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浅谈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的界定及意义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口译任务特点和口译职业特点,指出口译任务特点决定了口译能力,口译职业特点决定了译员能力,并据此对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进行了界定。文章指出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是从属的关系,译员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外,还应包括交际能力、职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良好的身心健康。
关键字 : 口译任务特点 口译能力 口译职业特点 译员能力
1 前言
人类历史上,尽管口语的出现远早于笔语,口译的出现也远早于笔译,但由于口语的转瞬即逝和笔语的可以永久留存等等原因,笔译研究却占据了整个翻译研究的主流,相应地,在翻译教学中,口译教学滞后于笔译教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出现过早期的口译教学更像是“外语教学”或“口语教学”的情况,随着口译教师队伍口译经验的增加,口译教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真正口译技能的培养取代了早期“外语教学”似的口译教学。近年来,人们又开始注意起除了口译技能之外译员其他素质的培养,但从相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是一些感性的认识,科学的分析提炼显得较为欠缺。本文拟通过对译员综合能力素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口译教学进行思考,为优秀译员的培养贡献力量。
2 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的界定
口译能力是指完成一项口译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译员能力是指译员在长期从事口译职业的过程中应具备并逐步加强的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之外, 笔者认为它还应包括其它的一些能力和素质, 因而是对译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概括。在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对“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人们也开始考虑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 对 “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进行区分,以促进口译专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口译任务特点和口译职业特点的角度出发,区分“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
2.1 口译任务特点与口译能力
口译任务特点是指一项具体的口译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口译任务主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双语的工具。口译任务最基本的特点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运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是完成口译任务的基本工具。
知识的准备。口译任务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广。一方面,需要口译服务的双方往往来自语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口译任务本身涉及的主题十分丰富。这使得口译任务要求译员既能做好长期的知识积累又具备迅速查找资料整理知识的能力。
直接的交流与一次性。口译任务中,说者、听者、译员之间的交流因他们同处一室而十分直接。另外,在极有限的时间里译员必须一次性地译出所需翻译的内容,而不能像笔译中那样反复推敲、修改。
高技巧(技能)含量。口译是一项高技巧(技能)含量的工作。仲伟合归纳了13种连续传译的技巧(技能)和19种同声传译的技巧(技能)。笔者认为,其中 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和16种同声传译技巧(技能)反映了口译任务的特点。这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为:短期记忆、口译笔记、笔记阅读、理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识别、目的语信息重组、数字传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演说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16种同声传译技巧为: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笔记使用,理解技能,重述技能,简单化,概括化,略述,综述,解释,预测技能,译前准备,视译技巧,译误处理对策,把握语音、语调、重音及节奏,数字翻译技巧,接力口译技巧。
释意性与灵活性。口译任务的目的是要将说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听者,因而,译员应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不受原语形式的影响,尽量起到释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译员还应通过观察说者的语调、肢体语言等语言外因素来灵活地掌握说者的真实意图,获得满意的交流效果。
形式的多样性。口译任务中,译员应根据说者的发言方式、话语类型来选择语言。说者的发言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 照原稿念,(2) 根据大纲发言,(3) 即兴发言。话语类型大致有六种,即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演说体、鼓动演说体、对话言语体。
笔者认为口译能力主要取决于口译任务特点,根据口译任务特点,我们可以相应地得出译员应具备的口译能力,它包括:1)双语能力,2)口译技巧,3)百科知识,4) 演讲能力。
2.2 口译职业特点与译员能力
口译职业特点是指口译作为一种终生职业所蕴含的特点,口译职业特点可归纳为:
社会特点。除了会议主题与语言因素外,社会环境中的'口译任务还受到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译员在口译任务中并不是孤立的,客户和其他人也参与进来,而且,从社会角度来说,他们往往成为主导因素,口译任务完成的质量常常由他们评判,因为口译任务的报酬是由他们支付的,而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交际特点。职业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连续传译中,所有参与到这一交际中来的人都希望他们之间的交流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而,会彼此配合来做到这一点。在同声传译中,交流主要发生在工作间的两位译员之间,他们是互相帮助还是互相竞争显然会改变工作的压力,影响到工作的情绪,因此,两位译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实际价值。
道德原则。首先,道德原则体现在译员是否应该接受口译任务的问题上,译员既不应该接受自己能力不能胜任的口译任务,又不能过多地权衡译误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道德原则与译员的可信度有关,由于译员的可信度可以影响到口译的效果,导致译员在选择口译策略时并不仅仅考虑信息的层面,这时,译员的诚实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次,道德原则与最低消耗原理相关,最低消耗原理原则上用于减少注意力分配时产生的干扰,如果译员因其它原因使用该原理,则可能造成信息的缺失,而这完全可以通过译员投入足够的精力来避免。
职业压力。译员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口译任务本身,也来自他们的职业生涯。首先,口译任务要求译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必须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紧张地进行快速的语言处理,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并甘愿承受风险;陪同口译中,由于工作地点的频繁变动译员差务繁忙更是对健康造成极大压力;大型会议口译中,由于听众人数众多,译员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次,压力来自于同行与客户,同行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倾向于对其他译员采取批评的态度,客户支付报酬的事实以及对译员工作的依赖使他们通常倾向于严厉甚至苛刻。再次,压力还来自于听众,听众如果或多或少具备口译任务中的双语知识或具备更好的相关主题的专业知识,又不需要像译员那样注意力高度集中,则很容易倾向于对译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常常由于他们不了解口译知识而并不恰当或准确,这往往也会给译员带来烦恼。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探讨
[摘要]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既有代写论文自己的优势也有其劣势。在基础阶段将口译技能教学融入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英语教学,并减轻未来口译教学的压力。在提高阶段,将英语教学融入口译技能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满足多方需求。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口译教学 教学目标 方法
口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对某些议题的探讨深入广泛,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口译员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口译任务。目前,我国口译员培训主要集中在各外语院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语言背景,非语言背景学生仅占极少比例。这种专业背景过于单一的学员组成,造成我国口译员队伍的专业背景过于单一,不利于我国职业口译员队伍自身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对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训练非常必要。本文主要探讨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内容、步骤及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1.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用这种工具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而思想与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因个体不同而不同。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专业,比如生物工程、医药、汽车工程等,英语仅仅是他们的一个工具。理论上讲,语言水平等同的条件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本专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思想信息时,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英语专业学生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正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其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极大地挤占了英语语言的学习时间,英语课程及课时数量远远少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及课时数量。到了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大量各种专业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挤占英语课程的课时,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ESP)大多数高校每周只有2课时,数量上更是无法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不难理解,整体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不及英语专业学生。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语言方面的劣势使得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不能照搬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口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遵循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2.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多种。Pchhacker认为,从历时的角度看,口译最为明显的分类标准是交际的社会语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interaction),即口译发生的情景(setting)。按此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商务口译、外交口译、军事口译、法庭口译等。按照口译所需的技巧和知识可分为会议口译和一般口译。会议口译包括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需要完整全面的口译技巧、多领域的知识和极高的A、B语水平。一般口译可以简单概括为商务口译(In-house Interpreting)和陪同口译(Escort-Interpreting)等。对于一般口译而言,交替传译技巧就可完成任务,语言水平要求低于会议口译,一般只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社会对不同口译人才的需求数量不尽相同。如果把口译人才总需求比作是一个金字塔形状,那么,对一般口译人才的需求就是庞大的占总量达80%的金字塔中底部,会议口译人才的需求仅仅占为数极其小的塔尖部分。
综合考虑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专业优势、课时少的现实,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比较合适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在提高学生的A、B语水平的基础上,主要传授交替传译的入门知识,训练其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技巧,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并从中发掘人才,为更高级别培训(如会议口译)输送后备力量。
二、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内容
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培训,仲伟合认为口译教学的内容可以综合概括为三个模块,即: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口译技能板块。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而言,应该以大学四年不同阶段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为语言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重视语言水平提高和口译技能教学甚于百科知识教学,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托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采取语言(英语)知识+口译技能的模式。
口译是一种耳听口说的活动,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口译语言教学的内容当然也应重视口头语言。这种口头语言包括A语和B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需要提高的无疑是作为外语的英语口语(B语)。但是,作为口译教学内容的B语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口语课教学往往注重日常生活情景常用言语的教学,如商店购物、机场接人、餐厅就餐等场合使用的日常表达用语,属于生活口语类。在口译活动中,译员虽然也需要这类口语,但是仅掌握这类口语是无法完成口译任务的。要想做好口译工作,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口译工作言语”。这是一种在社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为了某种工作之故而使用的特定的口语。与生活口语相比,因为使用的交际场合常为正式或者半正式,它的语级较高,可启用正式或者庄严语体;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信息量较大较浓缩不易记住需要比如笔记等口译技能帮助记忆;用词较为严谨,甚至在某些层次上很专业化,比如使用一些生僻的技术用语,这些场合惯用的套话等。“口译工作言语”在生活中几乎很少使用,却是译员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需要重视和提高的。
因为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一般口译人才,需要用到交替传译技能,所以技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听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辨别;口译短期记忆训练;口译笔记;目的语信息重组;演说技巧;数字传译技巧;译前准备技巧;协调能力训练等。各种技能的训练方法不尽相同。比如短时记忆训练可以通过复述练习、影子练习等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包括当众中英文演讲、就给定的主题和情景用中英文描述等,而笔记技能教学包括笔记符号的选择,链接关系的处理,笔记的布局原则等。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当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期间的英语学习可以分为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学生的专业课开设较少,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多数高校周课时一般为四节到六节。提高阶段,随着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增多,多数高校的英语课时被压缩至二节,英语学习进入专业英语学习(ESP)阶段,英语教学强调英文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运用,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很多高校也鼓励开设双语(英汉)专业课程。这种以内容为教学重点的课程(content-based course)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做是提高阶段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受专业课程的挤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时不论在基础阶段还是提高阶段都是较少的。口译教学安排应该尽可能结合英语课程进行。基础阶段,学生英文水平有限,还不能进行全面的口译训练。但这并不是说不能进行任何的口译技能教学。在此阶段,教授某些口译技能不仅可以进行,而且能够促进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同时还能够减轻提高阶段口译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压力。但是这时的口译教学只能算做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的辅助手段之一。在提高阶段,口译教学应该结合该阶段开设的专业英语(ESP),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强化口译技能和B语作为工作言语的教学。这时,口译教学为主外语教学为辅。下面详细阐述。
1.基础阶段
在基础阶段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一些口译技能训练,可以促进英语教学。这些技能涉及口译的各个环节,涉及听解、记忆、笔记、表达、译前准备等操作过程。
在精读课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合适的口语语篇特征鲜明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口译技能训练。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体验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一课的课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于2001年9月21日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身份,请学生特别注意讲话是在9.11刚刚发生之后不久,作者发言的场合及目的听众组成等背景知识,让学生在看课文之前对课文内容等进行预测,然后对照课文检验预测的准确程度进而讲解译前准备的口译知识。进入课文讲解阶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篇特征,逻辑结构等,熟悉此类讲话的结构措辞等。讲解完毕,引导学生进行断句、口头翻译成汉语等视译训练。为巩固学习成果,可以提供更多同类型讲话,供学生进一步练习。
口译员在工作现场的听解要求比一般人日常交际过程中的听解要求更高,更全面。不管学生将来是否继续口译学习,掌握口译员的理解技巧对其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应对各种学生最为关心的听力考试及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等都将大有裨益。在听力课上可以融入口译听解技能教学,包括训练学生通过积极地听取材料有效理解不同的语体、分析其中蕴含的信息单位以及信息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脱离词语的束缚获取其中蕴含的意义、遇到数字、术语、模糊点等时如何应对等。随着听力课程的推进,听力材料的内容在不断加深,材料长度也逐渐增加。比如到了二年级有些听力教材的单篇材料长度达到将近400单词。受人类工作记忆容量(7+2个单位)和保持时间(2~15秒)的生理限制,即使学生完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信息,也难以在听完后全部记住,如何记住理解了的信息以应对相关考试(比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复合式听写部分的句子听写)就成了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时,口译员的脑记和笔记技能就可以融进听力课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讲解笔记符号的选用,如何做笔记最为省力,最应该记什么等,并结合材料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记笔记的意识。
当众清晰简洁流畅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口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任何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才能之一。口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要求大家当众阐述观点后,不妨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引入公共演说技能的教学,就语速与语调的控制、如何纠正不良表达方式等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
当然,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打好语言基础。口译技能教学只能见缝插针进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同时也为其进行后续的口译学习准备条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提高阶段
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对部分英语程度较好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口译训练的条件更为成熟。首先,其时这些学生大都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文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更为扎实;其次,学生英语学习进入提高阶段,专业英语课取代了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课程比例扩大,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这些都为口译教学的正式开展准备了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为口译教师解决了专业术语方面的难题。这时,口译教学应该与英语语言教学脱离,单独开设。教学对象也不应该再是全体学生,而是英语程度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部分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口译人才,而非单独的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口译知识技能和进一步提高B语水平。
此阶段,口译知识技能的教学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微观方面包括上面所说的口译分项技能,比如听取与分析技能、短时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表达能力、译前准备技巧等。这些技能在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虽然有所涉及,但也只是有选择地作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手段穿插进行,并非教学重点,学生难以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到了三、四年级,口译教学应该全面地加强训练上述各项微技能。训练的方法可以参考其他类型口译教学,如采用复述练习、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等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理解过程中的词语脱离练习等训练学生的听取与分析技能等。
宏观方面教学主要围绕如何训练学生把上述各种微观技巧协调运用于具体的口译任务。教学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因为该类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掌握一定交替传译技能的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所以,设计选择口译任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可能的就业领域、甚至该领域内、行业内经常需要口译的场合(setting)等因素,选取一些典型的出现频率高的口译情景进行设计。
至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尤其是B语言水平虽然与基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距离一个合格的译员所需要的B语水平相比依然有相当的差距。口译教学依然需要非常重视学生B语水平的提高。不过,这时的英语教学与基础阶段有所不同。首先,英语语言教学不再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而是融入口译课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教学生译前准备技巧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口译任务对可能遇到的词汇术语等制作并记忆词汇表,进行听取与分析技能教学时让学生分析不同口头语篇熟悉其逻辑结构等。其次,这时英语学习的内容由基础阶段的普通用语为主转变为“口译工作言语”为主,是学生所学相关专业领域的典型口译情景所需的典型工作言语。比如,企业产品发表会,公司开业典礼致辞等场合的常用语体。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工作言语中含有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等不为口译教师所了解的内容。因为其时专业英语以及某些英汉双语专业课程已经开设,口译教学可以和这些课程的教学互相配合,谋求解决。
四、结束语
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语言水平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情况,以此类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口译教学应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遵循不同于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教学步骤,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的教学重点和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明确语言教学和口译技能教学在不同阶段的地位,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Pchhacker.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4,13.
[2]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0,11.
[3]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和专业建设.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
[5]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133-143.
[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8-49.
1. 听清
口译的运作过程是从语言信息的输入开始的。除视译是通过视觉接收信息外,绝大多数情况下,译员通过听觉从说话人那里接收语言信息。因此,译员的听觉和对听入信息的理解是口译的第一道关口。对中国译员来说,英译汉时尤其如此,因为我们对英语的掌握远不如母语那样熟练。英译汉时听力理解始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不难想象,如果译员没有听清或听懂说话人讲的英语,那么译成汉语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完全听懂或听错了,也不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说话人的原意,甚至会造成误解,导致双方交际的失败或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译员必须有敏锐的听觉、很好的语感和善于区分不同语音、语调、词汇和句法的能力。
一个称职的译员不仅能听懂英美国家人士讲的标准英语,而且能听懂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士所讲的各种不同的英语变体,如爱尔兰英语、苏格兰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南非英语等。他们还必须能听懂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使用的人所讲的英语,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菲律宾英语、西非国家讲的英语等,还必须能听懂把英语作为外语使用的非英语国家人士讲的英语。与标准英语相比,以上国家的人士讲的英语可能发音不准,用词不当,甚至还有语法错误。对中国译员来说,能够听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我们不仅要同英语国家打交道,而且要同全世界各国人民发展交流与合作。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并不多。大多数国家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官方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不同国家的人讲的英语各有特点,与标准英语在发音、词汇、语法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译员平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适应各种不同英语变体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这是提高口译质量的重要环节。
汉译英时情况有所不同,除了浓重的地方口音、方言土语、习语、俚语或专业术语外,对中国译员来说,听懂汉语一般不成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是理解,关键是语码转换和英语表达。
2. 理解
理解是译员对接收的语言信息进行分析、解意、综合等加工处理而后做出正确判断和理解的过程。说话人传递的信息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译员对接收信息的理解包括下述几个层面的内容。
(1) 语言性的理解。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口译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信息的传递主要靠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包括对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词义及语篇等语言因素的理解。因此,译员必须有扎实的语言知识、丰富的词汇,不但要熟练掌握两种交际语的常用语、成语、谚语、俗语等,而且要善于捕捉“言外之音”、“话外之意”,从说话人的语气、语调、隐语和语境中体会其话语的真正含义。由此可见,语言层面的理解根本在于译员对参与交际的两种语言掌握的娴熟程度。译员应该精通两种语言,尤其是外语水平应接近母语水平。
另外,语言性的理解与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由于交际双方使用的两种语言各有其社会意识和文化内涵,如果不了解一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当然也就无从翻译。因此,译员要有良好的双语文化修养,既了解原语文化又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口译时才能从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找出相互“对等”的概念和词语,进行语义转换。译员对两种文化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深刻理解说话人的原意。
(2) 知识性的理解。口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当今世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非常频繁。除了经常性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体育等交流外,各种专业性、学术性的会议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双方谈话的内容可能涉及许多方面。译员如果掌握了足够的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谈话内容。反之,如果译员缺乏有关谈话主题的专业知识,即使外语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充分理解谈话的内容。由此可见,知识与理解密切相关。译员的知识越丰富,对谈话的理解就越深刻,口译也就越顺利。
成功的译员应是多面手,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当然,这不是要求译员事事通,样样懂,是全才,是专家,但译员必须掌握起码的国际知识,具有政治、经济、商贸、法律、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原语国的政治、经济、史地、社会等基本概况,熟悉我国的国情,尤其是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译员要事先有所准备,尽量熟悉交际双方将要讨论的主题及可能涉及的知识范围。
译员的知识获取主要靠平时坚持不懈的努力。自觉的译员善于抓住每次实践机会,不断积累和扩充知识,丰富词汇,提高口译水平。
(3) 逻辑性的理解。译员除靠说话人发出的语言信息和对谈话主题的了解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外,还可以借助对谈话内容的分析和逻辑推理加深理解。交际中双方各以不同的身份、地位参与谈话,双方谈话时都有各自的思路、方式和目的,谈话内容有内在的逻辑和联系。译员要了解说话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情况,尽快理解其谈话的意图,抓住其谈话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其谈话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确切理解说话人的真正含义,这样就不会因为偶尔没有完全听清说话人的谈话而中断思维和理解。译员可通过逻辑推理,跟上说话人的思路,理解其本意。即使在说话人发生口误或谈话前后颠倒的情况下,译员也能正确推导出他的意思,并将其正确口译出来。
3. 记忆
译员在对接收的语言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把获取的信息暂时留存在记忆里,以防在转换和表达时信息流失或漏译、误译。因此,译员要有较强的记忆力,特别是交替翻译时记忆力尤其重要。因为交替翻译时说话人常常是讲2~3分钟甚至4~5分钟才停下来。译员对说话人的谈话内容不能随意增减,更不能违背其原意进行编造,必须把说话人的原意忠实、完整、及时地表达出来。
因此,译员必须在理解的瞬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记忆力,把谈话的意思记下来,再选择恰当的措辞和句子表达出来。可见,记忆和理解是紧密相连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也是相辅相成的。理解了的东西最易记忆,记忆又能影响理解和表达。实际上,口译过程中译员是边听、边记、边理解。
记忆有两种形式:心记和笔记。同声传译时讲话和翻译几乎同时进行,来不及做笔记;笔记会分散精力,影响下一句的听和译。一般情况下,译员全凭心记。交替翻译则不同,译员要等说话人讲完一段停下来再翻译;译员需要借助笔记来帮助记忆,但是不要过度依赖笔记,否则容易本末倒置,影响翻译的效果。不管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翻译,都要求译员有出众的记忆力。因此,译员要通过实践锻炼强化自己的记忆力。记笔记是一项专门的口译技巧,将在第三章专门讨论。
4. 表达
表达是译员在充分理解原语的基础上,用译入语表达说话人原意的过程。听清、理解、记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表达的过程中,译员要对理解的信息和概念进行语码转换,重新编码,综合概括,选择适当的词语,最后将其及时准确地译出。表达时译员要做到发音清晰、语调准确、措辞得当、语句通顺、自然流畅。这些是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口译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成功的表达既能完整、准确、流利地传达说话人的信息,又能保持说话人的风格和特点。出色的口译能使双方的交谈“水乳交融”,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与会者在聆听一位代表慷慨激昂的发言时,会发现传译室里的译员以同样的激情,一边口译,一边情不自禁地挥动手臂。译员如此传情达意、完美理想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员的语言功底和演讲才能。译员不仅要有纯正的母语和熟练的外语,而且要有一定的演讲技巧,表达时口齿伶俐、声音洪亮、音色优美、节奏适宜,选词造句要有一定的功力,这样的口译才能吸引和打动听众。
译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口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崇高而令人向往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入门门槛很高、很难进入的职业。口译人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工作艰辛,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很难胜任的。
(1) 一名合格的译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涉外工作中,译员的工作和表现代表国家的形象、民族的精神、国家或集团的利益。译员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精神。在对外交往中要忠于祖国,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守国家机密,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和涉外人员守则,忠于职守,洁身自爱,不谋私利,不自行其是,不做任何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
(2) 一名合格的译员必须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其中包括扎实的母语和外语功底,不仅要对两种语言有扎实的语音、语调、词法、句法、语法等基本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有敏锐的听力和丰富的词汇,翻译时口齿清晰、语调自然、措辞得当,表达准确、流畅。同时,译员要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习语、谚语、略语、委婉语、诙谐语、专业术语、诗句、名言、警句的译法,灵活运用各种口译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口译场合左右逢源,运用自如,从容不迫,闯过一道道难关,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3) 译员的业务素质还包括知识的储备。口译过程中,译员会遇到各类题材的谈话,其内容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因此,一个称职的译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百科知识,能够迅速适应不同专业的翻译任务,同时还必须比较深入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例如国际事务、经贸、金融、电信、化工、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更稳定地为某些机构提供服务。译员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充分理解谈话的内容和含义,越能确切表达说话人的 原意。
(4) 译员还必须有敏锐的头脑,快速的反应,出众的记忆,高度的判断能力,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场合的口译中立于不败之地。
(5) 译员还必须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在涉外活动中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彬彬有礼、态度谦和、风度文雅,既要热情友好,又要不卑不亢,在工作实践中,译员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
口译过程中接受和分析的主要是口语,但是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在一般生活中所使用的口语。生活中的口语风格是很随意的,不太讲究语辞的修饰,歇后语、俚语、俗语、俏皮话等较多,语级(即一定的言语社会层次可以有高雅、低俗等区别,使用场合也不同,与语体类似;语体大致可分为庄严体(frozen)、正式体(formal)、普通体(general)、非正式体(informal)以及随意体(causual)等)较低,很少涉及正式体和庄严体,也不存在正式体、庄严体所涉及的某些修辞方式和正式场合特有的一些正式的“套话”结构,题材也非常有限,交流过程中逻辑不严密,结构松散,伴随着大量的副语言信息和一些超出语言的信息,甚至是一个眼神或一个表情双方,就可以心领神会。
口译工作现场所使用的口语自然也包括“生活口语”,但是典型的口译工作却包罗万象,仅能说两句生活中常用的口语、俚语是难以胜任口译工作的。口译中的口语通常语级较高,多为正式或庄严语体,交际现场常为正式或半正式场合,多用“套话”,涉及的题材也常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学术探讨等方面。这种口语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信息量较大,较注意用词,有时候在用词、结构等层次上可能还会很“专业化”。其信息量大且较为浓缩、不易记忆,在有些场合必须依赖笔记等某些特定的口译技术。这就是说“生活口语”并非是口译的语言难点,仅仅靠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进行对话等方法来提高“生活口语”,或者是生搬硬套死记大量俗俚语,是无法有效地提高口译水平的。
口译学习应当重点分析研究口译中实际需要的口语言语,即口译“工作言语”。这种“工作言语”是口译工作人员的基础,主要是像庄严体、正式体、普通体等拥有较高语级的语体和特定题材类别的话语语篇结构,如会议发言、谈判、技术研讨、产品介绍、景点描述、商务沟通、法律纠纷等特定的语篇结构。掌握了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口译人员把握口译工作语言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分析、记忆信息,高水平地完成口译工作。鲍刚教授在《口译理论概述》一书中指出口译工作言语主要可分为四种话语结构类别:叙述语类、介绍语类、论证语类和联想语类。
1. 叙述语类
叙述语类主要是原语中的典故、故事、笑话等所使用的话语结构。这种语类有两个方面需要口译学习者注意:叙述的“时序性”和叙述的“空间线索”。所谓叙述的“时序性”,是说话语的结构与叙述的时间顺序紧密相关。口译中遇到的叙述语类话语一般都遵循着一条时间线索,不同于书面语中数条线索同时展开或者日常生活中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跳跃”式叙述。这条叙述线索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线性推移,同时串联着一定的空间、景物、人物等描述、造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停”下来进行观察的现象。这是一条时而描述、时而叙说的话语语篇发展线索,相互交织,又独具匠心,显示着话语者的言语特点。在起始阶段有一个“引子”,使用一些言语交流双方所习惯接受的“套话”结构给言语受话者以一种“故事开始了”的感觉,如“我听说过有这么一件事儿……”,“我们国家有一个关于……的传说”等。在“引子”阶段,言语者一般会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亦可引出某种悬念。“引子”后面是结合了描绘、悬念、铺垫等手法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往往还有一个高潮,最后还必定有一个结尾,除非原语话语被打断。译员可以利用这种结构对原语内容进行某种“标定”,便于对话语内容进行存储。一般来讲,极少有违反这一叙述规律的话语现象出现。
叙述语类的另一个特点是叙述过程中所插入的描绘总是遵循着一定的空间线索,以构成特定的画面,同时这一空间线索又必须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原语描述线路大同小异。多数人在言语描绘时共同遵循的描绘线路基本上都是先上后下、由外及内、先左后右、从前到后等。译员掌握了这些特性就可以对描述主线作出某种预测,进而可能利用某种鲜明的立体坐标图为原语的意象信息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而无需借助语言记忆。
2. 介绍语类
介绍语类常常用于对科技成果或产品、商品的介绍,对人物的介绍,对旅游景点的介绍,对企业、团体的介绍等。这一语类的线索主要按照人类对一般事物的认知规律发展的:正式介绍前存在某种“引言”语段,有时介绍者在这一语段内启用一些修辞手段,以吸引受话者注意;介绍时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基本上符合多数人的思维线路,介绍“主线”有时可循着一定的空间或时间线索;介绍多具有层次感,表现出一定的逻辑顺序;语篇结尾时一般有一处小结。
3. 论证语类
这一语类在口译中很常见,是口译工作言语的典型话语结构之一。这种话语结构逻辑性非常强,以“论点+论证”为基本层次结构,逻辑关联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一般来讲,这种语类结构清晰,转折明确,逻辑严谨。然而,话语者也可能出现“离题”的情况,尤其是在没有充分准备发言的情况下,这时译员要特别注意话语者何时离题,在话语结构的何处离题,并要做好话语者回到话语主题的精神准备。论证语类的层次结构如图2.3所示。
论证语类总的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比较接近书面语,语体多采用正式体,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较正式的“套话”结构,多数情况下由较长的复合句组成,信息量很大,语句比较精炼,给口译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这种语类多数直接采用“念稿发言”的形式,专业性很强,如果译员无法事先得到稿子,在口译时将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口译学习者一定要心中有数。对于事先拿到稿子而进行的口译,通常称为“视译”,这也是口译技术训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