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题目是法学 毕业 论文内容的集中概括,是论文的总纲,是传入读者脑内的第一个信息。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法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试论西周时期的刑罚思想
2. 试论子产的法律思想
3. 试论先秦法家的法思想
4. 试论孔子的德治思想
5. 试论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6. 墨子“兼爱”的思想与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之比较
7. 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
8. 封建正统法思想形成的历史动因
9. 论《唐律疏议》体现的法思想
10. 论李世民的法思想
11. 论朱熹的法思想
12. 论孙中山的法思想
13. 儒家传统与中国古代情理法
14. 中国法律 文化 特点研究
15. 中国法律传统的精神特征研究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柏拉图法律思想研究
2、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研究
3、圣、奥古斯丁法律思想研究
4、托马斯、阿奎那法律思想研究
5、布丹的主权学说
6、洛克法律思想研究
7、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学说的研究
8、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研究
9、西方自然法思想发展进程研究
10、汉密尔顿宪法思想研究
11、康德法哲学思想哲学
12、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研究
13、边沁功利主义法律观评析
14、梅因法律思想研究
15、比较德国历史法学与自然法学
16、孔德法律思想研究
17、埃利希“活的法律”思想研究
18、评析狄骥的连带主义法学
19、庞德社会法学研究
20、凯尔森纯粹法学研究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论宪政与民主的关系
2、论宪法的功能
3、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4、论宪法解释
5、论宪法的惯例
6、论违宪审查制度
7、论政党制度
8、论我国的选举制度
9、论我国的自治制度
10、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11、论公民宪法平等权利的实现
12、论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权
13、论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14、论我国公民财产权利的保障
15、论我国选举程序的完善
16、论我国选举制度及其存在问题
17、论违宪审查的模式
18、论我国公民生存权的保障
19、单一制(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比较分析
20、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猜你喜欢:
1. 法学论文参考题目
2.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有关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4.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5. 法学论文题目大全
克劳德•莫奈
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阿佛尔渡过。他没有按照画家的常路走,而是以画漫画起家,在画漫画方面有了一些名声,并受到欧•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的注意。布丹曾对莫奈说“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莫奈在他今后的绘画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说的话去做的,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不久,莫奈又被荷兰的画家约翰•巴托尔•德•琼康的创作所吸引。这位画家以动荡、兴奋、活泼而且比他同时代的法国人更为活跃的笔触画小桥、村景、河岸和破旧的茅草屋。莫奈就是从布丹和琼康那里接受到了基本艺术修养的。
1859年,莫奈来到巴黎,在那里见识到了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创作。他认真鉴赏了他们的绘画长处,并且以惊人的速度运用了他们的成就。但莫奈并不是他们的追随者,而是一个反叛者。莫奈并不想在学院完成他的学画过程,他只在1863年在格莱尔学院的画室里呆了一段时间。当他遇到了巴齐依(Bazille)、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后,他便劝说他们也放弃那些学字派课程。当格莱尔学院的画室停办后,他便把他的伙伴们带到枫丹白露林边的一个小村庄——舍依,在那里画户外写生。
当莫奈离开了格莱尔学院画室后,他并没有去充实他那相当贫乏的艺术修养,而是怀着火热的信念投入了自然生活的纯直觉观察;他根本不买各种理论学说的帐,而是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绘画方法。
莫奈一生对造型漠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正是因为莫奈对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确实看见的事物,但也正因为此,他却表现不出事物的幻觉真实感。
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见的那种方式来做画;他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达到一种在绘画上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他喜欢所有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他的内心满怀着难以遏止的激动;从他的观念看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然而从他本性看,他却是一个幻想家。
1864年,莫奈完成了“翁费勒的塞纳河口”,此画是1865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评论家评论此画时说:“用调子所组成的和谐色彩……颇能吸引观众们的大胆感觉”。这表现出官方对人们很喜欢这幅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画表现了丰富的中间调子和那种暗淡、沉着的色阶。向深处展开的空间,通过河岸线而处理得十分成功按照传统,河岸线标志着中景和远景。在这幅画上,出于莫奈自己的东西,就是表现在前景水的笔触和云的笔触上的“颇能吸引观众的大胆感觉”;这些笔触加强了画面的传统效果。
在1866年,莫奈用了几天功夫完成并展出了他未来夫人的肖像“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
同年,莫奈展出了“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一画,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油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一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并排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空气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而取得了绿黄色的光和绿黑色的影的生动效果。这里的用笔方法已经省印象主义①的了,但色彩还不够透明,甚至蓝色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颤动的树叶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密集了。画中没有整体的形象,但树叶的画法却给我们透露出一点莫奈的色彩理想来
“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是在画室里完成的人物画;“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是在外光下画成的风景画。“花园中的女人”一画把这两种观察方法结合起来了。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使他感兴趣的仅仅是平面和色彩对比而已。正因为这幅画的人物没有立体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这里大放其光彩和充分显示其多样性。妇女衣裙上的花饰,草坪上的鲜花,突出在大片浓绿之中的叶子,从树叶的空隙之间透露出来的天空,穿透阴影的光线,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丽的镶嵌画的效果。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1872年,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莫奈在视觉观察方面无疑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他善于从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各种其它因素中抽象出来,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莫奈的视觉观察是天才的、创造性的、非凡的,可是在这种观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他所看见的东西同他所感觉和他所想象的东西之间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莫奈在1874-78年间在阿尔让特依所画的一些画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如创作于1872年的“阿尔让特依的帆船”。在这幅图里中间调子代替了色彩对比,但不是借了色彩的混合,而是通过形成一种光的综合作用的色彩分解或组合。黑色已不再出现于画家的调色板,剩下的只是造成明与暗的光谱色彩,它们形成了形的实体。统一的色彩风格很自然地遍及整个画面:远景和近景,物体、水和天空,把这一切改造成为一种美妙动人的景象,而浑然一片、不分层次的空间透视,则把这远景和近景联成一个整体。紫色和黄色的调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蓝色交织在一起,这些颜色的调子差别把这些自然现象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平静如镜的河面,仿佛就成了天穹的基础。几何学的透视已被忘却;它已让空气的不断运动代替了。每一种颜色单独看来十分柔和,它们的整体却又是强烈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天边焰火弥漫,白昼即将消逝的图景,一条大帆船静静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阴影之中。这是一个幻想家的直观,在这烟雾缭绕、夕阳西下、一片忧郁的气氛之中,莫奈仿佛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参与着它的逐渐熄灭。这是莫奈创作中的丰收时期,是他创作了色彩的传奇。
圣拉查尔火车站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1883年莫奈过日维尔尼定居,他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小花园,以便在那里画画;他在池溏里种了许多莲花,这使他发现了实现他纲领的主题:画一些坚硬的形体、水和空气,尽量使它们融合在一起。这便产生的组画“睡莲”,“仙女池,玫瑰色的和谐”就是这组画其中之一。这幅画反映了莫奈一种物我两融的愿望,但它没有一点悲怆的情调。
每一个研究莫奈创作活动发展的人都会发现,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已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
简历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1840年2月14日生于法国巴黎。父亲库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位商人。
1845年 来到法国北部港口阿佛尔,在那时上学。在上学期间,莫奈唯一的爱好就是绘画,故此学习成绩不佳。
1855年 莫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的漫画在文具店里展出并出售,价格为每幅20法郎。由画商介绍结识风景画家欧•布丹(Boudin),受布丹影响莫奈对大自然充满着热爱,开始学习用油画和素描来画风景。
从1858年 莫奈开始从布丹那里接受了不同于学院派的绘画思想,学习并动笔画外光画,并鲁昂的展览会上展出一幅作品。
1859年5月 来到巴黎,在巴黎他见识到了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创作。
1860年 莫奈进了斯维赛学院,练习人体写生。在这里,他接触了后来成为印象派的一些画家,比如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等。同年秋天,莫奈被编入法国的非洲军团到阿尔及尔服兵役。在服兵役期间,部队允许他作画,在那里,他曾为队长的夫人画了肖像。
1862年初 因为贫血,莫奈从军营回到阿佛尔家里养病。这时,他认识了荷兰画家琼康,并与琼康及布丹(Boudin)一起从事创作。
1863年 借复活节的休假之机,莫奈将同窗的画友带到了巴黎南郊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在那里进行创作。在外光下,大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巴比松风格的作品。
1864年 莫奈来到了昂弗勒作画。在这里,莫奈的两幅描绘塞纳河的风景画《落潮的埃沃海角》与《昂弗勒港》被选入1865年的官方沙龙。
1866年 以恋人卡缪为模特的、全身大幅肖像画《穿绿衣的女仕》在沙龙展出,该画受到了评论家埃米尔•左拉(Emile Zola l841-1902)的好评。同年夏天,莫奈创作的《庭院里的女人们》,在1867年的沙龙中落选。1866年的秋天,为了避开讨债的人,莫奈自毁了约200幅作品后,回到阿佛尔。
1867年 怀孕的卡缪为莫奈的父亲所不容,留在了巴黎,莫奈住在姑母家。7月卡缪生下第一个孩子,只好请在巴黎的巴齐依作教父代为照顾。此后的几年中,莫奈始终在阿佛尔及其附近,与布丹、琼康,有时与库尔贝一起作画。在这个时期里,由于与父亲的关系紧张,经济拮据、生活艰难。为此,莫奈曾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
1869年 他回到巴黎,参加了"盖尔波瓦咖啡馆"里艺术家的聚会。可能因为很早就离开了学校,自感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故而很少参与争论。这时他已经非常穷困。
1870年6月 莫奈与卡缪正式结婚。9月,莫奈将妻、子托付给布丹照顾,只身一人去了伦敦。在那里与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1817-1878)、毕沙罗相会,然后,和毕沙罗一起在泰晤士河及公园中作画。在参观美术馆时,英国画家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作品,使其为之倾倒。为了给莫奈的作品找到销路,经杜比尼介绍,在这里认识了画商丢朗•吕厄。此人对于穷画家们表示了同情,在经济方面从此一直在支援着他们。
1871年初 莫奈的父亲去世,他离开英国。在杜比尼的动员下,到了荷兰并滞留到年底。
1872年 莫奈创作了日出后扬名于世的《日出•印象》,并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
1873年 回到巴黎后,在马奈的帮助下,莫奈在巴黎以北的阿让特伊定居。并在塞纳河上建造了船上的画室。此时,与他一起创作的还有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
1875年 莫奈在经济上再次跌入窘境的。
1876年 在第2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莫奈作品18件。
1877年 第3次联合展览会在丢朗•吕厄的画店中举办,展出莫奈作品30件。
1878年3月 下第2个孩子,莫奈又面临困境。
1879年 卡缪生去世。
1880年 大海成了莫奈新的创作源泉。此后的几年当中,在英法海峡的海岸、埃托塔等地,莫奈多次捕捉光与影的瞬间效果,创作了一批较之以前更富有冲击力的作品,为此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作莫奈的"埃托塔时代",《埃托塔的崖》、《埃托塔的曼努普特》是这个时期作品中的两件。
1882年3月1日 第7次联合展览会开幕,这次展览会中有莫奈作品35件。
1883年 莫奈开始在日维尔尼定居后,再也没有迁居。画家晚年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1886年 第8次联合展览,也是最后的一次,莫奈没有参加。它标志着印象主义运动的解体。
1889年6月 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莫奈与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两
位大师举办了作品的联合展出,其中包括1864-1889年莫奈的作品66件,博得了好评。
1890年后 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
1890-1891年间 创造了"干草垛组画"。
1891-1892年间 同样的作法创作了"白杨组画"。
1890-1894年间 创作了"伦敦风光组画"。
1892-1894年间 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
1900年11月 在丢朗?吕厄的画廊展出莫奈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池中睡莲》组画26件,获得极大成功。
1904年 又在该画廊展出了刚刚完成的有关泰晤士河风光的组画。
1908年9-12月 莫奈与夫人阿里斯一起前往威尼斯旅行。在那里他创作的作品达30多件。
1911年5月 莫奈的第2位妻子阿里斯又先他而去。莫奈深陷于悲痛之中,视力也随之下降。
1914年 47岁的长子在长期患病后不幸亡故,已是高龄的莫奈更是形单影孤。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长23米、宽20米、高15米的大画室,并着手创作大型装饰画《睡莲》系列。
1922年3月 他决定将完成后的该大型装饰画捐给自己的祖国。4月12日,他在"赠与书"上签了名。不久,由于白内障,画家几乎丧失了视力。9月,被医生禁止作画。转年后,经过手术,视力有所恢复。
1925年 85岁的老画家独自一人,又在画室、室外投入了大型壁画的创作之中。2月4日,在人们期待的目光里,大型壁画《睡莲》终于完成。
1926年2月6日 就在这件巨作完成的第2天莫奈永远地告别了人间。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根据这个展开话题
一、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律原则。任何法律部门都有一些法律原则,这些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中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在价值上比其他原则更为重要,在功能上比其他原则的调整功能更广的法律原则。[1]国际法也一样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被视为整个国际法体系的基础。它们是由国际法体系中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加以归纳而来的,同时也引伸和发展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基本原则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所谓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是国际法个别领域的具体原则,而是那些被各国所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2]因此,在国际法上能够称为基本法律原则的一般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它们是各国所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本来都是各国所公认的,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则特别强调这一点,以别于仅为部分国家所承认的原则;二、它们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超越国际法各个领域的全局性原则;三、它们是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效力范围的,也就是说是适用于国际法的属地、属人以及属时的效力范围的;四、它们是国际法的基础。它们是其他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所引申出的不能违反的,也就是说在国际法上是超越一切的。
国家主权原则的内容是国家主权。国家主权的内涵从来就是不断发展和充实的。目前,我国国际法学界普遍认为世界著名国际法学家奥本海和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对主权概念的解释是权威的。奥本海给主权的定义是:“主权是最高权威,即一个独立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权威之外的权威。因此,依照最严格和最狭隘的意义,主权含有全面独立的意思,无论在国土以内或在国土以外都是独立的。”周鲠生对主权的定义是:“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分析起来,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对国外是独立的。”
主权原则的演进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近代主权国家的存在是传统国际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主权国家的最基本要素和根本属性是国家主权。有关国家主权的系统的理论最早由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阐释。他认为:主权是国家问题的核心,是国家的最重要的定义;主权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同志的最高权力;具有绝对性、不可限制性、不可转让性、永久性和不可分割性。[3]布丹着重论述了主权的对内属性。格老秀斯继承了布丹的主权学说并加以深化,他认为:凡行使权力不受别人意志或法律约束的,这个权力就是主权。主权可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主权属于国家时,称为对外主权;主权属于一个人或数个人时,称之为对内主权。格老修斯的学说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由此近代意义的国家主权概念基本形成,即“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4]早期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对于主权的种种表述,揭示了主权的基本内涵和内在属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一是为封建王权保持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主权理论的产生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近代民族国家正在逐步孕育而生。
二、国家主权原则的现代发展
(一)、从绝对主权到相对主权的发展
国家主权从其产生之初就以其绝对性捍卫着各个新兴的西方民族国家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传统的主权论者如布丹、格劳修斯等均强调主权的绝对性,认为主权是一国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主权者不受法律的约束。现今看来,绝对主权的理论和实践对国际社会是十分有害的。绝对主权意味着一国可以不顾国际法而为所欲为,可以把自己国家的主权置于别国的主权之上,把本国的利益置于别国的甚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这种理论为后来的某些国家所利用,成为破坏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幌子。一战和二战的血的教训再一次说明了绝对主权的理论和行为的危害性。[7]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过分强调主权的绝对性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国家主权应受到国际法的限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至少是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成员,在要求别国尊重自己的主权的同时有义务尊重别国的主权;一国的主权在国际交往中不受限制就有可能侵犯别国的主权,各国的主权实际上是互为限制的。其次,一国的利益与人类各国的共同利益可能存在矛盾,不对各国的主权加以限制就不能保障人类的共同或长远利益;国家有义务履行根据国际法和所缔结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义务。这些都使得主权的行使受到一定制约和限制。但这是国际关系正常运作所必需的,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各国自身利益的。[8]
(二)、国家主权原则面临的挑战
20世纪以来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至,全球化的进程构成了当代国家主权原则的背景。全球化现象的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交通与通讯手段的历史性突破,为全球化创造了打破空间和时间障碍的物质手段,奠定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扩张和辐射,为全球化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内在驱动力;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又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当代的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重要特征的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以开放性、合作型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和发展趋势,似乎必然要与国家专属性、排他性的特征发生冲突,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国际组织的出现和国际机制的建立,对国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限制。联合国及其所属的各个机构在处理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涉及跨国性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主权国家对这些事务的处理,各国不得不将自己的政策与行动纳入统一的国际安排中去。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作为的可能影响属于一国主权范围的经济政策诸如的关税、贸易政策等等,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在某些方面也剥夺了成员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清楚地表明国际组织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传统领域的介入和干涉。
2、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权国家的经济主权。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控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具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和管理组织体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不仅影响着各国的贸易政策同时通过其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有可能控制东道国的某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东道国某些产品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东道国生产、消费、内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从而削弱了东道国经济的自主权。
3、区域经济组织职能的扩张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冲击。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以让渡和转移部分主权国家的职能和权力为基础。各国在面对全球化下的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为了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争取更多的外国资本和国家援助,提高本国的国家竞争力,纷纷加入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因而不得不对国内的各种政策和规制做出重大的调整和妥协,从而使得国家的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职能受到削弱。国家主权受到冲击。
4、文化的全球化对一国的文化主权提出了挑战。现代民族国家对本民族文化所拥有的最高和独立的权力与权威受到侵蚀。文化主权面临的挑战来自文化霸权,更确切地说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正越过主权国家的边界,借助现代通信和传播工具,大肆向其他国家传播、渗透。而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被同化,被湮灭的危险。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正成为主权国家的难题,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5、信息主权受到挑战。信息主权是指国家在网络信息领域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控制权,即主权国家对跨国境数据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控制权;二是信息管理权,表现为一国对本国信息输出和输入的管理权,以及在信息领域发生争端的司法管辖权;三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权,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信息资源共享权。[9]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国家对于信息的控制的空间和载体受到威胁,管理的边界变得模糊,控制的能力受到挑战。
6、全球问题的增加使得国家权力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变得模糊。国际的人口、失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保护、海洋和空间的利用、跨国犯罪、毒品走私、传染性疾病控制、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问题的国际性、利害的共同性、最终解决的艰巨性,已超出民族过家所能距离管理和处置的范围和能力限度,各国不得不调整其政策,以国际共同安全和人类共同利益为价值选择的目标,限制主权权利或者履行国际义务。[10]
7、人权原则的挑战。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大肆侵害弱小国家的主权,干涉他国国内的人权状况。人权在本质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在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中,以人权不当的干涉他国内政无论如何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三、国家主权原则的行使——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世界多极化格局为方向
国家主权原则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保存着国家利益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在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各项活动中遵循国家主权原则,其实质就是在种程度上维护国家利益。国家主权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利益。[11]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行使国家主权,其核心必须是基于对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衡量。所谓国家利益,是民族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和收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国家利益的决定,有内在的和外部的两方面因素,后者又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利益实际是一种综合加权指数。[12]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本质上是一个只能在交往中实现的东西,是一个必须通过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战略体现的范畴。[13]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中运作,一方面赋予主权国家新的机会、利益和权力;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部分主权也受到限制,甚至有时要以国家主权受到侵蚀为代价。[14]而这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残酷现实。当今国际政治仍是以实力来确定国家地位和发言权的,主权在强权面前有时显得无计可施。国家主权原则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它在国际上涉及的只是主权国家独立于外部权威的道德尺度和理想的行为规范,这一原则没有也不可能保证各国资源天然分配的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国家潜能和实力总和的平等。因此,作为一个积极追求自身发展的大国,在这个更加开放的国际体系中,中国不仅要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同时也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行使国家主权,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主权本身包含着一种参与世界的方式,一种分配资源和组织交流的方式,一种区分组织、文化和民族的方式。[15]在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进行外交和实现国家战略中(实际上也是主权行使的表现),任何主权的限制和让渡都是一种现实的、值得去“牺牲主权”的策略,只要能够在国际交流中获取本国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只要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保持国家独立自主和国家间权利对等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这种主权权利的让渡和限制不失为一种对国家利益更高程度的维护。实际上,从中国的对外政策上和国际交流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正努力参与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的国际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参与规则的制订争取对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制度保证和行为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应坚持在行使国家主权时以国家利益作为衡量国际交往和交流的标准,参与国际体系并创造有利于自身快速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条件,快速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更加稳固的捍卫国家主权。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属性,各国因平等的享有主权而对外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同时也保障本国的国家利益。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政治上的单极主义与多极化这对矛盾在国际力量的对抗、较量中寻找一种最终的平衡和解决方式。同时,国家主权原则面临的挑战显示了国家在政治领域内一种权力的弱化和分散。但是,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在国际体系中是不可能失去其固守的主权的,实际上也是不现实的。全球化的发展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国际发展中主权国家的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任何国家都会以国家利益为考量标准行使国家主权权利。谈判、磋商、外交斡旋乃至国际会议上利益的较量,表明了不可能在所有国家间取得完全一致的利益分配。国际社会应本着尊重和保障各国的选择和主权权利的行使,尽力协调好各国大方向上的一致,促使各国共同维护人类的普遍利益。而单极化世界的构想必然会挑战一个国家所拥有和行使的主权权利,损害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为此,国际社会,尤其是在有着众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国际体系中,单极化的世界是脆弱的。以政治多极化目标为方向正是现今主权国家行使主权权利的必然而一致的选择。多极化的目标是世界各国追求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惟有多极化的力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单极霸权的胡作非为,多极化力量愈发展,制衡作用愈大。当各大国或力量中心之间力量对比发展到相对均衡时,单极霸权地位也就不存在,[16]各国在国际上才会有真正的平等。但是,多极化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国在行使主权时以此为方向。中国是一直主张政治多极化,它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对国家间应以“和而不同”来看待和处理各国的差异,保持各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的主张显示了一个在强调“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体系深邃而富有远见的建构。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无不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