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林黛玉研究论文

2023-03-09 19: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林黛玉研究论文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3 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4]。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3.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4]。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3.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交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死亡。孩子由于父母死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4]。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6]。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7]。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3.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气质个性、性格成因以及她的悲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关键词 :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意义

引言

在《红楼梦》中,薛、史、林三位是描写较多的角色,其中林黛玉的个性使她从大观园的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表现了曹雪芹想要描绘的不食尘世烟火、跳出人世间的仙子形象,又把竹子安排在潇湘馆以衬黛玉之品格。如此精心安排,黛玉的一生却以悲剧收场,这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思考:林黛玉的魅力从何而来?她的悲剧又有什么意义?

1.气质个性

1.1 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后人对林妹妹心驰神往。

1.2 才华出众

黛玉的诗才不只是《红楼梦》众人知道,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倾倒。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 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 也有“盛世无饥馁, 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1.3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她不像赵姨娘一样,为了寻求在贾府中的一席之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刘姥姥,将其称为“母蝗虫”,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份低微,而是因为刘姥姥为了巴结贾府作践自己以逗趣取乐。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所以对于香菱的请教,她能热枕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耐心地讲解诗的做法以及要求,她还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为她挑选出阅读篇目,乃至帮她批改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对香菱尚可如此,可见她的孤傲并不绝对。在元妃省亲时,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景,显示了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反映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大胆叛逆思想。

1.4 多愁善感

初入贾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明白虽然自己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可以得到她的“呵护”,但毕竟不是其“孙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为贾府人员的各种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生活琐事中,林黛玉能够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对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只能自哀自叹。在爱情中,宝钗和宝玉的“金玉之说”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胁,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为了试探对方的真心。后来贾府的一系列变故、封建家长们的一系列手段对她身心造成的伤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最终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性格成因

黛玉的美貌是她的先天优势,她的气质是后天培养的。首先,她的才华来自于父母对她的教养。林家因为“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且“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命中无子”,对唯一的后代黛玉“爱之如掌上明珠”,“使她识几个字”,“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充男孩养的办法让黛玉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也是她才华出众的原因。且年幼丧母,先生可以教他读书,却无法传播封建礼教,这样让她的思想与一般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不顺从于封建思想,她要叛逆,要争取自由。

黛玉的清高是从父亲林如海那耳濡目染来的。林如海的身份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又是巡盐御史,林家更是书香世家,他的嫡妻是贾家人,但林如海与贾家的接触并不亲密。可见他对贾府的腐败奢靡是不屑的,他是清高的。黛玉作为他的女儿,对金银之物需要却并不上心。孤傲则来源于从小被捧在掌心上的她对逢源别人的不屑。另外,她对宝玉一心一意,宝玉虽对她也有情有义,但宝玉对众女儿是博爱的,黛玉的孤傲不失为小女儿吃醋的表现。

黛玉也是自卑的。从掌上明珠到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是“外孙女”不是“正主儿”,背后缺少家族的支持,这些都是她自卑的根源。她将自己寄托在与宝玉的“木石情缘”上,这一寄托又被更让大家看好的“金玉良缘”打破。她的自卑使她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她的敏感又让她多愁,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3.悲剧意义

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这一点从全文开篇的“还泪之说”便可以看出。作为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小姐,她的思想中却很少有封建的色彩。她的思想行为与她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自然逃不了被环境吞没的悲剧。黛玉象征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死是用最决绝的方法来证明她与封建制度抗争的意志。她是封建家族文化的叛逆者和牺牲者,也代表了女性摆脱封建束缚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贾府的衰败意味着封建体制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曹雪芹著

[2] 王瑜. 林黛玉形象摭谈

[3] 黄锦群.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

[4] 田爱兴.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5] 龙朔. 浅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陈诺楠(1997.09― )女,浙江杭州,本科,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潘文彬(1988.08― )男,浙江杭州,硕士,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试论林黛玉的爱情世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要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在这奇缘的牵引下,与贾宝玉相识、相知、相恋,任由情感的浪潮将自己淹没。综观她的前世今生皆为一个情字:从前世的绛珠仙子还泪报恩,下凡于世,到今世在自家私塾也“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再至后来与宝玉相爱的她,更是一往情深且至死不渝,她对于情的痴可谓世间难得。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因情而生的黛玉,亦为情而活。可以说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回顾两人情感之路,其实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是在儿童伴侣的日常生活中深植起来的。年幼的他们同枕而憩、抓痒说笑、坦然闲谈、天真无邪、两小无猜,无任何做作之处。正当两个孩子昼则同行同止、夜则同止同息,如胶似漆时,不想忽然来了个薛宝钗,而且她还有一个金锁,而宝玉有一块玉,正应了“金玉良缘”的征兆。也就有了黛玉看见宝玉在宝钗房中鉴赏金锁时,说的一句“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其潜台词是说“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一个宝钗呢?”黛玉的“小性儿”便从这里萌芽了:别人劝宝玉不吃冷酒,黛玉感到你为什么先前不听我的劝告呢?别人分宫花给各位姑娘,她感到大家挑剩的才轮到我。宝玉身上悬挂的荷包被小厮们尽行解去,她误以为连自己送的也随意给了别人,又开始变恼。后见宝玉戴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时,她又愧又低头不语。愧的是用小心眼揣度误会了你;气的是你为什么不早说明,让自己失态。而宝玉此时也是委屈得恼了“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得给我东西……”黛玉也是越发声噎气堵,矜持转而为羞愧,转而为恼怒,种种纠结转为泪下潸然。这就是黛玉典型式的恋爱,于无礼之中含着些许恋爱时女子的娇气和对宝玉的深深眷恋。虽是冤案,但冲突却是孩子气的,无伤大碍。随后不久又有了十九回的静日玉生香: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鬼话,像这么纯美的场景在宝黛恋爱史上也是少有的。

自幼惯于孤独的黛玉,除宝玉之外不觉得需要别人之存在,而宝玉却不太孤独,身边永远围绕着许多女子,他们二人相处很少没有第三者闯入,尤其尴尬的是“一语未了,人说宝姑娘来了”。宝钗不但长得美艳妩媚,常使宝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更使黛玉多了一层担忧。所以纵然在明朗的童年之恋中,黛玉也常感到被扰害和需要防范的痛苦。很快黛玉便跨入了迂回痛苦的恋爱第二期。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两个小伴侣不觉已成了少年,他们的年龄、身体、智慧都在发育,对于感情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童年式的相处,而是要求心灵上的沟通。于是《西厢记》这类的传奇故事启发了黛玉,她会把一部《西厢记》一气读完,“只管出神,心里还默默记诵。”只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不过越当情欲诱力加强,越意识到礼教束缚的严紧。黛玉表现出的更是爱悦的极端:在人多的场合暗敲宝玉;人少的场合闹猜忌矛盾;独处时见落花流泪,听艳曲惊心。

此时的黛玉感到面前似有两个情敌:一个是美貌端庄的宝姐姐,一个是形神爽朗的云妹妹,而宝玉也在这艳彩缤纷中眩惑,黛玉在形势威胁下战栗。她惯于以自己的尖刻语言穿过宝玉去“射击”情敌,凡黛玉和宝钗湘云的抵触,在形式上总会变成宝黛冲突。宝钗生日贾母请戏子唱戏祝贺,黛玉因此事向宝玉发牢骚;元春赏赐众姐妹礼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黛玉也向宝玉发牢骚。因此宝钗、湘云存在他们身边一天,他和宝玉的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和谐。

在婚配命定的时代,“金玉之论”当然是公认的权威,黛玉哪能不畏惧?她常常旁敲侧击对宝玉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其实这更是黛玉心底的凄恻之声。偏巧史湘云又有个金麒麟,与宝玉在清虚观收藏打算送给湘云的那只相似。恋爱中的女子心思本就细密,何况黛玉生着七巧玲珑心,她怕宝玉和那些外传野史里的才子一样,皆因小玩物与他人结合,所以她来到窗外窥视,听到的却是宝玉推自己为唯一的知己,金玉良缘的宿命论在宝玉心中不值得一提。

关于红楼梦林黛玉3000字论文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 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

求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张慧婷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
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
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了解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性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
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
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
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
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
她而死。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
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
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
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
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
(一)绝美容颜
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
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
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
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
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红楼
梦》中描写她说“心较比干多一窍”,将她与拥有“七窍玲珑心”的
比干相比,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
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
“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
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
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
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
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由于黛玉心智聪慧,
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
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
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
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
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
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
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
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
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
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
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
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如果
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是
非常自然的。
(三)率真胸怀
薛宝钗有些世故,城府甚深,能多方面地取悦于人,而林黛
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
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
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
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
菱讲解诗的做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
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
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
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
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
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
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
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
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从
中可见,黛玉非常单纯可爱,而其中也流露出对朋友的坦诚,即
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
林黛玉不只为人坦率,而且也很谦和。她从来不会对人恶言
相向,即使对“下人”也从来没有耍过威风。她与紫娟情同姐妹的
感情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紫娟虽然是丫环,但是黛玉却从来不
摆小姐架子,两人就像朋友一样,互相关爱,谈心聊天。另外,每
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不计较高低。如与湘云凹晶馆
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
搁笔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
小性儿”等只是表面的假象而已,林黛玉实则冰心玉壶,晶莹剔
透,纯如赤子。
(四)诗人气质
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方面。例如《葬花
吟》、《桃花诗》等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
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
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
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
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
女如薛涛、李清照等人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
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
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
是将林黛玉比作晋代的谢道韫和明代的叶琼章。但林黛玉又完
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即曹雪芹赋予她的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
而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
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远远高出于诸群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
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
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
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
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
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
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
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
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
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
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
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
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
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诗作《葬花吟》则
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
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
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
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
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
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
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
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
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
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
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
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
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
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原因正在这里。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
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
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二、林黛玉高尚的精神品格
(一)执著的爱情
林黛玉的悲剧是爱情悲剧,爱情悲剧则源于她对爱情的执
著,这种精神层次的、高品质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
能可贵的,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
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
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
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然而,他们的爱
情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因此,爱情势必伴
随着痛苦,又兼之她诗人多愁善感个性,就注定了黛玉悲剧的命
运。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泻。
总而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
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
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
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而这也正是她精神之美的闪光点。这
种美超越时代,超越生死,是她人生中的辉煌所在,也是她在读
者心中引起震撼的原因所在。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
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
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
不消的遗恨!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
原则,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
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二)叛逆的精神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林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
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
的脚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
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
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熟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一些片段,
甚至还将其引为酒令,如此置家长们的教导于不顾,这不能不说
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不仅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而且还和贾府
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__________臣逆子贾宝玉互为知音,结为同
心。她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
追求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体现了思想上的叛逆性和进步性。
爱情,在当时她所处的时代,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在择偶时考
虑的是家私、门第及父母的意愿,正如小说中王熙凤所说:“你给
我们家做了媳妇儿,还亏欠你么?你瞧瞧人物配不上?门第配不
上?根基家私配不上?哪一点玷污你?”虽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
当时社会尤其是贾家这样大家庭的婚姻标准,黛玉既无家产,又
无父母兄弟,孤身一人,寄人篱下,又有一身的病,种种条件权衡
起来,她都不是宝钗的对手,她的爱情悲剧已经由此定局了。
封建社会,如果男女之间私下产生爱意,便被视为大逆不道,为
社会所不容,然而黛玉却表现出顽强的抗争力与叛逆精神。她也
正是因为这种叛逆精神而成为时代的悲剧,成为封建礼教的牺
牲品。
林黛玉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也是其叛逆性的表现
之一。在小说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说宝玉多会会达官贵人,不
要成天混在女孩子队里,宝玉当即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
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接下来又称赞黛玉说:
“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
早和她生分了”,可见,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所以“宝玉深
敬黛玉”。林黛玉反对“仕途经济”,实质上就是否定了封建主义
的人生道路,否定了地主阶级的政权,这一点恰恰与宝玉不谋而
合。这种志同道合的爱情,其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对封建礼教和法
制的全部背叛。
我们从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气质及高尚的精神品格两方面
简单分析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
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著追求高
品质爱情,有异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个特立独
行的人物。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
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
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
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
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
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
而始终存在着,并且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
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作家出版社,2006.
[2]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G].中华书局,
2005.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
[4]江西大学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M].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
[5]曾扬华.红楼梦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庆善.红楼梦中人[M].中华书局,2008.
[7]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作家出版社,2006.
78__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