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妈祖文化研究论文

2023-03-13 03: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妈祖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1987年,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进行研讨。

  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妈祖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在本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学者的注意,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

  妈祖故里的学者自80年代起,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先后举办了五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厦门、宁德等地方也举办过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在澳门出版了《澳门妈祖论文集》;在台湾出版了《妈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还有《两岸学者论妈祖》、《妈祖信仰》(李露露)、《天后妈祖》(曾昭璇)、《江海女神妈祖》(吴金枣)等对妈祖文化进行深刻的研究。也有《妈祖》、《林默娘》、《妈祖传奇故事》、《妈祖的传说》、《中华与妈祖文化》、《湄洲妈祖千年祭》、《妈祖祭拜宴会》等一大批文献资料、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大型画册等。莆田还举办《妈祖信仰源流展》

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今天,我们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其信仰作一番讨论,不说没有必要。

关于的潮汕文学论文1500字

潮汕文化中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

摘 要 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潮汕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典型。其间,蕴含有许多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

关键词 潮汕 海洋文化 优势 因素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几乎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的共识;海洋世纪的到来也掀起了海洋文化研究的热潮。无论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资源开发等领域,还是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等角度来看,人们都应该更多地把眼光投向蓝色的海洋。海洋文化是指人类缘于海洋、因有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进取性。

中国是个海陆型国家,在东南有漫长的海岸线。自中唐以来,中国就出现了一股海洋发展路向,尤其到了宋代,由于政治经济重心向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兴盛,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成分加速增长,成为宋代海外贸易的中流砥柱。在此种外拓形势的推动下,位于东南一角的潮汕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为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重要活力。隗芾先生在《潮人与市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的海洋文化在潮汕。他认为: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地处省尾国角的潮汕得到发育,典型是这里的潮人文化和客家人文化。二者都可以说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的结合。如果细分,潮人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受到大陆文化的改革;客家文化是以大陆文化为底本,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

从中国广大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看,从台湾海峡到珠江口这一带可与东南亚各国形成商品交换,具有孕育海洋文化的条件,而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就是典型。潮汕地区,古代包括粤东、赣南、闽西的一部分,现在主要指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辖区域。潮汕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典型,这是与潮汕文化分不开的。潮汕文化中具有许多发展海洋文化的优势因素。

1 精明的性格和浓厚的市场意识

潮汕人多地少,生存空间狭迫、物质资源匮乏,便形成了对实际效益精明估算的心理品性。比如,体现在农业上,精耕细做、轮向套种,“种田如绣花”。在经商中,潮汕人也以精明、精于算计著称,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曾有人作了一比较后认为:上海人精于算计,但他们是越算越小,潮汕人是越算越大。客家人也精于算计,但客家人长于从政,多高官政要,潮汕人长于经商,多工商巨子。这种精细和精明的个性也正符合现代商业社会的“数字管理”风格。

市场意识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最主要的区别。其起源于海洋文化最早的物质基础是船、鱼和盐。从事打鱼和晒盐的人,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换得生活的其他必需品,乃至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因此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以商品形态出现的。在商品交易中,潮汕人有时非常慷慨,有时又精于计算。对于顾客,他们为了赢得对方的好感,常常让小利,宁愿自己吃小亏,放的却是长线,这样回头客自然就多了。但是在谈判过程或讨价还价过程中,他们却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都计算得极其清楚。潮州帮商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精细和精明并举是潮汕人善于做生意的诀窍之一。潮汕人在商品意识上是先行者,一切物品都可以用来交换,一切商品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潮人被誉为东方犹太人并不夸大。

2 思想文化的相对开放性

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中,既包括有内陆型的农耕文化、草原型的游牧文化,也蕴含有处于边缘地带的海洋文化。内陆型文化基本上属于封闭式的封建主义文化,而处于边缘地带的海洋文化则呈现出有别于封建文化的开放性、商业性等特征。由于战乱,两宋出现了岭北人口南迁广东的高潮。迁潮移民和中央贬官将中原正统文化思想和先进技术带到这里。这种因素与该地区渔民的海上经济、市场意识、经营观念一拍即合。由于潮汕地区与中原内地阻隔,远离古代中原争斗的战场,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就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原人避难的首选之地。秦末、南北朝、宋末、明末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成为潮汕居民的主要来源。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各种系统的文化和观念。潮人文化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又受大陆文化的改造。这里的人相对于山区和草原的人来说,见多识广,对自然界有着一种较为浓厚的探索热情。他们共同将目光投向外地和东南亚各地。如到上海、广州、东南亚各国经营的商人特别多,而且大多比较出色。

3 浓厚的探海意识和拼搏精神

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自宋朝以来,中国人长远的航海史,培育了中国人的航海精神。正好黑格尔指出:航海是一项极具冒险性的活动,而东方的海更是时有台风肆虐的暴风之海,航行十分危险。但是,中国闽粤沿海一带的居民,勇敢地探索东亚与南亚海域,仅从妈祖庙在东方的分布来说,东南亚与日本、韩国、琉球都有妈祖庙的建筑,反映了中国人勇敢的冒险精神及其在征服海洋方面的努力。妈祖在中国人心中所体现出来的神性在海洋上以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妈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东方海洋文化的特征。潮汕南濒大海,潮起潮落,从古而今,勤劳的潮汕人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滔滔的大海总是激起潮汕人的心理冲动,他们梦向大海,向大海索取大自然的赠礼。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优良的港口,使潮汕具备了发展海外贸易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潮汕人由于长期与风浪搏击,逐步形成了崇尚流动的灵活性和富于冒险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也使他们具备了海洋文化的特性和发展基础。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潮人的思维是流动的,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从昔年一只竹篮、一条水布“去过番”,到现代社会的“赤手空拳打开下”,潮人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闻名遐迩。由于,潮人善于敢于开拓、勇于冒险举世瞩目。这种海洋文化的特征和意识一直延续到现代。

4 强烈的诚信意识

关系、信用,是法国东方学家韩林(中文名)总结的潮人成功四字诀。据韩林观察,潮商在海外华人中最讲关系、最讲信用,乃至于他们之间可以不用银行,而关系、信用足以担保。李嘉诚为什么能成功?国际汉学界的宗师饶宗颐只拈出“信用”二字,认为潮商承祖训“民无信不立”运用于经商,而形成的商业道德。这是他们成功的最大关键,尤其值得继承、传扬。对于诚信的重要性,李嘉诚先生也是非常重视的。李嘉诚在做生意时,一直坚守诚信的原则。他说过“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也不做”,“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我不做”。有的人把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仅仅看作是超人智慧的结果,殊不知同时也是恪守诚信的成功。

6 平等亲和的海洋道德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西方海洋文化是战神文化,中国海洋文化是和平交往的文化。从欧洲海洋史可以看到征服和掠夺史,殖民扩张是一种掠他而利己的文化。自从妈祖文化兴盛以来,中国一直与南海国家和平相处,中国远赴海外的客商一向是以经商为主要目的。善良的中国商人从来不会使东道国感到难堪或威胁,力争与当地群众和平相处,进行和平贸易。

在海外的中国人,对待海外各民族一向是平等的,经常与当地民族通婚,种族歧视和妈祖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正如妈祖的爱普照耀一切航海的人一样。出外创业的潮汕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出人头地。海外潮人身上体现出的奋斗、图强、开放、兼容、爱国爱乡等优秀元素,熔铸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也是潮汕优秀文化的筋骨和脊梁。

如今,在海外的潮汕人以在泰国为最多,达数百万人。泰国的潮人社团约215个,财力雄厚,活动频繁。泰国曼谷的潮州会馆,起着沟通华人社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对泰国经济的发展,华人社会以至全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的贡献,有口皆碑。法国、美国、加拿大的潮人社团在承办第六、第七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时,当时的巴黎市长、现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主礼,克林顿总统发去贺电,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今届年会亦发来贺电。这些世界政要赞美潮人的因素大多是:融入居留国的能力、工商成就、诚信经营、因保持了自身的传统而对所在国文化多元化的贡献。

在东南亚潮人中,保留中国国籍的人愈来愈少,绝大多数人入籍居住国后,与众多的华裔相继认同于当地,成为居住国公民的一份子。文化方面,他们在适应居住国环境和与当地人民长外相处中,也已与当地文化互相渗透融合,使自身文化形成层次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经历了由惧海到赞海,又到探海和斗海,最后到亲海的过程。由惧海到探海及斗海,表现了人类的勇气和自信;揭示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决心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工具理性日益彰显。由斗海到亲海,海洋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人类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亲和”,是我们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理性而长远的选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