色,却使他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园地里自成一家,也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种流派的代表人物。
对徐志摩的研究,从1923年开始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之久,主要集中于诗与散文这两类体裁,并由此铺展探及到了诗人的思想信仰、精神气质、人格特点等问题。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徐志摩研究状况的系统梳理和综合评述,

一. 关于徐志摩散文的艺术特色的总体评价和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有:王木青的《徐志摩散文艺术论》、杨莉《徐志摩散文艺术探析》刘勇《华丽端庄 飘逸流光——徐志摩散文艺术管窥》、胡凌芝《徐志摩新评》等
杨莉《徐志摩散文艺术探析》分别从风格, 修辞, 语言三方面论述。他的散文韵味独特, 别有一种自己的气质。浓艳绚丽是其散文的总体风格。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渲泄情感, 营造意境, 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在语言的驾驭上, 徐志摩尤其强调散文语言的音乐性, 使语言节奏鲜明, 旋律优美, 诗意盎然, 且还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欧化句、英语等多种成份,形成了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 读后使人经久难忘。
刘勇《华丽端庄 飘逸流光——徐志摩散文艺术管窥》提到徐志摩的诗非常有名,但他的散文同样不同凡响。总的基调为:华丽端庄,飘逸流光。通过散文,我们可以重新熟识一下这位有争议的作家。
胡凌芝在《徐志摩新评》曾经以细致的个案分析与宏观的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梳理了徐的散文创作特色。指出:自我思想情感的真率剖露、哲理与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地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别一世界。
王木青的《徐志摩散文艺术论》从个人创造、情感投射、时空观念、思想彩虹三个角度来论述徐的散文风格,论文中提到: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 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 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 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 心物合一的妙境, 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 因而, 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徐志摩重视艺术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 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这种思想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
在徐志摩的《轮盘序》中, 徐志摩就对自己提出过严格的要求: “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他以外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为范式, 称赞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术家, 在他们的笔下, 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从文字里创造有生命的艺术”。徐志摩的散文又何尝不如此呢? 它荡漾着诗的韵味、活的生命力, 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流动着情感的血液, 吐纳着宇宙大化灵气, 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展现出观念内部的撞击。论文中,作者着重举了《曼殊斐儿》这篇散文,说这篇散文是一篇诗化散文,它更多地流露出散文的异彩,它字里行间,疏密有致, 长短相依, 轻松活泼,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尤其是, 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与散文的结合, 而且体现了散文与小说的结合, 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徐志摩运用文学语言, 创造了诗的意境, 真地生动地再现了曼殊斐儿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并用情感的纽带, 将诗人自我与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 透过诗人热情洋溢的赞颂和细腻的刻画, 描绘了人物的真善美, 实现了散文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小说所要求的典型性之间的有机结合; 并在这种结合中拓展出深广幽远、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在意境中, 闪耀着美的光华。

二、 关于徐志摩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评论
关于徐志摩的散文风格,谢冕以诗人的细腻敏锐的艺术感觉作了言简意赅却十分精确到位的评价:“《浓得化不开》是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这篇名恰可用来概括他的散文风格,……他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别人习以为常的场景写得奇艳诡异,在他人可能无话可说的地方,他却可以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并不觉其冗繁而取得曲径通幽奇岳揽胜之效。把复杂说成简单固不易,把简单说成复杂而又显示出惊人的慎密和宏大的、却极少有人臻此佳境。惟有超常的大家才能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感受表现得铺张、繁彩、华艳、奇特。徐志摩便是在这里站在了“五四”散文大家的位置上。谢文这种将“独创性”作为衡量评估徐散文成就的基本尺度,在与其他“五四”散文大家的风格比较中去定位其特征和价值的研究思路,显示了历史的美学的深度。
许欣的《论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提到:徐志摩的散文,风格之自由华丽,在现代散文家当中,可以称之为最了。有人曾用一个“魔”字来概括徐志摩的风格。确实,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遏,其行文如秋空一缕行云,舒卷自如,其文字如黄昏夕阳,华彩纷呈,瞬息变幻。
对于徐志摩这一散文风格的形成,作者还引用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桥〉读法指导》里,的话“大概本篇作者所以能写成这样的文体,一半从他的品性,一半以他的教养。他是个偏于感情的人,热情奔放,往往自己也遏制不住。他通西洋文学,西洋文学中有所谓‘散文’的一个部门,娓娓而谈,舒展自如,在自来我国文学中是不很发达的。他那品性与教养交叉在一点,就产生了他的自由的文体。”可以说,徐志摩散文的风格,就是他的生活、思想、性格,情怀、气质、艺术、修养和趣味的总的集合,以及所有这一切在创作上的体现。在众多的研究中这段话笔者认为是对徐志摩散文的风格形成缘由的最好概括。
在论文结尾,作者又十分亲切的写道:“赏读徐志摩的散文,常常有一个错觉:读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一首好诗。即使不分行也读得出是诗,是诗化了的意境,是诗歌语言的魅力。读徐志摩的散文,你不能去解释,也不要去字字句句地条分缕析,它们是许多美的意象的感受,是情绪的自如流淌,是心灵振颤的曲线;读徐志摩的散文,也许一遍就可以读懂,因为它——语近,但也许好多遍也读不懂,因为它——情遥,用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的‘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来形容徐志摩的散文,也许最为贴切。一般说来,散文的风格以简约质朴为好,但是像徐志摩散文这样的自由华丽,也不失为一美。虽然他的绮丽、浓烈、绚烂、甜腻、雕琢、铺张的文风常遭非议,但徐志摩正是以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文字在散文界独树一帜,让散文界看到了散文的又一种笔法,更加证实了散文的笔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对徐志摩散文如此客观的评价,且道出散文的真谛,让人佩服作者对徐志摩散文研究的深刻与对散文创作内在规律的把握
肖灵《试论徐志摩散文的诗化特征》提到:徐志摩的散文具有浓厚的“诗化”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其散文所营造的诗境上,还表现在他的艺术趣味和文体风格上,注重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的运用,讲究音乐美、形式美。
黄宇《试论徐志摩散文的“绅士风”》提到:徐志摩的散文具有浓郁的绅士气息,这不仅表现在其散文的思想倾向与精神特征上,即颂扬“爱”、崇尚贵族式的自由、膜拜自然、主张渐进革命,还表现在他的艺术趣味与文体风格上:“跑野马”、以“活泼无碍的心灵境界”感受美、注重抒情与冥想、力求风趣幽默。
黄乃江《徐志摩散文“野马风”探析》从写作触点、语言个性、意象选取、行文程式和目的关怀等方面对徐志摩散文“跑野马”风格特征进行探析, 并认为徐志摩散文体现出“不可测, 不可节, 不可预逆, 起, 动, 消歇皆在无形中,狂飙似的倏忽与猛烈与神秘”的野马禀性和张力,徐志摩在散文创作中始终张扬着“最有灵性、最富理想色彩和生命光泽”的野马精神。认为“跑野马”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理”通而不郁,“辞”强而不溺,“博见”而不贫,“贯一”而不乱。

三、从美学的角度来评论研究徐志摩散文
张智辉的《论徐志摩散文的美学追求》提到:赋与大自然以性灵神韵和社会意义,是徐志摩散文追捕的美。他把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能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能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能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等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提高。他在散文中所探索的想象美,主要表现在补充感觉、洞见美质、拓展诗意和超越时空局限方面。他的散文,极力追寻的浓艳富丽美文体,是由丰富的“色彩意识流”、变形的联喻、虚幻的荒诞描写和艺术通感组成的。胡建军在《论徐志摩散文创作的美学灵机》也是提到与张智辉相同的观点:把握志摩散文创作现象和艺术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认识志摩的美学思想——“性灵说”.
同是作者张智辉,他在《论徐志摩散文的情感符号》以“情感符号”来把握徐志摩散文的特质,认为突出呈现,把喻体和喻指在“异质同构”、潜价值等方面的对应关系转化成比喻符号;超然物外,从作为媒介的现实和梦幻等各种外观形式中“显现知觉 徐志摩作为富商之后,成长背景令人羡慕,他毕业名牌大学,继尔留学欧美,回国后创领新文化运动。一直涉足于顶层社会,与名流人物打交道,他的出身起点,生活氛围,社会阅历,加之极高的天分,无不使他成为人之骄者。重要的还有文人天赋的浪漫秉性与固有的自由意识。他的才学和能力对当时社会的潜在价值,是不可抹杀的,所以后人对其“纨绔”的印象也只是印象而已。

崇拜自然,寄情自然是徐志摩一个重要内容.

他对现实采取不调和、不承认的态度,不承认现有社会的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娱乐、教育,认为这些都是影响性灵自由发展的东西,所以强调“要一切都重新来过:不是在书桌上整理国故,或是在空枵的理论上重估价值”。在《鬼话》里,他一再说明自己是个”自然的崇拜者”认为自然界的种种事物,”不论其细如涧石,暂如花,黑如炭,明如秋月,皆孕有甚深之意义,皆含有不可理解的神秘,皆为至美之象征。”后又在《话》里反复强调大自然“是一本绝妙的奇书”,每页上都有无穷无尽的意义,只要学会研究这本书的方法,了解其奥义,那样我们精神生活就不怕没有滋养,我们理想的人格就不怕没有基础。” 徐志摩的反璞归真的欲望,只有从大自然中才能得到满足,所以,他的山水游记,对自然景色并不去具体的描绘,精心涂抹,大抵借景抒情,富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翡冷翠山居闲话》是这样,《天目山中笔记》等也是这样。

徐志摩对帝国主义和新旧军阀的态度是他散文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其中思想既复杂又有发展变化,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现代评论”派是段祺瑞政府的“诤友”,后期“新月社”可以说是国民党的“诤友”,他们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新军阀的统治有过批评,甚至于抗议,但也有期待,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它的统治,而徐志摩又是这两个社团的主要成员;大革命时群众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违背了他要“自由而不是激烈”的理想,于是就是不满,说什么如果“有人拿一些时行的口号,什么打倒帝国主义等等,或是分裂与猜忌的现象,去报告罗兰先生说这是新中国,我再也不能预料他的感想了”。他对群众爱国运动的这种指手画脚的责难,显然是错误的。这是他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在对待群众运动上的直接表现,因而受到鲁迅的严厉批判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方面徐志摩在散文里还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资产人道主义思想.他对帝国主义和新旧军阀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一定的同情。在《自剖》里,他回忆1924年直奉战争是就极端烦闷的思想感情,“那日子简直是一团漆黑,每晚更深时,独自抱着脑壳伏在书桌上受罪,仿佛整个时代的沉闷盖在我的头顶―――直到写下了《毒药》那几首不成形的诅咒诗以后,我心头的紧张才渐渐的缓和下去。”他揭露了蒋介石反动统治是造成外祸频繁的根源,他说:

“上面的政府也真是糟,总司令不能发令的,外交部长是欺骗专家,中央政府是老朽昏庸的收容所,没有一件我们受人家欺负的是不可以追源到我们的昏庸……”

从徐志摩这里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既有一定程度上的反帝反封建要求,有害怕工农群众起来革命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软弱、妥协的倾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必须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表达思想,语言又是构成作家风格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徐志摩散文华丽夸饰的风格,在语言上有着突出的表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