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岩彩画论文题目

2023-03-09 14: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岩彩画论文题目

01 张艺 曲绘事态——中国古代风俗画对现实的观照 论文 2009-3-1 美与时代 102 何韵旺 台湾岩彩画的本土化进程 论文 2009-2-1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103 杨学太 中国现代城市色彩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文 2009-1-1 攀枝花学院学报 104 段君 对最近批评语言的分析 论文 2008-12-1 批评家 105 杨学太 北京城市色彩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 2008-12-1 华侨大学学报 106 杨学太 浅谈城市色彩规划 论文 2008-12-1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107 张洪兵 敬读毛泽东书法 论文 2008-11-1 艺术探索 108 许志军 论康定斯基抽象主义绘画的科学精神 论文 2008-10-1 艺术探索 109 郑黎 当代中国绘画中的孩童情结 论文 2008-9-1 华侨大学学报 1010 杨学太 宫崎骏动画作品之美学探析 论文 2008-9-1 电影文学 1011 何韵旺 东方岩彩创作工坊 专著 2008-9-1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1012 崔洪亮 不经意间的美—细节设计的妙处 论文 2008-9-1 科技资讯 1013 谭永胜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产品创新评价 论文 2008-8-1 艺术与设计 1014 赵炎龙 本土图案元素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 论文 2008-8-1 艺术空间 1015 杨学太 城市色彩设计与城市色彩文化 论文 2008-8-1 艺术探索 1016 王大卫 比较与评析张彦远、郭若虚对气韵生动的解释 论文 2008-8-1 美与时代 1017 任磊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 论文 2008-8-1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018 戴珊珊 现代室内环境中的传统再造探讨 论文 2008-6-30 科教文汇 1019 吴彦 概念设计—追求前卫的设计方向 论文 2008-6-1 南方都市报 1020 刘姝慧 浅析情感空间在独立式住宅中的运用 论文 2008-6-1 山西建筑021 何韵旺 从东洋画、国画、日本画到胶彩画-台湾胶彩画的本土化进程 论文 2008-6-1 新艺术 1022 何韵旺 日据时期台湾胶彩画的形成与发展 论文 2008-6-1 今日艺术 1023 刘淑慧 从审美体验看城市广场设计 论文 2007-12-1 艺术与设计 1024 任磊 产品设计中的市场意识 论文 2007-12-1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025 孙德明 岩画与涂鸦审美特征比较 论文 2007-12-1 文艺研究 1026 孙德明 光——意象绘画语言的主角 论文 2007-11-1 美术大观 1027 刘姝慧 传统村落人文景观意象的营造 论文 2007-9-1 住宅科技 1028 孙德明 浅谈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包容性与文化多样性 论文 2007-9-1 美术 1029 何韵旺 石窟壁画的材料表现与岩彩画的探讨 论文 2007-8-1 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30 段君 虚拟与现实:绘画模拟电子媒体 论文 2007-6-1 美术观察 1031 刘菊亭 浅谈现代重彩画的艺术特征 论文 2007-5-1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1032 冷昊锴 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论文 2007-5-1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033 张志伟 新儒家思想与中国画理画道 论文 2007-4-1 中国画研究 1034 王大卫 试论抽象形式的超越性 论文 2007-3-1 美与时代 1035 孙德明 谈风景画中的光与色彩 论文 2007-3-1 华侨大学学报 1036 张昆 论走向市场的工业设计教育 论文 2007-2-1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1037 卢蓉 简析宋代文人画家的心理表现 论文 2007-2-1 书画艺术 1038 刘菊亭 工笔花鸟画意象色彩教学研究 论文 2007-2-1 美术大观 1039 孙德明 《在后现代消费文化中坚持艺术立场》 论文 2006-9-15 美术 1040 陈清 论“门当”“户当”的文化内涵 论文 2006-8-15 装饰

岩彩画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从最早克孜尔壁画的异国情调中显现出的虽注重形体塑造,但又不像西方希腊式那样对形体进行客观自然的描绘,而是以东方的审美方式表现形体,形成一种东西方艺术融合的“龟兹画风”。这种克孜尔壁画形态是丝绸之路上形成中国最早的东西艺术融合之样式。从敦煌壁画中早期的“西域画风”至中后期的逐渐本土化、中原化的画风转变中,形成了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典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史。康熙54年(1715年)意大利人郎世宁等传教士将西方绘画的设色和技法带入中国,又是一次东西文化大交融。二十世纪中期是中国美术史上又一个活跃纷繁的时期。林风眠强调的是中西融合,徐悲鸿强调的是西为中用,潘天寿强调的是中西拉开距离,李可染强调的是将西画中的光和体量带入中国画。细想这几次文化大融合的背景都是在国门打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盛时期。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再一次打开,中外文化的再度大交融,出现了新一轮的“中国美术何处去?”的深度思考,伴随着莘莘学子在跨出国门回归本土之后民族主义精神的唤醒,于是“岩彩画”一词被清脆而响亮地提出。岩彩——这一本土文化中的一大素材又被觉醒者从文化历史长河之底挖出。它代表着中国美术的又一次转变,意味着中国的色彩绘画再一次走向辉煌的一页。“岩彩画”从被提出、被争议到今天被接受,它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90年代初天雅中国岩彩画研究所从材料的研发开始到普及教学,文化部中国艺科所重彩、岩彩画高研班的开设,各艺术院校的正式课程设立,媒体宣传的推动,历届岩彩画展的举办等,都得到了美术界的极大关注,此画种从无到有,并能在全国美展中许多岩彩画作品获奖。其间开拓者们就像在一块荒蛮之地进行填洼、除草、开垦一样,付出了惊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岩彩画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画种,在今天的现代艺术表现中,它与任何画种的发展一样,起初的实验性作品中都有可能显出生硬、缺乏完善的状态,但这是可贵的探索,是此岸到彼岸的一个过程,弥足珍贵而足显勇气。创新和实验者的艺术探索往往是边缘的艺术,直接受到传统意识下主流艺术的排斥,有的早早夭折了,有的艰难生存下来并汇入主流,继而成为保守的主流传统而重新受到非主流艺术的批判,这是历史推进的必然。我想岩彩画会顽强地生存下去,并能迅速成为主流文化而受到重视,将代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画坛。现代岩彩画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汲取养料,一是传统,二是生活,三是外来艺术。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处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当代人,要从中去观察、去体验。但光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技巧、相应的方法、相应的路子也是不行的,所以,只有从传统中,从外来文化中去汲取,只是拿过来也不行,更重要的是化为自己的个性和本民族的文化审美,这些是很重要的。岩彩画一直所追求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要从中国传统寺庙壁画当中,从大量的民间艺术中,还有在艺术院校里经过正统的造型技巧训练,把它们融在一起形成中国岩彩的面貌,特别是将传统绘画样式转化为现代的艺术语言形态和现代的表现形式,要多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中国画必然会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如今的岩彩画从感觉上看,是从传统壁画中过来,但已经不是古代的岩彩画了,虽然使用材料都是矿物颜料,但是现代的岩彩画更加表现当代的生活,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独特的创造,这才是中国现代岩彩画。而且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丰富,是用现代人眼光,现代人的感觉去创作的,这当然属于创新的范畴,所以岩彩画将继续走下去,要越走个性越鲜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画的多元化、个性化已蔚然成风,现代岩彩画也丰富了当前中国画创新的内容。(作者为 中国美术学岩彩教学负责人王雄飞)

岩彩画的意义

今天的“岩彩画”旨在充分体认民族传统绘画价值的同时,并不固守传统,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同时观照西方艺术之长,力求构起融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艺术思想于一体的民族美术形态,使色彩的中国绘画不仅走出濒于“灭绝”的边缘,而且有将在世界艺坛占有一席之地的愿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