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阿q正传论文研究

2023-03-13 10: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阿q正传论文研究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爱在延伸3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内容摘要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作品,他就当时的旧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现状深刻地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唤醒麻木中的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觉醒起来救中国,使中国人不再受欺辱,不再受奴役。他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我主要是从阿Q这个人物入手,抓住他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种种行为去写,具体分析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和革命历程,揭示出人物的弱点,点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阐发了阿Q革命的失败和下场的悲惨的必然性。同时,也警醒国人,不要再让阿Q的悲剧在中国上演!关键词:畏强凌弱精神胜利法狂妄自大革命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文学形象,更是一个旧中国下层农民的真实再现!他的出现,不但震惊了旧中国,敲打着每一个中国的心坎,同时,也震憾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阿Q正传》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②最著名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阿Q形象不但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在今天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憾,催人警醒,促人奋进。《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③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

关于《阿Q正传》的小论文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更应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拜读的伟大作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也正如先生所预料的,其“画”出的不仅仅是那一代人。阿Q是时代中的一群人,乃至一类人。一类身体渺小,精神“强大”的人,一类思想上有着无数双眼睛与嘴的人。

鲁迅先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事件与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性格多重,且让人无法同情的阿Q。阿Q无疑是苦难的,无房无家无儿无女,最后还死的不明不白。可他值得可怜吗?并不,倒是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了。

开篇先生通过对于为何是正传的解释,让我们了解了阿Q这个人的背景,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也不是什么氏族功勋,甚至连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确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又通过姓“赵”这件事,及阿Q与赵老爷的互动为我们初步树立了一个爱要面子,却又惧怕强权的形象,也给我们描摹了当时落后黑暗的社会现象。

接着通过“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来引出阿Q这个“完人”体质上的缺点。从而用阿Q对于别人对于他体质的讥讽与嘲笑做出的反应,被嘲笑后总是要先估量对手,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最后吃亏多了就变成了怒目而视,直至言语与精神上的“胜利”,而阿Q精神胜利法的作用也日渐突出。这种种生动具体的描绘出其欺软怕硬的人物特点,而阿Q把“刀”捅向了更弱者——小尼姑,更是加深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

可向阿Q这样的人就不配拥有尊严了?阿Q也是有自尊的,和旁人一样这自尊也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不同的是这自尊是阿Q在心理上打压别人得来的,也称的上是盲目自负自大,亦是无条件自负。从“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长凳”还是“条凳”,煎鱼的葱的放法,调戏吴妈,小D抢活,及关于“革命”的系列事件都可以看出阿Q把自己想得过分伟大,将自己看的太重,谁都瞧不上的这样虚假自尊的性格特点。

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是赋予了他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被打了说自己是虫豸祈求放过,可不到十秒钟阿Q却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为何,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与状元一样第一的人——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自欺欺人在阿Q的一生中体现的就更为明显了些,与别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还阔啦”。看到人家家里有文童,受人尊敬时,“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被人欺负时,“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打老子”。可事实呢,真的向阿Q说的这般吗,阿Q先前如何我们无从得知,可现在的贫困也不是假象。连个房子,妻子都没有,却在想儿子。被打了,说是自己儿子打的就能少一分疼痛,还是能让他们停止殴打,不过是在寻求心理安慰罢了。这点倒是跟被人欺负了,暗暗跟自己说坏人不会有好下场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小生产者狭隘的特点在阿Q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以看过杀革命者的头为荣,一方面将革命看为造反,另一方面又觉得革命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自己也想去加入革命,这样就可以把“革”来的财产据为己有。

而文章的最后用阿Q的视角将喝彩的人们与饿狼联系起来,即暗讽,也写出了旁观者愚昧,落后且肮脏的嘴脸。从而辐射当时整个中国社会。

阿Q只是一个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却不自知的狭隘者,却完完全全的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被封建落后文明荼毒的农民形象。可阿Q是个例吗?并不是,他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甚至与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在大多数人身上仍能看到阿Q的影子。这就是文章的独到之处,看似再写一人,却用这一人写尽中国思想文化之弊病,也写出了中国思想革命不彻底的缘由。时至今日这篇伟大作品仍散发着光和热,给与我们无限启迪与思考。人性的弱点与思想的封建落后依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伟大课题。

阿Q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而阿Q的结局也将是不改变者的结局。

论《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愚昧,贫穷。精神胜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满别人的压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胜利掩盖实质上的失败。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虽一时反对,但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他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而可笑的,行动是迟钝而软弱的,最后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梦彻底破灭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阿Q也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典型形象”。 阿Q头上的“光”,照出了中国人心灵上的黑洞。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中间,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就是通过阿Q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现实,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鉴赏其人物形象,探讨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阿Q正传》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

急求:关于对鲁迅的阿Q正传的赏析的论文(要十个以上参考文献)字数不限

参考文献

郑久元再论“民族劣根性”- <阿Q正传》之我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5-181

张建东郭云飞,冯莉群从《阿Q正传》等作品看文学阅读的隐性引导[D]《语文建设》.2013,(1):15-204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南昌:二十- -世纪出版社,2010:193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论《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1):216-233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36,7:146

鲁迅,张烨.鲁迅全集[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2:302-303

鲁迅,智龚.鲁迅全集[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1532

王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7

王朝柱辛亥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214

鲁迅摩罗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7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