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海南方言研究

2023-03-10 17: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海南方言研究

作为最高层次的语言艺术,诗歌是我们传承民族灵魂和沟通人类情感的重要信息载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今天的新诗,诗的传统代代嬗传。海南是一座诗的岛屿,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海南岛上播下了诗歌的种子,开始了诗歌的教化和流播。今天,不论是对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教学与研究,还是弘扬大学的人文教育,诗歌研究中心的设立和工作将会成为海南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征。在海南大学建设“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诗歌传统,开展人文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悉,海南师范学院已经成立“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作为海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该中心已经申报海南省高校首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有望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中心”在海南大学的成立将和中国散文中心互为呼应,共为声气,互相扶助,为海南的文学之教育、文化之流播尽微薄之力。“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教学、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以现当代文学为学科基础,申报硕士点。除教学工作外,具体的研究设想如下:1、整理和出版中国诗歌资料,翻译并出版西方现当代的优秀诗作,逐步建立起中国的诗歌资料库;2、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和对话,建立与欧洲大学汉学系和中国诗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种诗歌交流活动,举办关于诗歌的学术会议、朗诵和学术讲座;3、创办一份诗学杂志;4、积极与国际国内的一些基金组织建立联系,合办国际诗歌节。总之,我们将竭尽全力,弘扬海南大学声名和诗歌风习,扩大海南大学和诗歌文化之影响。中心成立当年,即准备与国外基金会合作,在海南大学举办国际诗歌节,争取在二年内申请到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在条件成熟时创办诗学杂志。海南大学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已经引进或正式在编的有著名诗人多多教授,诗评家耿占春教授,现代诗学研究者、北京大学在读博士段从学。正在引进中的还有现在深圳电影制片厂任职的著名诗人王小妮(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现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资深评论家唐晓渡和旅居德国的著名诗人萧开愚(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等。可以预期,在一批具有广泛影响诗歌界人士的努力和带动下,在海南大学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能够在教学、科研方面产生扎实的成果,并且成为国内大学诗学研究和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一个具有特色的引人注目的学科,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促进人文精神在海南重新崛起和兴盛,让海南大学成为新时代的诗歌圣地和诗歌中心。 海南岛的原住民是黎族,他们是历史上开拓海南岛的先驱。是中国目前10个人口超百万的民族之一。黎族在海南岛上的历史,有史可证的年代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黎族历来都是以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三亚、东方、陵水、乐东、保亭、昌江、白沙等9个市县。以五指山区为中心向南呈扇形分布。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分布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人口约124.86万人(2000年统计数字),占全省总人口的15.87%。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趋同化倾向,黎族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消失。其中很多物质民俗和文化民俗的遗产,如不加以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必将永久消亡。这对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是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这不仅是在保留历史,更重要的是整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学术角度对黎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高潮。这期间有些学者做过一些调研,出版过数种著作。期间,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1931年-1932年两次到海南黎区作田野调查,在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岛民族志》。广东省的一些民族研究学者,对海南黎族曾进行过规模比较大的综合考察。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是中南民族学院调研组,在1954年7月至1955年1月间对海南22个黎族村点的调查,结集为《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二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省课题组民族研究学者于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对海南黎族村落的调查,结集为《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学术视野,这些论著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原广东省的一些黎族研究学者陆续转向对其他民族研究,中央的一些民族研究机构(如社会科学院下属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虽然也有黎族研究人员和课题,但大都处于个别和个案的研究状态,科研成果稀少。难以进行大规模和深入系统的研究考察工作。对黎族文化的系统考察研究因此陷于长期停顿状态。随着现代化浪潮由城市推向乡村,黎族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正在加速从现实生活中退出。可以说,对黎族生存状况所涉及的一些文化遗产的考察带有抢救性质。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对黎族文化考察研究负有特殊的责任。黎族研究中心2003年由海南大学批准成立,由孙绍先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周伟民教授为顾问。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萍(黎族)为名誉顾问。 海南方言研究所简介海南大学海南方言研究所于2003年10月在原文学院海南方言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现有研究成员4名,都是兼职语言学教师。研究所是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语言学科的主要学术支撑,还承担着本科生、留学生教学以及普通话测试等工作任务。原海南方言研究室与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调查了海南闽语11个点,调查报告正在整理出版中。研究所成立以后,在一无经费,二无编制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埋头进行田野调查,累计调查海南闽语30个点,儋州话、客家话、军话各一个方言点,临高话6个方言点。研究所的口号是“不空谈,做实事,向国际水平看齐”。我们向老一辈专家学习,坚持“田野第一,老派优先,语音、词汇、语法、民歌并重”的原则,记录了百万字的珍贵语料。这两三年,研究所成员陆续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语言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海南岛语言研究论文,还有一些论文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目前,研究所一方面补充调查的结果,整理出版,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开展黎语濒危方言调查。海南的语言及其研究现状海南岛是我国公认的语言复杂地区,有闽南系的海南话,粤语系的儋州话、迈话和疍家话,有客家话、军话,还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临高话、村话、黎话,另有苗瑶语族的苗话以及与南亚语有关的回辉话,它们与汉语共同语差异很大。海南岛汉语方言与壮侗语族语言长期融合,使得海南岛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我国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海南方言是在海南岛这个特殊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海南方言属于地域文化现象之一,研究海南方言在语言学方面有重要意义,也可以得到有关海南历史、文化、民俗方面的重要资料。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对海南研究来说,历史文献资料或有缺乏,家族谱牒也可能部分造假,语言却不能。每一种语言和方言都是一个古今成分并存的异质体,研究海南方言,通过共时比较与历史比较厘清历史层次,将大大有助于研究海南人的迁移历史、他们与国内及东南亚其它地区族群的关系等。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来说,语言跟遗传基因一样,是研究其历史的直接材料。语言是一种存在于人口头的资源,不象矿产资源,不挖掘它仍然一直存在。一代人死了,这代人口头的语言也随之而去,下一代人的语言必有变化。海南岛的语言属于弱势语言,随着普通话的强力影响,海南语言和方言正处在快速消失的过程中。就汉语方言来说,据我们调查,50-60岁的一代与80左右的老人语言差异已经明显,沿袭数百年的文读系统几近消失,只有白读系统仍在保留,但是中青年人已经有好些白读词不会说了。黎族号称有百万之众,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估计不足50万。这50万中也汉化越来越严重,口音变化很大。侾黎中的侾炎支派本来就生活在黎族区的边缘一带,与汉人杂居,几乎都懂汉语,很多风俗都已明显汉化。杞黎中的堑对支派在1980年代初青年人就已经不懂黎语,保城支派早已用双语,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已不说黎语,唯有通什支派多数仍讲黎语。黎语中几个人数较少的方言境况更加堪忧。在昌化江下游的美孚黎人数本来就少,边缘地区的已经完全汉化,腹地的东方、广坝、江边、抱板四镇也是双语区了。本地黎1980年代就已经兼通儋州话,现在多数人又会讲海南话和普通话。黎语加茂方言的保亭县加茂镇,人口约1万,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不足三千。人类学家李露露1993-94年调查时就发现,加茂黎通晓汉语,青年人不讲黎语。如此下去,要不了15-20年,加茂黎语就会消失。相关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更是荡然无存,只能在书中读到、在博物馆里看到。如果抢救不及时,书中也读不到、博物馆也看不到全貌了。海内外语言专家历来看好海南岛这个宝库。1930年我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率先登上海南岛,调查了海口、临高、乐会(今琼海)三地的方言。1950年代国家组织了海南岛语言调查,积累了第一批海南岛语言资料,此后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台湾、新加坡学者详细调查了海南岛语言。如50年代到80年代,桥本万太郎曾调查过海南文昌话和临高话。70年代台湾学者丁邦新调查过儋州话,张光宇调查过海口话,何大安调查过琼海话和澄迈话。80年代到90年代新加坡学者云惟利调查过文昌话。国内1950年代詹伯慧调查过万宁话和三亚军话,50年代至70年代欧阳觉亚等人调查过黎语,1980年代欧阳觉亚、郑贻青调查过村话、回辉话,1990年代梁敏、张均如等人调查过临高话。1990年代以后,又有国外学者来调查三亚回辉话。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海南岛语言研究专著有: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1980年),欧阳觉亚《黎语调查研究》(1983年),丁邦新《儋州村话》(1986年),云惟利《海南方言》(1987年),社科院民族所《黎汉词典》(1993年),苑中树《黎语语法纲要》(1994年),符昌忠《海南村话》(1996年),陈鸿迈《海口方言词典》(1996年),郑贻青《回辉话研究》(1997年),梁敏、张均如《临高话研究》(1997年),欧阳觉亚《村语研究》(1998年),刘剑三《临高汉词典》(2000年),钱奠香《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2003年)。另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单篇论文。海南岛语言研究中,老一辈学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亲临田野调查,得到一批珍贵的资料,他们的方法结论也给后人诸多启迪。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本地出身又非本地工作的学者,调查颇为不易。但是,前辈学者详细调查的,只是海南岛语言资源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还没有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后继研究人员缺少,以及海南省本土不重视,研究经费严重缺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预言:“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国家将不是靠军事,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朝阳学科,今天的传播学不仅仅是服务于新闻、宣传、公关、广告等传统行业,更重要的是,传播学的诸多理论和发现还被应用到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等非传统领域。这就是传播学之所以受到政界、学界、军界、商界一致推动的原因。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作为海南省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机构,中心将充分利用海南省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从微观(中国大陆)、中观(大中国区)和宏观(亚太地区)三个层次上开展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心计划于近期从海内外聘请首批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境内外部分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硕士课程负责人兼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执行编辑Katharine Sarikakis博士、中华传播学会理事长兼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张锦华教授、香港电台新媒体拓展副总监张玲玲女士、《传播学论坛》总编阮志孝先生、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强先生(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等海内外同仁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新华网海南频道、《商旅报》、海南在线、传播学论坛、中国校长网、CN记者作家网、中国教育产业联盟网等多家媒体做了报道或介绍。中心主任毕研韬副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国曲阜师范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于2004年7月加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为迎接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学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海南大学于2005年2月,整合相关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所实体性研究机构——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1月,升格为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的省级文科研究单位。现任中心主任为赵康太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成长中心主任林崇椰先生。中心现收藏海南文献两万余册与海南相关的历史资料,各类谱牒、海南人文集近百余种。目前正在开展10个项目的研究。先后举办过2次学术研讨会。中心下设海南方言研究所、黎族研究所、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海南族谱研究室、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东南亚文献研究所、琼崖地方史研究室、海南地方志研究室、海南现代文献研究室、特区经济研究所、特区法制研究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等。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事科研。基地目前主要致力于四个方向的研究:◆海南岛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海南岛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南海疆域史地与南海诸岛研究;◆东南亚文化及华侨研究。中心除开展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外,还编辑大型学术丛刊《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自2007年始,每年出版一卷。本着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的理念,基地正积极准备材料,做好2007年硕士点的申报工作,以便后续人才培养。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一项测试。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具体负责实施。非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组织的测试结果,一律不作为普通话水平的凭证。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资格证书测试。根据测试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等级,为国家正在逐步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服务。有关行业对本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是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的凭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测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

海南临高话的特点 学术性论文

临高话语法有点类似英语的语法 有些句子的名词是倒过来说的 ,说话语气速度快,重音居多。临高话、状语和泰语原属同一系的语言,后由于地区的差别和语言的演变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别,其中临高话和状语比较相似。到目前为止有些临高话的名词和状语的名词读音都相同。临高话主要在海南省的临高县比较集中,但是地方的不同,说话的语调也有差别。我知道就只要这些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急!!!要一篇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地方方言的论文!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的一部份,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广东人称为潮州话,福建人称为厦门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这是按地理的南北来分,如果是综合福建方言来说的话,福州话则属于闽东方言)
  
  
  中国的方言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大同话
  
  │ └太原话
  
  │
  
  │ ┌陕甘语—————┬陕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西南汉语————┼桂柳话
  
  │ │ ├黔北话
  
  │ │ ├黔南话
  
  │ │ ├灌赤话
  
  │ │ ├昆贵话
  
  │ │ └滇西话
  
  │ │ ┌合肥话
  
  │ │ ├扬州话
  
  │ ├江淮语—————┼南通话
  
  │ │ ├九江话
  
  │ │ └南平话
  
  │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 ┌北部———————南昌话
  
  │ ├东部———————鹰潭话
  
  │ ┌赣语 —————┼中部———————抚州话
  
  │ │ ├西部———————宜春话
  
  │ │ └西南部——————吉安话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
  
  │ │ ├闽西客语————┬长汀话
  
  │ │ │ └连城话
  
  │ │ ├饶平客家话〔潮州市;中国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
  
  │ │ │ ├大埔腔〔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台中县〕
  
  │ └客语 —————┼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
  东莞市、清远市;中国台湾〕
  
  │ │ └韶南〔广东省韶关市〕
  
  │ ├四川客语
  
  │ ├粤东东江客语〔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粤北客语〔广东省韶关市〕
  
  │ ├惠州客家话
  
  │ ├浙江畲话【畲族】〔浙江省丽水市〕
  
  │ ├江西畲话【畲族】〔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
  
  │ ├福建畲话【畲族】〔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
  
  │ └广东畲话【畲族】〔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话
  
  │ │ ┌常州话
  
  ↓ ↓ ├上海话
  
  
  ↑ ├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
  
  汉语系┤ │ ├杭州话
  
  ├————————吴语—————┤ ├绍兴话
  
  │ │ └宁波话
  
  │ ├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
  
  │ ├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
  
  │ │ └丽水话
  
  │ ├台州话
  
  │ └温州话—————┬温州话
  
  │ └瓯语
  
  │
  
  │ ┌北部、旌-占 ———旌德话
  
  │ ├东部、绩-歙 ———歙县话
  
  ├————————徽语 —————┼西部、休-黟 ———屯溪话
  
  │ ├西南部、祈-德 ——祈门话
  
  │ └严州话
  
  │
  
  │ ┌长-益(新湘话) —长沙话
  
  ├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 —双峰话
  
  │ └吉-溆 ——————吉首话
  
  │
  
  │ ┌闽北语 —————————建瓯话
  
  │ ├闽东语 ——————————福州话
  
  │ │ └泰顺蛮讲
  
  │ ├闽中语 ————————永安话
  
  ├闽语群 ———— ┼莆仙语、兴化话 、莆田话
  
  │ │ ┌闽南话—————┬厦门话
  
  │ │ │ └中国台湾话、
  
  │ └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
  
  │ └汕头话
  
  │ ├雷州话
  
  │ └海南话、琼文话
  
  │
  
  │ ┌粤海——————┬广东话、广州话
  
  │ │ └东莞话
  
  │ ├四邑话—————┬台山话
  
  │ │ └雅瑶话、拉珈话〔
  
  ├————————粤语 —————┼高-雷 ——————阳江话
  
  │ │ ┌梧州话
  
  │ ├桂南粤语————┼南宁话
  
  │ │ └钦廉话
  
  │ ├吴川话〔广东吴川、湛江〕
  
  │ └蜑家话、水上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儋州话〔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
  
  │
  
  ├————————猫家话【苗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伶话【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平地瑶话【汉族、瑶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二.现代汉语的方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第一章 语音语音概括一、 语音的性质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二 语音的分析(一)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二)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三)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一) 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三 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一、辅音的发音分析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二)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2) 擦音:f、s、sh、r、x、h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4) 边音:l5) 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2) 浊音:m、n、ng、l、r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1) 送气音:p、t、k、c、ch、q2) 不送气音:b、d、g、z、zh、j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一)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1、 舌面元音:i、u、Ü、a、o、e、ê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3、 卷舌元音:er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二)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包括: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一、 声母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二、 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一)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二)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三)鼻音韵母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三、声调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五、声韵的配合规律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一、 轻声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二、 儿化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三、 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一)上声的变调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二)“一”的变调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2、在去声前读阳平。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三)“不”的变调1、在去声前读阳平。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一、 语调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一) 停顿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三)升降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中国的方言研究论文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海南的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海南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海南岛原先没有人居住,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族的一支从两广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海南岛,这就是今天黎族的祖先。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汉族人继续南迁,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海南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海南话的形成。后来,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移居海南,逐步形成海南今天多民族聚居社会。经过历史演变,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在不断被同化,但是作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续焉。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海南方言。

海南话,汉语方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分布于海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琼籍华人地区,全球使用人口约一千万左右。全海南省约600万人使用,是海南省使用范围最广泛、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琼中、五指山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等琼籍华人地区。在不同地方,海南话在不同地区,语音和声调存在细微差别,但不妨碍交流,文昌地区口音为海南话标准传媒,琼剧的标准唱腔,是海南话传统汉语的继承者之一,至今仍然保存着传统汉语的许多鲜明的特征,对历史的纵深影响最大,是海南话传统汉语的继承者之一,至今仍然保存着传统汉语的许多鲜明的特征。海南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在语音方面,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具体情况如下:声母(24个),韵母48个,声调8个。

儋州话属粤语支系,海南约1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市北部、西部地区以及昌江、东方市的沿海一带地区。

迈话属粤语支系,比较接近于广州话,主要分布在三亚市的崖城和水南地区。

客家话,海南岛有将近40万的客家人,尚能讲客家话的近20万。客家话分布区主要在儋州市的那大镇、南丰镇、兰洋镇、和庆镇,琼中县的松涛村,临高县的龙潭村,以及国营农场,如儋州市西联农场、西流农场,澄迈县的和岭农场、万宁市的兴隆华侨农场等[23]  。

军话属西南官话。据史书记载这是古代从大陆迁来海南的兵士和仕官留下的语言。海南约有1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儋州、三亚的部分地区。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黎族的语言有本地、美孚、加茂等5个方言。全省有110万人使用,是海南少数民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琼中、保亭、陵水、白沙、乐东、昌江等6个自治县和三亚、五指山、东方3市。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使用人数约5万余人,是海南苗族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保亭、通什等民族自治地区。

回辉话的系属目前学术界尚未定论。是海南回族的语言。约有6000余回民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亚回辉、回新两村。

另外,在海南省,有两种特殊语言不属于汉语,但使用者却是汉族人,它们分别是临高话和村话。

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比较接近壮语。海南约有5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境内和海口市西郊的长流、荣山、新海等地。

村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跟黎语比较接近,使用人数约1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方、昌江两县的昌化江下游两岸。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