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抉择 无悔人生
历史的江河奔涌东逝,卷起千堆雪,卷轴了名利,卷走了虚无,却卷不走那些站立的风流人物;浪淘万粒沙,淘尽了繁华,淘尽了荣辱,却淘不尽那些明亮的不朽灵魂。是他们在生与死中坚毅地选择,或死而不朽,或生而伟大,如流星一般在历史的天空中炫然一现,成就的是自己的无悔人生,留给后人的是永久的精神之光。
滔滔江水,如时光流逝。在那美丽的漓江水边,是屈子傲然的身影。鞠躬尽瘁,竭忠尽智,谁料月明多被乌云妨,人清总被世俗污,忠信却遭疑忌,正直反遇诽谤,穷苦倦极,忧愁幽思,怨生《离骚》。当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抱负终不得施展时,他选择了那清清的江水,来保全自己的高洁,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远离污浊。
因为爱国之心赤诚热烈,不愿国家落入谗臣之手,所以选择忠言直谏;因为高洁之情坚定不移,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所以选择独立于世;因为不愿向敌人屈服,所以选择以死示志,因为不愿苟且偷生,所以选择随水而逝。
屈原的死是用肉体的消亡来获得灵魂的永生,是用不朽的精神见证自我的价值。他如一只断线的风筝,悠然地栽入水中,精神之光却在后人的纪念中传递。
时光流逝如滔滔江水,有人可以死的不朽,就有人可以生的伟大。太史公司马迁志在完成《史记》,于是他身陷囹圄,依然选择笔耕不辍;屡遭挫折,依然选择坚持不懈;遭受极刑,依然选择忍辱负重,用一根傲骨,支持着不倒下,不屈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他选择的不是懦弱,而是坚强;不是卑微,而是伟大。因为他的理想还未实现,所以他选择忍辱负重;因为他的作品还未完成,所以他选择坚强地活。让那些流言蜚语在时间的分解下消融,让自己的作为在时间面前无悔。
时间证明了一切,后人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个选择了生,一个选择了死,是巧合还是必然。
答案不言而喻。他们虽然一个选择了生,一个选择了死,但他们却共同诠释了坚定不屈,在人格的魅力面前,生与死都同样显示了伟大,“站着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面不朽”,这正是他们无悔人生的写照,激励着后人将这种精神传承。
1、人民教师谭千秋那一天,他跟平常一样,早早的起来,准时到学校,跟平时一样,出现在讲台上,就着粉笔在黑板上发起熟悉的声音开开始了跟平常一样的生活,只是,当他发现课在摇晃的时候,大声的要同学们赶快跑出去,不要拿任何东西跑出去。
只是,那致命的几秒中,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要坍塌的瞬间,他把离他最近的四个同学,塞在桌子底下,然后,俯在桌子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孩子们的性命。
当救援人们找到他们时,四个孩子平安无事,只是,谭老师的后脑,因为被巨大的石块砸中,整个已经凹下去。
2、2014年5月27日,为救轻生学生,37岁教师朱长海在两三秒快速坠楼的生死关头,用身体托住了学生,学生得救了,他却牺牲了。
3、2019年4月12日下午,在福建厦门环岛路上,一名男子驾驶SUV冲进海里欲轻生。此时海水正在涨潮,SUV在海水里已经处于漂浮状态……见到前来救援的特警,男子却打开车门一头向海里扎去。生死关头,特警队员来不及穿救生衣,冲进海里顶着风浪拼命将男子拽回……
4、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
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5、地震开始前,北川县擂鼓派出所民警李国林正在擂鼓镇召开辖区企业稳定工作会议,突然有一只狮子狗冲进四楼的会议室,朝着大家狂吠,还咬住李国林的裤管朝门外拖。突然,大楼晃了两晃,李国林明白了:有地震!他大声呼喊,与会的八个人全部涌向大门边的厕所,逃过了一劫。
自救成功后李国林赶到了北川中学,儿子所在的初中部五层教学楼变成了三层楼,原来的一楼和二楼都不见了。
呼唤中出现了儿子的求助声:“爸爸,我在这儿,快救我!”可是当时儿子被压情况较重,李国林要求幸存人员从容易处挖起,先救外围的。至当日中午,儿子声息渐无,李国林却已经成功救出了30多个鲜活的生命。
生与死
生与死,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熟悉是因为它的平常——平凡而正常;陌生是因为它现实得残酷,真切得凝重.
我们已习惯了生,生得自然而轻松.降临世间,就竞争到了生的权利.活着、生长,这些都无可争议,也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似乎忘了,这种生之权利终有一天会从我们指尖滑落.生命宝石并不能永恒,它终会有风化的时候,那便是生的另一端——死!多么可怕、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如果说,生是一种偶然,那么死则是一种必然.可是对于冥冥中出生、恋恋中离世的我们,生与死,我们都无法选择.我们只有去面对,去承担.当生之希望得以实现,死也就不可避免要到来.死,在生命的另一端,默默地等着,静静地看着人们向它走去.没有任何表情,漠然而冷酷,也没有任何提醒,沉寂而无言.
一想到死,我们不免想到黑色的祭坛、黑白的遗像、令人压抑的灵堂和催人泪下的哭声.同时,我们还会想起临危不惧的英雄、抛洒热血的烈士,甚而想到王昭君的青冢、周总理的骨灰.凡人也好,伟人也罢 ,当那“善歌的歌醉了皓空明月;善舞的舞低了杨柳轻风;善于敛聚的盈握了珠宝玉器;善于作战的踏遍了大漠荒烟.人的归宿总是一介抛向黄土的肉身”,随历史流逝化为乌有.但是,死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一串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那只有让后人评说了.
有人认为,人从出生起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不!这太消极了.我认为人从生下一刻起就是不断与死亡作斗争.固然最后的死无法抗拒也无从更改,但在这赤裸裸的来去之间,在这匆匆的生死之间,我们应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并竭力使之更为光彩动人.
生是一种责任,而死并非是解脱,它应成为完成这责任的标志.生命是漫长的跑道,无论你在途中跌倒多少次,只要你努力过并坚持下来,终点线上迎接你的就会是鲜花和掌声.即使是无色的花,那也是感动的泪;即使是无声的言语,那也是赞许的目光.生命之火的熄灭并不意味着灵魂也黯然消沉了.为什么有的人生得肮脏,死得龌龊;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为什么有的人死不瞑目;有的人死而无憾;有的人含恨逝世;有的人安然辞别?其实,有什么样的生,就应有什么样的死.生是死的序幕,死是生的尾声,故死是不足为惧的.我们无法选择死的时刻,但我们可以选择生的姿态和意义.唯有这样,才会使精魂在肉体消失后生生不息,让生命在死后永远延续……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确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死.从尘土来,最终将归与尘土.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就好比一次旅游一样.可当真正死亡来临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
生与死的选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对项羽的写照.当阵阵秋风从项羽吹过,这位曾经雄霸一方的霸主就这样死了,仅仅是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可他曾想过,他这一死是解脱了一了百了,但那江东的父老可怎么办?
拥有雄心壮志的他可曾听说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他想过可他放不下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失败.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由他嘴中说出来.“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无颜见的是自己的失败.过高的要求自己使他走向了那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人走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甫志高就是一个从狗洞中爬出的人.他为了自己能苟延残喘几载,他选择了从狗洞中爬出来生存.他可曾想过他的几栽是他拿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自古中国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失去了他的尊严失去了,他的信仰,失去了他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生他选择了别人的死,以别人的死来换取他的生.还不知悔改的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笑的理由.他将被万人所唾弃,被后人所憎恨.
冤屈之屈原兮,如今汝之安否
汩罗江江面上有你的诗歌,黔中郡的山中有你的身影,陵阳的大地上有你叹息.你的一生是那么的悲屈,一生为江山社稷操劳换来的却是满腔的悲屈.无力回天的你怀着满腔的悲屈跳下了汩罗江中.
也许你的死是对你对楚国的一种解脱.楚国的人们记住了你的好,忘却你的不得志,如今的端午节就是因你而来的.如果当初你不悲愤的投江而去如今的人们可能不你是谁.如今的你在得知也许会含笑九泉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读文天祥的这句诗时,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生与死的选择——生要无愧于心,死要无愧于地.这才是正真的生死之道.死要死的其所,生要生的无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