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岱崮地貌研究论文

2023-03-12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岱崮地貌研究论文

依托国营三线厂旧址,岱崮镇建立了上山下乡度假村。回味当年知青在岱崮老革命根据地战天斗地的知青文化,对当今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朝圣之旅!岱崮镇以独特的崮文化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使岱崮镇构筑起了以南北岱崮包围战、龙须崮暴动为代表的红色革命崮乡游;以百草坪、将军树为代表的古树经典游,以桃花节为代表的绿色农业生态游,以犁掩沟、东指为代表的历史典故游,开辟了蒙阴北部旅游新干线,形成了全县旅游向北部崮乡、果品之乡纵深发展的新格局。 以蜜桃、花椒、香椿、畜牧养殖为主的农业八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岱崮镇昼夜温差大,地下水位低,光照充足,无污染,最适合蜜桃生产。截止目前,全镇各类经济林面积已达10万亩,其中无公害蜜桃8万亩,年产优质蜜桃2亿公斤。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华蜜桃第一镇”称号,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词。2005年5月,岱崮无公害蜜桃基地被临沂市农业局、临沂市有机农产品协会授予“临沂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十佳基地”。长毛兔存栏量达到70万只,年产优质兔毛60万公斤,居全县之首。全镇花椒面积8000亩,年产优抚花椒1600吨。 按照山东省蒙阴县“岱崮地貌”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的分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家同召集岱崮镇、文联、旅游局、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县报社、党史研究室、史志办、档案局等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召开了“岱崮地貌”旅游开发项目工作座谈会。会上,参加会议的各相关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总结了近段时间的工作开展情况。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家同充分肯定了前段时间的工作,冯家同认为,前段时间,资料挖掘整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纲目性的文史资料。文化建设抓住“三线厂”的优势和餐饮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重点,积极打造“崮”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山东蒙阴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方案,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分工。召开了一次“岱崮地貌”旅游开发新闻发布会、举办了一次专题报告会、制作完成了2块沿路大型宣传牌。同时,结合桃花旅游节和刘洪文化园的开园,将“岱崮地貌”作为重点进行了宣传推介;邀请了《中国旅游报》记者到岱崮进行专门采访,预计7月中旬将陆续刊出;县电视台在《走遍蒙阴》专栏录制“崮”专题3期。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加快“岱崮地貌”开发建设的浓厚氛围。 对下一步的工作,冯家同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各相关责任单位都要把“岱崮地貌”旅游开发项目工作作为近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快速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二、内容上要突出重点。(一)是配合相关部门筹建“岱崮地貌”博物馆。适时开展“崮”的民间传说征稿活动,广泛征集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传说、人物传说等文史资料,全面搜集整理相关“三线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抓住民丰厂等为重点的“三线厂”原型,全面搜集当年知青生活的图片、所用的实物及各种资料,建设知青文化展示区,吸引当年的知青及其后代重温当年的知青生活。依托南北岱崮保卫战,广泛收集整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料,集中收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区。积极挖掘梨掩沟、东指、扳倒井等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深入挖掘岱崮其他历史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区。明确“岱崮豆腐”、“岱崮全羊”、“岱崮蜜桃”、“岱崮香椿”等作为岱崮名吃、岱崮特产推介的主要产品,建设饮食文化展示区。(二)是积极打造“崮”文化品牌。着手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力争将原来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北岱崮保卫战遗址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托现有的文化场所,积极打造燕窝剧团品牌,带动“崮”文化浓厚氛围的形成。(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邀请文学爱好者到岱崮采风,组织开展文学笔会活动,以文会友,扩大“岱崮地貌”的影响力。近期邀请新华社摄影部组织各大媒体摄影记者到岱崮拍摄采风,适时组织摄影大赛等活动,积极联系国内各艺术院校筹建写生基地。选择合适时机举办“岱崮地貌”旅游推介新闻发布会。与临沂电视台联合录制“崮”的专题。在“岱崮地貌”旅游总体规划出台和部分景点打造完成后,协调组织在各级各类媒体进行集中式、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形成宣传强势。四是积极推出文艺精品。筹划拍摄“岱崮地貌”的电视宣传片,刻录成光盘。充分发挥崮文化研究会等作用,着手收集“岱崮地貌”的历史传说、人文风情、研究论文等有关崮文化的资料,出版成书。三、工作上要善于创新。各相关责任单位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岱崮地貌”的特点,创新工作,不能局限在近期收益和快速建设的狭隘圈子上,要从长远考虑,从长期的开发建设考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手笔宣传。同时,不要把“岱崮地貌”的开发建设局限在岱崮镇这个小圈子内,要想方设法把整个北部山区都纳入“岱崮地貌”旅游开发建设的“大”圈子建设,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岱崮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岱崮地貌的特点:

岱崮地貌的成因:

岱崮地貌的分布:

“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龙须崮、抱犊崮、吴王崮、孟良崮、纪王崮、南 北岱崮、板崮、卧龙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群。

神奇的岱崮地貌——奇特的“方山”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种神奇的地貌,叫做岱崮地貌,是我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岱崮地貌的典型特征是山峰的顶部像开阔的平原,四周为悬崖峭壁,峭壁下面为缓坡,像极了方形的山,因此又被称为“方山地貌”。

奇特的岱崮地貌,主要分布在山东丘陵地区,因岱崮镇是全国岱崮地貌最集中的地区,因此这种地貌被叫做岱崮地貌。

“岱”通常指泰山,“崮”的意思是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岱崮地貌最美的崮为南岱崮和北岱崮。南、北岱崮位于蒙阴县城的北部,两崮相距不足1500米,均高六七百米,四周是悬崖峭壁。

观赏岱崮地貌的最佳位置是崮上草原,崮上草原地势非常险峻,唯有一处隘口可以到达崮顶。崮顶面积有100余亩,远远望去,芳草萋萋,层峦叠嶂,给人一种在塞外草原的感觉,“崮上草原”也因此得名。春季,这里繁花似锦;夏季,这里凉风习习;秋季,这里果实累累;冬季,这里银装素裹。无论哪一个季节来,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说了这么多,岱崮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要追溯到距今5亿——6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代了。在那个时代,整个沂蒙山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这片海洋中,有一块块突起的山地,经过风吹雨打等外力作用,不知过了多久,这些突起的山地渐渐的变成了一块块平原。

当这些平原受到地壳抬升后,山顶的四周变成了悬崖峭壁,之后这些山再次经受了外力的侵蚀,不知过了多少年,形成了山顶平坦,四周陡峭,陡坡下部逐渐变缓的奇特的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较为著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岱崮36崮”的说法。这美丽的岱崮地区,也有着不同寻常的 历史 。1943年的11月,日伪军共万余人进军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要对这一带进行“大扫荡”。英勇无畏的中国军民克服种种困难,坚守42天,不惧怕敌人的狂轰滥炸、轮番进攻,取得了南北岱崮保卫战的胜利。他们用铮铮铁骨,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来沂蒙山区 旅游 ,我们不仅能看到美丽的自然风景,还可以踏上红色之旅,踏着先烈的足迹,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浓浓的爱国热情。

岱崮地貌形成过程

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岱崮地貌下层的页岩和上层的碳酸盐岩差异性风化造成的崩塌而形成。

在亿万的地质构造中,蒙阴县乃至整个沂蒙山区经过了不同年代的海底沉积,形成了岱崮上层是碳酸盐岩,下层是页岩的独特地貌。随着剧烈的板块运动,沂蒙山区隆出海面,此后受到地表水长年侵蚀,河流切割、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多种地质作用。

下部页岩松软,易遭受风剥蚀,水土流失严重,上部厚层碳酸盐岩坚硬,使岩石的平顶得以部分保留,因而形成桌状山或称方山,即今天的岱崮地貌。

"崮"的成因:

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这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

岱崮地貌在国家地理地貌类型史上和世界地貌类型历史上都异常罕见,具有十分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质地貌标本研究价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