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期权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09 14: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期权论文参考文献

世敏、戴国强:《2007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晓舜:《中国证券期货业:机遇、挑战与对策》,《证券时报》。

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

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

论文参考文献,相信是一个困扰了很多毕业生的问题,下面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篇《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供大家参考。

[1] 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 陈树文,刘念贫;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137-14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5]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3,(8):55-63

[6]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7]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6):21-22

[8] 付强,吴娓.限制性股票奖励、激励性股票期权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J].

财会月刊,2005,(11):47-48

[9]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2006.12.6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2006.12.11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 曜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

(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 珉 .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

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

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

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

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

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

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51] Core, John and Wayne Guay. 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off: The Impac

t of Risk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A Comment[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52]Garen, John 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Principal-Agent Theory[J]. Jou

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6), 1175-1199, 1994.

[53]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ensation and D

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 101-11

2, 1991.

[54]Hubbard, R.G., and D. Palia. Executive Pa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

m the U.§.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9, 105-13

0, 1995.

[55]Incen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I,1990,(8):225-264

[56]Jensen, Michael C., Kevin J.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La Porta, R. , F. Lopez2de2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2000.

[57]M. C. Jensen, K. J. Murphy.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2manan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2p ril, Vol. 98, No. 2, p225~264

[58]McConnell, J. J., and H.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7, 595-612, 1990.

[59]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

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315, 1988.

[60]Palia, Darius. 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

ion: A Solu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3, 735-764, 2002.

[61]Ross, S. A. . 2004.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and the Duality of Risk Aversion

and Risk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59:207~225.41

[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

(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 珉 .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

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

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

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

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

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0

参考文献

[1] 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 陈树文,刘念贫;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137-14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5]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3,(8):55-63

[6]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7]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6):21-22

[8] 付强,吴娓.限制性股票奖励、激励性股票期权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J].

财会月刊,2005,(11):47-48

[9]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2006.12.6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2006.12.11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 曜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更多论文参考文献请访问:

期权在公司财务金融的运用论文

期权在公司财务金融的运用论文

1引言

现代经济体制下,公司财务金融不仅具有融资决策的职能,同时还具有投资决策的职能。其中投资决策指的是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科学、合理的调配资金,进而使得公司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而融资决策指的则是应用最少的成本融资到最多的资金。而无论是投资决策还是融资决策都需要应用期权,这也使得期权受到现代公司的普遍重视。其对降低公司的融资、投资决策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期权与财务金融的分析

2.1期权分析

期权是以期货的概念为基础,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代金融工具。期权可以使公司对未来时期的投资或者融资具有更宽松的选择权利。简单来说,期权就是交易的双方根据标的物事先做出约定,并签订协议,同时支付定金,以此来确定标的物的价格,并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实现物品的交易权利。在期权的交易中如果存在毁约情况,不需要支付相应的赔偿资金,损失的只是预先支付的定金,这种未来交易的权利即为期权。期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权利的角度来说,期权分为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看涨期权又称买进期权,是购买方根据交易协议,在约定的期限内,以实现预定的价格对实物进行购买的权利;而看跌期权也称为延卖期权,是指具有购买权的一方,在约定的时期内,以协议好的价格卖出实物的权利,但是却不需要必须卖出去。从交易时间的角度来说,期权还可以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其中美式期权是指,当期权成交后,在预定的期限内即可随时进行交易;而欧式期权则指只有在期权截止的日期才具有期权的行使权力。

2.2财务金融分析

公司财务金融可以是公司融资决策,也可以是公司的投资决策,融资的重点在于公司资金与成本的增加,而投资的重点在于公司所获得的收益,如果公司的成本大于收益,表示公司处于亏本状态,如果公司的成本小于收益,则表示公司正处于盈利的阶段,由此可见,公司的融资与投资是无法分割的,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必须共存。公司做出融资和投资决策,需要结合期权的相关知识对股票以及债券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而实现规避或者降低风险的目的,在期权运作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投资方式,所以还需要做好资金管理规划,并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的预测。

3公司财务金融中期权应用的意义

公司在财务金融投资项目的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的情形。首先对投资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其次准确预测投资项目未来的资金流量;最后,在投资项目彻底实施后,中间不允许进行变更。通过上述的几点假设,公司财务需要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现值指数等相关数据的计算来确定是否对项目进行投资。但是实际上项目很少有能够一成不变的,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时机被错过,不能仅以当前的预测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静态的评估。大部分投资项目都是具有期权特点的,需要根据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动态决策分析,在决策分析时还需要全面考虑项目的期权价值,并对净现值的相关结论进行改善与补充,从而使得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公司的投资机会不是一个短时期的过程,而是一个具有长期选择性和研究性的项目投资历程,需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寻找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对现在、未来投资进行确认,也可以选择放弃投资。这种投资决策还无法判断投资的可行性以及是否会获得收益,还需要继续持观望的态度,并保持对动态信息的获取,直到投资环境明了后再做出最后的决策。对于一些比较大的投资项目,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多次的投资,公司前期做出投资决策并不意味着公司需要不断的、持续的做出投资决定,公司具有决定是否继续投资的权利。如果对于已经投资的项目,在投资后出现对公司不利的变故,为了避免或者减少公司的损失,公司需要立即终止项目;但是如果投资后,投资项目始终按照计划发展,公司则可以继续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进行分阶段和分布分析与评估,根据不同阶段的分析结果对前期的投资决策进行纠正和完善。对期权进行评估是公司战略投资的重要依据,是一种逐步分析和实施的投资项目方法,也可以称之为战略投资。这种投资项目如果单独看不具有经济性,但是如果能够从全局来看,结合其后期的项目,则会发现其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所以这种战略投资是现代公司发展中必要的一种方式。

4期权在公司金融中的具体应用

4.1在新公司成立过程中的应用

新公司成立后,其运营和管理还无法达到成熟,各个项目也都处于萌芽时期,不够完善和成熟,如果这个时候公司的资金再出现缺口,那么不要说发展,就算生存都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为了使公司能够更好地运营,还需要向风险资本家进行筹资,但是在筹资的过程中,资本家就会对新公司具有期权。如果资本家在投资的过程中对新成立公司的评估不准确,那么也就意味着其期权费用的损失,但是如果资本家对新成立公司分析的比较透彻,对公司的发展预测比较准确,那么将会获得巨大的利润。新成立公司的初创期,公司的资金不足,可以利用期权来促进公司的发展,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因此公司需要制定合理的融资结构计划,为公司注入动力和活力,吸引更多的融资,使公司成功度过初创期,并获得大量的运作资本。同时,在公司的初创期后期公司还可以利用出售股票的方式得到融资,这样不仅可以为公司获得运作成本,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公司易主。当公司的运营逐渐完善,公司的业务都走向正轨,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就会获得更大的主动权,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资本筹集。

4.2在认证股权筹资中的应用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公司新股筹资资本发行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其一为公司发行新股,也就是公司新股的发行中没有确定的对象,没有针对性的、面向所有投资者进行发行;其二为公司私募新股,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面向一些大规模的投资机构和投资商进行发行;其三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发行;其四,发行认证股权,认证股权是指针对公司的原有股东发行新的'股权。不同的新股的发行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其中内部股东发行新股的方式为期权。认证股权同样针对的是公司原有股东,公司的原有股东可以根据协议规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内购买股权,但是这些股权是限量购买。而且认证股权与公司的股票是可以独立认购的。一般情况下,当股票价格高于认购权证时才能够实现认购授予的买权,但是也包括一些特殊的情况。所以为了有效地防止意外,保证公司的股票能够按照预期进行销售,还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来保证银行的股票购买,但是需要预先付一定的费用。

4.3在债券发行筹资中的应用

债券发行也是公司比较常用的筹资方式,同时债券发行筹资过程中也衍生了多种金融工具,包括附认购权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内嵌期权等。其中附认购权债券是指债券持有人根据之前协议的价格以及时间期限等,以普通债券发行的方式为基础,购买股票的权利的债券形式。附认购权的债券持有人具有新股认购券,可以在不违约的情况下,存在股东以及债券的双重身份。因此,附认购权债券的持有人具有多项权利,同时也使得公司的筹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转换债券指的是以公司的债券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期权,债券的持有者可以将这种债券转换成为股票。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与期权的双重特点,首先从债券的角度来说,其可以作为债权的凭证,可以凭借债券向发行者提出赔偿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股权性,作为公司的股票,这样债券的持有者就可以以此为凭证转化为公司的股东,可以行使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分红等权利,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履行股东的义务。此外,可转换债券还具有一定的可转换性,债券持有人可以通过转换性功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可转换权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权利,具有特定的期限与价格。如果发现公司的股票持续看涨,那么债券持有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可以行使转换权,将债券转化为股票;但是如果股票下跌,债券持有人则可以保持对股票走势的持续观望,寻找合适的时机。可转化债券相对于其他的债券形式来说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债券持有人可以通过降低公司收益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收益。但是有利的同时必有弊,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相对于普通债券来说更低,因此公司在特定的时期发放可转换债券能够降低成本,并获得更广泛的投资,进而保证公司的运行。

4.4在公司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公司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融资获取发展的资金,同时还需要通过投资获取利润,这也是公司发展的必然,更是提升公司收入的主要方式,能够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筹集资金后,还需要对这些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进而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提升公司的流动资金量,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和运行,为公司提供更加丰富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保证公司的经济来源更加稳定。在投资对象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斟酌,保证投资的低风险性和准确性,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降低公司的风险。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中,需要根据投资回收期以及获利指数等来对想要投资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利弊,每个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存在太多不可确定的因素,所以对项目的成功与否以及盈利与否都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估,进而使得公司的收益存在较大的落差,使得公司的利益受损,甚至威胁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的投资过程中通过期权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传统评估中的风险,保证项目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分期付款中资金的追加在下一轮的投资中就是一种期权,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投资的决策。如,在公司投资的定金合同签订中,需要先预先支付定金,这样可以使公司有更长的时间自由选择是否进行项目投资,如果通过分析和预测,确定投资项目能够实现长期盈利,则可以采取继续投资的策略,但是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则可以选择放弃投资,那么公司损失的仅是期权的费用,也就是事前预付的定金,所以对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但是如果获利那么对公司来说是无可限量的。

5结语

综上所述,期权是一种新型的公司财务金融工具,通过期权的应用能够使公司的融资和投资风险降低,并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公司的融资以及投资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如果在融资或者投资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极可能会对公司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威胁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公司需要针对不同的时期,利用期权获得更大的利益,促进公司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银霞.论期权在公司财务金融中的运作方式[J].中外公司家,2016(6).

[2]陈宁.在公司财务金融中期权的运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3(30).

[3]范玉婕.在公司财务金融中期权的运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17).

[4]徐中美.论期权在公司财务金融中的运作方式[J].投资与创业,2016(7).

[5]徐中美.论期权在公司财务金融中的运作方式[J].投资与创业,2016(4).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1.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3.Boyd J.H.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4.Berg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W.Diamond,p.h.d.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8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