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网红

2023-03-11 17: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术论文网红

直播兴起带红了一批网红,其中有靠技术,有靠游戏的,有靠演艺兴起的,还有一批靠的则是真正的学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被同行的老师嘲讽:" "的网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的诗词网红教授戴建业。

初遇诗词,情定一生

戴建业从小对数学毫无感觉,读书也不用功,但是却对文学情有独钟。而他初次接触文学,也是在读书期间为了和喜欢的女生表白,发愤苦读之后,戴建业尝试写了一首诗,结果登报了!这便成为改变他一生的契机。

热爱文学,喜欢诗词的人通常会学到古人的风骨,那么戴建业为什么会走上直播这条路?这还要从他和他太太的相遇说起。戴建业从小家境贫寒,大学后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女生,但是女生家境十分富裕,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相差太大,以至于让戴建业根本没有追求的信心。然而,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生对他的感情如此的深重,抛弃家庭的束缚,放弃舒适的环境,坚持携手与之共度一生,因此戴建业的人生里,除了诗歌,多了一个人。

遭遇困苦,立志"挣钱"

幸福的生活总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相伴几十余年的妻子被查出患上了肺癌。需要常年服用药物维系生命,抗癌的进口药1盒30片价值5.1万元,而戴建业的妻子每天需要服用一颗,每日至少近1700元的支出让身为普通大学老师的戴建业深感压力。

一次妻子服药时,不小心将两颗药滑落床底找了半天突然没有找到,焦急地流泪时,戴建业在心酸的同时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挣钱,治好老伴的病。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生将戴建业的上课视频发到了,网上迎来了几十万的点赞。于是60余岁的戴建业开始尝试直播、商业讲课,他的课火到什么程度呢?首次开通新媒体账户在10天的时间里迅速吸引粉丝超过107万,而每段不足一分钟的视频获赞量往往超过百万,如今,他的粉丝量超过505万,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网红了!

厚积薄发,传道授业解惑

学校里戴建业的课也是网红课,不仅课堂坐满了学生,甚至门口还有旁听的人,即便是站着一个半小时,大家也愿意听戴老师的课。这和其他老师台上讲课,台下玩手机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能让学生如此喜爱,戴老师的课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有同学形容他讲课如讲相声,像脱口秀!枯燥无味的诗词和诗人的背景介绍在他的口中像是一个个的有趣的故事,轻松搞笑之间学会了知识,也娱乐了生活。

"戴老师是诗词课堂中的一股泥石流。""我想跟着戴老师去找仙人,采仙草,练仙丹!""戴老师,才是真正的浪漫的要死,狂的没边。""看了戴老师的视频,突然想上课了!"

"再次回看课本时,那种直线翻译,那种没有任何意境提示的晦涩翻译,已经让人难以理解的诗词的美了,平均15秒足以慰风尘,真正能担当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网上同学对于戴老师的评价,可见老戴的讲课是真正的深入了人心。

戴老师说,陶渊明其实是个特别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写诗写得非常的有意思。开头很隆重,种豆南山下!诶?你以为他种蛮好!他突然来了一句,草盛豆苗稀,种得个鬼田,要是我种地这个水平,我绝对不写诗。

戴建业对于李白和杜甫的描述则更加的有趣。他曾讲过这样的一节课说,唐玄宗把李白赶出宫廷,并给了一笔钱,让他走得远远的。实际上就是告诉他,你不是做宰相的料子,赶紧哪凉快哪待着去吧。而杜甫呢,是李白的铁杆粉丝,慕名求见。李白的人格魅力比较强,于是杜甫就和李白一起从河南洛阳出发,一路过河北,贯山东,一边走一边找。

找什么呢?找仙人,找仙草,要练仙丹!途中又遇上了高适,就变成了三个人一起,继续找仙人,找仙草,练仙丹!找了一路找到秋天,依然没有找到,自己也没有成仙。于是杜甫说我不干了,老哥!我要回去了。

这样的李白和杜甫与我们在书中读到的完全不一样,不仅有了烟火气,也更加的接地气。让我们对他们写诗的背景有了足够的了解,而不仅仅单纯的是背诗。

做真人,做真事

和戴老师相比,曾经的学术网红易中天和于丹都没火起来。戴老师也很好奇,为什么我能火呢?我并没有挖空心思地做一些让年轻人喜欢的事情,最后戴老师说"我本来就值得人家喜欢呀!"事后想一想,确实是这样,现在的假人设太多了,而像戴老师这样真实而又风趣幽默的人真的越来越稀有了。

戴老师真实到什么地步呢?真到连自己都黑!黑自己曾经抄袭诗当大字报获得满堂彩;黑自己用钢笔抄诗给报社,刊登上报;黑自己报考华中师范大学,是因为对某个有圆顶的建筑非常的向往,后来看到物理系楼顶的圆坨坨说"就是那个圆坨坨,害了我一辈子。"

面对学生,面对课堂,戴老师的真也体现在他的授课上。想想我们小时候被老师叫去朗诵,都会被要求使用朗诵腔,热情洋溢而又慷慨激昂。戴老师也先试着用那一种字正腔圆的朗诵腔读诗,然后批判自己说,这不对,“装”得太厉害了!于是他打着节拍。带着学生闹哄哄讲,虽然普通话不标准,但是"感觉"到了!

除了面对学生,面对世间事,戴老师依然保持着真人的作风。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用了一连串的网络用语迅速走红,成为了网友们口中的草根大叔,其他学校的校长争风效仿。戴老师却说,毕业典礼不应该是这样的!大学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他说他并不反对通俗文化,但是作为校长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不应该想的是如何迎合学生,挤出学生的眼泪,获得学生的掌声,更应该为学生的今后指明道路,照亮方向。他在《逗你玩本科生论文答辩》中痛批本科生没有学术论文能力,却要在毕业的前夕被逼写一些充满水分的论文走过场。

以身作则,践行"风骨"

有很多人认为,戴建业走红后疯狂的商演是没有骨气,没有文人风骨的行为,带头在网络上攻击他。但是无论网上和现实中遭遇了多少的谩骂和指责,戴老师仍然保持着微笑面对,继续自己的商业和演讲之路。

没有商演时,录录网课开开直播,努力挣钱为妻子看病。在他的演讲中,我们看不到也听不见他对生活的不满和抱怨,而是积极的在用并不强壮的身躯扛起生活的压力,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风骨不是外在的表现,是内在的精神,是在面对任何磨难和困苦都能勇敢承担起责任。

但是幸运依然没有降临到在这个家庭中,戴老师的妻子最后还是走了。于是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戴老师从网上也消失了,很多人说网红教授这下过气了。两个月之后,戴老师带着自己新出的一本书名字叫《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回归,他说国家培养了我,我也希望我能讲的这些文学,让大家喜欢!

戴老师表示,网上的片段很有趣很好,但是不成体系,知识还是要系统学习,要看书要巩固,反复的看书,掌握透很重要!对于戴老师的走红,人民日报和各大媒体都为他点赞,认为他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灌溉滋养了我们贫瘠的精神生活。生活中还是应该充满了正能量,心怀诗和远方。

网络红人张文轩是谁?

知识分子
2: 张文轩,男,汉族滕州市南沙河镇王开村人1981年11月15日出生知识分子家教育。张文轩自幼聪颖,兴趣广泛,父母注重学前教育4岁时已经比较地阅读发小学的教科书,浏览了亲友们的藏书和家长为之所借的图书,5岁时已达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水平。入学插于滕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就读8岁时考入滕东中学11岁时考入滕州一中读高中二年级间总分破例参加全国高考,并,以年全国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为学少年13岁,班里最小。在就读少年的5年攻读计算机业知识,能力、创力得到泛拓展。 2000年7月又以优成绩考取硕士究生,成长过程主要得好的家启蒙教育、各阶段教的精心培产和自身的勤奋好学。

学者
1: 字术远,1944年5月生,甘肃永登人。1968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兰大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专长音韵方言研究及古文写作。著有《叶韵研究》、《兰州方言志》等,译有《语言学导论》、《声调的音系特征》等。兼任甘肃省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人民政府督学、甘肃省人大常委等职 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学”等课程。专长音韵、方言研究及古诗文写作,具有深厚的书法造诣。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论初期“叶韵”》、《初唐“叶韵”与当时实际韵部》、《颜师古的“合韵”和他的古音学》、《论神珙的元音描写》、《双音并列结构的字序规则》、《临夏方言的叠音名词与叠音形容词》、《兰州方言中“下”的两种读音》、《武威方言及其“秃嘴子话”的语音特点》、《经与经学答问》等。专著有《兰州方言志》、《兰州方言词典》、《帝王世纪译注》、《 帝王经界纪校译》、《经学讨究》等,译著有《语言学导论》、《声调的音系特征》、《语言预制品及惯常思想》等,与他人合著有《诗经译注》、《老乞大朴通事语言研究》、《应用现代汉语教程》等。近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甘肃三声调、二声调方言研究”。多次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甘肃省社科最高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甘肃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如何看待网红经济议论文

网红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基于闲暇时间来分享个人才艺,从而获得收入的方式。网络红人将自己剩余闲置的才能、时间等资源通过微博、微信、电商等平台进行整合,以达到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最优匹配,最终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网红借此树立起个人品牌,企业产品则借助共享经济平台,降低了成本,使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并不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体验。这样,网红就成为网络时代的新职业,令无数年轻人心驰神往。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网红,无论你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还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老板,抑或是一名网络写手,只要你有知识、才能和时间,拥有吸引网众眼球的事件和供其消费的新鲜话题,加上专业经纪公司的包装和网络水军的灌水,没准儿在一夜之间就走红网络,成为新一代网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就业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朝九晚五的金饭碗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再,大量新型工作和就业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网红早已不是单靠颜值的1.0时代,人们对内容和专业的需求推动知识型网红的崛起,拼才华的网红3.0时代悄然到来。2016年5月,果壳网旗下的在行推出一款新型产品分答,它是基于付费语音问答的应用。用户借助文字用价格进行提问,专家使用语音进行回答。不同于uber的分享车子和Airbnb分享房子等实物资源,分答专注于知识技能的共享,在这里聚集了8000多位行业专家、学术界大咖等,提供专业问题的答疑解惑,甚至会有一些定制化的服务。他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取额外的报酬。首先,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模式打破了知识精英们对知识的垄断,知识的获取从未如此的快捷和精准;其次,这种C2C模式将知识直接转化为了商业价值,大大降低了知识生产的门槛和成本。比如王思聪进驻,依靠3000元一条的问答自爆隐私赚了21万元;最后,分答知识付费的形式是鼓励用户内容生产、保护版权的体现,证明了优质内容可以持续带来回报。共享经济催生了知识型网红的崛起,并成为互联网的又一红利点。 粉丝经济助推网红变现 网红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都离不开其背后聚集的大量粉丝及形成的粉丝效应。网红借助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通过对粉丝的积累、增加、迁移和扩展,已初步形成一个闭合的内容+社交+变现的产业链条。只有将围观的人群变为网红的铁粉,将铁粉转化为购买力,才能最终实现商业价值。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女性数字时尚用户白皮书》,从2011-2018中国网购市场规模及服装类占比看,服装类网购市场规模占比20%,其中网红服装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可见网红市场潜力巨大。以网红店铺为例,它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社交平台和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为核心,网红通过对社交平台的运营与维护,增强粉丝粘性。网红作为导购买手与粉丝进行沟通,提供建议,从而确定上哪些新款式,并采用提前预定销售的模式,将粉丝引流到电商平台,从而实现经济上的变现。这种小批量、高质量、精确且快速的供应链改变了传统服装业的商业模式,降低了外部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规避了库存过多所带来的风险,创造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网红市场规模的壮大,网红孵化器即网红经纪公司出现,又使得网红这一主体经过培训变得更加专业化,也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整个网红产业链。 网红变现以粉丝经济为内核,采用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方式,形成了垂直细分领域的市场,避免了同质化的竞争,很好地抓住了目标消费群,开辟了新的利基市场。而且现在以90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群体,大多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社交关系,意见领袖在整个购买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传统企业要抓住网红经济的发展契机,善于借助网红的个人品牌和其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为自己所用,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网红加上对个人设计师品牌的大力推广,通过直接赢得消费者的喜好,来推动企业品牌价值、个性设计和运营渠道等多方面的内在变革。所以,粉丝经济助推网红变现正在为传统实体经济注入新的生命力。 网红现象的负面效应及治理 在共享经济和粉丝经济助推下呈现爆发式增长的网红现象,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从过去的经验看,网红一般具有短时期的风靡效应,但是否能形成现象级发展趋势很难说。目前来看,市面上大多数网红还是以年轻貌美的美眉为主,以简单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缺乏优质的内容作为其核心竞争力,具有个人产品风格的品牌网红不多,粉丝的转化度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更有人为了成为网红,不择手段,各种低俗、无节操、色情、道德败坏等内容充斥网络,这种现象在网络直播平台更为明显。比如虎牙平台直播中就出现过群体斗殴现象,熊猫TV在今年3月初被网友爆出不雅视频截图,而今年4月,papi酱视频也因涉嫌爆粗口而被广电总局勒令整改,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对网红现象进行反思:网红到底能走多久?它的明天又会怎样? 上述由网红引发的负面效应,不仅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也会阻碍网红经济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网红传播中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我们应该坚决划定一条清晰的法律和道德的红线加以规范。首先从国家层面,我们要尽快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含有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明令禁止,并对违法现象加以惩戒;其次,行业组织要联合起来向社会发布自律公约,加以规范化管理,将发布一些涉暴、涉黄内容的主播加入黑名单,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最后,网红自身要加强专业素养和道德规范,要明白只有摒弃低俗文化、深耕内容之道,方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一篇学术论文是如何接触大众的

写者如是,读者又如何?当代社会,从来不缺乏信息,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经达到3000多万册,除去专业人士从事的专业阅读,真正让人愿意读、能读懂、有回味的又有多少?必须承认,国内在liberal教育上存在短板,尤其是人文、科普等领域。不论是走进顾客数量还没有营业员多的书店,还是浏览网上书城排行榜,来回总不过是教辅考培、心灵鸡汤、保健养生为主。社会有识之士为此提出担忧,深究所以然,社会心态浮躁固然是原因之一,学者写不出足够为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读物,也是重要原因。
学术文章与大众读物,看似一墙之隔,实则相去甚远。大众读物创作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人文情怀。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而需围绕一个主题,融合经济、社会、历史等知识点,纵横捭阖,有血有肉,进而增加可读性。学术研究喜欢探幽发微,关注的是一篇树叶;写书却需要以小见大,关注一整片森林。你在一片树叶上所取得的学术创新在书中可能只是一笔带过,如果大篇幅地把自己的研究论文变成图书主线,就会一叶障目。一言蔽之,写大众读物绝非专业视角上的简单整理,而是一次跨学科的融会贯通,需要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突破,将其描绘为从科学到艺术的一次脱胎换骨亦不为过。
让学术走向大众的第一步,就是摒弃“大众读物难登大雅之堂”的观念。有些学者认为:容易读的书籍往往是内容浅薄的作品,而晦涩的风格则标志着作者思想深刻或内容翔实、权威。于是在诸多书籍中习惯性地充斥刻板生涩的专业术语、复杂重叠的逻辑结构、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云里雾里的数学模型,把人能够听懂的东西写得鬼都看不懂。凡此种种,无形中给学术披上了凡夫俗子难以理解的“高深”外衣。此类形式上的“文牍主义”存在误导。其实,学以致用是永恒的真理,不论你的学术研究领域有多么的高入云端,都应该或多或少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发现其可用当用之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走出象牙塔,回归实践,回归生活,把自己的学术变成大众能够理解的东西,进而影响更多的人。一篇被引用10次的英语学术论文和一本被10000人阅读的中文大众读物,其价值虽然不能简单换算,但轻重自在人心。
大众读物,最远的你如何成为我最近的爱?
我们来说说诗魔白居易。套用当下的学术评价模式,白居易的诗句一看就懂,缺少理论“深度”,纵然得到公众喜爱,也只能算是“网红”,最多能评上个副教授!然而细想之下,大道至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或多或少是在故弄玄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才是返璞归真。这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颂绵延,实在是“洗尽铅华见真淳”。不要高估读者的专业素养,读者就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很多人知道爱因斯坦是因为仰慕其惊人天赋,却没几个懂得他的相对论。哪怕读者也是一位学者,但在探讨其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时,其见解和“大妈”差异不大。芸芸众生在谈天说地时,并不在意小数点式的学术严谨,更不关心参考文献,他们要的就是简单明了的资讯和观点。你基于分子生物学,推算出杂交水稻的理论产量能够达到每亩XX斤,读者会觉得抽象,你如果直接说这些增产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大家就明白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