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园林研究的论文

2023-03-11 08: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园林研究的论文

园林的系统化设计内容摘要:
关键词:
园林设计是系统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多个独立的系统设计,传统的方法是将园林设计分为软景和硬景设计。这些都是依照
园林外部的表现形式进行的表面肤浅的分类,文章则按照园林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如生态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空间系
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通过对园林设计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园林设计工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园林系统化设计生态视觉空间人文
园林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园林
本身看似由山水植物建筑等四大要素按照
一定的秩序美感等组合而成,但蕴涵在里
面的则是多方面知识的相互交叉与协作,
如植物、生态、气候、建筑、材料以及美
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么多的学科和知识如
何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来,组合成具有
一定功能及美感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系
统化的设计。
一般在设计上我们习惯按照园林外部
的组成分为硬景系统和软景系统设计。这
种只是从表面上对园林的构成进行的一个
简单分类。而实际上园林的构成要复杂得
多。园林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园
林的系统化设计按照园林的实质组成结构
来说分为几个部分:生态系统设计、视觉
系统设计、空间系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
一、园林生态系统设计
在城市还没有形成之前,主要是动
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
的生态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生态
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的
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然而
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当人类改造环境,发
展生产,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并离开森
林、农田而逐渐聚居到城市,在这样一个
历史进程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及
其自上而下的环境共同组成城市生态系
统,人类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
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
园林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在与
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
的功能只是单纯地从功能方面的考虑,如
栽植花果树木、观赏鸟兽禽鱼等,慢慢地
过渡到陶冶性情、寄托情思、提供休憩环
境、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体育保健、防
止灾害等方面,在诸多的因素中,园林对
于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是首先应考虑
的因素,园林从属于自然系统,是自然与
人类的结合处、过渡地带。在这样一个敏
感的地带,人与自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
体,园林设计一方面要按照人类的意志和
要求进行建造;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在尊重
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自然本
身的规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亦即是园林的
生态系统设计。正如麦克哈格所说:“世界
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
我们通过理解和尊重自然……设计必须结
合自然。”
二、园林视觉系统设计
19世纪以来,平面设计师们就已经进
入了某些我们现在所称的“环境视觉设
计”领域,当时它被称为“标识绘制”。但
这并不是说如今的环境视觉设计就是它的
全部。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而言,环境设计
师关注的是一些标识的外观和感觉,这些
标识可以是从一个简单的零售商店的招牌
到医院、剧院或博物馆的整个指示系统的
任何东西。前者可以是一块木板,上面的
东西可以与这座建筑的其他部分或内部设
计没有什么关系;后者则常常是整体导识
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它与一个机构的标识
和相关的平面因素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整
体的环境特征。要成功地完成这项设计,
并不像拨动一个开关那样把一维、二维变
成三维那么简单。相反,它需要高超的能
力,把平面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三维物体。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环境设
计师们必须对各种新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富
有经验,有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把纸上
的构思变成具有功能的对象。
园林作为人类的艺术创作,它必须是
符合美的要求。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美的环
境和休憩场地,环境必须是最佳,视觉效
果必须很好。园林的视觉系统主要是指园
林外在形象给人的直观视觉感受,具体来
说园林的外在形象主要是通过园林的比
例、形状、体积、材料、构成等构成。园
林视觉系统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
程,是空间经营的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
是以人为本,为人类创造赏心悦目、合情
合理、方便快捷的视觉系统空间。
人对于园林视觉景观效果的认识或者
是判断标准,又根据人自身的背景文化状
况、审美层次的差异有着很大的不同。具
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横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
响:如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东方以崇尚
自然为主,园林也是自然式的设计,讲究
山水之美、自然之美。而西方则以规则式
园林为主,讲究几何、秩序美感。在这两
种文化差异下,所做出的园林必定有着很
大的差别。这些都与审美主体自身所在的
环境背景有关。
2.纵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
响:同一区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园
林审美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年龄段的
人群对于园林审美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因
此,这就需要在我们的园林设计中明确我
们所设计的园林潜在的欣赏对象。当然,
如果是作为大众化的园林设计,就必须要
满足所有人群的审美需求。
三、园林空间系统设计
园林是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主要运
用空间构图的手法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也
可以看作是建筑的室外延伸部分,是一具
有三维特性的空间场所,是人类活动的重
要场地。从宏观上来看,园林是城市绿色
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解城
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
间。当前,人们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
——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衷
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
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转第137页)(接第129页)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
先应从大的空间角度进行思考,从用地
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
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
性、定量规划。如先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
统建设总体目标。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
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
空间系统。
其次,对于园林本身来说,其内部自
身的空间组织、空间分隔等,也应按照一
定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安排,在设计的过程
中,按照功能的要求,划分各功能性的空
间,按照密闭程度的不同,分为开敞空间、
封闭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各个空间的衔
接与过渡必须自然流畅,偶然天成。共同
形成整个园林空间系统。
四、园林人文系统设计
园林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是自然的
人化,或者是人化的自然,自始至终都离
不开人的参与,人也是园林创作和享受的
主体,人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及人本身的文
化状况的不同使得世界上的园林存在着很
大的差别,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别、时间
顺序上的差别。
园林的人文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园林设
计中对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想观念
的尊重与表达,如在西方传统园林中,崇
尚人工、几何、秩序,表现出的是一种理
性的思想观,园林则多规整、对称、机械,
在园林中安放有各种古典的神话传说雕
塑,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在东方,儒
道佛思想影响至深,园林一直表现为对自
然的尊重,山水乃自然之根,人寄情山水,
崇尚自然。从文化、美学,人的视觉、意
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规划更多
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
观的独特性、连续性,使人得到更多的享
受。只有在各自的环境中,大家才能够找
到自己心灵的寄托。
五、园林各系统的联系与组织
园林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我
们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整理,各
个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彼此之间
互相穿插,生态系统设计是园林的根本,
视觉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的外在美感,
空间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内部空间的结
构组合,人文系统设计则是园林的灵魂,
园林也只有在符合自然发展逻辑的情况
下,通过自身外在和内在的美观与秩序,
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才能够成为
一个合格的产品。
以上通过对园林设计中各个因素、概
念及相互联系的分析,从本质上对园林设
计进行剖析,希望能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工
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
的比较”——兼论中国新园林的展望.陈尔鹤,张丽萍.南
京出版社,1994.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型出版
社,2006.
[4]王艺湘,王芝湘.环境视觉导识设计.天津大学出版
社,2008.

园林专业的毕业论文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论文 摘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科学内涵、生态园林主要功能及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摘要: 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围绕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环境育人”,校园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满足师生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得到休息放松、心地平和、感情端正。对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感染作用。随着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一、两块草坪,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把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1.1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1.2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1.3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2.1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2.2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2.3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2.4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3.1.2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解决办法

4.2.1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4.2.2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4.2.3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 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 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 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 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 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9] 王荣山,高占山.论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56-457

[10]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