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闻驳论文范文

2023-03-09 21: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驳论文范文

近段时间,媒体对“90后”讨论颇多,有人甚至对他们冷嘲热讽并演变成为口诛笔伐,说他们颓废、浮躁,说他们叛逆、自私,说他们没有道德观念、缺乏责任,更有甚者,干脆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90后”真的就是“垮掉的一代”吗?
不,不是的!倘若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回答,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90后”是一代人,而不是一个人。
正如一个大学生不会钉扣子,不代表所有的“90后”都不会钉扣子;个别人的不负责任,不代表所有“90后”都缺乏责任心。社会上对“90后”出生的一代青年人的印象,大都来自于一些所谓的“90后”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和行为,狂妄自大,对自己的行为没有道德观念,但你们试想我们“90后”大部分正在学校学习,上网的这些人没有资格成为大多数“90后”的代表。因为他们太具有偶然性了,太具有特殊性了,他们即便是在“90后”
中也属于不折不扣的“另类”。而社会为何偏要将“个性”等同于“共性”,从而误读了整整一代“90后”人呢?
诚然,“90后”这代人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但哪一代人又能够没有缺点和毛病呢?不管是“70后”
还是“80后”,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谁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些不成熟的举动呢?
我的长辈们,当你们热衷于喇叭裤的时候,是否也曾被你们的长辈们贬为奇装异服呢?当你们兴奋地跳起霹雳舞和迪士高的时候,是否也曾被你们的长辈们斥为颓废呢?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在你们那一代垮掉,可你们为什么要怀疑我们新一代建设祖国的能力呢?
那些评论我们“90后”的人,想想你们当年是怎样评价“80后”的吧,你们把“80后”看做是没有希望的一代,但“80后”没有像你们所说的垮掉,相反,他们正逐渐成为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作为新生的一代,我们有热情却不缺乏理性,我们思维开阔却也能脚踏实地。放眼望去,“80后”作为一个呼啸而起的新生力量,已经势不可当,纵声狂呼;“80后”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势力,已经取得了赫赫功绩:26岁的戴志康当上了康盛世纪首席执行官,26岁的李想成了PCPOP首席执行官,MySee首席执行官邓迪和总裁高燃都只有26岁,“创智赢家”畅网科技首席技术官陈曦25岁,而Majoy总裁茅侃侃才24岁,“非常在线”首席执行官赵宁也是24岁……各个领域的“80后”英雄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也是“80后”对各种偏见最有力的回击!
我们“90后”呢,当我们走向工作岗位,我们相信,我们会比他们做得更优秀。
谁说“90后”没有责任感?2008年1月15日,在河北经贸大学,报名参加“2008年全国大学生回乡调查大型社会实践”义务活动的大学生人数之多、场面之火爆,简直超过了人才招聘会。其中,一名来自该校人文学院2007级新闻系的大学生说出了整个“90后”的心声:
“虽然现在我们某些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低,抗挫折能力差,但与此同时,我们充满活力,思想开放,并且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今天有这么多1990年以后出生的刚步人大学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这个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当一些人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对“90后”评头论足、横加指责的时候,似乎已经忘记了类似于“90后是垮掉的一代”
的批评也曾落在他们中的“70后”和“80后”的头上?到如今,他们不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了吗?为什么现在又要把自己受过的伤害强加到下一代的身上呢?难道他们就忘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标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的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导致了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必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这绝不会是我们“垮掉”的理由。
虽然我们看起来有些叛逆,但我们并不缺乏爱心;虽然我们不喜欢循规蹈矩,但我们更注重锐意进取;虽然我们看起来有些浮躁,但我们更拥有对成功的渴望。事实将证明,我们是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

上网利大于弊的驳论文200字左右如何写?

如果你是反方这样写
上网的利与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网已经变成了非常普遍的事。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提起电脑,都会想到上网。可是,上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在网吧或家里上网,主要是为了玩游戏,有些中学生经常玩通宵,这样既对健康不利,也耽误了学习。我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学生迷恋上网玩游戏,有一天,他告诉家长要在同学家写作业,可能会很晚才回家。晚上十点,他又给家长打电话说,自己太困了,要在同学家睡觉,并把电话号码告诉了家长。第二天早晨,家长不放心,就拨通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却说这里是网吧,还说:“昨天有一名学生在这里上网,一直玩到深夜,然后就在这里住下了。”家长马上赶了过去,看见孩子正在网吧的长沙发鼾然大睡,真是又生气,又心痛。你看,他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又影响了学习,还撒谎,让家长操心,可真不好。所以,有些人认为,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不允许上网。
但是,有很多人赞成上网,为什么?因为上网能给人们提供很多帮助。首先,上网就好像走进了万能、快意的图书馆,只要输入一个简短的词条,我要查找的资料就会立刻出现在眼前,比查阅书籍速度快,得到的信息量更大,网络成了我学习上必不可少的小助手。我在班里担任宣传委员,在办板报和组织班内活动时,经常上网查资料,网络成了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其次,在网上可以读到更丰富的新闻,我的一位同学统计过,每天网上的新闻要比电视上的新闻多几十倍。此外,上网还有其它作用,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说,她爸爸在韩国,她给爸爸寄信或打长途电话又费钱又麻烦。她们总是用QQ发信或在网上通电话,又快捷又方便。看到这些,我们又怎么能说上网不好呢?
其实,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上网有它的益处与弊处。上网是一把双人剑,我们利用它开扩视野,学习知识,但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别让另一面锋利的刀刃割破自己的手。

驳论文我们应如何对待网络新闻?

网络热点新闻要认真分析,分清真假热点。实事求是的,站在有利于人民的立场上正确对待。

真相都是相对的,选择你愿意相信的就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无法拥有“上帝视角”,很难也无力去了解掌握事实的全貌。信息爆炸的年代,使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便捷更加丰富多样化了,不过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爆炸也促进了洗脑的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联络他人离不开网络,我们查找讯息离不开网络,我们休闲娱乐离不开网络,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不止生活在周围的小区域中,可以说网络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网络对于我们的影响很大很深,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正确的看待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以及正确处理相关网络舆论。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可能通过网络成为众人皆知的大事,成为每个人讨论的话题,引起人们的注意。网络的传播速度飞快,事件的扩散范围很大,而网民的言语和舆论也将对当事人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网络上发生过不少的反转事件,不少网友“站错队”发表许多过激的言论,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心理的伤害,成为一种网络暴力。在网络上我们需要谨慎发表我们的言论,做到不发布谣言,不传播谣言,不要随意抹黑他人,不要盲目跟风发表言论,不要为了一时的痛快,而去对他人造成伤害。要维护我们祖国,禁止发表一些反动言论,要维护祖国的尊严。

驳论文《中学生上网有百害无一利》460字

【中学生上网的利弊谈】

一说起上网,大概有许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网络的出现是社会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上网已成为一个21世纪流行趋势。在中国的13亿人里,网民就已经达到了1。1亿人。随着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中学生上网的也越来越多,上网的利与弊也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中学生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就本人观点而言中学生应该上网,但应适可而止。说到上网,上网不仅可以聊天、交友、查资料、玩游戏……,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还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现在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

  无论何事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

  当今许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上网,1、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近视。2、怕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3、怕上当受骗。的确,长时间的上网会引起视疲劳,而且,近视的度数还会逐渐增加;而玩网络游戏,轻的会导致近视,重的还会导致学业的荒废;而在网络世界里,可信度不是100%的,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在我们的身边,网络受骗的受害者也比比皆是。

  虽然上网的坏处不少,但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上网,争取让它的弊端不在我们身边出现,让它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上获取更多有益信息的高科技工具。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敌论要害的观点是? 2.驳“失实新闻有理”论相关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悲观论调,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偏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作者以现实为纬,以历史为经组织材料,开头始于现实,摆出对方论据(第1自然段),紧接着引出对方论点(第2自然段),然后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也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它们论证不了论点(第3—5自然段),这是直接反驳;中间引申到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并举古今事例论证“中国有并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正确的论证,与对方谬论针锋相对(第6—8自然段),这是间接反驳;结尾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的概括,得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