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丁克家庭论文题目

2023-03-09 21: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丁克家庭论文题目

首先最重要的是你是如何看待丁克的:
然后
一、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丁克
二、分好与坏两方面讨论导致出现丁克的这些问题
三、讨论完后得出你的观点
四、如何解决丁克问题

请日语高手帮忙 急 拜托了~~

自己先翻译一遍再请人修改才好………………

解读“丁克族”的怪异人生

丁克族,一个怪异的名字,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好像没听说过。具体是哪一支?它居住在哪些省份,查了半天,也没有着落。原来,它不是什么少数民族,而是像“月光族”一样,属于一些特殊的人群。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没有孩子,也就是“后继无人”。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仔细分析,却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什么叫观念?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总和。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后通过它来进行决策、计划,最后再采取行动。所以,丁克族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外部世界的影响,导致一些人形成某种观念,然后通过这个观念,去“指令”自己不去生育的结果。

“丁克”一词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来自国外,英文就叫“DINK”。原来汉语是取了它的谐音。但是,这不是一个词,这是一句话的缩写,原话为“Double Income No Kids”,意思是“双薪无孩”。当然,这里是特指那些明明有生育能力,却不想要孩子的家庭,而不是由于生理原因,没法生孩子的家庭。本文探讨的范围也是指的这个,即能够生育却心甘情愿“不生”,落得个身边“彻底干净”。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情况,才是典型的“丁克家庭”。这种家庭形成的群体,才有资格叫“丁克族”。

丁克族的形成,是由于外界的“刺激”造成的。这在国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中国、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人口暴增,而欧美国家却一直处于涨幅不大,甚至有的地方还“负增长”?这是一个像“谜”样的问题。是因为那些国家处于高纬度,天气严寒,农作物欠收?还是寒冷过度,不适合人口生存而大量死亡?应该不是。可能的情况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以及战后经济的恢复需要高强度的竞争。在这种形势要求下,有的人就吃不消了,这样就导致一些人“被迫”不要孩子,以免增加更大压力。于是,“丁克”一词就产生了。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丁克家庭”传到中国,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时的中国已经“开放”了十几年,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给很多人造成了某种“压力”,所以就出现了“不要孩子”的观念。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人群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于是就出现了记者专访、调查等事情,想看看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曾有一个研究生叫刘舒晗,她在一九九二年写过一篇论文《论我国丁克家庭的产生原因及其社会功能》,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出现“丁克家庭”的主客观原因。

“丁克家庭”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压力过大造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期,许多旧制度、旧框框逐渐被打破,特别是“铁饭碗”已经不存在,一切以生产效益和市场供需定胜负,企业实行严酷的“末尾淘汰”,竞争激烈,这就让一些人感到压力很大,自身都“泥菩萨过河”,哪能顾及到“下一代”。那时,有一句流行于民间的怪话:“三分钟快乐,十八年累赘”。意思是形成一个生命只有三分钟,供养它却至少要十八年。这样算,真是一件不划算的事!

“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还有心理因素问题。有的妇女看见生小孩非常痛苦,第一关就望而生畏。接着,孩子生下来,要吃要穿要照顾,这得专门雇一个保姆来带,需要把自己的工资拿一部分去支付。一旦上了幼儿园,就正式开始投入庞大的教育经费。如果是公家幼儿园,价格还不算太贵。如果是私立幼儿园,那就无深浅,有的地方可能还是天文数字。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虽不花钱,但只是法律解释。实际上也得花,是一种不同程度的“花”。读大学,从学费到生活费,可得全部自己掏,不能少一分钱。“补助”一词,在大学里已成为过去。这前后一算,人生的黄金时间,都是在为孩子费心费神费力,实在是不划算!

以上是“丁克家庭”形成的被动原因。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主动原因。这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认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仅仅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把此路做的更“绝”一些,那就是永远掐断生育这条线,坚决不生一个。俨然看去,这种“自我牺牲”很有一点忧国忧民的味道。他们一般是搞学术研究的,舍不得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孩子身上而牺牲自己的事业。他们一生的追求,仿佛就是为了工作、事业而来。他们的孩子,就是能搞出的“成果”。出大成果,就是生胖小子!

当然,还有一种类型,也属于主动性原因。就是一些收入丰厚的人,他们只图自己“玩得痛快”,不管别人会怎么样,更不要说国家会怎么样。他们一生的追求,就是自己“安逸舒服”。他们要过的日子,是那种轻松浪漫的生活。从他们的经济收入来看,完全可以养活一大群孩子。即使在读大学,也能同时可供养三至五个。但是,他们讨厌孩子,认为这些“东西”完全是来“索债”的。有了他们,洋房没有了,小车没有了,餐桌上的山珍海味也没有了,甚至会打消旅游世界各地的念头,也会让出国旅游计划永远成为计划。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是古代的先贤孟子说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离娄上》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不孝顺的事情很多,没有后人却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好像他父母不存在似的,这与他父母“无后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作为君子,还是应该把娶妻这类大事先告诉父母才对。

这是孟子在尊重父母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道德标准。后人就把这个标准当成了“古训”,认为没有“后人”是最大的“不孝”,这是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以孝治天下”格格不入的,所以许多人都不敢“闯”这一红线。再说,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谁会有生育能力而不生?那就是“自取灭亡”。这样,那个“无后为大”的“大”,可能就不是“大不孝”,而是“大隐患”。所以,对古人来说,能够生育却不让它“生”,这种做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

今天看来,那种“自取灭亡”的结果,好像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社会在发展,古人那种什么都需要“人力”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没有多少人再顾虑“无小孩”的隐忧。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后继无人”是十分可怕的事。试想,由无数代人创造与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到了你这一代人就“中止”了,岂不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毁灭”?你能背负得起这个“罪孽”吗?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这就说明,人活在世上,并不是全为了自己。我们还有一个神圣的责任,就是把辉煌的成就“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大家都为自己打算,我们本身也不会存在。因为我们的上一辈,早就把我们“开除”了。

人类的高度文明是通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步完成的。如果中途出现“断层”,文明就会倒退。如果“后继无人”,整个文明就会消失,世界将重新回到黑暗中去,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

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的孩子全在震区外“过渡”去了,有好几个月,在县城的大街上根本看不见一个孩子。街上虽有人,但全是成人,因此整个街就显得异常冷清,为什么会这样?思来想去,突然发现少了一道风景,原来没有孩子在奔跑。没有了昔日喧嚣的孩子,街上怎么也热闹不起来。没有了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像缺少了很多生气。于是,希望孩子出现的愿望也就越强烈,眼睛就不自觉地寻来寻去,最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兴奋地跑去一问,原来是外县在此过路的。此时,我心里不禁哀呼:天啦!要是长期这样没有孩子,全社会都这样,我们不就没有未来了吗?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们成年累月辛苦操劳,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没有了他们,我们还有什么值得去做的?此时,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没有孩子,却是个天大的隐忧。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到了一定年纪,你就会知道,当初选择“不要孩子”,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随意武断。这是许多人共同经历的明鉴!

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出人生的全部意义。将来去见上帝的时候,都是一种缺憾!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出天下有一种感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就是“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到一个家庭的真正温暖与活力,也体会不到睡在孩子尿床上的快乐滋味,也听不到叫你“爸爸”或“妈妈”的那种惊心动魄!没有孩子,你也体会不到再苦再累也要去干的信心与力量,也体会不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魄力!

天下谁跟你的心贴得最近,是夫妻关系?还是兄弟姊妹?还是亲朋好友?都不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又是一句古训。现在的人,还没有遇到大难,就各自飞了的已经不少,大家不是没看见吧。兄弟姊妹各自有家,他们是无暇顾及你的三长两短的。亲朋好友,只有共同的利益没有永远的义务。当你落难的时候,只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抛弃你,他们是父母,和自己生养的子女。这是一根割不断的血脉传承阶梯,它是用血与泪筑城的万里长城!如果有一天你落难了,会体会到我这句话的分量。

急!!丁克与人口增长数学建模提供思路

首先你必须了解马尔萨斯模型以及leslie人口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做适当的改进。比如leslie里有关于超过育龄的人口的影响因素,与丁克是等价的。或是利用传染病模型,把丁克当做感染者退出系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