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协商民主研究论文

2023-03-09 00: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协商民主研究论文

论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建设

摘要: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范式在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起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协商民主在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实践,创新了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随着农村村民民主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协商民主适应了我国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政府与村民互动机制的要求。 关键字:

正文: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仍然普遍存在 ,农民仍然没有能力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积极探索出一条村民自治建设的有效路径 ,创新乡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促进乡村地区的稳定发展 ,是我国乡村治理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在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运用,不仅是由于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的提高,也是由于它适应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村民互动的要求。

协商民主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的现代民主体制 ,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 ,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 ,通过理性地公共协商 ,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的合法性协商民主制度实际上包含这样几层含义:

一 ,以人民主权原则为基础的代议体制、 权力分立及制衡、 选举以及政党政治;

二 ,考虑到现代民族国家人口和疆域的规模 ,既强调代表的智慧和能力 ,也尊重多数的意愿表达;

三 ,承认多元分歧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广泛参与对话;

四,强调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 ,诉诸公共利益以及公开利用理性;

五,合法性源自公民的广泛参与、 偏好表达与共识达成;

六 ,协商是规范性理想与经验现实的结合。

当前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制约因素:协商民主强调村民平等、 自由的参与 ,理性的协商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治理结构 ,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但是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暴露出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发展。

第一 ,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
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使政府的工作重心始终放在经济的发展上 ,村民的全部生活就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从而导致了对协商民主态度的冷漠。在乡村治理的结构中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控制手段弱化 ,因此转而利用对干部的管理权利去督促下级政府完成对经济发展的要求 于是制定目标责任制 ,自上而下的制定经济目标 ,层层加码 ,而乡村政权处于整个压力型体制的最底端。各个政府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动 ,最终将负担通过乡村政府转嫁到农民头上。在这种压力下 ,乡村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种种关系去争资金、 争项目 ,以取得经济的超速增长 ,因此村民的参与常常不但是不必要的 ,甚至是有碍于经济指标的完成。而村民的主要工作就是生产 ,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产量 ,如何创收 ,如何赶超政府规定的任务目标 ,而对于协商民主显然是无暇顾及 ,更无心参与。尤其是经济状况欠佳的乡村 ,疲于奔波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对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必然缺乏兴趣和动力。

第二 ,协商民主相关制度的缺失。
首先是关于协商民主具体制度的缺失 ,就目前来看关于协商民主运行的制度大多仅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什么样的问题必须经过村民协商、 需经什么程序相关负责人对村民协商结果的处理程序和时限等 ,都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导致村民参与决策或乡村事务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其次 ,是关于协商式治理制度的定位问题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 ,由于大多数协商式治理制度都缺乏法定地位 ,导致它们与其它村级制度的关系的混乱 ,难以界定 ,无法有效的结合 ,从而致使协商民主只是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效果。

第三 ,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
“ 平等是协商的前提。只有在平等的条件下人们才能够理性的对话和讨论 ,否则就不称为协商 ,只是咨询而已。 ”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 ,虽然在客观上保证了协商的过程中可以给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表达意见 ,但是参与者由于自身文化素质 ,交往能力 ,社会地位和信息占有量的不同 ,表现出的理解、 沟通、 表达能力也有所差异 ,协商中的平等并未 完全实现。村领导干部或精英阶层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高 ,并且经常参加各种会议、 见识各种场面 ,对政策比较了解 ,掌握的信息较多 ,因此在协商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占据着协商中的主导地位 ,而部分村民由于长期在家务农 ,受教育程度低 ,本身又不善于言辞 ,因此在协商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听之任之 ,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或者意见常常被忽视 ,这就导致协商的结果可能仅仅只是满足了在协商中能力较强的“ 精英 ” 群体的利益 ,而“ 弱势 ” 群体的利益仍无法得到保障。

第四 ,探索和实现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的有效路径。
我们将协商民主运用到我国的乡村治理中 ,目的在于实现协商民主的优势 ,推动乡村群众自治制度的不断的完善 ,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发展协商民主 ,就应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规范协商程序 ,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 ,这样才能在乡村治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商民主功能 ,从而使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以创新发展。

第五,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关制度的缺失是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面临的最大困境 ,只有做到制度的完善 ,才能使协商民主走上法制化、 规范化的轨道 ,从根本上保证协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协商式治理模式在乡村社会的有效运用。一方面将协商式治理制度融入现有的乡村制度框架内 ,建立以村民会议为核心的协商平台 ,使村民会议作为村民自治的最高权力机构能够真正成为村民参与决策的核心平台 ,这就需要对村民代表的产生、 议事的方式等作出相关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使之与协商民主相契合。另一方面要促进协商式治理法制化发展 ,把民主恳谈会各项议事制度以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 ,明确其性质、 权力与义务。

第六 ,协商程序的规范。
协商程序的规范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 ,协商之前要保证村民对公共政策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 ,没有对公共政策相关信息的全面获取 ,村民的参与和协商活动就没有其实质性价值。其次 ,协商代表的选择方式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村民参与的广泛性和公平性 ,协商代表的选择方式对乡村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它决定了哪些群体利益能够在 乡村公共空间得到表达和聚合。最后 ,协商过程中程序需要精细化安排 ,程序的设计要尽量保证每个参与者拥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机会 ,并且机会均等 ,每个参与者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自由讨论的时间等等。

第七 ,村民民主意识的培养。
任何一项制度的安排都需要一种理念的支撑 ,然而我国乡村社会长期的封闭状态和小农经济 ,造成了村民政治依附心理和政治冷漠心理 。因此实现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就必须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村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 ,一个是心理层面 ,将民主思想内化为村民的一种心理习惯;另一个是行为层面 ,将民主意识外化为村民的政治参与。

第八 ,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的发展。
加强人民群众与基层政权对基层决策的合作协商,建立村务公开制度,保证民主监督。协商民主是不同主体寻求共识,协调行为的重要途径。而就对村民本身的基层事务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可较好地表现乡村机构与村民良好合作的新颖关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权力范围。召开村民会议,共同讨论和协商涉及村民利益的一切重大事项;实行

第九 ,村务公开。
保障民主监督,注意加强建设村委会的合法性基础,充分体现透明性及责任性;通过制度化的渠道,使村民了解决策制定、决策实施、社区资源配置等相关信息,以此提高社区资源动员能力和村治绩效。

协商民主之我见 论文2000字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刘彤的发表论文

1.合撰第二作者*《中国政治学在新世纪前10年的发展趋向和主要课题》东北师大学报 2000年第5期,CSSCI 检索源刊物2.合撰第一作者 《网络化趋势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东北师大学报 2002年第1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3.合撰第二作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的几点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CSSCI检索源刊物4.合撰第一作者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国际文化境遇》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5.合撰第一作者 《邓小平理论对政治文化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 2004年第3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6.合撰第二作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 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 国家级 (新华文摘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7.合撰第一作者 《邓小平对新时期政治文化建设的探索》 长白学刊 2004年第4期 CSSCI检索源刊物8.合撰第二作者*《论政治文明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2005年第1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9.合撰第二作者*《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若干问题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CSSCI检索源刊物10.合撰第二作者*《中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政治学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11.合撰第二作者*《从邓小平的外交战略到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东北师大学报 2007年第3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12.合撰第一作者 《论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理论探讨 2007年第6期 CSSCI检索源刊物13.合撰第二作者*《和谐世界理念下我国的文化战略》 理论前沿 2007年第23期 CSSCI检索源刊物14.合撰第二作者*《我国政府防范恐怖危机管理机制的缺失与构建》 东北师大学报 2007年第6期 CSSCI检索源刊物15.合撰第二作者*《港澳回归后“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CSSCI检索源刊物16.合撰第一作者 《论农民利益政治表达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 国家级17.合撰第二作者*《西方“公民文化”之政治文化传统论评》 东北师大学报 2008年第3期 CSSCI检索源刊物18.合撰第二作者*《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政纲比较》 首都师大学报 2008年第3期 CSSCI检索源刊物19.合撰第二作者《美国东北亚政策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解读》 东北亚论坛 2008年第2期 CSSCI检索源刊物20.合撰第二作者*《论西方法治主义传统的借鉴价值》 理论前沿 2008年第11期 CSSCI检索源刊物21.合撰第二作者*《和谐世界理念的渊源、蕴涵及其时代价值》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CSSCI检索源刊物22.合撰第二作者 《论社会弱势群体权力的政治表达机制的完善》 理论探讨 2009年第2期 CSSCI扩展版来源刊物 新华文摘2009年第10期论点摘编23.合撰第一作者 《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东北师大学报 2009年第5期 CSSCI检索源刊物24.合撰第二作者*《日本新民族主义与中日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25.合撰第二作者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行政管理 国家级 2010 年第1期26.合撰第二作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发展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2期 CSSCI检索源刊物27.合撰第二作者*《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 CSSCI检索源刊物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28.合撰第二作者《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学分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 年第2期 CSSCI检索源刊物29.合撰第二作者*《协商民主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 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 CSSCI检索源刊物30.合撰第二作者*《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建设中的经验与启示》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31.合撰第二作者*《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年第2期 CSSCI 检索源刊物32.合撰第一作者 《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33.合撰第二作者*《西方学者视域中的协商民主:理念、价值与限度》 东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 CSSCI检索源刊物  34.合撰第二作者*《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选择》 理论探讨2011年第5期CSSCI检索源刊物  35.合撰第二作者*《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形式》兰州学刊 2011年第8期 CSSCI检索源刊物  36.合撰第二作者*《网络政治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CSSCI检索源刊物  37.合撰第二作者*《西方工会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探析》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第11期 CSSCI检索源刊物  38.合撰第二作者*《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的构建》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CSSCI检索源刊物  39.合撰第一作者《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 国家级刊物

建设中国民主政治有什么现实意义论文

当代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并且这一领导地位是由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确立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和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以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的政治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精神实质,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
协商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一方面,从法理上看,新中国可以视为协商民主的产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种“协商建国”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制度,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主功能。独具中国特色的“两会”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直观体现,也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展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