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老干妈论文文献

2023-03-11 09: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老干妈论文文献

作者 | 博雅 编辑 | 鹤翔

零售商业 财经 | Retail-Finance

陶华碧,她是创业初期给贫困学生消账的“老干妈”,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后,用亲情打动员工,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干妈”。谁曾想,这位目不识丁、白手起家的农村妇人,却让贵州“老干妈”成了享誉世界的抢手货。

2014年伴随着陶华碧的隐退,“老干妈”彻底进入“双李”时代。创业容易、守业难,李氏兄弟相继捅出大篓子,“亲妈”陶华碧不得不在2019年出山救火、坚守一线。

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陶华碧依然守护着“老干妈”,渴望继续为这座大船当好“掌舵手”。然而,时代浪潮翻涌,辣酱品牌层出不穷,接连被曝涨价的老干妈,似乎正挥泪告别“陶华碧时代”。

作为“贵州名片”,成立25年的“老干妈”不仅仅是一瓶辣酱,也是餐厅大厨必需的调味料、打工人的下饭神器和思乡游子们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在陶华碧“左手抓生产,右手控价格”的带领下,老干妈曾以“零缺陷”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食品安全检查;数十年间,不论成本变化与否,始终保持着稳定的价格带,并拥有我国辣椒酱市场约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老干妈独占鳌头,还成为了辣酱行业的“魔咒”——老干妈就是价格基准线,比它便宜的品牌会失去利润空间,比它贵的品牌又很难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继而失去潜在受众。

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纸贵”,零售“知秋”。此后,餐饮企业、新式茶饮品牌、奢侈品企业相继宣布涨价,普通老百姓感受最明显的就是生活必需品1-2元的阶段性涨价。

一份落款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调价公函”显示,老干妈25个单品售价自3月1日起调价5%—15%,具体每箱上涨10-20元左右,单瓶辣椒酱的涨幅为一元左右。

对此,网友直呼:“奶茶喝不起、方便面吃不起,连老干妈都不香了?”

零售商业 财经 实地走访麦德龙上海松江商场店发现,陶华碧老干妈一瓶280g的风味豆豉油辣椒(最畅销款)零售价为13.9元,一瓶280g的风味鸡油辣椒零售价为18.3元,一瓶280g的辣三丁油辣椒则售价为16.9元。

在部分电商平台上,老干妈旗舰店一瓶280g的风味豆豉油辣椒的单价仍为9.9元。整体来说,老干妈价格调整已经在部分零售终端上有所展现。

事实上,老干妈有善于做“赔本”生意的能力,也有确保“利润跑过通胀”的底气,这源于其产品力、市占率带来的强定价权。

为什么说老干妈是通胀赢家?

在巴菲特看来,“在通货膨胀时期拥有一个品牌是件好事”。的确,通胀对头部老干妈及其他中腰、尾部辣酱企业的利润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老干妈的成功源于其独一无二的口味,此前因河南辣椒“替代”了原配方的贵州辣椒,还一度遭遇信任危机。口味上的不可替代性,赋予了老干妈极强的产品力和消费粘性。

再者,与经销商的关系也证明了老干妈对毛利的强掌控。

据了解,老干妈的经销商必须预付货款,甚至打二批货款的时候,才能拿到第一批的货,而且老干妈不接受任何经销商的退货。

凭借着强势的经销策略、强大的产品力、渠道力和定价权,老干妈可以在不过多损失销量的情况下,把上升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确保增利;而老干妈“硬通货产品”的属性也是它成为通胀赢家的关键。

春江水暖鸭先知。据经销商透露,老干妈辣椒酱相关产品的价格自去年年底就已经出现了小幅上涨,而3月初的调价幅度较大。也有不少零售小店主表示,“老干妈”油辣椒的价格从此前的9元涨到了今年的11元。

可即便老干妈频频调价,该拿货的经销商还是会继续拿货,在他们眼中,老干妈依然是不少消费者的“刚需品”。

陶华碧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干妈”,她曾用“亲情式”管理让员工、消费者对她信任有加:

在公司仅有40名员工时,手工切辣椒的工作曾一度被员工们视作苦差事,但陶华碧却带头示范,还苦中作乐表示:“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不辣眼睛了。”大家被“老干妈”的冲劲与果敢所激励,纷纷开始拿起菜刀“切苹果”。

公司发展到2000多人时,陶华碧始终坚持在管理上突出亲情化特征,不仅给所有员工包吃包住,还能记住60%员工的姓名,甚至在生日当天收到“老干妈”亲手做的长寿面。

在陶华碧眼中,公司是一个大家庭,她希望用“干妈式”管理给员工提供一种有归属感的终身关系。可惜的是,家庭作坊的传统管理模式早已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发展与人才培养。

“亲情式”雇佣模式适合处于稳定期的公司,随着公司不断壮大,需利用规模经济,改进流程,对管理方式进行变革。

“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什么家庭。”奈飞公司CEO里德的观点与《联盟》一书中对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式认知如出一辙。作者认为,商业世界需要有利于相互信任、相互投资、共同受益的新雇佣关系框架——球队联盟式。

打造家文化,不如打造球队文化。

这些年,关于老干妈权力交接的讨论未曾断过,原本应由贤能者完成的现代化企业改革,或许早在陶华碧选择退休并将股份分给两个儿子的那一刻,就为企业传承问题埋下了“唯亲”大患。

2000年,大儿子李贵山接手老干妈49%的股权;2012年,小儿子李妙行(原名李辉)接手老干妈的50%股权。公司业务方面,由李贵山主营销售,李妙行主营生产。

在陶华碧眼中,大儿子李贵山虽只有高中文化,却是一个“秀才”。当年为了减轻她的工作负担,毅然辞掉了“铁饭碗”,教她写名字,给她念文件。此后李贵山成为了老干妈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可家中长子并未成为家中典范,“秀才”李贵山无心研究辣酱,反而因冒然投资房地产的“烂尾楼”事件让“老干妈”蒙羞。

小儿子李妙行则成为了陶华碧“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家族寄托,但也因“改配方”事件差点砸掉了老干妈苦心经营二十余年的金字招牌。

企业变革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是善于掌握变革的。企业变革的核心是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支撑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双李时代”各种“坑妈”操作不仅没能完成企业顺利转型,反而让老干妈变了味,也让原本被老干妈“霸占”辣酱市场就此撕开了一个小口,新兴辣椒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围剿”老干妈之势,管理跑不赢时代的老干妈不得不面对更“卷”的市场压力。

有人说“老干妈”老了,除了涨价别无他法。与百年企业相比,25岁的老干妈正值芳龄,可相比美貌,顺应时代变革、拥有应变智慧的老干妈才能完成企业长久发展,而依靠陶老一人必然不是长久之计。

摆在老干妈面前的问题是,曾经陶华碧所坚持的“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四不原则仍适用于当前企业发展状况吗?换句话说,老干妈该如何穿越创始人周期、团队周期、产品周期和市场周期?

家族企业中,“子承父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废太子”万洪建掀起的千亿双汇父子鏖战还历历在目,“企二代如何接班”也成为了穿越创始人周期的核心命题之一。

“通过走访我发现,零售企业接班问题非常的普遍,而且矛盾非常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立平教授曾在第五届全国自有品牌大会上提出了他对“企一代与企二代”的看法。

企一代作为创业者,将企业从无到有的创造出来,而他们的二代能否作为优秀的守业者,将在一代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创建新高,组织变革是企业发展的永动机,企一代与企二代只有顺利完成两代衔接,才能为企业实现更大发展创造良机。

从穿越创始人与团队周期来看,同样是女强人,为了缓解格力“中年危机”,身价70亿的“铁娘子”董明珠并没有强求自己的儿子接棒格力,反而培养一位99年的小姑娘孟羽童成为“第二个董明珠”;同样是家族企业,从小被称为“娃哈哈公主”的宗馥莉却以创业式传承的姿态与父亲宗庆后并行。

相比格力或是娃哈哈,老干妈在企业接班、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上处理得并不好,保守的内部文化、粗放式经营管理早已“过时”。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陶华碧虽然有过短暂的“淬火”招聘,但进入“双李时代”后,始终一副后继无人的“熄火”态势。

2019年,面对公司业绩急转直下,年过七旬的陶老不得已二度“出海”掌舵老干妈,但老干妈也因此面临更大的问题:未来谁能从她手中接手老干妈?

在产品周期和市场周期面前,正在挥别“陶华碧时代”的老干妈很难一招“辣”吃遍天了。

“现在的老干妈不值得买,以前买一瓶舍不得吃,但也两三天就能干完一瓶,现在是吃不下,吃几口就丢在那等着发霉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道出了老干妈的时代困境。

物资匮乏年代,小餐馆里老干妈炒饭、老干妈拌饭都是爆款,普通家庭能拥有一瓶老干妈都是幸福至极的事儿。而新消费品牌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一些创业者们坚持“所有的产品都值得再做一遍”,让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辣酱赛道。

2020年,中国辣酱市场已达400亿元规模;2021年,中国吃辣人群已超过6.5亿人次,并且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不断扩容。

多年来,老干妈以强大的产品力与渠道力应对万变,但基于市场的不断扩大,辣椒酱赛道涌入不少分食者,竞品越来越多,竞争也愈发激烈,这也导致老干妈的市占率一度从超20%下滑到不足15%。

相关数据显示,涉及辣椒酱业务的企业已超4500家。其中,虎邦、饭爷、佐大狮、李子柒辣酱等新兴辣酱品牌因时而生,他们将目光瞄准年轻消费群体的同时,用多品类、多口味、多营销抓住年轻人心智,并想方设法在辣酱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一方面,“老干妈”早已固化为大众消费者心中油辣子的产品符号,而其他小众产品被消费者记住的只有味型,无法拥有品牌姓名的新品仍试图在品牌力上寻求突破。

“品牌”被老干妈视为企业坚实的护城河,这也难怪老干妈近年来疯狂注册商标,老干爸、老干爹、老姨妈、干儿子、干女儿、干老妈等都成为了老干妈家族一员。

如今的老干妈依然坚守着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的“四不”原则,但往年仅依靠口碑传统的老干妈,终于开始尝试新的营销方式,包括推出魔性视频广告《拧开干妈》、老干妈情话瓶等。

另一方面,调味品的生产设备、原材料等方面极易模仿,产品操作工序和原材料加工大同小异,因此辣酱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平价市场比老干妈更物美价廉的“替代品”不断涌现,而高端市场新奇、多元的辣酱也快速崛起,这也难免让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甚至觉得“老干妈不香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在辣椒酱领域,在产品端、渠道端以及终端,老干妈的优势都在下滑,企业需要从多场景、多渠道、多品类布局。“老干妈需要在创新消费场景、渠道融合等层面形成完善的体系,才能迎来更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我是中国人,我不赚中国人的钱。”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老干妈”,就是因为有陶华碧。

陶华碧极致、专注,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生意,她所塑造的“老干妈”是民族企业的典范。年轻消费群体依然需要守正创新的老干妈,可下一个“陶华碧”在哪里?

参考文献:

1.北京商报《难敌成本压力,老干妈也要涨价了?》

2.羊城晚报《“老干妈”突然涨价!》

3.上游新闻《“老干妈”涨价 商家:从去年一直涨到今年》

4.环球经营人物《陶华碧:风风火火的“老干妈”》

你知道哪些“风靡”外国的中国产品?

以前中国人到外国抢货,而如今随着国货的崛起,很多外国人也热衷买中国货。国货如今也可成了歪果仁的香饽饽!
1. 老干妈
如果说,星巴克改变中国人饮品习惯,那么,老干妈则改变了外国人的味蕾。
一瓶老干妈在美国售价是国内的几倍之高,绝对算得上“来自中国的奢侈品”。而外国人也发挥一贯创新精神,利用老干妈炮制各款西式美食,给黑暗料理的国度带来一片“美味的绿洲”。
2. 小米手机
3. 王老吉
王老吉凉茶在美国也颇受欢迎。登陆美国市场后,不仅受到当地华人喜欢,也获得了外国消费者的喜爱。
4. 清凉油&风油精
5. 回力鞋

老干妈被查出致癌物是真的吗

老干妈在不少国家也被外国网友供上神坛,成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神奇调味品。近日,德国著名第三方消费品检测机构 ?老干妈、老干爹、海天等几个品牌共十款最受中国人喜爱的油辣椒产品进行最权威的评测。

然而,结果显示,这些产品评分都相当差,只拿到了D-的评测等级。主要扣分点为油辣椒中含有的矿物油、多环芳烃化合物、增塑剂及增味剂等多种致癌物质!!这次参评的几个产品,包括老干妈辣酱等最终评分只有D(差)。核心原因是油辣椒中含有的矿物油超标、含有谷氨酸钠、含有多环芳烃化合物、增塑剂及增味剂等成分。“老干妈”等被检测食品中含有多种添加成份,对人体健康有着显著影响。

1. 矿物油
本次测评中,所有产品中均检测出了了矿物油成分——矿物油饱和烃(MOSH)。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2013年的评估报告显示,某些矿物油饱和烃能在动物体内积聚,并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器官中产生微肉芽肿,长期累积,会有致癌风险。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建议,从包装迁移到食品中MOSH迁移量应该控制在4毫克/千克以内。
包括老干妈在内的这几款油辣椒的矿物油含量都远远超出了这些要求。
2.多环芳烃化合物
德国实验室在所有产品中均检测出了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其中一些物质可致癌.
根据欧盟条例,多环芳烃污染物含量限值为2微克/千克。
而老干爹风味豆豉油辣椒和老干爹辣三丁油辣椒2款产品因多环芳烃化合物含量偏高(超过欧盟限值的50%),被降2级;翠宏、好人家、老干妈以及友加7款产品则因多环芳烃化合物含量大幅偏高降4级。
3.塑化剂
塑化剂是一种塑料聚合物,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如果应用于事物,会显示出生殖毒性。
本次测评中,好人家、翠宏、老干妈、友加等8款产品增塑剂含量高于欧盟标准值。
3. 增味剂
此处主要指的是谷氨酸钠--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FASEB)的报告显示,如果临床上直接摄入3克或以上的谷氨酸钠,可引发头痛、颈部僵硬、乏力等症状。
除翠宏香辣红油和好人家红油辣椒麻辣味2款产品外,其他所有产品均因含增味剂——谷氨酸钠或味精而被降级。
德国的ko-Test 作为中立评测机构,本次抽检均为匿名采购。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样品的采购,一半是在线上,一半来自线下的门店。送检的机构为分布在德国不同地区的12家权威实验室,可是结果都不容乐观。

结果出来后,该评测机构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媒体,而是首先把结果通知了相关企业,希望和企业一起分析。遗憾的是,在接到了检测的结果后,众多的企业都是冷处理,不管不顾。只有老干爹主动打电话询问情况。
更冷人吃惊的是,当记者打电话采访相关企业时,大部分都对这样的结果不认可。然而,当问及矿物油等指标是否在公司检测范围时,四川友善食品公司的人都无言以对,竟然说“不方便评论”。可见猫腻众多。
其实,这不是“老干妈”等食品第一次被发现成份问题。据瑞士资讯报道,早在2007年6月,老干妈辣椒酱被欧盟苏黎世质检部门检出塑胶圈材料中含有过量有害软化剂,不利于健康,遂被下达禁售令。

老干妈在德国被查出致癌?

一直以为中国文化征服世界的那天,会是儒释道、戏曲、中医,没想到走在前端的竟然是——她,不仅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国民女神”,也温暖了广大海外华人的爱国胃,更是征服了千千万万的歪果仁。她就是——老!干!妈!

多家媒体转载这份检测机构的报告,称老干妈等品牌的产品矿物质油含量偏高,且“矿物油超标恐伤肝致癌”。那么,矿物油到底是何方“妖怪”?让某评级机构警示为(D-),让公众谈“油”色变?据相关文献报道,碳数低于10的矿物油在室温下容易挥发,所以不易在食品中残留而引起污染;而碳数高于50的矿物油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不小心误食也能够直接通过胃肠道排出体外,所以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其中碳数介于10到50之间的矿物油有一定毒性,但毒性也非常低,安全性甚至高于食盐。由于其毒性非常低,目前中国、欧盟均未对食品中的矿物油成分提出限值。而食品中矿物油的毒性非常低,含量也非常低,在正常饮食摄入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这份报告依据的是Öko-Test在德国的实验室检测,但搜索了一些这家机构,也有几点可疑:

1、在其所有的网上资料中,这家机构的身份是一个德语的消费者杂志。作为一家媒体,经营范畴内并没有自己的实验室。

2、遍搜网络也根本找不到 Öko-Test 在德国实验室的任何信息,地址在哪儿?有无ISO认证,有无参加proficiency program 以及它的成绩?这些信息都没有,如何鉴定它的权威性?

3、评级标准模糊,没有公开数据报告。报告通篇在说某某产品检出某某有害物质含量偏高。但检测值是多少?法规的限量是多少?不合格的指标复检了吗?有害物质毒理学数据是怎样的?这些数据都没公开。连测评方法和测试数据都不敢公开的测评报告能有可信度么?

只能说,这次的报告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检测结果以及报告的可靠性。如今,大家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所以,公正、权威的第三方监督和检测就显得更为重要。

老干妈海外市场备受青睐,国外为什么不制造调味品?

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工业发展的迅速让美国人变得非常的懒,第二个方面就是历史遗留的原因。我们先来谈一谈第一方面的原因,因为自动工业化生产发展的过快,所以美国人为了能够加快效率,节省人员,特别喜欢制造快食品,所有你可以想象得到的食品,他们都可以都可以加工成快餐,比如说蛋炒饭,虾仁炒饭,现做披萨,只需要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了。

他们是无法理解中国人可以花两个小时做一餐饭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调味料显得也就不那么重要了,长期吃快餐冷冻食品让他们的肥胖率远远高于我们国家,并且在美国甜食是卖的非常便宜的,很多人为了节约钱就会吃大量的甜食蔬菜成为他们最奢侈的食物。为了健康,他们吃蔬菜的时候通常不会添加太多的调味料,这就导致了喜欢吃甜食的人讨厌吃调味料,而喜欢吃蔬菜的人不去加调味料。

第二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因为曾经在美国人的历史上,他们认为味精是有毒的。味精叫谷氨酸钠,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名字一听就像一个化学试剂一样,曾经一位美国食品研究员,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自己吃了加有谷氨酸钠的东西所制造出来的食物,当天就感到恶心想吐,拥有各种不适应的症状。这篇文章发表以后,立马激起了大众对味精的抵制,一时间味精会损伤人的身体,味精会害人的消息传到大街小巷。

最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未经才得以正名,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算发明了调味料,美国人也会懒得加进去,他们的食物只需要微波一下就好了,只有到重大节日的时候,他们才会亲自动手下厨做饭,不像我们为了追求舌尖上的美味,顿顿都要亲手做,还要研究不一样的料理不一样的调料,归根结底就是历史文化所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