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日志吧,不知不觉中一天又要结束了,想必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吧,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篇日志了。日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名师工作室研修日志(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荣幸参加了“名师成长工程”——开发区名师工作室学员北师大高级研修班的培训,非常感谢管理中心为我搭建了一个如此好的平台,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总的来说,这次的培训短暂而充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们的讲座或高屋建瓴,或高瞻远瞩,或深入浅出,展示出不同的风格,让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尤其是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王文湛司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张梅玲主任,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管委会主任,全国著名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高金英老师,他们虽都已经退休多年,本该在家享受晚年,却仍然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独到精辟的见解让我由衷地佩服之余,更是萌生了深深的敬意与感动。
通过培训,专家们讲授的内容我虽不能立刻全部消化吸收,但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理论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我以后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对做好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下面是我参加此次培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为人师表,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这几天的培训中,我不仅佩服着各位专家、教授的讲课艺术、教育智慧,更感动于他们为人师的人格魅力。他们无不在践行着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立师先立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足以看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这一点上,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高金英老师,一个看起来很慈祥、很普通的女老师,她从她坎坷的经历讲起,从河北农村的知青,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到北京的重新开始,由于教学成绩的不凡,再到担任“宏志班”的第一届班主任,为了自己的学生,节假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没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子女,期间的酸甜苦辣可以想象。高老师不平凡的教师经历给我增添了几分佩服和理解,因为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些经历和高老师有着共鸣。她的故事让我知道
“如何做平凡的事,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也使我感受到当好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教得不仅仅是书,而更重要的是学会育人。
高老师说我们要“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收益的是学生,而最终收益的是教师自己。她的一句“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真正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上,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高老师三个小时的培训课,我感觉特别短暂,她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一句句平凡朴实的话语给了我不平凡的感触和思考。类似的话太多了,我虽不可能立刻达到高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我会好好体会她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课堂我的人生。
二、坚持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提高自已的人文素养,才可能在工作中成为学校的“能师”。要提高自已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善于读书、学会,与时俱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
了。”通过培训,使我懂得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更要忙里偷闲地静下心来读书。专家在作讲座时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甚至有的专家,比如已经70多岁高龄的王文湛司长,从头到尾连讲稿也不拿,不看,坐下就侃侃而谈,三个小时的讲座思路明确,条理清晰。由此可见,他们的文学功底是多么的深厚,没有成年累月的积累、缺乏博览群书的能力是很难达到如此之境界的。同时也知道了专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古语说得好:“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老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和书交朋友,才能从书中找到方向,积累知识,获得经验,才能站在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正如高金英老师所说“我们要时常让自己有些东西。要想背有用的东西,就要静下心来读书,读各种书籍,从各种书籍中精心摘取更有用,更有价值的进行背诵。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便于口头表达更流畅,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头脑得到更好地锻炼。同时也让学生更佩服和喜欢你。”
4曰14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6人有幸赴西安参加了“名师之路”之“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小学教学研讨会。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赢得在场教师一次次掌声,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使所有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两天半的研讨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深很长。他们对新课标准确深入的领悟、对教材独特而细致的理解、深入浅出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新课改的有一次华丽的转身,看到了语文“洗尽铅华见本色”的自然美,生态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需名师指路。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在此,我粗浅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独具匠心、充满智慧的课堂
我们分别听了全国名师刘飞耀和程翔教学不同学段的《故乡》,陈延军老师的《挑山工》、薛法根老师的《半截蜡烛》、以及赵志祥老师的《三笑》等课。课堂上他们用独具磁性的声音、充满激情的动作、风趣幽默的语言,把课堂掀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也让我们一线老师呼吸到了语文教学的新鲜空气。灵动的课堂,亲切和谐;活跃的学生,真诚自然。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赵志祥老师的文言文《三笑》让我们见识了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功底和素养,让我们见证了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范式的成功实践。亮点一:基于传统文化和传承的目标意识。“三笑”分别选自三国魏国邯郸淳的《笑林》、明代冯梦龙的《笑府》和赵南星的《笑赞》,三则小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言精品,而且“找奶奶属牛”文本更能为学生所津津乐道。亮点二:基于由浅入深编排体系和剥笋探新教学策略的过程意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特别是“屁颂”这则小古文,教学过程更是精彩纷呈,韵味无穷,整个课堂处处洋溢着笑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书声琅琅的吟诵中感受文言文的乐趣。亮点三:基于师生灵活互动的评价。在赵老师的引领和策动下,学生的状态始终高昂投入、趣味盎然,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补充完善,更多的是赵老师妙语连珠的点评与激励,都激发学生的进入到“更上一层楼”的境地。赵老师设计的《三笑》小古文教学却踏入了“天上人间”的境界,“天上”指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间”指能对接学生当下的生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二、解读文本理性回归
本次教学研讨围绕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教学侧重点,紧扣语文课堂的转型展开研讨观摩。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会把握不准教学的重难点,是因为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领会不了编者的意图,对教材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今后我们想上一节好课,就应该理解教材,领会课标的实质,要知道,教材只是例子,教材只是引子,我们要通过例子挖掘出经典背后的内涵所在。
三、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教学
聆听了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何捷老师的《晏子使楚》,环节设计虽简约但扎实,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他们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专家的教学课堂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递,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在中学会展示自己,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语文。毛玲霞老师、赵昭老师、张龙老师的词语教学,扎实到位:或归类,或以点带面,或图片猜字等方法,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赵昭老师的课堂上,老师精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在文中找词。接着在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能从中对比词语的不同,从而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觉得词语教学新颖,有趣,扎实。
四、轻松愉快的课前互动
在课前创设这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老师们用聊、猜、玩的方法,尽可能的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此刻,使我深深认识到想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堂,前提就是要孩子们喜欢上你。如:赵昭老师在课前让学生猜猜自己的名字,以此来拉近与学生距离。赵志祥老师与孩子交流谈话,我与图片上的三位老人比帅,来逗乐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
五、读中感悟,培养语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这十几位老师,都是在学生展开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并且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让人深切感受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新定位并有效运用。老师们诠释了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引导。从阅读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去发现,去感悟。
总之,感受颇多,让我的精神在思想中得以洗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很多东西要慢慢回味,在工作中慢慢体验、总结、运用。要上好课,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学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向专家看齐,向同事,以专家和同事的引领、辐射,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聚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严格要求自己。
暑假时间,有幸参加了新罗区名师工作室成员研修班的培训,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不成熟的,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严重匮乏,期间聆听了福建教育学院黄丽萍专家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福建教育学院林藩专家的《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感悟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振中专家的《值得想清楚的几个问题——兼谈教育常识的坚守》以及温州市各学校精英老师们的成长历程讲座,他们精彩的讲座都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自己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是将有所收获的。
黄丽萍教授的关于《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给我很大的启示,作为一个教师,课题研究与论文的写作功夫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自己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知识少,教学中的教学经验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存在着一些的不足。这次听了黄教授的讲座之后我明白了要想做好自己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首先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课题和论文的选题方面,必须选择感兴趣的;选择有研究积累人、具有知识背景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选择可以小题大做的,但必须要有全局意义的;选择拥有第一手资料的;选择有新话题、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选择能够进行研究合作的;选择可以持续进行研究的等多个可选择的对象。在选题方面我过去就只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研究起来也就空洞,所以说选题是关键。二、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形式方面她谈到的是在研究成果常常遇到几个典型问题如:停留在例子,分析总结工作不足;停留在经验,理论依据不足;停留在反思,展望预见不足;停留在个别,普遍借鉴不足;停留在判断,实证研究不足;这几个问题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避重就轻,多阅读一些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有一定理论作依据的教学研究。黄教授除了给我们讲解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外,还给我们带来了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一篇正规专业的学术论文的基本范式、结构、格式等几个具备的条件,懂得了报告、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
林藩教授的《走向卓越:为什么不?》让我理解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专业化的强化国家的教育意志知识;强化教师专业的法的意志和强化教师专业的规律意志,突出了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的理念。在理解中强调的是我们是教育工作者!而不是教学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个人规划,发展自己,走向卓越。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教学生崖中,我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长久的规划,只认为我认真上好我的每堂课就行了,三尺讲台,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吗?听了林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原来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突破自己的思想理念,多读书研究,改造自己的不良行为,才能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只有规划好自己的目标,才能有所成长,有所作为,才能让自己在多个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讲座里,林教授提出了要想发展自己,首先必须要安心,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级,是始点,是前提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安心呢?第一,克服浮躁,坚守岗位做好每一份工作,这是良心、尊严的需要;第二,克服困难,求变求发展成就愿望,也是完善自我的需要;第三,克服依赖,出智慧出思路出方法,创造“财富”,也是价值实现的需要。安心,才能理解为什么大山深处两个的学校,每天照常升起五星红旗;安心,才能理解走向成功。其次必须要有责任;教师要对自己的发展负责任,解放自己、发展自己。给自己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有自己的名课、名文、名记(主张)、名言(思想)、还要有自己的名徒;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有一个飞越的进步。除了对自己负责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对教育负责,使命——是不断培育新思想、新观念;使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级别,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觉悟)。
王振中专家的《值得想清楚的几个问题》讲座中,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思考,必须用自已的脑袋去思考。少了思考,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缺乏自主、自由和理性的思考,这是我们盲目跟风,失之肤浅的一大原因,也是我们的教育多年来跌跌跌撞撞,缺乏精神定力的根源所在。正如北师大赵希斌博士所说得“没想清楚就做了,这导致了教师们的忙与累”.
听了温州实验小学的林乐珍老师、温州潜龙学校的林志超老师以及温州二中的吴莎莎这同几位老师的讲座,这几位老师的共同之处就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规划目标,从历时性的视角,从各个阶段的关联,不断地深化,从共时性视角,工作中的种种因素来进行系统的规划。懂得了怎么实践、怎么发展、怎么形成自己的理想,人就是在梳理中不断进步。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是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积淀。
通过这些天的,我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20xx年8月13日10时30分,聊城市经济开发区首届名师带徒全体学员在宋主任和雷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赴京研修的列车,将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5天的研修。这无疑是开发区教育管理中心领导高瞻远瞩下的重大举措。
热情洋溢和富有个性的开班仪式使我深刻了解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成长历程,校训精神和育人理念;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是国内校长,教师培训的领跑者,懂得了本次培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整整一周的在京研修,很多国家级、重量级的专家、教授,博士给学员们分别从国家教育纲要、教师的价值、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教师研修和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像充满激情与个性的儿童心理研究专家张梅玲;极其幽默风趣但怀才不遇的知名博士赵希斌;多才多艺、信手拈来的北京市模范班主任高金英;知识渊博、对教育纲要烂熟于心的教育部原司长王文湛;有高尚人格魅力,推广团队研修并建立工作站的特级教师吴正宪;经验丰富理论性强的心理学博士张焰;对课堂教学了如指掌、学校管理经验极其丰富的北京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
白天培训,晚上研讨交流。我忙碌着、充实着、幸福着、快乐着。专家、教授们的精彩报告如同一份份的精神大餐纷至沓来,让我经历了一次次头脑的风暴、一场场心灵的启迪、一次次情感的升华。使我明确了教育纲要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给我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增强了研修、科研意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会了课堂教学和管理的策略。每晚的研讨交流学员们都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畅所欲言。常常为了专家、教授们的一个观点争的面红耳赤,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喋喋不休;时而掌声四起;时而赞叹不已……确切地说这次培训成为了我教育生涯的加油站。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的那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又油然在我耳畔升起,这次的培训与众不同,给我很大的震撼、触动和鼓舞。具体感受如下:
一、教师要具有阳光心态。
教师要有状态,有精气神,展现给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同样会精神焕发、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我们每个班中都有一部分学困生,其实学生之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把更多的爱洒向学困生。有句话说的好,“微笑若给优生,如同锦上添花,微笑若给学困生,如同雪中送炭。”课堂上教师要敢于让回答问题的孩子毫无遗憾地坐下,学生回答的好要表扬,回答的`不好也要变换方式表扬,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每次回答问题都举手,可以给学生私下结秘,特别是学困生先秘密约好,“如果不会回答,举起左手,老师不叫你回答;如果会回答,举起右手,老师叫你回答。”这样让学困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让每个孩子都会理直气壮的说:“我是重要的、我是有所作为的、我是最棒的!”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都可以张贴培养孩子自信的名言警句,像“我能行”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你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新我最行。……此外,班级的各项工作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底蕴。
学科底蕴是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学科底蕴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高度。如果学科底蕴不足,那你的专业化发展肯定是有限的。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优秀班主任高金英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至少要有二三百个故事,还要会讲笑话,会变魔术。”也就是要求教师多才多艺,必要时信手拈来。那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学科底蕴呢?
1、多读书。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是犹太民族,每年人均读书64本,而我们中国人均读书仅4.5本。一个没有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确都应该静下心来读读书了。要让读书成为习惯,此外读书还要取法乎上,要读一流作者的书,不读大师的书,就无法站在教育的最高点。
2、交高人。和平庸的在一起你会更平凡,和大师、名师在一起你会更智慧。
3、勤反思。现在我们教师缺少的就是工作后的反思,有的人说:“一个教师坚持写3年反思就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反思的重要性。
4、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我们每天都在习惯中行走,缺少的是教学中的再创造。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每节课改变一点点,3年后你会有惊人的改变”。
五、教师要用心工作。
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说过:“认真做事能把事做完,用心做事能把事做好”,也有人说:“积极的人像太阳,消极的人像月亮,态度决定一切”。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教育事业看作生存的一种需要,而应该看作体验人生价值一种追求。教师只有用心工作,才会感到不累,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和谁一块同行。在有名师相伴的道路上,我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辜负领导期望,培养良好的心态、保持3分热度、尊重学生差异、提高自己的学科底蕴、在反思中进行教学再创造、给学生留下能带得走的素质、起到辐射作用。同时坚信自己会越走越远,开发区教育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篇带着一份对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我很荣幸地参加了20xx年固始县第二届名师培训。本次的培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县教育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能与一些优秀教师、专家们有了零距离接触。非常感谢各级领导给我这次的机会。本次培训我们认真听取了10位专家教授的报告,经历了理论、现场观摩、评课互动等等的系统培训,使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本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我人生中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再、再提高的机会。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专家进行讲座。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研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
听了吴胜龙老师讲的慕课微课教学法与课程设计,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郑晓边老师的《教师职业生涯和幸福力》和王后雄老师的《成为卓越教师的十项修炼》,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相信本次培训对自己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所帮助。我将继续努力,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初次见到向老师,是四年前入职时的新教师培训会上,我清晰的记着在高峰学校礼堂里,那个语气铿锵充满磁性的男中音,那次培训的内容我已经记不真切,但是我却感受到眼前那位老师,他的言语之间透出一股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率真。当时的我万万没想到,正是眼前的这位老师,才让我一步一步地和“语文”这两个字慢慢靠近。以至于在我整个四年的工作时光中,他不仅是我专业中最重要的引领者、我心底里永远的师傅、我迷惘时伸之援手的导师,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在老师步步的引领下,我才得走进语文教学这片丰富有趣的丛林,才得以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
向老师,是影响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教研员,是执着于语文课堂教学指导与研究的首席教师,更是一位笔耕不辍心无旁骛的纯粹语文人。
他说,自己是犯着傻劲的“阿甘”,在落英缤纷的语文丛林里执着前行。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对语文,他执着深情。
当一个人身后的光环如此耀眼时,我们总以为他的语文之路走得如此平顺得益于天赋和幸运,却往往忽视了他是如何翻越那一座座山丘的。不管是曾经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还是如今已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语文教坛名师,向老师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语文的满腔深情。因为深情,他对语文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因为热爱,他从一所民办学校起步,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层层比拼,在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谈起自己奋斗的时光,他多次坦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可以想见,十多年前,那位因热爱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便将整堂课的教学实录背诵下来,并逐一在课堂中实践的小伙子,是怎样凭借着愚公式的坚忍不拔和向式的敏锐领悟,努力让自己的时间不断增值,一路高歌并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通往魅力语文的康庄大道的。
对自己,他兀兀穷年。
向老师似乎一直在修炼自己。
阅读,似乎是他每天的主题词。当下的生活,忙,是常态,向老师自然很忙,除却公务会议和日常生活,还要忙于教研,忙于引领,忙于文章,忙于授课,然而不管他有多忙,却始终没有放下书本。向老师自然比我们一线教师还要忙许多,可老师的阅读量实在惊人。专业书籍自然不在话下,时下新书第一时间囊括,名家著作甚至有些已经绝版的书籍,他也搜罗来读。海量的阅读让他的知识库不断更新,让他的课堂总是充满张力和新鲜。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我们这些工作室的学员征订了几乎当下中语界所有核心期刊,无阅读,不语文,如此信然。
记录,是向老师一直的习惯。沉寂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决定每天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日常所见所感,于是“朝闻道”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旦开始,就没有再停下来。日日更新的文章,成为老师教研的一种独特方式;日日更新的文章,更成为老师影响他人的最佳方法。一位统帅数百初中语文人的教研员,不管每天的工作多么的芜杂,生活多么的繁琐,每天的记录却从未间断,老师真的是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几年后,老师的《朝闻道》便正式出版了,不断坚持笔耕不辍换来的是多如星斗的文章,信手翻开学科期刊,向老师的名字更是屡见不鲜了。
不懈地阅读和写作,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更激活了老师的专业研究。他的的确确是像阿甘一样奔跑着,是的,上天总会眷顾努力用心、坚持到底的人,他的坚持,我们看到了。
对课堂,他虔诚恳切。
走进别人的课堂,老师永远带着谦卑和尊重;打造自己的课堂,老师常常呕心沥血精益求精。
成为教研员后,老师与课堂的关系更为亲密了。三十几所学校,数百位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老师不仅逐一踏足,还常常多次反复旁听。不管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每一堂课,他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边听边记录,文字记录、图片记录满满当当。他尊重每一个人的课堂,所以如果他听你上课你无需感到压力,他总会用心听到你下课为止,并能发现你课堂中的所有闪光点。他保护你的自尊,给予你更多地自信,更给你有价值的建议。评课时,没有恭维,没有套话,只有干货,当别人的教研还停留在表面上的阿谀奉迎和粗浅的硬性指导时,他却总能有见地地指出你课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并能依照执教者的思路,迅速提出有意义和价值的改进措施。
以身示范做教研,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上公开课。向老师的工作日常,就是辗转于学校之间,用自己的一堂堂公开课向我们一线教师分享他的课堂理解和教学理念。也正是因为老师的一堂堂课,我们才见识到老师的实力,才让我们领略到外界所有对他的称赞都绝不是无中生有,向老师,是当之无愧的首席教师。
向老师多次指导我上课,一篇文章几段文字,老师总能在读后从中有新的发现,有更为深切的解读,起初我常感觉老师身上有着对文字特殊的敏感和特异功能,后来才明白,这种对文字的敏锐,都是他数十年潜心努力的成果,他用自己扎实的积累和多年的实践,打造了数之不尽的魅力课堂。
“积累有厚度,思维有深度,情感有热度”,是他课堂实践的硕果,是他沉入每一个课堂里的所悟所得,更是他课堂理念的最佳总结。
做教研,他充满“魔力”。
“明早七点,学校门口,我带你们去东莞听赵志祥老师的课”。
工作第一个月的某天,向老师同时发讯息给我们几位新毕业的大学生,于是我们几个挤满了向老师的车,一大早从深圳风尘仆仆的出发了。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和这位同事口中的大咖级老师接触,却丝毫没感到拘束和畏惧。到了东莞赵老师工作室基地学校,我带着笔记本,老老实实地坐在听课老师中间,准备聆听赵老师的课。向老师看了看我崭新的笔记本,语重心长地说:“听赵志祥老师的课,只带笔记本是不够的,最好用录音笔,回去还可以反复听”。这是向老师第一次单独当面和我讲话,我记忆犹新。赵老师当天执教的《鲸》一课实在精彩,向老师对我说的这句话我自然也是铭记在心。从那之后,录音笔成了我随身携带的物什,我用它记录了自己听过的一堂堂好课,也记录了之后老师对我课堂的句句点评,如今我还常在闲时打开听一听,自我感觉受用很多。
来到龙华,加入初语团队,向老师便带我们一路“追星”。
余映潮老师、黄厚江老师、王荣生教授、郑桂华教授、冯善亮老师、肖培东老师等等等等,那些在全国中语界蜚声在外的教授专家,老师把他们一一请到龙华,并逐渐成立起一个个工作室。作为工作室成员的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聆听到各种大咖级的亲传笔授,不仅兴奋,更感自豪!工作室的活动扎实有效,老师还带头和我们学员一起完成工作室论文,撰写工作室作业,老师以身作则的例子实在太多,也正是因为老师一直在前面奔跑,作为后辈的我们,哪怕只能望其“向”背,却也愿意一路追随。
文本解读、课堂实践、命题指导、模仿名家课堂……我们的教研太丰富有趣了!老师总能在寻常教研中找到不寻常的开展策略,好风凭借力,千回百转受益的却是我们。
说起向老师,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信服和认可,因为他有实力、有能力,更因他课堂的魅力,智慧的“魔力”。
但是可能连向老师自己都不知道,他曾经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点燃了一位年轻人几度迷惘的心。
那个人就是我。
初入教坛的我,在日复一日的繁杂工作中常常患得患失,除了用心努力做好眼前的事,似乎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什么明晰的规划。直到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范围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我选中了课题《老王》,准备上课时却发现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其实那次比赛老师并不担当评委,我来不及多想,带着自己初生牛犊的那股稚气上完了课。课后,老师并未过多点评,只说:“若我给你打分,这节课可以打90分了。”
当时我一楞,接着心中窃喜。因为准备《老王》时自己曾经用心看过一些书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我心想也许通过我的努力,认真去做,说不定我的课堂也能像老师的课那样魅力四射。
其实,如今我回想起来,虽然那节课效果尚可,也有一定的闪光之处,但是出自一个经验匮乏的新手教师,其中肯定有很多的不足,老师那句话也许是为了鼓励我,也许只是无意之言,但当时这句话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正是因为那句鼓励的话,我越发自信了,正是因为觉得自己似乎还有一定的天赋,一个月后,我参加区里赛课脱颖而出,我和老师之间的联络越来越多了,耳濡目染之下,老师改变了我太多太多,这不仅源于老师对我的专业传授,还得益于老师平时的为人、处事。
一间小会议室,一块小黑板,两台电脑,几摞书,老师带领我开启了漫长语文成长之路。
“你走上讲台的姿势显得太过随意,再来一遍。”
“把你刚才说的话,用更为简洁的语言重新说一遍。”
“再简洁一些。”
“刚才你说的这几句话逻辑不清晰,重新组织再说一遍。”
从老师指导我上《春酒》这课开始,这种细致的指导就一直没有停过。模拟讲课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我站在黑板前面,老师坐在板凳上充当学生,模拟提问,模拟对话,模拟动作,甚至模拟开课时的问候语,字斟句酌,皆是用心。每当想到这些,我都忍不住感叹,我是有多幸运遇到向老师啊!正是因为老师几十次一如既往的指导我解读文本,坐在板凳上听我讲课,毫不讳言地指出我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才实现了自己一步步的成长。有一次在外区上课,听课的老师说从我的课中感受到向老师课的影子,我当然觉得这是巨大的表扬,然而只有自己才知道这影子完全得益于老师这几年苦口婆心一字一句的传授。回想这几年,能够追随老师的脚步,幸甚至哉!
从区赛起步,再经过市赛、省赛、全国赛,无论是赴外的省内支教研讨课,还是市内的名师课堂,很多人觉得我这一路走来自己付出了很多,诸不知,老师默默在我背后比我做的还要多很多很多。
这几年,向老师指导我上的课数不胜数,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从提问对话到板书呈现,有时连续几天都在那间小小的备课室指导我备课,那间备课室见证了老师对我字字句句的指导。带我赛课准备课的这几年,他定是比自己上课还要耗费更大的心血,更多的时间的。如果说一次课的指导已经是莫大的荣幸,那么这几年十几次的用心指导,各种课型的悉数传授,于我而言,已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次重要洗礼,一次次脱胎换骨。
2016年春天,老师指导我准备深圳市名师课堂的课。在我把学校所有班级全部试讲之后,因为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老师又帮我联络去外校试课。我永远记得最后一次试课也是在外校,可是当日清晨天公便不作美,滂沱大雨一直不停,老师家住南山,雨天自然堵车,从家到试讲学校开车需近一小时。当老师来到试讲学校时,身上已经淋湿大半,我看着他脸上略带疲惫,因为大雨无奈穿着一双拖鞋,拿着一把长柄伞准时出现在教室外面。原来当天他作为家长义工冒雨在南山二外指挥学生上学,又冒雨驱车赶来听我上课。那个场景,我终生难忘,我心里默念,无论何时都要倾尽全力,绝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第二年的春天,我在广州参加省组织的全国赛选拔赛,老师当时在外省上课,依旧耐心通过电话指导我文本解读,用心备至一如既往。赛课前一晚,我从深圳前往广州住下,以便第二天一早上课。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又收到老师的短信,他已经驱车从深圳赶往广州的路上。早上八点钟,铃声响起,老师又准时出现了。可他前一天晚才乘机回到深圳的啊!我没有多问,把感激咽到肚子里,收起感动开始上课。老师也没有多言,像往常一样坐在台下静静地听我讲课。老师就是在用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引导着我,激励着我。
这几年,无论是大小比赛,老师不仅是全程辅导我备赛的指导员、开车带我去赛场的驾驶员、为赛课文本录制语音的录音员、还是时时刻刻开解我压力的心理辅导员。但凡我要外出上比赛课,老师都会如期而至。每当我准备上台讲课时,老师总是默默给我发送一条讯息,“享受课堂,相信自己”“深呼吸,你是最优秀的”……老师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我打气,每每看到这样的讯息,我也仿佛吃了定心丸一般,抛掉紧张,忘却压力,提起精神登上讲台。
“刘杨你记住,任何时候在课堂上都不要投机取巧,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这节课,你表扬学生的次数屈指可数”“你的朗读是弱势,是你以后要攻克的方向”“注意你和学生的对话,要有生长性”……这些年,向老师对我的嘱托太多太多,每当我翻开笔记本,回想起曾经的一切,这些叮咛总会铺天盖地般涌来。而这些叮咛,都让我牢记一点,要带领学生真正在言语文字中穿梭,方才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如今赛课已经远去,我又回归到日常的平静之中,每次见到向老师,依旧是叮嘱我勤写文章,多多读书,再度挑战自己。关切的言语总会让我从浑浊零碎的琐事中抽离出来。如果说这几年,我上过一些大家叫好的课,收获了一些荣誉和赞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获有所得,那是因为,我有着一位好老师啊,我们的教研员向老师。
是的,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向老师都是我的老师、我的恩师。可是当我想把自己记忆中有关向老师的片段一一描述出来时,我才猛然发现,仅仅依赖于我简单地文字描述实在难以让你真正了解他。
因为,所有与向老师有关的故事本质上都是关于语文的,关于课堂的。因此,真正能够描述老师的——是他在一堂堂语文课中留下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