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旱作大蒜研究论文

2023-03-08 12: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旱作大蒜研究论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种大蒜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与田地间的劳作几乎是绝缘的。我却很喜欢农田,喜欢田野的清新空气和田间农作物的郁郁葱葱。于是,趁着十一黄金周的假期,我便在自家的菜园里体验了一把“农夫的生活”。

顶着火热的阳光,我仔细地听好妈妈给我布置的任务,手里也马上开始行动起来。而我的任务,就是—–种大蒜。这对我而言真是新鲜极了,所以我兴趣高涨。

大蒜作为常用的调味品,大家都不陌生。而想要种植它,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呢。我先将一头头大蒜掰成淡黄的蒜瓣,接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将蒜均匀的排在事前挖好的沟壑里。最后将沟填平,就完成了任务。但在这看似简单的工序里,暗藏着许多不易之处:在种蒜时,蒜瓣的排放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生长空间不足;蒜要种的牢固,否则长出的蒜苗会倾斜;还有大蒜那刺鼻的气味也让我喷嚏连连。但在妈妈的帮助下,这些困难都一个个迎刃而解啦。

终于种完了!我直起身子,真是腰酸背痛。但是,看看我两个小时的成果,我又有着由衷的喜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星期天,妈妈烧饭时看见一个发芽的大蒜,对我说:“大蒜发芽了,我们去种大蒜吧。”

我们来到露台上,妈妈松了一遍土,然后我把大蒜一个一个掰下来,埋到土里。第二天,我兴奋地跑到露台上去看,可是我的大蒜去哪了?土壤里空空如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妈妈笑着说:“别着急,大蒜也需要水和营养才能长大啊。”我赶紧给菜地仔仔细细地浇了一遍水,把苹果皮、桔子皮,烂菜叶整整齐齐地铺在土壤上。

第四天,我惊讶地发现,大蒜终于破土而出,露出小小的、绿色的脑袋,好像它们也想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千变万化的世界。渴了吧,我给你浇点水,你已经发芽了,请快快长大吧。

大蒜一天天长大,突然某一天我跑到露台上看大蒜。它们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宝宝了,小苗终于长成了绿绿的、高高的大个子了,就像一个个战士一样站得笔直笔直。

我非常开心,我的小苗长大了。

3月5日,祁老师让我们带一坨大蒜。一开始我很奇怪,老师说下午我们就知道了。下午大课间的时候,祁老师叫我们抓紧进教室。老师叫我们拿出我们的大蒜。哈哈!原来老师是跟我们一起种大蒜的。

老师先带着我们把大蒜的外衣给脱了,大蒜露出了胖娃娃般的身体。然后老师又选了几个同学的盘子,把大蒜脚超底头朝上整齐的摆放着。大蒜头真像一个个挺拔的小军人。最后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去把每个盘子里装满了水,摆放在后面的窗台上。

第二天,我去观察了一下,一点也没有变化,我带着这种失望的心情出去休息了。

第三天,我也去观察了一下,这次大蒜长出了一点点嫩绿的小芽,像一根根柔软的松针。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第四天、第五天我都去观察了一下,发现芽从嫩绿变成深绿,芽慢慢长长了,像小女孩的短发,小芽从一片叶子变成了三四片叶子。

最后,我用小尺量了一下有20.8厘米了,我好高兴啊!

上学期我在家种了一盆大蒜,因为自己没有精心照料它们,所以没有长出圆圆的大蒜。我打算在暑假再种一次,这次我一定要好好照料它们。

我来到厨房,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挑选了3个又大又圆的大蒜,我先把大蒜那厚厚的皮一层一层的剥掉,再把大蒜掰成一瓣一瓣的。接着我用水壶把花盆里的土浇湿 ,再把大蒜一瓣一瓣的种进土里,蒜瓣尖尖的一头朝上,把另一头按进土里 ,大蒜就这样种好了,希望大蒜快快发芽。

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先去看我那可爱的蒜宝宝们,太神奇了,一晚上的功夫蒜宝宝们都顽皮地从土里探出了一个个小脑袋,睁着圆圆的小眼睛惊奇的看着外面的世界。我想蒜宝宝们一定是喜欢我给它们布置的这个新家,昨晚一定睡的特别的香,所以今天一早就从土里钻出来感谢我这个小主人了。每隔一天我就要给蒜宝宝们浇一次水,每天都要去看它们,和它们聊聊天。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过了五天后,蒜宝宝们都长出了绿油油的蒜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却个个精神抖擞,它们身上披着一件件绿油油的长袍,在微风的吹动下点着头,好像在对我说:“谢谢小主人对我们精心的照料”。

现在我每天都要去看我种的蒜宝宝,我真希望它们都能长出又大又圆的大蒜。

我小时候妈妈让我种大蒜。

我看着白白的小球似的大蒜说:“圆滚滚的叫我怎么种呀”。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把他们的外衣脱下就明白了”。我剥去大蒜的外衣,哦,他原来是由十一个小兄弟组成的,乳白色的皮肤,肩挨着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想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我挑了两瓣大的种在用一次性杯子做成的透明“花盆”里,再浇上一点水,最后对打算说:“天气渐渐暖和了,你快快发芽”!

上完了幼儿园,我马上到阳台上去看大蒜。啊!大蒜已经发芽啦!那又绿又嫩的小芽儿好像刚生i型阿来的宝宝,可爱极了!忽然,我从透明的花盆里看见泥土里有些白东西,仔细一看,哦,原来是大蒜长出了根,白白的,一缕缕的,像是老爷爷的白胡须。

我给大蒜浇了点水,对它说:“快点长大,长大后带你去幼儿园。”

大蒜长出了两片叶子,绿绿的,直直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大蒜叶子又长出来了一片小蒜叶,好像袋鼠妈妈袋子里的小宝宝。

啊!大蒜长大了,我爱大蒜!

上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是让我们种大蒜,听到这消息,我一放学到家,就叫妈妈从厨房给我几个大蒜。

星期六上午,我找来一些土,一个盒子,先把土放进去,浇水让土湿润,把大蒜掰成一个一个的,小心翼翼地把大蒜种在土里,盼着大蒜早点发芽。

星期天一早,我一起床就去看大蒜,可是,大蒜一点动静都没有。大概是没有浇水,它渴了吧。我便拿起洒水瓶,往大蒜的位置洒了洒,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星期一,放学到家,我一进家门又去看了看大蒜,怎么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是我昨天浇水浇得太少了?我再次拿起洒水瓶,又开始仔细地浇大蒜。

星期二,啊!大蒜怎么一直没有发芽呀?

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还是没有发芽。终于,直到星期六,有一颗大蒜发芽了,那芽儿白白的,尖尖的,我高兴得拍了拍小手,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和弟弟。

星期天,我盼着其他的大蒜都长大,和这颗已经发芽的大蒜相聚啊!

一天中午,我和外婆一起去菜市场买几个大蒜准备在家里种。

我们买好大蒜回家后,在阳台上我先把打算用力地往土里压,大蒜就少了一半的身体,因为它的一半被我用土埋了。后来,外婆说:“压地不够重,于是我连忙把大蒜加倍地往下压,大蒜就被压得无影无踪了。

然后外婆马上去水缸里舀了一碗水,把水稻在泥土里。我们看到泥土有冒泡好像打算在说:“真好喝,真好喝。”

过了几天,我刚睡醒好像听见什么在叫说:“快起床,快起床,太阳晒到屁股了。”我就过去一看,原来是大蒜发芽了。”我想我听到是因为我太想大蒜快快长大了才产生幻觉。

看它们有些长大我高兴的又叫又跳,外婆听见我的笑声也走了过来,看了看笑着说:“等大蒜长大,我们就可以赚钱了。不过现在我们还需要好好照顾它哦!”

外婆说完后,我们都笑了。我太开心了这是我第一次种东西,劳动真美好。

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我到楼顶种大蒜。

我用铲子铲土,土硬得不得了,连铲子都被铲弯了。我两只眼睛骨碌骨碌转了几圈,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拿来一盆清澈的雨水,慢慢地往土里洒,只听“嗤……”的一声,比石头还硬的土,一下子就变成了一滩有气无力的软泥。我拿起铲子继续松土。

接着,我拿起地上的大蒜,一颗一颗地往土里送。大蒜的头一点一点的,像一只只觅食的小鸭子。一颗颗大蒜整齐地站在土里,像一个个士兵在站军姿。

最后,我把肥料均匀地洒在土里,再浇上一些水,大蒜种好了。我和它告了好几次别,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第二天,我匆匆忙忙地穿好衣服,吃好早饭,大步流星地跑上楼,发现大部分大蒜都从黑漆漆的土里探出头来,好像个个都来乐清看风景。我一会儿狂跑,一会儿大叫,高兴得不得了。

我爱种大蒜!

今天我们要在自己的实践基地上种大蒜。

种大蒜?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很新鲜。我真希望让作业本长翅膀飞走,好让我马上去种。啊,作业总算做完了。我像小兔似的连蹦带跳地下了楼,跑进实践基地。已经有几位同学在那里,正忙乎着什么。我跑上前去一把从同学手中抢过蒜苗,想也不想地就往地里插。

“喂,有你这么种的吗?地还没挖开呢!”我仔细一看,嗨,的确太性急了,连土还没刨开呢。我朝同学做了一个鬼脸,开始认认真真地种上了。顾老师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件不知名的器具,很轻松地挖着土,速度非常快,三下五除二便挖出了一个小坑。我把蒜苗放进小坑里,再用手将周围的土拨进坑里,压压实,一株小蒜苗便种好了。就这样,我很快就种了好几株蒜苗。

完成了任务后,我吃力地伸直了累弯的腰,用手背抹了抹脸上的汗,望着成排整齐的小蒜苗,正在风中摇动着弱小的躯干,心里想,它们要是快快长大该有多好啊。真希望我的大蒜长得最高。

10月19日,我把泥土刨开,我把大蒜种在了土里,再把泥土压紧,然后给大蒜浇点水,大蒜就种好了。

第二天,我早上起来看见大蒜,大蒜没有发芽,我特别失望。第三天,我一早起来就去看大蒜,我很惊讶地发现,在泥土里冒出了一点点白白嫩嫩的小芽,它们好像在说:“我终于长大了!”

过了几天,我看见大蒜的茎差不多又长了一寸了,那白白胖胖的茎真可爱!都有我的小拇指那么粗,泥土里白色的根也长了很长了!

过了一个星期,我看见大蒜已经长出了几片小叶子,那小叶子又细又长。风一吹,那叶子就像一只只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真是太美丽了!那嫩嫩的小叶子绿绿的十分可爱。

我喜欢我自己种下的大蒜,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植物生长是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我爱大蒜!

今天,妈妈从菜市场买回来了一样东西———大蒜头。

那些大蒜头可有趣了,像一些小娃娃围着一位老爷爷吵着要他讲故事呢!我和妈妈把大蒜头掰开,一个一个的用针线穿起来,大概这样可以让它们站的更稳一些!虽然这些是妈妈说的,我却觉的应该试一试,我们小心翼翼将大蒜瓣摆放在盒子里,加上水,哇!果然站的很稳,妈妈太厉害了。过了几天,在我和妈妈给大蒜换水的时候发现,大蒜长的胖乎乎,白嫩嫩的。我还发现,大蒜底下有一撮小胡子,这是它的根。还有,大蒜头上长出了一条小辫子,绿油油的,好可爱。

一天,我放学回到了家,惊奇的发现,那些小辫子越来越高,越长越长。一盆盆大蒜就像一片大蒜森林,妈妈说再过一个星期我们就可以吃到我们亲手种的大蒜了。

我喜欢种大蒜,种大蒜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让我体验到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结果。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老师布置我们在今天也劳动劳动,种盆大蒜。

早上七点,老爸把我猛拉下床,叫我去种大蒜。我只好睡眼惺忪地起了床。老爸从厨房里拿了一把废弃的锅铲、一个花盆,便拉着我出了家门。

我们在小区里寻找比较新鲜的泥土。这时,我们的视线都投向了小区的水泥花坛,我们俩互相看了一眼,便直奔那个花坛而去。老爸拿起锅铲,铲了一大铲子的土,倒进花盆里。回到家,我冲进厨房,从橱柜里翻出了两颗大蒜,从上面掰下几个蒜瓣慢慢地埋进花盆里。我又从台子上拿了个杯子,装满一大杯水,小心地往花盆里倒去。浇完水,我本以为完事了,谁知爸爸在阳台上叫道:“儿子,把花盆搬到阳台上来!你们老师不是说了要有充足的阳光吗?”唉,只好又把花盆搬到了阳台去,累死我了。

看着自己种下的蒜苗,虽然身上很累,但心里,则是甜滋滋的。

今天,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那就是种大蒜。

一放学,我就一阵风似的跑回家,我拿出一个碟子,去盛了一些清水,把那白嫩嫩、胖乎乎的大蒜放进去,这时候,大蒜的瓣是挤在一起的,好像害羞的小娃娃呢!过了几天,我惊奇的发现,大蒜底部长了一些小虫子,又像一些弄乱了的毛线,我感到很奇怪,就去问妈妈,妈妈说:这不是小虫子,也不是弄乱了的毛线,而是大蒜根。我说:哦,原来是这样啊!

又过了几天,大蒜的头上冒出了一点芽,它的根已经很长了,像老爷爷的胡子,又像穿上白色草裙的小姑娘,在跳草裙舞呢!过了几周,大蒜的芽已经有15厘米了,特别有一根长得最长,在那里一枝独秀。远远望去,像几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青翠欲滴,煞是好看,又像一片小竹林呢!

我亲自种的蒜苗,看着它一天一天的长大,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放假的前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说种大蒜,顿时全班都沸腾起来,我胸有成竹地说:“小菜一碟,我一定能种好大蒜的。”

放假的第一天,我就找了一个粉红色的小花盆,在里面放了适量的土,又在厨房拿了一些大蒜,一瓣一瓣的掰开。老师说过种大蒜时要蒜尖向上,根部朝下。于是我轻轻的把它摁在土里,然后我又浇足了水,就等待它发芽。听说发芽要几天呢,我就等几天吧。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先跑去看它们,等了一天、两天、三天,这些蒜宝宝还是不声不响,好像做了美梦不愿醒来。我眼巴巴地望着,真希望它们快点儿发芽。又过了两天,蒜宝宝终于露出了小脑袋,我兴奋的不得了。一共出了三个小芽,它们都是绿色的,绿中有一点淡黄色的,这三个芽大约有半厘米高,尖尖的呈三角形,还有淡淡的清香,我伸出手想把它们摸一摸,可又缩了回来,怕把它们摸伤了。它们尖尖的,穿着淡绿的衣服好像三个小士兵。在阳光下发着亮光,我仿佛听见它们在说:“谢谢你小主人,是你精心培育我们,让我们见到了美丽的世界”。我开心的对他们说:“你们快快长大吧!”

小蒜苗呀,小蒜苗呀,你们要快快的长大,长成一棵棵大蒜苗,我就可以拿去让别人欣赏了!

今天我自己动手种下了一颗大蒜头。

我先找来一个盘子,然后加一点水,再把大蒜放进去。看着种好的大蒜,盼望着它快快长大。

第二天,我一起床就跑去看大蒜,可是大蒜一点儿也没长高,我好失望呀!

第三天,当我去看时,发现它长出了一点儿芽,我高兴极了。

第四天,再去看时,发现水没了,我想可能是被大蒜的芽吸走了。

第五天,发现它长出了“胡子”,好像一个年迈的老爷爷。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10天,大蒜没有辜负我的希望,它的“胡子”和新苗都在茁壮地成长着,它的新苗居然有15厘米,“胡子”也有一厘米,全长16厘米呢!它长得可真快啊!这几天大蒜好像吃了生长剂似的,一个劲儿地向上长。这几天我的作业太多了,我都把大蒜给忘到了九霄云外。

终于,我的作业做完了,又兴高采烈地去看大蒜,没想到大蒜却枯死了。我好伤心啊!我还以为大蒜的生命力很顽强,也怪自已没有好好地照顾它。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植物都不能缺少水,既然养了植物,就要好好地照顾它们。

放寒假了,老师要求我们种植物,我在想应该种点什么好呢?妈妈说:“那就种大蒜吧!”我说:“种大蒜一定很有趣!”

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步骤去做,先把一个盘子里放上四毫米的水,然后再把大蒜的头朝上,跟朝下的放进去,接着就可以静静等待大蒜发芽了。

第二天,我又来观察大蒜了,可是几棵大蒜的头怎么了?边上冒出了好多白色的胡须,我不明白,问了下妈妈,妈妈告诉我说:“傻孩子,那是大蒜发出的小芽儿。”难怪,原来是大蒜发芽儿了啊。

第三天,我发现大蒜的芽儿已经冲得老高了,长的真快啊,才一夜的时间,就这么高了,我用尺量了一下,居然有一厘米多了,太神奇了!我看了下盘子里的水,都已经被吸干了,大蒜真牛!我看了看它的跟,怪不得,它的周围长了许多小白角,可以帮它吸收水分,快速发芽,苗儿才长得这么快呢!

第四天,我发现又有几棵发芽了,可盘子已经没有水了啊,它又是怎么样发出芽儿的呢?我去问妈妈,妈妈说:“大蒜用它本身的水分和空中的'水分加起来,就可以继续发芽了,真厉害!”

第五天早上,我趁妈妈还在睡觉,就偷偷地给大蒜浇了点水。晚上我看见大蒜都惊呆了,才多长时间啊,原来才一厘米多的芽儿已经快有三厘米长了!

我高兴的要飞起来了,种大蒜真有趣,我下次肯定还要再种几棵大蒜!

在常识课上,班主任张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我怀着好奇心进入了植物的世界。听完课,我动了动脑子,决定种一些大蒜,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放学后,我赶回家,找到一个花盆,高兴地种了一些大蒜。种植后,我不时观察大蒜的运动。

第一天,我开心地观察着自己种下的大蒜。看了一分钟,眼睛酸酸的,什么也没发现。我非常失望。嘴里嘟囔着,它们长得太慢了...

第二天,我忐忑不安地来到花盆前,漫不经心地看着大蒜。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我欣喜地叫道:“我看见大蒜发芽了。”。但爸爸妈妈似乎并没有觉得那么奇怪,于是回应道:“嗯,它们会发芽的。”。我不在乎他们,我只想快乐。跳了三尺高,我种的大蒜长了绿芽!

第三天,我兴冲冲的来到花盆前,仔细看了看,没发现什么新东西。我想:“一定是该浇水了。我曾经听我妈说过,植物要隔一段时间浇一次水。”。我给它浇水,期待明天能找到新的东西。

第四天发现每一瓣蒜瓣都发芽了,有的长高了,有的变矮了。生长最快的只有1厘米长。

观察了几天,我种的大蒜看起来就像几棵小树苗,穿着绿色又厚实的绿色衣服。太美了,我真的很激动。后来我的蒜苗一天比一天高……吃了一次饺子就把蒜苗剪掉了。思想:大蒜的生长过程需要我们细心耐心的观察。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有趣啊!我给它们浇水,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难道不是观察付诸行动,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必须付出努力吗?

常言道“立了秋把扇丢”,这话可一点也不假,不仅太阳没有那么毒辣,风也更凉爽了。这不今天下凉后妈妈就带着我们去地里种大蒜了。

我们回到家装几瓶水就出发了。要说这大蒜啊,妈妈平时炒菜用它,爸爸吃面条有它,就连爷爷吃馒头的时候也有它,可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带着好奇来到菜地里。

我看着一筐大蒜问妈妈能不能长出葱,妈妈哭笑不得地说:“蒜是蒜,葱是葱,蒜怎么会长出葱来呢?”说完妈妈就开始用锄头刨地,从南向北刨出一条沟。接着妈妈拿一把蒜瓣对我们说:“看好了,尽量挑大蒜瓣,把它靠在土上,一扎放六七个,分布均匀。”我和妹妹模仿妈妈的样子放蒜瓣,等我们把整条垄沟放完后妈妈又给大蒜洒了点化肥,浇了点水,又用锄头刨土,把刨出的土封在放好的大蒜上。这样土既封了刚栽的蒜,又刨出了一条新土沟,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妈妈把土封完后对我们说:“这样大蒜就种好了。”我们就这样把一整块地都种上大蒜了,可是我该怎么观察它如何生根发芽长大呢?回家后妈妈给我一把大蒜说:“花盆里也可以种大蒜。”我赶紧找来花盆,妈妈把花盆松了松土,把大蒜在花盆里栽成一圈又一圈,直到把花盆种满。种好后妈妈又在花盆里洒了把碎土,浇了点水,搬到院子里向阳的地方,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观察它了。

小蒜瓣啊小蒜瓣,快快成长,让我看你如何发芽吧!

一天上午,老师给我们大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那就是观察一种种植的植物。

我中午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跑上楼去准备种大蒜了。在奶奶细心的指导下,我一步一步地做起了准备工作。先是找来了花盆和大蒜,接着把大蒜的外皮剥开,分成一个个小瓣,我觉得大蒜像个肥嘟嘟的胖小子多可爱呀!我又把剥好的蒜瓣插入花盆内,给它施肥浇水。做完一切后,我静静地等待它长大。奶奶说:“要过几天大蒜才能发芽。”听了奶奶的话,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晨,我兴冲冲地来到阳台上,准备给大蒜浇水,此时发现它一点动静都没有。就这样我每天都给大蒜浇水。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大蒜长出了一点儿小嫩芽,小嫩芽尖尖的绿绿的,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又过了好多天,我的大蒜长出了三厘米长的叶子,绿油油的,非常可爱。我问奶奶:“大蒜为什么长得这么慢呢?”奶奶说:“每一种东西都有它的生长周期,你得耐心等待。”听了奶奶的话,我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我兴高采烈地跑去玩了,只能慢慢等待它的长大。这样又过了好几天,大蒜终于长大了,只见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它的茎又细又长,茎的根部是雪白雪白的,好看极了。

我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蒜,心里甜丝丝的。在这里我得跟奶奶说一声:“谢谢您!是您教会了我种大蒜,您辛苦了。”

为了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老师叫我们种大蒜。

妈妈给我买来了大蒜瓣,我找了个废旧塑料瓶子,从中间剪开,下面的一半放了些泥土,就把大蒜瓣种了进去。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一看,没一点变化,心想没事的,才一天时间嘛,没长那么快,给它浇了点水就去上学了。

第三天,我又去给大蒜浇水,它还是没长苗,我想,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不着急。第四天,我去看,怎么大蒜苗还没长出来呀?我到学校问其他同学:“你们的大蒜发芽了吗?”“长了长了。”同学们几乎都说这样的话,我种的大蒜可能水浇太多了吧?我有点失望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蒜还是不见生长的痕迹,我一天比一天紧张了,因为老师检查大蒜的日子快到了,如果带去一丁点都没生长的大蒜,同学们肯定会嘲笑我的,我真害怕呀。

到了检查日,我只好如实相告,老师却说:“没关系,你的大蒜可以长很大的。”我不懂,老师怎么会这样说。

回家后,我终于想放弃了。过两天打算把它扔了,早上去看,我的大蒜居然露出了小芽,尖尖的,硬硬的,还不细。我当然留下了它,天天看它,以后的生长速度就快起来,过了些天,我的大蒜成为全班长得最茁壮的,最好的大蒜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真幸福。

大概,我当初种下去的大蒜颗粒大些,品种也好些。原来,好的东西成长慢点,就像我们学习,要取得好成绩,也是需要时间的。

星期六,奶奶买回来许多大蒜,挨挨挤挤睡在网兜里,像是在开班会。

我好奇地拿起一个大蒜,左瞅瞅,右瞅瞅,怎么看都像一个胖乎乎的小笼包,又像一个棱角分明的小烧麦,底部宛如一朵小花朵,我把皮撕开来,一层层的皮,很薄很薄,像是禅的翅膀,最里面的皮十分洁白,我撕完后,拿了一片仔细观察,发现大蒜皮上有一条条金色的线条,皮内侧是透明的,我把它拿到阳光的底下,阳光可以轻易地穿透它薄薄的皮。

每头大算的蒜瓣的数量都不相同,有十个的,有十二个的,还有十四个的……我剥开的是十四个的。看着蒜瓣围拢在一起,我突然想到一个关有大蒜的谜语——兄弟十几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拆破。

蒜瓣的大小都不同,有的胖些,有的瘦些,有的高一些,有的矮一些。我猜有可能是有的挑食,有的不挑食。不挑食的努力吃饭,不努力吃饭的就又矮又瘦。我把大蒜彻底剥开来,里面还藏着几个小小的,像小牙齿一样,蒜中间还有一个圆圆的柱子,真像一个晒干的蘑菇姑娘。

我咬开一个蒜瓣,尝了尝,辣极了,舌头上麻麻的,我觉得舌头已经没有味觉了。

我把发了芽的大蒜放在小瓶子里,埋上土,仿佛给它们盖上暖暖的被子,我经常给它们浇水,还端它们到阳台上晒太阳。我对着藏在土里的打算说:“我期待着你们快点长大哟!”

大蒜的用途

中医认为,大蒜性味辛、温,入脾、胃、肾经。主要作用是解毒,杀虫,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可以治疗痢疾,泄泻,疟疾,百日咳,痈肿疮毒,癣疮;还可以治疗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大蒜祛百病”之说,上千个中药配方中都有大蒜的成分。在缺医少药的时代,大蒜成为人们治病健身的好东西。 现代研究指出,大蒜含的“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及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以及霍乱弧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及金霉素耐药的细菌,大蒜制剂仍然敏感。此外,大蒜还有抗真菌、抗原虫作用;还有抑制癌细胞分裂的作用。大蒜的研究成果正层出不穷。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大蒜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热潮,至今已发表了4000多篇研究论文。 1973年,印度学者通过实验表明,大蒜油能显著增加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正常人口服大蒜油(0.2毫升/天)三个月后,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达到205单位,而服药前只有89.5单位。嗣后,该学者又用大蒜油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做了临床观察,疗程3个月,发现患者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进了8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大蒜油20天后,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95.5%,而“安慰剂组”仅增加24%。说明大蒜油对心肌梗死有良好的疗效。 1993年,美国医生瓦萨夫斯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文章,用数据说明,每天吃0.5~1头大蒜,可降低胆固醇水平9%。 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载了《大蒜提取物防治脑血管疾病的进展》,指出大蒜挥发油能有效地防止血脂异常,避免脂质阻塞脑血管。它通过影响血小板cAMP(环磷酸腺苷)水平溶栓,抗血小板在血管内聚集,并能扩张血管,增加管腔的供血量。 大蒜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抗癌。我国学者将大蒜制成鲜大蒜滤液、大蒜油、大蒜素,给移植S-180瘤的小鼠作腹腔注射,结果发现抑癌率分别达41.6%、56.1%、58.9%。其中以大蒜素的抑癌率最高。同时观察到大蒜的这些制品可升高癌组织内的cAMP水平,其升高率分别为133%、210%、77%。cAMP是癌细胞生长的阴性信号,多种研究途径均提示它可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大蒜通过活跃cAMP的代谢,从而起到抗癌作用。 又有学者报道,鲜大蒜能提高细胞免疫反应,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阻断致癌物质对体外细胞的致畸损伤。这都为防治癌症提供了理论基础。大蒜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锗,尤其是锗元素,在所有植物中含量最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朝鲜人癌症发病率低,原因可能在于常吃大蒜。大蒜中锗含量高得惊人,而锗已证明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参考资料:京华时报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研究机构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是集青海省五大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综合农业科研所,也是全省最大的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所,建所历史已达50余年。主要开展农作物遗传资源、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设有小麦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青稞研究室、蚕豆研究室、豌豆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旱作农业研究室、成果转化研究室、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等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青海省马铃薯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9人(其中正高职称的6人、副高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的9人、其他人员3人。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17人、其他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级优秀专业人才1人。2004—2009年间作物所曾先后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4次荣获青海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青海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2009年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青海省模范集体”称号。2006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居青海省35个研究所首位。多年累计取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175项,有33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它奖励5项。其中“十五”以来我所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9个,获奖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1项。 “十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40项,有12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其它奖励3项,这些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优秀科研成果如小麦品种 “青春38”、“青春39”、“青春40”;蚕豆品种“青海9号”、“青海10号”、“青海11号”、“青海12号”、“青海13号”;豌豆品种“草原12号”、“草原24”、“草原25号”等系列新品种;马铃薯品种“青薯168”、“青薯2号”、“青薯6号”等系列新品种;青稞品种“昆仑164”、“昆仑12号”、“昆仑13号”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在我省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2008年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青薯2号马铃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同年草原276豌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青海10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青海11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10年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作物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业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是青海省从事马铃薯、球茎花卉及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科研单位之一,下设植物病毒检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马铃薯高山实验站、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科管科及开发科。生物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植物茎尖脱毒、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脱毒植株苗、植物病毒检测、植物蛋白质分析等研究工作。现有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40多台(套),价值人民币1200多万元。主要有大型超净工作台、大型高压消毒锅、超低温冰箱、冷冻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全自动紫外分光光度计、96孔自动洗涤机、ELISA读数仪及面积1300平方米的全自动温室等。现有职工1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5人。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病毒检测、盐湖微生物研究等工作,实施完成省、部、国家级农业研发项目27项,获得省科技成果4项,其中科技成果“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荣获2007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引进和培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其中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青薯9号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并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申请国家专利1项。1992年“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实施欧盟援助“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从国外引进先进仪器设备60多台套,组建了“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实验室”;2003年完成了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现已达到年繁殖脱毒试管苗达120万株,年生产微型薯250万粒的能力;建立有县级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高山原种繁殖基地2000亩,可年生产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约4000吨。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07年选育出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该品种的推广,将大大改善我省马铃薯的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马铃薯产业向高产、优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正实施的项目有农业部跨越计划“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试验与示范”、农业部行业专项子专题“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星火计划项目“青藏高原脱毒马铃薯种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开发”、省科技厅“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大蒜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另外研究所所长为农业部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08-2011年度到位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研究所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青海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海省的马铃薯生产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使青海省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鉴定、脱毒苗快繁、原原种生产、种薯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使青海省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及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研究所在紧紧抓住脱毒马铃薯这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开发领域,开始着力研究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机构设置 所设科室 科室工作内容 负责人 植物病毒检测中心 病毒检测与质量认证 周 云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杨永智 马铃薯高山实验室 原种繁殖、资源鉴定 叶广继 抗旱生理研究室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 王 舰 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 脱毒技术研究及利用 蒋福祯 科管科 科研项目组织与管理 周 云 开发科 品种示范推广、种薯销售 贾 豪 科研团队:团队人员共1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6人,博士生导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杜德志,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油菜改良青海省春油菜分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油菜学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和《西北农业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春油菜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7个(青杂1~7号),这些高产优质的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900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约18亿元,并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区农民食用油的品质,其中青杂1号和青杂2号先后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荣获首届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发条件:拥有品质分析、小孢子培养、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共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超过了300m,有科研试验地30亩、活动网室10亩、温室384m、晒场1000m、种子仓库495m、挂藏室400m,拥有国内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年制种面积近1万亩。研究成果:建立了成熟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育种亲本的快速创建和遗传群体构建;建立了SSR、AFLP和SRAP三种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应用这些技术开展了油菜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品种指纹图谱构建、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或基因定位等研究;利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进行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新型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资源,拓宽了甘蓝型春油菜的遗传基础;先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7个,其中青杂2号是春油菜区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早熟品种青杂3号比青油241增产40%左右,基本替代了白菜型油菜青油241,是青海、甘肃两省海拔2750-2900米的油菜主栽品种;青杂5号连续两年(2008-2009)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青杂6号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左右,适合在整个春油菜区种植;早熟品种青杂7号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7%左右,适合在青海省海拔2750 -2950米的油菜产区种植。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油菜研究单位在科研、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生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篇;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5余人、硕士研究生34余人。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是青海省园艺科研的核心单位,主要开展蔬菜种质创建、新品种选育、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安全生产,以及蔬菜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生化研究,是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海省园艺品种中间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下设育种研究室、栽培与生理生化研究室、菊芋研究开发中心、种质资源研究室等专业科室。现有在编职工18名,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学历8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现有试验基地120亩,日光节能温室22栋,塑料大棚5座,晒场800 m,办公室200 m;实验室450m,并配备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二、工作情况简介园艺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的气候和资源特点,在蔬菜品种选育、保护地设施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蔬菜安全生产及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园艺所共承担国家、省部及其它各类科研课题65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7项,发表论文108篇,选育蔬菜新品种7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我所各项蔬菜科研工作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我省蔬菜科研的先头军,引领全省的蔬菜科研不断进步,为青海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三、现有技术基础1、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已经建成青海省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2个科,35个种类,共3500余份蔬菜资源,其中包括辣椒资源600余份,西葫芦500余份,菊芋300余份,葱60余份,甘蓝40余份。应用系统选育、有性杂交、辐射诱变等技术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审定青线椒1号、2号线辣椒品种,青芋1号、2号、3号菊芋品种,大通鸡腿葱品种,青甘1号甘蓝品种等蔬菜新品种7个。正在向西葫芦、菜豆、大白菜等蔬菜育种拓展。相关分子育种工作也已起步。2、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针对青海省冬季低温而持续时间长、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等特点,开展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优化筛选主栽蔬菜的基质配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针对青海省辣椒、黄瓜、番茄等设施蔬菜以及线辣椒、大蒜等特色露地蔬菜,开展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安全高效的蔬菜生产技术;引进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50余个,开展蔬菜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筛选试验与示范,为青海省的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依据。3、菊芋技术研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国内首家系统开展菊芋研究的单位,主要开展菊芋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已收集、引进和创建菊芋种质资源400余份,创立了国内最大的菊芋种质资源库;选育青芋1号、2号、3号、4号菊芋新品种4个,其中青芋2号菊芋已经成为我国菊芋的主栽品种,并建立起国家级菊芋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研究成果1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编制菊芋地方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开展的菊芋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菊芋抗旱生理、果聚糖代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开展菊芋植物DUS测试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可用的菊芋DUS测试性状和标准样本,同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为菊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四、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依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以及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蔬菜产业技术转移中心1个,下设育种、植保、土肥、栽培、设施设备等5个功能室;另外在乐都、平安、互助、湟中和大通县建立了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形成具有省级专家与骨干技术人员16名、县级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100名,连接示范户20000户的高效示范推广体系;建立起以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新型设施设备展示示范、新技术引进熟化为主要功能的京青合作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各类蔬菜新品种,接待省内外专家参观指导,培训农民和各类科技人员;同时,在黄河谷地地区的贵德县建立以蔬菜良种繁育技术试验为主要功能的基地50亩,主要开展辣椒、甘蓝、西葫芦、菠菜、萝卜等蔬菜种子的繁育与制种技术研究;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始着手建立非耕地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五、学科建设本学科为青海大学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三个重点专业方向之一,2010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高原蔬菜遗传与生理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园艺所承担着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12年5月,已经培养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包括作物栽培硕士生2名)。实验室还为青海大学农学系、生科系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研究实习条件,每年协助培养本科生3-4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5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省级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工18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财务人员1人。在科研人员中,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2人。全所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杂草科学研究室、作物抗性鉴定中心、生物防治研究室和农药研究室6个研究室(中心)和管理科共7个部门。1990年以来我所共承担国家 、省(部)级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来源研究课题36余项,课题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6项。《青海省地方标准》登记成果19项。获奖成果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其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20余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7篇。编写著作一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还是农药部农药检定所指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全省土壤资源、土地利用、肥料研究、测试分析、耕作制度、土壤微生物和食用菌以及农化科技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建所五十多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百余项,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要成果有青海土壤图勘察绘制,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荒漠灌区快速经济培肥技术及其理论研究,灌区退耕撂荒地复苏利用技术研究,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研究,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和成果开发示范推广,温暖灌区轮作与复种制度研究以及土壤薄层整段标本制作等科研成果。农作物专用复混肥研究与开发、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中-加项目土壤养分资源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和食用菌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这些成果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主要措施,也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队伍素质较高,设备条件比较先进,学科较齐全的专业研究单位。现全所在职人员28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12人,初级7人。具有专业研究室6个,即土壤资源环境、肥料施用、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分析测试和食用菌研发。全所现有实验室8个,仪器设备89台(件),可承担土壤、肥料、植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理生化以及水质、有害物质的分析,同时还开展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抗生菌剂筛选、菌肥研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肥料使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五”以来科研工作及成果经全所人员积极努力,多渠道争取科研,主要项目有“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土壤养分资源管理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全国肥料长期定位检测”,“全国叶面肥效协作网”,青海省科技厅“湟水流域农田主要土壤类型微生物调查”,“海南洲共和盆地塔拉滩生态治理工程前期调研”,“龙羊峡库区移民区农田盐碱危害及治理”,“新型肥料磁化肥肥效测定”,“三江源生态工程治理”。引进国外技术合作项目“氮素循环损失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所重视科技开发,主要项目有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示范推广,全元有机生物肥研制生产和生物菌肥、叶面肥推广。农业微生物利用研究与开发,在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根瘤菌应用、微生物肥料研制和食用菌高效栽培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和效益。通过与国内外协作,拓宽了工作领域,科研项目的实施范围扩大,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科技开发突出了本专业优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取得的成果有参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项目“农田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食用菌双孢菇引种示范”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承担省科学基金项目“高原富钾地区钾素效应研究”、“农作物高效缓释专用肥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引进强效叶面肥“施丰乐”进行室内、田间多点试验示范,测定增产效果,通过省级评审,申报省主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承担“香日德—巴隆地区农业开发项目前期调研和现场勘察工作”,提供土壤、水质分析结果4000余样次,完成了种植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加拿大钾肥合作项目”已工作14年,研究内容扩充,资助额度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工作,以研制和生产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为主,与化肥企业合作,通过测土分析,设计施肥方案,组织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为用户服务,专用肥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增产显著,基层反映较好。引进示范推广叶面肥施丰乐、高乐、根施微肥、富万钾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大量提供生产使用。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具高原特色的林业专业研究所。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积极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成为高原林业科研与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科技力量。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立足于青海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开展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经营、荒漠化治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绿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青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取得研究成果56项,其中获各类科技奖3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青海省木本植物志》、《青海次生林经营》、《西宁小蛾类图鉴》等专著10余部。所内设有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荒漠化治理、城市林业五个研究室和林业公司。现有职工23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2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技术人员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各研究室简介一、林木育种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育种、引种、树种驯化。分类选育三江源地区、柴达木地区、东部旱区以及城市绿化的造林树种,进一步加强抗逆性灌木和观赏树木的引种驯化及规模繁育工作,积极寻求生态、观赏和经济多用途树种,开拓林木利用方向,为高原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二、森林培育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寒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以高寒区森林培育为重点,开展高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研究分析高原森林生态环境演替的规律和机制,高原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主要措施,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保护、森林经营、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以经济林、食用菌、中藏药及野生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保护性的开发技术研究。同时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治理本区域重大森林病虫危害及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巩固绿化造林成果为总体目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四、荒漠化治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研究高寒区土地荒漠化机理与发展趋势,荒漠化防治、高寒湿地保护及重建、高寒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沙区新型产业技术开发。五、城市林业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城市林业体系、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绿化新技术以及绿化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 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9月,是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所。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7人,中级4人,其他人员2名,其中硕士学历5人。专业涉及植物学、微生物、林学、园艺等,研究所下设“植物资源利用研究室”和“食用菌研究室”2个研究室,建有“天然产物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2个实验室。研究所“十一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发改委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现已在荒漠资源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灌木引种驯化、高原城镇园林绿化树种的引选与栽培、高原特色野生食用菌驯化、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