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突厥婚俗研究论文

2023-03-12 0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突厥婚俗研究论文

我们知道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迥异于汉民族的独特婚俗,在没有了汉人三纲五常的观念下,很多习俗会让我们为之咋舌惊奇不已,比如我们要说的契丹婚俗,很多人就根本就受不了。

(一)契丹婚俗

契丹与辽国贵族,基本上是施行世婚制的,而且还是非常之严格地只在两姓之间通婚,即帝王耶律氏与后族萧氏,并且明文禁止与其他诸部私相婚嫁。正是因为实施这样的规定,辽代贵族们的通婚范围自然会变得非常狭窄。没有办法,辽代贵族便只能自己找自己人结婚,于是乎便有了诸如收继婚、接续婚、中表婚、舅甥婚等等近亲婚姻。

1.收继婚

何谓收继婚?就是父亲死了,儿子收娶生母之外的父亲妻妾;叔伯死了,侄子就收了叔伯的妻妾;兄弟死了,兄弟就收了兄弟的妻妾。这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长期存在的婚姻制度,从匈奴、乌桓、羌,到柔然、突厥、契丹、党项,再至女真、蒙古、满洲,都不例外。

2.接续婚

在契丹大辽,除了收继婚,还有接续婚,接续婚又称连带婚、续亲,简单言之,就是姐姐死了妹妹续嫁,姑姑死了侄女续嫁。 契丹流行接续婚,是因为迷信“姐妹共夫利于生子”的说法,才得以盛行。

3.中表婚

何谓中表婚?古代称父亲姐妹(即姑母)的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亲兄弟(即舅父)姐妹(即姨母)的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因此,外兄弟姐妹和内兄弟姐妹又称为“中表兄弟姐妹”,与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通婚,就称为“中表婚”。这个婚俗其实不仅游牧民族盛行,中原汉文明也会有这种做法。

4.舅甥婚

舅甥婚,或者称之为甥舅婚,这种婚姻状态,虽然中原有汉惠帝刘盈以姐姐鲁元公主之女为后、汉章帝刘炟以堂姐沘阳公主之女为后为妃、吴景帝孙休以姐姐小虎公主之女为后等零星个例,但在汉王朝律法中,基本上是明令禁止的乱伦行为。 而在辽国,比较著名的就是穿着金面具铜丝网络下葬的陈国公主和驸马了。

(二)陈国公主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西的山南坡上,因为从未被盗掘,墓中出土文物几千余件,包括精美的金银、陶瓷、玻璃、木器、玉器及珍珠、玛瑙、水晶、琥珀制品,墓室中公主平卧在尸床左侧,驸马在右侧(后入葬),两人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契丹皇族独特的葬服。

陈国公主耶律氏,是辽景宗皇帝之孙女,也是辽圣宗弟弟耶律隆庆的女儿。陈国公主在世时,辽圣宗懦弱无能,耶律隆庆权势遮天,公主深得宠爱,数次荣获封号,初封为太平公主,又进封越国公主,后又追封为“陈国公主”。

到了公主16岁的时候,嫁给了自己的舅舅即37岁的萧绍矩。驸马是辽圣宗皇后之兄长,官拜检校太师。在古代,尤其是在辽代,贵族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往往选择在直系家属中进行通婚,所以陈国公主与驸马的结合正是契丹第四种婚俗“舅甥婚”的考古学实证。

蒙古习俗的老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一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 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 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 不起姑娘。”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 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 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选择吉日 避开忌日古代蒙古人选择吉日常以月的盈亏来判定,因为他们认为,月的出没于人类的行动关系非常密切。当天空出现新月,或月圆时,他们便着手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鞑事略》说:“其择日行事则视盈亏以为进止。”蒙古人还用这种方法来决定征战的日期,对此《心史》、《史记·匈奴传》《隋书·突厥传》和加宾尼《蒙古史》中都有类似的记述。《史记·匈奴传》载:“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隋书·突厥传》中云:“候月将满,辄为寇抄。”这是一种萨满教徒以自然现象为卜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原始宗教充斥人们生活的体现。不过直到现代,还残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气变化来预料一年收成的习俗。并由此产生一些约束农牧业生产的禁忌。

哈斯巴特尔的发表论文和著作

1、《土族语词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2、《土族语话语材料》(合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3、《蒙古语和满语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4、《阿尔泰语系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19821,《关于蒙古语族言格的范畴》,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82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842,《关于〈元朝秘史〉语言中的-da/-de,-ta/-te;-a/-e;-dur/-dür,-tur/-tür附加成分》,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84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913,《探蒙古语复数词缀-t,-s的演变》,蒙古语文,1991年第3、4期(内蒙古大学审核);4,《关于蒙古语和满语某些复数词缀》,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925,《蒙古语和满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2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6,《〈蒙古秘史〉语言中的“温”词缀的发展变化》,蒙古语文,1992年第8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937,《关于蒙古语某些亲属称谓词源》,蒙古学研究,1993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审核);8,《蒙古语和满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3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9,《关于满语和蒙古语某些辅音的比较》,满语研究,1992年第2期,1993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0,《关于满语领造格词缀和蒙古语领属格词缀宾格词缀的比较》,满语研究,1993年第2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1,《蒙古语词和朝鲜语词比较》,民族语文,1993年第4、5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2《蒙古语词和朝鲜语词比较》,民族语文,1993年第5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3,《〈蒙古秘史〉语言中的“门”一词》,蒙古语文,1993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9414,《蒙古语和满语第二人称代词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4年第4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5,《关于满语从比格词缀和蒙古语从比格词缀的比较》,满语研究,1994年第2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6,《蒙古语“女婿”“媳妇”“嫂”等称谓词探源》,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9517,《探蒙古语静词词干-n辅音的发展变化》,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5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8,《关于蒙古语数词“一”的起源》,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蒙古语“母亲”“妻子”“女儿”等称谓词探源》,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9620,《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审核);199921,《关于满语和蒙古语陈述式词缀-mbi和-mui (-müi),-mu(-mü)的比较》,满语研究,1999年第2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2,《蒙古语词首语音脱落问题》俄罗斯,乌兰乌德,1999(On the fail of the Anlaut vowels in the Mongolian language ,,Исторя развития монгольских языков,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урятского научного центра СОРАН,Улан-Уде,1999)(内蒙古大学审核);23,《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四季名称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4,《朝鲜语hana和蒙古语γani的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5,《蒙古语词首语音脱落问题》俄罗斯,乌兰乌德,1999(内蒙古大学审核);200026,《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四季名称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2(内蒙古大学审核);27,《试析肃慎、邑娄、女真的族称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00128,《关于蒙古语人称代词词干变格问题》,民族语文,2001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9,《关于满语-mbi词缀》,满语研究,2001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审核);30,《从蒙古语“羊”一词词源看不同语言的文化联系》,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第3期(内蒙古大学审核);31,《关于蒙古语集合数词缀-γula,-güle词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00232,《喀喇沁土语某些语音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蒙文版)(内蒙古大学审核);33,《爱新觉罗词源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内蒙古大学审核);34,《满语动词-ka,-ke,-ko,-ha,-he,-ho词缀和蒙古语动词-γa,-ge词缀比较》,满语研究,2002年第一期(内蒙古大学审核);35,《从满语butambi 词源文化看不同民族关系》,满语研究,2002年第二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00336,《关于蒙古语数词qoyar“二”的词源》,民族语文,2003年第二期(内蒙古大学审核);37,《蒙古语族语言领属格和宾格关系及其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审核);38,《蒙古语语法发展与思维的关系》,学术论文集5,中国蒙古语文学会,2003年9月(内蒙古大学审核);39,《ituγan、böke、saman词源及其文化联系》,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对比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内蒙古大学审核);40,《关于阿尔泰语数词“一” 》,满语研究,2003年第二期(内蒙古大学审核);200441,《关于蒙古语以不同元音区别词义问题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2004年1期42,《初论蒙古语元音屈折现象》,民族语文,2004,6期43,《论满语元音屈折现象》,满语研究,2004,2期200544,《词源文化视角下的“神”》,满语研究,2005,1期;45,《满语辅音c/j探源》,满语研究,2005,2期;200646,《关于鄂温克语语音》,满语研究,2006,1期;47,《关于清代官职beile词词源及文化》,满语研究,2006,2期;48,《文化视角下的汉语和蒙古语的某些称谓词》,载人类语言学在中国——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月2007年49,《蒙古语、突厥语和满通古斯与第一人称代词比较》,满语研究,2007,1期50,《蒙古语复数词缀-cud、-cüd和-cuul、-cüül的来源》,满语研究,2007,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