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商学导论论文格式

2023-03-13 12: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商学导论论文格式

硕士论文的写作手法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授予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硕士论文的写作有什么手法及问题呢?

由于大多采用在职学习、远程学习等方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很多课程往往通过互联网或“压缩饼干”式的在短期内面授完成,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时间都不够充分。这样,毕业论文几乎成了衡量其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的环节。而方法又是他们接受规范学术训练的重要科目,也是其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与技术。但是,在近几年评阅、指导和答辩大量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困扰教育硕士最多的问题是方法问题,送审论文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方法。那么,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创作中在方法意识方面表现出哪些问题? 如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方法意识、增强他们的方法运用能力? 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硕士毕业论文创作方法

结合实际指导经验,笔者认为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方法意识可以简单理解为在论文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知识、技能等基本素养。所以,本文把针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方法意识落脚在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

( 一) 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语境中,方法通常指的就是“研究方法”,它是研究问题的一般准则与程序。按照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1) 方法论,它是处于哲学层次指导开展研究的一般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原则等; ( 2) 研究方式,它是指贯穿于研究整个过程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方式,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类型; ( 3) 具体方法与技术,它是指在研究的某一阶段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工具和手段,如问卷法、相关分析等[1]( P24 - 28) 。方法论、研究方法、具体方法与技术构成了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本文主要采用这种三层次框架来讨论教育硕士在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

( 二) 写作方法。具体来说,写作方法就是毕业论文写作中思考问题与表达思想的基本逻辑、基本规范。由于缺少长时间、集中式的学术研究训练,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在写作方法上表现出很多“硬伤”,甚至比研究方法运用不科学、不恰当更值得关注。

二、硕士毕业论文问题表现

针对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基本素养,目前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表现出以下问题:

( 一) 方法意识整体比较淡薄。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基本的方法知识和论文写作规范。在研究方法方面,有的论文基本没有研究方法,或缺少研究方法的介绍或方法如何应用的交代,整个文章更像一篇工作总结或感性散文,难见逻辑性的理论分析和规范化论证; 有的论文不清楚其理论基础,存在同时引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方法论,或者研究设计及具体方法应用严重错误等问题。在写作方法方面,很多论文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如有的学生基本不清楚如何综述文献或综述政策,直接抄袭其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或在网上复制政策文本大有人在,“挖到篮子里就是菜”; 有的文后附录的调查问卷与正文对问卷的分析风马牛不相及,可以判定两部分内容几乎是从不同文章抄袭而来的; 更有甚者,有的连论文的后记都懒得认真去写,他们除简单修改后记里面的人名外,其他内容几乎完全抄袭。严重的抄袭导致一些论文连续两次都无法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此外,一些论文在资料引用方面也存在方法规范的问题。如有的论文在讨论“概念界定”时,往往直接拷贝互联网站的“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上的解释,而基本不去查阅工具书或教科书,查阅后也是直接照搬上去,而不进行基本的概念分析; 有的论文对“客观材料极度断章取义或为了自己一家之言而百般曲解文本”[2]( P4) ,缺乏阐释文献的基本能力……可以说,整体方法意识的淡薄不仅体现出一些学生基本研究和写作能力的欠缺,更显示出其起码的科学研究态度和学术道德规范的不端正。

(二) 研究方法单一或研究方法成为摆设。一些论文的研究方法非常单一,如只包括文献法。我们知道,检索和引用文献是任何研究的起点和必经环节,所以在论文研究与写作的时候必须思考: 使用单一的文献法能否够用? 或者能否凸显论文在方法应用上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很显然是不能的。恰恰相反,由于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大多应注重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典型教育教学实验的研究,相对于纯理论思辨型论文来说,应用的方法应该更加丰富。不过,有的论文在导论或引言中虽然交代其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但多数方法的应用成果在正文中却没有反映,结果导论中所交代的方法往往成为了一个空壳。例如,有的论文提到了问卷调查法,但是在正文中基本没有反映调查的数据,或者只是在正文中简单介绍了如何抽样、如何发放问卷、样本如何分布等,但多数关键题目的调查数据却没有反映出来; 有的论文在后面也没有附上调查问卷,使问卷调查法的应用很不充分。现在,许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从可行性出发,还喜欢以工作或实习单位为案例采用个案法进行研究。但是通看整个论文,不少对个案的背景、个案与理论基础的关系、个案的典型性、个案的代表性与推广价值等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这样使得个案研究往往成为其对单位的一个简单经验总结,缺少研究品位。

( 三) 研究方法应用不科学、不充分、不恰当。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应用不科学、不充分、不恰当的情形是最为普遍的。翻阅一些论文,有时常可以看到对不同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技术的张冠李戴。例如,在方法论上,有的导言交代了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但在正文中却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事实上,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和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是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现象学主要为质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而问卷法主要应用于量化研究。因此,把现象学应用于指导问卷调查,是混淆了不同方法论对相应研究技术的指导范围。在研究方式上,有的论文把规范研究直接等同于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的研究。其实,规范研究( normative research)是与实证研究( positive research) 相对应的,前者更多是做价值判断或价值评价,后者则是做事实描述和解释,所以问卷、访谈等方法更多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而在具体研究技术或手段方面,不充分、不恰当的情形更是常见。如果翻开一篇使用问卷调查法的论文,你很难看到论文对问卷编制维度、编制结构的深入思考和论证; 对于应用某种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也很难看到哪怕是按照最简单的“前测—后测”模式设计的一个完整实验方案; 在呈现的统计数据中,一些论文也通常把不同的置信水平搞错,例如把“p < 0. 5”的统计结果打上“**”、把“p< 0. 1”的结果打上“***”等,在这种基础上,一些结论的得出往往具有随意推导、牵强附会的特点,经不起深入推敲。

( 四) 写作方法不符合学术研究范式。“范式”( paradigm) 一词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解释科学发展进程时提出[3]( P9) 。从研究角度看,“范式”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被大部分学术共同体所广泛承认的模型、模式、过程或标准等。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是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过程,在这样的范式下更强调学理性,即在论文写作中应体现学术共同体所公认的一套概念体系、研究假设、研究逻辑和话语规则。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对较为薄弱。例如,有的论文几乎就是一篇政策报告或领导讲话,“口号性表达”和“上纲上线”的论述非常普遍,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把一个非常微观的课程教学问题与攸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竞争力联系起来,而且后者论述往往占了很大部分; 有的个案研究就是学校情况的简单介绍和经验总结,或者是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承认,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更强调从实践选题、从问题出发开始研究,但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不是领导讲话,学理性要求它应是一种专业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反映[4]( P12) 。所以,学理研究应当与实践保持一定距离。保持距离不是说不关注现实,而是要用专业的学术语言提炼和表达现实问题,保持一种学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从学术角度观察和解释教育问题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思维习惯。例如“文不对题”、“题不对文”的情形很普遍。而在论文表达的基本逻辑思路方面,类似以下问题: 章节如何安排才能一以贯之地体现中心脉络,论述如何组织才能紧扣主题,内容如何分类才能尽量做到周延、互斥和富有层次,有关段落为什么要放在这里而不是搁在其他章节,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么说,等等,在许多论文中都欠深入思考。有的论文完成后,仍基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写、想写什么和写了哪些内容,单纯凑字数的痕迹很重。写作逻辑思路的不清晰,最后导致论文章节论述交叉重复、结构混乱的情形并不少见,更别谈如何应用思维和写作技巧凸显论文亮点了。

三、硕士毕业论文创作中方法意识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规模每年成倍增长,而且也形成了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培养模式。不同的培养模式尽管在入学资格、学制、招生方式和授予证书等方面有所差别,但是都非常注重这种专业学位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点。这种取向体现在毕业论文上,普遍认为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硕士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过,毕业论文如果单纯追求与职业实践的紧密联系,忽略硕士阶段培养研究生基本研究能力和研究规范的目标,就会大大降低培养质量和规格。考虑到国际上一些高校在本科生刚入学时就对其进行学术道德、规范以及方法的`教育,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硕士规模大幅增长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关注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方法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其质量保证,而且对其他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育硕士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的基本素养或技能呢? 结合课堂教学和论文指导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 一) 明确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师范教育的大部分课程以理论性课程为主,而且对师范生的培养普遍强调“三笔字”、课堂教学技能而忽略了研究方法,因而导致本科师范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其实并没有接受到严格、规范的学术科研训练。在职攻读的教育硕士生多为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又比较繁忙、琐碎,公务、家务缠身,因而很难拥有静下心来使用严谨方法思考教研问题的机会。因此,当他们继续攻读或重回高校攻读教育硕士时,一些课程如“教育研究方法”又几乎集中在很短时间里完成。“先天体质不好,后天缺乏营养”,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教育硕士在方法意识方面比较淡薄、论文写作中正确合理应用方法比较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对教育硕士生来说,在论文开题之前,为他们提供一项课题、一篇论文规范的研究过程和翔实的研究方法却又只能通过类似“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来进行。所以,笔者认为,对教育硕士生的很多课程不能继续偏重理论,或者采用理论讨论的方式教学,特别是针对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同样,由于适逢假期或通过远程学习,时间有限,也很难像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那样采用课前大量查阅文献、课堂进行专题讲授、课后完成大量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 或者在课堂上主张教育硕士生广泛阅读英文教材( 哪怕是英语学科教学方向) 。如果这样安排,事实证明不符合教育硕士生的实际,因为多数教育硕士生实际上没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对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尚不完整系统。

针对教育硕士生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应当坚持理论够用、突出操作等工具价值,重点落在讲清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及基本过程,讲清主要研究方法的每一步具体应用上。比如在选题方面,应重点探讨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发现一个好问题,如何提炼问题,如何拟定题目; 在开题报告撰写上,要对如何进行问题提出、如何进行概念分析、如何做文献综述、如何进行研究设计以及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段落文字乃至用词造句等关涉开题报告的每一个小步骤、小问题,都应当详细讨论清楚; 在问卷调查方面,应对大到如何设计问卷结构,小到如何设计问题题干、答案,如何分析问卷、解释问卷结果等每一个细节都要做非常详细的分析等。总的来说,对教育硕士生,“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应不图在所有方法上全面开花,但涉及一种方法就尽量要将技术工具事无巨细地讲深讲透。我们采用此种思路讲授该课程的开题报告部分后,一些教育硕士生反映,从发现问题到开题报告的写作实在太困难了,何况创作毕业论文! “感觉写论文就是在不断用科学研究的逻辑来为难自己!”这些感受或反馈,让我们感觉到重新定位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收到了初步效果。

( 二) 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 teaching) 最初起源于医学,后来在商学、法学、教育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大力发展。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沙盘推演”或“模拟演习”,是联系学生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等。在职教育硕士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农村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生也有较长的工作经验,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少也来自一线教师,因此教育硕士生的直接知识或实践经验很丰富。在实践中,案例教学也是许多学员普遍认可的教学方法之一。所以笔者认为,研究方法类课程或论文指导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帮助教育硕士生形成操作技能和经验知识,因此在教学和指导中应在讲清每种研究方法的概念、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之后,采用更加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如何才能实施得当呢? 结合经验,笔者认为重点应考虑两点: 一是要注意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独特性。对本科生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来说,案例很多时候是作为概念、原理或理论教学的辅助资源。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由于他们有更多直接经验做支撑,更容易进入案例“角色”,因此案例教学可单独进行。但也要注意将案例和相关的经典理论、通用技能联系起来,而不是“就事论事”。例如,对于学科教学方向的教育硕士生来说,他们的研究对象可能有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堂、教师和学生,那么可以让他们就某方面提出现实问题或直接给出已有题目加以讨论。但这里必须结合研究设计中“分析单位”的知识来进行。哪些适合于做分析单位? 哪些不适合? 以及分析单位确定过程中如何避免“体系错误”和“简约化”[5]( P70 - 71) ? 这些问题似乎都应结合案例详细阐明。二是在案例使用方面,除正面案例之外,还应大量使用反面案例。那些伪研究问题,表达模糊或大而宽泛的论文题目,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不科学、不恰当的研究方法应用,不规范的文献引用,大段落的抄袭,“强盗式”的逻辑推理和随意的数据解释等,都应当在反面案例讨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特别需要任课教师留意收集、分类编排大量的教育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以待留作教学案例。

(三) 建立“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模式

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目前提出了一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之中。

“专家引领”主要是发挥导师或导师组的核心导向作用。与传统导师“一对一”论文指导模式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三位一体”模式下的导师应转变角色。导师要从为每篇论文提供具体修改建议,转变到提供论文基本标准与规范、建构同伴群体、促进每名教育硕士生根据同伴经验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上来。“同伴互助( peer coaching) ”的观点认为,论文指导不是导师一个人或导师组的“专利”,应该充分发挥论文写作能力较强或修改经验丰富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提供在硕士论文写作修改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因为对教育硕士生来说,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尽管在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反复强调,但他们按照论文标准反复“为难自己”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所以论文中通常还会出现很多“硬伤性问题”或“常识性错误”。而且大量教育硕士生写作论文时基本不在高校,指导教师无法进行面对面指导,很多问题无法充分沟通,实行同伴互助也有助于提高指导效率。从历史来看,“同伴互助”可追溯到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制”。不过陶行知比较倾向于选拔那些优秀的学生做小先生,而对于论文指导来说,我们建议更多使用那些论文问题比较严重的“反面小先生”。笔者某年指导六名教育硕士生毕业,其中有两篇质量较差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至少修改了十遍以上。这两位学生所获得的“马拉松式”的论文写作教训和修改经验,通过与其他同学打电话、发邮件的“诉苦式”分享反而对其他学生避免常识性错误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自我反思”的真正用意是使教育硕士生在论文写作中不断“为难自己”,进而提升他们的方法意识或思维技巧。应该说,这是导师引领、同伴互助的最后落脚点。

当然,一个人在研究与写作论文过程中的方法意识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在于从学理角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和广泛的学术交流。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如何与中小学开展更深度的合作,为教育硕士搭建可持续发展平台,帮助他们在繁琐忙碌的常规教学中形成从学理角度思考、写作和交流的习惯,进而使他们成为融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优秀教师或教育家,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长远课题展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学习型展示不仅仅是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展示的过程建构成为一种互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思维被真正激活,情感得到愉悦,能力得到培养,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和提升,真正做到“在展示中学习,在展示中提升,在展示中成功”,这样的展示才是有效展示,才能成为有效教学。

帮忙啊啊啊啊

搜到了这篇论文,这个是网址:

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
桑福德•格罗斯曼 奥利弗•哈特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桑福德•格罗斯曼
 学术经历
1973、1974、1975年先后获芝加哥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工作
1978年起进宾西法尼亚大学
1989年至今在沃顿商学院任金融学教授
1994年起担任数量金融中心主任
 荣誉头衔
1977-1978 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顾问
1980年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1987年美国经济学会John Bates Clark奖章
1988数量金融研究会Roger F. Murray奖
1988年美国科学艺术学会会员
1994年至今Finance India编委,Mathematical Finance顾问
 研究领域
证券市场的信息
市场流动性
交易成本
 代表著作
1."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Trading." Journal of Business 65 (October 1992). 交易中信息的作用,商业期刊,1992年10月
(With J.E. Stiglitz)
2."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3 (June 1980). 论不存在完全信息市场,美国经济评论,1980年6月
(With Oliver D.Hart)
3."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vol.94, no.4. 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年第94卷第4期

奥利弗•哈特(1948年出生于英国)
 学术经历
1969、1972、1974年先后在剑桥大学、Warwick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数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75-1981年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师
1981-1985年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1985-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1993年起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1997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授
2000年起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
 荣誉头衔
1979年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1988年美国科学艺术学会会员
l976-79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副主编
l979-83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主编
l984-87 Econometrics副主编
l988-93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副主编
l989-96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副主编
1997-2000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副主编
1995-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副主编
 研究方向
经济理论
数量经济学
企业理论
经济法
 代表著作
1.Firms,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with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
企业、合同、财务结构,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On the Profitability of Specul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l (Novemberl977) 579-597. 投机组合,经济学季刊,1977年11月
3. (With S. Grossman)
"A Theory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n Stock Market Economies", Econometrics 47 (March l979) 293-329. 证券市场经济中竞争性平衡理论,计量经济学期刊,1979年3月
4. (With S.Grossman)
"Implicit Contracts, Moral Hazard, and Unemploy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l (May l98l) 30l-307. 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和失业,美国经济评论,1981年5月
5. (With S.Grossman)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vol.94, no.4. 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年第94卷第4期

第二部分论文提纲
一、主要思想
契约理论将契约性权利分为两类: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如果在契约中列明所有对资产的特定权利成本很高,那么由当事人一方购入所有的剩余权利是有效的。所有权就是指购入的这些剩余权利。当一方当事人购入剩余权利时,另一方就丧失了这些权利,而且这必然会导致某些扭曲。企业甲因拥有企业乙的管理控制权所提高的生产率大于企业乙因丧失管理控制权所减少的生产率时,企业甲就应该购入企业乙。
根据科斯定理:假定当事人获得的信息是对称的,那么无论所有权最初的配置如何,由于可以无成本的重订契约,所以总能形成事后的有效配置。
但是所有权对事后剩余的分配有决定性作用。——所有权的收益
所有权通过对事后剩余分配的影响,也对事前投资决策发生作用。任何所有权结构都会对事前的投资(以及管理者的激励)产生扭曲。——所有权的成本
一体化的意义就在于双方通过契约配置所有权使事前投资的扭曲最小化。
二、论文结构
论文共分五大部分
1. 导论
作者首先在回顾交易费用理论(只要是科斯和威廉姆森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原有理论未回答的两个问题:1)一体化与非一体化有何区别?(为何一体化后不考虑机会主义行为)2)一体化的定义和程度如何界定?
本文对企业的定义是:企业由其所拥有或所控制的资产(如机器、存货)所组成。(不区分所有权和控制权)。假定资产所有者拥有该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一体化并不改变契约成本,只是改变了契约中未明确的剩余控制权的主体。
文章从资产所有权出发给一体化定义,并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说明:企业会在什么时候希望获得另一企业的资产。而既然获得控制权是有利可图的,那么从管理生产活动的人那里取得控制权必定会发生相关成本。
2. 模型
假定有甲、乙两个企业,每个企业由一个管理者来经营,他从企业活动中取得报酬。假定企业之间的关系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契约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两个企业管理者,他们都作了关系专用性投资(记作ai),第二时期,管理者有权作进一步的生产决策(记作qi)并从中获益(记作Bi= ),而这项权利可以重新谈判。
由于复杂性、不确定性,假定ai, qi, Bi在事前均具有非契约性。否则,在任何所有权结构下都能达成最优,企业的一体化就无关紧要了。
3. 分析
定义存在唯一最优的B1+B2(当 时),文章考虑了三种情况:
1) 非一体化:管理者甲控制企业甲的资产、管理者乙控制企业乙的资产
在第一时期,a1,a2由两个管理者独立选定,据此在第二时期,管理者甲有权选择q1, 管理者乙有权选择 q2。
2) 企业甲控制:管理者甲控制两个企业的资产
在第一时期,a1,a2由两个管理者独立选定,据此在第二时期,管理者甲有权选择q1和 q2。
3) 企业乙控制:管理者乙控制两个企业的资产
在第一时期,a1,a2由两个管理者独立选定,据此在第二时期,管理者乙有权选择q1和 q2。
在此模型中,由于假定ai的边际收益和总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朝同一方向运动,ai的选择就会不断被扭曲。因此,所有的无效率就可以归因于对事前投资的错误选择。一般而言,三种情况的总收益都要低于剩余收益的最优水平,因为事前的投资是无效率的。(假定重新谈判是无成本的,那就不存在任何事后的无效率,并且如果事前的投资是不重要的,那么最优总是能实现的。)
问题的关键是哪一种所有权结构导致的事前投资扭曲最少?从而最接近于最优水平?
由于在某企业控制下,该企业在事后有很大的谈判能力,从而在第二时期的谈判中获得高收益,根据高的总收益伴随着高的边际投资收益,从而该企业将过度投资,而另一企业将投资不足。在非一体化情况下,两个企业都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从而导致每个企业进行适度投资(一般是投资均不足,但大于被控制时的投资,小于控制时的投资)。
显然结论就是:当企业甲的事前投资比起企业乙的更重要时(以至于企业乙在企业甲控制下的投资不足相对不重要),并且企业甲在企业甲控制下投资过度比起企业甲在非一体化下投资不足不重要时,企业甲控制是可取的;当企业乙的事前投资比起企业甲的更重要时(以至于企业甲在企业乙控制下的投资不足相对不重要),并且企业乙在企业乙控制下投资过度比起企业乙在非一体化下投资不足不重要时,企业乙控制是可取的;如果事前投资对两个企业都很重要,那么非一体化是可取的。
4. 应用
保险业——客户名单是唯一的资产,要么由保险公司拥有要么由代理商拥有,非一体化在这里没有意义。假定佣金制度是:代理商发展一个新客户所得的佣金应略低于其花费的成本;当客户继续投保时,他所得到的佣金则高于他为使客户继续投保所做的努力的成本。
在这种佣金制度下,如果保险公司拥有客户名单,非契约性因素就会严重扭曲代理商的努力决策,代理商就会没有足够的激励因素发展长期客户(他对这种活动投资不足),而公司有动力去对维持和扩大客户的活动进行投资(会尽可能多作投资);如果代理商拥有客户名单,公司会在维持和扩大客户的活动上投资不足,但代理商却会努力发展长期性的客户。
因此结论是,当不能保证客户是否会继续投保而代理商的行为对此有重大影响时,代理商可能拥有客户名单;当较为肯定客户会继续投保而代理商的行为几乎不起作用时,保险公司会拥有客户名单。上述观点与保险业的实际情况一致:财险约有65%的保费是由拥有客户名单的代理商促成,寿险中这个比例只有12%。
5. 结论
人们总是选择低成本的契约来对所有的权利进行具体配置。当详细界定的成本过高时,可能选择除契约中具体明确权利之外的全部权利。所有权就是这种剩余权利,一体化目的在于获得剩余控制权。一体化有助于减轻机会主义和扭曲性行为,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由于契约不完全性而产生扭曲,当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对其他企业特别重要时,一体化是最优的;当双方的投资决策都相当重要时,非一体化是可取的。

第三部分简要评论
一、理论贡献
1.交易费用理论形式化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同时也给现代经济学的进展提供了机会。对新制度经济学来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就需要使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形式化上有所突破,本文正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努力。作者从资产所有权出发给一体化下定义,并提出一个模型来说明:一个企业会在什么情况下希望获得另一个企业的资产。
2.首创不完全契约理论
本文延续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 企业是契约;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企业以长期契约取代一系列短期契约”
2) 契约是不完全的;
或者说完全契约的成本很高以至于不值得去追求。所以将契约权利分为:可明确界定的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即所有权)。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由本文首先提出,被认为是产权经济学最早的一个正式理论,它用双边道德风险来分析产权的意义。
3) 所有权是重要的
所有权就是实际控制资产的权利。对所有权的研究就是研究“由谁控制哪项资产”。科斯定理说所有权归谁无所谓,都可以通过讨价还价,在一个完全契约下达到最优。不完全契约会影响到事后议价,无法预见的事情发生以后,讨价还价的机会由于产权结构而会有所不同,所以影响到事后重新议价的地位,因而所有权就变得重要了。
以往交易费用理论文献暗含假定:一体化导致的结果与完全契约所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本文的贡献就在于指出这两者的比较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比较将剩余控制权利配置给一方当事人的契约与将剩余控制权利配置给另一方当事人的契约。
3.提出行动剩余权
本文还指出对资产剩余权的分析也可以用来说明行动剩余权利的配置过程。例如,雇主—雇员关系(雇主拥有决定工作岗位具体细节的剩余控制权)不同于发包人—承包人关系(承包人对未明确规定的行动具有剩余控制权)。
二、可能缺陷
1. 本文的分析只从对最高管理层的激励的影响的角度考虑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没有考虑一部分人(雇主)有所有权而另一部分人(雇员)没有所有权时一体化对雇员的激励会发生如何的变化。例如,霍姆斯托姆和米尔格罗姆也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如果正确的话,是一个很好的所有权理论,而不是一个企业理论。因为企业的特点是有劳动合同,有雇佣关系。
2. 在此模型中,由于假定投资的边际收益和总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朝同一方向运动,投资的选择就会不断被扭曲。这个假定是否成立?例如马斯金和泰勒尔主要是挑不完全契约理论数学上的毛病,说这个模型的数学有逻辑上的漏洞,逻辑上不一致,所以不完全契约理论没有理论基础。据说杨小凯在《不完全相机劳动契约,非对称剩余索取权和权威,企业理论》用另一种数学方法来证明不完全契约理论。

EDA是什么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电子和计算机技术较先进的国家,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电子电路设计方法,并在设计方法、工具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电子技术设计领域,可编程逻辑器件(如CPLD、FPGA)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些器件为数字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这些器件可以通过软件编程而对其硬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从而使得硬件的设计可以如同软件设计那样方便快捷。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和设计观念,促进了EDA技术的迅速发展。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EDA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电路设计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可以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电子系统,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的计算机上自动处理完成。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很宽。包括在机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化工、矿产、生物、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目前EDA技术已在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部门广泛使用。例如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从设计、性能测试及特性分析直到飞行模拟,都可能涉及到EDA技术。EDA技术的概念EDA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电子产品的自动设计。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可以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电子系统,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的计算机上自动处理完成。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很宽。包括在机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化工、矿产、生物、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目前EDA技术已在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部门广泛使用。例如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从设计、性能测试及特性分析直到飞行模拟,都可能涉及到EDA技术。

2021考研:管理学通用的参考书?

管理学的知识比较抽象和理论,学的有非常宽泛,所以不精通,所以需要选对备考资料,猎考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2021考研:管理学通用的参考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管理学》
作者:罗宾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三版)
首先给大家推荐一本国外的参考书——罗宾斯的《管理学》,这本书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教科书。
它也是一本管理学的经典教材,在考研中,大多数的高校指定的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宾斯《管理学》最新版(第十三版),比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第十三版相比较之前的十二和十一版本没有进行较大范围的更新,只是做了几点稍微的调整,首先把“决策”一章调到了第Ⅰ篇“管理导论”,因为管理者所做的一切都包含决策。
其次原来的第Ⅱ篇被拓展了,在十三版中包含在现代工作场所进行管理的基本知识——环境/文化(第3章)、全球观(第4章)、多样性(第5章)、社会责任/道德(第6章)和变革/创新(第7章。
另外添加了一些当前和顺应时代的主题——包括大数据、游戏化、可穿戴技术、社交媒体及其他内容。
大家在复习这本书的时候要注意按照这本书的框架看,第Ⅰ篇管理导论和第Ⅱ篇现代工作场所的管理基础知识都是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分篇章讲了管理的四个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推荐一些考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考生认真研究这本经典书籍。
二、《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作者:周三多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第六版)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经典教材就属周三多、陈振明主编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了,好多国内的其他版本的管理学也是参考这本书来编写的,因此在考研中好多高校会直接指定这本书为考研专业课参考书,比如: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比较全面,架构和调理比较清晰,所以不管大家考研的书是不是周三多的管理学,也都建议买一本作为补充,或作为拓展阅读。
目前周三多的管理学已经出版到第六版,第六版相较于其他版本差别不大,只是修订了书中的一些细节。
比如:在该版本中分析了分析了中共十八大关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定对企业资源配置方向与方式的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及对企业管理的挑战。
推荐一些考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考生研习这本书籍。
三、《公共管理学》
作者:陈振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这本书是由我国知名公共管理学家陈振明教授主编的,是一部经典的公共管理导论性教材,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书认为,公共管理学科还远未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时常面临学科身份与合法性危机。
因此,明晰学科边界,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加强理论建构,拓展和深化相关主题领域的研究,促进学科知识增长,就成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首先梳理了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考察了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学科主题范围、研究途径等不同角度为公共管理学科划界。
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公共组织及其结构与体制、过程与行为、环境与变革,并依次对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作用、政府工具等四个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讨。
进而从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与财政、第三部门管理、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公共管理伦理等角度论述了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
与首版相比,本书对导论、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工具、公共预算与财政、第三部门管理等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更新,以更好地反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推荐一些考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关系、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考生阅读这本书、或者作为拓展阅读。
四、《公共管理学》
作者:张成福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共管理学》一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841管理学基础”的参考书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成福编写,同时也被如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列为公共管理类的参考书目。
该书成书于国外多名学者的研究著述与论文基础之上,需要考生自行总结或参考往届考生的备考资料,在内容方面仍偏重基础,建议备考时通过章节后的知识点练习进行记忆。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结构比较清晰,内容也容易理解,通俗易懂。推荐一些考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关系、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考生阅读这本书、或者作为拓展阅读。
以上是猎考考研小编整理的"2021考研:管理学通用的参考书"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更多考研备考常识信息尽在猎考考研考研常识频道!
如果还有更多考研专业、院校、复习规划、知识点汇总等相关的问题在困扰你,可以点击进入考研问答频道,在那里总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