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新闻事件

2023-03-09 10: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毕业论文新闻事件

因为当时翟天临发表的文章可能存在造假,所以很多的学校就开始对论文的审核变的特别的严厉,对于一些本来就答的不是很好的同学,直接就取消了答辩的资格。这对于许多的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现在的同学们都恨透了他。

在北京大学,在第一个小时内发现跨境学术劣势后,进行了处理。学校决定不再招收博士后担任合作导师。采访组成员受到严厉批评,光华管理学院也进行了自我批评。其次,北京电影学院的致歉信称,将聘请专家收集此类材料。如有必要,翟天林将被告知参与调查,决不会容忍这一事件。

更重要的是,北京市委参与了事件的调查。教育部也在同时开展工作。表示对事件进行了彻底调查。毕竟,通过诈骗获得学位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如果我们这样开始,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出现多少这样的案例。当然,假论文不仅与他有关,而且他的导师和面试官也摆脱不了干干净净。

翟天林没想到会被英国新闻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如是说:“翟天林,一位拥有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电影明星,正在学习如何主宰光环。但在一次直播中,他表示不知道“豪网”是什么,这让网友质疑他的论文造假和程度,是否有确凿的证据或不合理的猜测。

大凉山小伙全奖直博,毕业论文致谢为何能令全网泪目?

因为他特别诚恳。小伙子的刻苦与乐观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动容,非常感动。

引用翟天临事件写作文

他不是没有演技的人 追求学历的虚荣真的没有必要

这次如果不是他自己的高调 就不会翻车 这次扒他的博士们甚至都没有针对他本人 只是针对教育的不公而已

作为一个演员 他的性格决定他早晚要为自己的狂付出代价 这从他的往期访谈看得出来

作为高等学府 北大让人非常失望 出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声明后 翟本人退出博士后站 此事似乎跟北大就没有关系了 北电是培养演员艺人的学校 出这种丑闻意料之中 北大却是让人无法理解 制度的不公正是买方卖方一起造成的 翟天临是学术造假的买方 北大作为卖方 理应给大众一个交代 翟本人一个人是做不了假的 把他一个人推到坑里并不能就此平息大众对北大的质疑

这次事件让广大学子最寒心的是 普通人向往的北大 原来已经不是以前的北大 一样藏污纳垢 一样商业化了 而发生这类事件 北大没有最起码的责任和担当 甚至不如川大第一时间表明立场 北大的态度比北大的行为更让人对教育失望

翟天临不止一个 北大却只有一个 北大毕业的老一辈学子也为北大沦落至此而叹息

翟天临事件,是通过一次直播被观众一层层扒出来的,他论文剽窃、学术造假,靠一己之力引发了公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点关注,这是翟天临的祸事,而其在学术界引起的风波却不知该如何定论了。

翟天临事件造成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各大高校对毕业论文的查重更加严苛了。翟天临事件一出之后,各大高校纷纷修改政策,导致很多要写论文的毕业生开始在网上“谩骂”,说翟天临加重了他们写论文的难度和负担。

翟天临作为一个不知道知网为何物的博士,论文注水,而大家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修改论文查重标准,这对于学术界来说,看上去是好事。大家写论文的难度提高,为此更加尽心尽力,写出来的东西质量理应要提高不少。

但有些专业性质很强的论文,比如医学、法学等,学生论文里的专业名词也成了查重飘红的地方,降重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很不公平的。 学术界不公平的事件其实很多,学术造假也不止翟天临这么一个,这是众人众所周知的事情。

这个社会本就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身居高位者为了那么一些难以言明的理由,他们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和关系网,能够做到很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那些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甚至追求了一辈子的目标,在他们看来要得到易如反掌。正因为有这样的现象,也正因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学术造假的新闻出来的时候,观众才会更加气愤,终于找到了可以讨伐的目标。

信中说出了原来做错的几方面之后,我也把情况跟领导汇报,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昨天晚上熬了一个夜,写回应的信,但领导是不同意发的。

我认为,他有一个道歉的态度,这比他以前的态度要好得多,这是一个良好的转变。

问:您对学生此前朋友圈的言论怎么看?

孙家洲:如果学生发表的是学术讨论,不满学者的观点,提出批评,这种事在大学里面,老师谁也不会压着他,但他这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谩骂。

问:公众也对您学生的言论有所议论。

孙家洲:最开始我发现他攻击别人,我还去劝说,劝说过程中他又发朋友圈,把贬低别人的程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我作为导师应该表态。

问:您昨天跟我说断绝师生的“公开信”是发在朋友圈,后被人公开到网上的?

孙家洲:网络上之前热炒的这封公开信,并不是我提供给网络的。这封公开信本来是在我们私人的微信朋友圈,是一封告学界和弟子信,我们公开是有一个范围的,我并不想把它公开在社会上。我们的朋友圈,本来是一个私人、微信的范围,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我不希望公众去关注这件事,而要注重更深刻的东西。

问:发“公开信”之后呢?

孙家洲:这本是一个纯粹学术的事,结果变成大众话题,被大家娱乐一

很愤怒,却又感觉释然,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为了这句话,多少人寒窗苦读十几载,只为金榜题名时。人人都期盼更美好的生活,人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是,为什么有些有知识的人却在马上就要功成名就的时候,做出让人所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呢?身为博士生本身只要稍微努力就会比平常人舒服很多却要选择造假 ,要获得得多于常人的知识,就要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而为了这一切,在求学的路上,每个人都在拼命努力。因为老祖宗告诉我们:“宝剑锋从磨砺起,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同时我们也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为付出了,所以就想拥有最大的收获。

[以药家鑫事件写作文]

6月7日,高考开考的日子,以药家鑫事件写作文。这天上午,药家鑫在陕西西安被执行死刑。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被告人药家鑫开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又持刀将张妙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本报今日A18版) 在933万莘莘学子步入高考考场的时候,药家鑫,这个年仅22岁大学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不管是有意还是巧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一名犯有严重罪行的大学生处以极刑,总会给人无限的联想。也许,这是给刚刚或即将成年的高三学子们补上的一堂生命教育课;或许,这又是给那些即将迈入大学殿堂的学子们一声棒喝。其警诫意义,显然远超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事件的本身。 药家鑫被依法判死,这无疑是法律的胜利。回顾几个月来药案审理、判决过程中的种种争论和波折,我们要说,能有这个结果已属不易,其中凝结了无数法律守护者的良知、心血和智慧。 然后,这又不是一件值得任何人高兴的事情。两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一场并不严重的交通事故而逝去,两个家庭都得承担失去亲人的痛苦。从去年10月20日到今年6月7日,从药家鑫开车撞伤农妇、连刺8刀灭口,到被拘、一审、二审到死刑复核、执行死刑,围绕药家鑫案所表现的种种 *** 辩护或民众的群起攻之,药家鑫案似乎不再是药家鑫案。面对随这起杀人案而来的离奇喧嚣,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老愚一语中的:公众害怕这个社会真的被丛林法则主宰,弱者彻底丧失法律的庇护。 药家鑫最终被执行死刑,这是法治的胜利,却是教育的失败。药家鑫走到这一步,其父母难辞其咎,初中作文《以药家鑫事件写作文》。子不教,父之过。21岁的在校大学生,即拥有自己的小车。贪图物质享受,心理阴暗,既怕穷人难缠,又私携刀具。上述种种因素,铸成了药家鑫的大错。且不说事后其父母的诸多行为,其实质是将药家鑫一步步推向深渊。其次,大学教育存在缺陷。如果辩护律师的话属实,药家鑫是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的好学生,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大学教育很失败。不懂得尊重生命,不知晓法律严明,丧失了基本的人格、人性,称得上好学生吗?事实上,教书不育人的所谓精英教育,已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强烈质疑,但在体制的惯性作用下,鲜有改观。 我们的社会也有责任。药家鑫的孤僻、自私、残忍,他的仇穷心理、扭曲的价值观,都是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的折射。父母金钱至上的误导、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社会世风日下的熏染,加上药家鑫自身的缺陷,在发生车祸、要承担责任时,他的瞬间爆发足以毁灭一切。确实,药家鑫案留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疼痛,值得我们花更长时间去检讨。 诚如西安五教授所言,药家鑫案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案,而成为一个社会事件。按照教授们的思路,如果法律让药家鑫活着,则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平和和宽厚之心,我们这个民族的仁慈和宽恕之道,这前景确实使人神往。问题是,如果药家鑫不死,则不但法律规定的死刑制度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且社会良知的底线被随意突破,那么千万个药家鑫就会接连冒出来。因为挽救一个药家鑫,而使千万个药家鑫及无辜者付出惨重代价,这不是法律的应有之义。 药家鑫走了。若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可以换来人间的某些变化,让冷漠、残忍减少或者消失,那么,这个案例足以载入史册。

〔以药家鑫事件写作文〕【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开头:现在的社会风气,冷漠无情,也是冰冻三千非一日之寒,长久以来,贫富差距的日剧严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常常因为几百元人民币而拔刀刺人,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让人心寒,同时会问“现在的人都怎么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的退步,除了心中有人民币,什么也没有了。可悲呀!也难怪,因为现在的社会不允许没有人民币,上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问“我妈妈开的XX车,你妈妈呢?"人民教师都会看见好车眉开眼笑了。社会进步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想想这也难怪,“私”字当头。

退一万步想,如果是你开车经过了,会停下去救吗?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前面的汽车飞奔,老大爷倒地,我停车扶起,老大爷迅速拉着我,记下我的车牌号……无奈啊无奈 ,只有掏钱的份儿,如果再有下次,你会怎么做??? 这就是现在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呀!!!

社会真的进步了!!!

中间举例就归真堂熊胆事件,去分析推敲他们所做的一切

最后呼吁一下,提升一下主题,升华一下

希望采纳咯

有关新闻学毕业论文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社会生活中职业化程度越高、职业地位越巩固的职业,人们对其从业者的道德水准的认定也越明确。职业道德观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它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甚至指导具体的职业工作和职业行为。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观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
当前,新闻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出卖版面;为抢“卖点”,大量刊登色情、暴力新闻,甚至编造假新闻……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新闻自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引发“信任危机”。当前新闻工作者中,部分记者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以致败坏了记者的公众形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记者队伍的“信任危机”。一段时间以来,传媒界把“加强行业自律、强调职业道德、刹住不正之风”局限于集中“对有偿新闻进行专项治理”,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记者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应该看到,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
记者当然要追逐社会热点,每每遇到天灾人祸,记者应该不辞辛劳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捕捉新闻,如实报道,这种追新闻的劲头应该大大提倡。职业道德修养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精髓和永恒主题,是记者的必修课。记者在待人接物中应有的修养和礼貌,是真情、友好、善良的表现,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法宝”。没有礼貌,不尊重人,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然而当前记者队伍中有些人自以为是,架子很大,缺乏教养,不尊重人,经常制造出一些事端有意让人难堪。
这些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其后果必然是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铲除它,这样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或防止新闻宣传在弘扬主旋律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从而切实保障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二、新闻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是从自己的责任,还是社会地位、社会影响、个人成长来看,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活动,不仅要为人民群众传播信息,传播真理,采写读者最需要、最有益的新闻,又要反映他们的意见、愿望和呼声。记者发出的每一篇报道,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
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不管个人会遭到打击报复,甚至会遇到生命的危险,绝不能在政治上投机迎合,绝不能屈服于任何邪恶,绝不能明哲保身,拿原则作交易。
一个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的记者,绝不会抢发某些有可能是虚假的、不实的报道。“客观报道”代表的是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它不是谣言的遮羞布。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观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永远不能推卸的责任。
不逐名利,严格自律,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新闻工作者应有以身作则的义务。那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那种利用工作之便搞有偿新闻的做法,那种追逐个人名利而抄袭剽窃的行为,那种为了“卖点”而降低新闻品格的媚俗之风,必须坚决反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严加禁止。新闻工作是一项严肃的职业,它不允许为了个人目的利用新闻报道手段进行无原则的吹捧。也不允许利用新闻职业的便利打击陷害好人。
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责任。新闻传播业应该不为任何权力左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上报道事实,尽可能把个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权利交给受众。新闻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所谓真实、客观、公正等正是这种规范、道德和良知的体现。但任何职业规范都不应该违背社会规范,任何职业道德都应符合社会道德,任何职业良知都必须服从社会良知。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实践者。新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新闻传播的最终使命是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并通过新闻报道承担起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
我们的新闻事业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信任,除了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愿望外,还有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导下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职业道德标准。因此,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很强的政策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基础,过硬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谁给我一篇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啊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刍议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

引言:主持工作是有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主持人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受众。
在媒体分布多维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化、媒介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节目的制作传播形式和栏目风格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对于一个栏目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由许多栏目和版块构成的电视台整体节目中,这些栏目和板块的内部构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现,甚至更有一些栏目名称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栏目因主持人的个性化而形成栏目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节目收视率、栏目成活的关键。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讲,他们个性化风格的建构不管是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栏目成功甚至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个性风格建构的必要性
(一)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题中之义
主持人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内容再丰富的节目都无法传达给受众。从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12日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到今天二十七年的时间,主持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受众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门对语言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新闻、综艺还是娱乐节目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有声符号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个人理解、承载着对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别林斯基说“一个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1]这说明无论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组织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达都必须经过他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感受、性格气质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过滤,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
(二)传媒业的发展和实践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
关于个性化,从宏观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上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曾经说过:“向未来挺进,就必然要脱胎换骨远离标准化,脱离产品的划一,脱离千人一面的艺术。” [2]《非常6+1》的成功与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主持人有直接关系。制片人哈文说:“节目组几十个人在工作,到了录制现场,就只有看主持人的表现了。主持人就像汽车驾驶员,方向盘、油门、离合器都由他操作,在关键时刻,只有他能控制现场;主持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这句话通俗地道出了主持人风格的关系相辅相成。随着电视传媒业‘窄播化’进程的加剧,节目主持人‘大众情人’的时代也将宣告结束,主持必将分众化,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着自己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目标,满足这一特定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进而满足他们选择节目的心理需求。与这种分众化趋势所映照的是,个性主持人将会随之受到推崇。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是传播主动一方的最后执行者、是传播体的代表,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栏目、一家电视台的个性化标志。在遵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和对栏目定位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的基础之上,主持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都是个性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传媒的分众趋势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职业的生存模式更需要传播者自身的个性化。
(三)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风格的多元化
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发展到如今年的360家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也发展到了2058套。受众也从二十年前收看几套节目的几个主持人到现在可以收看各个频道的栏目和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中国电视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是同步的。面对成熟的观众,电视栏目与节目的创新更增强了难度,对电视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播模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丰富了个体的选择。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对主持人而言“个性即生命”。凤凰卫视“早间说新闻”的异军突起引起大陆电视人的深刻反省。人们如此热烈地欢迎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主持风格充分反映出在内地电视人创造的播音主持风格与受众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区间。再如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据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收视调查公司的数据统计:《南京零距离》开播第二周,就进入排行榜(周平均收视率)前50名;第六周进入该排行榜前15名;第八周成为该排行榜第一名并一直保持领先。平均收视率为8.8%,最高收视率为17.7%。直今仍保持着高收视率。[3]勿庸质疑主持人孟非直陈观点,不隔靴搔痒的个性化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 “节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了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并且在2004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的称号。受众这种多元化审美需求也可以从主持人观念的不断革新中寻找到端倪。
二十年来,对应着电视传播理念与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变化,主持队伍构成经因了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来源、工作机制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第一阶段:主持人节目初创时期 (1980—1983)
2.第二阶段: 主持人规模扩展时期 (1984—1992)
3.第三阶段: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崛起时期 (1993—20世纪末)
4.第四阶段: 主持人节目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末—当前)
综上所述,二十几年来主持人节目走过的四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主持人主流演变的轨迹是:从普通话语音、单纯的语言表达的语言基础层面的素质要求,以及一味强调漂亮年轻的误区,向关强调人文素养,重视文化内涵和看好个性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变化。
二、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建构的瓶颈因素分析
现实的情况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毕竟为数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编制已满,一方面却又缺少优秀的主持人。那么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形成的瓶颈又在哪呢?笔者认为,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可以是影响个体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言,以下方面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院校的模式化培养模式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70%,而在这70%当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占了45%[4]比重之大。这一群体势必会对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的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与此同时,院校模式化培养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也体现无遗。
1、专业院校招生选拔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
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纳入了艺术类招生,考核成绩由高考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构成。其中专业面试是对考生声音、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基础做出判断和选择,往往具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而对考生高考的成绩的要求却远低于一般高校的录取标准线。考核标准的跷跷板“相貌、声音”一头被抬高,“文化素质”一头被压低,这种重视了现有显性基础,但忽略了隐性发展潜力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同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条件放低、教学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也成为难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构成。
2、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
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在校时接受较多的语言表达方面和外部形态的有关训练,但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单位表现为:“上手快但内涵不足,出场鲜亮但后劲不足”;主持人节目的深入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上层建筑扎实,基础建设空虚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导致了技巧载体下的个性表达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质对个性化风格建构的影响
素质,按照《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而所谓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个体素质的表现形态至少可以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可以影响到个体风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
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03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心灵之约》节目正在进行直播,主持人罗刚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谎称要谈“中日友好关系”,在约定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自称“小原真太郎”的人却大发反华言论,直到三分钟后,罗刚才进行反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主持人罗刚和导播因为工作的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公职。这一事件折射出新闻媒体的政治导向性,也为主持人政治素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党的指导思想、先进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经济、社会、思想建设的方向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
2、思想、文化素质积淀不足:据调查分析,20—30岁之间的主持人在我国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占有45%的比例,40岁以上的主持人仅占4%。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汤姆?布罗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纪时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准确的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群体规范、行事风格、道德取向紧密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邃的群体觉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对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这里提的文化素质更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晶体智力,总是和一定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积淀联系在一起,它对于开拓主持人独特的视野、丰富言语载体的内容、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无裨益。因此,如何丰富和提高我国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形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都是制约主持人主体形成个性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指对自我情绪和外部形态的良好调控,也不仅指对现场情况的良好协调和随机应变能力,它还应体现在对受众心理、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和问题处理风格,形成个性鲜明的播音主持风格。
(三)评价主体对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带来的影响
作为评价的两大主体——受众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机构,两者都可以说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众和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认知不同也是导致主持人丧失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
1评价主体之一——观众
电视是动态的传播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做为受众,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主持人和其栏目的成活和发展。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喜好就会大相径庭。而这种喜好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因为节目高品位、高质量,主持人的个性化从而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调和“众口”,为了迎合部分观众不高的欣赏水平。某些节目和主持人以牺牲节目风格和自我的个性为代价希望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相互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
但是主持人也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
2评价主体之二——广播电视的管理者
广播电视的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评价对于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学会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等权威机构和人员对待主持人有着“生杀大权”。但这一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更应该紧跟国际接轨,紧跟电视业的发展步伐,由各个方面的人士组成,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看待主持人的发展。单从业务的角度去简单地评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坏,不仅了影响一个好主持人的潜力发挥,更会毁掉一个好的栏目。倾听多方意见、综合考虑主持人的发展才是发展之策。
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视主题为“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研讨会上直言道: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目前有些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当然这一言论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针对的是面向特定审美层次受众的一些娱乐类节目,因为这一群体构成了人群的大多数。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它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形成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层次的栏目、形成不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栏目,这不仅是提升媒体层次的需要,也是社会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群体自我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不同类别节目,形成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媒体管理主体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
找到了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建构的症结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素质的提高
主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提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长跑+快跑”之外,更应在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广的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随着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将成为节目和栏目组的双重负责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变,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有声语言创作中个性风格平平的主要途径。
(二) 建立多维度的用人选拔机制和院校培养方式
央视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斌说:以往的电视是一种很封闭的渠道,现在门槛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上海电视台的曹可凡和央视《今日说法》的撒贝宁都不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院校的培养应该尽快制定和改进:
1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主持人
专业院校可以面向各类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开办主持艺术双学位,而不是现今的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
2完善就业机制:
专业院校应该在学科当中更多的加入实践的比重,并且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指定培养。对招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口培养专业方向加具体、鲜明的主持人。这些方式的施行可以改变现在的艺术院校特别是播音与主持盲目过“热”,招生过多,而最后就业情况不乐观的现状。
(三)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业务评价机制和评奖制度
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的晋延林也曾经说过:国内对主持人人力资源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电视台在管理中还存着一些误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水准和主持人个性化的形成。[7]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建立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从观众、制作人、专家等多个层面对节目进行评议和讲评,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从月评、季评、年评到台评、省评、全国评这些都对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建构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评奖过程中,除了对获奖的主持人奖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奖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业务评价的主体应该采取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除去专家、主管领导之外更应该有主持人同行和受众。多与观众座谈,了解观众需要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
结 语
有声语言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它的建构元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已的风格。与此同时,“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积极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压力,总是简单的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形成;从主观角度看,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才会渐渐凸显和形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