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叙事治疗毕业论文

2023-03-08 11: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叙事治疗毕业论文

周末,参加了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李焰老师的研修课《叙事疗法-遇到更好的自己》

 李老师从一个案例,开始了叙事疗法的脉络讲解,案例如下:

入学五年了,抑郁了5年;

上大学就被打击。钟爱话剧,考话剧队,终面被拒,杯具;

谈恋爱了,发现被女朋友看成是钱袋,分了;

每次考试,尽管很努力,总是得低分--老师永远都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彻底放弃了;

清华的生活一败涂地,现在抑郁得连吃饭都觉得费劲儿;

就这样5年光阴流逝,要毕业了!

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如果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会去询问,来访者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是不是童年遇到了不为人知的创伤。当我们试着去寻找原因、探明究竟的时候,虽然多了些理解,可是问题还在那里,来访者还是处在困惑中。从以上的案例,我们是否可以发现来访者身上的亮点呢?有哪些亮点呢?“钟爱话剧”--有自己的爱好,“谈恋爱了”--说明他还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尽管很努力,总是得低分”--虽然每次都得低分,不过对方依然很努力,“就这样5年光阴流逝,要毕业了”--虽然抑郁了五年,可是依然毕业了。经验本无所谓好和坏,经验最本质的是积极正向的,如何让对方知道自己做什么可以让事情更好,看到自己的力量、资源和优势,这才是叙事治疗最核心的,用现在在组织机构中比较流行的词来表达,就是“赋能”。

来访者的问题从哪里来的呢?

后现代治疗有个前提假设,人从哇哇落地到不断的成长,会遇到各种的事情,在学走路的时候不断的跌倒、起来,继续,再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面就是大学,在这期间或许学习好,也许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工作后,你会发现,他和学校有诸多的不一样,他是人的江湖,唯有把人搞定,事情才可以顺利进行,会有挫折、失败、沮丧、结婚生子,而立之年,我们一直在忙碌,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的披荆斩棘,那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人们不断的前进呢?是人的精神本质,每个人都期望自己,并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是:自信的--有能力的、可爱的-被别人喜欢、自尊的-有价值。我有能力做这件事情,事情做好了,说明我是有价值的,同时因为我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带来了价值,因此,我是被别人喜欢的。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深刻的理解了这个精神本质,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人与人互动会是如此的舒服。可是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甚至,即使了解了,在交往的过程中,也很难践行,才导致我们会有诸多的精神问题。

比如,现在开始流行二胎,作为父母,如何平衡和兼顾两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稍有不慎,会导致老大的内心受伤,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现在来一个不明之物开始和我分享一切,当爸爸妈妈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老二的时候,老大就会被忽略,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是不是不爱我了。

再比如:等开始上学后,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数学、有些孩子喜欢语文,有些孩子喜欢历史,有些孩子喜欢音乐、有些孩子喜欢体育。有些孩子喜欢学习,有些孩子不喜欢学习,有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很强,有些孩子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做。尽管每个单独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进行比较的,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要比较一二,在比较一二中,发现和找到更优秀的人才。这种比较标准更多的是体现在做题能力上,而有些孩子是不擅长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在每次考试不如别的同学的情况下,就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没能力啊,当孩子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同时自信心就受到了打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加上父母的严格要求,孩子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加。

再比如恋爱上的成功或失败,

再比如,职场的成功或失败。

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从最开始的无所不能:我是自信的、被别人喜欢的、有价值的,经过种种的事件后,你会发现一个别样的自己,更加现实的自己:自卑的,不招人喜欢、没有价值的。

所谓的叙事治疗,就是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治疗师通过好奇、贴近来访者问题故事,通过外化、解构、重写等技巧,帮助来访者用较期待的故事去替换被压制的问题故事,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其发现改变的内在力量。叙事治疗是发自内在的相信:每个生命都有来自本能的活着的力量。

叙事疗法的叙事疗法的产生背景与理念

李明博士,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李明博士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引介、科研和教学工作。出版国内第一部叙事疗法专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发表专著译著多篇,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多次往返于国际叙事疗法最前沿学术交流。 (一)专著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2.《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4.《大道养生》,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二)译著1.《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三)课题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第五章),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2.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 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临床咨询:从事咨询工作多年,接待大量学业压力问题、情感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个案。对叙事疗法的理论和技术融会贯通。并能结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创造性的设计治疗策略和方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叙事心理治疗、生态心理养生等领域。

叙事疗法之外化(细化篇)

叙事疗法的外化的四个步骤

举个问题外化的例子

纯属为了说明叙事疗法问题外化技术。

网瘾少年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找叙事疗法的心理咨询师,说:“老师,您帮我想想办法吧,我整天想玩电游戏,戒不掉”。

咨询师说了:“别着急,来来来,我们聊聊你打电子游戏这个问题,你觉得这个问题,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

我少年了想说:“嗯,我觉得就叫他朋友吧”。

咨询师说了:“那你觉得,这个朋友,是通过什么行为来干涉你的生活的呢?”

少年摸了摸头想了想说:“嗯,就是”在我孤单无聊时,朋友在我耳边说:让我来陪你吧,只有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忠实的死党,一起玩吧。

咨询师又问了:“那这个朋友,是什么时候进入你的生活的呢?”

少年说:“大概两年前。”

咨询师又问了:“那这个朋友进入你生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可以讲讲当时的故事吗”

少年低头思考了一下说:“当时我太孤单了,刚转学,住校,陌生的环境,没有一个朋友,班主任老师是个母老虎,唯有电子游戏能排解,烦闷、孤独,像个朋友能帮助我”。

咨询师的外化对话,就是把问题和人分开,把少年和朋友分成两个主体。

咨询师的外化对话,就是把问题和人分开,把少年和朋友分成两个主体。

然后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命名,比如采取什么行为或者行动来干涉你的生活的;如何进入你的生活的,进入你生活时都发生了什么,问题都采取了什么策略或者步骤?说得越具体,就越容易解决问题。

这就叫:外化对话第一步:命名。然而,这还不够,把问题进行外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把问题外化后,能让来访者作为一个‘人’,去和问题对话。所以我们还有下一步:

咨询师继续问道:“那这个朋友,对你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少年说:“早晨不想起床,浑身没有力气,但是玩游戏的时候,有朋友陪着,不觉得孤单,我电子游戏打得好,积分高,排名往前,我的徽章升得很高,有很多人约我玩,还有人叫我大哥,感觉很酷。”

咨询师又问道:“可以举个例子或者讲个故事,朋友怎样影响了你的吗?”

这就是外化对话第二步:朋友(命名)对来访者产生的影响。对人际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影响,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对自己的希望愿景价值的影响,未来的可能性的影响。

咨询师又问了:“嗯,那你看到朋友这样影响到你的生活,你啥感觉?”

少年说:“不爽,太难受了,我奶奶唠唠叨叨,有时候她还会哭,我最见不得奶奶哭,我是奶奶带大的”

咨询师又好奇地问道:“那朋友进入你生活之前,你是什么样的呢?”

少年昂起高傲的头颅说:“我自称是一个五好少年,我唱歌好听,学了美声,我足球踢得好,老师开家长会,当着众多家长老师夸我;我围棋五段,只用了两年,我的成绩班级排名靠前,我花得时间不多,我口才好,胆子大,什么场合都不怕”。

咨询师咳了咳,说:“你真是一个五好少年人,但是被电游朋友影响到了,让你身上少了点活力,你还有其他感受吗?”

少年说:“除了不爽,还有不满、自责、懊悔、难过,但是也有一点儿愤恨和生气,对朋友生气,他竟然想控制我这样的五好少年”

这就是外化对话第三步:对朋友(命名)的影响评估,即发表各种感受。比如你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感觉怎么样?你怎么定位自己?这些对你来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有什么看法?需要提醒的是,来访者对问题带来的影响发表的感受,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往往是复杂且混合的,治疗师不要先入为主。

我们说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只是方便大家理解,叙事疗法并没有固定的步骤,而是一种带着意图的闲逛,或者是带着咨询师意图和来访者两个人一起散步,但是又不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这种意图,这意味着要去中心化又要有影响力。这一点十分要注意。

咨询师问少年:“听起来,你对朋友还是以不满居多的,是吗?”

少年斩钉截铁的点了点头:“是的”

咨询师就好奇了:“那朋友不可能带给你的全是坏处,肯定也有你需要的地方,可以讲讲吗”

少年想了想说:“游戏啊,谁不喜欢游戏呢,可以放松下,轻松的时光,觉得那一刻属于自己。”

咨询师点点头说:“可以具体点儿吗”?

少年说:“我玩只要不超过两小时,身体是放松的的,有一段时间,奶奶爸爸和我达成协议,每天做作业前,玩半小时游戏,我的学习效率很高的,我的成绩又上来了。

这是第四步,调整对问题和影响力的评估。通过这种问法,可以建立一种预警,人们可以看清他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有机会选择自己对生活种的问题的立场,对自己的问题根源更有发言权,这恰恰是人们少有的经历。因为人们常常都是习惯面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是第四步,调整对问题和影响力的评估。

通过这种问法,可以建立一种预警,人们可以看清他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有机会选择自己对生活种的问题的立场,对自己的问题根源更有发言权,这恰恰是人们少有的经历。因为人们常常都是习惯面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问题的看法和眼光。

为了能在故事中找到问题是如何成为问题的,问题是如何影响人的,叙事疗法,通过讲故事改变来访者看自己看他人看事情的视角,当故事由薄变厚,这些被丰厚的支线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扩展了来访者的人生,这样,当来访者再看自己看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只聚焦问题故事了,支线故事重新构建了来访者的人生故事。

总之:外化对话可以让人们重新定义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可以通过尊重双方话语权的方式,培养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重新定义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这个重新界定的过程让来访者从各种人际关系中,理解自己,实现自我认同。

当我们了解到外化对话的好处与用法时,我们就能清楚地把问题和人分开对待,但是我们分开对待并不是把问题当作敌人去对待,否则只会引起来访者对问题的斗争,当偶尔有一次挫败时,来访者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很低,陷入沮丧、落寞、失败的情绪中,问题是一个老朋友啦,虽然说过再见啦,偶尔见上一次也无妨,尽量让人和问题不再产生争斗,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不把人看做问题。

大家会看到,通过这个外化的步骤,我们有了一个开展外化对话的脉络。

那么在对话过程中,哪些事物可以被外化呢?

我们的情绪:比如忧郁、担心、焦虑等;在各种关系中的问题,比如争吵、指责、批评、不信任等;还有一些社会文化行为,比如说:歧视、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指责父母、指责母亲等;还有非问题元素:信念、梦想、盼望、价值等。

这些事物都可以在咨询过程中被外化,但是,即使我们面对同样的概念,我们对这个概念的感受也可能与其他人不同,是否可以撬动新的可能性呢?等等。

外化是叙事疗法中的重要概念和技能,需要避免滥用“外化”。

有人受困于难以改变的生活情境中,比如身患绝症或者有肢体残缺,或者遭受严重的家暴,叙事治疗鼓励人们采取实际行动克服问题带来的影响,而不是主观上感觉良好而已,如果外化只是用于美化或否定人们的真实经验,那就是滥用外化。

很多的伙伴在接触叙事治疗后,觉得叙事非常的温暖,很感性,充满情感。我同意,但我个人也深深地相信叙事背后的哲学基础,对于社会权力关系以及对人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在解构这件事上恰恰充满了理性的色彩,这是它有影响力的部分,即使我们很重视去权威和去中心化。

附件:

为了进一步理解外化的概念,我们再来看看外化和内化的差别

内化

1、 内化把人视为问题

2、认为有很底层的个性和人格特质

3、从人的内在找问题的位置

4、寻找个人的“错误”或“缺点”

5、将人的行为视为核心或自我的表现

6、寻求他人的意见以解释行为或问题

7、 倾向于讲人和自我认同描述成一体

8、少有空间对自我认同做其他描述

9、让助长、支持和喂养问题的社会论述被看见

10、导致对生活、自我和关系的单薄结论

11、容易给人贴上标签,把人进行分类

12、容易被诊断抓住

13、视问题影响之外的人为专家

14、把其他人所设计的可以矫正问题的策略视为改变的动力

15、通常涉及到对问题和问题细节的许多谈话

外化

1、外化是把问题视为问题

2、 从人的外在找问题的位置

3、 创造空间讨论人和问题的关系

4将问题放在人和自我认同之外的外在脉络中

5、将行为视为依据特别情节,经过一段时间,有顺序性发生的事件

6、邀请人们辨识他们自己赋予这些事件的意义和解释

7、 对自我认同提供多重描述

8、 让助长、支持和喂养问题的社会论述被看见

9、 导致对生活和关系的丰富描述

10、 检视影响求助者生活的文化、社会政治的故事12、拥抱差异,让有歧视性的权力不对等的社会情况被看见

11、尊重差异,挑战统一标准的主流观念

12、拥抱差异,让歧视性的权力不对等的社会情况被看见。

13、咨询求助者自己对于改变或重新调整与问题的关系的想法

网络收集转摘,仅供学习用。

关于叙事治疗

2021年9月17日 周五 晴

叙事治疗是积极心理学非常推崇的一个心理治疗分支,属于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叙事治疗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治疗,可以让来访者的心灵成长,对自我重新统整与反思。叙事治疗通过当事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关注和挖掘人具有积极功能的自我,强化积极面对在人的生活中曾经起过的功能,将其扩充进人的自我意识的主体,并将其延续下去,达到让人运用自己的潜能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效果。

叙事治疗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思考的、进行的活动。叙事研究是真实的、情景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师的叙事研究由教师本人解说,故事的主线和教师的分析交叉出现,使叙事之事通过教师的解读有了特殊的意义。

叙事治疗方法在使用时要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即对学生充满情感和爱的态度比技巧更重要,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丐尊

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不是教师或学生单独决定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所以选择合适的对象是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与研究的问题息息相关。研究后进生转化,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学生。要能在这个学生的问题背后发现其被问题行为所掩盖的优点。如,所有人关注某学生的劣迹并感到头疼时,我们要关注他爱劳动、任劳任怨、善良、天赋好、上课发言踊跃等优点。对这种优点,积极面的关注贯彻始终,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其次,在叙事交流中引发来访者反思,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在叙事治疗中,常常要进行观察访谈。“我决定找他谈谈,题提醒,敲敲警钟,我想这对他没有什么坏处。如有时间,我计划每天找宋谈话五到十分钟,希望通过努力,把“铁棒磨成绣花针”。

第三,对叙事治疗的记录要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叙事方法整理出的叙事角度往往能给另一个当事人以全新的看法。

最后,叙事方法使用时,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一起体验,一起经历,一起分享成长经历;其次是坚持,学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需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守望。

叙事治疗的浅显认识

昨天上班中开了个短会,同事们共同学习了一个理论-叙事治疗理论。

叙事治疗理论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理论之一。之所以比较喜欢这个理论,是因为该理论注重人的意义,强调案主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和主要人物。注重人的意义是吸引我的。

叙事治疗理论,非常粗鄙的从名字上看就是记叙陈述故事。那通过对于学习该理论我认为是“故事重构”。叙事治疗一句话概言之则是,通过案主陈述故事并探索其他独特的故事提供积极经验,然后进行故事的重写,以此帮助案主强化积极的认知,促进案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对于叙事治疗理论具体理解,我认为其核心有两点,即“人不是问题,问题是问题”和注重人的意义。我们在理解了这两点之后对于我们去理解理论、运用理论是很有帮助的。“人不是问题,问题是问题”强调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因为人,人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问题。也就是说在运用叙事治疗理论时我们注意的是探索问题,不是探索人的。注重人的意义是强调人或案主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和关键。社工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案主表达对问题的探索。

叙事治疗理论是探讨意义性的世界,相信人能够进行自我重构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具体的指导步骤,但是其有些实践的操作阶段。一般来讲是有五个阶段,解构式提问,开启空间的提问,较喜欢的选择的提问,发展故事的提问和意义性的提问。这个过程中就是对故事的陈述、寻找独特经验并进行故事重写与强化的过程。

这是我对于叙事治疗理论的浅浅的理解,还需要继续学习。工作中开展这种讨论式学习的短会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尽管对于很多内容的理解不是深刻,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我启发和思考的。理论还需实践检验,希望自己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案例,既帮助他人又促进自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