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张舜徽研究论文

2023-03-09 18: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张舜徽研究论文

张舜徽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大师张舜徽的介绍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1年7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尤擅长天文算法。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致力自学,掌握了许多治学的方法。他主张走博通的路,赞赏通人之学。自小学(过去学者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而经学。

17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了不少通人硕学,得到多方指教。

1932年回到长沙,在文艺、雅礼、兑泽等高级中学担任语文、历史教师。在此期间,仍矢志自学,精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又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还仔细涉猎了“全史”——《二十四史》。

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

1946年写成《皇明经世文编选目》,在《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

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十年““””时期,撰写《劳动人民创物志》、《中国社会之分析》、《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广文字蒙求》、《郑学丛着》、《清人笔记条辨》等10部学术专著,共370多万字。

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

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

1988年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巨著《中华人民通史》。

1992年11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

1992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81岁。

张舜徽的父亲张淮玉,字小岩,自幼聪明过人,有过目成诵之能;但他对八股文向来深恶痛绝,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一生精研朴学,尤长于天文历算。曾历任常德官立中学堂、辰州官立中学堂、西路师范学堂、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算学教习;在授课之余,刻苦治学,撰有《二进数考数根术》、《循环小数新术》等数学著作。

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常备书。十六岁后,他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张舜徽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张淮玉虽然深恶八股,但对四书五经还是非常看重,在张舜徽具备了文字基础之后,即开始让他读经。因为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观念,他并不要求儿子死记硬背;张淮玉认为,不知天文,不足以读<诗经>和《尚书》,因此引导他学习天文与历算。<尚书>佶屈聱牙,于是指导他对照<史记>阅读。我们由此可知,由于父亲的治学旨趣和张舜徽本人的气质,他从一开始读书就偏重学问,而不是文章,这一点对他以后几十年的治学生涯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清人文集别录》中,他推重的是学问湛深之人,对纳兰性德、龚自珍这样的文章尔雅之士倒不甚在意。

民国初年的沅江,依旧还很闭塞,尤其是僻处乡下的长岛。但张淮玉崇尚新知,非常留心各种新出版物,并为张舜徽订购了《东方杂志》、《学衡》、《少年杂志》,还把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和历史教材买来给他看。也是在这个时期,张舜徽接触到了梁启超的新著《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对他影响至巨。他在《庭闱受学记》中曾说:“生平服膺乾嘉诸儒之学,盖自此始。”

除了父亲张淮玉,在张舜徽的学术生涯中,有三个人对他有尤其深刻的影响:早岁姑父余嘉锡,自北平南归直到中岁,杨树达,晚岁顾颉刚。

在回忆杨树达的一篇文章中,张舜徽曾深情地说:“平生所识老一辈学者名流,算来不是太少。而亲炙最久,感慕最深,治学著书最勤的,首推杨遇夫先生。”张舜徽初识杨树达是在北平姑父家。当时杨树达为清华大学教授,常到余嘉锡家中谈论学问,对年纪尚轻的张舜徽的见识感到惊讶,因此常常约他到家中盘桓。张舜徽常常向这位大学者请教,两人从此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有时张舜徽因为读书过勤,多日不登门,杨树达就会打电话到卢家,告诉他自己近日的研究心得,或者亲自过门约谈。谦恭下士,毫无崖岸。抗战爆发后,杨树达南归,任湖南大学教授,两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后来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时张舜徽任教蓝田国师;杨树达移书召他往辰溪任教,张舜徽因为家累不能应命。杨树达又寄书相请,云:“达一生无他长,惟乐于贤己者处,达可以进学耳。”可见他对张舜徽推重如此! 顾颉刚年长张舜徽十八岁,亦属长者之列,是张舜徽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学者。张舜徽与顾颉刚没有特别的私交,但是纯粹为中国学术的传承,他由衷为张舜徽取得的每一种成就而喜悦,因此,几乎张舜徽每出版一本学术著作,顾颉刚都会写信表示祝贺,其折节下士之风丝毫不让杨树达。1962年,张舜徽出版《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顾颉刚飞书盛赞说:“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欢喜赞叹,当不止刚一人也。” 翌年《扬州学记》的修订本<广校雠略>于中华书局出版时,顾颉刚又来信祝贺,称“信条理中国学术,惟先生为当行也”。同年11月,张舜徽的<清人文集别录>又在中华书局出版,顾颉刚读后不胜欣喜,释卷之后,当即提笔修书云:“先生所着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輏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正是在顾颉刚的敦劝下,张舜徽又写作了《清人笔记条辨》。1979年夏天,张舜徽因事进京,专程到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拜访了顾颉刚,当时顾颉刚正在病中,听说张舜徽来访,立刻披衣出迎。这虽然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但相谈非常欢洽。

<广校雠略>(附《世说新语释例》、《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三种)1945年有长沙排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4月增订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积石丛稿》(含《积石丛稿》、《广校雠略》、《扬州学记》、《诗毛诗故训传释例》、《乾嘉三通儒故训传》五种)1946年兰州排印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后易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后又以此名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国史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顾亭林学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后又由中华书局1963后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7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别录》(上、下)中华书局1963年11月出版。台北明文书局,1982年翻印。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论通说》、《道论足征记》、《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等,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学三书平议》(含《史通平议》、《通志总述平议》、《文史通义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中州书画社1983年3月出版。

《郑学丛著》(含《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演释名》齐鲁书社1984年6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献学论著辑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旧学辑存》(上、中、下)齐鲁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说文解字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1月出版。

《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爱晚庐随笔》(含《学林脞录》、《艺苑丛话》两种)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11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学术讨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张舜徽学术著作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经传诸子语选》周国林注译本,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

《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广文字蒙求》华中师范大学古籍所编。

石立善的学术活动

2005年12月10日晚,日本京都大学石立善博士作客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为佛教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朱子与禅宗——南宋儒佛接触与冲突之一端》的学术演讲 。 2011年6月22日—23日石立善教授应华中师范大学的邀请,出席了由该校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的“纪念张舜徽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2届年会”,在会上宣读论文《论〈渡宋记〉》。来自国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就张舜徽先生(1911—1992)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中国文献学理论、历史文献研究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2011年7月22日—23日,石立善教授赴山东省济南市出席“齐鲁文化与两汉经学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与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海内外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石立善教授发表论文《论日藏敦煌写本〈毛诗传笺〉残片三种》,并担任分会场主持人、闭幕式分会场总结 。2011年10月9日,石立善教授应邀参加厦门大学国学院举办的“朱子学与现代跨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朱子门人行实辨正》,来自国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上宣布成立“朱子学会”并举行了揭牌仪式,该学会是经教育部和民政部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国家一级学会,归教育部主管,在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石立善教授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2011年12月17—18日,石立善教授赴京出席了由北京大学古文献中心举办的“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关于日本江户及明治时代《论语》注解的研究论文。本次会议上,来自中、日、台的学者分别就《论语》古钞本、刻本以及出土资料、日本《论语》学等领域进行了探讨 。

谢贵安的论文目录

1.《明代宫廷教育思想初论》,《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2.《怀柔远人:国史〈明实录〉对西域“回回”记载的价值取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3.《明清实录对武当山记载的差异》,《南都学坛》2015年第2期。4.《〈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4日第15版。5.《〈清实录〉修纂中的汉化现象论析》,《华中国学》第三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311—324页。6.《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与延展——兼论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发展模式》,《人文杂志》2014年第8期。《历史与社会(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期转载。7.《王士祯家族历史撰述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8.《明代皇室子弟教育初论》,《长白学刊》2014年第4期。9.《中国宫廷的游戏与娱乐》,《紫禁城》2014年第2期。10.《〈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11.《〈翁心存日记〉所见〈清宣宗实录〉版本考》,《文献》2013年11月第6期。12.《论国学的学格》,《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15版“国学版”。13.《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载与塑造》(与谢盛合作),《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14.《〈宋实录〉河南作者群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15.《〈清实录〉的文献价值与文本解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3年第10期转载。16.《试论〈清实录〉在整饬吏治中的指导性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17.《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18.《试论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的贯彻》,《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19.《从〈翁心存日记〉看清代实录馆的修纂与运作》,《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20.《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8期转载。21.《实录体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22.《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皇帝实录》,《人文论丛》20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3.《试述〈明实录〉对武当山的记载及其价值》,《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又收入《故宫·武当山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24.《王朝与天下之辨:明末清初“新民本”对君主私天下本质的揭露》,《明史研究论丛》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25.《从〈清实录〉看海南的航海与海盗问题》(与谢盛合作),《新东方》2011年第3期。26.《欲乐还忧:崇祯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6期。27.《化神奇为腐朽——明熹宗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5期。28.《追回失去的快乐——明神宗后期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4期。29.《没有快乐的童年——明神宗早期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3期。30.《压抑后的“井喷”——明穆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2期。31.《修醮宴安求长生——明世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1期。32.《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33.《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看史学的传播和普及》,《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34.《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与影响述论》,载《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永宣时代解读》,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又载《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35.《论儒学与史学的关系——以儒学对实录体史书编纂的影响为例》,载《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与展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36.《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新探》,《华中学术》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7.《〈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明清论丛》第十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38.《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39.《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转载。40.《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下)》,《紫禁城》2010年第9期。41.《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上)》,《紫禁城》2010年第8期。42.《突破围城(下)——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7期。43.《突破围城(上)——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6期。44.《滑向逸游:明宪宗与明孝宗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5期。45.《儒家伦理与皇帝私欲的冲突与折衷——明英宗与明代宗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0年第4期。46.《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骄奢荒唐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3期。47.《新年共乐逢亨运,多寿惟惭祝眇躬——明宣德年间的宫廷节庆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2期。48.《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明宣宗的效游和巡游》,《紫禁城》2010年第1期。49.《明实录所见登州的对外往来》,《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50.《明代宫廷修书仪制考述》,《故宫学刊》总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51.《朝回足清暇,抚景情更怡:明宣宗的宫廷游乐活动》,《紫禁城》2009年第12期。52.《闲暇琴书足自娱,每从周孔溯唐虞:宣宗的宫廷文艺娱乐》,《紫禁城》2009年第11期。53.《天理与人欲的动态平衡: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紫禁城》2009年第10期。54.《从心所欲不逾距:明成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9期。55.《围城里的陶醉:明太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8期。56.《〈宋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57.《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7期转载。58.《皇史宬尊藏〈清实录〉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69.《论儒臣与宦官对明代皇帝娱乐的影响及较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60.《清实录宫藏版本考》,《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40期,2008年。61.《利玛窦“送礼”初探》,(澳门)《文化杂志》2008年春季刊。62.《〈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63.《明代的〈汉书〉经典化与刘邦神圣化的现象、原因与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4.《从英法德意俄美汉译国名的演变看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认知过程》,载《语义的文化变迁》第145~17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5.《五代实录修纂考》,《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6.《唐五代实录修纂机构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7.《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让中华文明的特色更鲜明》,《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5月17日。68.《实录修撰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69.《朱熹修纂〈宋高宗实录〉考论》,《朱子学刊》2006年第1辑(总第16辑),黄山书社2006年。70.《司马迁所创纪传体对实录体的影响》,《史记论丛》第三集《逐鹿中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1.《从边缘到中心:明清实录对东北历史观察视角的转换》,《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72.《从唐实录体裁看实录体的特征与地位》,《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73.《〈宋钦宗实录〉的修纂与价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74.《明代西器东传探研》,《兰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75.《〈唐太宗实录〉的修纂及历史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期。76.《明实录职官校正》,《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7.《〈大明志书〉修纂及特点考论》,《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78.《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9期转载。79.《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1期。80.《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81.《谶谣: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社会学家茶座》总第7辑,2004年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2.《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家建立新型君臣关系的尝试》,《历史文献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83.《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2期。84.《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学术月刊》2003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6期转载。85.《试析章学诚妇女观及对其史学观的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86.《评中国古代史学的“史才”论》,《史学史研究》2003年3期。87.《〈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与“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88.《“国民性改造运动”与中国民族旅游性格的重塑》,《人文论丛》200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9.《试论直书与曲笔对明实录价值的影响》,《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0.《从唐甄对君民关系的考察看其新民本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91.《明代起居注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修纂的影响——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与摩擦》,《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92.《明代史馆探微》,《史学史研究》2000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8期转载。93.《张舜徽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学研究》,《求索》2001年第6期。94.《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学术月刊》2000年5期。95.《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旅游学刊》2000年3期。96.《明实录修纂程序述要》,《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1期。97.《略论中国传统旅游的人文精神》,《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98.《明实录修纂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18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9.《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100.《直书与曲笔:传统修史原则的一体二翼》,《学术月刊》1999年3期。101.《睿宗、崇祯及南明诸朝实录修纂考述》,《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102.《明实录研究述略》,《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3.《试论〈洪芳洲公文集〉的史料价值》,《洪芳洲研究论集》,台湾洪芳洲研究会1998年。104.《从宋明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8年第3期。105.《从明代城市功能的转变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6.《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初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1月专辑。107.《朱元璋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5期。108.《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3期。109.《会通思想及其历史回声》,《船山学刊》1997年1期。110.《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文献》1997年1期。111.《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7年第3期转载。112.《明实录主题思想及民族史料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113.《试论〈殷虚书契考释〉的方法和价值》,《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六辑)1995年10月。114.《大戴礼记经文校正》,《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115.《从朱元璋的正统观看他对元蒙的政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16.《明实录人名校勘补遗》,《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四辑),燕山出版社1993年。117.《朱元璋偶像崇拜与政策走向》,《安徽史学》1993年第2期。118.《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119.《史记人民性悖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3年第1期转载。120.《明实录地名校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121.《明实录人名校勘》,《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二辑),燕山出版社1991年。122.《大戴礼记校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中华书局,1991年6月。123.《钱大昕史学思想钩沉》,《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又收入《钱大昕研究》论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24.《在历史学视角及体例的转折点上——张舜徽先生〈中华人民通史〉研究》,《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0年第5期转载。125.《司马迁与郑樵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126.《史记不朽之迷——史记成功原因新探》,《古籍整理》1990年2期。127.《时代中心的史学》,《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89年第10期转载。128.《苏颂与史学》(与张三夕合作),《古籍整理》1988年第3期;后收入《苏颂研究文集》,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129.《大戴礼记校正二十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