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丁克家庭研究论文

2023-12-12 01: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丁克家庭研究论文

首先最重要的是你是如何看待丁克的:
然后
一、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丁克
二、分好与坏两方面讨论导致出现丁克的这些问题
三、讨论完后得出你的观点
四、如何解决丁克问题

解读“丁克族”的怪异人生

丁克族,一个怪异的名字,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好像没听说过。具体是哪一支?它居住在哪些省份,查了半天,也没有着落。原来,它不是什么少数民族,而是像“月光族”一样,属于一些特殊的人群。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没有孩子,也就是“后继无人”。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仔细分析,却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什么叫观念?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总和。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后通过它来进行决策、计划,最后再采取行动。所以,丁克族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外部世界的影响,导致一些人形成某种观念,然后通过这个观念,去“指令”自己不去生育的结果。

“丁克”一词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来自国外,英文就叫“DINK”。原来汉语是取了它的谐音。但是,这不是一个词,这是一句话的缩写,原话为“Double Income No Kids”,意思是“双薪无孩”。当然,这里是特指那些明明有生育能力,却不想要孩子的家庭,而不是由于生理原因,没法生孩子的家庭。本文探讨的范围也是指的这个,即能够生育却心甘情愿“不生”,落得个身边“彻底干净”。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情况,才是典型的“丁克家庭”。这种家庭形成的群体,才有资格叫“丁克族”。

丁克族的形成,是由于外界的“刺激”造成的。这在国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中国、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人口暴增,而欧美国家却一直处于涨幅不大,甚至有的地方还“负增长”?这是一个像“谜”样的问题。是因为那些国家处于高纬度,天气严寒,农作物欠收?还是寒冷过度,不适合人口生存而大量死亡?应该不是。可能的情况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以及战后经济的恢复需要高强度的竞争。在这种形势要求下,有的人就吃不消了,这样就导致一些人“被迫”不要孩子,以免增加更大压力。于是,“丁克”一词就产生了。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丁克家庭”传到中国,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时的中国已经“开放”了十几年,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给很多人造成了某种“压力”,所以就出现了“不要孩子”的观念。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人群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于是就出现了记者专访、调查等事情,想看看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曾有一个研究生叫刘舒晗,她在一九九二年写过一篇论文《论我国丁克家庭的产生原因及其社会功能》,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出现“丁克家庭”的主客观原因。

“丁克家庭”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压力过大造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期,许多旧制度、旧框框逐渐被打破,特别是“铁饭碗”已经不存在,一切以生产效益和市场供需定胜负,企业实行严酷的“末尾淘汰”,竞争激烈,这就让一些人感到压力很大,自身都“泥菩萨过河”,哪能顾及到“下一代”。那时,有一句流行于民间的怪话:“三分钟快乐,十八年累赘”。意思是形成一个生命只有三分钟,供养它却至少要十八年。这样算,真是一件不划算的事!

“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还有心理因素问题。有的妇女看见生小孩非常痛苦,第一关就望而生畏。接着,孩子生下来,要吃要穿要照顾,这得专门雇一个保姆来带,需要把自己的工资拿一部分去支付。一旦上了幼儿园,就正式开始投入庞大的教育经费。如果是公家幼儿园,价格还不算太贵。如果是私立幼儿园,那就无深浅,有的地方可能还是天文数字。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虽不花钱,但只是法律解释。实际上也得花,是一种不同程度的“花”。读大学,从学费到生活费,可得全部自己掏,不能少一分钱。“补助”一词,在大学里已成为过去。这前后一算,人生的黄金时间,都是在为孩子费心费神费力,实在是不划算!

以上是“丁克家庭”形成的被动原因。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主动原因。这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认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仅仅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把此路做的更“绝”一些,那就是永远掐断生育这条线,坚决不生一个。俨然看去,这种“自我牺牲”很有一点忧国忧民的味道。他们一般是搞学术研究的,舍不得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孩子身上而牺牲自己的事业。他们一生的追求,仿佛就是为了工作、事业而来。他们的孩子,就是能搞出的“成果”。出大成果,就是生胖小子!

当然,还有一种类型,也属于主动性原因。就是一些收入丰厚的人,他们只图自己“玩得痛快”,不管别人会怎么样,更不要说国家会怎么样。他们一生的追求,就是自己“安逸舒服”。他们要过的日子,是那种轻松浪漫的生活。从他们的经济收入来看,完全可以养活一大群孩子。即使在读大学,也能同时可供养三至五个。但是,他们讨厌孩子,认为这些“东西”完全是来“索债”的。有了他们,洋房没有了,小车没有了,餐桌上的山珍海味也没有了,甚至会打消旅游世界各地的念头,也会让出国旅游计划永远成为计划。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是古代的先贤孟子说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离娄上》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不孝顺的事情很多,没有后人却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好像他父母不存在似的,这与他父母“无后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作为君子,还是应该把娶妻这类大事先告诉父母才对。

这是孟子在尊重父母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道德标准。后人就把这个标准当成了“古训”,认为没有“后人”是最大的“不孝”,这是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以孝治天下”格格不入的,所以许多人都不敢“闯”这一红线。再说,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谁会有生育能力而不生?那就是“自取灭亡”。这样,那个“无后为大”的“大”,可能就不是“大不孝”,而是“大隐患”。所以,对古人来说,能够生育却不让它“生”,这种做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

今天看来,那种“自取灭亡”的结果,好像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社会在发展,古人那种什么都需要“人力”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没有多少人再顾虑“无小孩”的隐忧。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后继无人”是十分可怕的事。试想,由无数代人创造与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到了你这一代人就“中止”了,岂不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毁灭”?你能背负得起这个“罪孽”吗?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这就说明,人活在世上,并不是全为了自己。我们还有一个神圣的责任,就是把辉煌的成就“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大家都为自己打算,我们本身也不会存在。因为我们的上一辈,早就把我们“开除”了。

人类的高度文明是通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步完成的。如果中途出现“断层”,文明就会倒退。如果“后继无人”,整个文明就会消失,世界将重新回到黑暗中去,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

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的孩子全在震区外“过渡”去了,有好几个月,在县城的大街上根本看不见一个孩子。街上虽有人,但全是成人,因此整个街就显得异常冷清,为什么会这样?思来想去,突然发现少了一道风景,原来没有孩子在奔跑。没有了昔日喧嚣的孩子,街上怎么也热闹不起来。没有了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像缺少了很多生气。于是,希望孩子出现的愿望也就越强烈,眼睛就不自觉地寻来寻去,最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兴奋地跑去一问,原来是外县在此过路的。此时,我心里不禁哀呼:天啦!要是长期这样没有孩子,全社会都这样,我们不就没有未来了吗?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们成年累月辛苦操劳,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没有了他们,我们还有什么值得去做的?此时,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没有孩子,却是个天大的隐忧。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到了一定年纪,你就会知道,当初选择“不要孩子”,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随意武断。这是许多人共同经历的明鉴!

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出人生的全部意义。将来去见上帝的时候,都是一种缺憾!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出天下有一种感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就是“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没有孩子,你体会不到一个家庭的真正温暖与活力,也体会不到睡在孩子尿床上的快乐滋味,也听不到叫你“爸爸”或“妈妈”的那种惊心动魄!没有孩子,你也体会不到再苦再累也要去干的信心与力量,也体会不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魄力!

天下谁跟你的心贴得最近,是夫妻关系?还是兄弟姊妹?还是亲朋好友?都不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又是一句古训。现在的人,还没有遇到大难,就各自飞了的已经不少,大家不是没看见吧。兄弟姊妹各自有家,他们是无暇顾及你的三长两短的。亲朋好友,只有共同的利益没有永远的义务。当你落难的时候,只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抛弃你,他们是父母,和自己生养的子女。这是一根割不断的血脉传承阶梯,它是用血与泪筑城的万里长城!如果有一天你落难了,会体会到我这句话的分量。

丁克文化的“丁克”家庭的影响

“丁克”家庭的出现是一部分人对孩子成本和效用进行比较后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它的适应范围因人而异。它的出现也有利有弊。首先“丁克”家庭使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冲击了中国社会以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家庭结构,使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其次,“丁克”家庭加快了中国女性角色的转换。“丁克家庭”这种生活方式使许多都市女性摆脱了女性被固化了的生儿育女的命运。同时,“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这一羁绊,使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使当今中国女性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第三,“丁克”家庭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虽然中国“丁克”家庭的增多对减少人口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减少人口的隐性作用必将会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了些不良影响:第一,“丁克”家庭使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出现中断。第二,“丁克”家庭使婚姻稳固度降低。现代社会,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人的自主性、流动性的增强,感情的风险和婚姻的难度也在提高,各种无情的现实冲击着婚姻的稳固性。有子女这一纽带相连,则意味着亲情血缘可取代或补充渐淡的爱情。第三,“丁克家庭”有损女性健康。有关增加免疫力的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就能增加10 年的免疫力,生育过的妇女可能被推迟更年期的到来。第四,丁克家庭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青年人口的降低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可能使该地区提前迈向老龄化。丁克家庭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它不代表中国家庭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产生。

“丁克家庭”800字作文

例文

存在人世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担任着形形色色的角色,有的时候,角色之间或许没有那么界限分明,彼此的转换着。

且不拿人来说,就说一种动物好了,那就是乌鸦。或许,他们一直是人们口中那种丑陋的动物,但是却拥有非常高尚的品质——反哺。幼年的他们,接受者父母的恩惠,看着日益年迈的父母,自己的臂膀也日益强壮起来。终于有一天,再也飞不起来的老鸟在鸟巢中等待出外捕食的儿女们。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人类中也慢慢兴起了一种前卫的风尚——文化反哺。从古至今,大家一直沿袭着老一辈的教诲,自春秋,到封建,现在,封建社会依然远离我们远去,可是,孔子的学问依然在老一辈中盛行,孔孟之道,三纲五常,还是那么束缚人心。但是,8090的我们,是生活在社会前沿,科技迅速发展的风口浪尖上,我们已然拥有了一些自己的方式,发展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些事情上,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的价值观,过去的那些看法认识,不仅与现在的事情看法相悖,还渐渐形成了方枘圆凿之势。

如若说,继续让我们接受那些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教化,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呢?继续将中国的落后延续下去,看着其他国家在发展吗?很明显,我们不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发展认识,并将自己的一些优秀认识有意无意的教给那些曾经生活在旧思想里的人吧!

慢慢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一些观念表达给老一辈听。或许,开始并不会顺利,但是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他们曾经那么教育我们那样耐心的告诉他们吧,时界正在以一个非常快的水平发展着,并不是曾经的那些思想和概念能够想象的,如果想要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占有绝对优势,那么,思想一定要超前,一定要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脱离低级趣味,培养自己高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旧思想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就让我们,打破曾经的长者施教的思想,将角色变换起来,收获美丽的果实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