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国节日研究论文

2023-03-09 09: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美国节日研究论文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

农历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壮族歌墟节、朝鲜族上元节 、苗族踩山节、达翰尔族卡钦

◆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芦笙节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

◆正月二十九:送穷日

◆二月初一:瑶族忌鸟节

◆二月初二:春龙节、畲族会亲节

◆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杆节

◆三月十五:佤族播种节

◆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清明节

◆四月初八:牛王诞

◆四月十八:锡伯族西迁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黎族朝花节、苗族龙船年

◆五月十三:阿昌族泼水节

◆五月二十二:鄂温克族米阔鲁节

◆五月二十九:瑶族达努节

◆六月初六:天贝兄节、姑姑节 、壮族祭田节 、瑶族尝新节

◆六月二十四:彝族、阿昌族、白族、佤族、纳西族、基诺族火把节

◆七月初七:女儿节

◆七月十三:侗族吃新节

◆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普米族转山会

◆八月十五: 中秋节、拉祜族尝新节、仡佬族后生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月初一:祭祖节

◆十月十六:瑶族盘王节

◆十二月初五:苗族姊妹饭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冬至日:冬至节

◆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十二月三十:除夕。
--------------------------------------------------------------------------------------------------


中国节假日

2005-4-27 11:19:40

中国法定节假日

元旦 春节 国际妇女节 国际劳动节 青年节 国际儿童节 建军节 国庆节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元旦 元宵节 龙抬头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七夕节 鬼节 芒种节 夏至节 冬至节 祭灶节

中国宗教节日

塔尔寺灯节 肉孜节 古尔邦节 玉皇圣诞节 蟠桃会 开斋节 平安夜 圣诞节 圣纪节 妈祖节

中国民俗节日

国际钱江观潮节 岳阳国际龙舟节 扬州溱潼会船节 保定敬老健身节 洛阳牡丹花节 贵州杜鹃花节 大连赏槐会 军坡节

中国民族节日

那达慕大会 赛马节 转山节 雪顿节 沐浴节 芦笙节 姊妹节 龙船节 吃丑节 火把节 花王节 斗牛节 姑娘节 花儿会 收获节 那尼节 重庆苗族踩山节

中国时令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三伏 小阳春 击鼓催春 消寒图

中国艺术节日

中国艺术节 上海电视节 四川熊猫节 中国戏剧节 中国吴桥杂技节 风筝节 西安古文化节 三峡艺术节 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 冰雪艺术电影节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天津中国京剧节

中国文化节日

中国西藏文化节 海南国际椰子节 哈尔滨冰雪节 吉林雾凇冰雪节 北京龙庆峡冰雪节 自贡恐龙节 杭州茶文化节 中国丝绸之路节 海南岛欢乐节 湖北三峡文化节

中国经贸节日

旅游节 泰山登山节 青岛啤酒节 青岛海洋节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绍兴黄酒节 中国豆腐文化节 广州美食节 重庆火锅节 中国广告节 上海茶文化节 大兴西瓜节 景德镇国际陶瓷节 桂林山水旅游节 重庆万盛旅游河流节 嘉峪关国际滑翔节 五台山国际旅游月 上海黄埔旅游节 苏州丝绸旅游节 张家界国际森林节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黄山国际旅游节 大连服装
--------------------------------------------------------------------------------------------------
还有:


--------------------------------------------------------------------------------------------------


美 国 的 传 统 节 日
New Year's Day(January 1) 元旦
Lincoln's Birthday(February 12) 林肯诞辰纪念日
St.Valentine's Day(February 14) 圣瓦伦丁节(也叫情人节)
Washington's Birthday(February 22) 华盛顿诞辰纪念日
St.Patrick's Day(March 17) 圣帕特里克
Easter 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April 1) 愚人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
--------------------------------------------------------------------------------------------------


美国的传统节日

--------------------------------------------------------------------------------
2005年2月10日20:57

1月1日新年(New Year's Day)
2月12日林肯纪念日(Lincoln's Birthday)
2月14日圣瓦伦丁节(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
2月18日华盛顿诞辰日(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
4月1日愚人节(All Fools' Day)
4月***日复活节(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5月***日植树节(Arbor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
5月***日母亲节(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5月***日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6月14日国旗日(Flag Day)
6月***日父亲节(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7月4日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9月***日劳动节(Labor Day)(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10月12日哥伦布日(Columbus Day)
10月***日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十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11月1日万圣节(Halloween)
11月***日12月25日圣诞节(Christmas)

求一个西方国家节日趣谈的论文

就算给了你也是抄的。自己去搜吧。

如何写有关中西节日的论文呢?

中西节日习俗与饮食
摘 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
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
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
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中西节日;节日习俗;饮食文化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
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长期以来,中国以农为本,在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有着强烈的季节特征,于是十分重视季节气候对农
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然时序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学说,形成了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这一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定型于唐宋时期[1](P.24)。到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所载一年中的节日有元旦、立春、人日、上
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
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明清后基本沿用这个序列,并逐渐淡化了其中一些节日。
而以英、法、意、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
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而基督
教有众多的节日,其中有的是信徒中自发形成的,但多数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如一月
有主显节,二月有瓦伦丁节即情人节、谢肉节也称狂欢节、封斋节,四月有复活节,五月有耶酥升天节、生
灵降临节,八月有圣母升天节,九月有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有圣诞节、
悼婴节等。由于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拥有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徒,有着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甚至
先后成为罗马帝国和英国的国教,于是基督教的许多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影响极大、涉及面
极广而逐渐演变成全社会共同的节日,由此形成了以宗教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其中典型的节日有
狂欢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基本上源于基督教,大多有与基督教相关
的习俗,但不一定有特殊的节日食品。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
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的差异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节日习俗的起源与目的不同,中国主
要源于岁时节气,以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西方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以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二是
节日习俗的主题与内容不同,中国主要以吃喝为主题,许多节日有相应的节日食品;西方国家主要以玩
乐为主题,许多节日都少有相应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中国人
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主要通过饮食来实现,即《管子》所言“民以食为天”、《尚书·洪范》所称
“食为八政之首”,加之其哲学观点讲究顺应自然的“天人相应”,使得中国人的饮食观特别重视人体、饮
食与自然时序相对应,认为只有如此,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才会健康长寿,所以节日习俗不仅以饮食为
主,并且以特定的节日食品作为这些观念的最好注解。而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
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
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心灵净化与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重的宗教
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式的娱悦和快乐。下面分别以中国和西方人最重视的节日
为例进行阐述。
1 中国的节日习俗:源于岁时,吃喝为主,祈求幸福
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节日食
品从早期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饭、年糕、饺子等多种多样。
古人认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在这一天便有了劝人耕种的习俗。《后汉
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绩(?),
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耕种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在饮食上有了相应的食品。最早出
现的是由五种辛辣刺激蔬菜构成的五辛盘即春盘和屠苏酒,目的是强健身体以利耕种。随着时间的推
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
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
意的饺子等。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
许多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而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常出现在农历的
五月中。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必须加强田间
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
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礼记·
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这一活动逐渐渗透、影响到民间并形成习
俗,出现了“角黍”即粽子这一特殊食品,供人们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于端午节从夏至发展演变而来,
于是“角黍”也成了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言:“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
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可见,端
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联系。然而,人们并不满足这种客观存在,又为其起源赋予了许多
动人的传说,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说。这一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新内涵,于是各地因习
俗、爱好的不同而创制出多种多样的粽子,不仅表达了对丰收的祈求、对先民的崇敬,也丰富了饮食生
活,客观上为人们幸福地生活创造了条件。
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
节日食品是月饼。然而,中秋节的形成及其与月饼之间产生的对应关系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飘香,瓜果满园,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这一切,同时对大自然产生了
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人推算节气时令的重要依据,于是周朝就有了祭月、
拜月活动。到隋唐时代,人们在祭月、拜月之际逐渐发现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便开始赏月、玩
月,形成了以赏月、庆丰收为主要习俗的中秋节。唐人欧阳詹《玩月诗序》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
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
与之清冷。”在这个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节日里,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忘记用美酒嘉肴
相伴。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臣赏月,并一起分享吐蕃商人进献的美食──
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这饼也许就是后世“月饼”的始祖。到宋代,
中秋节赏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有了“月饼”的称呼和品种,只是未
与中秋节联系起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大约在元明时代。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起
义时,就将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在互赠月饼时传递消息。这表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元朝
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
—10—
义。”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
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
冬至节是冬天的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一月,没有固定的日期。其节日食品较多,主要有馄饨、羊
肉、粉团等。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前后也是大量贮藏农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时期。《月令七
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至此,一年的农事忙碌即将或已经结束,五谷满仓,
牛羊满圈,该是人们初享劳动成果的时候了。因此,人们十分看重这个日子。许多研究者认为,大约在
汉代,冬至就已成为一个节日。魏晋以后,人们将冬至的庆贺规模扩大,使之仅次于春节过年,有些地方
又有“亚岁”之称。冬至节是阴阳交替、阳气发生之时,食馄饨暗寓祖先开混沌而创天地之意,表达对祖
先、对大自然的缅怀与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节日食品,不仅是冬季的极佳滋补食品,而且寓
意吉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企盼。《明宫史》卷四载,冬至节“吃炙羊肉、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
义”。羊与阳同音,寓意阳气发生。同时,羊与“祥”通,古代常把“吉祥”写作“吉羊”。《汉元嘉刀铭》言:
“宜侯王,大吉羊。”
2 西方的节日习俗:源于宗教,玩乐为主,缅怀上帝
在西方国家,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时间大多在阳历二月中,一般开始于封斋节
的前三天,节期为三天。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尽情欢乐。
最初,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教徒们便自发地在封斋开始之前举办各种宴饮娱乐活
动,以此宣布即将暂时告别肉食,称为“谢肉”。“谢”即为辞别、告别之义。由于人们在宴饮活动中可以
尽情狂欢,故又称此活动为“狂欢”活动。到公元15世纪,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下令于封斋节前三天举行
庆祝活动。从此,狂欢节便作为一个节日被正式确定下来,并逐渐在西方及其他国家流传开来。如今,
狂欢节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节日。
由于狂欢节的缘起与教会封斋时禁止肉食和娱乐的规定密切相关,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来、值得庆
贺之际,因此其习俗便离不开肉食和娱乐两方面。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其习俗是以娱乐为主、饮食
为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庆贺色彩不断增强。如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
不但在家中宴饮欢歌,而且穿着奇特的服装,脸上戴着面具或涂着各种色彩,踩着高跷到大街上,尽情欢
乐。许多点心店则特别制作一些面具糕点,供应顾客;一些饭店、酒吧还制作各种面具饼干挂在墙上,象
征生活开始新的起点。把狂欢节娱乐推向颠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欢节之乡”的美称不是源于饮食而是
规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
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复活”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大多
在阳历四月。在其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
据《圣经》记载,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参加犹太教逾越节时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
期日便复活升天了。基督教教会为此设立复活节以示纪念,并在公元325年,由罗马帝国的尼西亚教士
会议明确规定其时间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阳历的四月中。由于复活节是教会为纪念
耶酥而设,因此节日前夜或当天都有宗教纪念活动,不仅在教堂举行弥撒,有的城市还举行盛大的宗教
游行。与此相应的是吃彩蛋和滚彩蛋活动。鸡蛋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把鸡
蛋染成红色则象征基督用自己的鲜血为人类赎罪,因此许多家庭的复活节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时,家长
也把它们藏起来,让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鸡蛋煮熟后染成的,后来更多用巧克力制成,大而空,中
间装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两种,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缅怀基督;但更受欢迎的
是通过滚彩蛋比赛食用,将食与乐与纪念结合在一起。如在英国北部、苏格兰等地,人们把彩色煮鸡蛋
做上记号从斜坡上滚下去。谁的蛋先破,就被别人吃掉,谁就认输。若彩蛋完好无损,则预示主人会有
好运。在这项活动中,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滚与吃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圣诞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诞生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时间大多在12月
25日。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宴会、圣诞树和圣诞老人。
在《圣经》中没有明确记载耶酥的出生日期,但到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则规定12月25日为耶酥诞
生日,并举行庆祝活动加以纪念。据说选择这一天,是为了与世俗的祭祀太阳的农神节相一致,意在表
示耶酥的降生就是太阳的再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圣诞节逐渐演变成西方国家全民性的重大节日,
并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注重合家团聚、热闹欢乐。
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
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
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除了庆祝活动,圣诞宴会是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家庭团聚宴会,但举行的时
间和节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意大利、法国等是于圣诞前夜举行家庭宴会,类似于中国的“年夜饭”。意
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饭”,主要食品有金枪鱼、蛤蜊、墨斗鱼及果仁饼等,然后去教堂作弥撒;法国人是弥
撒结束后才回家慢慢享用圣诞晚餐,主要食品有鹅肝酱、栗子火鸡、松露菌和蛋糕、香槟酒等。而英国的
圣诞宴会是在圣诞节中午举行,常见的食品有烤火鸡、圣诞节布丁和百果馅饼。烤火鸡是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航海家从墨西哥带回火鸡以后才成为英国圣诞节食品的,在此之前则长期由野猪头和烤孔雀充
当。圣诞布丁是由葡萄干、苹果、果皮蜜饯及香料、少许白兰地等为原料蒸或烤制而成的,通常在布丁顶
部要插一个冬青树枝作装饰。百果馅饼是用多种果干为馅烘烤成的油酥面饼。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
家的圣诞宴会上,当全家人围桌而坐时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酥
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尽情唱歌跳舞。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最古老的节日,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
清教徒所创。时间为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主要节日食品有火鸡和南瓜馅饼等。这些食品作为感恩
节的节日食品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始终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不仅能使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感谢上
帝恩泽,还能激励今人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由上述可见,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生活的最亮点,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
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
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求同,不但会失去本真,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
调乏味。
参考文献:

能给一份研究性学习(西方国家节日趣谈)论文的个人总结 O(∩_∩)O谢谢

本次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只是对西方国家节日的深入了解,同时还锻炼了锻炼了我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通过过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研究,我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能让我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英文 语言使用的习惯以及某些关于节日的俗语的含义。同时,本次活动还启发我启发我们,学习英语不应仅限于课本,也应善于利用周围的各种工具和资源,随时随地有学习英语的意识。

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写

近代中国的节日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但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近代节日的演变,特别是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更应使我们注意在引进外来文化时不能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而应该对其合理成分加以传承和发扬。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则受到了不小的忽视,究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差异与看法,探讨当今局势与人们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方式以及重视程度,从而研究出加深文化印记对我们的影响与应对方案。希望以此来使人们加重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将这些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精神财富很好的传承下去。

时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节日在中国大面积普遍的盛行起来,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我们本国的热度明显不高,年味也不如小时候来的重了,不禁让人感叹。我们在接收外来文化、文明的时候不能把我们自己本身的传统遗弃,而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摒弃掉传统节日中糟粕的东西,在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前提下,去感受、迎接西方节日的氛围,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追求所谓的时尚。

时下流行过“洋节”,研究其流行的原因、背景以及一些现实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传统节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日益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淡忘。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新奇热闹的庆祝方式,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不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不利于更好地将我国文化推向全世界。我们应该加大对我们自己国家的节日文化的认可度和参与,这不仅仅是抵制过度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扬。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