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桂枝汤的研究论文

2023-03-13 20: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桂枝汤的研究论文

最近发现了这个工具,想试用一下。先发一篇桂枝汤的文章吧,用此来代表我对中医的崇敬之意。这是以前写的文章,本次发表前又补充了一些。

【中医经方】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我儿子7岁时,有一次感冒,鼻子清涕,悉悉索索,没有发烧,我给他开了个方子,剂量改为小孩的剂量,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4克、知母4克、防风4克、生黄芪6克,生姜2片、小红枣4粒。四碗水,煮成两小碗,晚上先温服一小碗,加红糖。另一碗准备第二天早上服。

    原来他认为中药很苦,结果尝一口觉得很好喝,就愉快的喝完了。喝完过半小时去睡觉。盖正常厚度的被子。睡着过1个多小时,先是头顶出汗,后来全身都出了点小汗。由于汗并不多,我没有给他换衣服,就让他睡吧。

    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流了点鼻血。就一点,主要是因为这个药促进血液循环,他这两天流鼻涕,鼻粘膜可能也有点薄。他起床后还讨中药喝,因为有红糖味道好喝,但考虑到前一天晚上已经出了汗,早上又有一点鼻血,就没有给他喝剩下的一小碗。白天的时候发现他的感冒已经基本好了。

    上面这个方子的主体来自于《伤寒论》的桂枝汤方。想到这个方子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方子,我就觉得中医真是神奇。

    中国的中医中药流传了几千年,到现在还在治病救人。《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而《伤寒杂病论》则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后人编辑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不论是《内经》还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搜集整理的,也就是说在成书之前就已经流传很多年的中医思想、理论、药方,所以中医中药远在《内经》成书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和使用。

    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很多现在都还在用,治疗效果还很好。上下几千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力量。与西医偏重细节、偏重局部相比,中医更偏重整体、偏重平衡。两者各有各的优势。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国人很多不相信中医中药,只相信西医西药,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情。而外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都对中医中药有了很深的研究,日本的汉方应用的非常广泛。我因为家庭和个人的因素,看了一些中医中药的内容,偶尔也应用之,虽然离入门还很远,但总觉得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多应用一些,多传播一些。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的地位和桂枝汤的广泛应用,桂枝汤也可以称为是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有很多应用,最主要的应用是适用于普通人受风感冒刚刚开始、同时运动一下还容易出汗、流较清的鼻涕、悉悉索索的,可能还有发烧、头痛。或者现在很多人说的风寒感冒。伤寒论的原文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有点怕冷、怕风、鼻子流鼻涕,有点发烧,有点干呕,可能有时还出点汗。写的非常形象。这就是桂枝汤针对的感冒类型。

    中医认为人有卫气和营气两种气,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皮肤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跨过了皮肤的防卫,“风伤卫”,寒邪进入体表,这时需要组织第一道防守反击,把体表的寒气通过出汗排除出去;防止寒邪继续侵入内里。

    桂枝汤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桂枝汤含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拆开来分析。(部分内容抄袭自台湾JT叔叔的文章)

    1、桂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枝。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它杂木的,「风气=木气」会被它净空、排除。而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它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

    这种「侵」的磁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呢?我们来借一个西洋传说来看看:肉桂树(cinnamon)在西方还有一个别名,叫「JudasTree」(犹大树),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一个人,被鬼迷了心窍,做了坏事,好死不死走到这棵树下,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磁场赶走了,于是就良心发现,上吊自杀了。肉桂树「侵」力的传说,在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似乎也留下了痕迹。而肉桂、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味嗅起来……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些调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脏」。

    现在研究认为,桂枝能让人心脏活力增加,从动脉更强地把血液泵出去,流到全身。

    同时桂枝,还可以治气上冲,使其下达。感冒的时候人有的时候会想吐,吃不下饭,气也容易堵在中焦脾胃,桂枝就可以下气。

    2、白药

    白芍与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伸展,白芍往内收敛。

    现在的研究认为,白芍能让人静脉的血往回收,往心脏走。

    同时,白芍可以松弛筋脉和肌肉,缓急止痛,还可以养肝血,柔肝止怒。

    因此桂枝和白芍合在一起,一个动脉加大泵出,一个静脉加大回收,就让人的血液循环地更好,加强新陈代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3、炙甘草

   甘气补土,炙甘草在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时候补充身体的中气,补充中土元气。炙甘草对心脏也很有好处,有一个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

    甘草如果生用,可以泻火解毒,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芪、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甘草解毒,这主要来自于这味药的甘性、土性。土壤可以中和各种毒性,尤其是经过时间的作用,千百年来,祖宗种的地,我们还在种着,土壤和海洋一样,都是长期动态平衡的有机物群落。

    各种药,加入甘草以后,可以让药性温和,缓而达之。同时又能调和诸药,互不冲突。所以,甘草在中药里又称为“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

    4、生姜

    生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

    生姜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因为会散气。

    生姜放在这付药中,可以散寒湿。桂枝芍药让身体血液更好的循环起来,而生姜让身体的寒湿发散出去。

    中国本草书常说:「孕妇食姜,令儿歧指」,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都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所以,如果孕妇吃太多的生姜,就可能会让胎孩的手指分岔,五指长成六指。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而不能把寒邪打出体表。必须有生姜「横开、散」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5、大枣

    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

    囫囵吞枣的故事大家都记得,大枣补脾胃,同时可能因为甘甜容易坏牙齿,所以故事里的人机械地认为要囫囵地把枣吞下,才能发挥枣的优点,避免枣的缺点。

    大枣是补给队员,给前线队员补充能量,同时构筑第二道防线。

    大枣还和甘草一起,补津液,在出汗的时候如果不补充身体的津液,就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大枣是一种榨不出汁的果实,也就是可以保护住水不流失,因此大枣可以和甘草一起保湿,稳住身体的水分。避免出汗时体内津液损失太多。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由于加快了血液循环,因此会出一点汗,但本身这付药不是发汗药,服用后身体出点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伤津液。这付药没有针对什么具体病毒的药,但是却把感冒解决了。实际上让人自身变强,然后人自己把感冒战胜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思维。

    桂枝汤其实是针对体质较为虚弱的人的一剂补药。

    这个方子古方的用量相对大一些,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掰开),这里的一两是东汉的两,约10-15克,用七大碗水,小火煮成三大碗水(古方一般只要慢火煮一次即可,不用煮两次再混合),每次服一碗,之后略多穿一件衣服或稍盖点(不用盖厚被子),伤寒论还提到药后再服用热粥一碗,以助药性。这药服了之后,如果出了点小汗,人觉得稍微舒服了,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出汗,或者出的太少,可以继续服用。伤寒论提到不必尽剂,就是说你开了几贴药,不用非得把药服完。出点小汗就OK了。如果之前感冒已经深入了,这种药服用后,可能还会有咽喉和鼻子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用别的药或者自己调理肠胃等待身体自己解决问题。

    现在的人用量一般保守些,一般可以按一两对应3克-5克来使用上面的方子。桂枝9(或15)克,芍药9(或15)克,炙甘草6(或10)克,生姜9(或15)克,大枣四枚到六枚(掰开)。用五饭碗水慢火煮成两碗,每次温服一碗。饭后半小时服或者睡前半小时服。可以加点红糖。

       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在桂枝方中加入知母、防风、黄芪,认为这样就可以不用药后服热粥了。本文开始时我给我儿子服用的桂枝方就加上了知母、防风、黄芪。

     我儿子服药后,流了点鼻血,其实没有关系,是营卫打通了。伤寒论原文也提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自衄就是自己流鼻血的意思,虽然这一条是无汗,和我儿子的情况不一致,但确实都是自愈的表现。由于小孩阳气比较充足,用加快血液循环的方法来治感冒,流点鼻血是正常的,大家不要害怕。

    与西医治感冒关注感冒病毒不同,中医关注的是通过补脾胃(生姜大枣甘草)和加快血液循环(桂枝)来增强人的自愈能力,同时是一种整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需要考虑感冒病毒的具体分型。

    桂枝汤这个药方,根据病症,还有很多调整变化,比如加桂、加芍药、去芍药、加附子、加人参等等。芍药和甘草单独出来,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可以治静脉曲张、脚挛急、筋脉不舒等、被后人称为“去杖汤”,就是用拐杖走路的人长久服用可以扔掉拐杖。当然不是所有的脚疼都能用这个药方。

    这些调整变化,因人而变,因症而变,这也是中医的思维。所以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要看人的脸色、舌头、脉象、要听病人描述自己的病情,还要了解病人吃饭情况,出汗情况,大小便情况。这都是为了根据这个人的症来制定针对这个人的方,是一种个体化治疗。而不是给你一个通用的药方。

    学习中医,要从经方学起。学习经方,要从伤寒论原文学起。伤寒论的原文网上很容易得到。当然,最好配上名家的讲解。如《胡希恕讲伤寒论》。

求 一篇关于感冒食疗的论文

  还简单,你找一篇感冒专题呗,风寒风热感冒的类型,从症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怎样预防。还有感冒时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啊,都介绍完,再到一些食疗的介绍。这样才能够两千字呢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分与治疗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如何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
  最近经常听到朋友说感冒啦,在喝板蓝根,在喝抗病毒口服液,喝金银花,在喝凉茶等。我一般都会劝告朋友,你没正确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时间广东天气降温,这时候受凉感冒,十之八九是风寒感冒。就是吹风受凉了呗。通常在休息不好,身体虚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中医将常见的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实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么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其特征症状为:
  *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 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
  * 舌无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会把脉,你应该可以测到脉像是浮紧,浮脉的意思是阳气在表,轻取即得。
  我到药店,很奇怪地竟然没有找到合适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打一场篮球(如果你还有力气的话)、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个辣辣的麻辣火锅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将抄录桂枝汤的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红枣 6枚
  很简单的一条方,不过两三元钱。师父说过,学懂了桂枝汤,就学会了如何开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邪,首先犯肺)。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属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随便使用止泻药。
  风热感冒的症状:
  * 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
  * 浓涕,通常黄色
  * 舌苔带点黄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体通常比较红。
  * 便秘
  * 身热、口渴、心烦
  * 脉像通常为数脉或洪脉,就是脉搏比正常的为快,为大。
  搞清楚了风热感冒成因,治疗很简单,大多数情况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热解表药物,通常很快见效)。方法很多,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等。中成药有三黄片,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之类的。阳明经症的代表方剂是白虎汤,不过我不主张大家随便用,属于猛药之一,这里也不抄录了。
  最后澄清几点朋友们可能会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病毒是西医的提法,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所以有些医生将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风热感冒来治疗是不正确的。
  * 喉咙痛并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风寒感冒很多时也会引致喉咙痛的。
  * 同样的,咳嗽和流涕还有发高烧也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
  * 不要同时进行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这是两种是不同的治疗体系,开了抗生素了,就没必要再喝姜糖水啦。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想办法给身体降温,一个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几乎是反着干,身体能受得了吗?这既会减低中医效果,也会降低西医疗效

  风热感冒症状
  [编辑本段]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风热感冒症状
  发热 轻微怕冷 头痛
  鼻塞 流黄浊涕 口干渴
  咳嗽 咯痰黄稠 咽干痛
  舌尖红 苔薄黄
  风热感冒以发热为主,怕冷的症状不是很明显等。以上这些症状就基本上可以判断患者是属于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的症状与治疗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小儿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咽干或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
  这时可以给孩子吃“感冒清热冲剂”,每次服1/2~1袋,日服2~3,或“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3次。

  风热感冒
  1.薄荷粥--薄荷15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

  2.茶豆饮
  绿豆30克,茶叶9克,白糖适量.
  先将茶叶用纱布包好,与绿豆 一起,加水煎煮,待绿豆熟时,去茶叶,加入白糖溶化.
  热服,可 一次或者分次饮.

  3.菊花.薄荷.桑叶各5g-- 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
  〔制法〕上药 一并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入,加盖浸泡10分钟.

  〔服法〕代茶频服.

  桑叶.菊花.薄荷发散风热,竹叶退热利尿,用治风热或者秋燥引致 的感冒发热,有良好疗效.

  二丶食疗方选

  1丶感冒时多伴有发热,故宜多饮水,每天摄入液体总量为2500-5000m1,有助于退热发汗,排除病毒及毒素。可饮用开水丶菜汤,以及新鲜果汁,如桔汁丶西瓜汁丶生梨汁丶甘蔗汁丶藕汁等,稀粥丶蛋汤丶牛奶丶豆浆丶咖啡丶肉汤等;也可多食用含各种维生素的蔬菜丶水果及金银花露丶红糖姜汤等饮料。

  2丶感冒时可有腹胀丶纳呆丶腹泻丶便秘等胃肠机能失调,故进食宜素净丶清淡。可食用稀饭丶烂面丶蛋羹丶莱泥丶菜馄饨等食物。佐餐则宜选用各种甜酱菜丶大头菜丶豆腐丶肉松等清淡食品。感冒时应忌食各种油腻丶粘滞丶辛辣而坚硬的,以及油炸丶海腥等食品。

  A.风寒感冒

  (1)桔皮取鲜桔皮30g或干者15g,加水750m1,煎至500m1,加白糖适量,趁热饮服。或取桔皮丶生姜丶苏叶各108,加水煎服,服用时加红糖适量。

  (2)大蒜红糖饮取大蒜丶生姜各158,切片加水500m1,煎至250nll,临睡前加红糖适量,一次服下。

  (3)大白菜取白菜根3棵洗净切片,加大葱根3根,煎汤500m1,加白糖少许趁热服下。或取白菜心250g,加白萝卜60g,水煎后加红糖适量,食菜喝汤。

  (4)芫荽黄豆汤芫荽即香菜,取鲜芫30g丶黄豆50g,加水1500m1,煎至750m1,用食盐调味后服用。

  (5)姜葱苏叶橄榄汤取新鲜橄榄608丶葱头158,生姜丶紫苏各10g,加清水1250m1煎至750m1,加食盐调味去渣饮服。

  (6)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8洗净切断,生姜108切片,加水2000m1煎至1000ml,用食盐调味后,分二次饮服。

  (7)生姜炒米粥生姜30-50g切片,炒米508,共煮成粥,以食盐丶花生油等调味后食用。

  (8)食用醋将瓦片烧红,取醋10m1泼于瓦片上,数分钟后,再泼10ml反复多次。以消毒空气,预防感冒。感冒患者,嗅醋后可通鼻塞丶爽咳嗽。

  B.风热感冒

  (1)梨生梨一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隔水蒸服;适用于风热咳嗽。

  (2)菊花茶杭菊花丶枸杞子各60g,绍兴酒适量,浸泡10-20天,去渣加蜂蜜少许,早晚各饮25m1。本方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或取市售菊花品20m1开水冲饮,功效相同。

  (3)萝卜白萝卜250g,洗净切片,加水750m1煎至500m1,加白糖少许,趁热服用250m1,30分钟后再服250m1;或取萝卜250g,洗净切片,加饴糖30-45g,二小时后浸溶出水,分次饮服。

  (4)橄榄芦根茶咸橄榄4只丶芦根30g,加水1000m1煎至500m1后饮服。

  (5)黄花菜红糖茶取黄花菜丶红糖各30g,加水煎服。

  (6)茜菜取茜菜30-60g丶葱白10-15g,加水煎服。

  治风寒感冒的三汤

  风寒感冒初起,主要症状为头沉或头痛,怕冷,四肢酸痛发紧,身体发烧但无汗,同时伴有鼻塞,流清涕。患者自觉口不渴,咯痰稀薄色白,对镜还可自行观察到舌苔薄白。食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第一汤:“五神饮”

  将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切成粗末,与茶叶6克一同开水冲泡。一段时间后,与红糖30克搅拌,煮沸后趁热服下,服后盖被,如出汗不畅,一小时后可再服一次,即可使畏寒、身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表寒、身痛重者,可适当配麻黄6克、桂枝9克,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第二汤:“双白玉粥”

  粳米50克加水熬粥,沸腾后加入切片的半棵(主要用菜心和菜帮)大白菜、切段的大葱白20克和生姜10克,共煮至白菜、大葱变软,粥液黏稠时,起锅加食盐少许后食用。此粥可促进出汗,驱散寒气,又能调和胃气,使发汗而不伤正气,尤其适合老人服用。

  第三汤:豆腐火腿芥菜汤

  豆腐100克切块或厚片,与50克火腿丝共用少量花生油微煸炒,加入1000克高汤、生姜10克煮沸,起锅前撒入芥菜30克、胡椒粉、香菜末,用食盐调味后趁热服用。

  感冒除了怕冷、身痛外,还往往伴有食欲不振,胃寒口淡,在前两汤基础上,此汤用芥菜、香菜、生姜和胡椒散寒,加以豆腐、火腿补中和胃,增进食欲,进一步加快人体调动自我恢复功能。

  治风热感冒的三汤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加重、头痛、咽喉红肿干涩疼痛、鼻塞涕黄,咳嗽痰黏或黄,且口渴喜饮,怕风。对镜可观察到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还有可能加重头面部痤疮、便秘等。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第一汤:薄荷粥

  薄荷15克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60克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稍温即服,得汗最佳。

  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加粳米、冰糖制粥,能促使出汗,又有护胃作用。此汤饮对新感风热者最适宜。

  第二汤:桑菊薄荷饮

  桑叶6克,菊花6克,薄荷 3克,苦竹叶15克,蜂蜜少许,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桑叶清肺热;菊花疏散风热,明目平肝;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能迅速解除发热头痛等症状。有高血压或头痛、目糊之患者也较为适宜。

  第三汤:贝母沙参蒸雪梨

  将雪梨1个去皮去核,把贝母6克、沙参10克、薄荷2 克及冰糖适量填入,合起放在碗内加水蒸熟,早晚分食,连吃数日。此汤润燥止咳,化痰宣肺,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儿童感冒后热病伤阴引起咽干咳嗽、肺热痰黄,或津伤口渴、大便燥结等症。

  我看差不多啦,其实论文就是这样写的,你不能光写关于食料方面啊,哪有这麽多啊

伤寒论笔记:第5篇-桂枝汤方证和应用

伤寒论学习笔记(2016/3/4)

恕我愚笨,细细读着伤寒论的原文,我是抛去了后世任何注家的理论,一切以伤寒论原文来理解,以临床实际为基准,虽然我的理解不如那些大家那么到位。但我只想静静的看着原文,不想被注家牵着鼻子走。

今晚还有一位朋友争执关于“风伤卫,寒伤营”的问题。我此时不是不知道方有执、喻嘉言这些人提出来的“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鼎立学说;也不是不知道陈修园、张志聪这些人的五运六气气化话学说。

只是几年的时间我迷失在这些注家的理论好久了,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太多弯路。中医的理论,其实许多理论怎么说都可以的,关键是临床。伤寒论是源头,后世医家多有个人发挥,我觉得有些是脱离临床的臆想揣测,可以做理论参考,临床应用有待验证。中医不是用来装逼的,是用来看病的、治病的!

张仲景编写伤寒论出来想必不会是为了学术研究,也不是为了搞出一些高大上的专业词来装逼。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为了“见病知源”。所以我还是继续把脑袋内存格式化,就这样直白的看原文好了。

看看张仲景到底想讲什么?学伤寒论是为了临床看病,什么理论探讨学术研究我不感兴趣,我也不想考什么伤寒研究生,只想做一个会看病,能治病的小中医。目的直接服务临床。

简单、直接、不绕,一切以临床为核心!

继续学习原文~

原文条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二羊学习笔记:

1、 桂枝汤证:

A、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B、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C、 由以上两条原文可以得出,桂枝汤是为了太阳中风而设的,也就是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

D、主治什么呢?见脉症-太阳中风证:脉阳浮而阴弱、头痛、汗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2、 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证,所以不管你什么诱因,风也好寒也好还是其他什么病因也好,临床上只要看见眼前患者的状态是太阳中风的病症和脉就可以用桂枝汤治疗。

3、 治病是治当下、眼前的状态病态,也就是张仲景说的”随证治之”。不必拘泥诱因,无论是风还是寒还是风寒,不管外感风寒,又或内伤杂病,凡见症见脉就用。伤寒论不仅仅是为外感伤寒而设。

4、 桂枝汤怎么用?

根据历史考证伤寒论里面的计量换算:一两约等15克、水1升=200ml。还原张仲景的用法。

A、用量:

桂枝三两(去皮,45克) 芍药三两(45克) 甘草二两(炙,30克) 生姜三两(切,45克) 大枣十二枚(掰)

B、煎煮方法:按一升=200ml(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用1400ml水,文火煮成600ml。

C、服用方法:

①去掉药渣,适当的温度先喝三分之一也就是200ml。服药一会,再喝热稀粥200ml左右,喝粥是为了帮助药力+另外还要盖厚衣被帮助发汗,全身微微出一点毛毛汗。不能大汗淋漓,要不然病不除。(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②如果还是没有汗,再服三分之一,200ml。等一会还是没有汗,那继续服用最后的三分之一。半天可以喝完一剂药。

③病重的可以白天喝一剂,晚上再吃一剂。第二天再观察(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④反正原则是,服用一剂完没有反应紧接着再服一剂(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如果汗很难出的,可以服用到二三剂(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5、 禁忌:

吃桂枝汤时候需要忌口,不能吃生冷,粘滑厚腻食物,肉食,面食、辛味蔬菜:葱、薤、蒜、韭、胡荽,酒、甜酒,味道比较大和臭的食物(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6、 伤寒论里面的服药方法跟现代稍有差别,古时候是一次煎好药几次喝的量,再分开喝,伤寒论里的桂枝汤一次煮好,一剂分三次喝。

现在是一剂煎一次喝,所以如果考虑到效果的话,现在吃桂枝汤,药量为伤寒论里面的三分之一,吃了如果没有出汗感觉不明显,得赶紧翻煮一次接着喝,一剂药一般煮两次。再没感觉就再煎一剂。

现在用量:桂枝15克 芍药15 炙甘草二两10 生姜三两15 大枣4枚(掰)

个人体会,按现在的用量服用,也有效,只是没伤寒论里面的用量和服用方法来得快,一般感冒,有桂枝汤证,一天一剂,一般两天三天可以好全。当然有时候一剂就好的也有。

------------------------------------------

二羊伤寒论笔记,每日一篇。

学习原文、归纳原文,不强求解释,不猜测为什么?我只试图提取原文意思和要点,看看伤寒论到底告诉我们什么?

二羊我将每天学习伤寒论条文,主要以学习原文为主,以诵读背诵条文、记录学习笔记为每天的功课。如果你也在学习伤寒论欢迎跟我交流, 也欢迎您加入到学习伤寒论的队伍中来~!

我是中医二羊

读中医经典,用经典一直在路上,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