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暗示性研究

2023-03-11 17: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暗示性研究

心理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

摘要: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暗示效应。

关键词:暗示效应 心理学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资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资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很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就证明了暗示效应的存在,实验是这样的:他让大学生评价两端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幅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的评价是十分悬殊的:第一段作品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具有教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有数千人。在比赛期间,有6人反映胃部不适,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想呕吐。赛场的服务人员通过了解情况,猜想他们是因为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软包装饮料所致,于是立即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饮这种包装饮料。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于是通过广播宣布该饮料“无罪”。此讯息传开,抬进医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停止了中毒反应又跑回赛场继续看比赛。第一次广播是个暗示,后来为软包装饮料“ *** ”的广播又是个暗示,两个广播的暗示效应作用恰好相反,这是暗示效应的绝好例子。

催眠术实际上是利用暗示效应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催眠,只有暗示性强的人,才有可能被催眠。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情感脆弱,容易接受暗示,进入催眠状态;而男人,特别是坚毅的、胆汁质的男人,则很难令其进入催眠状态。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不效应。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打针,故意指著别的大吵大闹的孩子说:“为个孩子不勇敢,怕打针。”接着孩子说:“我勇敢,我不怕打针!”果然,在打针时,他能忍住疼痛不哭叫,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为。除用诱导语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改变孩子偏食的习惯,可采用非言语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着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对这个孩子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吃抢食特别香”的道理。也有些家长还常常针对孩子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同孩子边看边议论,或给孩子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哪些因素能够导致暗示效应呢?暗示源来自哪里?暗示原始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言语、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等,他们只要诱导了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与之相一致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消极的结果。古今中外,不同的型别的暗示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战期间,一位盟军士兵被德国纳粹逮捕,敌人在暗室里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鲜血一滴一滴从伤口流下来。不久,这个盟军的士兵就死了,其实,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只不过是敌人开启自来水管造成的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划伤不至于造成死亡。除此之外,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还有行为,行为也会给人造成暗示作用,一个手势、一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同样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

暗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暗示不仅有外部因素引起,生活中的自我暗示对我们的行为也是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用某种想法对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情绪发生影响的。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援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继昭《榜样文化建设校正》《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赵翰章《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的《德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课堂暗示教学探究

课堂暗示教学探究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无意识也在吸收着各种信息,增加或削弱有意识学习的效果。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课堂暗示教学探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暗示教学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上实施暗示教学,使学生在“无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呢?笔者就这个问题,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起来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无意识也在吸收着各种信息,增加或削弱有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有意识和无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应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性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尽量地采用多种暗示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潜能,促进学生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具体措施如下:

1. 运用权威

这里的权威,是指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后,获得学生尊敬的对象,在此主要指教师。教师的权威性,能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接受,提高学习兴趣,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暗示手段。

例如,在“卤素”章节复习课时,教师可预先通过分配角色,将学生分组,分别对卤族各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结构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加以讨论总结。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积极配合,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讨论方式使学生在合作、平等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

2. 利用直观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利用图片、模型、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知觉,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与上述艺术手段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先播放一段二战史,德军用氯气袭击英、法两军士兵的纪史影片(很多中学有该资料)。通过生动的纪实场面,学生将有意识的刺激和无意识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就可推知氯气的颜色、状态、密度、毒性,以此激发了学习潜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 使用音乐

使用音乐是现代文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化学这样的理科课堂似乎是画蛇添足。其实,音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洛扎诺夫的教育观点:所学知识伴随着音乐同时进入大脑,就会产生两个兴奋中心,即学习为强的兴奋中心和音乐感知为弱的兴奋中心。

强的兴奋中心集中稳定,弱的兴奋中心则向外扩散,这样就加强了强的兴奋中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在听音乐时,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灵感也会随之出现。

4. 控制节奏

节奏是生物学的基本原则,它能支配人的各种活动和情绪。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就要按照知识点要求,按照一定节奏,合理控制学习过程中的阶段、间隙等。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四个外界因素”后,教师接着提问:那么对于电离平衡呢?停顿于此,暗示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外界影响因素有相似之处。在此过程中,激起了学生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重视教师与学生暗示的相互作用,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不单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实际上,在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暗示作用。正确认识且重视暗示作用的相互性,将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实施则依赖于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式。

1. 开放的框架结构及知识体系

由于课堂上的主体是个性多样的学生群体,知识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所以教师设计的框架结构应是开放的,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互补的,不局限于某一内容,学科间相互渗透。例如,在讲述“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粒子和宏观可称量物质的桥梁”这个意义时,可以先引入曹冲称象的典故(变大为小,化整为零的思想)和称油菜籽的实际操作(集小成大,聚微成宏的思想)。教师则巧妙地利用学生分析中暗示的微观和宏观的关系,自然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涵义上。

2. 开放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是暗示相互作用的必要前提之一。开放的师生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且将这种积极情绪带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

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激励学生的自信;并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综上所述,暗示教学强调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还打破了纯理论、纯逻辑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暗示教学的暗示教学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当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实验成果被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在世界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暗示教学法很快风靡全世界。当时,保加利亚教育部非常重视这项研究成果,为了扩大影响,专门创办了一所暗示教学学院,由洛扎诺夫等人负责进行暗示教学法的进一步研究、实验和培训老师的工作。但是这项成果从研究到公布、验证、被认同、推广、发展、完善经历了三十年的时间。 1978年,人们把洛扎诺夫在1971年出版的研究专著翻译成英语,1984翻译成法语。在该书当中,洛扎诺夫阐明了暗示教学法的几个特点:1、直接性——非迂回地渗透到接受者心理领域中;2、容量大——能够令学习者超乎寻常地贮存信息;3、速度高——能够使学习者高速和加速学习;4、精确性——可以增加心理信息加工的精确度;5、经济性——在所有程序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信息。根据洛扎诺夫的观点,暗示方法并非该理论中唯一的内容,去暗示技术同样非常重要,它是消除所有抗暗示障碍所必须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暗示教学的效果。洛扎诺夫把这些障碍分为三种:批评性的——逻辑性的障碍、直觉的——情绪性的障碍和道德性的障碍。消除这些障碍,要靠“和谐”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方法去克服。也就是说,要求个体因这些障碍而引起的要求必须首先与向他们施行的暗示相遇,才产生一种放松和信任的气氛。这种暗示性的记忆增强并非主要来自所提高了能力的作用,而是来自过去被压抑了的记忆能力的解放。因此,学生应该相信由于他们具有过去的经验,其记忆能力没有被约束和限制。洛扎诺夫用一些研究成果说明暗示教学非常显著的效果:在外语单词教学的896个实例中,分别有每次教100个、200个、400个、600个和1200个单词等实验组,每期学习200个单词学生的成绩最好,回忆率96.8%;每期学习500个单词的回忆率最低,90.4%,而每期学习超过1000个单词的回忆率又上升到96.1%。他还专门解释了这些回忆率变化的原因,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词汇量的迅速增加对回忆率的影响不大。相对于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记忆遗忘率研究结果而言,洛扎诺夫关于词汇记忆的研究结果简直是一个奇迹。他还把学生在催眠、暗示学习时的脉搏、血压等生理现象进行测量,为暗示教学法实验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他解释其暗示教学之所以如此高效,主要是应用了一些对学生产生作用的因素,如教师权威、学生学生幼稚化、有意识和无意识双层面、声调的变化、节律、虚拟被动态、呼吸、词汇联想等等。对于洛扎诺夫如此超常的教学效果,当时苏联、东欧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教育研究工作者通过报章、杂志和著作介绍洛扎诺夫的研究成果。但保加利亚国内不少学者对此成果持怀疑态度,有些当面对洛扎诺夫本人的教学思想、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实验结果等进行了质疑;有些尝试重复他的实验,验证其研究的科学性。其结果当然也是褒贬不一,褒者认为重复实验的结果虽然没有洛扎诺夫实验效果显著,但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贬者认为,其实验内容不明确,程序不完备,统计数据有误漏,并且记忆词句不等于学会语言,估计实践的科学价值不大。例如,有的专家认为,洛扎诺夫开始有些实验是以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验语言,通过催眠教学或睡眠学习法,在睡觉之前对102名15 — 19岁的学生播放俄语词汇、句子和朗读课文的录音带,在他们睡着之后,又将同样的材料对他们播放12次,经过20个晚上的学习,在他们清醒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测试,每个学生的回忆率为85%以上。但俄语与保加利亚语比较接近,同样是斯拉夫语系,难度当然很低,不能作为典型外语学习的语种。 尽管遭到一些非议,特别是来自国内教育界名流的压力以及一些模仿运用暗示教学方法国家反映不大强烈,出版的著作和论文不多。但是,洛扎诺夫及其同事仍然继续研究和推广他们的实验成果,特别是注意培训能运用暗示教学技术的老师来验证、发展和完善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这段时期,最明显的一项任务就是把原来实验室获得的成果转化为一般课堂可以实施的教学实践,并且不断提高他们实验的质量和可接受程度。例如,洛扎诺夫等人后来进行了一些实验,选择六个外语班(四个法语班和两个英语班,每个班12个成年学生,由三个老师分别担任一个实验班和一个控制班的教学工作,每个班每天学习4小时的外语,一共20多天。实验班在教学中增加了“暗示教学的环节”,对“新的单词和句子”用三种不同的语调呈现(无论外语还是母语),学生还能够通过视觉(如文字和图形)对照外语和母语,及时反馈所学外语的意思。由于学生在不须阅读和放松的情况下学习,容易入睡,教师还有发现学生快要睡着时轻轻拍醒他们的工作。学生每次学习至少80个单词。学完第一批1000个单词之后,随机选择100个单词进行测验,所有班级的回忆率都达到92.9%—99.7%。一周之后,用同样的内容进行测试,控制组班级的成绩明显比实验组的成绩低了10%。后来又选择了22 —60岁的被试进行实验,同样学习法语,每次进行三小时的暗示教学,回忆率同样高达98.08%。后来,有人把艾滨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实验结果与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实验结果比较,学习经过48小时之后,从事暗示法学习的学生遗忘率只有10.4% — 15.9%,而艾滨浩斯报告的遗忘率就高达60%。对于为什么效果如此之好,美国学者舒斯特解释说,洛扎诺夫利用音乐背景激发人脑潜意识的能量来帮助学生学习,实质上是挖掘了右脑的积极因素,使右脑在听音乐的同时,也在参与学习外语,与左右大脑理论和研究成果是吻合的。随着实验的不断重复和完善,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奥地利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慢慢接受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观点和嘉特娃(E.Gateva)的暗示教学技术,并吸收其合理成份,特别是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使暗示教学理论和技术更加成熟,演变成新的学习方法——超级速学法,并在外语及其他学科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研究的范围也扩展到学习困难、基本写作技能、音乐疗法、大脑研究、阅读技能、中小学研究、数学技能、商业学科、非罗马语的外语教学、成人学习、放松、元分析与教师培训以及洛扎诺夫理论研究,等等。 随着欧美国家对暗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同和需求,再加上保加利亚政治、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原来从事暗示教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的人才纷纷被西方国家挖走,因为这些国家为暗示教学研究人员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实验及推广成果的场所,暗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心已经逐渐转移到加拿大、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发达的国家。1998年,洛扎诺夫教授等在奥地利建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与研讨国际中心,要求真正从事暗示教学和其他与暗示有关工作的教师、医生、心理学家、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两个阶段160 — 240个课时的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才算真正掌握暗示教学技术。1、教师培训的内容包括:水平一第一阶段:受训者作为学生参加一门外语学习课程(80学时)以亲身体验暗示教学;水平一第二阶段:参加由洛扎诺夫主持的暗示教学理论教师培训讲座和辅导(80学时);水平二:暗示教学理论研讨与方法实践课程(80学时)。2、特殊课程与活动:(1)由洛扎诺夫主持的“去暗示心理训练法”,包括课程概况、自我控制方法、如何更容易地克服紧张情绪、如何提高创造性和记忆力;(2)由嘉特娃主持的“说—唱—表达—训练法”课程,包括课程概况、如何使自己的声音保持清新、稳定、健康和悦耳(对象包括教师、演员、社会学家、医生、律师、牧师和经理等);(3)有效交流技巧训练课程;(4)医疗、教育和管理中的“克制力”增强法;(5)心理卫生课程,等等。随着暗示教学发展和成熟,该理论和方法已经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接受并推广、应用,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