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节日论文研究方法

2023-03-13 00: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节日论文研究方法

中西节日习俗与饮食
摘 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
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
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
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中西节日;节日习俗;饮食文化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
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长期以来,中国以农为本,在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有着强烈的季节特征,于是十分重视季节气候对农
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然时序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学说,形成了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这一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定型于唐宋时期[1](P.24)。到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所载一年中的节日有元旦、立春、人日、上
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
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明清后基本沿用这个序列,并逐渐淡化了其中一些节日。
而以英、法、意、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
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而基督
教有众多的节日,其中有的是信徒中自发形成的,但多数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如一月
有主显节,二月有瓦伦丁节即情人节、谢肉节也称狂欢节、封斋节,四月有复活节,五月有耶酥升天节、生
灵降临节,八月有圣母升天节,九月有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有圣诞节、
悼婴节等。由于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拥有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徒,有着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甚至
先后成为罗马帝国和英国的国教,于是基督教的许多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影响极大、涉及面
极广而逐渐演变成全社会共同的节日,由此形成了以宗教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其中典型的节日有
狂欢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基本上源于基督教,大多有与基督教相关
的习俗,但不一定有特殊的节日食品。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
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的差异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节日习俗的起源与目的不同,中国主
要源于岁时节气,以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西方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以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二是
节日习俗的主题与内容不同,中国主要以吃喝为主题,许多节日有相应的节日食品;西方国家主要以玩
乐为主题,许多节日都少有相应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中国人
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主要通过饮食来实现,即《管子》所言“民以食为天”、《尚书·洪范》所称
“食为八政之首”,加之其哲学观点讲究顺应自然的“天人相应”,使得中国人的饮食观特别重视人体、饮
食与自然时序相对应,认为只有如此,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才会健康长寿,所以节日习俗不仅以饮食为
主,并且以特定的节日食品作为这些观念的最好注解。而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
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
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心灵净化与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重的宗教
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式的娱悦和快乐。下面分别以中国和西方人最重视的节日
为例进行阐述。
1 中国的节日习俗:源于岁时,吃喝为主,祈求幸福
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节日食
品从早期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饭、年糕、饺子等多种多样。
古人认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在这一天便有了劝人耕种的习俗。《后汉
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绩(?),
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耕种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在饮食上有了相应的食品。最早出
现的是由五种辛辣刺激蔬菜构成的五辛盘即春盘和屠苏酒,目的是强健身体以利耕种。随着时间的推
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
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
意的饺子等。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
许多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而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常出现在农历的
五月中。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必须加强田间
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
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礼记·
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这一活动逐渐渗透、影响到民间并形成习
俗,出现了“角黍”即粽子这一特殊食品,供人们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于端午节从夏至发展演变而来,
于是“角黍”也成了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言:“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
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可见,端
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联系。然而,人们并不满足这种客观存在,又为其起源赋予了许多
动人的传说,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说。这一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新内涵,于是各地因习
俗、爱好的不同而创制出多种多样的粽子,不仅表达了对丰收的祈求、对先民的崇敬,也丰富了饮食生
活,客观上为人们幸福地生活创造了条件。
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
节日食品是月饼。然而,中秋节的形成及其与月饼之间产生的对应关系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飘香,瓜果满园,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这一切,同时对大自然产生了
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人推算节气时令的重要依据,于是周朝就有了祭月、
拜月活动。到隋唐时代,人们在祭月、拜月之际逐渐发现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便开始赏月、玩
月,形成了以赏月、庆丰收为主要习俗的中秋节。唐人欧阳詹《玩月诗序》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
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
与之清冷。”在这个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节日里,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忘记用美酒嘉肴
相伴。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臣赏月,并一起分享吐蕃商人进献的美食──
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这饼也许就是后世“月饼”的始祖。到宋代,
中秋节赏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有了“月饼”的称呼和品种,只是未
与中秋节联系起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大约在元明时代。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起
义时,就将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在互赠月饼时传递消息。这表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元朝
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
—10—
义。”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
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
冬至节是冬天的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一月,没有固定的日期。其节日食品较多,主要有馄饨、羊
肉、粉团等。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前后也是大量贮藏农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时期。《月令七
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至此,一年的农事忙碌即将或已经结束,五谷满仓,
牛羊满圈,该是人们初享劳动成果的时候了。因此,人们十分看重这个日子。许多研究者认为,大约在
汉代,冬至就已成为一个节日。魏晋以后,人们将冬至的庆贺规模扩大,使之仅次于春节过年,有些地方
又有“亚岁”之称。冬至节是阴阳交替、阳气发生之时,食馄饨暗寓祖先开混沌而创天地之意,表达对祖
先、对大自然的缅怀与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节日食品,不仅是冬季的极佳滋补食品,而且寓
意吉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企盼。《明宫史》卷四载,冬至节“吃炙羊肉、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
义”。羊与阳同音,寓意阳气发生。同时,羊与“祥”通,古代常把“吉祥”写作“吉羊”。《汉元嘉刀铭》言:
“宜侯王,大吉羊。”
2 西方的节日习俗:源于宗教,玩乐为主,缅怀上帝
在西方国家,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时间大多在阳历二月中,一般开始于封斋节
的前三天,节期为三天。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尽情欢乐。
最初,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教徒们便自发地在封斋开始之前举办各种宴饮娱乐活
动,以此宣布即将暂时告别肉食,称为“谢肉”。“谢”即为辞别、告别之义。由于人们在宴饮活动中可以
尽情狂欢,故又称此活动为“狂欢”活动。到公元15世纪,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下令于封斋节前三天举行
庆祝活动。从此,狂欢节便作为一个节日被正式确定下来,并逐渐在西方及其他国家流传开来。如今,
狂欢节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节日。
由于狂欢节的缘起与教会封斋时禁止肉食和娱乐的规定密切相关,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来、值得庆
贺之际,因此其习俗便离不开肉食和娱乐两方面。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其习俗是以娱乐为主、饮食
为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庆贺色彩不断增强。如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
不但在家中宴饮欢歌,而且穿着奇特的服装,脸上戴着面具或涂着各种色彩,踩着高跷到大街上,尽情欢
乐。许多点心店则特别制作一些面具糕点,供应顾客;一些饭店、酒吧还制作各种面具饼干挂在墙上,象
征生活开始新的起点。把狂欢节娱乐推向颠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欢节之乡”的美称不是源于饮食而是
规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
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复活”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大多
在阳历四月。在其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
据《圣经》记载,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参加犹太教逾越节时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
期日便复活升天了。基督教教会为此设立复活节以示纪念,并在公元325年,由罗马帝国的尼西亚教士
会议明确规定其时间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阳历的四月中。由于复活节是教会为纪念
耶酥而设,因此节日前夜或当天都有宗教纪念活动,不仅在教堂举行弥撒,有的城市还举行盛大的宗教
游行。与此相应的是吃彩蛋和滚彩蛋活动。鸡蛋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把鸡
蛋染成红色则象征基督用自己的鲜血为人类赎罪,因此许多家庭的复活节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时,家长
也把它们藏起来,让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鸡蛋煮熟后染成的,后来更多用巧克力制成,大而空,中
间装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两种,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缅怀基督;但更受欢迎的
是通过滚彩蛋比赛食用,将食与乐与纪念结合在一起。如在英国北部、苏格兰等地,人们把彩色煮鸡蛋
做上记号从斜坡上滚下去。谁的蛋先破,就被别人吃掉,谁就认输。若彩蛋完好无损,则预示主人会有
好运。在这项活动中,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滚与吃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圣诞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诞生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时间大多在12月
25日。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宴会、圣诞树和圣诞老人。
在《圣经》中没有明确记载耶酥的出生日期,但到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则规定12月25日为耶酥诞
生日,并举行庆祝活动加以纪念。据说选择这一天,是为了与世俗的祭祀太阳的农神节相一致,意在表
示耶酥的降生就是太阳的再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圣诞节逐渐演变成西方国家全民性的重大节日,
并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注重合家团聚、热闹欢乐。
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
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
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除了庆祝活动,圣诞宴会是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家庭团聚宴会,但举行的时
间和节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意大利、法国等是于圣诞前夜举行家庭宴会,类似于中国的“年夜饭”。意
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饭”,主要食品有金枪鱼、蛤蜊、墨斗鱼及果仁饼等,然后去教堂作弥撒;法国人是弥
撒结束后才回家慢慢享用圣诞晚餐,主要食品有鹅肝酱、栗子火鸡、松露菌和蛋糕、香槟酒等。而英国的
圣诞宴会是在圣诞节中午举行,常见的食品有烤火鸡、圣诞节布丁和百果馅饼。烤火鸡是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航海家从墨西哥带回火鸡以后才成为英国圣诞节食品的,在此之前则长期由野猪头和烤孔雀充
当。圣诞布丁是由葡萄干、苹果、果皮蜜饯及香料、少许白兰地等为原料蒸或烤制而成的,通常在布丁顶
部要插一个冬青树枝作装饰。百果馅饼是用多种果干为馅烘烤成的油酥面饼。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
家的圣诞宴会上,当全家人围桌而坐时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酥
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尽情唱歌跳舞。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最古老的节日,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
清教徒所创。时间为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主要节日食品有火鸡和南瓜馅饼等。这些食品作为感恩
节的节日食品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始终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不仅能使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感谢上
帝恩泽,还能激励今人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由上述可见,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生活的最亮点,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
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
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求同,不但会失去本真,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
调乏味。
参考文献:

以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怎么写

以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作有共同的特点,在议论文中有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
议论文三要素如下: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中西节日文化交融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去做?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渗透及交流也在逐步增强和深化,中外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差异,中外的节日文化也不例外。结合高中英语(3)课文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world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次研究性课题,意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从理解国外文化,增强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力图使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存在的由来和差异,针对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于节日的探讨,从而帮助学生从理解中外节日文化,到扩大知识面和开拓视野;从学习和理解外国节日文化,到加深对外国文化借鉴和吸收,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题介绍
以中外节日文化差异为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古今中外节日文化的有关资料。通过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类型、由来、意义及人们的活动习俗,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不同节日文化的所存在的差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而且对外国的节日文化也有所了解,从而开拓视野,增进中外文化知识交流。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节日的英语词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节日英语词汇,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节日英语词汇。
2、了解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乡土民俗等方面的不同,节日文化有所不同。
3、掌握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类型,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活动内容及庆祝方式。
4、分析比较外节日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验研究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6、通过本此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开拓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优差组合原则,把学生分成小组,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明确分工,预定成果。
2、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调查、采访等多种方法,搜集中外节日信息资料,并归纳整理成完整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3、围绕节日这一话题,小组织进行广泛交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4、经过探讨学习,整合资料,写出研究报告,汇编英语小报,制作PPT文件,制作专题网站来展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到更多的节日英语词汇,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2、了解中外节日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体验团队合作乐趣。
4、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开拓创新能力。
5、懂得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基础相对较好。但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还不够灵活。
2、他们善于表达,个性突出,独立性较强,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3、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标新立异,有创新精神。但知识面还不够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中外文化认识不足。
4、对电脑网络及多媒体应用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网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有限。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掌握节日英语词汇。
2、增进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
6、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通过知识竟赛活动,比赛哪个小组搜集节日英语词汇最多。
2、通过整理归类节日英语词汇,达到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异同。
3、通过开展节日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探索创新能力。
4、通过对节日类型的分析比较,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通过小组讨论、答辩,相互协作,促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团队合作。
6、把获取的节日信息经过思维处理,写成报告、论文、PPT文件等,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以
1、汇编节日英语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2、中外节日文化差异英语小报。
3、PPT幻灯片展示。
4、节日文化专题交流网站。
5、报告、论文、心得体会。

六、资源准备
1、教师提供一些网址供学生搜集中外节日信息。
2、教师提供一些中外节日活动的文字图片供学生参考。
3、学校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提供电脑网络。
4、学生准备录音设备、照相器材,移动存储器,电子英语词典等。

七、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工具。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语言,仅仅靠教课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各个环节,了解到由于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外节日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自主式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但也有少数学生在活动中由于方法不当,遇到困难有点心灰意冷,但在老师和小组同学的及时鼓励和帮助下,也能完成学习。对于学生个人的报告和小组的报告,老师都应给予真诚评定和恰当的表扬,增强学生在活动的自信心。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老师同学的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中,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查找资料、调查、讨论与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完成所设定的课题。老师在此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只能以一个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协助他们解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分工合作,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既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同时促进了老师素质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评价表1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表述 得分(☆☆☆☆☆)
1、你对活动的主题是否感兴趣?
2、你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3、你用何种方式搜集资料?
4、在活动期间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5、本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6、你对本次活动所取得成果是否满意?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

评价表2
同学互评
互评内容 评价表述 得分(☆☆☆☆☆)
1、小组的每个成员是否都尽职尽责?
2、组长对小组成员是否帮助指导?
3、小组成员是否积极听取别人意见?
4、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5、小组成员合作取得哪些成果?
6、小组合作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提高?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

评价表3
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得分(☆☆☆☆☆)
1、活动态度 A.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B.与同学合作是否和谐融洽。C.是否尽职尽责、善始善终。D.是否勇于克服困难。
2、知识技能 A.搜集资料能力。B.归纳整理能力。C.阅读理解能力。D.知识应用能力。
3、探索创新 A.是否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B.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否新颖独特。C.活动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4、综合能力 A.团队协作能力。B.资源应用能力。C.交流表达能力。D.分析总结能力。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

评价表4
综合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内容 得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1、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资料。
3、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完成任务。
4、主动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5、相互沟通,彼此尊重。
6、主动配合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
7、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乐于动手实践。
8、解决问题方法独特新颖。
9、能克服困难主动探索,。
10、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11、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
12、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
13、关爱他人、关心小组、关注班级体。
14、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15、能总结经验,自主学习,不断成长。
小计 小计=星星总数÷15
总评 总评=(自评小计+互评小计+教师评小计)÷3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