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宁远之战研究论文

2023-03-11 04: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宁远之战研究论文

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可以说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舞台。

对于宁远战役、宁锦战役这两次战役的时间、背景、人物、情节始末介绍得比较详细的是商鸿逵《谈明末袁崇焕坚守宁锦的敢战敢胜精神》,李鸿彬《论宁远之战》、《袁崇焕与宁远》。

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也有比较简略的论述。

商鸿逵认为袁崇焕在这两次战役中的成功关键主要在于 他的敢战敢胜精神 。

李鸿彬则主要分析了两次战役明军胜利,满洲女真军失败的原因,及其对明朝、后金政权双方的意义和影响。

朱清泽《袁崇焕指挥宁远大捷的高超艺术》则以宁远之战为主要事例,全面剖析了袁崇焕的战争指挥艺术,包括坚定军民们的守城决心、周密细致的守城部署、奇妙制胜的守城战法、精辟独到的军事理论(主要是火炮方面的战术)。

阎崇年《袁崇焕固守宁远之扬榷》将袁崇焕固守宁远的策略分为八个方面,认为宁远之战中袁崇焕固守宁远城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兵败觉华岛就是最大的失误。

当然整体来讲,宁远之战的确属于明军胜利,袁崇焕的胜利。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宁远之战中,后金政权大汗努尔哈赤死在宁远城下。

这一说法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就是《春坡堂日月录》,这本书里面记载跟随明军一起固守宁远城的朝鲜翻译官韩瑗在自己的笔记中说道努尔哈赤重伤而毙。

孟森教授《清太祖死于宁远之战不确》最早对此表示质疑。

李鸿彬在《努尔哈赤之死》也认为努尔哈赤于宁远城下受重伤的说法不可靠,并对此提出三个疑点:

但是不管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无受伤,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后金政权的确有一位重要人物受了炮伤,至于是谁,那就很难说 得 清楚。

阎崇年《努尔哈赤传》就采用了这个说法。

根据笔者的理解,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火炮击伤应该不是事实,但是某位满洲女真军的高级将领被火炮击伤或者击毙,努尔哈赤因此受到极大的惊吓,并且满洲女真军在宁远之战中失利,导致其急火攻心,死于痈疽,倒是有可能是事情的真相。

对此,这里有另外一位主角登场了,那就是西洋大炮(当时的人更喜欢称之为红衣大炮或红夷大炮)

尤其是红夷大炮对宁远之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于这方面,学者的主要论述有任道斌《“西学东渐”与袁崇焕》、王兆春《西洋大炮和宁远保卫战》、马楚坚《西洋大炮对明金态势的改变》等等。

这几位学者都非常肯定 徐光启、茅元仪等当时最杰出的技术人才对红夷大炮的引进和战术制定做出的卓越贡献,认为袁崇焕思想在当时还是非常开明,乐意接受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将红夷大炮投入实战,并 创造性地 将火炮融入明军整体战术中,因而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其中王兆春还对所谓的“红夷”进行了进一步考证,认为 所谓的“红夷”不是当时公认的荷兰人,而是当 时尚 无人知晓的英国人。

马楚坚则认为 红夷大炮的使得明朝与后金政权之间战争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从而形成辽西对峙之局,导致直到皇太极彻底掌握后金政权之前,都无力与明军再战。

古代战争故事:宁远之战

公元1662年,后金兵大举南侵,直逼山海关。明朝广宁巡抚王化贞率领的14万大军,与金兵一触即溃,只好往关内节节败退。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大为震惊。少数人主张在关外抗击金兵,大多数人却主张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退守山海关。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失败的阴影。

就在满朝文武拿不定主张的时候,兵部主事袁崇焕,单身匹马悄俏到关外去查访。在山上,他碰到一位砍柴的老农,就向他询问这里战前战后的情形。他认真地听着这里今昔的变化,仔细地进行分析。几天后,他回到北京,径直来到议事堂,对在场的大臣们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可守此关隘。”朝廷在进退难定之时,只好接受他的自荐,派他到关外监督军事,拔给他20万饷银,以招募溃散的兵士。

袁崇焕一到辽东,便马不停蹄地往关外70里的前屯赶去。他在虎狼出没的荒山野岭里走了大半夜,颠簸得人疲马乏,直到天敲四鼓才赶到目的地。

守屯官兵见当朝兵部主事亲临前线,大为吃惊,对他的豪气壮胆,更是钦佩。

为加强边防,袁崇焕提出修筑重镇宁远。可是经略王在晋是个胸无大略的庸官,拒不同意。这时,正好当朝大学士孙承宗亲自抚辽,了解实情之后,建议朝廷调走了王在晋,并全力支持袁崇焕的主张。派他与大将满桂等人去宁远筑城驻守,再逐步收复关外失地。袁崇焕派满桂负责筑城,并经常到工地巡视。第二年,坚固的宁远新城筑成了,巍然屹立于山海关外,成为关外的一大屏障。袁崇焕与军民们在城墙上置酒祝贺,宁远城披红挂彩,喜气洋洋。

宁远城筑成后,袁崇焕令满桂、赵率教等良将加紧练兵。将士们在军营教场日夜进行攻守拼杀、骑马射箭的操练。袁崇焕根据十年来明军不敢与后金兵交锋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坚守城池,待机破敌”的战略。就命人在城墙上配备了弓弩射手,以及红衣大炮,以便在心理上战胜敌人。

宁远离京城遥远,运输困难,为了保障根草充足,袁崇焕带领将士们开荒种地,屯田储粮。宁远的防御一巩固,关外流亡百姓和四方商人,纷纷来此安居乐业。袁崇焕巩固了宁远城防后,便带领水陆马步兵1.2万人,到广宁、右屯一线巡查,然后又把防线向前推进了二百余里,在锦州一带恢复了驻军。

孙、袁复辽事业的成功,引起了祸国殃民的太监魏忠贤等人的妒忌。大学士孙承宗遭排挤被迫辞职了,魏忠贤的党羽高第继任了辽东经略。高第是个不学无木、胆小如鼠的人。他认为关外肯定是守不住的。所以一上任就下令锦州、右屯等地的'守军退守山海关。袁崇焕坚决反对,斩钉截铁地说:“兵法云‘有进无退’,既然三城已复,怎么可以轻撤呢?锦州动摇,山海关便失去了屏障。”高第不但不听袁崇焕的意见,反而主张放弃宁远和前屯。袁崇焕坚决不同意。高第一气之下,硬把宁远以北的驻军匆匆撤到关内,丢下十多方石军粮。老百姓再次逃亡,许多人死于沟壑之中。

后金太祖努尔哈赤自孙承宗守辽之后,4年不敢出兵侵扰。只得派兵在沈阳大造宫殿,凤阁龙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宫殿建成,努尔哈赤决定迁都,于是率领六宫后妃,满朝文武齐至沈阳,改沈阳为“盛京”。不久,努尔哈赤听说孙承宗被罢了官,心中大喜。他对诸贝勒和大臣们说道:“明朝用高第这等无能之辈为经略,定会不战而逃。哈哈!”诸大臣连忙祝贺:“大汗洪福,此乃天助我主成就大业。”努尔哈赤喜之不尽,忙于1626年初,亲自率领八旗兵12万大军,渡过辽河,穿过抚顺,包围了宁远,打算南下入关,而后向明朝京城逼进。当天,努尔哈赤率领呈太极等来到宁远城下,勒马了望,感慨地说道:“好一座坚固的城池!”接着,他又指着后金兵说道:“大金兵铁蹄下无完城,宁远虽坚,岂能挡我精兵!”说罢,又转身问孙哈兔:“卿意若何?”孙哈兔马上躬身说道:“托大汗洪福,大金兵多将广,战天不胜,攻无不克,宁远城旦夕之间当垂手可得!”蓦然间,怒尔哈赤望见城上旗帜鲜明,戈矛林立,中有红衣大炮,更是生平未见,不觉注视多时,甚觉诧异。随着城楼上一阵震耳的鼓角声,一面大旗从城楼竖起,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袁”字。旗下一员大将,金盔耀目,铁甲生光,面目间隐隐露出杀气。金太祖暗暗吃惊。一个贝勒大声问道:“你是何人?何不早降!”那大将答道:“我奉天子之命来此,誓死守城!”说毕,梆声一响,矢石如雨点般向金兵飞来。努尔哈赤慌忙率众回营。坐定后,众贝勒请求立即进攻,努尔哈赤道:“此人英勇善战,不可轻举妄动。且先养息一天再说、”当夜,袁崇焕集合众将,刺破手指。血书立誓,誓与城池共存亡。将士们见主将如此忠贞不屈,深受感动,都愿与后金兵决一死战。宁远城中的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自动参战。袁崇焕令满桂严守四门,谨防奸细。又传檄前屯、山前关守将赵率教等作好与后金兵决战的准备。

一切安排就绪后,袁崇焕又派人星夜驰往山海关,向高第告急,消他速派兵增援。高第畏金如虎,而且怒气未消,深恨袁崇焕不听号令,拒不发兵相助。

两天后,努尔哈赤果然率兵猛攻宁远。一时万马奔腾,如波涛翻滚。宁远城下护城河宽水深,马不能过,后金兵争先下马泅水过河。后金兵虽惯于爬城,这次抢登城头却遭到失败。原来袁崇焕在敌兵进攻的前一天就下令在城墙上泼了水。时值严冬,水结成冰,又硬又滑,爬城的金兵都纷纷滑落下来。金兵也不气馁,滑下来又往上爬。袁崇焕亲自在城上督阵,明军万弩齐发,射死金兵无数。努尔哈赤暴跳如雷,孙哈兔连忙举起明晃晃的大刀,逼着后金兵不得后退,继续爬城。因城上箭如雨下,后金兵只好手持盾碑一步步往前挪动。袁崇焕见弓箭射不到金兵,就命令放滚木擂石。后金兵刚爬到一半就被砸得血肉模糊,惨叫声与木石滚落声混杂在一起。努尔哈赤又命令后金兵搬来撞车。

宁远之战的意义是什么?

宁远一役,后金损兵折将,是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已近风烛残年的努尔哈赤,经受不住宁远城下的惨败所带来的精神打击,背生毒疽,不久便愤然辞世。而明军凭借主帅的正确谋略,镇定指挥,同仇敌忾,以少胜多,取得了自萨尔浒(今辽宁新宾西)战役惨败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宁远之战连同这位主帅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名垂后世。这位主帅便是袁崇焕,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

宁远之战,以明军大胜而告终。此后,明与后金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宁远战役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明王朝的灭亡。

袁崇焕在战后认为取胜后金的原因在于将士用命,百姓支援,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此外,他还认识到旷野厮杀、拼击不是明兵所长,只有依赖坚固的城池和大炮,使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制服后金。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恰是从军事上对宁远之战的经验总结。它成为明军此后相当长时期内对后金作战的指导方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