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暗示性研究论文

2023-03-06 14: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暗示性研究论文

心理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

摘要: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暗示效应。

关键词:暗示效应 心理学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资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资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很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就证明了暗示效应的存在,实验是这样的:他让大学生评价两端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幅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的评价是十分悬殊的:第一段作品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具有教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有数千人。在比赛期间,有6人反映胃部不适,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想呕吐。赛场的服务人员通过了解情况,猜想他们是因为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软包装饮料所致,于是立即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饮这种包装饮料。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于是通过广播宣布该饮料“无罪”。此讯息传开,抬进医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停止了中毒反应又跑回赛场继续看比赛。第一次广播是个暗示,后来为软包装饮料“ *** ”的广播又是个暗示,两个广播的暗示效应作用恰好相反,这是暗示效应的绝好例子。

催眠术实际上是利用暗示效应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催眠,只有暗示性强的人,才有可能被催眠。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情感脆弱,容易接受暗示,进入催眠状态;而男人,特别是坚毅的、胆汁质的男人,则很难令其进入催眠状态。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不效应。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打针,故意指著别的大吵大闹的孩子说:“为个孩子不勇敢,怕打针。”接着孩子说:“我勇敢,我不怕打针!”果然,在打针时,他能忍住疼痛不哭叫,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为。除用诱导语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改变孩子偏食的习惯,可采用非言语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着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对这个孩子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吃抢食特别香”的道理。也有些家长还常常针对孩子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同孩子边看边议论,或给孩子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哪些因素能够导致暗示效应呢?暗示源来自哪里?暗示原始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言语、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等,他们只要诱导了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与之相一致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消极的结果。古今中外,不同的型别的暗示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战期间,一位盟军士兵被德国纳粹逮捕,敌人在暗室里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鲜血一滴一滴从伤口流下来。不久,这个盟军的士兵就死了,其实,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只不过是敌人开启自来水管造成的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划伤不至于造成死亡。除此之外,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还有行为,行为也会给人造成暗示作用,一个手势、一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同样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

暗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暗示不仅有外部因素引起,生活中的自我暗示对我们的行为也是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用某种想法对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情绪发生影响的。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援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继昭《榜样文化建设校正》《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赵翰章《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的《德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课堂暗示教学探究

课堂暗示教学探究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无意识也在吸收着各种信息,增加或削弱有意识学习的效果。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课堂暗示教学探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暗示教学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上实施暗示教学,使学生在“无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呢?笔者就这个问题,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起来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无意识也在吸收着各种信息,增加或削弱有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有意识和无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应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性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尽量地采用多种暗示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潜能,促进学生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具体措施如下:

1. 运用权威

这里的权威,是指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后,获得学生尊敬的对象,在此主要指教师。教师的权威性,能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接受,提高学习兴趣,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暗示手段。

例如,在“卤素”章节复习课时,教师可预先通过分配角色,将学生分组,分别对卤族各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结构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加以讨论总结。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积极配合,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讨论方式使学生在合作、平等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

2. 利用直观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利用图片、模型、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知觉,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与上述艺术手段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先播放一段二战史,德军用氯气袭击英、法两军士兵的纪史影片(很多中学有该资料)。通过生动的纪实场面,学生将有意识的刺激和无意识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就可推知氯气的颜色、状态、密度、毒性,以此激发了学习潜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 使用音乐

使用音乐是现代文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化学这样的理科课堂似乎是画蛇添足。其实,音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洛扎诺夫的教育观点:所学知识伴随着音乐同时进入大脑,就会产生两个兴奋中心,即学习为强的兴奋中心和音乐感知为弱的兴奋中心。

强的兴奋中心集中稳定,弱的兴奋中心则向外扩散,这样就加强了强的兴奋中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在听音乐时,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灵感也会随之出现。

4. 控制节奏

节奏是生物学的基本原则,它能支配人的各种活动和情绪。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就要按照知识点要求,按照一定节奏,合理控制学习过程中的阶段、间隙等。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四个外界因素”后,教师接着提问:那么对于电离平衡呢?停顿于此,暗示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外界影响因素有相似之处。在此过程中,激起了学生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重视教师与学生暗示的相互作用,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不单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实际上,在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暗示作用。正确认识且重视暗示作用的相互性,将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实施则依赖于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式。

1. 开放的框架结构及知识体系

由于课堂上的主体是个性多样的学生群体,知识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所以教师设计的框架结构应是开放的,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互补的,不局限于某一内容,学科间相互渗透。例如,在讲述“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粒子和宏观可称量物质的桥梁”这个意义时,可以先引入曹冲称象的典故(变大为小,化整为零的思想)和称油菜籽的实际操作(集小成大,聚微成宏的思想)。教师则巧妙地利用学生分析中暗示的微观和宏观的关系,自然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涵义上。

2. 开放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是暗示相互作用的必要前提之一。开放的师生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且将这种积极情绪带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

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激励学生的自信;并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综上所述,暗示教学强调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还打破了纯理论、纯逻辑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谈“月亮” 用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怎么写?急需500字学术论文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