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瓦剌也先论文范文

2023-03-14 07: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瓦剌也先论文范文

哥们,于谦被称为救时宰相。自幼好学、果敢,为当地所知。自进入朝廷后,受到了明宣宗的重视,原因就是明宣宗的叔叔反叛,被俘虏后,宣宗命令于谦斥责这个皇叔。结果于谦发挥太出色了,明宣宗一下就看上他了,觉得是可造之材,于是便对其进行历练,将其调到巡抚山西河南事务将近十年。

明宣宗死亡后,其子朱祁镇(明英宗)即位,由于年纪尚小,由“三杨”辅政,但是朱祁镇重新宦官王振,明朝江山在王振的日益专权之下江河日下。

公元1449年,瓦剌来犯,攻击大同,宣化等地。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古惑之下,一意孤行下令亲征,并且带走了京城周围主力约50万人,还有一干大臣等。当时于谦是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就被带去出征了,从此一去不回。

详细过程不说了,明英宗看到尸横遍地的明军尸首,有点害怕,就想撤并回去。 但是撤军路线走的犹犹豫豫,反反复复,最终被瓦剌追上,围困在土木堡。后来瓦剌首领也先假意同意明君撤走,将包围撤回了一点点,明朝军队好几天没食物和水源了,于是见此情况蜂拥而出,队伍散了,被瓦剌军队基本杀了个干干净净。

下面我就要说这个议论文了: 皇帝被俘虏,明军京城周边主力基本损失殆尽。京城空虚,瓦剌打进京城已经基本成为了定局。这个局面让人想起了北宋靖康之变。 所不同的是,明朝其他地方还有军队,京城附近也还有一些预备队,在人心不稳之时,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力主进行防御,不撤半步。

一,拥立新帝,下令勤王。
由于皇帝被俘,为了不让明朝有所顾忌,在于谦等人的主张之下拥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作为了新皇帝,年号景泰。与此同时,于谦通知全国各地正规军和预备役迅速赶往京师勤王,并且鉴于昌平城里存量较多,命令勤王部队一律路过昌平自己取粮。这样,即解决了京师部队后勤问题,也不给瓦拉大军以粮食!

二,运用火枪,城外伏击。
具体守城战术上,于谦命令京城所存的“神机营”(火枪队),伏兵于城外民居内,待少量明军将瓦剌骑兵引进伏击圈后,明军火器齐发,打死打伤瓦剌军无数,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瓦剌军队。

三,九门重兵,亲守德胜门。
瓦剌重兵围困京城,于谦在京城九个城门都分配了军队,并且命令大将石亨作为机动部队胁从防御。于谦亲自戍守德胜门。

闲话少说,一部分明军御敌九门之外,事先得到的命令是可力战死,不可返回。 】
京城保卫战,在于谦的有效指挥下,在众将领的通力协作下,在民众的协助下,取得了全胜。
如果抛开土木堡,这是明军的完胜! 退出京师之后,也先部队在京郊等地屡遭败绩,灰溜溜的跑了回去,此后不到一年,放归英宗。 大明也避免了北宋一样的危局,于谦,以其常人少有的意志与勇气,挽救时局,可以说是为大明后贰佰年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生擒明英宗, 马踏北京城的瓦剌太师也先,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是个极其有军事才能的人。

土木堡之战,明朝军队二十万损失代价,明英宗被生擒,瓦剌军声势浩荡趁机进犯明朝首都北京,瓦剌军的太师也先迎来了他人生的最巅峰,先祖追寻荣耀的梦想离他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在北京保卫战中输给了于谦,让他永远错过了这个梦想。

元朝的统治逐渐没落之后,草原上的势力分为鞑靼和瓦剌,双方互相争斗厮杀,争夺草原的统治权。也先的父亲欢脱带领瓦剌势力逐渐壮大,到也先继位时,瓦剌的实力已经到了鼎盛时期,也先利用强攻怀柔统一了草原各部,稳定了部落之后瓦剌开始袭扰明朝。当时也先统领的蒙古汗国已经控制了整个漠北草原,对明朝造成重大威胁。明英宗亲自率军讨伐瓦剌,给了也先书写历史的机会。

土木堡战役中也先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完成合围困住了明朝大军,一举歼灭明朝精兵二十万,生擒明英宗,直接给明朝统治带来极大的动荡。之后瓦剌趁势进攻北京,却在北京遭到挫败,而蒙古内部此时叛乱的迹象突起,也先只能撤师返回巩固统治,之后爆发的内乱之中也先击败了脱脱不花,摆脱了太师的身份,自立为汗,也先成为第一个非“黄金家族”血统的可汗。

但是之后也先位至集权,担心自己的权势无法保持,一直使用血洗的高压政策,导致人心不满,最终死于部下的叛乱之中。他的一生在军事中结束了。

瓦剌是如何崛起的呢?

瓦剌,也就是清朝初年的“卫拉特蒙古”,又称“漠西蒙古”。

不过,在元朝时期瓦剌被称为斡亦剌,最初并非蒙古人,比如到1640年时,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依然称双方为“蒙古和卫拉特”,可见当时卫拉特人并不被视为蒙古人。

到了后来,瓦剌(卫拉特)才被划入广义的蒙古人,被称为漠西蒙古、卫拉特蒙古。

1,瓦剌的起源

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也就是今天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条支流地区,至元朝时期开始南下,进入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

元朝时期,瓦剌(斡亦刺)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世代联姻,权势显赫,并逐步开始融合。

2,瓦剌的崛起

明朝建立后,元顺帝北逃,是为北元。

明朝将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分为两部:瓦剌和鞑靼,瓦剌居西,鞑靼居北。鞑靼便是北元,也就是明末清初的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后来,随着鞑靼的四分五裂,瓦剌开始参与蒙古内部纷争。

1414年,朱棣统兵远征瓦剌,与瓦剌大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瓦剌战败后向明朝内附称臣。

可是30年后,瓦剌在也先统治时期国力强大,几乎一统蒙古诸部,并于1449年在土木堡生擒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中,也先被于谦击败,之后鞑靼的达延汗崛起,瓦剌移师西北,以新疆和中亚为主要的势力范围。

3,清朝将瓦剌纳入版图

1635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后继承了蒙古大汗。

1646年,卫拉特(瓦剌)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首领联名上书,臣服于清朝。

后来,卫拉特(瓦剌)蒙古的准噶尔部不认可清朝的大汗位置,起兵反叛,清朝历康雍乾三代终于在1759年彻底击败了漠西蒙古,也就是瓦剌。

从此,包括瓦剌在内的蒙古三部完全纳入清朝版图。

瓦剌也先的资料

蒙古瓦剌部首领。明代。又译额森。出身於准噶尔部﹐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灌(代字)子。
  祖孙世掌瓦剌之政。正统四年(1439)脱死﹐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常与明朝有贡使往还。可汗脱脱不花仅以元裔之名为君﹐不相临制。也先在脱兼并蒙古各部的基础上向外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西北)诸卫首领通婚﹔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使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正统十四年(1449)反击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并胁裹英宗包围北京城﹐后被于谦击退﹐议和﹐送还英宗﹐恢复贡市。此后﹐他杀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号添元(天元)﹐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又采取一系列统治措施。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内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归于己﹐而弊则均受﹐引起部下不满。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瓦剌势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