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果断的议论文素材

2023-03-12 09: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果断的议论文素材

2.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葛第士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西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投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涵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往往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断的取舍。

与勇敢果断有关的语文作文素材

轻视人身而重视货财,安于在祸患,而不管他人死活,也不管是非和对不对的实际情况,只是希望取胜别人,这样的人,就是下勇。
荀子在另外的地方,又提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争夺饮食不知廉耻,不知是非,不躲避死伤,不畏惧众强,贪得无厌,两眼只看到饮食,这是猪免狗之勇。做事只为获利,争夺货财,不知辞让,果敢而凶狠,凶猛贪婪而暴戾,贪得无厌,两眼只盯着利,这是商人盗戝之勇。不怕死而凶暴,是小人之勇。这三种勇同,实际上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下勇”。为了捍卫仁义即社会公德,不屈服于权势,不顾及自己的私利,举国一致反对,他也不改变观点,虽然爱惜生命,但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之勇。这样的勇,也就是“上勇”。荀子崇尚的是“上勇”,反对的是“下勇”,因为下勇的人虽然智慧通达,但不符合社会的法令制度;虽然明察善辨,但行为放肆邪僻;虽然勇敢而果断,,但不按社会礼义去做,所以是“君子之所憎恶”的勇。
荀巨伯见义勇为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荀巨伯的人,到远方 去探望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当时正患病。可正巧遇到胡人要攻打这位朋友居住的郡城,于是朋友对他说:“我是快要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这里吧!”荀巨回答说:“我们大军打到这里,全城百姓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汉子,竟敢独自在这里停留?”荀巨伯大义凛然地说:“我的这位朋友有病,我远道来看他,决不忍心把他丢下,宁愿以自己的身体替换朋友的先例。”胡人听了这番话,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仁义道德的人,来到了文明的礼仪之邦!”于是,便把军队撤回,这一郡的生命财产便得以保全。(《世说新语》)显然,这是一种大勇。
勇于认错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提到,有一位教官出了一道《周易》经义的题目:“乾为金,坤为金,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们怀中藏着《周易》的国子监刻本,到都老师面前请教说:“我们对题目有疑问,所以请教一下。”教官听后严肃地说:“还要求解释经义吗?”学生们说:“如果是正式考试,我们当然不敢问,但是今天是一般测难验,所以我们就来 问了!”在学生的要求之下,老师讲了题目所要求的大概情况。学生们慢慢从怀里取出国子监本《周易》,说:“老师,恐怕您是看了麻沙本的版本《周易》,国子监本上是‘坤为釜’。”这时老师感到惊慌不安,赶尽忙向学生道歉,说:“我应当受处罚。”不但立即认错,而且改了考题,结束了这件事。
陆光祖勇伸正义
明代,浙江平湖人陆光祖,官做到吏部尚书。在他做县令的时候,该地有一位有钱人受冤枉被判重罪,因为他有钱,没人敢为他辩白。陆光祖接任县令,查清了该案,当天就打开枷锁放他出狱。泚事被御史知道了,认为此人有富的名声,不该释放他。陆光祖说:“应看他是不是受冤枉,而不是看他是否有钱。要是不冤枉,即使伯夷、叔齐这样的贫寒之士,也没有理由让他活着。要是冤枉,即使陶朱公范蠡那样的巨富,也没有该判死刑的法律。”后来,陆光祖得以升迁,进吏部做了官员,在贬黜和提拔官员上,都是自己作决定,不向主管检查工作的御史台和尚书省汇报,于是吏部尚书孙丕扬以专权的罪名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因此被罢了官,离开了朝廷。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 班超以汉朝特使身份出使西域诸国。到鄯善后,鄯善王对其态度由恭敬变得冷淡起来,班超探明是匈奴使者到来的原因后,召集随员共36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同,只能是夜间火攻匈奴人,使他们不知道我们人数的多少,把他们全部歼灭。这样,鄯善人胆破,大功就可告成。”众人说:“这件事应当和从事闻商量一下。”班超不禁发怒说:“成败就在今晚。“从事是文官,听见这件事情一定惊恐,事情如果泄露出去,我们岂不白白送死!”商量已定,半夜的时候,班超率侌领部下飞奔匈奴营地。经过激战,匈奴被吓得头称罪,表示服从汉朝,以后决不二心。
知耻近乎勇
南北朝时期的宋代,有个叫卜天生的小伙子,从小向往参军,入伍后和几个伙伴编为一个小队。一天,10人比赛跳大坑,9个伙伴都跳了过去,惟独他没跳过去,掉进坑里。在众人的笑声中,卜天生感到羞怯耻,一声不吭地找了些苦竹,把两端削尖,插进坑里,又招呼大家再跳。众人不敢,卜天生大声说:“这一次我再跳不过去,非死即伤,可我不怕,男子汉当兵打仗,连个坑也跳不过去,还有脸活着吗?说完他飞跑纵身,一跃而过,又连续来回跳了十几次,直到气喘吁吁为止。伙伴们佩服地说:”卜天生有志气,真是大丈夫。
鲁讯舍身悼亡友
1933年6月,蒋介石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鲁讯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的主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都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在黑名单上,也有鲁讯的名字。
鲁讯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前去参加杨杏

做事果断的例子

一位42岁名叫尼尔·巴特勒的探险者,在人烟稀少的加拿大西部雪地上行走时,突然被捕熊器牢牢地夹住了脚。更可怕的是这一地区晚间温度会降到零下几十度,遇此绝境,要么被冻死,要么断腿逃命。经过慎重思考,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给自己截肢”。当做出选择后,他嘴里咬住帽子以防痛苦中喊叫时咬伤舌头;他用血洗刀,权当消毒;他用衣服扎住小腿来止血;然后用锯齿刀锯断自己的腿骨。他终于将自己从捕熊夹中解救出来,用雪埋好断肢,以备以后能接上。他做完这些事后,开车走了150多公里才找到森林边上的一个医疗站,说明情况并告诉医生“我的脚还在雪地里”之后瘫倒了。后来,他的脚并没有保住,但他智慧的选择却保住了生命。而不是像驴子那样,既舍不得脚,又动弹不得,最后被冻死或被熊吃掉。像壁虎一样,每每尾巴被其他动物抓住时,就采取断尾求生之法,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行动。

果断行事的古往今来例子

1.烛之武

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

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2、诸葛亮

“临危受命”这个词就出自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诸侯争战中,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东坐稳了江山;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寄居在荆州刘表的家中。建安十二年,曹操带着大军南下,准备统一中国。曹操先打刘表,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

刘备只得带着诸葛亮等将领往南跑,曹操带领军队紧追不舍。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诸葛亮临危受命,奔赴江东向孙权求救,并在鲁肃的帮助下,成功说服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形势。

3、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中兴名将,主要成就是平定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危在旦夕。正在为母守孝的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启用,调任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军东讨叛军。郭子仪先后击败了周万顷、高秀岩等安禄山的部下,收复了云中、马邑等地,打通了东陉关。

但是其他唐朝的抗叛斗争却一败涂地,郭子仪奉朝廷之命赴河北前往救援。他看中了李光弼的军事才华,让李光弼前往河北战事最吃紧的地方。二人并肩作战,共同努力,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4、于谦

于谦原本是进士出身,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于谦临危受命,一介文官带兵打仗,挽救了明王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英宗被俘,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

在于谦的指挥带领下,明军多次击退瓦剌军,最终使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5、狄仁杰

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也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狄仁杰的这段传奇经历,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经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