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体育场馆毕业论文

2023-03-12 06: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体育场馆毕业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体育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绩效的研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

  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资源的协同管理

  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体育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4、体育服装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

  5、体育用品制造业现金流管理研究

  6、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管理优化探讨

  7、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管理研究

  8、体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9、基于PPP视角的重庆市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途径研究

  10、中高职融通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11、体育赞助营销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分析

  12、探析体育教学纳入中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

  13、从体育用品企业高库存困局谈起--浅议库存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

  14、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研究

  15、论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法律保护

议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论文

议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议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高中学校、场地器材、与开发

【论文摘要】

高中学校体育场馆与器材影响与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访问法,对高中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以期为高中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也为高中学校场馆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1、前言

体育场地器材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师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有力武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资源积极开发场地器材资源,更好的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工作服务,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响水县第二中学的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

学校场地器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容校貌,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学校其他物资的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管理原则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3.1.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则,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也有自己的原则。

3.1.1.1、性原则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也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各种设施的设立都要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育性原则应贯彻在管理工作的始终。

3.1.1.2、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场地器材从耗资巨大的场馆到低值易耗得物品有几百种之多,如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必将给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体育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3.1.、1.3、勤俭节约原则

勤俭节约是中华的优良传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虽然随着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逐年提高,但作为学校教育来讲,尤其是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经济上过度紧张的问题,勤俭节约是场地器材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3.1.2、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措施

学校场地器材从固定资产到低值易耗物品,种类繁多,需要按照类别,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有序化和规律化,场地器材必须定期检查,护理,维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轻则损坏器材影响体育教学重则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生命,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做到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专门管理人才。

3.1.2.1、建立领导

建立学校主管校长,体育部门负责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应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由主管校长分工主管,对有关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问题应提交校党委讨论决定,体育部门负责人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场地器材的全面工作,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场地器材使用和管理工作。

3.1.2.2、引进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场地器材管理人员且年龄偏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弊端,引进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管理的效率。

3.1.2.3、实行场地器材开放的有偿服务

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基本功能外,实行有偿开放可以达到以下功效:首先,可以提高公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其次,可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第三,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第四,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场馆收费制度的`实施,可有效地增加体育场馆与器材的维护,保养,更新的费用。第五,有利于学校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2、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

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渠道增加场地器材显得尤为重要.

3.2.1、场地器材开发的规律和原则

学校场地器材的开发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3.2.1.1、场地器材配备的规范化原则

部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与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目录依据城市,,在校生数量等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必需配备要求,以保证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据地域不同以及办学特色不同的差异,提出了两类选配类器材设施配备要求,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另一类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体育场地器材的规范化配备奠定了政策基础。

3.2.1.2、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优化组合原则

体育基础设施与运动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应趋于多功能和优化组合,既与规范的体育场馆接轨,又考虑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做到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的优化组合,更好的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3.2.1.3、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开发体育场地,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设开发体育器材,切忌跟大流,人云亦云。一味的比照其他学校。

3.2.1.4、安全性原则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无小事。各场地的开发都应按照其标准手册进行,如《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等.体育器材的设计于安装都应考虑安全因素。

3.2.2、体育场地器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学校应该广开门路,大力开发学校场地器材。

首先,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器材的购买,以解决场地器材的紧缺问题。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制体育器材。

第三,通过举办赛事等争取赞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资金。

第四,利用废旧器材,开发新教材。增强器材的利用率?

4、结论与建议、

与许多高中学校一样场地器材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观念陈旧,思想上不够重视,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等。在场地器材的开发上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原则与规律。有关部门应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对场地器材进行开发,以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使其更好的为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开军.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J].安徽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王港,周彩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校体育,2006年第1期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热门毕业论文

篮球体育运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篮球体育运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 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 850080 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3.4%,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 笔 调查问卷 计算机 等

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

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场地管理;经济效益;体育社会化;营业性体育场所

论文摘要:本文从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剖析了我国原有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展示了未来场地管理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只有改变观念、重新调整投资结构,运用经济管理原则加强对场地的管理和使用,积极满足社会需求,依托自身优势,扩大合法的经营管理范围,才能使体育场地管理得到良性发展。

  1、体育场地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如何,与体育场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对体育场地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场地是对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体育场地管理部门要搞好场地管理工作,以场养场、以场建场,提高体育场所的使用效益,保护体育场地不被非法侵占;其次体育场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体育事业兴旺发展,国民身体素质提高过程中,体育场地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长期以来,也曾有人对体育场地的管理存在着片面的观点。

—有的业务领导忽视了场地与成绩的关系,片面地抓体育成绩,忽视了场地的管理,使体育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客观环境。

—长期以来,体育管理工作也曾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体育是社会福利事业,不算经济帐。没有在少投人多收益上做文章,没有充分发挥出体育场地应有的功能。

—长期以来,体育场地只供运动训练或比赛之用,而没有考虑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必要的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体育场地管理也由供给型转向经营型,一批懂管理,热爱体育事业的新型管理人才正在逐步成长。他们在保证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同时,努力挖掘潜力,组织场馆向社会开放。在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下,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又促进了场馆的建设和发展。目前,体育场地管理工作的地位及重要性在整个体育系统中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体育场所管理必将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2、体育场地管理的经营理念及发展前景

  2. 1基本思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与日俱增,尽管现在的体育设施有较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学校里扩招人数的日益增多,场地与学生人数已不能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比例要求,因而体育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已成为不容忽视和觅待解决的问题。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曾指出:“体育作为上层建筑大文化中的一员,在当前国家经济条件下,要投人很多钱去建场馆设施,购买体育用品,可能性不大,所以就要走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因此,体育部门应依靠自身优势,拓宽筹集资金的路子,广开财源,激励社会办体育,同时要挖掘潜力,加强场地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坚定走提高经济效益之路。另外,我国的体育经费来源是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体育部门应利用体育本身的众多优势搞产业化,把国家办和社会办有机结合起来,从各种渠道挖掘资金,大大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又减轻了国家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体育社会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 2具体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人的不断增加及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自愿把部分资金投人到健身方面,“即花钱买健康”这为体育市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也由单一广播操增至各种项目及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场地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运用现有的体育场所,扩大服务项目,一切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比如:增加活动内容,为人们消费提供形式各样,不同档次的健身、康复、娱乐等综合服务,出租场馆,向社会大众开放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利用闲置的余房开办体育沙龙,俱乐部、招待所,体育专卖店,合理收取体育场所周围的广告费等,发挥体育场所的最大效率。通过吸纳群众的这些消费资金进行再建设,修建一些大中型体育场馆,使之既能承接和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又能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和增强全民的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前言

体育产业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产业,近年来,虽有一定发展,但步伐缓慢.加快新世纪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开辟与占据群众体育市场,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是当代中国体育肩负的时代责任,正是秉承这样的想法,笔者撰写了这篇论文.该文采用文献检索法首先对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徐缓的原因所在,提出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的必要性.其次,陈述了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的依据和优势条件,说明发展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可行性.最后,对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思想进行了研究.

-------------------------------------------------------------------
体育产业结合全民健身发展初探
周婷婷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部四川成都610074)
体育产业就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部门的总称。是由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与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两部分构成的,不仅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和体育经纪等服务
性行业,而且也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食品及体育饮料的生产和经营。目前,体育产业在发达国
家发展迅速,已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这些国家都依据本国特点,形成各有特色的体育产业。我国
体育产业起步晚,发展步伐缓慢,加快新世纪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肩负的时代责任。1995年
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几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全民健身取得一定成效。
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开辟群众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体育产业,使这项利国利民的计划既成为国民体质建
设工程,又成为启动国民体育消费的系统工程。鉴于以上缘由,笔者提出了“体育产业结合全民健身发
展”。通过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政府宏观规划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使体育产业尽快成为我
国的新的经济的增长点。
l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的必要性
1.1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
改革开放以后,确切地说,是在1992年的“中山会议”上才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产业,经过10多年的实
践,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
72
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另外,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
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1.2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是必要的
我国体育产业在近年来虽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
经验也表明,要想体育产业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就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
体育产业。如意大利的“足球产业”,法国和韩国的健身娱乐业,日本和德国的体育用品业。我国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总体来说还比较低,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开辟与占据群众体育市场,引导群
众进行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是必要的。
2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思路
2.1破除福利型体育体制,树立体育产业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一直是一项福利事业和单纯的消费性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旧的体育体制受到了强烈冲击,过去形成的唯一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发展体育事业且无偿向社会提供
服务的格局已被打破,体育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树立体育产业意识,如学校、机关、
企事业单位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实行有偿服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对群众的健身活动实行
有偿指导等等。
2.2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扩大健身群体
目前,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24.6%,体育人口相对值较低。因此,体育传媒在全民健身开展中
所起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应利用一种有煽动性的口号来动员大家参加体育运动,同时应充分利用大众
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等宣传全民健身运动,出版全民健身杂志和书籍以及各种宣传品,让全社会的人尽
早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
2.3引导人们把余暇时间用于体育健身消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向机械化、电器化、智能化发展以及家务劳动自动化,社会生
产的工作时间逐渐缩短,人们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但是,人们在余暇时间的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浪费。
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在每天的余暇时间里,无事可做的时间大约为48.77分钟,前苏联大约为9.3分钟,联
帮德国大约为12.6分钟。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缺乏余暇时间”是25"56岁人群未
参加体育活动的首选原因,对56岁以上人群丽言:“缺乏余暇时间”也高居第2位。因此,要积极引导人
们把余暇时间用于体育运动,参与健身消费,提高国民体质。
2.4根据我国人民群众的实际消费水平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开发适应大众需求的体育健身娱乐市
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中是一个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市场。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应围绕全民健
身计划的推行,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提供各种健康、科学、文明的体育服务。目前,我国正处在从温饱型
向小康型过渡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羽毛球、乒乓球、
游泳、体操、台球、健身器活动、体育舞蹈等为群众所喜爱,这些项目的消费价格处于中下档,绝大多数
消费者能消费得起。但近几年,部分高档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由于缺乏市场调查,增长过快,造成供给过剩。
如一向被视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据统计,海南省已批准了16家,已建成的有六、七家,一个球场至
少要占地1200亩,建一个高尔夫球场约需资金1.2~2亿元,除了购买昂贵的会员证外,在海南每打一场高
尔夫球至少要花费千元以下。这与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水平极不相称。因此,应当根据我国人民群
众的需求和实际消费水平,对于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应重点放在大众经济能力能接受的中低档项目上,
如健身健美、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适度发展高档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
73
2.5开发“经济实用”型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
体育用品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与保证。近年来,随着参加体育锻炼、体闲活动的
人数口益增多,对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运动器械、服装、鞋帽等体育用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据调查,
目前在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月平均生活消费中,用于体育用品的消费支出为2.78%水平,如北京市民每月用
于体育消费29.53元,西安市民每月为15.76元,无锡市民每月为17.19元,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居
民对体育用品的消费观念趋势于“经济实用”型,对高档次体育用品的追求并不强烈。这主要是由于目
前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整体消费水平,以及我国广大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民俗等
冈素决定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发体育用品市场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大多数消费者的现有经
济和心理承受能力,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在体育用品的品种、价格、
档次上进行合理的搭配,以满足广大体育用品消费者的需求。
2.6加强现有场馆利用率建设新场馆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我国的体育场馆主要由体委系统的体育场馆、学校系统的体育场馆、企业系统的体育场馆和民营
体育场馆4部分组成。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及体育产业化发展,人们健康观念发生了变化,健康意识
增强了,“花钱买健康”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但体育场馆不足,布局不合理,用地狭小,环境质量较差,设
施陈旧,设备不配套,与体育场馆相关的交通矛盾等等问题都制约着人们的体育健身消费。2001年的中国
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对“末参加体育活动的城乡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缺乏体育设旖”选频率为
23.03%,位居第二。因此,对于未开放的场馆要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尽量改善配套设施,以满足人民群
众的健身需求。
2.7开发体育培训市场
体育培训市场是体育主体市场的一部分。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人心,人们参加健身热情高涨,希望通
过参加运动技术培训而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希望参加体育锻炼而得到培
训指导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希望参加体育锻炼而得到培训指导的人口比率为35.18%。而实际上体育
锻炼有人指导的仅占28.3%,无人指导的高达71.27%。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列出了14种原
因供“未参加体育活动者”选择,经统计“不懂得锻炼方法”在排序中列第7位。因此,应对群众的健身
运动加强指导,尤其在各健身娱乐场所、。钵育场馆应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提高群
众体育锻炼的层次,从而吸引更多的自发锻炼者参与健身消费。
参考文献:
【1】詹建国.我国城市居民现阶段体育用品消费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0(4):6"--9.
【2】李朝晖.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合理化问题初探【J】戚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23-~26.
【3】付刚.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及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4(6):50,-一53.
【4】董金国.论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与科学,2001,22(2):36.37.
[5】许红峰.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1999(5):2~13.
【6】张岩.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14"-17.
【7】7田克敉.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可行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08--一310.

----------------------------------------------------------------

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
的联动发展探析
陈宏
(安徽财贸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41)
摘要运用经济学有关理论,对城市社区中日益增长的体育发展势头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高速经
济发展给社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从居民精神需求、体育消费、大众健身的实际出发,以
及由扩大的社区体育市场结构变化给体育产业带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阐明了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目标的实
施与体育产业间联动发展关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社区;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消费;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卜1300(2003)03一0089—03
Research伽the Joint Develo硼眦nt of Sp0Ins In山峪try
and Comm岫ity Body—Building for All People in China
CHEN Hong
(The PhySical Training Dept,Anhui Institute of Finallce and Trade,Bengbu 233041,C}lina)
Abstract:With full economic the。r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mentmn of the increaSing cCmmunity physical train—
ing in urban areas and pOints out the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unity physicaI training induStry
prOvided by the fast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From spiritual dernand of citizens,the c011S岫p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the pOpular phySicaltraining and the gOOd chances for the develOpm肌t of spOrts industry brought abOut by
the enlarged sports market,th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necessities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body—building for aU pe。ple in urban o。nⅡnunities.
Key words:bOdy—building for all pe。ple,phySical training industry,cOnsurnption Of phySicaltraining,joint develop—
ment. 、
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社会大众”
作为全民健身的参与主体,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以
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这一终极目标的
实现,体现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使社区全民健身
不再是一般的物质消费,它主要是一种服务性消
费,也是精神消费。
体育产业属于提供服务消费的第三产业,健身
场馆的提供、健身活动的组织、居民服务业、健身
方法的咨询等等相关产业都属于体育产业的服务范
畴。因此,社区全民健身的开展和体育产业之间必
然存在着联动发展的依存关系。
1 实施社区全民健身的社会效果与体
育产业的关系
1.1 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化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
阔市场
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居民本
收稿日期:2003—03一04
作者简介:陈宏(1959一),男,安徽蚌埠市人,安徽财贸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
·89 ·
万方数据
第22卷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第3期
身,而社区的全民健身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身
心素质,减少疾病,强健精神,延长寿命。自
1995年实施全民健计划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群
众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加深,活动热
情空前高涨,体育人口逐渐增多。据报道,北京、
上海、广州等9座城市192个社区中,每天参加锻
炼的总人数约为23万人,全年锻炼的达到8 395
万人次,人们的健身、健康意识得到加强的达到
80%。
从我国的国情分析,全民健身的市场广泛,涉
及12亿人口,潜力很大。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正确
引导下,全民参与体育活动人口逐年增加,各类体
育市场逐步形成,使体育消费获得很大空间,体育
产业,从政府经营为主到社会经营为主,国家、集
体、个人积极投资体育,形成了新的格局,过去长
期压抑的生产力得到了有效释放,极大地推动了体
育产业的发展。
1.2 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拉动了市场
全民健身作为一种健康消费,本身亦是一种投
资,既然是投资,必然有获利的可能,这种利益的
实现就是全民健身的目标。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紧
缩消费向适度消费过渡阶段,而在适度消费阶段,
用于精神消费的支出也会相应增加。由于全民健身
本身就包括德、智、体的全面健康和发展,因而全
民健身不仅能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而且在提高国民
文明素质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讲,体育锻炼、健身是一
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因为它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
状况,增长人们的劳动能力,延长人的寿命和工作
时间,从而增加人们的收入。另一方面人们的锻炼
健身活动,是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进行的,它有
利于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另外可以弥补眼前
进行体育消费时的支出及时间占用的机会成本。因
此,全民健身会成为新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投资和消
费趋势,并且为体育产业的发展积累大量的购买
力。
1.3 GDP的持续增长给大众化体育消费带来的机

据中国社科院对“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经济总
量的预测,从1999~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
持较快增长势头,“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
保持在7.8%,城镇可支配收入将保持在年均增长
5.32%,随着GDP和居民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
·90·
我国潜在的国内体育消费需求巨大,对带动经济增
长的作用也将是巨大的。
经济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个人参与社区体
育的程度,以及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体育消费是
现代社会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居民消耗一定的消
费资料和劳动以满足体育需求的过程。从国外体育
产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众化体育在其中起了重大作
用。美国是体育发达的高消费国家,1993年体育
产业总产值超过7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
之一。
1.4 体育产业的发展使社区体育组织成为一个重
要的本体行业
根据我国目前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培育和发展
社区体育组织形式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社区体育
协会和社区俱乐部构成了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李岚
清副总理指出: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最好由俱乐部
和社区来组织。这无疑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机遇,全民健身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个体锻炼,它的
本质是一种有计划的健康消费活动,社区体育组织
的建立和完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有严格的
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在此框架内人们自然地集中
和有序地按照计划进行健康消费,以社区组织形式
来推动、管理和指导社区体育的开展。健身俱乐部
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本体行业,将健身设备和
健身指导与大众化的体育消费相结合,尽管它的普
及和消费程度还不能完全大众化,但国家、地方的
加大设施投入建设将为有组织的开展社区全民健身
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社区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联动发展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2.1 社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要求相一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作为社会资源的一
种,必须纳入市场运行发展的轨道。随着居民收入
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关注
运动,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消费,以提高身体素
质、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
业体制逐渐转变为由劳动力市场的用工主体和就业
主体双方选择决定。就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
争中立于不败,除有先进的设备之外,更要有高质
量、训练有素的劳动者。目前企业都十分注重招聘
万方数据
第22卷陈宏: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联动发展探析第3期
职工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就包括他们的生理、心
理、精神状态和抗病能力。因此,综合素质特别是
身体素质的好坏对职工再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我
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制度的改革,
使更多的人投身于体育消费,投身于全民健身,以
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
2.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加快体育产业化进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
标,也奠定了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体育产业化
的基本含义是最大限度地使体育事业按产业方式运
作,充分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扩展体育事业
的空间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行政方式办体育
向产业方式办体育的转变,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
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开发经营。体育产业化的目的
就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组织体育事
业的发展模式,各个协会、体育场馆、体育运动项
目是构架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主体,而社区全民健
身是体育产业社会化的基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
要紧密结合、联动发展,以社会化促进产业化,以
产业化带动社会化,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就是通过体
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要
求。
3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和社会化是联动发展的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城
市居民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走上了社会化、
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体育产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
展,体育产业产值也逐年增长。在居民全民健身和
体育产业联动关系中,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和社会化
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市
场机制本身的调节作用才能达到平衡。只有居民收
人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方面
的需求才能越来越强烈,体育消费支出在人均可支
配收入中的比例才会逐步增加,这已成为体育市场
发展的基础。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的消费水平,影
响体育产业的稳步发展。只有以居民的体育消费为
开发体育市场的立足点,我国的体育产业才得以健
康与持续的发展。
3.2 发挥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作用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关系到国民身体素
质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同时也是体育经
济发展和体育产业化的基础。但是,我国的体育市
场机制正处于改革的过渡阶段,大众体育的发展尚
不尽人意。据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体育场地共
有60万个,总面积为6亿多平方米,人均0.65m2,
公共体育设施只有4万多个,仅占2.8%,仅凭市
场自身的调节能力还不能完全实现社区全民健身和
体育产业的联动发展。由于基础性、普及性的大众
体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和特征,不能完全依
靠个人来提供,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这一任务。因
此,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必不
可少。
3.3 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培育体育市场消费主体
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是实现社区全民健身计
划、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
梁,也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城市
居民体育消费结构还不很合理。据国家统计局
1998年统计表明,尽管家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已
排在整个社会生活消费支出的第二位,但含有体育
消费内容的文娱服务消费人均只有103元,仅占总
生活消费支出的2.38%,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低。
其消费的主体是中、青年人居多,经济发达地区居
民家庭体育消费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的1.35
倍。因此,我认为:(1)大力扶持能走向市场的体
育项目,稳步发展对场地和经费投入要求不高的体
育健身娱乐市场,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
积极促进体育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多种经济
成份在体育市场中的并存,形成全社会共建我国体
育市场新局面。(3)强化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意
识,改变把体育作为纯福利性事业的观念,建立
“花钱买健康”的新观念,真正使城市居民全民健
身运动与体育产业实现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发强,等.体育经济[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2]丁振峰.对我国体育消费现代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3,
(3)
[3]黄卓,等.城镇居民全民健身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四
川体育科学,2002,(4)
[4]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5]刘可夫,王敏敏,扬年松.[M].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
论文 不全在找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