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南仁东素材论文

2023-03-12 02: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南仁东素材论文

1. 南仁东是一位天文学家。他从小就是个学者。南仁东是一个霸凌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书呆子。事实上,他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和写作。

当他长大后,他去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学习。然而,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中国。他有一个很大的愿望,那就是造一个大锅。他花了22年的时间才造出这个“锅”。他花了11年时间才找到这个“罐子”应该在哪里制造。他在中国找了300个地方,选择了苍翠的山林。

他是一个不怕苦、坚韧不拔的人。即使他生病了,他也会完成这个任务。然而,有一天,他生病了,但他没有放弃,他仍然想完成。人们看到他的执着,支持他。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当你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日复一日,“锅”终于建好了。

2. “人们做些什么。”这是南仁东生前经常说的话。为了快速找到性价比最高的“中国天眼”所在地——500m球面射电望远镜,他用竹竿翻山倒海,几乎走遍了贵州山区的所有洼地。这次搜寻持续了12年。从选址到项目启动再到设备调试,“天雁”是南仁东最关心的问题。直到去世前几个月,他仍然坚持参加fast的定期工程会议。

如今,把青丝煮成白发的“天眼之父”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然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中国天眼”,正站在祖国的西南,凝视着人类未知的浩瀚宇宙。他和他的团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国家。

3.2017年9月15日,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病逝,享年72岁。

23年来,南仁东把一个简单的想法变成了国宝,从盛年到暮年,快速实现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的天眼”。

“天眼”可以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其观测范围可以到达宇宙的边缘。在这只“天眼”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可以窥探星际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观察暗物质,确定黑洞的质量,甚至搜索可能的地外文明。

南仁东作文素材简短?

2017年9.15日23点多,由于肺癌病情恶化,“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72岁!在我们的国家有很多这样默默无闻付出自己一生的科学家,他们终其一生只为国家更好,舍小家为大家!而作为当代的我们需珍惜当下生活。接下来一起

2020届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分类积累系列之三:科学巨匠

1.科学巨匠 • 华罗庚——自学成才识今古,论著充栋誉中外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少年时期命运多坎。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中贫困,他只好缀学回家。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18岁那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1920年8月,他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虽然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华罗庚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2.科学巨匠 • 钱学森——五年归国漫求索,火箭航天导弹成

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在美学习工作20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效力,但遭到美国国防部和海军阻挠。美国海军次长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为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经历了长达5年的监禁生活;5年后,才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并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为中国火箭、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3.科学巨匠 • 杨槱——造船初心强国梦,海洋情怀永传承

杨槱,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家,中国船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创始人、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开拓者、船舶帆船史奠基人。

少年看船、青年学船、中年造船、教船、老年写船,杨槱先生一辈子从未离开过船。以至于有人说,这位中国船舶界的“活化石”不只是在造船,更是在造梦——让中国成为第一造船强国。为传承情怀,杨槱先后捐赠了毕生积蓄的100多万元人民币,设立“杨槱院士奖学金”,激励晚辈学习奋发,并培养了一大批造船界的骨干精英。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徐芑南(“蛟龙”号总设计师)、朱英富(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曾恒一(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等都是他的学生。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船舶海洋事业发展的同行者与见证人。

4.科学巨匠 • 霍金——瘫坐轮椅研黑洞,身残志坚探宇宙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命运对于霍金来说残酷到了极点。21岁,霍金因身患绝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而完全瘫痪,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43岁,他又因肺炎手术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数十年残酷的病痛折磨,霍金从未轻言放弃。在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著名的《时间简史》,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是当之无愧的“宇宙之王”。

5. 科学巨匠 • 柯俊——冶金“宗师”,科技报国

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 他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我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可谓是冶金界的“一代宗师”。甚至立下遗愿,将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研究,为科教事业作最后贡献。

36岁的时候,他就因为首次发现了钢铁中贝茵体的切变机制,被国外同行称为“贝茵体先生”。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言谢绝。他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

6. 科学巨匠 • 南仁东——拼二十余载,铸大国重器

南仁东,国际天文界的一流科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天眼”,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早在1984年,他就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他放弃一切选择回国。他说:“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要有知识。”

在当时的中国探测宇宙没那么容易,他胼手砥足二十余载,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克服艰难险阻,甚至化身推销员去跟合作单位拉赞助。在FAST项目动工之后,南老亲自参与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因为来之不易,他尽善尽美。“中国天眼”FAST 望远镜,这个让世界瞩目的国之重器就是这样,一砖一瓦的修建完工。

7. 科学巨匠 • 朱显谟——黄河流碧水,先生终梦圆

朱显谟从中央大学农业土壤肥料专业毕业后,就投入到改良土壤的使命中。他认为治黄问题实质上是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为此,他积40余年科研成果和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治理方略并被采纳。

他在88岁时表示:倘若一切顺利,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也许还能看到'黄河流碧水’呢!然而走过了一个世纪的的朱显谟,因病于2017年10月逝世,享年102岁。

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朱显谟先生默默奉献,为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爱党爱国,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大西北的青山绿水不懈奋斗了一生。

8. 科学巨匠 • 高伯龙——科学梦不泯,化作至强光

高伯龙是国防科技大学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世纪,他率领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没有实验室,没有试验设备,没有经费,他带领大家克服困难。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鏖战,1994年11月8日,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陀螺人”们手中诞生,填补了我国激光领域的空白。

进入耄耋之年的高院士已是步履蹒跚,哮喘病、高血压已拖垮了他的身体。然而,他依然像红烛一样拖着带病的躯体坚持工作,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化作一束至纯至强之光,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9. 科学巨匠 • 李四光——无愧党和人民,堪称后世师表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 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0. 科学巨匠 • 邓稼先——默默无闻数十载,中国核武动乾坤

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开创祖国的未来,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红旗,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

11.科学巨匠•钟扬——跋涉藏区十六年,双肩承载满誓言

钟扬,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超越海拔6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2017年9月25日不幸遭遇车祸逝世。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25日,钟扬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12.科学巨匠•茅以升——跨长江,天堑变通途;扬国威,中华显力量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13. 科学巨匠•王选——实干兴邦,科技助国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王选院士最突出的是他的创新精神,在世界上他首先用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印刷革命,使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于国际水平。王选院士既是优秀的科学家,又是杰出的企业家;他既有精湛深厚的学术造诣,又有坚毅不拔的实干精神。他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为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4.科学巨匠•黄旭华——本是中流砥柱,甘愿默默付出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被选中参研核潜艇,他把家安到实验基地。没有参照无计算机,他带领团队从研究模型起步,靠算盘演算出成千上万数据,还为获一手资料亲自深潜。因工作保密,30多年只见了母亲一面!

在他带领下,我国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5.科学巨匠•钱伟长——只要祖国需要,甘愿弃文从理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16.科学巨匠•李政道——身在海外,心系国家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17.科学巨匠•叶培建——为国担责,义不容辞

叶培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月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8.科学巨匠•吴文俊——创“中国方法”,寻数学之“道”

吴文俊,男,汉族,中共党员,1919年5月生,2017年5月去世,上海市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

他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科学巨匠•孙家栋——航天报国,初心不改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20.科学巨匠•顾方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顾方舟,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6月生,2019年1月去世,浙江宁波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研究员。他是我国脊髓灰质炎赛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

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人无脊髓灰质炎时代。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作文素材】新时代英雄

英雄者,乃胆识过人、聪明智慧、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汉代文学家刘劭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英雄者,拥有载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无不敬畏;英雄者,深明大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但是,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其本旨都离不

开“国”“民”两字,头顶正义、肩扛民族、手托国家是英雄永恒的担当。英雄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英雄是国家荣耀、民族的偶像。

英雄不论成败、不问出处。在抗击外来侵略时,民族英雄是为捍卫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人;在民族和平发展变革时,民族英雄是为本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

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有的人曾认为不少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涵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抗疫英雄谱】

抗疫勇士,他们都正在为中国战疫写下生动的注脚,无论尊贵与否,无论名声大小,都是最勇敢的战士。内涵很丰富、深远:时代责任、悲悯善良、天下为公、舍身忘己、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命运共同体……

(84岁。17年前,他是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17年后,84岁高龄的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来到抗击新冠肺炎最前线)

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绝对的超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令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

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

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位老师这样概括: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勇于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或许这就是吧。

(73岁。2月20日,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进入ICU病房,等她脱掉防护装备,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

疫情后,“李兰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冒险亲赴武汉、建议武汉封城、怒怼谣言毁谤……这位73岁的女院士,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丈夫,极具传奇色彩

有人说,她是一个可以和钟南山院士并驾齐驱的抗疫灵魂人物。有他们二位在,我们就更加心安。她是国内唯一一个传染病学科院士;在她掌舵浙江省卫生厅期间,巾帼不让须眉,创造了“二次感染率为零”的奇迹。

从贫寒的农家女,到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从赤脚医生,到名震天下的院士;李兰娟的人生,足够传奇,也足够“硬核”。

李兰娟院士率先提出“封城”建议:在防控疫情时,市民们不得进出武汉。万一疫情没那么严重,李兰娟院士的名誉可能毁于一旦。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她顾不上多想,与钟南山院士联名上书。次日,湖北省关闭“离汉入汉通道”。一个建议,保护了更多人。也是从那天开始,李兰娟院士每天凌晨两三点后才睡,睡眠时间不超过三小时。

那些最光辉伟大的人格,并不是儒家编造的童话,而是真实存在着。本可安享荣华,却“哀民生之多艰”,不惜深入险境。李兰娟和钟南山,要是在古代,是会被封神立庙的。在这种长者面前,年轻一辈是既感到崇敬,也感到汗颜的。

(63岁。年逾60的她驻守在重症疗区,“国家有需要,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件事”)

63岁的她不顾家人劝阻,主动请缨参与抗击疫情工作。作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她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则更让人钦佩与感动。

她说:“我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已经工作35年了,在处理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上,我有把握;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我有治疗经验;在介入治疗上,我有技术。”“我喜欢干活,热爱工作,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多大年纪都上!”

(57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身患渐冻症的情况下,自疫情爆发就开始了连轴的救治工作,“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57岁的张定宇本人身患绝症,妻子同为医护被感染,他却顾不上照顾妻子,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奋战了30余天,无疑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同时,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很害怕,怕她身体抗不过去,怕失去她!”“愿用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信心与希望。”

因患渐冻症,他的腿一瘸一拐,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他是一个做指挥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个拼命的战士。

《湖北日报》评价说: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

30年隐姓埋名,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数据;

一生都为国家核潜艇呕心沥血,与惊涛骇浪相伴,抛家舍业,隐姓埋名,30年没回过老家;他默默地一生,就像深海中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从1958开始,黄旭华至今仍战斗在核潜艇研制领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24年心无旁骛,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

“人是要做一点事情的。”这是南仁东生前常说的话。为了给“中国天眼”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台址,他拄着竹竿翻山越岭,踏遍了贵州大山里的所有洼地,一找就是12年。“鸟的翅膀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高了”,要像南仁东一样为了事业,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磨练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20多年,参与主持决策30多次核试验;

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被钱学森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87岁的孙家栋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