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摘要: 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围绕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环境育人”,校园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满足师生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得到休息放松、心地平和、感情端正。对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感染作用。随着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一、两块草坪,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把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1.1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1.2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1.3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2.1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2.2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2.3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2.4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3.1.2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解决办法
4.2.1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4.2.2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4.2.3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 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 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 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 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 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9] 王荣山,高占山.论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56-457
[10]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
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
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
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
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
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
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
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
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
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
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
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
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
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
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
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
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
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
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
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
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
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
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
园林发展之一斑。
!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
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
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
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
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
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
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
“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
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
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
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
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
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
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
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
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
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
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
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
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
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
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
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
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
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
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
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
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
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
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
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
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
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
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
“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
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
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
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
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
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
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
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
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
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
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
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
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
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
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
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
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
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
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
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
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
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
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
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
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
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
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
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
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本
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
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
“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
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
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
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
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
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
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
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
“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
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
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
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
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
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
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
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
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
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
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
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
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
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
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
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
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
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
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
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
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
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
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
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
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
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
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
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
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
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
佛即我心;
(!)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
或顿悟发见本心;
(%)“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
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
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
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
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
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
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
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
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
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
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
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
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
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
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
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
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
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
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
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
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
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
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
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
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
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
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
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
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
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
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
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
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
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
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
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
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
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
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
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
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
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
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
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
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
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
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
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
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
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
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
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
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结 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
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
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
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
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
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园林的系统化设计内容摘要:
关键词:
园林设计是系统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多个独立的系统设计,传统的方法是将园林设计分为软景和硬景设计。这些都是依照
园林外部的表现形式进行的表面肤浅的分类,文章则按照园林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如生态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空间系
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通过对园林设计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园林设计工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园林系统化设计生态视觉空间人文
园林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园林
本身看似由山水植物建筑等四大要素按照
一定的秩序美感等组合而成,但蕴涵在里
面的则是多方面知识的相互交叉与协作,
如植物、生态、气候、建筑、材料以及美
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么多的学科和知识如
何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来,组合成具有
一定功能及美感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系
统化的设计。
一般在设计上我们习惯按照园林外部
的组成分为硬景系统和软景系统设计。这
种只是从表面上对园林的构成进行的一个
简单分类。而实际上园林的构成要复杂得
多。园林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园
林的系统化设计按照园林的实质组成结构
来说分为几个部分:生态系统设计、视觉
系统设计、空间系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
一、园林生态系统设计
在城市还没有形成之前,主要是动
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
的生态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生态
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的
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然而
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当人类改造环境,发
展生产,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并离开森
林、农田而逐渐聚居到城市,在这样一个
历史进程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及
其自上而下的环境共同组成城市生态系
统,人类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
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
园林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在与
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
的功能只是单纯地从功能方面的考虑,如
栽植花果树木、观赏鸟兽禽鱼等,慢慢地
过渡到陶冶性情、寄托情思、提供休憩环
境、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体育保健、防
止灾害等方面,在诸多的因素中,园林对
于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是首先应考虑
的因素,园林从属于自然系统,是自然与
人类的结合处、过渡地带。在这样一个敏
感的地带,人与自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
体,园林设计一方面要按照人类的意志和
要求进行建造;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在尊重
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自然本
身的规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亦即是园林的
生态系统设计。正如麦克哈格所说:“世界
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
我们通过理解和尊重自然……设计必须结
合自然。”
二、园林视觉系统设计
19世纪以来,平面设计师们就已经进
入了某些我们现在所称的“环境视觉设
计”领域,当时它被称为“标识绘制”。但
这并不是说如今的环境视觉设计就是它的
全部。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而言,环境设计
师关注的是一些标识的外观和感觉,这些
标识可以是从一个简单的零售商店的招牌
到医院、剧院或博物馆的整个指示系统的
任何东西。前者可以是一块木板,上面的
东西可以与这座建筑的其他部分或内部设
计没有什么关系;后者则常常是整体导识
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它与一个机构的标识
和相关的平面因素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整
体的环境特征。要成功地完成这项设计,
并不像拨动一个开关那样把一维、二维变
成三维那么简单。相反,它需要高超的能
力,把平面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三维物体。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环境设
计师们必须对各种新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富
有经验,有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把纸上
的构思变成具有功能的对象。
园林作为人类的艺术创作,它必须是
符合美的要求。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美的环
境和休憩场地,环境必须是最佳,视觉效
果必须很好。园林的视觉系统主要是指园
林外在形象给人的直观视觉感受,具体来
说园林的外在形象主要是通过园林的比
例、形状、体积、材料、构成等构成。园
林视觉系统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
程,是空间经营的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
是以人为本,为人类创造赏心悦目、合情
合理、方便快捷的视觉系统空间。
人对于园林视觉景观效果的认识或者
是判断标准,又根据人自身的背景文化状
况、审美层次的差异有着很大的不同。具
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横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
响:如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东方以崇尚
自然为主,园林也是自然式的设计,讲究
山水之美、自然之美。而西方则以规则式
园林为主,讲究几何、秩序美感。在这两
种文化差异下,所做出的园林必定有着很
大的差别。这些都与审美主体自身所在的
环境背景有关。
2.纵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
响:同一区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园
林审美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年龄段的
人群对于园林审美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因
此,这就需要在我们的园林设计中明确我
们所设计的园林潜在的欣赏对象。当然,
如果是作为大众化的园林设计,就必须要
满足所有人群的审美需求。
三、园林空间系统设计
园林是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主要运
用空间构图的手法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也
可以看作是建筑的室外延伸部分,是一具
有三维特性的空间场所,是人类活动的重
要场地。从宏观上来看,园林是城市绿色
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解城
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
间。当前,人们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
——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衷
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
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转第137页)(接第129页)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
先应从大的空间角度进行思考,从用地
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
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
性、定量规划。如先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
统建设总体目标。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
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
空间系统。
其次,对于园林本身来说,其内部自
身的空间组织、空间分隔等,也应按照一
定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安排,在设计的过程
中,按照功能的要求,划分各功能性的空
间,按照密闭程度的不同,分为开敞空间、
封闭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各个空间的衔
接与过渡必须自然流畅,偶然天成。共同
形成整个园林空间系统。
四、园林人文系统设计
园林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是自然的
人化,或者是人化的自然,自始至终都离
不开人的参与,人也是园林创作和享受的
主体,人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及人本身的文
化状况的不同使得世界上的园林存在着很
大的差别,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别、时间
顺序上的差别。
园林的人文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园林设
计中对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想观念
的尊重与表达,如在西方传统园林中,崇
尚人工、几何、秩序,表现出的是一种理
性的思想观,园林则多规整、对称、机械,
在园林中安放有各种古典的神话传说雕
塑,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在东方,儒
道佛思想影响至深,园林一直表现为对自
然的尊重,山水乃自然之根,人寄情山水,
崇尚自然。从文化、美学,人的视觉、意
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规划更多
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
观的独特性、连续性,使人得到更多的享
受。只有在各自的环境中,大家才能够找
到自己心灵的寄托。
五、园林各系统的联系与组织
园林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我
们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整理,各
个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彼此之间
互相穿插,生态系统设计是园林的根本,
视觉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的外在美感,
空间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内部空间的结
构组合,人文系统设计则是园林的灵魂,
园林也只有在符合自然发展逻辑的情况
下,通过自身外在和内在的美观与秩序,
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才能够成为
一个合格的产品。
以上通过对园林设计中各个因素、概
念及相互联系的分析,从本质上对园林设
计进行剖析,希望能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工
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
的比较”——兼论中国新园林的展望.陈尔鹤,张丽萍.南
京出版社,1994.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型出版
社,2006.
[4]王艺湘,王芝湘.环境视觉导识设计.天津大学出版
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